界岱村的地理位置
❶ 溫州樂清市是不是有個叫借岱村的
界岱村 ?是在抄 104國道 柳市鎮 往 樂成鎮 方向的一個 人行天橋 那邊下車。如果你的車是在 大橋北(白鷺嶼)下高速 走 104國道 到 樂清 的話。 如果是在 樂清 下高速 進 樂清西站 的話,那就車站里坐 樂清----電器城、樂清----白象 的車 到 界岱 下。 如果是 在 樂清 高速 出口 把你 丟下的話, 高速路口 坐 11路 , 到 萬嶴路口 那邊 下車 攔 去 柳市、白象的車。
❷ 想知道: 溫州市 樂清市城南街道市嶺 在哪
樂清萬嶴沿104國道往柳市方向走,1公里外有座人行天橋,馬路北面有個界岱村,南面就是市嶺村了
❸ 北界蘇村地理位置
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北界鎮蘇村
北緯N28°46′37.06″ 東經E119°17′45.60″
❹ 樂清 嶴岱村
界岱吧······················
❺ 溫州泰維液壓氣動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溫州泰維液壓氣動有限公司成立於2003年,位於浙江省樂清市界岱工業區,回距樂清答高速公路出口僅3公里,緊靠104國道,企業主要生產氣缸系列、液壓增壓缸系列、氣源系列、電磁閥系列、氣動產品輔件等多種系列產品,企業佔地面積10畝,建築面積22000㎡,現已形成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規模化、現代化的中型企業。
法定代表人:支勝遠
成立時間:2001-01-18
注冊資本:504.3255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3030040000262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浙江省樂清市城南街道界岱村
❻ 京福線1845KM在哪裡
應該是 樂清104國道界岱村附近吧。。。。
❼ 天井關的地理位置
天井關,為太行山南端要沖,又名太行關,宋靖康元年(1126年)改稱雄定關,元末名平陽關。位於晉城市郊區南部40公里。因關南有3眼深莫能測的井泉得名。
天井關形勢險峻。當太行南北,晉豫兩省之交通要道,為歷代兵爭要地。為太行八徑之一的太行徑(其他七徑為軹關陘、白陘、滏口陘、井陘、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水經》曰:「天井溪出天井關,北流注白水,世謂之北流泉。」章懷《後漢書·注》:「太行山上天井關南,有天井泉水三所,北流注白水,世謂之北流泉」這三所泉水分別為天井蜜、外梢道、涼水泉等。如是,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井。
天井關南延25公里,分大、小二口兩個關隘達省界,沿途關城、古道、堡寨甚多,現存建築遺址有天井關、孔子廟、星軺驛、橫望隘、碗子城、羊腸坂、盤石長城、古寨等十餘處。
「天井關「以南幾華里,所轄「橫望隘「、」小口隘「、」碗子城」、「星軺驛」等重要關隘,由關隘往南數公里,就是通往河南,蜿蜒於崇山峻嶺之間險要古道--羊腸坂。太行道又稱丹陘,陘闊三步,長四十華里。雄踞太行山南端,是太行八陘最為重要的一條古代通道。
太行道南起河南省焦作市,北至山西晉城市。崇山峻嶺間,孔道如絲,蜿蜒盤繞,「北達京師,南通河洛」,是我國古代一條軍事、商貿和文化交流的大動脈。周圍峰巒疊嶂,溝壑縱橫,古隘叢峙。形勢雄峻,素稱天險。由此陘南下可直抵虎牢關,是逐鹿中原的要陘之一。
據史書記載此太行道,山路盤繞似羊腸,關隘林立若星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特別是天井關,更是天下名關。古人稱「形勝名天下,危關壓太行」。從西漢設立「天井關」後,歷朝歷代這里紛爭不斷,兵戈迭起,大小戰爭數百起,給這里留下豐厚的文化積淀。這一帶關隘共包括羊腸坂、盤石長城、碗子城、古長城、孟良寨、焦贊營、大口、小口、關爺嶺、斑鳩嶺、攬車村、天井關等多處要塞。但由於各種資料相互抵牾或語言不詳,難以認證。
星軺驛和天井關有著密切的聯系,並與古道共存亡。星軺驛以南的橫望隘、小口隘、碗子城,則是天井關所轄的重要關隘,從春秋戰國到明清時期,這里干戈迭起,硝煙不散,為歷朝歷代的兵家必爭之地。
橫望隘和小口隘,位於天井關以南12公里處的太行絕頂,為晉豫古道上的重要關口。橫望隘也叫大口隘,因唐朝宰相狄仁傑自汴州北上路經此地時,登山遙望,白雲孤飛,便想起留在河陽的父母而懷情吟詩,澤州太守為之刻石紀念,橫望隘因此得名。相傳北宋大將孟良曾在此築寨,把守關口,故曰孟良寨1現寨址尚存,還留有建寨碑記。小口隘位於小口南的山樑上,兩邊山嶺高峻,崖懸溝深。隋大業三年,隋煬帝南上太行,欲到河南沁陽的御史張衡家中,為此專門開道九十里,由此通過。後北宋大將焦贊在此修築城寨,防守關口,故曰焦贊城。時隔千年,焦贊城已不存,而孟良寨由於修築堅固,至今整體寨牆仍屹立在太行山的高崗上。
天井關有傳說中孔子北上太行山被童子詰難而返的攔車村回車轍、石碑、孔廟;有建於唐初,以控懷慶、澤州之沖的「碗子城」;唐狄仁傑望雲思親的「橫望隘」;宋代楊家將為設防禦敵而建的「焦贊城」、「孟良寨」。歷史上曾登臨過天井關的古代帝王有13位,著名將領、大臣、文學家、史學家和文人墨客達上百位,留下了大量珍貴的詩文和碑刻。 因為戰爭的需要,太行道沿途建築了不少古寨和墩台。他們因山勢而建,形制各異,就目前所知,古寨有:碗子城、磨盤寨、焦贊城、孟良寨、韋銓寨、寨河寨、清風寨、大寨、小寨等。寨柵之外,因為傳遞訊息的需要,仍有墩台十餘個,分別為:萬善墩、碗子城左右雙墩、大口墩、油坊墩、小口墩、黑石嶺墩、水奎墩、天井關墩、道口墩。
其建設修繕狀況,有據可查的僅在《澤州府志》里記載碗子城道:「碗子城,唐初置此,以控懷澤之沖。其城甚小,故名。」因為戰爭的發展演變,這些建築愈往近來愈失其用,到目前為止,古寨尚有碗子城、孟良寨、磨盤寨、韋銓寨、清風寨遺存,其餘或有遺跡,或已夷為平地。墩台則均已毀滅,僅黑石嶺墩有遺跡,水奎墩和天井關墩有一饅頭狀土包。其中,天井關墩已被村人遺忘並名之曰沿村圪堆,在2003年進行旅遊規劃時,郭學寶將其命名為擎關頂。 太行道上的宗教建築,見於記載的有普照寺(今小月寺)、大月寺、天井關文廟、天井關關帝廟、天井關玉皇廟、攔車孔廟、攔車關帝廟、冶底岱廟等。此處僅就天井關文廟、冶底岱廟作一敘述,其他或因資料缺乏,或因依然存在而列於「現存狀況」,不再贅述。
大月寺寺院四面環山,三教河流經其下。寺院東西37米,南北22米,全寺面積為814平方米。坐北朝南,背靠筆架山,東臨駱駝崖,南接皇箭堖,環境幽雅。據寺內碑文記載,寺院創建於明正德丙子(1516年),在清順治五年(1648年)和乾隆十五年(1750年)進行了重修。寺為一進院,北有正殿五間,左右耳殿各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正殿對南殿五間,右耳殿對南敞棚三間。左耳殿對倒座戲台三間,南殿與戲台間開山門一個,闊一間。1957年,當地又在西邊增設北大殿一院三間,左右耳殿各一間,西、南兩面為院牆。正殿硬山頂,面闊五間,四椽栿。殿前辟三門,門闊一間,均施六抹隔扇門。寺內現存明清重修碑碣二十餘通。
小月寺位於窯掌北2公里的玉柱峰北,山環水繞,林麓周密,是澤州古代一大禪林。初名普照寺,始建於金。明正德丙子(1516年)更名小月院寺。至清初,寺中有和尚百餘人。清代星軺(今攔車)人張瑞祥《月院山普照寺紀勝碑》記述了小月寺環境的清幽:「石壁嵯峨,飛流噴薄,喬林丹壑,獸怪禽奇。」清康熙文淵閣大學士陳廷敬游此後寫道:「樹杪水濺濺,群峰矗碧天。松門留曉月,板屋過流泉。谷口山城遠,窗中鳥道懸。前林少人跡,寒磬下溪煙。」原寺已毀,現存為當代重修。寺南天柱峰有金泰和二年(1202年)山人李題寫的七律一首。
冶底岱廟建於冶底西陽坡之上。據明正德七年(1512年)松月野叟亮月庵所撰《重修東岳廟碑》曰:「其廟聖境者,龍泉水滿,竹木森然;殿宇廊廡,次第行列,誠無浪說也。」廟依地勢而建,分為上下兩院。上院正殿為天齊殿,現存之建築為宋元豐三年(1080年)重修。該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出檐2.5米,斗栱構架循宋、金營造法式。大殿正門外的方形覆蓮石柱礎、方形抹角石柱與分列四條石柱頂端的題銘;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的石刻門框、對獅石雕門礅,工藝精湛,銘記明確;殿內精美的磚雕神台和木雕神龕花罩;殿頂高約2.3米的琉璃龍吻,純粹就是兩盤四爪蛟龍從天而降,騰臨殿脊。所有這些,以及古樸的彩繪壁畫,都是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產。 丹河宋寨:位於河南省沁陽市常平鄉九渡村西,丹河北側,此寨南、東、北三面絕壁,西面呈緩坡狀。宋寨東西長約70米,南北寬約30米,高13米,寨頂有一東西向通道,兩廂有雙層兵營殘跡20餘間,上有巡道和垛口。東南角有一團城,內有一水井。經初步考證,宋寨城堡是兩宋時期太行山義軍抗金時所建,當地相傳為北宋大將楊業的營寨。此寨現已重新修繕完工,正式對外開放了旅遊景點,有「中原第一堡」之美譽。
大郎寨:位於河南沁陽市山王莊村南1公里許,原寨已盪然無所,現已形成人居村落。大郎寨及其附近的楊庄、上馬庄、下馬庄等村據傳都為北宋抗遼名將楊業的長子楊延玉(楊大郎)駐兵扼守太行陘的活動場所。
六郎寨:又稱楊延景寨,位於丹河峽谷九渡村東北一高山頂上,佔地約有上百畝,北側有山泉一眼,原寨已殘破不堪。此寨當地據傳為北宋名將楊業六子延景駐兵之地。
楊宗保寨:位於丹河峽谷九渡村楊延景寨南部山頂上,與之相對的是穆桂英寨,原寨也都已盪然無存,僅剩亂石。相傳這兩個寨與六郎寨一樣同為楊將丹陘駐防之地。
漢高城:位於丹河峽谷青天河東部5公里左右,相傳為漢高祖劉邦接受酈食其建議,堵塞太行屯兵之地,故名漢高城,有舊城遺址。
碗城寨:位於山西晉城市澤州縣晉廟鋪鎮碗城南豫晉交界處,為唐朝初年建成。碗城寨建在一山頂平地上,佔地面積600多平方,形狀似碗,故名碗城寨,東西設門,古羊腸阪穿城而過,現遺跡保存較好。清道光年間為最近一次修復。附近有四處寨堡遺址,遺留殘垣多處。
孟良寨:位於碗城寨東側山腰,全為石砌,方形,面積1600平方米,殘垣高5-7米,寬6米,東西各有城門,原城門上各鑲嵌有「南通伊洛」、「北達京師」題記。
磨盤寨:位於山西晉城市澤州縣晉廟鎮大口村。現存遺址也為不規則方形,南北設門,寨內南北長34.3米,東西寬29米,高5米,牆厚6.9米。北部牆體,向東蜿蜒數百米,連接北齊古長城遺址。
馬武寨:位於河南省沁陽市常平鄉窯頭村與澤州交界處。
將軍寨:又名岳將軍寨,位於澤州縣黑石嶺村西部一公里關帝嶺上。寨呈圓形,下臨深壑,現存遺址基本完好,周長134.5米,高6米,牆厚1.8米。北側設樓梯,寬2.1米,梯升坡長9.7米。寨中兵洞密布,形跡完整。洞呈三角形,沿牆敷設。由入口至洞內,寬度1~2.7米不等。
古西寨:尚有古邘水東岸的古寨,尚有遺跡存在。
寨河寨:攔車村西2公里左右寨河村古寨,遺跡尚存。
南村寨:位於山西晉城市澤州縣南村鎮東北部,始建年代不詳,寨牆巍峨,保存完好。
仙台寨:位於晉城市郊大箕鎮東賢子村白水河畔山頂上,南部為進寨通道,為明朝崇禎十六年間建成,其寨門有「仙台」石碣,保存比較完好。
焦贊城:原址位於小口隘,據傳為北宋大將焦贊在此駐防時所築,現已不存。 小口隘:小口,即 太行陘馬牢,為太行陘窯頭線進入澤州第一道隘口。
橫望隘:又稱大口隘,為太行陘常平線進入山西第一道隘口。橫望隘得名來源於唐朝武則天宰相狄仁傑途徑此地的一段傳說,據資料載:大唐梁公仁傑從汴梁途徑此地,登太行見白雲孤飛,因指曰:「吾親舍在其下。」眺望良久,直至雲移方才離去。
天井關:又稱太行關,因關前有三眼深井而得名。天井關又稱太行關,歷史上曾改名雄定關、平陽關,為太行陘南端第一道關口,海拔高度948米,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史上與太行陘相關的戰爭多與之相關,乃兵家必爭之地。天井關為省內六大雄關之一。
丹河天井關:為太行陘丹河線北上澤潞的重要關口。「永安三年,詔大都督源子恭鎮太行骸谷,爾朱兆寇丹谷,源子恭奔退。」(《魏書孝庄帝紀》),記載了魏晉時期丹谷做為兩京(大同與洛陽)間戰略通道的史實。 盤石長城:位於太行陘小口、大口之間,建於明嘉靖年間。據《澤州府志》載:「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秋,因流賊橫逆,巡撫河南御史秦中李宗樞建此界,借地修城,以控扼要沖。」此城於清咸豐年間防禦捻軍時增修。
趙長城:位於太行陘橫望隘與天池嶺之間,東西綿延約3.5公里,現存城牆寬2米左右,高1-3米不等。《史記·趙世家》載「肅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圍魏黃,不克,築長城,接河內(今豫北),為石造」。
石寨牆:位於碗子城山頂東側,長約2公里,石塊壘成,寬約1.2米,南部仍存有觀察孔及炮孔遺跡。 萬善鎮:萬善鎮地處太行陘南端起點。根據現有資料推斷,萬善鎮形成時間約為魏晉南北朝時期,距今至少有1500年以上的歷史。萬善鎮扼太行陘入山之咽喉,有厚實的城牆和堅固的城門,形成伊始就為兵家所必爭。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年)王茂元伐劉稹之戰;唐末黃巢起義軍與唐軍太行爭奪戰;「梁晉之爭」太行爭奪戰;北宋末年太行義軍懷州爭奪戰等著名戰役都把萬善鎮的做為爭奪焦點。
攔車鎮:又稱狼車、星軺鎮,位於晉廟鋪鎮南約3公里處,今屬晉廟鋪鎮一部分。攔車鎮始建年代不詳,但其做為天井關南端屏障,與天井關一樣為太行陘北上澤潞的必經之地,有「晉南屏翰」之稱。
巴公鎮:位於晉城市郊區北部,扼太行陘北之咽喉。巴公鎮春秋戰國時曰「巴子城」,公元前624年,因晉襄公西伐巴蜀,遷巴蜀主於此而得名。五代時期,後周與北漢著名的「巴公原之戰」即於此發生,為中國古代軍事戰爭中以少勝多的範例。金代開始設鎮歸澤州管轄,一直延續至清均為巴公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