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有幾種類型
A. 地理幾種圖分別是什麼
是比例尺圖嗎?
地圖上的比例尺-地圖分類
地圖的分類,系指按照不同的標志將地圖劃分成各種類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不斷深化,地圖內容的選題范圍愈來愈廣泛,因而地圖的品種愈來愈多,數量愈來愈大。為了便於組織地圖生產,地圖的保管、使用和快速檢索,幫助讀者了解各類地圖的性質、用途及其規律性,進一步研究地圖,有必要對地圖進行科學的分類。
地圖分類的標志很多,主要有地圖內容(主題)、比例尺、制圖區域范圍、用途和使用方式等。其中最主要的分類標志是地圖內容和制圖區域范圍;在其它條件相同時,比例尺對確定地圖內容的完備性、詳細性和精確性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因此亦為一項重要的分類標志。
(一)地圖按內容分類
地圖按所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等內容的種類、性質和完備程度,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大類型,且各自又可細分出若乾子類。
(1)普通地圖
普通地圖,是以相對均衡的詳細程度表示制圖區域內各種自然和社會經濟現象的地圖。其基本內容有水系、地貌、土質植被、居民地、交通線、境界等六大地理要素,此外還表示測量控制點、獨立地物、管線與垣柵等要素。這類地圖的特點是著重描繪地區輪廓、地面起伏形態、自然狀況和人類活動的成果。普遍地圖是最常見的一種地圖,應用很廣泛,具有很高的通用價值,常為社會各部門所使用,廣泛用於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科學文化教育等方面。主要供研究地域的基本情況、各地理要素的相互關系和分布規律,同時也是製作專題地圖的地理底圖。
①平面圖不考慮地球曲率影啊,把小塊地區的地球表面(水準面)當作水平面,將地面上的地物按鉛垂線投影到水平面上,用縮小的相似圖形表示其平面位置及其相互關系所測繪的地圖,稱平面圖。平面圖的顯著特點是涵蓋的實地范圍很小,比例尺很大,一般大於1∶5000,在一幅圖內比例尺處處相同。為工程施工和編制詳細現劃用圖。
②地形圖在平面圖紙上既表示制圖區域地物的平面位置,又用特定符號表示其地貌形態的地圖,稱地形圖。對較大制圖區域,因考慮地球曲率影響,需要採用一定的地圖投影,按一定的精度要求測繪其地物和地貌,用圖解圖形或符號表示。地形圖的特點是地圖比例尺構成系列,一般由1∶500至1∶100萬,其中<1∶5000的地形圖圖上各處比例尺不完全相等;多為實測的或據實測地圖編繪而成的;具有統一的大地控制基礎、有統一採用的地圖投影和分幅編號系統;在生產過程中均嚴格按照測圖規范、編圖規范和圖式進行作業;詳細而精確地表示地面各要素;便於在圖上進行量測和野外實地使用。地形圖為國家各項建設的規劃設計與施工、軍事指揮和科學參考用圖,亦是製作其它地圖的基本資料。地形圖是普通地圖的典型作品。
③地理圖以高度概括的形式反映廣大制圖區域內最主要的地理要素和區域的重要特徵的地圖,稱地理圖。地理圖的特點是涵蓋實地范圍很大,常常為一個流域、一個國家、一個大洲或全球;比例尺很小,未成系列,一般為<1∶00萬至1∶1000萬不等,視需要而擇定;沒有統一的地圖投影和分幅編號系統,圖面上投影變形較大;地圖幅面的大小參差懸殊。多用於研究區域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的一般情況,了解其概貌,故又稱一覽圖。
(2)專題地圖
專題地圖是以普通地圖為地理基礎,著重表示制圖區域內某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經濟現象的地圖。這類地圖的顯著特點是,作為該圖主題的專題內容予以詳盡表示,其地理基礎內容則視主題而異,有選擇地表示某些相關要素,因此專題地圖的內容是由地理基礎和專題要素兩部分構成。在地圖領域中,專題地圖發展得最活躍、最迅速,地圖的品種愈來愈多,層出不窮,表示的對象十分廣泛,涉及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根據專題內容的性質,可劃分為以自然地理要素為主題內容的自然地理圖、以社會經濟要素為主題內容的社會經濟地圖和包容上述兩類專題地圖之外的各種專題地圖的其它專題地圖(又稱工程技術圖)三類;各類又可以分出若干種專題地圖。
(3)普通地圖與專題地圖的實質區別
普通地圖與專題地圖的異同,關鍵不在於形式,而在其內容。在表現形式上,它們可能都用了某些表示方法、符號或顏色,但在內容上,它們始終是迥異的。前者依制圖區域的地理特徵,以相對均衡的詳細程度表示制圖區域的六大類地理要素,以再現制圖區域的地理全貌,顯示的是整體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而後者,則依其某種特定用途,擇取制圖區域的某一種或幾種相關地理要素為其主題內容,其它地理要素皆概略或不予表示,顯示的僅是制圖區域某一地理特徵的區域差異。
(二)地圖按制圖區域分類
地圖按涵蓋的制圖區域分類,其分類標志有多種,採用不同的分類標志,就有相應的種類。
(1)、按區域范圍大小分,有全球地圖、月球地圖、世界地圖、半球地圖、大洋地圖、大洲地圖、分國地圖、省(區)地圖、縣市地圖、鄉鎮地圖等。
(2)按自然區域劃分,如世界基本地理圖、歐亞大陸地圖、太平洋地圖、鄱陽湖地圖、青藏高原地圖、黃淮海平原地圖、長江流域地圖、四川盆地地圖、准噶爾沙漠地圖、黃土區地貌類型地圖、雲南自然區劃地圖等。
(3)按政治行政區域劃分,如世界政區地圖、中國政區地圖、台灣省政區地圖、江寧縣政區地圖、馬集鄉(鎮)政區地圖等。
(4)按經濟區劃分,如上海經濟區地圖、徐海經濟區地圖等。
(三)地圖按比例尺分類
地圖按比例尺分為大比例尺地圖、中比例尺地圖、小比例尺地圖三類,這是區別地圖內容詳略、精度高低、可解決問題程度的,為人們常用的一種分類方法。鑒於各個國家、國內各個部門對地圖精度的要求和實際使用的情況不盡相同,因而對地圖比例尺大小的概念有所不同,以普通地圖為例,其相對性表現為:
(1) 在建築和工程部門,地圖按比例尺劃分為:
大比例尺地圖:1∶500、1∶1000、1∶2000、1∶5000和1∶1萬的地圖;
中比例尺地圖:1∶2.5萬、1∶5萬、1∶10萬的地圖;
小比例尺地圖:1∶25萬、1∶50萬、1∶100萬的地圖。
(2) 在其它各部門,地圖按比例尺劃分為:
大比例尺地圖:≥1∶10萬的地圖;
中比例尺地圖:<1∶10萬、>1∶100萬的地圖;
小比例尺地圖:≤1∶100萬的地圖。
(3) 國家測繪部門將1∶5000、1∶1萬、1∶2.5萬、1∶5萬、1∶10萬、1∶25萬、1∶50萬和1∶100萬八種比例尺地形圖規定為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簡稱基本地形圖,亦稱國家基本圖,以保證滿足各部門的基本需要。其中:
大比例尺地形圖:1∶5000至1∶10萬的地形圖;
中比例尺地形圖:1∶25萬和1∶50萬地形圖;
小比例尺地形圖:1∶100萬地形圖。
在專題地圖中,按比例尺分類亦有類似的細分方法及其相對性。
(四)地圖按用途分類
地圖按其實際用途,可以分為軍用圖、民用圖、教學圖、航空圖、航海圖、交通圖、旅遊圖、規劃圖、郵政通訊圖、參考圖等類型。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再細分,例如參考圖可以再分為科學參考圖和一般參考圖,《中華人民共和國普通地圖集》即為科學參考地圖,《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即為一般參考地圖。
(五)地圖按使用方式分類
地圖按其使用方式,可分為桌圖、掛圖、屏幕圖和攜帶圖四種。
(1)桌圖:放在桌面上供在明視距離內閱讀的地圖,如地形圖和地圖集等;
(2)掛圖:張掛在牆壁上,供人近距離閱讀的宣傳展覽掛圖和供人遠距離閱讀的教學掛圖等;
(3)屏幕圖:用電子計算機控制的電視屏幕圖,如電視天氣預報地圖等;
(4)攜帶圖:隨身攜帶,供外行隨時查閱的地圖,如袖珍地圖冊、綢質地圖或折疊得小巧的旅遊地圖等。
(六)地圖按其它標志分類
(1)地圖按其感受方式,分為視覺地圖、觸覺地圖(盲文地圖)。
(2)地圖按其結構,分為單幅圖、多幅圖、系列圖和地圖集等。
(3)地圖按其圖型,分為線劃地圖、影像地圖、數字地圖。
(4)地圖按其印色數量,分為單色圖、彩色圖。
(5)地圖按其歷史年代,分為古代地圖、近代地圖和現代地圖。
(6)地圖按空間信息數據可視化程度,分為實地圖和虛地圖兩種。實地圖即為空間信息數據可以直接目視到的地圖,如包括線劃地圖和影像地圖在內的慣用的傳統地圖作品;虛地圖是空間信息數據存貯在人腦或電腦中目視不到的地圖,其中存入人腦的地圖稱為心象地圖,依一定格式存入電腦的稱為數字地圖。
(7)地圖按其顯示空間信息的時間特徵,分為靜態地圖和動態地圖兩種。慣用的傳統地圖都是靜態地圖,它是現實的瞬間記錄;動態地圖是反映空間信息歷時變化,連續呈現的一組地圖,生動地表現出地理環境的時間變化或發展趨勢。
地圖的分類,因分類標志很多,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而具有很大的相對性,一幅地圖可以歸為這一類,也可以歸為另一類,例如1∶10萬比例尺地形圖,既屬於普通地圖,又屬於桌圖;在工程部門稱之中比例尺地圖,在科研和軍事等部門卻又稱為大比例尺地圖。因此,在進行地圖分類時仍需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B. 地形有哪幾種類型
陸地表面各種各樣的形態,總稱地形。其中地表起伏大勢稱地勢,地表起伏形版態也稱地貌。按其形態可分為山地權、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種類型。
地形是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它時刻在變化著。此外,還有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山地是眾多山體的統稱,由山嶺和山谷組合而成。山脈是沿一定方向有規律分布的若干相鄰山嶺的總稱。山系是沿一定方向延伸,在成因上有聯系、有規律分布的若干相鄰山脈的總稱。
除高原之外都有不同級別,上下級則包容。這些地形有一級類型(猶如大寫字母)與二級類型(猶如小寫字母)之別。它們在相鄰的同級形態上是彼此不同的(ABCDE關系),相鄰的含義本身就排斥包容,例如四川盆地相鄰的四周是高原和山脈,可是,一個大地形由不同的下級地形組成(非相鄰的形態關繫上A與abcde),是包容關系,例如四川盆地裡面有成都平原和峨眉山及一些丘陵等,松遼盆地有松嫩平原和丘陵等,青藏高原裡面又有五種二級地形如柴達木盆地、岡底斯山脈等,天山山脈是山地而東部有吐魯番盆地和丘陵。
C. 什麼是地理環境,它可以分為那幾類
地理環境是能量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版、大氣圈和生物圈權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它具有三個特點:(1)具有來自地球內部的內能和主要來自太陽的外部能量,並在此相互作用;(2)它具有構成人類活動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條件,即常溫常壓的物理條件、適當的化學條件和繁茂的生物條件;(3)這一環境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人類的飲食、呼吸、衣著、住行。由於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組成物質和形態不同,水、熱條件不同,地理環境的結構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點。因此,保護好地理環境,就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國土規劃、區域資源合理配置、結構與功能優化等。
D. 什麼是地理環境,它可以分為那幾類
地理環境是能量來的交錯帶,位於地球自表層,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錯帶上,其厚度約10-30千米。它具有三個特點:(1)具有來自地球內部的內能和主要來自太陽的外部能量,並在此相互作用;(2)它具有構成人類活動舞台和基地的三大條件,即常溫常壓的物理條件、適當的化學條件和繁茂的生物條件;(3)這一環境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直接影響著人類的飲食、呼吸、衣著、住行。由於地理位置不同,地表的組成物質和形態不同,水、熱條件不同,地理環境的結構具有明顯的地帶性特點。因此,保護好地理環境,就要因地制宜地進行國土規劃、區域資源合理配置、結構與功能優化等。
E. 地理:世界有哪十一種氣候類型中國分為哪幾種氣候類型以及特點
熱帶雨林、熱帶草原、熱帶沙漠、熱帶季風、地中海、亞熱帶季風、亞熱帶濕潤、亞熱帶沙漠溫帶海洋、溫帶季風大陸性濕潤、溫帶大陸性、極地冰原
中國的氣候類型六種:熱帶季風、亞熱帶季風、溫帶季風、高原山地、溫帶大陸性、熱帶雨林。
1、熱帶季風
包括台灣省的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和西雙版納等地。年積溫>=8000℃,最冷月平均氣溫不低於15℃,年極端最低氣溫多年平均不低於5℃,極端最低氣溫一般不低於0℃,終年無霜。
2、亞熱帶季風
中國華南大部分地區和華東地區屬於此種類型的氣候。年積溫在4500--8000℃之間,最冷月平均氣溫0--15℃,是副熱帶與溫帶之間的過渡地帶,夏季氣溫相當高(侯平均氣溫>=25℃至少有6個侯,即30天),冬季氣溫相當低。
3、溫帶季風
中國華北地區屬於此種類型的氣候。年積溫3000--4500℃之間,最冷月平均氣溫在-28--0℃、夏季侯平均氣溫多數仍超過22℃,超過25℃的已很少見,屬於比較溫暖涼爽的。近幾年來,由於氣候變暖等原因,華北南部地區頻頻出現高溫天氣,但平均氣溫仍不超過25℃。
4、高原山地
中國青藏高原屬於此種類型的氣候。年積溫低於2000℃,日平均氣溫低於10℃,最熱的氣溫也低於5℃,甚至低於0℃。氣溫日較差大而年較差較小,但太陽輻射強,日照充足。
5、溫帶大陸性
廣義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包括溫帶沙漠氣候、溫帶草原氣候及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狹義的概念將濕潤的後者除外,中國大部分北緯40°以北的內陸地區都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這些地區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間,氣溫日較差、年較差都很大,如我國新疆。
6、熱帶雨林
中國南沙群島屬於這種類型的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降水豐沛,年平均氣溫28到30度,年降水量2800毫米以上。
F. 地貌分類有哪幾種
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
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引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根據形態及其成因,可將地貌劃分出各種各樣的形態類型、成因類型或形態─成因類型。地貌也叫地形,不過這兩個概念在使用上也常有區別。
中國境內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海拔高度在45-1480米之間,平均比降約2%。西北部為山嶽區,東南部為丘陵區。山嶽區層巒疊嶂,溝壑縱橫;丘陵區山包起伏,地勢較西北低平。
(6)地理環境有幾種類型擴展閱讀:
地貌的主要內容
地貌類型是指陸地表面形態特徵的歸類。以成因和形態的差異,劃分的不同地貌類別。同類型地貌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特徵,不同類型間有明顯的特徵差異。按成因分為構造類型、侵蝕類型、堆積類型等。
其中侵蝕類型和堆積類型又可分為河流的、湖泊的、海洋的、冰川的、風成的等類型,依次還可分成更次一級類型。按形態特徵分為山地、丘陵和平原三大類。其中山地的主要特徵是起伏大,峰谷明顯,高程在500m以上,相對高程在100m以上,地表有不同程度的切割。
根據高程、相對高程和切割程度的差異,山地又分為低山、中山、高山和極高山。丘陵是山地與平原之間的過渡類型,是切割破碎、構造線模糊、相對高程在100m以下、起伏緩和的地形。
平原是指地面平坦或稍有起伏但高差較小的地形。也可按動力、形態等進行分類,每一種大類型下都可繼續分出次一級類型。
G. 地貌類型有哪幾種
1、丹霞地貌
由巨厚的紅色砂岩、礫岩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總稱。岩石地貌類型之一。主要發育於侏羅紀到第三紀,
產狀水平或緩傾斜的紅色陸相地層中。以中國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境內的丹霞山為典型。具頂平、坡陡、麓緩的形態特點。丹霞地貌的發育,始於第三紀晚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它使部分紅層變形,並將盆地抬升。紅色地層沿著垂直節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風力作用等侵蝕,形成深溝、殘峰、石牆、石柱、崩積錐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鍾乳等地貌形態。主要山體呈方山狀、堡壘狀、寶塔狀、單斜狀峰群等。丹霞地貌區奇峰林立、景色瑰麗,旅遊資源豐富,有的早已成為風景區,如丹霞山、金雞嶺、武夷山等。是研究、恢復紅色盆地的古地理環境的最佳地區。
2、喀斯特地貌 karst landform
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岩高原的地名,當地稱為Kras,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可溶性岩石有3類:①碳酸鹽類岩石(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 )。②硫酸鹽類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鹵鹽類岩石(鉀、鈉、鎂鹽岩石等)。總面積達 51×106 平方千米,佔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較著名的區域有中國廣西、雲南和貴州等省(區),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裡克阿爾卑斯山區,義大利和奧地利交界的阿爾卑斯山區,法國**高原,俄羅斯烏拉爾山,澳大利亞南部,美國肯塔基和印第安納州,古巴及牙買加等地。中國喀斯特地貌分布廣、面積大。主要分布在碳酸鹽岩出露地區,面積約91~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和雲南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劃分許多不同的類型。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徵、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區的熔岩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岩地層分布區最為發育。該區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見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溝、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窪地等喀斯特負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與地表和地下密切相關聯的豎井、芽洞、天生橋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論和生產實踐上都有重要意義。喀斯特地區有許多不利於生產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預防,也有大量有利於生產的因素可以開發利用。喀斯特礦泉、溫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氣體,有醫療價值。喀斯特洞**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種沉積礦產較為豐富,古喀斯特潛山是良好的儲油氣構造。喀斯特地區的奇峰異洞、明暗相間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遊資源。
3、海岸地貌 coastal landform
海岸在構造運動、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第四紀時期冰期和間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進、海退,導致海岸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當於現代海平面的高度,構成現代海岸的基本輪廓,形成了各種海岸地貌。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過程中,構造運動奠定了基礎。在這基礎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氣候因素等塑造出眾多復雜的海岸形態。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躍的動力因素。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據理論計算, 1 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傳遞在綿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斷地被侵蝕,發育著各種海蝕地貌。被海浪侵蝕的碎屑物質由沿岸流攜帶,輸入波能較弱的地段堆積,塑造出多種堆積地貌。潮流是泥沙運移的主要營力。當潮流的實際含沙量低於其挾沙能力時,可對海底繼續侵蝕;當實際含沙量超過挾沙能力時,部分泥沙便發生堆積。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鹽沼植物廣布的海灣和潮灘上,可形成紅樹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陳代謝,對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壞作用。在不同的氣候帶,溫度、降水、蒸發、風速不同,海岸風化作用的形式和強度各異,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帶性。
根據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徵,可分為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兩大類。侵蝕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斷侵蝕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主要有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柱等。這類地貌又因海岸物質的組成不同,被侵蝕的速度及地貌發育的程度也有差異。堆積地貌是近岸物質在波浪、潮流和風的搬運下,沉積形成的各種地貌。按堆積體形態與海岸的關系及其成因,可分為毗連地貌、自由地貌、封閉地貌、環繞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質組成及其形態,可分為沙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世界海岸線長約44萬千米。中國海岸線長 1.8萬余千米,島嶼岸線 1.4 萬余千米。海岸帶蘊藏有極為豐富的礦產、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是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這里遍布工業城市和海港,不僅是國防前哨,而且是海陸交通的樞紐、經濟發展的重要基地。進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麻斑海豹岸的演變過程,預測海岸的變化趨勢,對港口建設圍墾、養殖、旅遊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4、海底地貌 submarine landform
海水覆蓋下的固體地球表面形態的總稱。海底有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延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盪的深海平原。縱貫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綿延 8 萬千米,寬數百至數千千米,總面積堪與全球陸地相比。大洋最深點11034 米,位於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超過了陸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 8846.27米 )。深海平原坡度小於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過大陸平原。整個海底可分為大陸邊緣、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單元,及若干次一級的海底地貌單元。①大陸邊緣。為大陸與洋底兩大台階面之間的過渡地帶,約占海洋總面積的22%。通常分為大西洋型大陸邊緣(又稱被動大陸邊緣)和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又稱活動大陸邊緣)。前者由大陸架、大陸坡、大陸隆 3 個單元構成,地形寬緩,見於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緣地帶。後者陸架狹窄,陸坡陡峭,大陸隆不發育,而被海溝取代,可分為兩類:海溝-島弧-邊緣盆地系列和海溝直逼陸緣的安第斯型大陸邊緣,主要分布於太平洋周緣地帶,也見於印度洋東北緣等地。②大洋盆地。位於大洋中脊與大陸邊緣之間,一側與中脊平緩的坡麓相接,另一側與大陸隆或海溝相鄰,占海洋總面積的45%。大洋盆地被海嶺等正向地形分割,構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軸狀,水深約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窪地,稱海盆。寬度較大、兩坡較緩的長條狀海底窪地,叫海槽。海盆底部發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長條狀的海底高地稱海嶺或海脊,寬緩的海底高地稱海隆,頂圖面平坦、四周邊坡較陡的海底高地稱海台。③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長最寬的環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總面積的33%。大洋中脊分脊頂區和脊翼區。脊頂區由多列近於平行的嶺脊和谷地相間組成。脊頂為新生洋殼,上覆沉積物極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嶇。脊翼區隨洋殼年齡增大和沉積層加厚,嶺脊和谷地間的高差逐漸減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積物充填成台階狀,遠離脊頂的翼部可出現較平滑的地形。
海底地貌與陸地地貌一樣,是內營力和外營力作用的結果。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內力作用的直接產物,與海底擴張、板塊構造活動息息相關。大洋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中心。深洋底缺乏陸上那種擠壓性的褶皺山系,海嶺與海山的形成多與火山、斷塊作用有關。外營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較強盛的沉積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嶇的火山、構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海底峽谷則是濁流侵蝕作用最壯觀的表現,但除大陸邊緣地區外,在塑造洋底地形過程中,侵蝕作用遠不如陸上重要。波浪、潮汐和海流對海岸和淺海區地形有深刻的影響。
5、風積地貌 wind-deposition landform
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在乾旱與半乾旱氣候及風沙來源豐富的條件下,經風力搬運作用後堆積形成的。
風積地貌的物源多來自於古河流沖積物;現代河流沖積物;沖積-湖積物;洪積-沖積物;冰水堆積物;基岩風化後的殘積 - 坡積物。影響風積地貌發育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含沙氣流結構、風運動的方向和含沙量的多少。如風的類型,有單風向、雙風向與多風向;風速度的大小、起沙風的合成方向;地面起伏程度;地面組成物質的粗細與多少;地面的水分與植被分布狀況等。
風積地貌的基本類型是沙丘。沙丘的主要類型有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復合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拋物線沙丘、縱向沙壟、新月型沙壟、復合型縱向沙壟、金字塔沙丘、蜂窩狀沙丘、沙地等。
6、風蝕地貌 wind-erosion landform
風力吹蝕、磨蝕地表物質所形成的地表形態。風蝕地貌的主要類型有:①風蝕石窩。陡峭的迎風岩壁上風蝕形成的圓形或不規則橢圓形的****和凹坑。大的石窩稱為風蝕壁龕。②風蝕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經風蝕作用而成的蘑菇狀岩體,又稱石蘑菇、風蘑菇。③雅丹地形。河湖相土狀堆積物地區發育的風蝕土墩和風蝕凹地相間的地貌形態。雅丹是中國維吾爾語,意為陡峭的土丘,因中國**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區發育最為典型而命名。其發育過程是:挾沙氣流磨蝕地面,地面出現風蝕溝槽。磨蝕作用進一步發展,溝槽擴展為風蝕窪地;窪地之間的地面相對高起,成為風蝕土墩。④風蝕城堡。水平岩層經風蝕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稱為風城。多見於岩性軟硬不一(如砂岩與泥岩互層)的地層,中國**東部十三間房一帶和三堡、哈密一線以南的第三紀地層形成了許多風城。⑤風蝕壠崗。軟硬互層的岩層中經風蝕形成的壠崗狀細長形態。一般發育在泥岩、粉砂岩和砂岩地區。⑥風蝕谷。風蝕加寬加深沖溝所成的谷地。谷無一定的形狀。風蝕谷不斷擴大,原始地不斷縮小,最後僅殘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風蝕殘丘。⑦風蝕窪地。鬆散物質組成的地面經風蝕所形成橢圓形的成排分布的窪地。較深的風蝕窪地如以後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儲雨水即可成為乾燥區的湖泊,如中國呼倫貝爾沙地中的烏蘭湖等。
7、河流地貌 fluvial landforms
河流作用於地球表面,經侵蝕、搬運和堆積過程所形成的各種侵蝕、堆積地貌的總稱。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經常、最活躍的地貌作用,它貫穿於河流地貌的全過程。無論什麼樣的河流均有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形成形態各異的地貌類型。
河流一般可分為上游、中游與下游 3 個部分。由上游向下游侵蝕能力減弱,堆積作用逐漸增強。河流根據平面形態、河型動態和分布區域的不同,有不同的類型。依平面形態可分為順直型、彎曲型、分汊型和游盪型;按河型動態主要分為相對穩定和游盪型兩類。山區與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著不同的發育演化規律與特點。山區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縱坡降較大,谷底與谷坡間無明顯界限,河岸與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為順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層沖積物,有完好寬平的河漫灘,河谷橫斷面為寬U或W形,河床縱剖面較平緩,常為一光滑曲線,比降較小,多為彎曲、分汊與游盪河型。
地貌類型中包括侵蝕與堆積地貌兩類,前者有:侵蝕河床、侵蝕階地、谷地、谷坡;後者含:河漫灘、堆積階地、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河流階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類型,可以分為:侵蝕階地、堆積階地(分上疊與內疊階地)、基座階地和埋藏階地。對河流階地的類型及其河谷的結構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過去,了解現在,預測河流發育的未來。
8、冰川地貌 (glacial landform)
由冰川的侵蝕和堆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地球陸地表面有11%的面積為現代冰川覆蓋,主要分布在極地、中低緯的高山和高原地區。第四紀冰期,歐、亞、北美的大陸冰蓋連綿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為寬廣的地域,給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遺跡。
冰川是准塑性體,冰川的運動包含內部的運動和底部的滑動兩部分,是進行侵蝕、搬運、堆積並塑造各種冰川地貌的動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動力,是與寒凍、雪蝕、雪崩、流水等各種營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區的地貌景觀。
冰川地貌可分為冰川侵蝕地貌和冰川堆積地貌。冰川侵蝕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塊,在運動過程中對谷底、谷坡的岩石進行壓碎、磨蝕、拔蝕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蝕地貌形態,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峽灣、岩盆等。冰川堆積地貌是冰川運動中或者消退後的冰磧物堆積形成的地貌,如終磧壟、側磧壟、冰磧丘陵、槽磧、鼓丘、蛇形丘、冰礫阜、冰水外沖平原和冰水階地等。
冰磧地貌
冰磧物堆積的各種地形總稱冰磧地貌。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復古地理環境的重要依據。主要的冰磧地貌有冰磧丘陵、側磧堤、終磧堤、鼓丘等。冰磧丘陵是冰川消融後,原來的表磧、內磧、中磧都沉落到底磧之上,合稱基磧。是大陸冰川地區分布最廣的冰磧,多成片分布,低窪處沉積較厚,高地很薄,呈波狀起伏,相對高度數十米到數百米,窪地往往積水成湖,又稱冰磧湖。側磧堤是由側磧堆積而成的,側磧是冰舌兩旁表磧不斷由冰面滾落到冰川與山坡之間堆積起來的,有一部分則是山坡上的碎屑滾落到冰川邊緣堆積而成的。冰川退縮後,在原山嶽冰川兩側形成條狀高地、即側磧堤。終磧堤由終磧堆積而成。終磧是冰舌末端較長時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動處於平衡狀態時逐漸堆積起來的。多呈半環狀。大陸冰川的終磧堤比較低,高約30—50米,但可長達幾百公里,弧形曲率小,山嶽冰川的終磧堤比較高,可達數百米,但長度較小。鼓丘是一種主要由冰磧物組成的流線形丘陵,通常高數十米、長數百米長軸與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緩。
9、冰緣地貌 (periglacial landform)
由寒凍風化和凍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冰緣原意為冰川邊緣地區,今一般指無冰川覆蓋的氣候嚴寒地區,范圍相當於凍土分布區,部分季節凍土區也發育冰緣地貌。因而冰緣地貌又稱凍土地貌。地表由於氣溫的年、日變化及相態變化所產生的一系列凍結和融化過程稱冰緣作用。主要有凍脹作用、熱融蠕流作用、熱融作用、雪蝕作用、風力作用。冰緣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類型有:石海、石河,多邊形土和石環,冰丘和冰錐,熱融地貌、雪蝕窪地。
冰川地貌組合有一定的分布規律,從冰川中心到外圍由侵蝕地貌過渡到堆積地貌。山嶽冰川地貌按海拔高度可分為:雪線以上為冰斗、角峰、刃脊分布的冰川冰緣作用帶;雪線以下至終磧壟為冰川侵蝕- 堆積地貌交錯帶;最下部為終磧壟、冰川槽谷和冰水平原地帶。
10、湖泊地貌 lake landform
由湖水作用(包括湖浪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而形成的各種地表形態。湖浪是風力在湖泊表面引起水質點振動的現象。湖浪可以改造河流攜帶的、湖岸邊坡被剝蝕下來的物質,在岸邊形成湖泊濱岸地貌。湖浪沖擊邊岸,形成的激浪流拍擊湖岸,形成了以侵蝕作用為主的湖蝕地貌,如湖蝕崖、湖蝕**、湖蝕階地等。湖積地貌有:湖積階地、湖積平原、湖積沙壩等。入湖河流所攜帶的物質,在湖口地區可形成湖濱三角洲。由於風、氣壓、山崩、滑坡、地震等可以引起湖水位圍繞一定位置發生有節奏垂直升降變化的定振波,從而形成水下崩塌、滑坡、濁流谷地、濁流扇等。當湖泊不斷填充淤塞,湖水變淺,逐漸向沼澤方向演化形成沼澤。
11、構造地貌 structural landform
由地質構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地質時期的構造和新第三紀以來形成的新構造。構造地貌的主要類型有:板塊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火山構造地貌、熔岩構造地貌和岩石構造地貌。地質時期形成的各種構造受外力侵蝕作用後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斷層崖、斷層線崖等。由新構造運動形成的褶曲、斷層等遺跡,稱為新構造。新構造運動可以分為垂直運動和水平運動。地殼垂直運動形成的地貌,如上升的山地、丘陵、台地;下降的平原、盆地;間歇上升的階地等。大范圍的地殼水平運動使地殼產生擠壓或拉張,可以形成大規模的大陸褶皺山系高原、大陸裂谷、斷陷盆地;大陸邊緣的島弧、海溝、大陸波;洋底中脊、火山等地貌類型。
12、熱融地貌 thermokarst landform
地下冰受熱融作用形成的地形。又稱熱喀斯特地貌。熱融作用是凍土中的冰融化後土體發生收縮、沉陷的過程。熱融地貌可分為2類:①熱融沉陷,主要發生在平坦地面,形成沉陷漏斗、窪地、沉陷盆地,積水後成為熱融湖。多發育於平原或高原地區。②熱融滑塌,多在<16°的緩坡上發育。有新月、長條、圍椅、枝*等平面形態。有明顯的季節性活動周期。中國大興安嶺北、祁連山東的熱融滑塌每年始於春季,夏季達到高峰,秋季逐漸停止。
13、人為地貌 artificial landform
人的作用在地球表麵塑造的地貌體的總稱。又稱人工地貌。人類對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是全面的,既有建設性也有破壞性;既有直接改變地貌過程和地貌類型,也有通過人類各種社會的、生產的、科學的實踐活動間接對地貌的改變。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也日益增強,由此引起的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反饋和影響也更頻繁,這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例如由於工業革命,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等增強了溫室效應、全球氣候的變暖和海面的上升,危及到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人為地貌可以分為4個方面:①人類活動直接對地表的改造所形成的地貌。它可以有建設性的,如挖渠引水、平坡修田;也可以有破壞性的,如邊坡堆放礦渣引起人為崩塌與滑坡。②人類通過農業生產利用與改造土地,促進農業區域各種(優劣)地貌系統的形成,如亂開墾土地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而園林田網化則可減輕沙漠化。③人類通過發展城市,建立新的城市地貌系統。④人類通過大量的工程、技術活動改變了地貌的過程和類型。如大壩的建設改變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堆積過程,過度的地下水的開采則引起地面下沉等。
14、重力地貌 gravitational landform
坡地上的岩體或土體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發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態。由於坡地重力所移動的物質多為塊體形式,故又將這種移動稱為塊體運動。按運動方式分為:崩落、滑動、蠕動3類。形成的重力地貌類型有:①崩塌,又可分為山崩、塌岸和散落而形成的不同形式的崩塌地貌。②滑坡。③蠕動土屑。④土溜,又分為凍融土溜、熱帶土溜。有時也將山地溝谷中的泥石流列入重力地貌。實際上,它是重力地貌與流水地貌之間的過渡性地貌類型。
地表風化松動的岩塊和碎屑物,主要在重力作用下,通過塊體運動過程而產生的各種地貌現象的總稱。其過程分兩類,一是突發性過程,時常造成災害;一是非災變性緩慢過程。產生的地貌現象是:上部山坡物質不斷被遷移,使山坡逐漸後退;山麓就近接受缺乏分選的碎屑堆積,減緩坡度;整體山坡形態隨二者而不斷變化。重力地貌類型分為侵蝕類型和堆積類型,前者以陡崖為主;後者主要有倒石堆、石流坡(岩屑坡)、滑坡台階、滑坡鼓丘、泥石流扇、泥流階地和石冰川等。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自然因素指各種風化作用生成鬆散的風化層和岩石風化裂隙,岩體結構面發育程度與產狀,地形形態,水活動浸潤作用降低岩土強度與休止角,侵蝕、潛蝕與溶蝕作用產生臨空面而增加岩土剪力、震動等。它們隨各地自然條件變化而不同,故重力地貌有一定的區域性。人為因素指各種經濟活動破壞斜坡自然穩定態。重力地貌普遍存在,甚至存在於海底。因其具有一定的環境效應,包括突發性災害地貌過程和地表沙石化,故受到人們的重視。因重力地貌的發生存在變形時間效應,故具有可預測性。中國成功地預報了1985年6月12日湖北秭歸新灘大滑坡。
H. 如果自然環境地理分類,可以分為哪幾類比如按環境特徵或地區或什麼的分的
這可不好說,有許多
比如以自然環境分 降水、光照(太陽輻射)、植被、氣候、徑流
社會 人種、民族、宗教、國家、經濟
I. 自然環境包括哪幾個方面
包括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風景***
J. 地理學中的氣候類型分為哪幾種
這好像是高中地理里的知識吧!我的記得好像還是地理中的難點呢!
首先,來說一下氣候形成的原因:
氣候成因的影響因素有:緯度、海陸位置、氣壓帶風帶和氣團、洋流、地形五類。
(1)緯度決定了熱量帶
(2)海陸位置大陸東西兩岸風向和洋流類型不同——主要影響降水量的多少內陸和沿海大陸性和海洋性不同——主要影響降水量的多少
(3)氣壓帶、風帶和氣團
①氣壓帶赤道低氣壓帶——盛行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多陰雨天氣甘共苦副熱帶高氣壓帶——盛行下沉氣流,多晴朗、乾燥的天氣副極地低氣壓帶——盛行上升氣流,易成雲致雨,多陰雨天氣
②風帶性質信風——一般是溫暖乾燥,但如果是從海洋吹向陸地,則變性為溫暖濕潤西風——溫涼濕潤,帶來溫差小的陰雨天氣極地東風——寒冷乾燥
③氣團:海洋氣團和大陸氣團及具體氣團對氣候的影響各不相同。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
(5)地形:地形輪廓、山脈走向、地勢高低等對氣候都有一定的影響。
全世界的氣候類型好像一共有9種,其中熱帶4種,亞熱帶2種,溫帶3種.
熱帶:
熱帶雨林氣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10°之間
熱帶草原氣候
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分明顯的干濕兩季
分布規律:南北緯10°到南北回歸線之間
熱帶季風氣候
形成原因: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旱雨兩季分明
分布規律:北緯10°到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
熱帶沙漠氣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少雨
分布規律: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內部和西岸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形成原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岸
地中海氣候
形成原因: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氣候特點:夏季炎熱乾燥, 冬季溫和多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形成原因: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氣候特點:終年溫和多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
溫帶季風氣候
形成原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分布規律:北緯35°-55°之間的大陸東岸
溫帶大陸性氣候
形成原因:深居大陸內部,受大陸氣團影響
氣候特點: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乾旱少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30°-60°之間的大陸內部
簡單地說,就是這樣了.但是也有人說全球氣候類型要分為16種,我也搜了一下,太多了!給你把網站鏈過來,感興趣的話,自己去看看吧!
http://www.zxzsd.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