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影響文明類型
Ⅰ 地理環境對文明的整體影響
地理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文明,比如在黃河的哺育下我們得以有大河專文明,可以種植作物,類似的還屬有古埃及,古巴比倫。在希臘那種土地貧瘠,但三面環海,港口眾多的情況下,就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哪裡不像大河流域以種植農作物為生,而是靠商貿往來換取糧食,甚至奴隸。在中國東南沿海附近,在明朝海禁之前,商貿也非常發達,尤其在宋朝由於指南針的發明改進應用於航海事業,海上絲綢之路逐漸興起繁盛,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地理環境決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地理環境只是有很大影響,並非決定文明。一個地區的文明還受當地悠久的歷史,人們的習慣影響。地里環境決定論是錯的。
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Ⅱ "中國歷史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地理環境因素對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的影響,{一}首先我們的華夏文明屬於大河文明,這種文明區別與希臘的海洋文明(以對外貿易為主講究民主與公平).而大河文明以農耕(農耕的實用也使得中國古代科學帶有明顯的實用性)見長,出於防範自然災害(我國獨特季風氣候導致旱澇災害頻繁,地形的復雜多樣又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的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集中全全國的物力抵抗災害(這種明顯的集體主義也區別與西方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二}農,牧文明的長期對抗也是推動中華文明前進的重要力量,農耕文明需不斷強化小農經濟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三}面對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對著對海權和陸權的選擇,在古代以陸路交通見長的時期加之長期無海患(相對2000多年封建社會來說)。然而現今的現實是除了渤海我國所有的領海都與外國有糾紛。我國對外能源的依賴不斷加深,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海軍。美國妄圖以島嶼鏈實現對中國崛起的壓制。這種種表明我國的海防嚴峻,傳統的陸權思想亟待改變。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從新時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氣候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這在很大成度上決定了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並由此帶來了中國文化的一系列有別於游牧文化和商業文化的基本特徵。
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中國的氣候,也影響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倫,埃及,羅馬,印度等文明,都發源於暖溫帶逐漸向寒冷地帶發展,中國則相反,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雨量由東南至西北遞減,而地勢由由東南至西北逐漸增高,多數河流由西向東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這種自然條件,往往決定收獲的豐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氣溫,造成南長北短的農作物生長季節,這些條件對農民的墾殖發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早在秦漢時期,就擁有六千萬人口,而耕地面積卻遠遠不足。再加上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兼並,這樣不得不使農民在所分得的狹小的土地上精耕細作,對土地作最精濟的利用。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的條件下,雖然忙碌辛苦,也僅能糊口,這便養成了安土重遷,樂知天命,安分守己的民族性格。對他們來說,土地就是生命,離開或失去土地,就意味著貧窮與死亡。
這種經濟上對土地的依賴,反映到民族心理上則表現為對鄉土的無限眷戀和對故國的深厚情懷。這種文化特色,形成中華民族最大的凝聚力。
Ⅲ 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產生與演化的影響
今天有事,先回答一部分,有時間我再補充
1.首先,河流是人類發展的一個重要地理條件,你看4大文明古國的發展,基本是黃河流域、恆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及底格里斯河、尼羅河等,具體我就不說了這個很基礎。
2.人類遷徙活動也基本會沿著大型河流或者藉助工具(船)航海對未知地區進行探索,
3.沿海貿易使得沿海城市發展比較富庶,人類貿易離不開交通工具的使用,人拖馬拉畢竟越來越不能滿足要求,大型帆裝船隻是古代交通貿易的重點,這個我有大量的資料,比如14~16世紀歐洲在阿拉伯人壟斷東方貿易的時候,艱難的進行海洋探索,主要是要開辟海上東方貿易通道。
4.平原:適合建造城市,主要是因為便利的交通建設,「要先富先修路」,山地是缺乏這樣的條件的。
5.丘陵,最早是因為開采、軍事駐防、以及游牧狩獵等活動,發展成為城市多屬於工業產出
6.寒地:最早歐洲尼安德特人衰亡的重要問題就在於,沒有農耕生產,單純的狩獵活動無法滿足發展,最後他們走向海洋,具體幾句話無法解釋清楚,但凍土地帶的人類活動帶有特殊性,最終他們會向溫暖的地帶過度。
(未完待續)
Ⅳ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4)地理環境影響文明類型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
Ⅳ 簡要概括,希臘和西周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說明這兩種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對兩種文明產生的不同影響。
文明起源的地理環境可以分為整體地理環境和中心地理環境。前者指文明整體能力所及的極限地理范圍,後者指文明主體的主要活動區域。從這兩個角度分別進行比較,將有助於解釋希臘和中國文明側重於陸地或是海洋發展的原因。
正文
中國與希臘文明是東西方文明的源頭,對它們所處的地理環境進行比較,有助於理解兩個文明在發展中所出現的差異。自中國人近代接觸西方文明以來,對於中西文明是如何受到地理環境影響的,一直是一個長盛不衰的話題。在中國,嚴復、梁啟超、鄧實和章太炎等人是最早一批將地理環境與文明特性聯系在一起的人。到新文化運動時期,以杜亞泉為代表的文化保守派將中西文化的差異歸於種族與地理之差異。到20世紀80年代之後,隨著中西比較文化熱的興起,又出現了所謂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黃色文明與藍色文明對立的論調。隨著21世紀文明比較熱的再度興起[3],可以預見,地理環境與文明之間的關系將再度引起人們的關注。
從學界對二者地理環境的比較來看,在以下兩方面仍有進一步探討的餘地:第一,如何建立可比性。希臘的狹小與中國的廣袤在地域上難成比例。中國文明如何從整體上與希臘進行文明起源地理環境上的比較,目前仍缺乏一個適當的比較尺度。第二,如何避免海洋與陸地、藍色與黃色等二元對立的地理環境比較觀。雖然希臘文明受地中海、中國文明受黃河中下游的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影響之深毋庸置疑,但過分強調就變成了命定論,同時也忽視了中國的海洋、希臘的陸地在二者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基於以上兩點,本文試圖建立一種比較尺度來對希臘與中國文明起源的地理環境做出比較,不當之處,還請方家指正。
在地理學中,環境可分為人類環境和地理環境兩種。前者是指隨人類社會和技術進步而能達到的范圍,而後者則是指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受此啟發,筆者認為,文明起源的地理環境亦可分為兩種,一是把文明整體能力所及的地理極限范圍內的所有地區都考慮在內的「文明整體地理環境」,二是僅僅考慮文明主體主要活動區域的「文明中心地理環境」。前者隨著文明主體能力的進與退,其范圍和內涵也處於不斷的變化中,可以作為文明興衰的標志;後者卻是文明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環境,是它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和基礎。顯見,前者包容後者,後者是前者的中心。所以對於這兩者的研究,缺一不可,不可偏廢。
實際上,這兩種尺度在學者們研究中國和希臘文明起源的地理環境時,都自覺或不自覺的加以使用。在談到希臘文明的時候,學者們既不能忽視希臘半島本土的地理狀況(文明中心地理環境),也不能忽視它所處的地中海環境(文明整體地理環境)。在研究中國文明起源的時候,既要考慮中國早期文明中心的主要活動區域——黃河中下游地區,又要考慮其他文明區系影響所及的東亞大陸和環渤海圈。
地理環境對希臘中國文明起源的影響
綜合上述來看,希臘和中國文明在歷史發展中所呈現的某些特點是與文明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吻合的。
就希臘文明而言,它所受到的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是:一、在整體地理環境內,希臘居民的活動范圍局限在了地中海的周邊,而沒有深入到陸地內部。內陸居民和沿海居民不存在頻繁的交流,形成了一個個分散的、與母邦相獨立的殖民點。二、在希臘的中心地理環境,愛琴低地帶則形成了以畜牧、園藝(橄欖、葡萄)來彌補種植業不足的農業特色,且以個體家庭生產為主,而地中海的整體地理環境特點(同一的氣候、便利的海上交通、碎化的土地)使這一特色在後續希臘殖民發展中得到延續。三、地中海及希臘半島並沒有為希臘人提供過多的適宜農業發展的土地。對土地需求比較大,爭奪比較的激烈。而地中海便利的航行條件有利於希臘人沿著海岸線尋找土地。地中海周邊同質的氣候也促進了此點的發生。四、希臘本島的中心地理環境與地中海以內的其他地區相比(埃及、小亞細亞等),無壓倒性的優勢。
就中國文明而言,它所受到的地理環境的影響主要是:一、整體地理環境內,中國文明曾存在沿海岸線(環渤海)發展、向內陸發展(黃河中下游)兩個大方向。內陸適宜農業發展的土地資源的豐富及海上航行條件的惡劣,使得中國文明最終選擇面向內陸發展。二、中國文明的中心地理區: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豐富土地資源使因農業發展而需求土地的文明交匯此處,並不斷碰撞、沖突、交流,最終融為一體,形成了以宗族為組織進行大規模協作的農業生產方式,而整體地理環境內大量可開發的土地又保證這種特色的延續。三、以中原為中心的核心區不但土地資源豐富、而且與其他文明區交通便利、交往頻繁,從而促進了多源文明相互之間的交融。四、中心地理環境以內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超越了整體地理環境以內的其他地區。
在文明起源早期,生產力的低下導致了地理環境對人的制約作用加大,地理環境從長時段上對於中國文明從多源走向一元、希臘文明城邦林立未能統一的歷史局面產生了深遠影響。雖然中國與希臘文明發展路向不同,但卻都是兩個文明在地理環境制約下由「現實的人」探索到的最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Ⅵ 古希臘地理環境對早期文明有哪些影響如題
古希臘地理環來境對早期文自明的影響:
希臘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平原面積狹小且分散,土壤較貧瘠,不適於種植農作物,而荒涼的山坡把平原分割成塊,使得陸地交通和交往極其困難。加之三面環海,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因此,海洋成了古希臘人的生命線,他們靠駕船捕獲海生動植物和進行遠航貿易以維持生活,發展與西亞、北非的海上貿易往來。所以,古希臘產生了發達的工商業經濟。
而這個差別正是海洋賦予古希臘的。海洋的多變、時而凶險、時而平靜,使得游歷在海洋上的希臘人具有勇敢、現實、自由、多思、探索、富於進取的精神。
雅典的民主政治建立,並由此培育了精神的自由;而且還給予人們較多的閑暇時間,以便於自由地追求各種學術。與外界的海上貿易,開闊了希臘人的眼界,增長了希臘人的見識,接觸了城邦以外的文化,豐富了希臘人的思想,使他們對自由更加渴求。
Ⅶ 以尼羅河為例,談地理環境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影響
增長復在古埃及文明中起了一個制關鍵作用,而尼羅河則是不停增長的源泉。每年的大水使得尼羅河沿岸非常富饒,而且這個富饒綿綿不絕。埃及人在尼羅河畔種植小麥、棉花、水稻、椰棗和穀物,為其居民提供食物。尼羅河畔還有許多野生動物,比如水牛。前7世紀亞述人引入了駱駝。這些動物提供了肉,也可以被馴服,用來耕地,駱駝則可以運輸貨物。尼羅河水對於人和畜一樣是生命的基礎。尼羅河本身也是一條方便和有效的水道。
埃及在歷史上有非常長的時間非常穩定。這個穩定的保障之一是尼羅河的富饒。埃及生產的小麥是經常爆發飢荒的中東的關鍵食品。除此之外亞麻也是埃及的重要貿易產品。這些貿易保障了埃及與其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和埃及本身的經濟穩定。尼羅河畔的貿易可能很早就產生了,在今天的尼羅河源剛果民主共和國東方邊界的愛德華湖附近發現的伊珊郭骨可能是最早的埃及乘法的證明,其碳14定時獲得的結果為前兩萬年。
Ⅷ 古希臘的自然地理環境對希臘文明最主要的影響是
多山地,港灣眾多,沒有遼闊的平原土地,多種經濟形態並存.山脈把陸地分割成小塊內,有利於容小國寡民形成,不易建立領土廣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同時人們可以早出晚歸,相互間比較熟悉,一切國家政務比較簡單,易於在公民大會中討論和發表;土地貧瘠,生產力不發達,促使人們產生積極,勇敢和富於進取的精神;海外貿易興盛,以平等交換為原則,有助於人們平等觀念的形成與民主政治的建立.
Ⅸ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發展與文明演進有何作用
自然環境是人類的立足之地和活動場所, 與人類歷史的發展息息相關。正因如此, 自然環境對歷史發展的重要影響是無人能否認的。但是, 自然環境與歷史發展的關系卻是思想史和史學史上反復探討的一個問題。法國政治哲學家孟德斯鳩被公認為是地理環境決定論的集大成者。1784 年他的《論法的精神》一書用五章篇幅集中闡述了他的決定論。他所以強調地理環境對法律精神的重要性,只是「認為地理環境,尤其是氣候、土壤等,和人民的性格、感情有關系,法律應考慮這種因素」。但「他認為法的『精神』地理因素而外,還有教育、風俗習慣???等許多因素。他所謂的地理因素並不是絕對化的」。俄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傳播者普列漢諾夫在《論一元論歷史觀之發展》中強調了地理環境的決定作用,因而被批評為「在歷史觀上誇大地理環境的作用」[9 ]298 。普列漢諾夫對地理決定論有較大的發展,指出:「自然環境之成為人類歷史運動中一個重要的因子,並不是由於它對人性的影響,而是由於它對生產力發展的影響。」
《斯大林地理環境觀的再認識》一文中,作者認為「在人類歷史的初期, 人類對自然之母的依賴, 就如同剛間世的嬰兒對母親的依賴程度一樣, 幾乎沒有任何自主權。這時候不同種族的不同命運當然只能由他們各自所處的自然環境來決定。」「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主要是地理環境的多樣性造成的。地理環境的巨大影響在這里表現的最為充分。至於某個國家、地區、民族本身的歷史發展、變化和跳躍, 如果全用地理環境來解釋, 則是很荒唐的。」確實如此,在早期工業革命以前,人類的生產力水平低下,機器生產也未普及,自然地理環境在人類歷史發展中起到了主要作用。以世界四大文明中心為例,其文明區域幾乎都分布在河流沖積平原的中下游,氣候適宜,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等優越的自然條件,文明在此衍生而非沙漠戈壁,道理就如此簡單。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環境的多樣性造成的,即使在一個國家內,也呈現出歷史發展、經濟發展的多樣性,在美國早期歷史中,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對今天美國的經濟布局乃至社會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著近代工業革命的興起,特別是二十世紀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歷史的發展有所減弱,所以對自然地理環境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要分階段來看,不同的階段呈現出不同的作用形態。而且,隨著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自然環境決定論在近代受到了批判,主要是誤解所致,單被中國許多近代學者所接受:。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梁啟超(187321929) 、中國第一個綜合性自然科學刊物的創辦者杜亞泉、中國共產黨締造者之一李大釗等人「在追求中西文化差異性的原因時,主要運用孟德斯鳩提供的『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理論和方法」。
Ⅹ 美索不達米亞自然地理環境及對文明的影響
美索不達米亞 廣義指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的中下游地區,東抵扎格羅斯山,西到敘利亞沙漠,南迄波斯灣,北及托羅斯山。北部為山地,向南經過於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澤性的兩河三角洲。狹義的僅指兩河之間的地區。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為人類最古老的文化搖籃之一,灌溉農業為其文化發展的主要基礎。公元前2000年(四千年前)已有較發達文化,曾出現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等文明。此後又經過波斯、馬其頓、羅馬與奧斯曼等帝國的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其主要部分成為獨立的伊拉克。
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在遠古時期居住著許多種族,是個乾旱區域,但下游土地肥沃,所以很早就發展了灌溉網路,形成以許多城市為中心的農業社會。亞述,南部為巴比倫尼亞。而巴比倫尼亞北部叫阿卡德,南部為蘇美爾。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主要包括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赫梯等文明。由於美索不達米亞靠近水源,灌溉便利,水運發達。因此糧食增多,且具有生命出現重要元素:水。氣候溫和,適宜生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