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縣地理信息
① 泥河灣裂谷盆地的形成機制及其環境特徵
本節由袁寶印、夏正楷、同號文執筆。袁寶印,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夏正楷,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同號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裂谷 (rift 或 rift valley)指地殼上延伸很長,切割很深的張裂帶。裂谷的規模很大,水平延伸幾百甚至幾千千米,垂直活動可切穿整個岩石圈。裂谷處於引張環境,因而有別於轉換斷層、縫合帶等岩石圈大型斷裂。發育在陸殼上的裂谷稱為大陸裂谷,地貌上表現為縱長的凹陷盆地或峽谷 (金性春,1984)。
汾渭裂谷是我國華北重要的大陸裂谷系,泥河灣盆地位於汾渭裂谷的東北端,是我國北方發現哺乳動物化石和舊石器地點最多、最集中的地區之一,反映當時的自然環境適宜早期古人類和各種動植物生存。泥河灣盆地所以具有早期古人類生存和演化的自然條件,與裂谷盆地長期存在湖泊環境密切相關。重建古生物與古人類活動時期的環境特徵對探討東亞古人類發展演化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泥河灣盆地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和舊石器遺址也是研究古生物和舊石器埋藏規律的有利條件。從這個角度,本章概要地討論泥河灣裂谷盆地的形成機制和化石、舊石器埋葬學的一般特點以及早期古人類生存環境。
華北板塊是我國最古老陸塊,早前寒武紀的殼幔分異、克拉通化,形成古老的結晶基底。後經復雜的逆沖推覆、褶皺變形及岩漿侵入等,演化為中國大陸最古老的陸核。現在廣泛出露太古代—元古代基底變質岩系,古生代沉積蓋層為寒武-奧陶系碳酸鹽岩建造、石炭二疊系的煤系地層,中生代為陸相砂泥岩沉積。侏羅紀末燕山運動時期,汾渭地區地幔物質上涌,造成地殼隆起,地殼減薄而破裂 (王景明,1986)。距今 118 ~116 Ma 後進入廣泛伸展變形時期 (Divis et al. ,1998),至白堊紀晚期,大部分地區處於長期穩定剝蝕夷平狀態,形成北台期準平原面。新生代喜馬拉雅構造期形成華北板塊的大陸裂谷構造系———汾渭裂谷和渤海裂陷盆地,距今 66 Ma,華北裂谷系開始快速裂陷 (吳珍漢等,2001)。汾渭裂谷是沿渭河—汾河—桑乾河谷地產生的一條 S 型裂谷系,位於華北板塊的中心部位,為華北裂谷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稱之為 「汾渭裂谷」(王景明,1986; 嚴新民等,1991; 邢作雲等,2005),也稱為渭延裂谷 (易明初,1993)。
汾渭裂谷從西南的渭河斷陷盆地開始,向東北依次為運城斷陷盆地、臨汾斷陷盆地、晉中斷陷盆地、滹沱河斷陷盆地、桑乾河斷陷盆地 (大同-陽原斷陷盆地)至最東北端的延懷斷陷盆地,綿延 1200 km。大同-陽原斷陷盆地位於汾渭裂谷系的東北端 (圖5-1),不僅有火山活動、玄武岩噴發、還發育厚層的第四紀河湖相沉積,其中發現了豐富的泥河灣動物群化石和許多古人類遺址,成為我國北方最具特色的第四紀斷陷盆地,並且被命名為 「泥河灣盆地」。隨著中國板塊構造研究的進展,發現華北板塊之下的地幔物質運動導致了這個盆地的形成與演化,盆地的環境特徵具有典型裂谷盆地的特色,因此從板塊構造角度可稱之為 「泥河灣裂谷盆地」。
圖5-1 汾渭裂谷系示意圖(據楊景春等,2005)
大陸裂谷是地幔物質上涌,岩石圈在張力作用下產生的地塹型谷地,通常被一系列正斷層所復雜化。形成裂谷的巨大斷裂的活動與盆地沉積同時進行,即同生沉積型斷裂。汾渭裂谷的形成經歷了長期的構造演化過程: 始新世至漸新世太平洋板塊首次向西俯沖,華北地區產生近 SN 向拉張,形成 NEE 向的渭河-運城斷陷盆地、桑乾河斷陷盆地,泥河灣盆地的雛形這時已經開始出現。上新世至早更新世,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板塊向北運移、擠壓,使華北形成 EW 向拉張,產生 NNE 向的滹沱河斷陷盆地、晉中斷陷盆地和臨汾斷陷盆地等 (邢作雲等,2005; 嵇少成等,2008; 萬天豐,2004)。研究顯示,自始新世中晚期開始,經漸新世至中新世,大約40 Ma 期間,裂谷系的兩端首先出現斷陷,但沉降速率很小,大致在 60 ~65 m/Ma。上新世裂谷系中部 NNE 向的斷陷開始出現,上新世後期是裂谷主要發展時期,最大沉降速率可達 2000 m/Ma (表5-1)。第四紀期間,裂谷系南段早更新世沉降速率小於中、晚更新世。北段相反,桑乾河盆地早更新世沉降速率明顯大於中、晚更新世,早更新世達到 433 m/Ma,中、晚更新世僅為 154 m/Ma (邢作雲等,2005)。
表5-1 汾渭裂谷新生界地層沉積厚度及沉降速度表
(據邢作雲等,2005)
泥河灣盆地具有大陸裂谷的典型特徵,它的出現與上地幔物質運動密切相關。地球物理研究顯示,恆山—大同及其以北地區深部有一個軟流圈上涌柱。柱身直徑約100km,柱頭深50~70km,厚20~25km,面積達4×104km2(圖5-2)。在恆山—大同及其以北地域,莫霍面深約40km,說明軟流圈上涌柱的柱頭與地殼底部十分接近。柱頭岩漿直接穿插上部岩石圈和地殼,沿裂隙噴出玄武岩(邢作雲等,2005)。
圖5-2 大同軟流圈上涌柱地震層析圖像(據邢作雲等,2005)
泥河灣盆地位於汾渭裂谷的東北端,它的發育歷史受控於恆山—大同軟流圈上涌柱的活動過程。研究表明,該地幔柱從始新世—漸新世開始活動,漸新世出現火山噴發,陽原地區噴出期為 29. 3 ~23. 92 Ma B. P. ,古近紀中、晚期的沉積厚度達到 1300 m。中新世至上新世期間,火山噴發中心北移,噴出期為 7. 5 Ma(N1)和 4. 3 Ma(N2),以上新世為主。盆地沉降速率加大,沉積厚度達 1300 m。第四紀時期,泥河灣盆地在早更新世沉降速率稍有減緩,沉積厚度達到 780 m。中、晚更新世進一步放慢,最大沉積厚度可達 120 m。第四紀期間地幔柱玄武岩噴出位置收縮到柱頭中心,位於大同縣附近,噴出期為0.8~0.1MaB.P.,其中0.4Ma(Q2)為高潮期,噴發類型以拉斑玄武岩為主,有少量鹼性玄武岩,夾有少量幔源包體。上述特徵表明這些玄武岩噴發與大陸裂谷拉張的上地幔特徵完全一致,是裂谷內上地幔底闢作用所致,其噴發過程完全受軟流圈上涌柱活動所控制(邢作雲等,2005)。
上述地質構造和地球物理資料顯示,泥河灣盆地為大陸裂谷型斷陷盆地。軟流圈地幔柱的上涌開始於始新世—漸新世,上新世是其主要發展期,晚更新世為穩定-收縮期。
泥河灣裂谷盆地北界為熊耳山南麓斷裂,它西起大同豐稔山南麓,東至陽原南口,長達90km。該斷層切穿漢諾壩玄武岩,為控制盆地北界的正斷層。盆地南側為小五台山北麓斷裂,西起廣靈上白平,東至蔚縣上寺,長達100km,是控制盆地南界的正斷層。兩個巨大的斷裂之間,出現北東-南西走向的九荒坨、雙條嶺山、鳳凰山,它們構成泥河灣盆地中間的一條地壘。地壘北側發育桑乾河斷裂(麻峪口-油房斷裂),長達140km。該斷裂的東段在小渡口—油房一線形成高達100m的斷層崖,盆地的河湖相沉積形成湖積台地,切割暴露的剖面中發現多處化石地點和舊石器遺址。
陽原縣以北武家山—崔家山一帶殘留夷平面上的漸新世漢諾壩玄武岩即為本區最早噴發的玄武岩,說明恆山—大同軟流圈上涌柱的柱頭向東延伸至陽原一帶,但當時的準平原面比較完整,盆地尚未出現。由於軟流圈不對稱上涌,在上涌較高的一側,其頂部岩石圈之上的脆性岩層首先開裂,形成邊緣鏟式斷裂(邢作雲等,2005)。鏟式斷裂下盤抬升成為山地,即所謂伸展造山,熊耳山就是上升盤伸展造山形成的山地。下降盤出現箕狀斷陷,不斷下沉成為盆地,原來的準平原解體,這一過程發生於漸新世末中新世初,距今24~25Ma(吳珍漢等,2001)。
造山帶的上升與盆地的沉陷引起山地的侵蝕,大量剝蝕物質充填到斷陷盆地中,物質遷移破壞了上部地殼的動態平衡。鏟式斷裂上盤的下滑,導致斷陷盆地中地殼縮短,形成一組後推擠壓力,在地表推擠出高度較小的平台。後推擠壓力形成的平台與盆地有一定的高差,並被侵蝕,不斷有碎屑物質充填到盆地中部(邢作雲等,2005)。上述盆山耦合響應模型在汾渭裂谷系表現十分典型,泥河灣盆地也是典型之一(圖5-3)。熊耳山南麓斷裂即由於恆山—大同軟流圈地幔柱不均勻上涌造成的鏟式斷裂,泥河灣盆地為地殼相應下沉形成的箕狀斷陷盆地。泥河灣盆地底部的基岩因盆地下陷而縮短,造成向南的後推擠壓力。蔚縣盆地南側的小五台山山前斷裂的形成機制與熊耳山南麓斷裂相同,它在伸展造山過程中形成邊緣鏟式斷裂,蔚縣盆地底部的基岩因下陷而縮短,造成向北的後推擠壓力,並在九荒坨、雙條嶺山地南側造成泥河灣層湖相沉積構成的台地,其地貌結構與泥河灣盆地基本相同。兩個相向的擠壓力使九荒坨、雙條嶺山和鳳凰山抬升成為地壘山地,山前的湖相沉積跟隨上升成為湖積台地或湖蝕台地。而且山麓地帶早期湖蝕穴和湖蝕陡崖被抬升得最高,得以很好保存。向上的推擠構造力在地表還誘發產生地塹式正斷層系列,在小渡口—油房一帶表現為油房斷裂和小長梁斷裂。小長梁斷裂的斷層上,泥河灣層湖相沉積沒有發生變形,表明它是同生沉積型斷裂,鳳凰山則是地壘式山地。因此陽原盆地構成了典型的伸展造山—斷陷沉盆-後推成台的構造運動模式(圖5-4)。
以熊耳山南麓斷裂為界,山地上升和盆地下沉是差異運動最大的地帶,但卻引起了山地的強烈侵蝕,大量碎屑物質進入盆地。泥河灣古湖靠熊耳山一側主要為淺水的湖濱地帶,山地河流輸入的沉積物可以迅速掩埋動物遺骨使之成為化石,這也是泥河灣村附近為什麼保存哺乳動物化石最多的原因。
圖5-3 泥河灣盆地耦合響應理論模型(據邢作雲等,2005,修改)
圖5-4 泥河灣裂谷盆地形成模式圖
泥河灣古湖北側由於山地剝蝕大量碎屑物質進入湖盆,使古湖北緣南移,湖水幾乎從來沒有達到過山麓地帶。古湖南緣受台地上升的影響,使基岩出露,其上湖相沉積最厚不足 100 m。目前台地高出桑乾河水面約 150 m,後期侵蝕暴露出湖相沉積剖面,也是哺乳動物化石和舊石器地點最集中的地區。因此湖泊沉積中心始終穩定在盆地中線的位置,如東井集,基岩埋深 640 m,化稍營達到 523 m (王乃A等,1996)。
火山活動是裂谷盆地的重要特徵之一,陽原縣以北漢諾壩玄武岩噴發標志裂谷開始活動,準平原解體,盆地和山地的分異已經顯現。大同盆地火山噴發在中更新世仍很激烈,陽原縣以北山麓地帶和侯家窯一帶也有第四紀火山噴發。
總之,泥河灣盆地為典型的裂谷型盆地,軟流圈上涌柱的不均勻上涌造成鏟式斷裂,熊耳山伸展造山,陽原—化稍營一帶相應斷陷沉盆,大田窪一帶則後推成台。這一構造模式形成的裂谷盆地復雜的地貌類型,盆地中心積水成湖,周圍是不斷抬升的山地,湖泊和山地之間發育廣闊的湖濱地帶。除了裂谷盆地的地貌特徵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條件外,地幔柱上涌造成火山噴發,火山灰給地表帶來豐富的礦物質材料。它們是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盆地及其周邊地區植被繁盛,使得各種動物可以在此活動、繁衍。早期古人類能夠在這里獲得必要的食物和水源,得以生存和發展。
② 張家口屬歷史上的塞北嗎
在明王朝存在的二百七十六年裡,宣府鎮(今張家口市宣化區、宣化縣)以北疆「九邊」之首聞名於世。明太祖封其十九皇子為谷王,曾就藩宣府;明成祖朱棣五次北征,三次駕巡宣府鎮城;建於明代的清遠樓、拱極樓、鎮朔樓號稱「塞北三樓」,而清遠樓以其造型別致玲瓏,素有「小黃鶴」之譽。
作為軍事重鎮,宣府的教場那時與「大同的婆娘」、「薊鎮的城牆」一起贏得了塞上「三絕」的美譽。
「宣府的教場」是說長城中段防線御敵練兵為全國之冠的狀況。教場是古代操練和檢閱軍隊的場地。宣化在元代為宣德府,明洪武三年改為宣府,洪武二十六年設前、左、右三衛,次年明太祖發動北平軍士築宣府城,第二年又封皇子朱*為谷王,就藩宣府,展築城垣,從此這里就成了明朝最為重要的邊防重鎮之一了。但由於北元各部侵擾多從這一帶進入,故歷來戰事和屯兵最多。據《宣府鎮志》記載,從洪武元年(1368年)起至崇禎二年(1629年)的261年裡,共發生過重大戰斗92次,其中敵方入侵81次。屯兵最多時達十五萬之眾。宣德五年(1430年)置宣府鎮,設萬全都指揮使司,成為全國十七個「省軍區」之一,管轄兩個州、十五個衛、兩個千戶所、五個堡、七座城。這一段的長城從成化年間總督餘子俊開始,經嘉靖時總督翁萬達、楊博等數十年的修建,較為堅固,軍事設施可謂齊備。特別是景泰年間,昌平侯楊洪鎮守宣府時,御軍嚴肅,軍士操練過硬,「騎座善馳射,步兵善弓弩」,「士兵精壯,為一時邊將冠」。到了隆慶、萬曆年間,王崇古、方逢時任宣大山西總督期間,堅持「謹烽火、遠斥侯,繕甲兵、勤操練」,經過多年歷任官員的嚴格整飭和訓練,在當時可謂兵強馬壯、器械犀利,特別是其教場之盛與戚繼光治下的「薊鎮的城牆」同為世人所稱道。
據《宣府鎮志》記載,當時宣府鎮所轄各州、衛、所、堡、城均有教場、演武廳、軍器局、火葯局、神機庫、神槍庫等設施。其中宣府鎮城的教場規模最大,最為壯觀。建在昌平門外一里多地,建於洪熙初年,房屋、牆垣全用磚石砌成,時名「將台」,內有演武廳。嘉靖八年(1529年)都御史劉源清增築高台於前,名曰閱軍台。東西兩邊建有各營將領的「官廳」。可惜以後毀於戰亂。
那時軍士的操練,自下而上定期選拔赴上一級驗試,獎優罰劣。「軍士步騎皆善,將領各以其能受賞,否則罰。軍士給錢六百為道里費。將領自指揮使以下,所統軍士三分至六分不中者,次第奪俸;七分以上,次第降官至為軍止。都指揮軍士四分以上不中,奪俸一年;六分以上罷職」。
至於「大同的婆娘」之所以受人稱道,一種解釋是因為其多出美女,不但在遼代養育了漂亮聰慧、頗有作為的肖太後,而且在明朝正德年間引得紈絝皇帝武宗朱厚照慕名而來微服巡幸。大同婦女舊日受世人津津樂道的另一個原因,是她們的腳裹得特別小,且有「賽腳」之風。還有一種解釋見於明朝人沈德符的《野獲編》:「所謂『大同的婆娘』,大同代筒王所封,樂戶較他藩多數倍,今在花籍者尚二千人。京師城內外,不隸三院者,大抵皆大同籍中溢出流寓,古所謂『路歧散樂』者是也。」這里指的就是妓女了。明代大同的「婆娘」與揚州的「瘦馬」均為世所艷稱。現在看來,這並非大同歷史上的光榮。假如你到大同,初識當地婦女,想誇獎人家幾句,你可以對她稱道肖太後、鐵鏡公主,可千萬別引用「大同的婆娘」一說。因為這不同於「陝北的婆姨」,那是褒義,這卻是鄙稱。當地人知道是罵人、揭祖宗老底的話,自然不愛聽。細考起來,《辭海》引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十四「婦女曰娘」:「謂婦人之卑賤者,曰幾娘、曰某娘,鄙之曰婆娘。」《水滸》寫西門慶與潘金蓮眉目傳情:「西門慶這廝一雙眼只看著那婦人;這婆娘一雙眼也把來偷睃西門慶。」
張家口的馬市
有人說張家口的商業源於對蒙貿易,發展於清代旅蒙商,這無疑是對的。如要刨根問底,張家口的對蒙貿易則始於明朝的馬市。
何謂馬市?馬市是古代封建政府以金帛或茶鹽等物在指定的地點同少數民族換馬的互市。早在西漢初,劉漢王朝允許南匈奴在塞內北邊諸郡包括代、上谷郡居住,後來北匈奴也與漢朝「和親」。漢武帝便遷烏桓人入居今張家口、萬全一帶,設西部校尉和護烏桓校尉,管理邊防和民族貿易事宜。下令在邊境開辟專門的地點,接受匈奴使者進來的貢品,並給予一定數量的金帛或茶鹽等物作為答禮,同時也允許隨使者同來的人出售牛羊馬匹,與內地商人自由買賣,時稱貢市。以後逐漸發展成邊境各民族間的貿易和對外國的通商,又稱互市。唐玄宗時,突厥族每年到西受降城用馬匹換金帛,為馬市之始。在宋、明朝時,官府和軍隊所需馬匹多是從馬市購來的。宋朝時用茶葉、食鹽同邊疆少數民族換馬。明代永樂初年,在甘肅設有同回族易馬的互市,後又在遼東的開原南關、開原城和廣寧設立三處馬市,以米、布、絹同滿、蒙等民族換馬。永樂七年(1409年)朝廷在宣府置鎮守總兵官,佩鎮朔將軍印。宣德五年(1430年)置萬全都指揮使,統領宣府各衛,轄周圍近十萬平方公里地區的防務,其中萬全右衛的張家口堡就是今張家口市橋西區的母體。正統三年(1438年)在大同開馬市,後因戰事而停。嘉靖三十年(1551年)明世宗批准大同總兵仇鸞所奏,下詔以白金十萬兩於宣府、大同開馬市,命待郎史道總理此事。當時便選定張家口堡北今上堡正、西溝街為馬市地點,「張家口本荒繳,初立市場,每年緞布買自江南,皮張易自湖廣」。這年官辦的貢市,「三口共易馬一萬余匹」。這是史載張家口最早開設的馬市。可惜開市不到兩年,因戰事又起,大同、張家口便相繼罷了市。
隆慶五年農歷六月十三日,張家口馬市又在原址(正、西溝街)正式開市了。這次馬市仍為官市,首先有進貢使者攜貢品入市。按朝廷規定:「通計歲貢馬不得超五百匹,使者不得過百五十人。馬分三等:上駟三十進御,余給價有差,老瘠者不入。」剛開市時,「日來者以三百人駐邊外,我兵五百駐市場,期盡一月」。後來由於王崇古「廣招商販,聽令貿易布帛、菽粟、皮革。遠自江淮湖廣,輻輳塞下」,山西來的商賈尤多,逐漸發展成「歲以為常,市各二日,每月又有小市」。貿易方式是以物換物,蒙民以馬、牛、羊、駝、皮張等換取內地的綢、布、米、茶、釜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上熙熙攘攘,十分熱鬧,成交量不斷上升,超過了嘉靖年間,成為聞名塞北的萬全市集。據《明代宣大山西馬市考》記載:僅張家口、大同、水泉營三市「官市易馬七千匹、羊達二萬二千多匹(頭)」。到了萬曆三年,朝廷將易馬數量限定在三萬五千匹以內,可年年突破。萬曆六至七年僅張家口一市年易馬就超過三萬五千匹。那時,天南地北的商人雲集張家口,很多人在此定居設店,長期從事對蒙貿易。
萬曆四十一年宣府鎮決定在今東、西太平山間築一專門的馬市,並取名來遠堡。因與張家口堡南北呼應,後來人們俗稱上下堡,從而成為扼守宣府的大門。來遠堡馬市是怎樣的繁榮景象呢?萬曆年間有人專門繪了一幅《馬市圖》,可惜沒有流傳到今天。
到了明朝末年,北元蒙古族背離明廷而臣服於努爾哈赤,馬市中斷。清軍入關定鼎北京不久,於順治二年(1645年)在張家口和古北口等處設馬市,用茶換馬,來遠堡馬市得以恢復。雍正年間,朝廷僅在四川邊境開設互市用鹽換馬,而張家口蒙漢交易市場也由來遠堡移至大境門外,改稱「外管市場」。咸豐年間朝廷規定各地軍隊所需馬匹統歸自購,官設馬市全廢。張家口的馬市也由朝廷特批的「皇商」所代替。他們依靠朝廷賦予的政治經濟特權,打著大清國的商旗,拉著駱駝,滿載著內地的貨物,走出大境門,進入蒙古大草原,開始了歷時三百年的旅蒙貿易歷程。
壩下黃土地的神韻
地處燕南趙北的壩下黃土地上,流傳著許多優美而古老的神話,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曾活躍在桑乾河畔的涿鹿之野,使得張家口地域文化與中華文明的起源有著不解之緣。古代國的興起和北魏孝文帝加速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創舉成為張家口歷史上光彩奪目的篇章。同時,作為北方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主要區域,幾千年來傳承揚棄,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而在燕趙文化中都佔有一席重要之地,有著獨特的神韻。
今天,那些遍布張家口大地的遠古遺址、碑銘墓地、古代建築、宗教寺院和歷代戰場,還有那獨具豪放質朴風格的文化藝術以及像群星閃爍在歷史天空中的傑出人物,都無不昭示著張家口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陽原縣泥河灣盆地以其動植物群和文化遺址聞名於世,從這里發掘的泥河灣、馬圈溝、小長梁、許家窯、東谷坨等數十處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證明這一帶是中國早期人類的腳踏地。涿鹿縣礬山鎮的軒轅黃帝城、蚩尤墳、蚩尤泉曾是中華三祖黃帝、炎帝和蚩尤生息戰斗過的地方。正如有人所說,從上海能了解中國近代的百年史,在北京可以看到五百年的歲月滄桑,西安能夠使人目睹兩千年前中國社會的模樣,而張家口的涿鹿則告訴人們,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在這里發祥。蔚縣城南西側的南安寺塔,始建於北魏,重修於遼,如今成了蔚縣的象徵性建築。連同始建於五代、明洪武十年(1377年)重築的蔚州城、玉皇閣以及暖泉書院,還有那元代大書法家書寫的碑銘——蔚州楊氏先塋碑都向人們顯示著蔚縣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綿長的人文歷史。宣化區下八里有遼代張世卿墓中保存著完好的壁畫,不但向人們展示了八百多年前張家口一帶契丹族遼國人們生活的場景,而且對研究當時的社會歷史、繪畫史和天文科學及中外文化交流史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位於赤城縣境內的金閣山靈真觀是元朝時修建的道教聖地,而滴水崖的長春洞朝陽觀則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勝景所在。還有懷安的昭化寺、蔚縣的重泰寺、宣化縣的柏林寺等寺廟景觀都昭示著張家口地域內多民族、多種宗教相互交融的文化特色。
四季分明的塞北黃土地雖比不上終年帶綠的江南,但也不乏風景秀麗、引人入勝之處。華北最高峰小五台山山高林密、泉水淙淙、夏季涼爽好避暑,冬季嚴寒可登山。還有抗日同盟軍收復察東失地將士紀念塔、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舊址、察哈爾烈士陵園、董存瑞烈士紀念館等則是愛國主義的教育基地,它所昭示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崇高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張家口人。
在古老的燕趙文化中,張家口傳統文化有著屬於它自己的神韻。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張家口的傳統文化不僅具有華夏和游牧民族的雙重特徵,而且還具有多樣性和開放性並存的特點。張家口地域文化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既不斷積淀自成一色,又不斷與周邊其他特質的文化進行交融,以提升自己的品位,亮麗自己的色澤。這既是人民大眾精神生活的需要,又是傳統文化隨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從而使張家口文化成為整個中華文化特別是燕趙文化中一個充滿個性和生機的鮮活的區域文化。
注重教育是人才輩出的重要環節。宋代著名的教育家胡璦說過:「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本者在學校。」張家口壩下地區與江南和中原地區比,雖為苦寒之地,學校教育興辦也較晚,但由於人口來自南北各地,相互影響,家庭教育基礎較好,治學風氣也淳厚,構成了壩下良好的教育框架,使壩下各縣區歷代人才能在較高的文化水準上成長,且促成英才的脫穎而出。同時,勤奮好學是人才成長的內在根據。大凡才識過人者皆勤奮好學。張家口一帶生活環境較為艱苦,面對困境,很多學子「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而獲得成功。日本侵佔時期,張家口一帶學校陷入停頓狀態,學生失學,教師失業。後來日本侵略者推行奴化教育,為愛國民眾所抵制。抗戰勝利後,首次解放的張家口成為晉察冀邊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教育事業大發展。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張家口的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到目前,已基本形成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為國家培養出無數德才兼備的人才,其中不乏國家的棟梁和科技的英才。
滄桑不語看古城
歲月悠悠,滄桑不語。到如今,我們的這座城市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前四百年是一座典型的古代城市,作為塞外邊關、軍事重鎮,有宣化的鎮朔樓和橋西下堡「武城」為證;作為陸路碼頭、北方商埠,那上堡「圈裡」原來是與蒙古茶馬互市的地方。《管子"度地》中說:「內之為城,城外之為郭。」圍「城」的叫牆,圍「市」的是垣,故張家口的別名叫張垣,實際上是側重從商貿和經濟的意義上講的。那時候,城裡住著貴族官員、文人武將,還充斥著商賈工匠、販夫走卒。隨著社會的發展,「城」與「市」逐漸合為一體。
1908年,一個廣東人代表天津怡和洋行來到張家口尋找商機。他看中了清水河東岸的一片土地,那裡正在施工的張家口火車站(今北站)即將建成。便利的交通將使這一帶成為黃金地段。於是他創辦了張家口第一個經營房地產的企業——怡安有限股份公司。用二十萬兩白銀買下了這一帶的五百四十畝土地,幾年間便相繼興建了怡安街、橋東大街、東安大街、宣化路一帶的商號和住宅房屋六千多間,形成了一片嶄新的與西岸下堡武城遙遙相對的街區。在橋東新區中,有名的建築有慶豐茶園、東安市場和南市場,而怡安街成了橋東的商業中心和張家口最繁華的街道之一。
說到怡安街不能不說慶豐戲院,這是當時張家口輻射面最大的戲劇演出場所,位於怡安街最熱鬧的地段,1909年始建,三年後竣工,時稱慶豐茶園。磚木結構,坐南朝北,佔地1000平方米,建築造型仿照當時北京的慶樂、廣德戲園。1912年為慶賀茶園落成舉行典禮,特邀北京御戲名角「十三旦」侯俊山和「元元紅」郭寶臣,開唱「批台戲」《坐樓殺惜》,轟動了整個張家口。1945年張家口第一次解放後,郭蘭英、趙麗蓉曾是這里的主要演員。新中國成立後,這里先後接待過許多蜚聲國內外的著名演員和文藝團體。
「文化大革命」十年間,「紅山城」張家口的國民經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大批幹部和知識分子被下放到基層勞動,數以萬計的知識青年上壩下鄉,城市建設和管理處於無政府狀態。等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古城張垣進入了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1995年成為對外開放地區,20世紀的上半葉,張家口曾經以陸路商埠、察哈爾省會聞名於世。如今,作為冀西北地區的中心城市,如何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便捷的陸路交通優勢,提升自己的城市品位,從京冀晉蒙之間的一般城市躍居為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進而大大縮短與周邊地區的時空距離,壯大自己、重振雄風,這將是決策者和建設者們孜孜之求的戰略目標。
看看吧!城市建設的設計師們已為我們描繪出二十年後張家口的形象:
在京西塞北萬里長城的腳下,一市三城的張家口市區分布在長達60公里的條狀地帶上,這里在山川、平原和林地,有賜兒山、水母宮、八角台等自然景區,有大境門、宣府鎮朔樓,有老城堡子里、古街怡安街……這些景觀風貌被建設者做為現代化城市的基本素材,來塑造一個「山水中有城市,城市中有山水」、城景交融、天人合一的生態型環保城市。
下花園城區將藉助雞鳴山的地貌特徵,展現山奇、水秀、城美為特色的城市風貌。南新區也將以新型現代化的城市展現在人們面前。科學的規劃、合理的布局,集金融、商貿、信息、文化、會展及行政功能於一體的新市區,是21世紀城市建設水平的集中體現,有著開敞、有序、活潑、熱烈而濃厚的現代氣息。居住區的住宅布局富有個性,空間層次變化有序,在高新科技工業區內充盈著時代氣質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品質。在整個中心城市內將根據張家口的山川風貌、地域文化和社會經濟環境特徵,提煉本市藝術個性,展示塞北地域文化的豐盈和繁盛,設置「跨越雄關」、「時代牧歌」、「魚水情深」、「華夏之尊」、「沃野莜香」、「故里情懷」、「北國逢春」、「城河浸月」八景,以求激發人們熱愛故土、建設家鄉的壯志豪情,從而使張家口文化的精髓得以傳承和發揚,充分展示大自然的情趣和舒適宜人的現代文明城市的風采。
③ 中國的千年古縣是
有河北省元氏縣、河北省趙縣、河北省武強縣、河北省武安市、河北省遵化市 河北省涿鹿縣、河北省井陘縣、河北省涿州市、河北省蔚縣、河北省定州市、河北省魏縣、河北省贊皇縣。
河北省涉縣、 河北省易縣、 河北省行唐縣河北省盧龍縣、天津市薊縣、甘肅省成縣、陝西省韓城市、山西省安澤縣、 山西省長子縣、 山西省襄垣縣、山東省臨清市、 山東省蓬萊市。
山東省沂水縣、山東省鄒城市(鄒縣)、河南省湯陰縣 河南省沁陽縣 河南省修武縣 河南省新鄭市 河南省上蔡縣 河南省汝南縣、江蘇省淮陰區、湖北大冶市、湖北黃梅縣。
浙江省樂清縣 浙江省永嘉縣 浙江省瑞安縣、四川省富順縣 四川省瀘縣 四川省閬中市、重慶市墊江縣、江西省南昌縣、 江西省安義縣 、江西省進賢縣 、江西省新建縣、廣東省增城縣。
廣東省四會市、 廣東省龍川縣、廣東省始興縣、福建省尤溪縣、 福建省寧化縣、福建省德化縣。陝西省米脂縣、陝西省岐山縣、陝西省南鄭縣。
1、曲沃縣
曲沃,界於東經111°24'—111°37'和北緯35°33'—35°51'之間,隸屬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
北依塔兒山(崇山)、橋山、壚頂山和襄汾縣為界,南靠紫金山(絳山)同絳縣為鄰,東與翼城縣接壤,西北隔汾河和襄汾縣相望,西南與侯馬市毗連,史稱「天府雄風,三晉重地」,素有「桐葉封唐地、三晉發端處」之美譽。
歷史上曾是「武公據之以興晉,文公依之而稱霸」的晉國建都之地。今縣境南北長29.5公里,東西寬15.4公里,縣域總面積437.9平方公里,總人口25萬(2016年)。
2、黃梅縣
黃梅縣,隸屬於湖北省黃岡市,為武漢城市圈重要組成部分,位於長江中游北岸,大別山尾南緣,鄂皖贛三省交界,南臨長江,自古稱「七省通衢」、「鄂東門戶」。
黃梅縣地勢北高南低,呈三級階梯狀傾斜,北部山地屬大別山余脈,中部為丘陵及壟崗平原,中南部為湖泊,南部為濱湖沉積平原和沿江沖積平原,平原和湖泊佔全縣總面積78%。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暖,年降水量1270毫米,年均氣溫16.8℃。黃梅是佛教禪宗發祥地,是全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發源地,還是聞名全國的「挑花之鄉」、「楹聯之鄉」、「詩詞之鄉」、「武術之鄉」。
3、元氏縣
元氏縣位於河北省中南部。西倚太行山與井陘縣接壤,西南鄰贊皇縣,南與高邑縣相接,東部與趙縣、欒城區相鄰,北與鹿泉區相鄰。東西向39千米,南北向28千米。
元氏縣下轄15個鄉鎮、208個行政村,人口約42萬(2010年),總面積66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萬畝,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
境內交通便捷,京廣鐵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國道縱貫南北,與周圍縣市相連的公路四通八達。
4、趙縣
趙縣,隸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古稱趙州,地處石家莊市區東南40公里,總面積為675平方公里,總人口61.3萬(2017年),轄11個鄉鎮、281個行政村。
縣府駐趙州鎮。漢為平棘縣,晉為趙國,北魏置趙郡,曾為趙州治,隋改為趙州。1913年改為趙縣。趙縣歷史悠久,文物眾多,共有文物保護單位21處。
縣境位於河北平原,光熱充足,地下水豐富,利於井灌,又有石津渠灌溉之利,一年四季分明,春秋兩季時間短,夏冬兩季時間長。東部為沙質褐土,適於雪花梨生長。
趙縣農業發達,玉米、小麥是主要糧食產品。特產雪花梨俗稱象牙梨,個大,皮薄、汁多、含糖分高,成熟後潔白如雪,故名,是河北省大宗出口的優質水果之一。
5、武強縣
武強縣,隸屬於河北省衡水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南臨衡水,北通京津,東接滄州,西近石家莊, 武強縣總面積445平方千米(2013年)。
武強縣境內滏陽河、滹沱河穿境而過,石黃高速和307國道橫貫東西,屬溫帶季風氣候,無霜期為185天,年平均降水量在554毫米左右。
1993年武強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木版年畫藝術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6年武強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千年古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強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元氏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梅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曲沃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地名文化遺產——千年古縣
④ 中國哪些地方有貧困山區
中國的貧困山區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以及西南地區,包括湖北、四川、廣西、甘肅、貴州等省份的部分山區。
貧困地區的特點如下:
1、面積廣
2011年,國家確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覆蓋我國680個縣,覆蓋的面積占我國國土面積的42%左右,覆蓋人群大概2億多人口。
2、在貧困地區中,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生態脆弱地區、邊疆地區佔主體,這些地區在國家整體發展當中相對脆弱。
3、貧困地區往往人口貧困與生態脆弱相交織
沿用傳統的以開發為主的方式發展,可能會影響我國的整體生態結構。
貧困人口的特徵如下:
1、分布廣
從建檔立卡的情況來看,貧困人口分布在2200多個縣,12.8萬個村。
2、既相對集中,又分散
所謂相對集中,貧困人口主要集中在832個片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所謂分散,是指除了這些集中區域外,還有1000多個縣也有貧困人口。
3、在現有貧困人口當中,中西部佔了大約93%,東部佔百分之六點多。
4、貧困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佔比大,老年人貧困問題突出,個體特徵致貧的情況也越來越凸顯。
(4)蔚縣地理信息擴展閱讀
全國共有485個國家貧困縣(包括縣級行政單位區、旗、縣級市)。
國家為扶持貧困地區,設立國家級貧困縣標准,資格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審批工作共進行過三次。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有不同評定標准,稱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國家級貧困縣分布於中國22個省級行政區內,在所有省份中,貧困縣數量前九均分布在西部地區,其中以西藏自治區最多,其後分別為貴州省、甘肅省、雲南省、內蒙古自治區、陝西省、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012年3月,國家級貧困縣調整名單出爐,調出38區縣,但總數不變。2014年10月17日是我國第一個扶貧日。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⑤ 河北省都有那些歷史名人
1、劉秉忠
劉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劉侃,法名子聰,字仲晦,號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祖籍瑞州。元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作為大元帝國的總設計師,在蒙元初期政壇,在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奠定發揮了重大作用。同時,是一位詩文詞曲兼擅的文學家。
元世祖即位,拜為光祿大夫、太保,領導中書省政事。劉秉忠逝世後,元世祖特別傷心,追贈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推誠協謀同德翊運功臣,封趙國公,謚號文貞。元成宗即位,追贈太師,謚號文正。元仁宗時,進封常山王。
⑥ 各地方言"不知道"怎麼說
河南 不著啊
四川 不曉得塞 、那個曉得噻
上海 木屐呀!
那個那個天南地北的三代們的你們那個地方怎麼說呀
我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加上以前相當漫長的歲月里交通隔絕、信息閉塞和一些政治歷史上發生的重大變遷等原因,造成了我們國家各個地區流行的漢語言只能在大的框架上基本相通或相近。稍加比較,我們便會發現各地的方言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書面語「什麼」這兩個字算是最常用,最沒有多少「技術難度」的了。英國人說出來叫「what」,日本人說出來叫「nan」或「nani」(都是「何」字的讀音)。我們的侗族同胞說出來叫「mang」。下面看看我們各地的漢族方言在表達「什麼」這兩個字的意思時,都有些什麼樣的不同說法或發音:北京及北方多數地區:sha(啥) 天津:ma(嗎)遼寧:ha(啥)上海:sa(啥)武漢:mo zi(么子)成都:sa zi(啥子)貴陽:na yang(哪樣)南昌:xi li(什麼)廈門:xi mi(什麼)汕頭:xi mi gai(什麼)廣州:mie ye(什麼)柳州:si ma(什麼) 有意思吧?同是漢語,只是地域不同,變成口語後竟會如此地各不相同、五花八門!另外一個同樣表示疑問的詞語「怎麼」在方言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例如:北京及北方多數地區:zha(咋)湘黔邊:zang guo(咋個)四川:lang ger(啷個)貴陽及昆明:za guo(咋個)閩南:an zua 柳州:nen zi(恁子)稍加註意可以發現,越是不太常用的詞語,方言上的差別越是不太大。越是簡單常用的詞語,方言上的差別越大。也許正是由於這些常用詞語使用頻率太高的緣故吧,所以在使用過程中最容易發生細微的變化。這些細微的變化隨著歲月的積累,若干年後逐漸就變得跟最初的樣子面目全非了。中國方言總覽:
總體描述為5+7,即5大北方方言,7大南方方言,依次為——
北方:東北官話、華北官話、西北官話、西南官話、下江官話
南方:江浙方言、贛方言、湘方言、粵方言、閩南方言、閩北方言、客家方言
以上大類之下又有若干小類,且層次繁雜,數不勝數。
各地方為什麼會有不同的話?
--談方言的形成
在外地工作的人,有時候不免會懷念起自己家鄉來,互相談論自己故鄉的風土人情和祖國各地的風光。接著,也常常會談論到各地的方言,並互相為一些特殊的方言詞語及其奇異的發音而鬨笑起來。笑聲過後,也許有人會突然發問:為什麼各地方會有這樣不同的方言呢?方言的分歧是怎樣造成的呢?
據說,在宗教故事裡有過一個荒誕的解釋,說:天下的語言本來都是一樣的,後來,人類進化了,互相商量著把燒透了的磚當石頭,把石漆當灰土,造起了一座城和一座塔,而塔頂高得一直通到了天上。耶和華上帝怕了,他說:「看吶,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所說的都是一樣的言語,召集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功的了。」於是,他便下來變亂了人們的口音,使彼此之間語言不通,產生了分歧。
在澳大利亞,對這個問題還流傳過一個神話,說:東方住著個很兇惡的老太婆布魯利,在夜晚的時候,她帶著粗棒沿著道路漫步,搗毀了周圍睡著人們的篝火。後來凶惡的老太婆死了,人們都很高興,派遣急使到所有一切種族那裡,通知他們這件可喜的事。然後,紀念老太婆死亡的節日是從吞食屍體開始的,列明傑拉爾種族首先吃了凶老太婆的肉,忽然說起人們不懂的話來;以後來到的其他幾個種族,嘗了老太婆的腸子,也開始說起新的大家不懂的方言。一切後到的北方種族,吃了老婦屍體的殘余部分,又開始說起不能令人明白的話來。據說,這樣就產生了語言的分歧了。
這兩個荒唐的故事,當然不能解決這樣一個嚴肅的學術問題的,誰都會對它置之一笑而判定其為無稽之談。但是,這兩個故事倒也反映了一個問題,即人們在遙遠的古代,就已經在思索這個語言問題了,並對它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那末,語言是怎樣造成分歧、方言又是怎樣產生的呢?也許有人會從地理環境上來尋找解釋,說:蘇南和蘇北由於隔了一條長江,因此造成了方言的差別。但是,試想:同一條長江為什麼沒有把湖北話和四川話再分別成兩種不同的方言呢?可見,自然條件不是造成語言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方言的形成只能從社會歷史條件中去尋找答案。從這方面看,我國眾多的方言的形成,原因不是單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這樣說:第一,古代中國由於長期的封建主義統治,國家不是十分統一的,因而隨著疆域的日益擴大、人口的日益增加、國家經常有封建割據等等原因,各個地區之間的聯系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樣,處在不斷發展變化狀態中的語言,也就各自相對獨立地演變著,不易獲得變化的一致性。於是,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就使得各個地區的語言逐漸產生了差異,逐漸減少了共同性的因素,形成了各地區各有特點的方言。我國北方方言系統的各地方言,包括華北、東北、西北、西南、華中和華東的一部分,大致就是這樣造成的。第二,在我國古代,由於社會動盪和戰亂所迫而造成過多次的人口大遷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個原因。例如東晉至隋唐、唐宋至宋、宋末至明初,我國中原一帶的居民曾有三次向南大遷移,結果形成為現在分布於廣東、江西等地的客家方言。「因為客家先民南遷後,定居在閉塞的山地,一方面保存了他們固有的傳統,另一方面又由於自然條件的限制,不容易受外來影響的滲透,而客家人強烈的宗族觀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強了他們對外來影響的抵抗;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們自己特殊的社會生活區域,保存了他們固有的文化禮俗,而且在語言上也形成了獨立的系統。」第三,在人口大遷移的情況下,如果遷入外族居住區域,則必然發生民族的融合和語言的相互影響,以至同化,這也是造成方言特點的一個重要的歷史原因。例如兩廣地區是有較多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但自從周秦以來,大批漢族人由北南下,逐漸造成了「喧賓奪主」的狀況,在數量上超過了土著民族的人口,加上漢族在經濟、文化各方面又比土著民族日益發達,歷代統治者又實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結果使土著民族日益漢化。當然,在民族同化和語言融合的過程中,漢族人的語言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外族語言的影響。因而,「粵方言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地理條件以及民族雜居等原因,一方面繼承並發展了許多古漢語中本質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非漢語的因素,從而構成它的方言特徵。」
總之,就具體的各別的語言和方言來說,方言的形成和語言的產生地方性分歧,原因當然會是各種各樣的。但是,歸結起來,最重要的原因,則是由該語言所依存的社會歷史條件造成的;至於高山、大河的阻隔,有時也能起一些次要的作用,尤其是古代。然而,如果只從自然條件上來尋找根據,那是不可能得到正確的解釋的。
⑦ 中國農業銀行蔚縣西合營屬於哪個省
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蔚縣西合營支行
地理位置:河北省蔚縣西合營鎮建設大街33號
更多網點信息查詢,可通過我行官網了解,網點查詢
⑧ 長城的來歷
長城的來歷: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
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8)蔚縣地理信息擴展閱讀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築起長城,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方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
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以後歷代君主幾乎都加固增修。
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後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吞並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為了維護和鞏固空前統一的大帝國安全,秦始皇陸續採取了一系列國防建設和邊防守備的重大戰略措施,其一就是大規模修建萬里長城。
漢初,匈奴乘華夏戰亂,越過秦大將蒙恬所築長城,和漢帝國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對峙。由於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
為了對付來自漠北突厥的南下襲擾和掠奪,隋文帝楊堅自建國伊始,就把修築長城、鞏固邊防,視為重要國防政策。隋煬帝楊廣即位以後,除了繼續防禦北方突厥的襲擾之外,還要著力對付來自西北方面吐谷渾的侵襲,為此曾先後兩次修築長城。
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長城的防禦工程建築,在兩千多年的修築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⑨ 河北省學考報名網站是什麼
河北省教育考試院。
拓展資料:
學考就是學業水平考試的簡稱。這是某回些地方採用的一種考試模式,是答在一門課學完之後進行的結業考試,考試成績可以作為高考錄取的參考。
河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戰到融合,開創了中華文明史。
春秋戰國時期河北地屬燕國和趙國,漢代屬幽州、冀州。唐代為河北道,宋代為河北路,元代為中書省。明清屬直隸省。
解放戰爭時期,河北西柏坡為中共中央臨時所在地。河北省擁有的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達930處,居全國第一位。擁有長城、承德避暑山莊、清東陵和清西陵3項世界文化遺產;邯鄲、保定、承德、正定、山海關、蔚縣6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資料參考:網路_河北
⑩ 長城的歷史資料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發生在首都鎬京(今陝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戲諸侯」就源於此。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築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築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後,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後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築。
長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
期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10)蔚縣地理信息擴展閱讀:
修建歷史:
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西周時期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萬多千米。
自秦始皇以後,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幾乎都要修築長城。計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築過長城。
從修築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朝代也修長城,而且比漢族統治的朝代為多。
清康熙時期,雖然停止了大規模的長城修築,但後來也曾在個別地方修築了長城,可以說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沒有停止過修築。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三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
參考資料:
網路--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