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部門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部門的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3-04 06:15:48

A.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自然地理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對農業有影響的自然因素分為:氣候,地形,土壤
而氣候對農業的影響又包括:熱量,光照,水分
熱量是很重要的,它決定了農作物的品種,生長期和熟期。
而水分即決定了農作物的品種也決定了影響農業的生產方式。
「雨熱同期」是農業發展很有利的自然因素之一。
————————————————————————————
地形:其實不一樣的坡度適合不同的物種生長。
比如,0-15度,適合發展農田
15-25度,以林地為主,部分為梯田
25-35度,主要為林牧用地
35度以上,為封山育林區
因為坡度較大,土層薄,水土流失比較嚴重。
——————————————————————————————
土壤: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種類的土壤適合不同農作物生長。
——————————————————————————————————
影響生活的自然因素包括:氣候,地形,水資源等
一般來說,溫帶,亞熱帶的濕潤和半濕潤地區比較適宜居住。
(像某些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因為太濕熱,熱帶沙漠氣候因為乾熱等就不適宜居住。)
------------------------------------------------------
地形: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有利於發展經濟
而山地和高原雖然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但由於海拔高,地形復雜,氣候寒冷,交通困難,發展經濟的條件不如平原地區.
--------------------------------------
水資源:水資源和人類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沿海,沿湖地區生活取水方便,且交通便利。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5-16 13:00 那好吧,我來幫你總結一下:(影響可結合上述我所寫的)
以秦嶺-淮河作為東部南北界線
南方地區:
氣候:1.氣候類型為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2.多為濕潤半濕潤地區
長江中下游平原農作物多為1年2熟,珠江三角洲平原農作物多為1年3熟(和熱量有關)
地形:平原,丘陵為主
土壤:土地肥沃
適合發展水田農業
---------------------------
北方地區:
氣候:1.氣候類型為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2.多為乾旱半乾旱地區
東北地區多為1年1熟
地形:平原為主
土壤:黑土為主,適合種植大豆,高粱,小麥,玉米等
適合發展旱作農業
--------------------------------------------------------
西北地區:
氣候:1.氣候類型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嚴寒,溫差大
2.氣候乾旱
地形:盆地高原為主
土壤:土質疏鬆。
因為水量少,適合發展灌溉農業。
還有游牧畜牧業,我國內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就是四大草原牧區
----------------------------------------------------
青藏地區:
氣候:1.高原山地氣候,寒冷乾燥,氣候垂直變化明顯
地形:高原為主
土壤:農業區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土地肥沃
青藏高原大多數不適合發展農業的,只有在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海拔低,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適合發展河谷農業。

B. 自然地理環境對生活生產的影響

地理環境之影響:
對生活:1.由於氣候的不同,會影響人們的心情與心版態,比如非常酷熱的權地方人們容易脾氣暴躁且易發怒;2.山區較多的地方不以交通建設;3.多雨的地方雨具較貴或者做工精良;4.氣候寒冷的地方人們容易得病,或者比較深沉不善交流...
對生產:1.主要是資源或能源分布不均,生產受原材料限制;2.缺水地區不已發展需水量大的產業,同理可得很多的結論....

希望能夠幫助你一點!

C. 地理環境對生產發展的影響有哪些

地理環境包來括氣候、源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礦產資源等。
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氣候還會通過影響農業生產來影響與農產品有關的農業生產。
地形條件往往影響著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山地丘陵適合發展林牧業;地形條件也是影響城市、交通和工業分布的重要因素,平原地形有利於建築物修建,可以降低建設成本。
不同的土壤類型對應不同的農業發展條件,比如柑橘適合酸性土壤;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
植被主要影響林業生產,繼而影響與林業有關的工業生產。
礦產資源的豐歉程度主要影響與採掘業有關的工業生產,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會形成礦業中心,繼而形成城市。

D. 地理環境對生產發展的影響有哪些

地理環境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礦產資源等。
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氣候還會通過影響農業生產來影響與農產品有關的農業生產。
地形條件往往影響著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山地丘陵適合發展林牧業;地形條件也是影響城市、交通和工業分布的重要因素,平原地形有利於建築物修建,可以降低建設成本。
不同的土壤類型對應不同的農業發展條件,比如柑橘適合酸性土壤;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
植被主要影響林業生產,繼而影響與林業有關的工業生產。
礦產資源的豐歉程度主要影響與採掘業有關的工業生產,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會形成礦業中心,繼而形成城市。

E. 簡述東南亞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生產:因為氣候多為熱帶雨林氣候和地形多為平原,因此適宜水稻種植;
由於森林面積大有很大傢具廠;橡膠樹多橡膠產業多。
生活:經常下雨頭戴斗笠。住房多為兩層一層較潮濕人多住在二樓。屋頂多為尖頂。

F. 地理環境對生產發展的影響有哪些

地理環境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文、植被、礦產資源等。
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內中最難容以改造的自然條件,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氣候還會通過影響農業生產來影響與農產品有關的農業生產。
地形條件往往影響著區域農業生產的類型。一般來說,平原地區適宜發展種植業,山地丘陵適合發展林牧業;地形條件也是影響城市、交通和工業分布的重要因素,平原地形有利於建築物修建,可以降低建設成本。
不同的土壤類型對應不同的農業發展條件,比如柑橘適合酸性土壤;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
植被主要影響林業生產,繼而影響與林業有關的工業生產。
礦產資源的豐歉程度主要影響與採掘業有關的工業生產,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會形成礦業中心,繼而形成城市。

G. 自然地理環境對生活的影響

地理環境之影響:
對生活:1.由於氣候的不同,會影響人們的心情與心態,比如非專常酷熱的地方人們屬容易脾氣暴躁且易發怒;2.山區較多的地方不以交通建設;3.多雨的地方雨具較貴或者做工精良;4.氣候寒冷的地方人們容易得病,或者比較深沉不善交流...
對生產:1.主要是資源或能源分布不均,生產受原材料限制;2.缺水地區不已發展需水量大的產業,同理可得很多的結論....

H. 區域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當地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

區域內,地形、土壤、水源等,影響農業的發展。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與人們生活水平成正比。

考點三 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結合實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P16-22)
課程標准:以某區域為例,比較不同發展階段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學習要求:1、運用案例,說明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不同影響
2、通過案例分析,理解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應如何協調人地關系,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一、基礎知識
1.衡量指標:常用指標: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民收入、三種產業的產值比重等
綜合指標:人文發展指數(預期壽命、教育程度和國內生產總值)等
2.傳統農業為主體的發展階段:
①經濟發展水平低,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
②傳統農業占較大比重,以資源型工業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多數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
③區域內經濟差異小,交通通達度低,對外開放程度低,對外貿易規模小
3.工業化階段:
①第二產業比重上升,第三產業加速民展,勞動力由農業向製造業和服務業轉移
②相繼出現較多的中心城市和工業基地,交通逐步發達,對外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4.高效益的綜合發展階段:
①第三產業比重明顯超過第二產業,占相當大的比重,成為區域發展的主要力量,加工製造業向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
②工業化和城市化推進到比較高的水平,區域內的差異逐步縮小,區域對外開放程度和對外聯系大幅度加強
二.案例分析
1.案例一 美國的匹茲堡
(1)初期階段:
特點
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單一
人地關系
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制約較少,人類對環境影響比較微弱,區域內部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鋼都」匹茲堡興起的條件(或區位因素)
開發煤炭資源

運入鐵礦石

(2)成長階段:
特點
資源開發規模擴大,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漸趨復雜,呈現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產業由集聚走向擴散
人地關系
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主要問題
資源面臨枯竭,發展空間受到制約,環境污染嚴重,環境受到明顯破壞

※ 方法技巧
生產規
模擴大
企業和城
鎮增多
自然資源被大量開采
發展空間受到限制
排放生產過程中廢棄物大量排放
資源面臨枯竭
地價上漲
環境污染加重



→ -→



(3)轉型階段:
特點
區域原有優勢喪失,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效益降低。區域經濟整體呈現衰敗、萎縮狀態
人地關系
人地關系矛盾加劇
主要問題
出現高失業率、人口減少等嚴重的社會問題
發展要求
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鋼鐵工業衰退的原因
原因
具體表現
生產結構單一
工業生產集中在鋼鐵、機械等少數重工業部門,缺少第三產業和新興產業

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匹滋堡的優勢資源是煤炭,但隨著石油、天然氣廣泛應用,煤炭所佔比重逐漸下降,新技術煉鋼耗煤輛也在下降
世界性的鋼鐵過剩
產鋼和出口鋼的國家增多,世界鋼鐵市場競爭激烈;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及鋼鐵產品的替代產品廣泛應用
新技術革命沖擊
新技術革命產生了一批新興工業部門,但由於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等原因,新興企業不願來此落戶

※方法技巧
資源開發規模小,產業結構簡單
資源開發規模擴大,產業結構漸趨復雜
區域經濟呈現衰敗、萎縮狀態
調整產業結構,治理環境污染
初期階段
成長階段
轉型階段
再生階段

※活動參與:
美國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人口遷移的主要特點:
大量人口從東北部的「冷凍地帶」(又稱「冰雪地帶」「銹蝕帶」)向西部、南部的「陽光地帶」遷移。
原因:美國東北部的五大湖區周圍資源枯竭,地價上漲,環境污染加重,許多工廠倒閉,工人大量失業,而西部、南部陽光充足,環境優美,又發現了新的資源,新興產業和旅遊業迅速發展。
(4)再生階段:
特點
「對症下葯」,採取措施,使區域產生新的增長活力,促使區域經濟復甦

區域發展
尋找新的發展空間,改變區域產業結構,如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工業部門,減少無增長潛力的產業部門,大力發展增長潛力大、效益好的新的工業部門;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措施
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區投資環境
人地關系
逐漸由緊張走向協調

※ 方法技巧

2.案例二 大慶的發展(P20)
(1)初期階段:
大慶地區荒地較多,人煙稀少,發現了油田,並開始開發,該階段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2)成長階段:
大慶市區面積增大,人口增多,成為全國最大的石油城,人地關系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3)轉型階段:
大慶油田資源面臨枯竭,經濟體制以國有計劃經濟為主,經濟結構單一,使大慶市的發展面臨困境;

(4)再生階段:
大慶市實行二次創業,發展後續產業,經濟得到好轉,力爭實現可持續發展,人地關系逐步走向協調。

※ 建議加強城市規劃,合理布局工業企業,引進高科技人才和設備,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加強污染治理力度,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加強城市的美化與綠化。這是一個資源型城市再生的必由之路。
※ 我國的資源型城市同大慶一樣,隨著資源開采量的不斷增加,最終都要面臨資源枯竭的問題。為了避免礦竭城衰的命運,必須「未雨綢繆」,及時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實例: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
項目
內容
區位優勢
煤、鐵、石油和森林等自然資源豐富,海陸交通便利,工業基礎雄厚,農業發展潛力巨大
歷史地位
曾是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新中國工業的搖籃
面臨問題
經濟體制落後,生產結構單一,礦產資源枯竭,生產設備老化,技術落後,就業矛盾突出,環境嚴重污染
振興措施
改變原有計劃體制,加快市場經濟體制建設,調整產業結構,引進技術和人才,美化環境,擴大對外開放

3.案例三 長江中下游平原
⑴該區地理環境:
①由長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
③地勢平坦,土質黏重。
⑵不同時期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一些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甚至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有利因素。(因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
開發時期
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原因分析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為人們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使人們開墾困難。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後期
①稠密的水系為擴大交通聯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質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為耕作業的限制條件,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的發展
①船作為交通工具被廣泛使用②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和生產技術的改良

⑵長江中下游平原糧食生產地位的變化

總體地位
發展區位條件分析
農業社會
我國糧食的主要產地和主要的桑蠶和棉花生產基地。
①水稻具有單位面積產量較高的優勢;②人口稠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使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種植業可以精耕細作
工業社會
全國「糧倉」的地位和全國棉花生產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②稠密的水網,耕地被分割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較低。

(1)開發早期:水系稠密成為交通阻隔,土壤黏重使開墾困難,耕作農業發展緩慢;
(2)成長階段: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強,稠密的水系成為區域發展的有利條件,通過技術改良土壤發展水稻生產,成為我國主要的糧食產地、桑蠶、棉花生產基地;
(3)後期階段:工商業的發展,農業生產的規模小,不利於機械化的推廣,糧食商品率低,糧倉地位下降。
協調人地關系的主要對策:
①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產值的農產品;
②發展科技,提高單產等。
體驗收獲:
1.「鋼都」匹茲堡興起的優勢區位條件有(雙項) ( AB )
A.豐富的煤炭資源 B.便利的水陸交通運輸
C.豐富的水能資源 D.優美的環境條件
2.有關區域發展的初級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 D )
A.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多 B.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較大
C.區域內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復雜 D.區域內人地關系基本協調
3.將德國魯爾區和美國五大湖區工業發展相關內容填入下圖相應的方框中(填代號)
A.資源型 B.煤鐵資源豐富 C.水陸運輸便利 D.科技力量雄厚
E.煤炭豐富,鐵礦石短缺 F.水資源豐富

4.關於區域發展的成長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 C )
A. 產業結構日趨復雜,產業由擴散走向集聚
B. 區域內人地關系仍然基本協調
C.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有些區域形成城市群或工業帶
D.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比較微弱
5.下列工業區中,工業的發展建立在豐富的自然資源基礎上的是 (D )
A.德國的慕尼黑 B.日本的太平洋工業地帶
C.「矽谷」高技術工業區 D.美國東北部地區
6.有關區域發展的轉型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 (A )
A.區域原有的集聚效應減弱,區域經濟呈現萎縮、衰敗狀態
B.區域發展面臨失業率高、人口增多等嚴重問題
C.經濟增長加快,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
D.人地關系以趨緩和
7.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美國人口大量從「冷凍地帶」向「陽光地帶」遷移的原因是 (A )
①「冷凍地帶」的工業衰退,失業率升高 ②「陽光地帶」建立了許多新興的工業部門 ③「陽光地帶」發展了旅遊業 ④「陽光地帶」陽光充足
⑤「陽光地帶」離海洋近,水資源豐富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8.有關區域發展的再生階段的敘述正確的是(雙項) (CD )A.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解決大量工人失業問題
B.集中力量發展原有的傳統工業,突出主導產業的龍頭地位
C.調整產業結構,促使區域經濟復甦
D.人地關系逐步由緊張走向協調
9.為促進區域經濟復甦,匹茲堡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 (A )
A.從重工業向高科技產業方向發展
B.由鋼鐵工業向汽車工業方向發展
C.由資源密集型工業向勞動密集型工業方向發展
D.進一步突出鋼鐵工業的主導地位
10.讀五大湖地區圖,回答下列問題。

(1)有「汽車城」之稱的是底特律,享有「鋼都」之稱的是匹茲堡。
(2)圖中各城市共有的工業部門是鋼鐵工業,改種工業布局的方式屬資源型,發展改種工業的有利條件是:資源條件是煤鐵資源豐富,交通條件是五大湖和運河廉價的水運,農業條件是農業基礎好,歷史條件是開發歷史悠久(殖民者最早的落腳點)。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