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山川地理知識
❶ 新疆有哪些山川,河流,湖泊,戈壁等呢
阿爾泰山脈
天山山脈
南部昆侖山脈
塔里木河
塔里木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❷ 新疆的地形特徵是什麼
山脈與盆地相間排列,盆地被高山環抱,俗喻「三山夾兩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舉世聞名的歌舞之鄉、瓜果之鄉、黃金玉石之邦。新疆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山川壯麗,瀚海無垠,古跡遍地。
新疆地形復雜類型多樣。境內冰峰聳立沙漠浩瀚盆地眾多草原遼闊綠洲星羅棋布。在地形上高山與盆地相間形成明顯的地形單元。
(2)新疆山川地理知識擴展閱讀:
山脈與盆地相間排列盆地與高山環抱、喻稱「三山夾二盆」。北部阿爾泰山,南部為昆侖山系;天山橫亘於新疆中部,把新疆分為南北兩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爾盆地。習慣上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把哈密、吐魯番盆地為東疆。
最高點喬戈里峰位於克什米爾邊境上,海拔8611米。新疆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北緯46度16.8分,東經86度40.2分)是陸地上距離海洋最遠的地方,距離最近的海岸線有2648千米
新疆北部有阿爾泰山,南部有昆侖山、阿爾金山和天山。天山作為新疆象徵,橫貫中部,形成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北部的准噶爾盆地。
農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主要作物單產水平、人均農業產值和主要農產品的人均佔有量均居全國中上水平。以環塔里木盆地為重要基地的林果園藝業快速發展,總面積已超過1000萬畝,哈密瓜、葡萄、香梨等「名特優」產品享譽國內外。
蔬菜面積由9.25千公頃增加到186.82千公頃,主要城市冬季鮮菜自給率達到70%;有87種食品獲中國綠色食品中心認證的綠色食品標志;農產品商品率達63%以上。
❸ 關於新疆的資料
1、地理位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於亞歐大陸中部,地處祖國西北邊陲,總面積166萬平方公里,;國內與西藏、青海、甘肅等省區相鄰,周邊依次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8個國家接壤,是中國面積最大、交界鄰國最多、陸地國界線最長的省級行政區。
2、歷史沿革
新疆古稱西域(意為西部疆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各民族遷徙融合的走廊,是"多元一體"文化和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地區,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西漢政權與西域各城邦建立了聯系。公元前60年西漢統一西域並於同年設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軍政機構。清乾隆後期改稱西域為新疆(意為故土新歸),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省會迪化(今烏魯木齊市)。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首府設在烏魯木齊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國人民共同團結奮斗,新疆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繁榮發展時期。
3、區劃人口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現有55個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維吾爾、漢、哈薩克、回、柯爾克孜、蒙古、塔吉克、錫伯、滿、烏孜別克、俄羅斯、達斡爾、塔塔爾等13個民族。截至2017年末,新疆總人口2444.67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07.18萬人,城鎮化率達49.38%。
截止到2019年9月,全區轄有14個地級行政單位,其中包括5個自治州、5個地區和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吐魯番、哈密4個地級市;有68個縣、24個縣級市、13個市轄區;有872個鄉鎮,其中包括 42個民族鄉;有城市社區2810個,開展農村社區建設的村501個。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自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轄有14個師、178個農牧團場,總人口283.41萬人。
4、氣候
新疆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降水稀少、蒸發強烈,年均降水量154.8毫米。境內山脈融雪形成大小河流570多條。冰川儲量2.13萬億立方米,佔全國的42.7%,有"固體水庫"之稱。水資源總量832億立方米,居全國前列,但單位面積產水量僅為全國平均的六分之一。
5、礦產
新疆礦產種類全、儲量大、開發前景廣闊。截至2017年底發現的礦產有142種,佔全國已發現礦種的82.08%。儲量居全國首位的有13種,居前五位的有56種,居前十位的有77種。煤炭探明資源儲量4461.02億噸,石油累計探明地質儲量59.09億噸,天然氣累計探明地質儲量2.54萬億立方米。
據全疆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新疆石油預測資源量230億噸,佔全國陸上石油資源量的30%;天然氣預測資源量16萬億立方米,佔全國陸上天然氣資源量的34%。煤炭預測資源量2.19萬億噸,佔全國預測儲量的40%。鐵、銅、金、鉻、鎳、稀有金屬、鹽類礦產、建材非金屬等蘊藏豐富。
(3)新疆山川地理知識擴展閱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成立過程:
新疆和平解放(1949.9.25)後,仍沿用過去的行省制(1884年)。1949年12月,在中共中央及中央新疆分局的領導之下,成立了以包爾漢、高錦純、賽福鼎為領導的,由新疆各族各辦代表組成的新疆省人民政府,在政府內設立了民族事務委員會管理民族工作。
1952年8月,新疆省召開第一屆第二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會議通過了《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的決議》,宣布成立新疆省民族區域自治籌備委員會,包爾漢擔任主任。
新疆民族區域自治從鄉一級開始試點。1954年6月23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區成立,並按自治要求改組各級機關。這是新疆建立的第一個專署級民族區域自治地方7月,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區等3個專區級民族區域自治。
1955年9月12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21次會議通過了《撤銷新疆省建制、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議案》。9月30日,新疆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選舉產生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委員會組成人員,正式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撤銷新疆省建制。
參考資料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民族區域自治籌備建立回顧
參考資料來源: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概況
❹ 新疆地理描述
新疆遠離海洋新疆北部有阿爾泰山,南部有昆侖山、阿爾金山和天山新疆回三大山脈的積雪,著名答的十大湖泊是:博斯騰湖、艾比湖、布倫托海、阿雅格庫里湖、賽里木湖、阿其格庫勒湖、鯨魚湖、吉力湖、阿克薩依湖、艾西曼湖。
新疆境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冰川
大沙漠佔全國沙漠面積的2/3
❺ 新疆有哪些山川
新疆的疆來右半邊是三自橫加兩個田,代表的意思是三山夾兩盆。
這三山根據新疆地圖從上至下依次是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
還有其他的山為
阿爾金山、火焰山、庫魯克塔格山、紅山、妖魔山、
阿爾曼特山、阿拉套山、科古琴山、婆羅科努山、博格達山、阿拉喀爾山、那拉提山、艾爾溫根山、科克沙爾山、哈爾克山、貼爾斯克山、科克鐵克山、霍拉山、喀喇昆侖山、祁連山.
❻ 關於新疆的知識
[編輯本段]新疆旅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是舉世聞名的歌舞之鄉、瓜果之鄉、黃金玉石之邦。新疆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山川壯麗,瀚海無垠,古跡遍地,民族眾多,民俗奇異。旅遊資源極為豐富,全國旅遊資源共有68種,而新疆就有56種,佔全國旅遊資源類型的83%。全疆共有景點一千一百餘處,居全國首位,在這廣闊大地上,冰川雪嶺與戈壁瀚海共生,高原山水景觀蘊含在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等世界名山之中,有著眾多的雪域冰川、疊嶂雄峰、飛泉瀑布、珍奇異獸。這里有海拔8600米的世界第二高峰,又有低於海平面154米的中國最低窪地,既有一泄千里的河流、萬頃碧波的草原,又有光怪陸離的戈壁幻境,神秘莫測的沙漠奇觀。保存完好的原始動植物種群,更顯出得天獨厚的大自然的本色。
新疆的土地富饒而美麗、廣袤而神奇;這里的人民,熱情好客、既豪爽、熱情,又純朴、友好;這里是詩人的王國、畫家的寶庫,史學家的天堂,旅遊者的樂園!
主要旅遊景點:
喀納斯湖:不僅自然資源和生物物種非常豐富,而且旅遊環境和人文資源也別具異彩,喀納斯具北國風光之雄渾,又具有南山水之嬌秀,加之這里還有「雲海佛光」、「變色湖」、「浮木長堤」、「湖怪」等勝景、絕景怎能不稱是西域之付佳景、仙景?!北面是白雪皚皚的奎屯山、高聳如雲的友誼峰。湖周重巒疊嶂,山林尤如畫屏。不同的植物群落層次分明,色彩各異。每至秋季更是萬木爭輝:金黃、殷紅、墨綠各呈異彩。林中灌木葉茂,枯葉朽木上苔蘚、野草遍生。林間空地草甸如菌,山花鮮艷。風 靜波平時湖水似一池翡翠,隨著天氣的變化又更換著不同的色調,自晨至也換變著風采。每當煙雲繚繞,雪峰、春山若隱若現,恍若隔世。七八月份魚後清晨登上湖南段的駱駝峰則可觀纜佛光奇景。
2007年5月8日,喀納斯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級旅遊景區。
樓蘭古城四周的牆垣,多處已經坍塌,只剩下斷斷續續的牆垣孤伶伶地站立著。城區呈正方形,面積約十萬平方米。樓蘭遺址全景曠古凝重,城內破敗的建築遺跡了無生機,顯得格外蒼涼、悲壯。
樓蘭古城:城中東北角有一座烽燧,雖然經過歷代不同時期的補修,但依然從它身上可以看出最早漢代建築的風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間房」遺址。這座100平方米的房屋,建築在一塊高台上,三間房正中的一間要比東西兩間顯得寬大。本世紀初,斯文.赫定曾在東面一間房內發掘出大量的文書簡。從三間房西廂房殘存的大木框架推測,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繼續向西,是一處大宅院。院內,南北各有三間橫向排列的房屋。在古城,這座院落建築也是比較排場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數是單間,矮小、散雜而破敗不堪。如果根據出土文書推測三間房毗鄰的框架結構房屋是樓蘭古城的官署遺跡。
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它身邊有煙波浩淼的羅布泊,它門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里狩獵,人們沐浴著大自然的恩賜。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後,由於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後,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天池:位於新疆阜康縣境內的博格達峰下的半山腰,東距烏魯木齊110公里,海拔1980米,是一個天然的高山湖泊。湖面呈半月形,長3400米,最寬處約1500米,面積4.9平方公里,最深處約105米。湖水清澈,晶瑩如玉。四周群山環抱,綠草如茵,野花似錦。有「天山明珠」盛譽。挺拔、蒼翠的雲杉、塔松,漫山遍嶺,遮天蔽日。
❼ 新疆有哪些山川,湖泊,戈壁等
新疆地形大體為三山夾兩盆,三山由北及南為阿爾泰山,天山,昆侖山。兩盆為准噶爾與塔里木盆地。湖泊有著名的塔里木湖與喀納斯湖
❽ 張騫通過西域的經過,有什麼影響,再他身上表現出什麼精神
張騫
(?~前114午),漢中郡城固(今陝西城固縣)人。西漢傑出的外交家、古「絲綢之路」的開辟者。
漢武帝時期,為聯合大月氏以夾攻匈奴,遂募使使大月氏,張騫以郎官應募。建元三年(前138),張騫率眾一百餘人向西域進發,西行途中,為匈奴人俘虜,拘禁十年之久,為匈奴人做苦工,牧羊、放馬等。十年中,他精心保管使者節杖,牢記著使命。後乘機逃脫,西行數十日到達大宛。那時大月氏已自伊犁河流域遷到中亞,張騫乃經康居到達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流域)。當地氣侯適宜,物產豐富,生活已獲安定的大月氏人,不願東返與匈奴作戰。張騫沒有達到聯合大月氏的目的,住了一年只好東返歸國。歸途中又為匈奴俘虜,被禁一年多。因匈奴內部發生了內亂,張騫乘機逃出。元朔三年(前126),張騫回到長安。這時只剩他和堂邑父兩人。漢武帝封他為太中大夫,張騫使大月氏的往返途中,將西域的山川地理,風土民情記了下來,使漢朝廷第一次了解到西域的真實情況,司馬遷把他此行稱為「鑿空」。
元朔六年(前123),張騫以校尉之職隨衛青出擊匈奴。由於他熟悉匈奴地形,具有豐富的沙漠行軍經驗,引導漢軍在沙漠中找到了水草,使這次戰爭取得了勝利,以功被封為「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張騫與李廣俱出右北平抗擊匈奴,因錯過行軍日期,被奪了「博望侯」爵位。
元狩四年(前119),匈奴被漢軍打敗,張騫受命為中郎將,率將士300人,牛羊萬頭,幣帛數千萬,第二次出使西域,以聯絡烏孫,共抗匈奴,並與西域各國聯系。張騫到達烏孫,勸說烏孫東返曾被匈奴強占的故地,烏孫沒有答應。他又派副使,分別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國聯絡。元鼎二年(前115)偕同烏孫使者返抵長安。公元前114年,張騫因病去世。隨後,被張騫派到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安息等國的副使,也陸續偕同各國使者來到長安。從此,漢王朝與西域各國建立了長期的友好交往關系。幾年後,漢嫁江都王建女細君於烏孫,漢、烏聯姻終於實現了。
張騫的兩次出使西域,是漢朝同西域36國建立了友好的關系,開辟了中西通商道路——「絲綢之路」。這條通道,使中原和西域人民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日益興盛起來。西漢王朝的統治由此擴展到了西域一代。張騫就是這條「絲綢之路」的開辟者。
張騫墓在今城固縣西博望鄉,是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前豎有石碑三通,正中一通大書「漢博望侯張公騫墓」,系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書立。
張騫通西域
十三年背井離鄉,西域探險,換來千年不朽的英名。他無意中做了中華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系,這不是等於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
於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徵求能乾的人到月氏去聯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
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征。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征。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願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佔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麼嚴。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並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後,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雲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願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系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後,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願意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於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打那以後,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
十三年背井離鄉,西域探險,換來千年不朽的英名。他無意中做了中華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系,這不是等於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
於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徵求能乾的人到月氏去聯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
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征。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征。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願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佔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麼嚴。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並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後,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雲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願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系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後,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願意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於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打那以後,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
十三年背井離鄉,西域探險,換來千年不朽的英名。他無意中做了中華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系,這不是等於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
於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徵求能乾的人到月氏去聯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
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征。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征。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願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佔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麼嚴。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並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後,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雲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願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系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後,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願意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於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打那以後,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張騫通西域
十三年背井離鄉,西域探險,換來千年不朽的英名。他無意中做了中華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漢武帝初年的時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漢朝。漢武帝從他們的談話中知道一點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帶)的情況。他們說有一個月氏(音yuè-zhī)國,被匈奴打敗,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帶。他們跟匈奴有仇,想要報復,就是沒有人幫助他們。
漢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邊。漢朝如果能跟月氏聯合起來,切斷匈奴跟西域各國的聯系,這不是等於切斷了匈奴的右胳膊嗎?
於是,他下了一道詔書,徵求能乾的人到月氏去聯絡。當時,誰也不知道月氏國在哪
兒,也不知道有多遠。要擔負這個任務,可得有很大的勇氣。
有個年青的郎中(官名)張騫(音qiān),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事,首先應征。有他一帶頭,別的人膽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應了征。有個在長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願意跟張騫一塊兒去找月氏國。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帶著一百多個人出發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經過匈奴佔領的地界。張騫他們小心地走了幾天,還是被匈奴兵發現圍住了,全都做了俘虜。
匈奴人沒有殺他們,只是派人把他們分散開來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張騫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對他們管得不那麼嚴。張騫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備,騎上兩匹快馬逃了。
他們一直向西跑了幾十天,吃盡苦頭,逃出了匈奴地界,沒找到月氏,卻闖進了另一個國家叫大宛(在今中亞細亞)。
大宛和匈奴是近鄰,當地人懂得匈奴話。張騫和堂邑父都能說匈奴話,交談起來很方便。他們見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個富饒強盛的大國,這回兒聽到漢朝的使者到了,很歡迎他們,並且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敗了以後,遷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國,不想再跟匈奴作戰。大月氏國王聽了張騫的話,不感興趣,但是因為張騫是個漢朝的使者,也很有禮貌地接待他。
張騫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還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許多從未見到過的東西。但是他們沒能說服大月氏國共同對付匈奴,只好回來。經過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時間,幸好匈奴發生了內亂,才逃出來回到長安。
張騫在外面足足過了十三年才回來。漢武帝認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各國的情況。他說:「我在大夏看見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產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產的細布。當地的人說這些東西是商人從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販來的。」他認為既然天竺可以買到蜀地的東西,一定離開蜀地不遠。
漢武帝就派張騫為使者,帶著禮物從蜀地出發,去結交天竺。張騫把人馬分為四隊,分頭去找天竺。四路人馬各走了兩千里地,都沒有找到。有的被當地的部族打回來了。
往南走的一隊人馬到了昆明,也給擋住了。漢朝的使者繞過昆明,到了滇越(在今雲南東部)。滇越國王的上代原是楚國人,已經有好幾代跟中原隔絕了。他願意幫助張騫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間擋住,沒能過去。
張騫回到長安,漢武帝認為他雖然沒有找到天竺,但是結交了一個一直沒有聯系過的滇越,也很滿意。
到了衛青、霍去病消滅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後,西域一帶許多國家看到匈奴失了勢,都不願意向匈奴進貢納稅。漢武帝趁這個機會再派張騫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和他的幾個副手,拿著漢朝的旌節,帶著三百個勇士,每人兩匹馬,還帶著一萬多頭牛羊和黃金、錢幣、綢緞、布帛等禮物去結交西域。
張騫到了烏孫(在新疆境內),烏孫王出來迎接。張騫送了他一份厚禮,建議兩國結為親戚,共同對付匈奴。烏孫王只知道漢朝離烏孫很遠,可不知道漢朝的兵力有多少強。他想得到漢朝的幫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烏孫君臣對共同對付匈奴這件事商議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張騫恐怕耽誤日子,打發他的副手們帶著禮物,分別去聯絡大宛、大月氏、於闐(在今新疆和田一帶,闐音tián)等國。
烏孫王還派了幾個翻譯幫助他們。
這許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還沒回來。烏孫王先送張騫回到長安,他派了幾十個人跟張騫一起到長安參觀,還帶了幾十匹高頭大馬送給漢朝。
漢武帝見了他們已經很高興了,又瞧見了烏孫王送的大馬,格外優待烏孫使者。
過了一年,張騫害病死了。張騫派到西域各國去的副手也陸續回到長安。副手們把到過的地方合起一算,總共到過三十六國。
打那以後,漢武帝每年都派使節去訪問西域各國,漢朝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來的使節和商人也絡繹不絕。中國的絲和絲織品,經過西域運到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後來人們把這條路線稱作「絲綢之路」。
張騫
時間:2005年11月1日13:11來源: 作者:djh 票數:0等級: 點擊:103
你知道著名的「絲綢之路」是誰開拓的嗎?是西漢時期偉大的探險家--張騫。
張騫(?--前114),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公元前139年,他受漢武帝委派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准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