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木生長地理環境
A. 常綠喬木是形態特徵還是生長習性
常綠喬木是形態特徵還是生長習性
植物名稱
名稱:石楠
別 名:石楠千年紅、扇骨木。
拉丁文名:Photinia serrulata Lindl.
科 屬 名
薔薇科、石楠屬
生態分類
木本植物>常綠喬木類
形態特徵
常綠小喬木,高可達4-6m,樹冠球形,干皮塊狀剝落。幼枝綠色或灰褐色,光滑;單葉互生,厚革質,長橢圓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長9-22cm,寬3-6.5cm,先端突漸尖,基部圓或楔形,邊緣疏生具腺細鋸齒,葉脈羽狀,側脈25-30對,葉表面綠色,幼葉紅色,中脈微具毛,葉柄粗壯,長2-4cm。頂生復傘房花序,花兩性,花部無毛,花白色,冠徑6-8mm,雄蕊20枚,內外兩輪,與花瓣近等長。梨果,球形,徑5-6mm,熟時紅色,後變紫紅,光亮,萼宿存,種皮會自裂。花期4-5月,果熟10月。
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抗寒力不強,喜光也耐蔭,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濕潤的砂質土壤最為適宜,萌芽力強,耐修剪,對煙塵和有毒氣體有一定的抗性。
產地分布
主產長江流域及秦嶺以南地區,華北地區有少量栽培,多呈灌木狀,山東徂徠山國家森林公園中有高達5-6米者,生長良好。
繁殖培育
繁殖以播種為主,亦可用扦插、壓條繁殖。
播種於11月采種,將果實堆放搗爛漂洗,取籽晾乾,層積沙藏,至翌春播種,注意澆水、遮蔭管理,出苗率高。扦插於梅雨季節剪取當年健壯半熟嫩枝為插穗,長10—12厘米,基部帶踵,上部留2—3葉片,每葉剪去2/3,插後及時遮蔭,勤澆水,保持床土濕潤,極易生根。南方以石楠為綠籬,常直接插條營成。
園林用途
樹冠圓整,葉片光綠,初春嫩葉紫紅,春末白花點點,秋日紅果累累,極富觀賞價值,是著名的庭院綠化樹種,抗煙塵和有毒氣體,且具隔音功能。葉根可入葯。南方地區常用作嫁接枇杷的砧木。
同屬常見種
1.光葉石楠 P.glabra(Thunb.)Maxim. 又名欏木。常綠小喬木,枝黑灰色具散生皮孔,葉革質,兩面光滑無毛,螺旋狀著生,葉片小,長可達5-9厘米,側脈10-18對,緣具疏生淺鈍鋸齒,葉柄短,長僅0.5-2.0厘米,花瓣基部具爪,果紅色光亮。
2.毛葉石楠 P.villosa(Thunb.)DC. 又名雞丁子,落葉小灌木,枝灰褐色,幼枝被白色長柔毛。葉片薄紙質,小型,長3-8厘米,側脈5-7對,葉兩面多少有毛,葉緣上半部具尖細鋸齒,葉柄短,具毛,花序梗及果梗上常有疣點,小果紅色經冬不落,山東山地有野生。
3.紅葉石楠(photinia × fraseri)是薔薇科石楠屬雜交種的統稱,為常綠小喬木或多枝叢生灌木,單葉輪生,葉披針形到長披針形,新梢及嫩葉鮮紅色,老葉革質,葉表深綠具光澤,葉背綠色,光滑無毛。頂生傘房圓錐花序,小花白色,花期4月上旬至5月上旬。紅色梨果,夏末成熟,可持續掛果到翌年春。 園林中常用的有紅羅賓'RED Robin'和紅唇'RED Tip'兩個品種,其中紅羅賓的葉色更加持久鮮艷,觀賞性更強。另外還有火艷`Camelvy'、魯賓斯'Rubens'、
強健'Rubusta'等品種。紅葉石楠主要產於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北美洲的亞熱帶和溫帶地區。
B. 急問:草坪 灌木 小喬木 大喬木等樹種 種植時需要多深的土壤
草坪植物的來根系80%分布源在地下40cm左右的土層中,而且50%以上的是在地表以下20cm的范圍內。為了使草坪保持優良的質量,減少管理費用,應盡可能使土層厚度達到40cm左右,最好不小於30cm,在小於30cm的地方應加厚土層。
對草坪種植地、地被種植地應摟平耙細,去除雜物,經灌水沉降及時補足所沉降土壤,達到表面平整和坡度符合設計要求。
(2)喬木生長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選好季節:栽植喬木要有好的節氣,夏天種天氣太熱,不利於樹苗成長,秋天是收獲的季節,剛種好的小樹苗剛要開枝發芽到了冬天就凍死了。
2、栽植時要選對土壤:選擇好的土壤,土壤松軟適度,並要富含豐富營養物質及時給樹木輸送養分,這是對小樹的生長也很重要。
3、栽植後要施肥:栽植好後,因剛搬家,所以施肥是必須的。而且施肥後要使肥料及時的滲入土中,以免肥料流失,造成了浪費。
4、栽植後要澆水:種完樹後,因土壤翻動,使其土壤中的水分蒸發流失,所以要澆水,而且要澆透。後期也需要不定期的檢測土壤,確定澆不澆水。
C. 那種土壤對喬木生長好
土層厚度在1米以上,土壤PH值在6.5-7.5之間(接近中性),地下水位在1米以下,疏鬆肥沃的土壤適宜喬木生長。
D. 落葉喬木生長在什麼地方
很廣泛啊,一般生長在溫帶,但是中國基本上所有地區都有。
E. 喬木與灌木的特點
喬木與灌木的區別
1、應該以樹木生的結構、樹枝的生長特點來判斷。不過有些苗木也不是死的。像桂花,大的,主幹很明顯的可以說是喬木,但有些小桂花,我就用來做綠籬,這應該算是灌木。
2、一般三米以上可稱為喬木,但實際中沒有明顯界限,要從生活經驗中體會!
3、喬木類 樹體高大(通常6米至數十米),具有明顯的高大主幹。又可依其高度而分為偉喬(31米以上)、大喬(21-30米)、中喬(11-20米)、小喬(6-10米)等四級。灌木類 樹體矮小(通常在6米以下),主幹低矮。
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有些樹木也不是絕對的,跟我上面去的桂花一樣,可能是小喬木,也可能是灌木。
4、以植物莖的形態來分類
4-1.喬木
有一個直立主幹、且高達5米以上的木本植物稱為喬木。與低矮的灌木相對應,通常見到的高大樹木都是喬木,如木棉、松樹、玉蘭、白樺等。喬木按冬季或旱季落葉與否又分為落葉喬木和常綠喬木。
4-2.灌木
主幹不明顯,常在基部發出多個枝乾的木本植物稱為灌木,如玫瑰、龍船花、映山紅、牡丹等。
4-3.亞灌木
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莖的上部草質,在開花後枯萎,而基部的莖是木質的,如長春花、決明等。
4-4.草本植物
草本植物莖含木質細胞少,全株或地上部分容易萎蔫或枯死,如菊花、百合、鳳仙等。又分為一年生、二年生和多年生草本。
4-5.藤本植物
莖長而不能直立,靠倚附它物而向上攀升的植物稱為藤本植物。藤本植物依莖的性質又分為木質藤本和草質藤本兩大類,常見的紫藤為木質藤本。
藤本植物依據有無特別的攀援器官又分為攀緣性藤本,如瓜類、豌豆、薜荔等具有卷須或不定氣根,能卷纏他物生長;纏繞性藤本,如牽牛花、忍冬等,其莖能纏繞他物生長。
5、灌木和喬木是植物在生態學上的大分類,大概清楚就好了。
F. 自然地理環境
本區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行政區劃隸屬拉薩、仁布、尼木、曲水、堆龍德慶、墨竹工卡、達孜、貢嘎、扎囊、乃東、桑日等11個市縣所轄。區內居民以藏族為主,其他民族多為漢、回等民族,自然村落較少,多為定居,但也有較少的季節性游牧民。區帶位於雅魯藏布江 中游,屬於雅魯藏布江流域地區,雅魯藏布江呈東西向流經本區,次級支流星羅棋布,縱 橫交錯,構成本區高原山區河谷地貌特點。
本區北鄰念青唐古拉山脈,南靠喜馬拉雅山脈,中跨岡底斯山脈東緣,大型山脈總體 東西向展布,小型山脈多為南北向展布,地勢總體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區內地形切割程 度高,相對高差大(一般400~900m);海拔3600~4800m,最高海拔6500m。地形 切割較深,起伏較大,總體表現為高原高山河谷地貌。
區內氣候以空氣稀薄、乾燥缺氧、陽光充足、低溫寒冷、日溫差大、紫外線強度高為特徵,屬於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為200~510mm,平均氣壓500~650 hPa(百 帕),一般空氣密度為700~800 g/m3,一般含氧量為150~190 g/m3,年平均氣溫5~8℃,最高31℃,最低-37℃,空氣相對濕度40%~45%,年日照時數為3000~3200 h,年無霜期100~120 d。夏秋多雨,雨季集中在6~9月份,空氣相對濕潤;冬季多風,霜期較長。
區內植被分布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特徵,海拔5500m以上的冰川地區基本上為高原 基岩裸露區;海拔4500~5500m的地帶碎石廣布,土壤極少,植被稀疏,僅有一些零星 的草本植物;海拔4200~4500m的地帶發育高山草甸,植物群落單一,僅為一些低矮的 草本植物;海拔3800~4200m的地帶植被相對發育,但分布不均,主要為草本和木本植 物,草本以草甸和雜草居多,木本以灌木為主;海拔3800m以下的溝谷地帶,土壤較發育,氣候較溫和,植被比較發育,主要生長灌木、喬木、草本等。區內自然災害較多,但不經 常發生,危害強度不大,常見的有洪澇、泥石流、滑坡、乾旱、冰雹、霜凍等。
G. 喬木一般生長在哪個溫度帶或哪個緯度帶
喬木一般較高,緯度30-60之間,溫度不要太高。
H. 如何進行喬木種植
我們這里是分這幾步
第一步:起挖
土球是保障苗木存活的關鍵,苗木土球直徑標准為其胸徑(1.3米處)的7-8倍,反季節植樹土球標准為其胸徑的8-10倍,淺根性植物土球厚度為其直徑的2/3,深根性植物土球厚度為其直徑的1.2倍,棕櫚科植物土球直徑為其地徑的2倍,灌木土球直徑按其自然冠幅的0.4倍。
第二步:裝車
1、對於大冠幅苗木,用軟質材料保護樹干並用草繩收攏冠,減少因裝車運輸造成的枝幹斷裂。
2、用機械吊樹時,要做好樹乾的保護,用草繩、苗布或廢舊衣物等等均可,必要時在樹幹上釘一圈兒模板。
第三步:運輸
在運輸過程中,特別是反季節栽植時苗木需要覆蓋遮陰網並在車內部安置冰塊製造局部環境,土球上灑水保濕,切忌葉片灑水會加快蒸騰造成苗木缺水死亡。
第四步:驗收和卸苗
苗木到場後,最好是在車上就進行驗收,可以避免苗木被二次轉移後的責任不清楚問題。 驗收喬木一般從以下幾點出發:
1、喬木規格:胸徑/地徑、高度、冠幅是否符合公司要求
2、土球大小、綁扎方式是否符合技術要求,重點檢查土球是否有破損,是否存在假土球現象
3、檢查樹皮是否有破壞,樹皮對苗木來說非常,若是大面積破損或是環剝,成活率堪憂。
另外,需注意苗木卸車使用吊車,在樹幹部位使用軟質材料保護好後再綁扎,避免樹干破皮。
第五步:挖樹穴
種植穴比土球至少大60㎝以上,深30㎝以上,清除雜物及石塊,然後底部回填碎土呈倒鍋底狀, 樹穴內回填的種植土需使用結構疏鬆、通氣,保水、保肥能力強,適宜於園林植物生長的種植土,可根據土質情況進行改良,配合沙和泥炭土等;
第六步:修剪
在樹木起挖前對苗木進行修剪,可以一定程度改變苗木短期的生長習性,減少苗木對水分的需求,蒸騰作用的弱化,這樣在苗木到場後及時補水可以提高苗木成活率,特別是反季節栽植,如紫葉李的栽植採取此種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成活。
注意:大型喬木一般是種植前就需要修剪好,而中小型喬木可以種植完成後再修剪。苗木剛從苗場起挖出來的時候可以做輕微修剪,但畢竟他們不專業,不建議交由他們過度修剪,摘掉葉子就可以了。
第七步:種植
苗木種植時,需要用吊車配合人工栽植,苗木的栽植高度根據項目回填土高度栽植高度高於地平線5-8cm,這樣在經過沉降後,苗木土球低於地平5cm左右,可以形成暗盆,提高景觀效果的同時提高苗木保水能力。
I. 草原形成的地理條件
這些地區由於降雨量不多,所以高大的喬木生長不起來,所以只能生長灌木或者草本植物,所以就形成了草原。草原形成的外部條件 早在7000萬年以前,中國的地理輪廓與現在大不相同。那時一些高山和高原尚未隆起,西部的中亞細亞平原和青藏高原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新疆的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以及青海的柴達木盆地攜手相連。當時亞熱帶的北界約在北緯42°左右,全國年平均氣溫比現在高9~18℃,因此,絕大部分地區不見冰霜。在東部,由於東西伯利亞與阿拉斯加尚未分離,北方冷空氣無法侵入,致使中國的東部地區完全受太平洋暖流和東南季風的影響。所以那時的東北和華北氣候,冬季暖而濕潤,夏季熱而多雨,到處都是林木蔥郁的美麗景色,就是最乾旱的地區也為稀樹草原所覆蓋。西北各省和內蒙古西部地區,由於深居亞洲大陸的中部,距海洋較遠,受海洋的影響較小;從南歐和中亞吹來的濕潤的大氣,也不容易到達這里。因此,中國廣大的西北地區形成為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溫和,經常是晴空萬里,年降水量為250~300毫米,蒸發量大於降水量許多倍。這就為包括稀樹草原在內的旱生植被的發育創造了有利條件。距今7 000萬年開始,地殼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南半球岡瓦納古陸分裂出來的幾個陸塊,不斷向北漂移,到距今4 000萬年左右已漂到北緯20°,與歐亞大陸直接相連,古地中海則分成東西兩段退出青藏地區。同時,中亞的地殼也受到沖擊和擠壓而抬升為陸地,與新疆相連。西北諸大山系的隆起,海水從中亞的退卻,使這里的大陸性氣候不斷加劇。走廊林和綠洲林叢的范圍越來越小,最後稀樹草原也就逐漸地被荒漠草原所代替。這時,西北地區的植被大多是由古地中海植物區系的超旱生灌木、半灌木或小半灌木所組成,以藜科、菊科、蒺藜科及豆科等為主,另外還有一些麻黃科、檉柳科、蓼科以及紅砂和沙拐棗等等。至距今250萬年時,地殼的水平運動仍未減弱。由於西部喜馬拉雅山、昆侖山、天山、阿爾泰山和青藏高原的不斷隆起,阻擋了北大西洋和印度洋暖濕氣流的東進,加速了中國西北乾旱區的形成;准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的相繼分離,以及沙漠的出現,又使植物向旱生化方向邁進了一步;加之同期氣候出現波動,時冷時熱;冰川也廣泛生成。這些對中國的氣候影響很大,氣溫普遍下降10℃之多,冰期比間冰期又下降6~10℃。在冰期,氣候普遍乾冷,海陸溫差更加顯著,大氣環流和季節變化都因此而增強,森林凍原向南伸展。氣候的劇烈變化,迫使植物界也發生變化,適者存,逆者亡。在距今250~150萬年間,森林凍原迅速轉變為森林草原和空曠的草原。從前大部分喜熱植物種在冰川期已逐漸絕種,而北方草本植物種卻大量出現。塔里木盆地出現了干早的稀樹草原景觀,柴達木盆地和河西走廊也變成了麻黃、藜科、蓼科、豆科、菊科、百合科、禾本科和莎草科等植物組成的草原,並進一步向荒漠類型發展。同時,由於中亞已經抬升為陸地,起源於非洲乾旱地區的植物區系如檉柳、白刺等,便從中亞侵入本區,使局部地區出現鹽生灌叢,在唐古拉山區已有鹽漬化的荒漠形成。四川西北部的阿壩、若爾蓋、紅原,特別是色達、石渠一帶,也逐漸從蒼郁的森林變成為如今的灌叢與草甸。草原得到了發展和加強,而森林則退縮到相當高度的山地上。這一時期中國東部地區,也因受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運動的影響,大小興安嶺、秦嶺、太行山等山脈已初具雛形;東部臨海地帶和賀蘭山、六盤山東側的內陸也逐漸抬升,陝甘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相繼形成。這時,全國的地貌輪廓基本上接近於今日的面貌,為中國草原的形成和分布奠定了地貌基礎。在這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里,盡管氣候也發生過劇烈變化,但中國氣候變化的總趨勢,還是從溫熱向著乾冷的方向發展。特別是青藏高原的不斷隆升,誘發了南亞季風環流,直至距今10餘萬年的晚更新世,則因喜馬拉雅山的不斷升高,致使高原內部的氣候變得更加乾冷。特殊的高山氣候,使高寒墊狀植物,如石竹科和報春科的蚤綴屬以及點地梅屬的一些種得到了普遍發育,其中苔狀蚤綴和墊狀點地梅分布最廣,從喜馬拉雅山北坡至昆侖山海拔4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礫石山坡,以及藏北高原東部和昆侖山南坡5 000~5 200米的高度上都有,與今日青藏高原上的植被類型基本類似。隨著季風和乾旱氣候周期性變化的影響,中國北方植物的生長發育也隨之出現了明顯的周期性,喜熱和喜溫性植物停留在熱帶和亞熱帶,涼性植物則逐漸向山上發展,並沿著山脈進入寒溫帶和寒帶地區。隨著陸地地塊向北推移,亞熱帶氣候又被溫帶氣候所代替,草本植物不斷得到發育。因為草本植物可塑性強,能以種子壽命長、發芽快、提前開花和縮短花期等特性迅速適應變化了的環境,因而分布愈來愈廣,不僅在溫帶平原地區出現了成片的草原,而且在熱帶和高山地區也形成了草甸。草原和草甸的形成,大大縮小了森林的面積及林內動物的活動范圍。相反,卻促進了草原動物的繁殖和發展,有些食草的奇蹄獸和偶蹄獸從森林遷徙到廣闊的草原,地棲鳥類也日漸增多。於是,草原便從一個單純的植物群落世界變為棲居著各種野生動物的比較完整的草原生態系統。在草原的形成過程中,除了地質和氣候的變遷因素外,土壤的影響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從上述植物變化中可以看出,早在4 000~5 000萬年以前,中國的土地主要為木本植物所覆蓋,而草本植物群落則是在以後很晚的時候才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和土壤的發育過程相適應。在地球表面鬆散的、富含營養物質的肥沃土壤形成以前,木本植物的營養來源,主要是從貧瘠堅硬的母質中獲得的。木本植物具有強大的長根系,能深入到母質深層,而且又是多年生,所以能夠適應貧瘠的土壤條件而生長。隨著木本植物的生長發育,根深葉茂,年復一年地把土壤深層少而分散的營養物質變成為植物有機體。植物的枯枝落葉受到雨淋日曬以後,形成肥沃的腐殖層。加之岩石風化和微生物的作用,使土壤的疏鬆表層不斷增厚,營養成分日漸豐富,這就為只能從土壤表層吸收養料的淺根系草本植物的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中國的草原植被便是在這樣的土壤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土壤是植物生長的場所,也是植物的營養基質。所以它對草原植被的形成影響很大。在中國東北,由於濕潤、半濕潤氣候的長期作用,土壤的發育和熟化過程加快,土壤腐殖質的含量相當豐富,因而草原植被茂密高大,種類繁多。而在海拔4 200~5 400米的藏北和昆侖山區的高原上,由於乾燥高寒氣候的長期作用,母質的風化過程和土壤形成過程都很微弱,土壤剖面發育比較原始,表層有機質含量很低,因而只適宜生長一些墊狀小半灌木等荒漠植物。其它地區各種草原植被的不同群落,也都是在一定的土壤類型基礎上發育形成的
J. 喬木茶樹的生長環境有何要求
茶樹屬於酸性植物,對土壤酸鹼度比較敏感,宜於茶樹生長的酸性土壤PH值4.5-6.5為適宜。茶樹喜濕愛暖,最適宜茶樹生長的溫度是20-25度,日平均溫度低於10度或高於35度的地區都不宜種植茶樹。西雙版納地區在海拔800-1800米之間,高山霧多,雨水充足,年降雨水量1300-1800毫米,生態系統完整,正是因為這里優越的生態環境,才使普洱茶具有了獨特而豐富的口感和健康功效及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