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的地理位置
1. 紅軍長征資料了解當地地理環境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紅一方面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1934年10月,由於博古、李德等人 「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革命根據地(亦稱中央蘇區)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紅軍)主力開始長征,同時留下部分紅軍就地堅持游擊戰爭。8月,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為了給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探索道路,命令紅六軍團撤離湘贛蘇區,到湘中發展游擊戰爭。10月,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後恢復紅二軍團番號)會合,並創建了湘鄂川蘇區 。
1934年10月上旬,中央紅軍主力各軍團分別集結陸續出發,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及直屬縱隊離開江西瑞金。10月21日,中央紅軍從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新田間突破國民黨軍第一道封鎖線,沿粵贛邊、湘粵邊、湘桂邊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國民黨軍第二、三道封鎖線;然而李德等領導人一味退卻,消極避戰,使紅軍繼續處於不利地位。中央軍委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經浴血奮戰,於12月1日渡過湘江(即第四道封鎖線),由於連續苦戰,紅軍由8萬餘人銳減5萬餘人,剩餘3萬餘人。12月中旬,抵達湘黔邊時,毛澤東主張部隊放棄原定進入湘西與第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開會,接受了毛澤東的主張,決定向以遵義為中心的川黔邊地區前進,使紅軍避免了覆亡的危險。
1935年1月7日,紅軍佔領遵義。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舉行了政治局擴大會議,著重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制定了紅軍之後的戰略方針,從而在最危險的關頭挽救了紅軍和中國共產黨。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3月,組成了實際上以毛澤東為首,周恩來、王稼祥參加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他們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名義指揮紅軍的行動。
遵義會議後,鑒於川敵布防嚴密,中央紅軍確定撤離遵義後,在川黔滇邊和貴州省內迂迴穿插。特別是在四渡赤水的過程中,中央紅軍靈活機動地創造戰機,運動作戰,各個殲敵,以少勝多,從而變被動為主動。隨後出敵不意,主力南渡烏江,直逼貴陽,迅即西進,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側策應。5月初,搶渡金沙江,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由於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族區。接著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6月中旬,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
紅四方面軍原在川陝根據地,為了向川甘邊發展,1935年3月28日至4月28日取得強渡嘉陵江戰役的重大勝利。然而紅四方面軍主要領導人張國燾等擅自決定放棄川陝根據地(亦稱川陝蘇區)向西轉移。5月初,共八萬餘人開始長征,中旬佔領了茂縣(今茂汶)、理番(今理縣)為中心的廣大地區。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紅軍以北上建立川陝甘根據地為戰略方針,中共中央決定將兩個方面軍混合編為左、右兩路軍過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隨右路軍跨過草地,抵達班佑、巴西地區。8月底,右路軍一部在包座全殲國民黨軍第四十九師約五千餘人後,打開了向甘南前進的門戶。9月張國燾率左路軍到達阿壩地區後,拒絕執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針,並要挾中共中央和右路軍南下。毛澤東等於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軍(後組成陝甘支隊)繼續北上,奪取臘子口,突破國民黨軍渭河封鎖線,經固原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鎮(今吳旗縣城),先期結束了長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為黨中央和紅軍紮根在陝北奠定了基礎。
在國民黨重兵對鄂豫皖根據地圍攻的情況下,紅二十五軍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於1934年11月從河南羅山縣開始西移,在鄂豫陝邊建立根據地,粉碎國民黨軍兩次「圍剿」。次年7月過隴東,9月與陝甘根據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合編為第十五軍團。第一、三軍團到達後,與之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在湘鄂川黔根據地的紅軍二、六軍團,於1935年11月從湖南桑植出發,轉戰湖南、貴州、雲南三省,擊潰國民黨軍的攔截,渡過金沙江,經西康、四川,於1936年6月底至甘孜,與張國燾率領的南下受挫的紅四方面軍會師。二、六軍團合組為二方面軍。7月,二、四方面軍共同北上,在紅一方面軍接應下,10月先後在甘肅省會寧縣城和靜寧縣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至此,紅軍長征結束。(可參考電視劇《長征》)1933年10月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動員近100萬國民革命軍圍剿各中國共產黨控制的農村根據地,並以50萬兵力重點進攻中央蘇區(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要控制地區)。
在前四次戰役中,由於實施毛澤東的運動戰方針,國民政府軍沒有達到預定目標,均以撤退告終。在第五次戰役中,由於毛澤東失去領導權,中共臨時中央負責人博古(原名秦邦憲)採納德國軍事顧問李德的建議,放棄過去四次反「圍剿」斗爭的積極防禦方針,將這場戰爭定性為國共之間的決戰,採用軍事冒險主義,提出了「御敵於國門之外」的口號,要求紅軍在根據地之外抵抗國民革命軍,決定在國民黨之前搶先行動,發動所有紅軍展開全面進攻,並爭取蘇維埃在全中國的勝利。但中央蘇區只有10萬左右的正規軍和數萬游擊隊,在搶先進攻後不久即遭到巨大損失。這時共產黨方面決定進行陣地防禦,輔以「短促突擊」(短距攻擊),意圖抵擋國民革命軍的前進。但這個行動並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不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首府瑞金的北大門廣昌陷落,紅軍死傷一萬餘人。
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旗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最早到達陝北的一支紅軍 。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
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紅一方面軍
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領導人決定放棄中央蘇區,將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共中央機構向西轉移至湖南西部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這一決定未經中共中央政治局討論。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紅一、三、五、八、九軍團及機關直屬隊共七萬五千至八萬一千人,從瑞金、古城向西轉移,由此開始了中央紅軍歷時一年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紅二十四師和地方部隊共1.6萬餘人則被留下在項英、陳毅等人領導下進行游擊戰,開始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蔣介石預見到中央紅軍的意圖,在紅軍前往湘西的必經之路上集結大量兵力組成四道封鎖線。10月21日晚,中央紅軍在贛縣王母渡至信豐縣一帶突破國民革命軍第一道封鎖線,25日全部渡過信豐河,攜大量輜重沿粵贛、湘粵湘桂邊緩慢西行。1934年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廣東城口與湖南汝城之間的第二道封鎖線。13日至15日,在郴縣、良田、宜章、樂昌之間突破第三道封鎖線。25日,中央紅軍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西渡湘江。中央紅軍面對國民革命軍全面進攻,於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歷時5天,從廣西興安縣至全州縣間,才渡過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之後,出發時的八萬余中央紅軍僅剩下3萬餘人。
1934年12月上旬,紅一方面軍從廣西老山界翻越了越城嶺。1934年12月14日,佔領貴州黎平縣,打開通向貴州的門戶。12月28日,尚未恢復權力的毛澤東在黎平會議上力主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提議向四川、貴州邊界進軍,建立以遵義為中心的新蘇區。這個計劃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批准。1935年1月1日-1月3日,強渡烏江。
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攻克遵義,進行休整。在這段時間,中共中央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遵義會議,旨在研判今後的軍事、政治方針。遵義會議是長征乃至中共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會議否定了博古、李德的提議,批判了「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和嚴重危害。會議決定張聞天代替博古總負責政治和黨務,軍事上則由周恩來為主、毛澤東為輔進行總指揮。不久又成立了「三人團」(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總負責軍事。
1935年1月28日-2月9日,中央紅軍主力部隊在貴州土城與國民革命軍郭勛祺等部隊激戰,雙方損失慘重,一渡赤水。1935年2月28日,再占遵義城。1935年3月21日,由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東渡赤水,史稱「四渡赤水」。1935年3月29日-3月31日,南渡烏江。1935年4月25日,進入雲南,分三路西進。1935年5月9日,在雲南皎平渡渡過金沙江。5月22日,紅一方面軍主力進入涼山彝民地區。朱德以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名義頒發《中國工農紅軍布告》說,同日,中革軍委總參謀長劉伯承根據彝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同彝族沽基族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結為兄弟,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彝民沽基支隊,又使老伍族中立。在彝族同胞的幫助下,紅軍於23日順利通過彝民區,24日晚進至大渡河南岸的安順場。[4] 1935年5月25日,中央紅軍先遣隊自四川石棉縣安順場強行渡過大渡河。1935年5月29日,佔領四川瀘定縣瀘定橋。
1935年6月12日-7月7日,中央紅軍部隊翻越四川夾金山、夢筆山、亞克夏雪山、昌德山、打古山。1935年8月29日-8月31日,全殲堵擊紅軍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師,打開了進軍甘南的門戶。後與張國燾領導的紅四方面軍會合。然而,因為張國燾堅決南下而反對中央的「北上路線」,冒險度過大草地的中央紅軍與張國燾的紅四方面軍又被迫分裂。1935年9月17日,攻佔天險臘子口,進入甘南哈達鋪。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盤山。1935年10月19日,抵達吳起鎮(今陝西吳旗縣),紅一方面軍長征結束。
紅四方面軍
紅四方面軍是工農紅軍主力之一,由張國燾、陳昌浩、徐向前領導,1931年11月7日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2年5月遭受國軍圍剿,於9月突圍西行5千里,於12月過大巴山入川北,1933年1月佔領通江,建立川陝根據地,這是第一支長征的紅軍。
1935年3月28日至4月21日,張國燾戰略配合紅一方面軍,發起嘉陵江戰役,令紅四方面軍放棄川陝根據地,強渡嘉陵江,向西挺進,總指揮徐向前,政治委員陳昌浩,副總指揮王樹聲。5月中旬佔領了茂縣、理番。6月,抵達岷江以西的懋功與紅一方面軍會師。6月17日,張國燾、陳昌浩反對向東向北發展的川陝甘方針,復電中共中央,認為「北川一帶地形給養均不利大部隊行動」,「敵已有準備」、不宜過岷江東打。提出向西發展,「組織遠征軍,佔領青海、新疆」。 不久,張國燾率左路軍穿過松潘草地到達阿壩後,拒絕繼續北上,南下再過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創建根據地,但屢遭挫折,部隊損失嚴重。
1936年7月,張國燾最後同意紅四方面軍主力向毛兒蓋集中,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紅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二、六軍團旋即組成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1936年10月22日,紅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結束。期間嘉陵江戰役、土門戰役、包座戰役、綏崇丹懋戰役、天敬雅邛大戰役等戰役,國民革命軍傷亡5萬餘人。
紅二十五軍
紅二十五軍1931年10月成立於鄂豫皖蘇區,1934年10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紅二十五軍主力和鄂豫皖省委從河南省羅山縣向西轉移,進入陝南,11月創建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此時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參謀長戴季英、政治委員吳煥先、政治部主任鄭位三。1935年7月,為策應中央紅軍,西進甘肅東部,9月到達陝甘蘇區,與劉志丹陝北紅軍紅二十六軍、紅二十七軍會師會於延安附近,成立第十五軍團,共約七千人。在紅一、三軍團到達陝甘蘇區後,與之合編為紅一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
紅二方面軍是長征後期組成的,下轄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軍團長賀龍。1935年11月19日南下湖南桑植劉家坪開始展開長征,於1936年4月在雲南麗江渡過金沙江,翻越玉龍雪山。1936年7月2日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1936年7月5日,奉中央軍委指示,紅二軍團、紅六軍團與紅三十二軍組成紅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在紅四方面軍左縱隊之後跟進,1936年10月22日在甘肅靜寧縣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會師,行程近兩萬里。
三大主力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保存了力量約3萬人。
同年年底,紅四方面軍部分主力(約一半)加上紅一方面軍紅五軍團組成「西路軍」,約兩萬人,在虎豹口度過黃河之後,向甘肅河西地區前進,打通對蘇聯的國際交通線失敗,全軍僅剩四百餘人,在李先念等人的帶領下,到達新疆星星峽,被新疆軍閥盛世才繳械投降。
2. 萬里長城的地理位置!!!
中國北方在中國北方,東起河北省渤海灣的山海關,西至內陸地區甘肅省的嘉峪關。
長城(The Great Wall),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長城資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陝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其中陝西省是中國長城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境內長城長度達1838千米。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千米,總長超過2.1萬千米。
(2)長征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以北京地區為核心修築長城的歷史,可以從西周初期分封到北京地區的燕國開始說起。商朝滅亡後,西周的宗室召公奭的兒子克被分封到當時遙遠寒冷的北京小平原,建立了燕國,作為周朝北方的屏藩,抵禦東北方向商朝同姓國孤竹國和山戎部落的進攻。
不過,因為地處偏遠,直到春秋時代,有關燕國的歷史記載並不多。這一時期的燕國為了防禦,是否曾在燕山修築過烽燧或是邊牆,現在還不清楚。
到戰國初期,燕國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較強的國家,位列七雄之一。燕昭王時,燕國達到了鼎盛時代,這一時期,燕國征發百姓修築了燕北長城。
燕北長城西起造陽,一種說法就是今天河北省張家口市北部,向東經過今河北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交界一帶,延伸到了襄平,即今遼寧遼陽,再向東一直跨過鴨綠江,到達今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清川江畔。這道長城遠在燕山山脈的外圍
3. 長征的具體資料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紅一方面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回隊的包圍追擊答,被迫實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七百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幹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無人煙的草地,翻過連綿起伏的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到達甘肅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宣告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4. 長征的地理地形圖
一、長征的開始
原因: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時間:1934年10月
出發地點:瑞金、長汀回
初期的路線:答湘江—烏江—遵義
二、遵義會議—轉折
時間:1935年1月
主要內容:解決…取消…肯定…。確定…確立…。
意義: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是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三、長征的勝利
後期路線: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
兩次會師:
1935年黨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在吳起鎮與陝北紅軍會師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四、長征的意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1.歷史意義:
(1)保存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基本力量;
(2)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3)為開創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2.現實意義: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長征精神.
堅定信念、忠於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
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
不怕犧牲、前仆後繼的獻身精神;
勇往直前、排除萬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5. 紅軍長征的目的地在哪裡
紅軍長征的目的地是陝甘蘇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
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
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5)長征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紅軍長徵到陝北延安的歷史原因有7條。
1、當時渭南一帶有劉志丹的部隊,陝北延安有謝子長的部隊。這兩支紅軍已經在當地建立起非常穩固的革命根據地,紅軍北上就能與劉志丹、謝子長的部隊會師。從而佔領整個陝中和陝北地區。
2、紅軍開始是沒有打算去陝西的,後來被國民黨反動派追趕,在南方很難立足,因為南方是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重點地區,紅軍到達甘肅後,應劉志丹同志和謝子長同志主動的聯系,決定向國民黨統治的薄弱地區進軍。
3、國民黨反動派實質上是南方政權,陝中、陝北是國民黨統治的薄弱地區,蔣介石政權在陝中、陝北不存在。
4、從地理環境來看,陝西關中平原以北地區,到處是窮山惡水,高山大嶺,溝豁縱橫,連綿千里,易守難攻,誰也進不來,極其易於武裝割據。
5、陝北靠進蘇聯,便於取得蘇聯援助。
6、紅軍高舉北上抗日的旗幟,而抗日的前線在北方。在南方還算抗日嗎?
7、延安南靠西安,東靠北京,而日本又不可能攻打延安,延安就成了安樂窩,北方歷來是中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得北方者得天下,北方戰勝南方,這是中國5000年的歷史規律。是鐵的規律。
毛主席率領紅軍挺進陝北,具有偉大的戰略眼光,是英明的歷史決策。
在高吉村召開的這次政治局擴大會上,有人提出開除張國燾的黨籍問題,毛澤東不同意。他認為,為了爭取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抗日救國,中共中央在同張國燾的斗爭中。
始終採取「特殊的和忍耐的方針」,始終堅持黨內斗爭的正確原則。只要張國燾贊同和執行黨的北上抗日救國戰略方針,其他問題都可以讓步。
會後,中共中央於9月13日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和軍委縱隊繼續北上。18日佔領宕昌縣大草灘、哈達鋪,走出了茫茫水草地,進入甘南地區,徹底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川西北地區的狂妄計劃。
部隊轉入休整。9月20日,中共中央從郵政代辦所搜集到了許多國民黨統治區域出版和發行的報紙,意外地了解到陝甘兩省有可觀的紅軍和可觀的革命根據地。毛澤東喜出望外。
毛澤東馬上把這些報紙轉送給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博古等,並召集他們開會,決定落腳陝甘革命根據地。他高興地說,報紙上說陝北有劉志丹、徐海東的部隊,他們已經赤化了20多個縣。
有20多萬赤色分子在那裡進行活動。不要說20多萬人,就是有2萬人,我們也要到陝北去。周恩來、張聞天、王稼祥、博古等也都十分高興,一致同意毛澤東的意見——落腳陝北。
6. 長征中的老山界地理位置在哪
老山界在廣西興安,在地圖上名為越城嶺,又稱瑤山,是五嶺之一,越城嶺的中段分版支,呈西南—東北走向,長權21公里,寬6公里,方圓126平方公里。其主峰貓兒山,海拔2141.5米,是越城嶺的最高峰,也是五嶺的最高峰。老山界是中央紅軍長征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1934年12月初,紅軍分三路翻越了老山界。一路是從興安同仁村沿龍塘江過雷公岩上百步陡從主峰貓兒山的西南面翻越老山界,主要有中央一、二縱隊和紅五軍團,還有紅八軍團的一部分;一路是從興安高寨村委青殿村沿烏龜江經潘家寨過漓源瀑布上梯子嶺從貓兒山的東北面翻越老山界,主要是紅八軍團;一路是從興安水埠塘到高寨,往李家田沿杉木江上老山界進資源塘垌跟上主力紅軍,主要是紅五軍團十三師一部。
1934年12月4日,軍委第一縱隊經興安馬嶺移至塘坊邊、六垌地區,下午開始翻越老山界。12月8日,扼守老山界的紅三十七團、紅八軍團一部分及保衛團奉令撤往資源塘垌和龍勝江底。至此,紅軍全部離開了興安縣境。
7. 紅軍長征從哪裡開始,到哪裡結束,途中經過了哪些城市。
紅軍長征從江西瑞金開始,到陝甘革命根據地(亦稱陝甘蘇區)結束。
⒈主要地點:
瑞金——湘江——烏江——遵義——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安順場)——瀘定橋——毛兒蓋——臘子口——吳起鎮——會寧
⒉主要事件:
瑞金出發---突破敵四道防線---強渡烏江---佔領遵義(召開遵義會議)---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陝北吳起會師(1935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1936年10月)是渡烏江才到佔領遵義。
(7)長征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說明:長征途經主要地點
⒈紅1方面軍長征路線
婁山關、木黃、中甸、安順場、永順、大庸、桑植、漢源
⒉紅2方面軍長征路線
分水、淳安、懷玉山、常山、重溪、玉山、江山、橫峰
⒊紅4方面軍長征路線
弋陽、古樓、慶元、福安、寧岡、寧化、井岡山、雩都
⒋紅6軍團西征路線
長汀、全州、桂東、信豐、瑞金、寧遠、汝城、王母渡
⒌紅7軍團北上路線
大田、良田、新田、宜章、城口、安遠、界首、盤縣、賓川
⒍紅10軍團北上路線
會澤、絞平渡、靖縣、黔西、遵義、威信(扎西)、西昌
⒎紅25軍長征路線
何家沖、金家寨、涇縣、旌德、陶家河、湯口、譚家橋
革命根據地以及游擊區
瀘定、天全、名山、懋功、兩河口、爐霍、甘孜、蒼溪
敵軍進攻方向
巴中、毛兒蓋、阿壩、巴西、山陽、柞水、盧氏、臘子口
敵軍封鎖線
淳化、會寧、將台堡、延安、永坪鎮、吳起鎮、神木
革命根據地:
中央革命根據地、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湘贛革命根據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川陝革命根據地、鄂豫陝革命根據地、陝甘寧革命根據地
參考資料
網路—長征
網路—長征路線
8. 紅軍長征的起止點
1、第一支是中央紅軍(後改稱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0月10日由福建的長汀等地出發,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陝西的吳起鎮(今吳起縣),行程達二萬五千里;
2、第二支是紅二十五軍(後編入紅一方面軍),於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羅山何家沖出發,1935年9月15日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同陝甘紅軍會師,合編為紅十五軍團,行程近萬里,最早到達陝北的一支紅軍 。
3、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於1935年5月初放棄川陝蘇區,由彰明、中壩、青川、平武等地出發,向岷江地區西進,1936年10月9日到達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一萬余里;
4、第四支是紅二、紅六軍團(後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於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劉家坪等地出發,1936年10月22日到達會寧以東的將台堡,同紅一方面軍會師,行程兩萬余里。
(8)長征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撤離長江南北各蘇區,轉戰兩年,到達陝甘蘇區的戰略轉移行動。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9. 紅軍長征經過哪些地方
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青海、河南、湖北、甘肅、陝西等。
1、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征途經11個省
1934年10月初,國民黨軍推進到中央革命根據地腹地。10月中旬,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第1、第3、第5、第8、第9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餘人,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
由於「左」傾教條主義領導者的錯誤指揮,紅軍雖然突破了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但遭到重大損失。在毛澤東堅決主張下,中央政治局決定改變中央紅軍去湘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的計劃,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肯定了毛澤東的軍事戰略主張,並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等指揮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隨後,中央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於6月中旬在四川懋功地區與紅四方面軍會師。
7月,中革軍委將紅一方面軍的第1、第3、第5、第9軍團改稱為第1、第3、第5、第32軍。8月,紅一、紅四方面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北上。
毛澤東、張聞天、周恩天等率中共中央機關和紅軍前敵指揮部隨右路軍行動;朱德、張國燾、劉伯承等率紅軍總司令部隨左路軍行動。8月下旬,右路軍穿越草地後,等待左路軍前來會合。
9月,率領左路軍的張國燾拒絕北上,堅持南下。中共中央決定率紅一方面軍主力先行北上。10月19日,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的吳起鎮,結束長征。
紅一方面軍長征歷時1年,途經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陝西等11省。
2、紅二方面軍(紅2、6軍團)長征途經8個省
1934年10月下旬,紅6軍團與紅2軍團在黔東會師後,發起湘西攻勢,建立了湘鄂川黔根據地,並打破了國民黨軍隊對根據地的「圍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長征。
1935年10月,蔣介石又調集重兵「圍剿」湘鄂川黔根據地,紅2、紅6軍團根據敵我力量的對比,決定主動實施戰略轉移。11月19日,紅2、紅6軍團從湖南桑植縣劉家坪等地出發,開始長征。
先後轉戰湘中、黔東、黔西,進行了烏蒙山迴旋戰,多次突破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1936年7月初,紅2、紅6軍團與紅四方面軍在川西北的甘孜會師。
7月5日,紅2、紅6軍團和紅32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在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結束長征。
紅二方面軍長征歷時11個月,途經湖南、貴州、雲南、西康、四川、青海、甘肅、陝西等8個省。
3、紅四方面軍長征途經4個省
1935年3月下旬,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西進。5月,為迎接中央紅軍,西進四川松潘、理番、茂縣等地區。6月,與紅一方面軍在懋功會師後,共同北上。
7月,所屬的第9、第31、第33軍被編入左路軍,先頭部隊北上至阿壩地區;所屬的第4、第30軍被編入右路軍,於8月下旬穿越草地,進行了包座戰斗。
9月,紅四方面軍南下,先後轉戰於川康邊和康北地區。1936年7月上旬與紅二方面軍共同北上,10月上旬在甘肅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結束長征。
紅四方面軍的長征歷時1年零7個月,途經四川、西康、青海、甘肅等4省。
4、紅25軍長征途經4個省
1934年11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據中央的指示,率領紅25軍,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名義,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出發,開始長征。
紅25軍經過河南南部、西南部,進入到陝南,並創建了鄂豫陝根據地。1935年7月,為配合紅一、紅四方面軍北上行動,紅25軍決定西征北上,經甘肅境內,於9月15日到達陝西省延川縣永平鎮,結束長征,成為紅軍長徵到達陝北的第一支隊伍。
紅25軍長征歷時10個月,途經河南、湖北、甘肅、陝西等4省。
(9)長征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紅軍經過的江山大河:
1、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
在長征中,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渡過了貢水(雩都河)、桃江(信豐河)、章水(池江)、鍾水、瀟水、灌水、湘江、青水江、余慶河、翁安河、烏江(兩次)、赤水河(四次)、北盤江、牛欄江、普渡河、金沙江、大渡河、小金川、梭磨河、黑河、白龍江、渭河等22條江河。
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翻越了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越城嶺、天南山、佛頂山、大婁山、烏蒙山、梁王山、拱王山、小相嶺、大相嶺、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打古山、拖羅崗、岷山、秦嶺、六盤山等20座山。
其中有五座雪山:夾金山、夢筆山、長板山、打古山、拖羅崗。
2、紅二、六軍團(紅二方面軍)
在長征途中,紅二、六軍團(紅二方面軍)渡過了澧水、沅江、資水、烏江、普渡河、金沙江、渭水等江河,翻越了將軍山、烏蒙山、哈巴雪山、玉龍雪山等大山。
3、紅四方面軍
在長征中,紅四方面軍渡過了嘉陵江、涪江、岷江、撫邊河、達維河、小金川、大金川、嘎曲河(白河)、班佑河(黑河)、包座河、鮮水河、雅礱江、白龍江、洮河、渭河等15條江河。
翻越了五座雪山:虹橋山,海拔4592米(一次經過);夢筆山,海拔4564米(二次經過);夾金山,海拔4554米(二次經過);折多山,海拔4541米(一次經過);巴郎山,海拔4434米(一次經過)。
4、紅二十五軍
長征途中紅二十五軍渡過了渭河、汭河、涇河、葫蘆河等河流,翻越了桐柏山、伏牛山、蟒嶺、秦嶺、六盤山等大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解讀長征(5):各路紅軍長征都經過了哪些省份?
10. 請問長征的具體開始和結束時間,以及地點
具體開始時間:從1934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
結束時間:1936年10月22日紅二、紅一方面軍會師結束。紅軍長征歷時兩年零五天。
地點有:按長征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紅軍長征經過的省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
1933年到1934年,國民黨調遣了約百萬之眾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由於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先是實行冒險主義的進攻戰略,後又實行保守主義的防禦戰略,致使紅軍屢戰失利,蘇區日漸縮小。
1934年10月,國民黨向蘇區中心區域進攻,在蘇區內戰勝敵人,打破圍剿已無可能,於是中央決定進行戰略轉移,這就是所說的長征。
(10)長征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紅軍長征之初,中央紅軍共有8.6萬人參與戰略轉移。為了擺脫國民黨的追擊,紅軍突破了國民黨的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這就是湘江戰役。湘江戰役讓黨損失慘重,紅軍從八萬多人銳減到三萬人,損失慘重。
在危急關頭,毛澤東根據當時軍事態勢,力主放棄原定計劃,改向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以擺脫敵人,爭取主動。1935年初紅軍進攻敵人的薄弱地帶,攻佔遵義。在遵義休整期間,我們黨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
會議增選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成立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小組,負責指揮紅軍的行動。遵義會議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使紅軍和中共中央得以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保存下來。這在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歷史上,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在遵義會議之後,紅軍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四渡赤水,為紅軍取得了喘息之機。之後紅軍迅速巧渡金沙江,擺脫了敵人的圍追堵截。但紅軍並沒有放鬆,因為國民黨並沒有就此罷手,後方敵人的追擊仍在繼續,前方大渡河天險橫在眼前,為徹底跳出包圍圈,紅軍進行了強渡大渡河,繼續向北挺進。
之後紅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翻越終年積雪、空氣稀薄的大雪山夾金山。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翻雪山。翻過雪山,中央紅軍與第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此後中央紅軍為謀求向北發展,繼續率領紅軍度過茫茫草地向北進發,這就是過草地。渡過草地,紅軍來到陝北吳起鎮成功與陝北紅軍會師。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全部在甘肅會寧會師,紅軍長征歷時兩年,勝利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