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理位置圖片
① 台灣島的地理位置
1、位置
全省位於祖國大陸架的東南緣。地處東經124°34"30"(宜蘭縣赤尾嶼東端)至119°11"03"(澎湖縣望安鄉花嶼西端),北緯21°45"25"(屏東縣恆春鎮七星岩南端)至25°56"30"(宜蘭縣黃尾嶼北端)之間。北臨東海,東北接琉球群島;東濱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鄰;西隔台灣海峽與大陸福建省相望,最近處僅130公里。全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戰略上,素有我國「七省藩籬」之稱。
2、面積
台灣是中國一個由島嶼組成的海上省份。全省由全灣全島和周圍屬島以及彭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陸地總面積35989.7573平方公里。其中,台灣本島南北長394公里,東西最寬處144公里,繞島一周的海岸線長1139公里,面積35788.0908平方公里,約佔全省面積的97%以上,是中國第一大島。
3、地形
台灣本島是一個多山的海島,高山和丘陵面積佔2/3,平原不到1/3。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雪山山脈、阿里山脈和台東山脈(又稱海岸山脈)是島上的五大山脈。這些山脈的走向與祖國大陸沿海地區的山脈走向一致,都是有規律地從東北向西南方向平行排列。
台灣島地形,中間高,兩側低。以縱貫南北的中央山脈為分水嶺,分別漸次地向東、西海岸跌落。但由於高山多集中在中部偏東地區,就形成了東部多山地,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
a、台東山地
由中央、玉山等5條山脈組成高原狀地區,面積約22914.74平方公里。中央山脈偏於本島東側,縱貫南北,長達320公里,寬80多公里,諸主峰均在3000米以上,成為全島的脊樑和分水嶺。區內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峰有16座。玉山山脈的主峰玉山,高3997米,為台灣第一高峰,也是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最高峰。山頂終年積雪,四周雲霧繚繞,銀裝素裹。阿里山脈山勢則比較平緩,主峰大塔山頂部平坦,是著名風景區。山地之中也有不少盆地和狹窄的平原,較大的有宜蘭平原,面積300平方公里。除了山脈之外,台灣還是一個多火山的島。著名的有大屯山火山群、基隆火山群、澎湖火山群等。
b、台中丘陵
由阿里山脈以西呈帶狀分布的丘陵和盆地組成。東部為丘陵,西部為盆地。本區盆地很多。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埔里盆地、日月潭盆地等。台北盆地約245平方公里,台中盆地約400平方公里,均為重要農業區。
c、台西平原
由西部濱海地帶的沖積地所組成,北窄南寬,面積約8000多平方公里,主要有嘉南平原和屏東平原。嘉南平原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長180公里。最大寬度約50公里,面積455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有3250平方公里,佔全省耕地總面積32.5%,為農業最盛、人口最密的地區。屏東平原為高屏溪的沖積平原,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是台灣第二大平原。
4、氣候
從地圖上可以看到,北回歸線穿過台灣腰部。全省位置恰跨溫帶與熱帶之間,氣候特點與處於同一緯度的大陸雲南、廣西和廣東等地一樣,屬於熱帶和亞熱帶氣候。但它四面環海,受海洋性季風調節,終年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樹木蔥籠,百花芬芳,農作物南部一年三熟。
台灣的年平均溫度,除高山外約在22℃左右。一年四季,天氣總是暖融融的。4—11月,是台灣的夏季,最熱的7月份,全省平均氣溫為28℃左右。從12月到翌年3月,為涼爽的「冬季」,與大陸長江下游的秋天相仿。最冷的2月份,全省溫度最低的台北市的平均氣溫也仍在15℃左右;而此時在台灣南端的恆春,平均氣溫還在20℃以上,宛如大陸北方的初夏,無怪乎人們稱它「恆春」,意即「四季長春」。一般地區終年不見霜雪,雪線位於海拔3000米以上地帶。
台灣是我國多雨的濕潤地區之一,年平均降雨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北京是我國少見的冬雨區。基隆平均每年有200多天下雨,素有「雨港」之稱。中部高山地區多暴雨,中央山脈個別地區年降雨量高達6000毫米。西部低平地區的雨水比北京少。大部分地區降雨時間集中在夏季,尤以6~8月為最多,幾乎每天下午都有一場雷陣雨。
台灣是我國受台風影響最多的省份,附近海面為夏季台風的主要通道。每年6~10月是台風季節,其中7~9月台風次數最為頻繁。
② 台灣的地理位置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③ 台灣的地理位置是怎樣的
地理 台灣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台灣省包括台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其中台灣本島面積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稱的台灣地區通常還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為36006平方公里。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 台灣省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台灣省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省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 台灣省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在行政區劃上,台灣分為2個直轄市(一級)、台灣省(一級)中的18個縣(二級)、5個省轄市(二級),另設有尚未法制化的相當於省級的區域聯合服務中心。 原來的行政區劃上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被劃分為16個縣。台灣當局於1967年將台北市、於1979年將高雄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福建省政府」,轄金門炮擊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台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台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台灣人民密切關系與往來,正如《台灣府志》所載:「台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台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這種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淵源關系使廈門成為與台灣各項交流交往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經貿交往的集中地。
④ 台灣地理位置
台灣省位於中來國東南沿海的自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⑤ 台灣的地理位置形狀組成部分
一、 地理與居民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台灣位於中國東南海面,面積3.6萬平方公里,包括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公里)、澎湖列島、綠島、釣魚島、蘭嶼、彭佳嶼、赤尾嶼。全省共劃7市16縣。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夏秋多台風暴雨。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烏溪(116.8公里)。
台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1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
台灣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據台灣有關方面統計,截止1998年8月,台灣省人口為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為2186萬多人;人口年增長率約為7.31%。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佔全部人口的4%。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為568.83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
台灣居民中,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佔2%,約38萬人。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台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區劃上,台灣省轄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台南5個省轄市,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16個縣。台灣當局於1967年將台北市、於1979年將高雄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政府」,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寶島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台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台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台灣人民密切關系與往來,正如《台灣府志》所載:「台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台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這種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淵源關系使廈門成為與台灣各項交流交往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經貿交往的集中地。
⑥ 台灣地理位置簡介
台灣,舊稱福爾摩沙,是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側的島嶼,地處琉球群島與菲律賓群島之間,西隔台灣海峽與中國大陸相望,周圍海域從3點鍾方向以順時鍾排序分別為太平洋(菲律賓海)、巴士海峽、南海、台灣海峽、東海所環繞,為東亞島弧中一島。
面積約3.6萬平方公里,為世界第38大島嶼,其中七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則主要集中於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因北回歸線貫穿,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帶之間,北回歸線以北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自然景觀與生態系資源相當豐富而多元。
全島現今人口約2,331萬人,超過七成集中於西部的五大都會區,其中以行政中心台北為核心的台北都會區最大,總人口達700萬。族群構成以漢族、原住民族為兩大民族:原住民族由多個屬於南島民族的部族組成,漢族則依民系及移民年代的不同而分為河洛(閩南)、客家與外省族群,其中河洛為台灣最大族群。
(6)台灣地理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
南宋澎湖屬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⑦ 台灣的地理位置在哪
全省位於祖國大陸復架的東南緣制。地處東經124°34'30"(宜蘭縣赤尾嶼東端)至119°11'03"(澎湖縣望安鄉花嶼西端),北緯21°45'25"(屏東縣恆春鎮七星岩南端)至25°56'30"(宜蘭縣黃尾嶼北端)之間。北臨東海,東北接琉球群島;東濱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鄰;西隔台灣海峽與大陸福建省相望,最近處僅130公里。全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戰略上,素有我國「七省藩籬」之稱。
⑧ 台灣的地理位置和組成
地理:台灣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於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專18′03〃至124°34′30〃,北屬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自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它西扼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組成:台灣省包括台灣本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其中台灣本島面積為35873平方公里。目前所稱的台灣地區還包括台灣當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為36006平方公里。
⑨ 台灣的地理位置
台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版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權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里。
http://ke..com/view/2200.htm
⑩ 台灣省的地理位置特徵
台灣島——中國第一大島,戰略要地。位於東海南部,西依台灣海峽(屬於東海),距福建省海岸75~220海里;東瀕太平洋;東北與日本琉球群島為鄰,距沖繩島約335海里;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望,距呂宋島約195海里。島形狹長,從最北端富貴角到最南端鵝鑾鼻,長約394千米;最寬處在北回歸線附近,約144千米。面積3.58萬平方千米,佔全省面積逾99%,為台灣省主島,在世界大島中列第38位。人口約2300萬(2006)。其中漢族約佔98%,高山族等約佔2%。 遠古時期,台灣與大陸便有密切的文化淵源。秦漢開始,海峽兩岸人民之間的交往頻見於史籍。三國時稱夷州。隋時稱流求。元代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和台灣,隸屬福建同安縣(今廈門)。明代稱今台南一帶為台灣,後泛稱全島。明天啟四年(1624)和六年,荷蘭和西班牙殖民者分別侵入台灣。南明定武十七年(1662),鄭成功收復台灣,置承天府。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被日本強行割占。1945年日本投降後,由中國政府收回。1949年國民黨軍隊退踞至今。 自然條件屬大陸島。處於東海大陸架南部邊緣。兩億多年前古生代晚期,地殼運動奠定了台灣島的地質基底。4000萬年前開始的喜馬拉雅運動,地殼受擠壓褶皺上升,形成最初台灣山系;約250萬年前,地殼繼續褶皺上升,構成台灣島的現代地形。第四紀冰期海面下降與大陸相連,間冰期水面回升,復成海島。 島上多山,山地和丘陵佔全島面積2/3。分布於東部和中部,自東向西有台東、中央、玉山、雪山和阿里山5條平行山脈,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以中央山脈為主分水嶺。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山地約佔全部山地的一半,海拔3500米以上山峰有30餘座。最高峰玉山,海拔3997米,為中國東南部第一高峰。丘陵多圍繞5大山脈山麓,主要有北部的基隆、竹南丘陵,中部的豐原、嘉義丘陵和南部的恆春丘陵,海拔約在600米左右。北部有大屯火山群,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是北部的重要屏障。 平原多在西部。台南平原最大,北起彰化,南至高雄,面積達4550平方千米,為島上農業興盛、人口密集、城鎮較多地區。南部屏東平原和東北部宜蘭平原亦為重要農業地區。狹長的台東縱谷平原介於台東山脈與中央山脈之間,是東部南北天然交通孔道。盆地主要有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中部埔里盆地群。 海岸較為平直,岸線長1139千米,東部從三貂角至旭海為斷層海岸,雪山山脈北端、中央山脈北端和南端,台東山脈直逼岸邊,峻峭聳立,海底急劇傾斜,離岸數千米,水深即達一二千米;除北部有較大的宜蘭平原外,僅在花蓮、台東等地有小塊沖積平原。北部從三貂角至淡水河口為峽灣海岸,多岬角灣澳。西部從淡水河口至枋寮為沙質海岸,岸線平直,沙灘綿長,較多地段便於登陸;灘塗寬廣,多沙洲、 湖,尤以大肚溪口至曾文溪口一帶海埔新生地增長迅速。南部從枋寮至旭海為珊瑚礁海岸,多陡峭崖岸,前有裙礁,南端鵝鑾鼻與貓鼻頭間有較低平的南灣。 全島河流共151條,以中央山脈為分水嶺,分別向東、西流入海洋,大都流程短、落差大、多險灘瀑布,富水力資源,不宜通航。以中部濁水溪最長,發源於合歡山,西流入海,長186千米,流域面積3155平方千米。河長大於100千米的還有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大肚溪,皆西流入海。天然湖泊很少,著名的有日月潭。 地跨北回歸線南北,終年受黑潮影響,屬南亞熱帶和北熱帶濕潤氣候,高溫、多雨、多風。年平均氣溫由北而南為21~25℃,7月平均約28℃,1月14~20℃;山地氣溫隨高度而遞減,3000米以上山地冬季有積雪。年平均降水量東、中部在2000毫米以上,東北部的火燒寮多達6300毫米以上;西部沿海一帶較少,多在1500毫米左右。降水量與季風有關,北部冬季多於夏季,南部適相反。冬季盛行東北風,夏季盛行南風和西南風。夏、秋季常受熱帶氣旋影響,以7~9月最盛,平均每年有3.5次8級以上熱帶氣旋登陸本島。正處環太平洋地震帶,地震發生頻率較高,以花蓮及其附近海底最多。東岸屬不正規半日潮,大潮差1.2米。西岸北港溪口以北屬正規半日潮,潮差中部最大達4.2米,兩端為2.6米。北港溪口以南大部為不正規半日潮,潮差1~2米。其中岡山至枋寮段為不正規全日潮,潮差較小,約為0.6米。 本島西南有澎湖列島,東北有釣魚列島,周圍尚有彭佳嶼、棉花嶼、花瓶嶼、基隆島、和平島、龜山島、綠島、蘭嶼、七星岩、琉球嶼等,連本島共86座島嶼。 經濟、交通耕地面積約佔全島面積1/4。糧食生產以稻米為主。經濟作物以甘蔗為主。其他有茶葉、熱帶水果、香茅等,為傳統出口產品。森林資源較豐,覆蓋率達52%。但木材自給率只佔10%~12%。畜收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1/3,漁業佔1/4。現有遠洋漁船約2000艘,總噸位約40萬噸,近海小漁船1萬余艘。 工業主要有製造業、電力業、礦業和建築業4大部門,以紡織、電子、化學、食品加工等項為主,同時發展以進口原料和出口加工產品工業。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帶,並構成以台北、台中和高雄為中心的工業區。有大小船舶修造企業250餘家,主要製造集裝箱船、遊艇和漁船及修理船舶。大型船舶修造集中在高雄、基隆,高雄建有可容兩艘50萬噸級船的船塢。全年造船61.5萬載重噸(1990)。台北縣石門鄉和萬里鄉、屏東縣恆春鎮建有核電廠3座,其裝機容量佔全島電力1/3。原油產量不足需求量的1%。 島內交通以公路為主,由環島公路、橫貫公路和南北高速公路為干線構成公路網,總長約2萬千米。其中由基隆至高雄的高速公路,經西部14個縣市,長達373.4千米,是島內交通大動脈。鐵路主要為西部縱貫線和宜蘭、北回、台東、南回和屏東等線構成的環島干線,全長約913千米,其中由基隆至高雄的縱貫鐵路、長408.5千米,已實現電氣化,為鐵路主幹線。另有支線和生產專業鐵路約2000千米。有民用和軍用機場約50個,桃園和高雄為國際航空港。有大小海港10餘個,高雄、基隆、台中、花蓮和蘇澳為5大港口。主要有通往日、美及東南亞各地的定期海、空航線,對香港的海、空聯系均甚頻繁。1995年海運總吞吐量達1.41億噸,其中90%為進出口貨物。左營港為本島專用軍港,高雄、基隆、蘇澳等港部分作軍用。 軍事意義地處中國海區東南部前沿,又位於亞洲東部島鏈中環,為中國東南沿海和近海交通線側翼的海上屏障,是維護中國在東海、南海和太平洋海上權益的戰略要地。歷來常受外國侵佔,發生多次重大戰事。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日本倭船進犯福建後轉而占據台灣島西南岸,福建都司沈有容率戰船隊冒風浪經澎湖追殲倭船於台灣島近岸。南明定武十六年(1661),鄭成功率船隊乘滿潮出敵不意地通過水淺灘多的鹿耳門,駛入大員灣實施登陸。當荷軍以艦船兩次從海上反撲時,皆被鄭軍擊退。 1840~1842年中英鴉片戰爭期間,英艦曾侵入鹿耳門、雞籠(今基隆)、大安港等地窺伺和炮擊,皆被擊退。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借口"牡丹社事件",派軍隊在台灣南部琅嶠(今恆春)登陸並進攻石門、牡丹社等地,遭到平埔人頑強抵抗達半年之久,日軍終以戰死、病亡600人後撤走。1884年(清光緒十年),法國在進行馬江海戰前後,皆派艦隊攻佔台灣北部基隆、淡水後轉而在海上對台灣封鎖。在大陸軍民的支援下,台灣軍民的抗法斗爭終於取得勝利。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台灣軍民奮起開展反佔領、反割台斗爭。5月,日軍從三貂角一帶登陸,先佔領島嶼北部,後逐漸向南推進,台灣軍民在中部、南部利用有利地形殊死抵抗日軍佔領。斗爭持續達5個月,日軍以傷亡約3萬人的代價方佔領全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