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恩角的自然地理環境
Ⅰ 合恩角的地理位置在哪
合恩角,位於南美洲的最南端,通過這里的經線是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分內界。從地圖上看,容南美洲大陸恰似一個鋒利的錐體,直插南極大陸,合恩角就是錐體的最尖端。高395米,它的右面是浩瀚的大西洋,左面是一望無際的太平洋,它宛如一位威武的鬥士,屹立在茫茫的兩大洋的前哨,距離火地島以南約113千米。它的北面是比格爾海峽,南面直到南極半島,有一條寬約900千米的水道,稱作德雷克海峽。
Ⅱ 巴塔哥尼亞的地形特徵
(1)以山地(高原)為主(2分);(地勢)西高東低(2分) (2)位於板塊交界處,岩石版破碎(2分);緯度高,冰權川侵蝕作用強(2分);地處西風帶,沿岸風浪大,海水侵蝕作用強(2分)。 (3)東部:位於西風帶背風坡,降水少,形成了溫帶荒漠景觀。(2分)西部:位於西風迎帶風坡,溫和濕潤,所以形成了森林景觀。(2分) 分 析: (1)圖中西部等高線密集,海拔高,東部稀疏,海拔低。當地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地勢西高東低。 (2)其海岸線破碎的原因可用內力與外力作用來分析。因處於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岩層破碎,易遭受外力侵蝕。處於盛行西風帶內,風大浪大,海浪侵蝕明顯。處於盛行西風迎風坡,降水豐富,流水侵蝕作用強。緯度較高,冰川作用強。 (3)地形影響東西部景觀。東部:位於西風帶背風坡,降水少,形成了溫帶荒漠景觀。西部:位於西風迎帶風坡,溫和濕潤,所以形成了森林景觀。 考點: 地形特徵的描述及地形對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海岸地貌及成因
Ⅲ 拉丁美洲的地理環境
拉丁美洲全稱:拉丁亞美利加洲。
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地處北緯32°42′和南緯56°54′之間,包括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拉丁美洲是一個政治地理概念,就美洲居民的語言而論,英語和拉丁語占統治地位,由於本區都隸屬拉丁語族,因此,美國以南的眾多國家,被稱為拉丁美洲國家,這個地區被稱為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東臨大西洋,西靠太平洋,南北全長11,000多公里,東西最寬處5,100多公里,最窄處巴拿馬地峽僅寬48公里。北部有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面積2 056.7萬平方公里。人口5.77億人(2008年)。主要是印歐混血種人和黑白混血種人,次為黑人、印第安人和白種人。
所屬國家
拉丁美洲共有三十四個國家和地區:墨西哥、瓜地馬拉、宏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古巴、海地、多米尼加、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巴貝多、格瑞那達、多米尼加聯邦、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巴哈馬、蓋亞那、法屬蓋亞那、蘇利南、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巴西、厄瓜多、秘魯、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貝里斯、安地卡及巴布達。還有仍處於美、英、法、荷統治下的十多個殖民地。 拉丁美洲是指從墨西哥起的西半球南部的整個地區。它東瀕加勒比海和大西洋,與非洲大陸最短距離約2494.4千米;西臨太平洋;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北界墨西哥與美國界河布拉沃河(即格蘭德河),與美國為鄰。它包括北美洲的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大陸。在歷史上,這一地區主要是拉丁語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的殖民地,故稱拉丁美洲。此外,加勒比海上的西印度群島與拉美具有相同的歷史遭遇,在地理劃分上,習慣地把它同拉美劃在同一范疇,統稱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從地理位置上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的范圍東起南美洲大陸的最東端、巴西東北部的布朗庫角(西經34°46′),西至太平洋沿岸墨西哥和美國交界處(西經117°09);北起科羅拉多河墨西哥和美國交界處(北緯32°42′),南至南美洲大陸最南端的弗羅瓦德角(南緯53°54′)。而與弗羅瓦德角隔麥哲倫海峽相望的火地群島
最南部的合恩角,則處在南美洲的最高緯度上(南緯55°59′)。這就是說,拉美陸地是從北緯32°左右到南緯55°左右,跨越南北兩個半球,但其大部分處在南半球。它的主要部分處在赤道線下和南北兩條回歸線之間。赤道線穿過厄瓜多首都基多以北幾千米處和亞馬孫河入海口巴西的貝倫市不遠的地方。南回歸線穿過南美洲大陸第一大工業區聖保羅以北的郊區;而北回歸線則穿過墨西哥灣,在靠近哈瓦那的緯度上。可以說,除烏拉圭外,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國家均處在或部分地處在南北兩條回歸線之間。 拉美大陸半島較少,主要有與中美洲交界的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18萬平方千米)、墨西哥北部的加利福尼亞半島(14.3萬平方千米)、南美洲北部的瓜希拉半島(1.4萬平方千米)和智利南部的泰陶半島(1萬平方千米)。拉美地區島嶼較多,島嶼面積約39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加勒比海北部、東部和南美洲大陸南端的沿海地區。加勒比地區島嶼由大安的列斯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和巴哈馬群島組成,其中最大的島為古巴島,位於大安的列斯群島中,北距美國佛羅里達半島180千米,面積11.086萬平方千米。南美洲大陸南端沿海島嶼主要有隔麥哲倫海峽與大陸相望的火地群島和位於南大西洋和南極洲之間水域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後者西距阿根廷領土500多千米,現今為阿根廷與英國有主權爭議的島嶼。在亞馬孫河入海口處有世界最大的由河水沖積形成的馬拉若島,面積近5萬平方千米,植物生長繁茂,被認為是世界最大的生態旅遊勝地,當地的一種長紅色羽毛的鳥是當地的特有動物。此外,拉美一些國家在遠離陸地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上有一些群島和島嶼。
在大西洋上,距巴西本土1100千米有特林達島和馬丁-瓦斯島,距巴西本土900千米有聖佩德羅-聖保羅島,距巴西最東端布朗庫角345千米有被巴西辟為國家海洋公園的費爾南多-德諾羅尼亞島。在太平洋上,有距南美洲大陸最遠的智利的復活節島(距智利海岸3700千米),島上有上千尊每個重90噸的「毛阿依斯」人頭巨石雕像以及至今未能破譯的文字元號,給這個小小的島嶼增添了撲朔迷離的神秘色彩;距大陸600千米的胡安·費爾南德斯群島,其中的馬斯地島是美洲最古老的陸地之一,因據傳是《魯賓遜飄流記》故事的發生地而久負盛名。此外,在太平洋上的重要島嶼還有智利的薩拉-戈麥斯島;在距厄瓜多海岸900千米正處在赤道線下有加拉帕戈斯群島,那裡多種復雜的氣候條件、起伏多變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獨特的多樣化的生態環境和物種,為英國著名科學家達爾文的物種進化論假說和《物種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據。 人口與種族
拉美地區林業資源豐富,是森林覆蓋面積較大的大陸。南美洲森林面積達920萬平方千米,佔全洲總面積的50%以上,約佔世界森林面積的23%。墨西哥、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各島嶼的森林面積合計約70萬平方千米。這一地區的熱帶雨林是現今世界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總面積550萬平方千米,其中 330萬平方千米在巴西境內,佔地區熱帶雨林面積的60%,其餘40%分布在法屬蓋亞那、蘇利南、蓋亞那、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和玻利維亞境內。拉美地區動植物資源也極為豐富,據統計,亞馬孫熱帶雨林中的動植物品種之多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僅植物品種就多達8.6萬~9萬種。生長著許多可供食用、葯用和具有經濟價值的資源,例如紅木、檀香木、桃花心木、香膏木、蛇桑木、肉桂、金雞納樹和各種椰樹、棕櫚樹等;在安第斯山區和中美洲生長著一些名貴的雲杉、雪松等經濟林;沿海地帶還生長著耐鹽鹼的紅樹、栲膠樹等;在河漫灘地帶生長著抗澇的樹種和其他植物。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海岸線綿長,東西有兩洋環抱,又面臨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漁業資源豐富,有許多天然漁場,如秘魯、智利沿海,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巴西沿海以及南大西洋等海域都是世界重要的漁場,盛產沙丁魚、金槍魚、鱸魚、鯖魚、鱈魚以及多種蝦類。捕魚量居世界前列。此外,拉美地區內河盛產淡水魚,其種類多達2500~3000種以上。
Ⅳ 南美洲的地理位置
南美洲位於西半球南部,除大陸西北通過巴拿馬地峽與北美洲相連外,均為大洋環抱。東瀕大西洋,北濱加勒比海,西臨太平洋,南隔德雷克海峽與南極洲相望。 全洲總面積1797×104km2,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其中島嶼面積僅15×104km2,不及全洲總面積的1%,為除南極洲外島嶼面積最小的一洲。主要島嶼如大陸西南近海的智利群島,南端的火地群島,東南面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北部近海的特立尼達、多巴哥島等,均屬大陸島。遠離大陸西北部的科隆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系海底火山噴發堆積而成,但自然地理景觀與南美洲西岸荒漠地帶一致,列為南美洲屬島。 大陸北寬南窄,略似三角形。北部瓜希臘半島頂端的加利納斯角,位於12°25′N,是大陸最北點;大陸南端的弗羅瓦德角,位於53°54′S,是大陸最南點,而火地群島最南部的合恩角則達55°59′S。大陸東、西兩個極點分別是巴西東端的布蘭科角和秘魯西北端的帕里尼亞斯角,它們所處的經度為34°46′W和81°20′W。南美洲南北跨 66—68個緯度,南北最長距離為7150km;但大陸的主要部分位於10°N至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范圍內,5°S處大陸最寬,達5150km。南回歸線以南,大陸顯著收縮,40°S處大陸寬僅600—700km,50°—55°S之間則在400km以下,因此南美洲屬亞熱帶和溫帶緯度的部分相當有限。 大陸輪廓比較簡單。全洲大部分地段山脈走向與海岸平行,形成平直陡峭的崖岸,缺少大半島和海灣,海岸線總長約28700km。太平洋岸,特別是10°—33°S的一段,是典型上升斷層海岸,陡崖逼臨深海,沿海平原和岸外大陸架幾乎不存在,深達6000m以上的秘魯海溝和智利海溝離海岸很近,有的地方甚至不足100km。哥倫比亞和厄瓜多西岸,因近期略有沉降,受到海侵,岸線比較曲折,瓜亞基爾灣是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海灣。41°S以南的智利南部海岸屬峽灣型,這是南美洲海岸最曲折的地段。北部加勒比海沿岸的西段,南北向山脈與海岸正交,海水沿山間縱谷侵入,形成向陸深入的海灣,如達連灣、委內瑞拉灣等,這是所謂里亞斯型海岸;東段也表現下沉海岸的形態,但略具達爾馬提亞型特徵。整個大西洋岸,除巴西東岸外,基本上以下沉海岸為主,岸外有較寬的大陸架,其中大陸東北岸和30°—40°S的一段,均系平直低淺的溺谷型海岸,河流河口部分往往形成三角港; 40°S以南,則為背靠高原崖壁的海侵海岸,具有一系列小型海灣和三角港。至於巴西東岸,其北段具有上升的潟湖型海岸特徵;南段基本上體現了上升斷層海岸性質,斷崖陡峭地拔立於大西洋岸南美大陸的緯度位置、形狀、輪廓等方面,與非洲大陸比較相似,這決定了兩大陸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均以熱帶類型為主。但另一方面,由於在地形結構方面截然不同,海陸位置也有一定差異,因而兩大陸的地理環境又各具獨特性,例如非洲大陸突出體現了炎熱乾旱性,而南美大陸則表現了溫暖濕潤的特性,它們在自然景觀類型的分布、排列方面也有顯著不同。
Ⅳ 加拉巴哥島的地理位置
太平洋東部島群,行政上屬厄瓜多,由19個島及附屬小島及岩礁組成,位於厄瓜多回爾大陸以西1,000公里答(600哩),跨赤道兩側。陸地總面積約7,994平方公里(3,086平方哩),散布在約59,500平方公里(23,000平方哩)的海面上。
位於太平洋東部的赤道上,它是由7個大島,100多個小島組成,面積約7500平方公里。現在它是厄瓜多共和國的一個省,離厄瓜多本土1000公里。於北緯1°40′~南緯1°25′和西經89°14′~92°01′之間。
其中以巨龜和大蜥蜴聞名世界。海獅,海豹,企鵝等寒帶動物,也常在這里的海邊出現
氣候特點是雨量較少、濕度低、氣候涼爽、水溫不高。高等植物約有700種,其中約40%為當地特有的種屬。植物與中美、南美洲有較近的親緣關系。乾燥低地覆蓋著空曠的仙人掌林。海拔較高的過渡地帶覆蓋著森林,主要樹木有腺果藤樹、醉魚樹和番石榴。過渡地帶上面的潮濕的森林區中為Scalesia屬植物林(一種古代遺留下的植被),矮樹叢密布。無樹的高地上只有蕨類和草類。
Ⅵ 加拉巴哥島的地理、環境、烏龜
加拉巴哥島
總面積1797×104km2,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12%,其中島嶼面積僅15×104km2,不及全洲總面積的1%,為除南極洲外島嶼面積最小的一洲。主要島嶼如大陸西南近海的智利群島,南端的火地群島,東南面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北部近海的特立尼達、多巴哥島等,均屬大陸島。遠離大陸西北部的科隆群島(加拉帕戈斯群島),系海底火山噴發堆積而成,但自然地理景觀與南美洲西岸荒漠地帶一致,列為南美洲屬島。
大陸北寬南窄,略似三角形。北部瓜希臘半島頂端的加利納斯角,位於12°25′N,是大陸最北點;大陸南端的弗羅瓦德角,位於53°54′S,是大陸最南點,而火地群島最南部的合恩角則達55°59S。大陸東、西兩個極點分別是巴西東端的布蘭科角和秘魯西北端的帕里尼亞斯角,它們所處的經度為34°46′W和81°20′W。南美洲南北跨66—68個緯度,南北最長距離為7150km;但大陸的主要部分位於10°N至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范圍內,5°S處大陸最寬,達5150km。南回歸線以南,大陸顯著收縮,40°S處大陸寬僅600—700km,50°—55°S之間則在400km以下,因此南美洲屬亞熱帶和溫帶緯度的部分相當有限。
大陸輪廓比較簡單。全洲大部分地段山脈走向與海岸平行,形成平直陡峭的崖岸,缺少大半島和海灣,海岸線總長約28700km。太平洋岸,特別是10°—33°S的一段,是典型上升斷層海岸,陡崖逼臨深海,沿海平原和岸外大陸架幾乎不存在,深達6000m以上的秘魯海溝和智利海溝離海岸很近,有的地方甚至不足100km。哥倫比亞和厄瓜多西岸,因近期略有沉降,受到海侵,岸線比較曲折,瓜亞基爾灣是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最大的海灣。41°S以南的智利南部海岸屬峽灣型,這是南美洲海岸最曲折的地段。北部加勒比海沿岸的西段,南北向山脈與海岸正交,海水沿山間縱谷侵入,形成向陸深入的海灣,如達連灣、委內瑞拉灣等,這是所謂里亞斯型海岸;東段也表現下沉海岸的形態,但略具達爾馬提亞型特徵。整個大西洋岸,除巴西東岸外,基本上以下沉海岸為主,岸外有較寬的大陸架,其中大陸東北岸和30°—40°S的一段,均系平直低淺的溺谷型海岸,河流河口部分往往形成三角港;40°S以南,則為背靠高原崖壁的海侵海岸,具有一系列小型海灣和三角港。至於巴西東岸,其北段具有上升的潟湖型海岸特徵;南段基本上體現了上升斷層海岸住質,斷崖陡峭地拔立於大西洋岸之上。
南美大陸的緯度位置、形狀、輪廓等方面,與非洲大陸比較相似,這決定了兩大陸地理環境各組成要素均以熱帶類型為主。但另一方面,由於在地形結構方面截然不同,海陸位置也有一定差異,因而兩大陸的地理環境又各具獨特性,例如非洲大陸突出體現了炎熱乾旱性,而南美大陸則表現了溫暖濕潤的特性,它們在自然景觀類型的分布、排列方面也有顯著不同。
Ⅶ 巴拿馬運河在修建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因素
凍土廣布,氣候寒冷;多高原山地,多地質災害。
巴拿馬運河由美國建內造完成,1914年開始通航。現容由巴拿馬共和國擁有和管理,屬於水閘式運河。從一側的海岸線到另一側海岸線長度約為65千米(40英里),而由加勒比海的深水處至太平洋一側的深水處約82千米(50英里),寬的地方達304米,最窄的地方也有152米。
(7)合恩角的自然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1914年8月15日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極大地縮短了美國東西海岸間的航程,比繞合恩角縮短了1萬4千8百公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利用運河將航空母艦送去補充幾乎被毀滅的太平洋艦隊。航空母艦雖然能夠通過運河,但是需要先拆除航標,騰出航道。
巴拿馬人接管運河後採取了一系列的先進技術和管理辦法,運河的運營效率大大提高。但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世界貿易活動以及貨運量的大幅增加,越來越多的超大型船隻投入運營,巴拿馬運河現有通航條件已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
巴拿馬運河船閘只有304.8米長、33.53米寬、12.55米深,只能允許巴拿馬型船在幾乎貼著牆壁的情況下通過,超巴拿馬型船則必須繞走南美洲的合恩角。
Ⅷ 大西洋的地理環境
地球上第二大洋。位於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以冰島-法羅島海丘和威維爾-湯姆森海嶺與北冰洋分界,南臨南極洲並與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經線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線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過南、北美洲之間的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溝通,東部經歐洲和非洲之間的直布羅陀海峽通過地中海,以及亞洲和非洲之間的蘇伊士運河與印度洋的附屬海紅海溝通。太平洋西南以塔斯馬尼亞島東南角至南極大陸的經線與印度洋分界(東經147°),東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的經線與大西洋分界(西經68°),北經白令海峽與北冰洋連接,東經巴拿馬運河和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溝通大西洋,西經馬六甲海峽和巽他海峽通印度洋大洋東西較狹窄、南北延伸,輪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長約1.6萬千米。大西洋的赤道區域,寬度最窄,最短距離僅約2400多千米。
大西洋的面積,連同其附屬海和南大洋部分水域在內(不計島嶼),約9165.5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為3597米,最深處位於波多黎各海溝內,為9218米。
大西洋東西兩側岸線大體是平行的。南部岸線平直,內海、海灣較少;北部岸線曲折,沿岸島嶼眾多,海灣、內海、邊緣海較多。島嶼和群島主要分布於大陸邊緣,多為大陸島。開闊洋面上的島嶼很少。主要的島嶼和群島有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紐芬蘭島、古巴島、伊斯帕尼奧拉島及加勒比海——地中海中的許多群島,格陵蘭島也有一小部分位於大西洋。在幾個大洋中,大西洋入海河流流域面積最廣,流域面積達4742.3萬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聖勞倫斯河、密西西比河、奧里諾科河、亞馬孫河、巴拉那河、剛果河(扎伊爾河)、尼日河、盧瓦爾河、萊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羅河等。
地理分區
根據大西洋的風向、洋流、氣溫等情況,通常將5°N作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大西洋在北半球的陸界比在南半球的陸界長得多,而且海岸蜿蜒曲折,有許多屬海和海灣。
Ⅸ 大西洋的地理環境怎麼樣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也是跨緯度最多的大洋。大西洋古稱阿特拉斯海,它起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一位名叫阿特拉斯大力士神。
1.大西洋概況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也是跨緯度最多的大洋。大西洋古稱阿特拉斯海,它起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一位名叫阿特拉斯大力士神。
海洋概況
從地理位置來看,大西洋位於歐洲、非洲與北美、南美之間。大西洋北接北冰洋,南接南極洲,西南以通過合恩角的經線(西經67°)與太平洋為界,東南以通過厄加勒斯角的經線(東經20°)與印度洋為界。大西洋包括屬海的面積為9431.4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屬海的面積為8655.7萬平方公里;包括屬海的體積為33271萬立方千米,不包括屬海的體積為32336.9萬立方千米;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575.4米,不及太平洋和印度洋,不包括屬海的平均深度為3735.9米。目前,已知大西洋最大深處為9218米。
英語中大西洋「Atlantic」一詞源於希臘語詞,意思是希臘神話中擎天巨神阿特拉斯之海。按拉丁語,大西洋稱為Mare Atlanticum,希臘語的拉丁化形式為Atlantis。原指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至加那利群島之間的海域,以後泛指整個海域。據有些拉丁語的文獻資料顯示,大西洋也稱為Oceanus Occidentalis,意思是指西方大洋。
古時候,關於大西洋的知識均被記載於托勒密地圖里。1440~1540年間,大西洋上的幾乎全部島嶼以及大洋的陸界基本測繪清楚。1819~1821年間,發現南極大陸及其周圍的島嶼。1770年,B.富蘭克林組織編繪的北大西洋海流圖(主要描述了灣流的路徑)製版付印。此時,大西洋的島嶼及陸界、海流圖都已經被確定下來。
自19世紀以後,人類已經開始進入對海洋學調查研究階段。在各國組織的調查中,較重要的有英國的「挑戰者」號(1872~1876)、「發現」號(1925~1927和1929~1938)、俄國的「勇士」號(1886~1889)、德國的「羚羊」號(1874~1876)和「流星」號(1925~1927)等考察活動,以及美國海岸及大地測量局對灣流的調查等。這些海洋學調查研究對大西洋的研究有著重要的作用。
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了更進一步了解大西洋,人們開始著手於聯合研究、實驗等多方面。比如,人們對大西洋進行了海-氣相互作用聯合研究、多邊形-中大洋動力學實驗、全球大氣研究計劃大西洋熱帶實驗和法摩斯計劃等專題調查和海上現場試驗。這樣以來,人們對大西洋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認識。
2.大西洋的地理環境
在大西洋自然環境中,大陸棚面積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主要分布於歐洲和北美洲沿岸。此外,大西洋自然環境還包括氣候特徵。
地理位置
大西洋地處歐洲、非洲與南、北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以冰島-法羅島海丘和威維爾-湯姆森海嶺與北冰洋分界,南臨南極洲並與太平洋、印度洋南部水域相通;西南以通過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經線同太平洋分界,東南以通過南非厄加勒斯角的經線同印度洋分界;西部通過南、北美洲之間的巴拿馬運河與太平洋溝通;東部經直布羅陀海峽通過地中海,以及蘇伊士運河與紅海溝通。
從整體來看,大洋東西狹窄、南北延伸,輪廓略呈S形,自北至南全長約1.6萬公里。大西洋在赤道區域,其寬度最窄,最短距離僅有2400多公里。
大西洋東西兩側的岸線大致平行。南部岸線平直,內海、海灣較少;北部岸線曲折,沿岸島嶼眾多,海灣、內海、邊緣海較多。島嶼和群島主要分布於大陸邊緣,多為大陸島。因此,大西洋在開闊洋面上的島嶼比較少。
大西洋是幾個大洋中入海河流域面積最廣的,其流域面積達4742.3萬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聖勞倫斯河、密西西比河、奧里諾科河、亞馬孫河、巴拉那河、剛果河(扎伊爾河)、尼日河、盧瓦爾河、萊茵河、易北河以及注入地中海的尼羅河等。由此可見,大西洋的入海河流域面積較為廣泛。
從大西洋的風向、洋流、氣溫等方面來看,通常以北緯5°作為南、北大西洋的分界。此外,大西洋的北半球陸界要比南半球陸界長得多,而且海岸曲折,有許多屬海和海灣。
海底地形
大西洋的平均深度為3300公尺,其最深的地方是波多黎各海溝為8380公尺。洋底地貌的突出特徵是有一條縱貫南北呈S形的海嶺,寬達1610公里,稱為大西洋中脊,它是環球海嶺(72450公里)的一個組成部分。中脊兩側海盆平均深度在4200-6300公尺之間。北大西洋有北亞美利加海盆、蓋亞那海盆(西側)和加那利海盆、維德角海盆(東側)。南大西洋有巴西海盆、阿根廷海盆(西側)和安哥拉海盆、開普海盆(東側)。這些海盆充分說明了大西洋海底地形。
大陸棚面積比較大是大西洋海底地形特點之一,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沿岸。超過2000米的深水域佔80.2%,200~2000米之間的水域佔11.1%,大陸棚佔8.7%,比太平洋、印度洋都大。大西洋海底地形的第二個特點就是,洋底中部有一條從冰島到布韋島,南北延伸約15000多千米的中大西洋海嶺,在赤道地區被狹窄分水鞍所切斷,一般距水面3000米左右,有些部分突出水面,形成一系列島嶼。由此可以看出,整條海嶺蜿蜒呈S形,將大西洋分隔成與海嶺平行伸展的東西兩個深水海盆。
從東西海盆來看,東海盆要比西海盆淺,一般深度不超過6000米。我們知道,西海盆較深,其深海溝大部分在西海盆內。在南半球,中大西洋海嶺主體向東、向西還伸出許多橫的山脊支脈,如伸向非洲西南海岸的沃爾維斯海嶺(鯨海嶺),伸向南美洲東海岸的里奧格蘭德海丘。在中大西洋海嶺南端,布韋島以南是一片水深達5000米的地區,被稱為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南大西洋最深的地方是南桑威奇海溝,其深度達8428米。然而,中大西洋海嶺的北端則相反,海底逐漸向上隆起,在格陵蘭島、冰島、法羅群島和設得蘭群島之間,海深不到600米。在大西洋東部地區,特別是在北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有許多水下淺灘。
3.大西洋的氣候特徵
由於大西洋向南北伸延、赤道橫貫中部,所以氣候南北對稱、氣候帶齊全是大西洋比較顯著的氣候特徵。同時受洋流、大氣環流、海陸輪廓等因素影響,各海區間氣候又有差別。大西洋赤道帶屬於低氣壓帶,又是南北信風的輻合帶,在這個地區,風力微弱、風向不定,因而稱無風帶。
大西洋氣候特徵
由於大西洋赤道帶是低氣壓帶,所以上升氣流較強盛,多發生對流性雲系降水。此地帶年降水量多達2000毫米,是大西洋中的多雨帶。副熱帶是高壓帶,氣流以下沉輻散為主,雲雨稀少,天氣晴朗,蒸發旺盛。一般降水量500~1000毫米。在大西洋高壓中心,即大洋東部亞速爾群島附近海域,年降水量只有100~250毫米,遠遠小於蒸發量,因而此地帶為大西洋中的乾燥帶。
從副熱帶高壓帶下沉流向赤道低壓帶的氣流稱為信風帶。北半球為東北信風,南半球為東南信風。信風風向穩定、風力較大(3~4級),成為大西洋中重要風帶,也是大洋表層洋流形成和維持的動力。從副熱帶高壓下沉流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稱盛行西風帶,是中高緯度強大的行星風帶,也是南北緯40°~60°西風漂流形成的動力。此外,西風帶還經常與來自極地的冷空氣相匯,形成鋒面和氣旋。在這種鋒面和氣旋的作用下,就會產生多變天氣和較多降水,尤其冬季常常帶來暴風雪,給高緯海區造成狂風巨浪,嚴重影響航運和海上漁業、石油工業生產。北半球60°以北的高緯海區(主要是東部)受暖流和氣旋影響,年降水量可達1000毫米左右;相反,在南半球60°以南的海域,由於受乾冷的空氣和沒有暖流調劑的影響,其降水量就很少,一般在100~250毫米。
大西洋與太平洋上的氣溫分布基本相似,都是沿緯度方向延伸,從赤道地區向高緯遞減。赤道地區氣溫最高。年均溫25~26℃,氣溫年變幅很小(一般不超過3℃)。南北緯20°附近,最熱月氣溫達25℃左右,最冷月為20℃左右。南北緯40°附近,北大西洋因受暖流影響,氣溫高於南大西洋,最熱月為20℃,南大西洋只有15℃,最冷月分別為13℃和10℃。南北緯60°附近,北大西洋的暖流增溫效應更為明顯,最熱月氣溫達10℃,南大西洋則為0℃,最冷月分別為0℃和-10℃。由此可知,北大西洋上的氣溫要比南大西洋上的氣溫高。
與此同時,由於大西洋東西沿岸受寒、暖流的不同影響,就會造成南北緯30°間的大洋西部氣溫高於東部約5℃左右。北緯30°以北的大洋東部氣溫高於西部約5~10℃,而南緯30°以南,因陸地變窄、海域寬闊以及西風漂流影響。因此,大西洋東部和西部之間的氣溫差並不是太明顯。
大西洋南北氣候有較大的差別,東西兩側也有差異。氣溫年較差不大,赤道地區不到1℃,亞熱帶緯區為5℃,北緯和南緯60°地區為10℃,僅大洋西北部和極南部超過25℃。大西洋北部盛行東北信風,南部盛行東南信風。溫帶緯區地處寒暖流交接的過渡地帶和西風帶,風力最大。因此,在南北緯40~60°之間多有暴風,在北半球的熱帶緯區5~10月常有颶風。大西洋地區的降水量,高緯區為500~1000毫米,中緯區大部分為1000~1500毫米,亞熱帶和熱帶緯區從東往西為100~1000毫米以上,赤道地區超過2000毫米。大西洋水面氣溫在赤道附近平均約為25~27℃,在南北緯30°之間東部比西部冷,在北緯30°以北則相反。由此可知,在大西洋范圍內,南、北兩半球夏季浮冰可分別達南、北緯40°左右。
大西洋全年氣溫變化都不是很大,赤道地區年溫差不到1℃。此外,副熱帶年溫差為5℃,中緯地帶年溫差為10℃,但僅在西北部和極南部超過20℃。海水平均溫度為17℃,稍低於太平洋。大西洋的含鹽度要高於太平洋,平均為35.4。
在北大西洋中,北緯15°~30°之間為副熱帶高壓帶,向南為東北信風帶。北緯40°~60°之間為盛行西風帶。在南大西洋,到熱帶高壓帶位於南緯30°附近,盛行西風帶從南緯40°幾乎延伸到南極洲。在南北緯度5°~20°的大西洋面上,每年7-10月多颶風。夏季在紐芬蘭沿海常有海霧;冬季在歐洲大西洋沿岸多海霧;非洲西南沿海四季多霧。由此可見,大西洋洋流南北各成一個環流。
大西洋的北部環流主要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灣暖流、加那利寒流組成。南部環流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風漂流、本吉拉洋流組成。此外,由於墨西哥灣流是大西洋中最強盛的暖流,所以對歐洲西北部的氣候起著明顯的調劑作用。
4.大西洋的海洋資源
大西洋中的海洋資源相當豐富,主要有礦產資源和水產資源可供人們利用。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其海洋資源也相當豐富。
海洋資源
在大西洋中,主要的礦產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鐵、重砂礦和錳結核等。大西洋兩岸邊緣的海盆中有兩個油氣帶,就是東大西洋帶和西大西洋帶。
大西洋中的西大西洋油氣帶主要包括如下:
1.在委內瑞拉有兩個油田,即馬拉開波湖海底油田和特立尼達島之間的帕里亞灣油田。已探明儲量40.2億噸,天然氣8624億立方米。近幾年,油田的年開采量近1億噸,天然氣高達50億立方米。
2.墨西哥灣海底油田。這個油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坎佩切灣和美國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沿海。據有關人員探明坎佩切灣石油儲量近50億噸(1978),而美國的墨西哥灣大陸架區石油儲量為20億噸,天然氣儲量3600億立方米。
大西洋中的東大西洋油氣帶包括如下:
1.北海大陸架油田,據探明它的儲油量超過40億噸,天然氣為3萬億立方米(1977)。近年來石油年產量達1億多噸,天然氣年產量近1000億立方米。北海油田的開采極大地改善了北歐國家的能源條件。然而,由於北海海域秋、冬季多風暴,而且多陰雨,從而給海上鑽探、開采帶來很大的困難,並且提高了採油成本。
2.幾內亞灣一帶的海洋油區主要是奈及利亞,探明儲油量約為26億噸。此外,在大西洋西岸的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的近海大陸架也相繼發現油氣資源。同時,在近海陸架油田的部分已經投產。
海底煤炭也是大西洋的重要海洋資源。海底煤炭主要分布在英國東北部蘇格蘭的近海和加拿大新斯科舍半島外側的大陸架。英國的海底煤藏量不少於5.5億噸,每年採煤量達2000~2500萬噸。此外,在西班牙、土耳其、保加利亞、義大利等國沿海海底也發現有煤的儲藏。在北美加拿大的紐芬蘭島東側,人們發現了世界是最大海底鐵礦,估計儲量超過20億噸,現已開采。波羅的海、芬蘭灣也有海底鐵礦。大西洋還有重砂礦,美國、巴西、阿根廷、挪威、丹麥、西班牙、葡萄牙、塞內加爾等海岸外都有發現。大西洋深4000~5000米海底廣泛分布著錳結核,總儲量約1萬億噸,主要分布在北美海盆和阿根廷海盆底部。大西洋的礦產資源的富集程度和品位都比不上太平洋和印度洋。
此外,大西洋還有著豐富的生物資源,最主要的是魚類。大西洋魚類捕獲量約佔大西洋中海洋生物捕獲量的90%左右。大西洋的漁獲量曾居世界各大洋第一位。60年代以後,低於太平洋,退居第二位。但是,在單位面積上,其漁獲量達250千克/平方千米,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捕獲量最多的是東北諸海域,即北海、挪威海、冰島周圍,年漁獲量約佔大西洋總漁獲量的45%,單位面積產量平均達830千克/平方千米,大陸架區域約1200千克/平方千米。其次是大西洋西北海域,漁獲量占總漁獲量的20%,單位面積平均漁獲量690千克/平方千米。在紐芬蘭、美國、加拿大東側的大陸架海域,是世界大洋中單產量最高的漁場,單位面積產量平均達1500千克/平方千米。
此外,加勒比海、比斯開灣、安哥拉、納米比亞的沿海地區也是重要的捕漁區。大西洋靠近南極洲的海域是磷蝦和鯨的重要捕獲區。大西洋海域捕獲的主要魚類有鯡魚、北鱈魚、毛鱗魚、長尾鱈魚、比目魚、金槍魚、鮭魚、馬古鰈魚、海鱸魚等。這些魚主要分布在大陸架和島嶼附近陸架區。開闊水域特別是熱帶海域尚有帆魚和飛魚。西歐和北美沿岸區盛產牡蠣、貽貝、海扇、螯蝦和蟹類。目前,大西洋沿海一些國家正在積極發展人工養殖貽貝、沙噀等軟體動物。
在大西洋中,生物帶形成了5個水層,自洋面至洋底分別為:
1.海濱底棲帶,它的最大深度在60公尺以內,包括各種近岸的動物和大部分海藻;
2.亮帶,它的最大深度在180公尺以內,屬於陽光能夠照亮的部分,棲息在該帶的生物包括大量浮游動植物,提供海洋中營養物質的90%;
3.中深帶,它的深度在200~900公尺,是抹香鯨和烏賊的生活帶;
4.深洋帶,它的深度在900~4000公尺,為黑暗帶,是發光動物棲息帶;
5.底棲帶,它的深度在4000公尺以下,棲息著結構原始的動物。
漁業
大西洋的漁業資源也相當豐富,在西北部和東北部的紐芬蘭和北海地區為主要漁場,盛產鯡、鱈、沙丁魚、鯖、毛鱗魚等,其他還有牡蠣、貽貝、螯蝦、蟹類以及各種藻類等。海洋漁獲量約佔世界的1/3~2/5左右。此外,南極大陸附近盛產鯨、海豹和磷蝦,海獸的捕獲量也相當大。
大西洋上的漁場佔世界一半以上。高產區主要在南北美沿岸。紐芬蘭岸外地處灣流與拉布拉多洋流匯合處,是世界上最富的漁場。20世紀後半期的過度捕撈,使幾個傳統漁場造成魚荒,在北大西洋尤為嚴重。因此,大西洋的漁業也受到嚴重破壞。
5.大西洋的交通運輸
大西洋在世界航運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它西通巴拿馬運河連太平洋,東穿直布羅陀海峽、經地中海蘇伊士運河通向印度洋,北連北冰洋,南接南極海域,航路四通八達、十分便利。同時大西洋沿岸幾乎都是各大洲最發達的地區、經濟水平較高的資本主義國家,貿易、經濟交往頻繁。因此,大西洋在世界環球航運體系中起著重要的環節和樞紐。
交通運輸
全世界有2000多個港口,而大西洋沿岸就佔3/5,其中不少是世界知名港口。每天在北大西洋航線上的船隻平均有4000多艘,擁有世界2/3的貨物周轉量和3/5的貨物吞吐量,是世界航運最發達的大洋。下列是大西洋中5條主要航線:
1.連接歐洲與北美間的北大西洋航線。
2.連接歐洲與亞洲、大洋洲間的遠東航線。
3.連接歐洲與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間的中大西洋航線。
4.連接歐洲與南美間的南大西洋航線。
5.從歐洲沿非洲大西洋岸繞到開普敦的航線。
北大西洋航線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因為世界商船的1/3以上航行都在這條航線上。海運的主要貨物是石油和石油製品,其次是鐵礦石、穀物、煤炭、鋁土及氧化鋁等。沿岸主要港口有:歐洲的格但斯克、漢堡、鹿特丹、安特衛普、倫敦、利物浦、勒阿弗爾、馬賽、熱那亞、的里雅斯特、康斯坦察、敖德薩等;非洲的亞歷山大、達爾貝達(卡薩布蘭卡)、蒙羅維亞、哈科特港、開普頓等;北美洲的紐約、費城、巴爾的摩、諾福克、坦帕、新奧爾良、休斯敦等;南美洲的馬拉開波、圖巴蘭、里約熱內盧、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其中最著名的鹿特丹海港是世界上最大海港,最高年吞吐量高達3億噸。
20世紀70年代,北大西洋海底已經接通電纜,其總長達20萬千米,其中16條是連接西歐與北美間的海底電纜。此外,大西洋上空也是聯系西歐、北美、南美和非洲之間的交通要道。
航運
大西洋的海運比較發達,東、西兩側分別經蘇伊士運河及巴拿馬運河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海輪全年均可通航,世界海港約有75%分布在這一海區。其中有前面所提到的大西洋五大航線,以及連接西歐、北美、南美和非洲之間的電纜。這些航運都給大西洋帶來了非常便利的交通。此外,在大西洋沿岸還分布有很多有名的港口。因此,大西洋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線。
大西洋的航運業也相當發達。西部通過中美巴拿馬運河,直通太平洋;也可繞過南美南端合恩角,穿過德雷克海峽或麥哲倫海峽,到達太平洋。東部穿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穿過蘇伊士運河經過紅海,抄近路到達印度洋;也可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大西洋與北冰洋之間的聯系比其他大洋都要方便,而且還有多條航道相連通。
此外,大西洋還有多條國際航線,與歐洲、美洲、非洲的沿岸國家相聯系。其中,大西洋的貨運量居各大洋第一位。尤以北大西洋更為繁忙。聯系大西洋與北海的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是世界海上交通最繁忙的地方。大西洋沿岸港口很多,主要有波士頓、紐約、巴爾的摩、新奧爾良、哈瓦那、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威尼斯等。這些港口為大西洋的航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有利於各大洲之間的貿易交往。
Ⅹ 好望角在哪裡合恩角在哪裡都是什麼地方
好望角位於非洲最南端,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交匯處,地理坐標34°21′S,18°30′E處。合恩角在南美洲最南端,太平洋與大西洋交匯處,麥哲倫海峽南側的火地島南端,瀕臨德雷克海峽,地理坐標55°59′S、67°16′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