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高明永勝樓地理位置

高明永勝樓地理位置

發布時間: 2021-03-03 09:38:47

1. 阿昌族簡介

阿昌族是雲南特有的、人口較少的個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阿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語支待定,有梁河方言和戶撒方言兩種方言,兼通漢語、傣語等其他民族的語言或方言,無本民族文字,使用漢字。

阿昌族主要分布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隴川縣戶撒阿昌族鄉、梁河縣囊宋阿昌族鄉、九保阿昌族鄉,其餘分布於潞西、盈江、騰沖、龍陵、雲龍等縣。此外,在鄰國緬甸也有部分阿昌族分布。

阿昌族製造的鐵器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阿昌族總人口數為39555人。

(1)高明永勝樓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阿昌族在古代漢文獻中,曾被稱為「峨昌」、「莪昌」、「娥昌」或「萼昌」。

阿昌族還有不同的自稱,戶撒地區阿昌族自稱為「蒙撒」、「傣撒」、「蒙撒撣」、「襯撒」;梁河地區阿昌族則自稱為「漢撒」、「阿昌」、「峨昌」。

1953年,人民政府根據阿昌族人民的意願,決定統一稱為「阿昌」。

節日

阿昌族各地節日眾多。從阿昌族的民族節日里可看到受漢、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響。戶撒阿昌族的節日比較多,有趕擺、潑水節、進窪、出窪、燒白柴、火把節、換黃單、過新年、澆水花等,這些節日與小乘佛教信仰有關。其中,「做擺」活動近年來規模越來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與傣族民間交往的重要方式。

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是「阿露窩羅節」。它是根據阿昌族人民的意願,將原梁河地區阿昌族紀念傳說中的人類始祖遮帕麻與遮米麻的民族宗教節日「窩羅節」與隴川戶臘撒一帶阿昌族傳統的小乘佛教「會街節」統一起來的節日,「阿露窩羅節」於每年公歷3月20日—21日舉行,節日標志為青龍、白象。

從1994年3月20日開始,每屆節期,各地阿昌族歡慶節日,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共祝佳節。節日內容豐富多彩,阿昌族不僅向前來參加活動的賓朋展示他們的人才、歌舞、服飾,還舉行各種聯誼比賽活動,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朝著傳承民族文化,加強經濟交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方向發展。

禮節

阿昌族素以好客而聞名。

好客的特徵又體現在「以酒待客」上。如果親戚、好朋友來家裡,一定要請他們喝米酒、吃飯,傾其所有,方能表示自己對客人的尊重和誠心。有貴賓自遠方來,還要在村口請他喝「進寨酒」。阿昌族無論是親戚、鄰居、朋友大家經常往來,誰家辦紅白喜事、建房蓋屋,大家都主動前去幫忙。

在阿昌族寨子里,在歲末農閑時,年輕人結婚辦喜事的較多,發婚宴喜帖之風氣較盛。人們禮尚往來,守望相助,平時往來互贈的禮物是糖果、餅干、飲料等。在參加婚禮時,可送錢,也可送日常生活用品。

頻繁的交往加強了大家的聯系。

喪葬

阿昌族一般行土葬。在信仰佛教的地區,人死後,先請佛爺念經,然後擇吉日出殯。也有接氣、報喪、停靈祭奠等習俗。

出殯時,由佛爺用一條長約三、四丈的布系於棺木之上,手牽布幅走在前面,以示由老佛爺領路,讓死者平安到達「天國」。棺木抬出門時,死者妻室兒女跪在兩旁,棺木要從他們頭上抬過,表示「搭橋」給死者過河。每個村寨均有公共墓地。

梁河阿昌族老人去世時,過去要用火槍對天鳴放,現在改為放鞭炮,向大家報喪。還要請「活袍」(經師)主持祭奠。葬禮中最悲切的場面是唱孝歌,催人淚下,以情感人。

非正常死亡者實行「火葬」。

2. 南京市鼓樓樓區所有小區名

南京市鼓樓區在地圖上搜出來有八百多個小區,建議你網路地圖,搜「南京市鼓樓區小區」看看結果。還有,找人你可以去鼓樓派出所調戶籍資料,這個樣子找人真的很困難,南京很大,鼓樓也不是個小區。

3. 聽說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國人,這是真的嗎

只能說有部分日本人的先祖是古代的中國人。並不是全體日本人都是古代中國人的後裔。

上世紀80年代日本就利用DNA技術和其他考古及人類學手段對此展開了研究,現代日本人構成分為三部分:

本土土著,這一部分並非是指現代日本的阿伊努少數民族。而是遠古時代從今阿爾泰山,蒙古和西伯利亞通古斯河谷等地渡海在日本本州島北部登陸的,這一部分日本人血型以AB型為主,且陰性AB型高達40%,從DNA排序上和中國的滿族,鄂倫春,鄂溫克,赫哲,達斡爾等滿洲地區少數民族相似度為89%。從到達日本的時間上,這部分是最早到達的,最早可推至2萬前。

南方海洋移民,這一部分和東南亞等海島地區的馬來和爪哇民族相似度僅為32%,但是出乎意料地和大洋洲的波利尼西亞人則高達92%。主要集中區域是日本四國島,本州島東南部太平洋沿岸地區。可以認定是在距今1萬年前從太平洋中部泛海而來。

大陸及半島移民,這一部分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和今日朝鮮半島民族契合度達90%,可以認定為是古代朝鮮半島居民渡海遷移到日本九州島和本州島西部。時間最早可到七千年前。另一部分和中國大陸的東南沿海居民吻合度為87%,最早抵達的時間大致為距今2500年前,大致為中國戰國至秦漢前期。

上述三部分從構成來分,本土和大陸移民各占約40%,海洋移民約佔20%。從時間來看,本土土著最早,其次是海洋移民,朝鮮半島和中國大陸南方沿海移民到達最晚。

(3)高明永勝樓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日本人基本信息:

東亞日本的基本居民。主體為大和族。另在北海道有2萬5千多阿伊努族人。屬蒙古人種 東亞類型。使用日語,語言系屬未定,多數學者認為屬獨立的日本語系。受漢語影響極大。以東京話為標准語,在全國推廣。信仰比較普遍,流行多種宗教 。

大乘佛教自6世紀經朝鮮傳入後,迅速普及全國。固有的神道教也很普遍,明治維新以後曾被定為國教,全國城鄉皆有神社。同時受到明朝儒教、陽明學的深刻影響。很多人都有神、佛並重的雙重信仰,或同時兼信幾種宗教。一般在生育、婚姻、節慶等現實生活方面遵照神道教儀式;對喪葬、祭祀、法事等方面則遵照佛教信仰。民間多流行祖先崇拜,信仰多神。基督教於16世紀40年代傳入日本,信徒約佔全國人口1%。此外還有新興宗教二、三百種。

民族由來的其他傳言:

關於日本人的民族來源,尚無定論。在中國的古代典籍特別是《山海經》中有著若干記載。《山海經》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地理文獻典籍之一,它記錄了中國及其周邊地區的山川地形地貌、物產和民族分布,以及相應的歷史故事,涉及的年代包括周朝、商朝、夏朝直至先夏時期(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其中周朝文獻《海內北經》記有:「蓋國在鉅燕南,倭北。倭屬燕。」《山海經》的其它篇章則記述著中國人多次向東海諸島嶼遷徙的事跡。

4. 達州周邊鄉鎮有哪些

達州周邊鄉鎮有,月華鎮,高明鎮,童家鎮,天城鎮,四合鎮,新寧鎮,普安鎮,普安鎮,天師鎮,靈岩鎮,任市鎮,長嶺鎮。

1,月華鎮

月華鎮,由原余家鄉和原月華鄉於2004年2月合並而成余華鄉,後於2008年更名月華鄉,2015年3月省政府批復撤銷月華鄉設立月華鎮而來的。

2,高明鎮

高明鎮隸屬於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位於大竹縣東南,地處大竹縣與墊江縣交界處,東到墊江縣,西至大竹城,北通周家鎮,南達石子鎮。

3,童家鎮

童家鎮位於川東銅鑼山脈中段山麓,距縣城48公里,屬淺地帶,東與高明鎮、天城鎮毗鄰,南與楊通鄉接壤,西與高穴鎮、文星鎮相連,北與中和鄉交界,觀文路貫穿全境。

4,天城鎮

天城鎮原名雙河鄉,1981年,地名普查時同雙河重名而改稱天城鄉,因境內天城寨而得名。它位於四川省大竹縣城東南邊境,距大竹縣城60餘公里,墊江縣城25公里,北靠高明鎮,南接石子鎮,東鄰重慶市東印農場、墊江縣武安、沙坪二鎮,西與童家鎮、楊通鄉接壤。

5,四合鎮

四合鎮是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下轄鎮,位於大竹縣東南部銅鑼山(古稱鄰山)東麓、明月山(古稱容山)西麓的鄰水河畔,因東西南北都有山巒作為屏障、四方八面的河流都在此匯集而得名。

5.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一)火把節_彝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
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
火把節傳說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叭,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同阿體拉叭比武,即摔跤,可是阿體拉叭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款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叭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叭回來後,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螟蟲來吃地上的莊稼。阿體拉叭便在舊歷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紮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裡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二)潑水節_傣族
公歷的四月中旬
潑水節傳說
傳說一:西雙版納傣族傳說:遠古的時候,有個魔王作惡多端,人們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把他殺死。後來,魔王搶來七個姑娘做他的妻子。聰明的七姑娘從魔王口裡打聽到他的致命弱點,即用魔王的頭發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將他置於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時,拔下他的頭發一勒脖子,魔王的頭就滾了下來。可是頭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頭,大火也就熄滅。為了避免大火燃燒,她和六個姐姐輪流抱住魔王的頭,一年一換。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潑水,沖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勞,為新的一年能消災除難而祈禱。從此形成了送舊迎新的潑水節。
傳說二: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流汗流幹了,渴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一頭撲到江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人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傣族人民為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傳說三:古時候,一個叫捧瑪達拉乍的魔神,違抗天神的旨意,為所欲為,把人間弄得雨旱失調,冷熱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怎樣懲治這個法術高明的惡魔呢?智慧的天神英達提心生一計,即裝扮成英俊的小夥子,去接近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並將實情告訴她們。這七個姑娘生性善良,本來就對父王的罪惡有憤懣,這時,她們決心殺死父王,為人間除害。一天,她們終於探聽到了父王的生死「秘密」,並趁機將他灌得酩酊大醉,悄悄撥下他的一根頭發,做成弓賽宰(即用心弦做成的弓),斷了惡魔的頭。但滾落地上的這顆頭顱竟又變成了新的災難,傾刻間邪火熊熊,竹樓被燒毀,莊稼被燒焦,七個姑娘把魔頭輪換懷抱,直到腐爛。每輪換時,她們便打來清水相互潑灑,去除污穢。七姊妹大義滅親的果敢行動和功績,受到普天下百姓的熱情贊頌。深深的懷念變為了永久的敬意。也為了紀念麻哈捧重修風雨冷熱法公諸於世,人們就把魔王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腐爛的日子,定為潑水的日子。這一天,浴佛之後,人們就用清水相互潑灑,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幸福久長。
(三)黎族三月三節
農歷三月初三
"三月三"歷史悠久,宋代史籍中就有與"三月三"相關的記載。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雲:"春則鞦韆會,鄰峒男女裝束來游,攜手並肩,互歌互答,名曰作劇。"自古以來,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黎族人民都會身著節日盛裝,挑著山蘭米酒,帶上竹筒香飯,從四面八方匯集一起,或祭拜始祖,或三五成群相會、對歌、跳舞、吹奏樂器來歡慶佳節,青年男女更是借節狂歡,直到天將破曉。三月三節的來歷有多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稱,上古洪水時期,聚居在昌化江畔的黎族遭受了一次特大洪災,人畜死亡,只剩下一對叫天妃和南音的兄妹。兄妹二人長大成人以後,決定分頭尋找伴侶,相約每年三月三再回到燕窩嶺下相會。結果幾年過去兩人無功而返。妹妹見找不到別人,就忍痛用竹簽將自己的臉刺上花紋,又用植物染上了顏色,不讓哥哥認出自己,以結夫妻,從而使種族得以延續。於是,在一年的三月三日,他們就在燕窩嶺下結為夫妻,他們在燕窩嶺上紡紗織布,生兒育女,開荒種田,挖塘養魚,為黎族人民繁衍了後代。這也是黎族"三月三"節和紋面來歷的傳說。以後每年三月三,南音和天妃娘子跟子孫們便回到這里迎接春天。許多年過去後,天妃和南音沉睡在山洞裡,化成一對石頭。黎族後代為了紀念這兩兄妹傳宗接代的勞績,把石洞取名為娘母洞。
每年三月三日,黎族男女老少都要帶著糯米、糕餅、粽子和山蘭米酒,從四面八方趕來娘母洞前紀念祖先,以對歌和舞蹈祈求本民族繁衍幸福。後來,每逢三月三,黎族勞動人民都以各種方式來紀念這個吉祥盛日。三月三也就自然成了黎家的盛大節日。
第二種說法稱,相傳在很久以前,石洞有一隻作惡多端的烏鴉精,使黎民百姓不得安居樂業。一天烏鴉精抓到了美麗的黎族少女俄娘,這年三月三,俄娘的心上人阿貴帶尖刀弓箭上山救俄娘,被烏鴉精害死。俄娘聞訊悲痛萬分,終於趁烏鴉精熟睡之機殺死了它,為阿貴報了仇,為黎族百姓除了大害。俄娘終生未嫁,每年農歷三月三這一天她都會到俄賢洞唱她和阿貴戀愛時的情歌。後來,黎族人民為了紀念她,把這山洞取名為俄娘洞(昌江)。每年三月三這一天,附近的未婚黎族青年男女都會在俄賢嶺集會,唱著情歌尋找自己的意中人。此項活動逐年擴大並傳播至海南各個黎胞居住區,在海南黎胞中形成盛大的傳統節日。
還有一種說法,據說三月三是為了紀念黎族的遠古祖先"黎母"誕生、慶祝黎族人民幸福吉祥、繁衍昌盛而舉行的節日。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