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地理位置對區域資源開發的影響
⑴ 黃河中游地區的山西省在進行資源開發和運輸過程中造成哪些問題.可採取哪些措施解決
2005年7月至8月,民革山西省委組成調研組,行程7千多公里,沿黃河流經我省700多公里的四市十幾個縣,對黃河水資源污染問題及其防治措施進行了實地考察。通過考察我們認為,近年來,國家、地方對黃河水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都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保護和防治的現狀仍不盡如人意,還存在著許多問題,其問題概括如下:
一、煤炭的深度開采對黃河水資源污染嚴重。山西省黃河沿線各縣市基本上都是煤炭挖掘和生產的重要區域,而煤炭的開采基本上都進入到地下較深的煤層上,據測算開采1噸煤需要排掉地下水2-4立方米,黃河山西段(流域)年產煤炭13963萬噸,據此計算,黃河山西段(流域)至少每年向黃河排入礦坑水27926萬立方米的水量,而這部分水源含有許多復雜的物質成分,包括Ca2+、Mg2+、Na+、SO42-、CI-、HCO3-、Fe2+(Fe3+),甚至某些排掉的礦坑水含有重金屬和放射性離子等,嚴重地污染了黃河的水源,給污染源下游的人民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同時黃河山西段水資源極度短缺,如此煤炭深層次開采對地下水擾動和大量排放,將使水資源極度短缺的區域水資源矛盾更尖銳。
二、破產或被迫關閉企業的尾礦對自然環境的污染處理的責權不明。黃河山西段蘊藏著各種礦藏,隨著經濟發展,各種礦藏利用開發力度也會越來越大。「誰污染誰治理」是企業對其污染的保證,也是企業發展的前提,然而這些企業因某種原因一旦破產,其後續的環境污染治理問題由誰承擔?偏關縣20世紀50年代在黃河一級支流流域內興建了一座硫鐵礦場,由於某種原因10年前導致破產,富含SO42-的礦渣遍布皆是。該縣最近又關閉了一些鐵廠,廢棄鐵渣到處堆放。該類企業自身已不存在更談不上如何治理。而由於責權問題和沒有專項治理經費問題,當地環保部門能力有限,只能眼睜睜看著遍野的礦渣隨水而流污染黃河。
三、黃河幹流沿岸採石點密布,採石過程中的碎石及粉塵直接污染黃河水資源。晉陝峽谷富含山西古陸台保留的高品位碳酸岩,由於地處峽谷地帶再加上萬家寨截流下遊河床變窄,為沿岸採石及其燒石灰提供了便利條件。考察中我們發現從偏關縣到河津市禹門口黃河峽谷段的兩岸,採石礦到處都有,碎石和廢石灰傾倒在河漫灘上,每遇下大雨和萬家寨水庫放水沖沙,這些碎石和廢石灰便排入河流污染黃河。
四、黃河沿岸及支流,特別是汾河的城市廢水污水直接污染黃河水資源。黃河沿岸的縣市絕大部分沒有污水處理廠外,城鄉廢水污水無任何處理,直接排入黃河。尤其是黃河岸邊的河曲、保德、河津、平陸等縣市,廢水污水直接進入黃河。一級支流汾河沿岸,有幾個大城市和污染嚴重的城市,雖然有污水處理廠,但它們的治理也不容樂觀,這些是黃河水污染的主要來源。
五、黃河幹流及主要支流沿岸的化工廠是潛在的污染源。比起其他的污染,雖然化工廠的污染是偶然的,可能性也較小,可一旦出現事故,造成的污染卻是不可估量的。中石油吉化公司雙苯廠爆炸後對松花江造成的災難性污染,為我們敲響了警鍾。
六、水土流失的態勢依然嚴峻。黃河山西段黃土覆蓋深厚,植被稀少,溝壑縱橫等地表景觀,與多變率的季節性降雨,尤其是暴雨不協調的組合,是該區域大量產生泥沙並通過河(溝)道輸入到黃河,污染黃河水源的重要過程。水土流失造成黃河水資源物理性的污染,同時農業生產上使用的化肥和農葯殘留物,隨土而存,隨水而流,混污一體並導致黃河水資源污染進一步加劇。
七、區域水土保持治理有關項目分布集中,部分項目資助不均衡。考察中發現,一些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有關的項目分布過於集中,在一個縣(市)域內,既有「三北防護林項目」、「退耕還林還草項目」、「世行貸款項目」、「壩系工程建設項目」等等,而在部分縣(市)域內,幾乎沒有水土流失治理項目的支撐;甚至在一個縣(市)域內幾項水土流失治理項目幾乎集中在幾個鄉鎮內。在考察中還發現,同一項目在不同的區域資助標准有偏差,如「退耕還林還草項目」在黃河流域執行的標準是200斤/畝糧食,而在長江流域則是300斤/畝糧食,挫傷了黃河流域農民退耕還林還草的積極性。
八、現存的淤積水土的黃土高原工程措施——壩體亟待加固。黃河山西段流域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開始從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過渡到綜合治理的措施來。目前一些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攔截水土最有效的工程——攔泥壩,也都在發揮著攔截泥沙的積極作用。在考察中發現,一些地方比如:河曲縣劉庄流域一壩體內外兩側高度相差50米—60米,離石市王家溝流域部分壩體兩側高度相差10米—20米,一旦該流域遇有較強的暴雨,幾十年淤積下的泥土,頃刻間就會流入黃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極大的威脅。
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建議採取以下相應措施:
一、建議國家在編制國家「十一五」環保規劃時,將黃河的水污染問題列為「十一五」重點。在「十一五」期間,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防治母親河污染的重要性,加大對黃河的綜合治理力度。制定環保目標要切實可行,應吸取過去教訓,不能再提過高、不切實際的口號和目標。
二、建議山西省政府在國家對煤炭資源急需的條件下,採取強有力的措施,積極控制不規范的煤炭開采量。煤炭的深度開采不僅對黃河水資源污染嚴重,而且對山西省水資源破壞十分嚴重。調整山西省能量利用結構,比如利用舍飼養畜發展沼氣;利用黃河山西段區域光能資源豐富獨特條件利用各種條件收集太陽能;在國家對擬建磧口水電站並進行論證的基礎上敦促國家加快該工程建設的步伐等等,以能源結構的調整與轉變等措施,減少煤炭等礦產資源的開發,緩解煤炭等礦產資源開發對黃河水資源污染和山西省區域嚴重缺水的嚴重局面。
三、嚴格實行有效的「誰污染誰治理」的治理措施。黃河山西段礦產資源豐富,而且開采形式多樣。企業運行過程中可實行「誰污染誰治理」的治理措施,可是企業由於種種原因被關、閉、停後,遺留的污染物,由原企業還是當地政府環保部門治理,責任不明。建議將「在企業運行過程中,除應擔負本企業對現有污染治理的責任外,還應當在每年的生產中上繳一定比例的企業後期治理保障金,以保證企業或因其他原因而被關、閉、停等的環境治理,如企業在被關、閉、停等後沒有環境治理任務,後期治理保障金可退回原企業,或頂替債務等;由於該企業造成的污染嚴重,使其治理保障金難以治理時,由地方政府撥專款治理。」列入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
四、應盡快劃定合理的採石和燒灰區域。鑒於黃河幹流沿岸採石燒灰點密布,採石過程中的碎石及粉塵直接污染黃河水資源問題,建議山西省人民政府責制定有關政策,堅決杜絕採石與燒灰散亂管理並直接對黃河水資源進行污染的現狀。
五、盡快分期分批對黃河流域城市污水處理進行統一安排。在工業化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區域地下水的攝取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就連升華後的人畜用水也由河水——地下水,迅速直轉恢復到利用地表水的飲用過程。黃河是黃河流經地人民飲用水的重要來源,建議山西省人民政府報請國務院、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水利部等相關單位,盡快實施污水處理工程,實現黃河水資源的高質飲用水平,以保障飲用區人民的飲水健康。
六、建議各級政府繼續加大對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黃河山西段是黃河粗沙、多沙的重要來源區。區域地表覆蓋條件與降水條件決定了水土流失十分嚴重的問題,在有關水土流失治理項目的安排上,建議採取時間有序、區域有序,盡量避免一個區域多個項目布設的重復現象;在同一項目實施過程中建議對農民補助標准上盡量一致,避免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農民情緒波動和影響該項目成果的時效性;在區域性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建議恢復由原地方計劃部門全面協調的職能,以統籌相關項目的安排與調配,避免區域性重此輕彼的現象。
七、建議政府責成山西省水利部門,對各類截泥沙壩壩體進行勘查,並適時維修。山西省是最早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典型區域,20世紀50年代——60年代修建的壩體依然存在,這類壩體確實為黃河攔截泥沙已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並且仍將繼續作貢獻,而他們大部分多年失修,已處於超能力的服役階段。建議政府撥出專款進行維護加固,以正常發揮他們的攔沙能力保護黃河水資源。
八、在有條件的地方實施以壩系建設為主的綜合治理工程。黃河山西段水土流失極其嚴重,嚴重地導致農業生產條件惡劣,生產水平低下,經濟貧困。然而歷史經驗證明,該區域溝壩地旱年不旱,畝產均能夠達到1000斤以上,深受當地人民的歡迎,而且溝壩地的建設可大面積地退下坡耕地,以還林還草保護水土流失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建議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有條件的地方實施以壩系建設為主的綜合治理工程。
九、加快「數字黃河」的建設和利用。目前我們更關注黃河的泛濫,而忽視黃河的污染。如果這樣,黃河同樣是一條沒有生氣的河流,死亡的河流。污染的泛濫致使一條死河的存在,這不比黃河一次泛濫造成的損失小!所以「數字黃河」的基礎設施數據在採集、傳輸、存貯上要更加全面。而其應用系統不僅應包括防汛減災、水量調度、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管理和電子政務等,而且應包括水質監控、污染指標測量等系統,「數字黃河」應該是一個巨型信息服務平台,更是一個信息共享的平台。
十、增強黃河重大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立黃河突發性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要增強黃河重大水污染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一旦黃河水受到污染,馬上啟動預警系統,按照黃委2003年4月建立的水利系統第一個重大水污染事件快速反應機制,結合今年6月份剛剛完成的「黃河重點河段水質預警預報關鍵技術研究」最新科研成果,把污染降低到最小,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
十一、要修改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健全環境管理制度。建立以污染控制新技術條件下的排放標准為基礎的水環境標准體系,以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作為水污染防治管理的主要內容,增加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的操作性。將市場機制和經濟手段運用到水污染防治中,推進排污權交易工作,重視公眾參與的作用。強化環保部門統一監管職能,賦予限期治理的決定權。制定嚴厲的刑事制裁製度,對超標排放污染物違反水污染防治法的行為,不但要課以行政、民事處罰,還要處以刑事制裁。
⑵ 山西的地理位置優越性
山西省地處我國華北西部的黃土高原地帶,東鄰河北,西界陝西,南接河南,北連內蒙古自治區。 山西的地理坐標為北緯34°36′——40°44′,東經110°15′——114°32′。 山西東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黃河為塹,北抵綿綿長城腳下。因外河而內山,故有「表裡山河」的美稱。
山西地理環境的特點
第一,地形完固。西、南兩邊為黃河天塹,東邊是太行山,北邊為長城、沙漠戈壁,憑山控水,據高負險,自古就有「表裡河山」之譽,號稱「最為頑固」。
第二,物產豐富齊備。具備了農業社會生產、生活所需的所有資源,如:糧、棉、絲、鹽、鐵、煤、馬、木材等。正是「北收代馬之用,南資鹽池之利」。
第三,處在農耕生產方式和游牧生產方式的交互地帶。中國的農業生產方式大致分為三種:北部游牧,中部農耕,南部游耕。山西處在農耕生產方式和游牧生產方式的交互地帶。
第四,處在漢族和游牧少數民族的交互融合地帶。長期與北部的匈奴、蒙古族交互並存。
第五,與首都相鄰。唐朝以前,首都主要在西安;五代以後,首都主要在北京。六大古都依次為北京、西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山西處在北京與西安、洛陽之間,這種屢在首都附近的政治地理特點,是其他任何一個省份所不具備的。
經濟、政治、文化影響
(一)經濟影響
——鑄就晉商。晉商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山西具有鹽糧鐵等資源的原因。同時,與明代北部邊防形勢以及山西的軍事地理位置直接相關。另外,還和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錯居雜處,在經濟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有關。
——能源重化工基地。由於煤鐵等資源豐富,建國後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成為能源重化工基地。
(二)政治影響
——與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自覺性強。長期比鄰首都,與中央政府的聯系緊密。
——首都安危之所系。離首都近,對首都的安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歷代王朝都注重山西地區的軍事建設,屯駐重兵,委任重臣,儲糧備邊,使山西成為王朝的軍事重鎮。
——治世之重鎮,亂世之強藩。山西是游牧鐵騎南下中原的必經之地,當中央政權強大時,這里是保國安民的戰略據點;一旦政權衰弱崩潰,手握重兵的將軍往往趁機割據一方。在分裂時期建立割據政權有:東晉十六國時期,公元304年,忻縣人劉淵在離石建漢國,是十六國中建立最早的政權。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51年,劉崇在太原登上皇位,建立漢國,史稱北漢,是十國中唯一一個在北方的割據政權。民國時期,閻錫山統治山西38年之久,這在眾多軍閥中是僅見的。
——社會秩序較好。人民生存相對容易,加上中庸、忍耐的性格,歷史上未成為過大的農民起義的發源地。
(三)文化影響
—— 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處在黃河中下游的晉南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作物的生長和人類的生活。黃土高原和游黃土沖積的平原土壤疏鬆,在生產工具簡單、鐵器還未運用的情況下,易於清除天然植被和開墾耕種,是當時自然環境最優越的地方,歷史傳說中的「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都在山西西南部,山西地區成為中華民族地發祥地。
——文化旅遊資源豐富。作為我國古代文名的重要策源地,遺留下許多豐富的古建築,由於氣候比較乾燥,較少受到戰火的破壞,現存的元代以前的古建築佔全國的70%以上,加上明清大院,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
——民間藝術寶庫。人的流動性小,交往少,文藝孤立發展,特色鮮明,因而成為中國北方戲曲的搖籃,民歌的海洋,民間舞蹈之鄉,民間美術也豐富多彩。
三晉文化的特點
山西地理環境的特點,在一定意義上,決定了三晉文化的特點。
三晉文化的特點,劉緯毅先生歸納為四,即民族融合性、兼容並包性、地域差異性和黜華尚實性。李元慶先生從三晉古文化發展的自身層面上概括出兩個最本質、最重要的特點:其一,順時應變的革新精神;其二,兼容並蓄的開放態勢。在與其他地域文化結合時,具有滲透性和適應性;在遭受外來文化沖擊時,表現出保守性和封閉性。
可以說,有兩個特徵與三晉文化伴隨始終,其一為務實求是,其二為豁達開放。正因為務實求是,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法家及其思想才興起於三晉,同時形成山西人勤儉尚質、固執保守的特點;因為其豁達開放,才有不同民族持續不斷的文化交流,才有三晉文化對周邊文化區域持續不斷的擴散和影響。
⑶ 山西地理位置經濟那麼好,為什麼給人感覺落後
山西的地理位置的確挺好,但是經濟上來說並沒有那麼的發達,而且在旅遊行業也沒有什麼發展,這樣就會給很多的人帶來一種沒有怎麼聽說過山西的感覺
⑷ 試從地理位置、市場和交通三方面分析山西煤炭資源開發的優勢條件
地理位置:地處華中地區
市場條件:臨近北京 天津 唐山 石家莊 西安等發達的工業城市 附近有遼中南 京津唐大型工業集群對煤炭的需求量大 而且我國的能源消費是以煤炭為主 市場廣闊
交通條件:有大秦等鐵路為骨架 加上高速公路為依託 交通便利
⑸ 高中地理:對山西省煤炭區域能源開發和產業發展不利的自然因素有哪些
山西能源來基地建設的內容自:①擴大煤炭開采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三條外運鐵路主幹線(大秦線、神黃線、焦日線)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建設坑口電站;發展煉焦業。
不利的自然因素有
1、外運能力差;
2、煤炭儲存地質復雜:影響煤炭開采量;
3、自然環境得不到保護:煤炭中含有多種有毒、有害物質。煤炭的加工轉換必須考慮環境保護問題。
⑹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根據其所受人類社會的影響程度的差別,自然環境又可分為天然環境和人為環境。天然環境(原生自然環境)指只受到人類間接或輕微影響的而原有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地方,如極地、高山、大荒漠、大沼澤、熱帶雨林、某些自然保護區以及人類活動較少的海域等。人為環境(次生自然環境)指受到人類直接影響和長期作用而使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的地方,如農業、工礦、城鎮等利用地。放牧的草場和采育的林地,雖然它們仍能保留草原和森林的外貌,但其原有的條件和狀態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也屬於人為環境。
經濟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由人類社會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主要指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經人類開發利用後形成的地域生產綜合體的經濟結構,包括工業、農業、交通和城鄉居民點等各種生產力實體的地域配置條件和結構狀態。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人口、社會、國家、民族、語言、文化和民俗等方面的地域分布特徵和組織結構關系,而且涉及社會各種人群對周圍事物的心理感應和相應的社會行為。社會文化環境是人類社會本身所形成的一種地理環境。上述三種環境在地域上和結構上又是互相重疊、互相聯系的,從而構成統一的整體地理環境。
(6)山西地理位置對區域資源開發的影響擴展閱讀
在區域發展初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較少,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也比較微弱,區域內部人地關系基本協調。在這個階段,區域內往往城鎮很少,空間結構比較簡單。
在區域發展的成長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源開發的規模越來越大,城市和工業區迅速向外擴展,區域內部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漸趨復雜,呈現由點到面的發展局面,產業由集聚走向擴散。在這一階段,人地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開始出現明顯的不協調。
成長階段後期,隨著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加重、地價上漲,以及勞動力價格提高等,區域原有優勢逐漸喪失 ,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產品市場競爭力下降,效益降低。區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應減弱,導致區域經濟整體呈現衰敗、萎縮狀態,並帶來高失業率、人口減少等嚴重社會問題。區域產業必須進行調整,尋求新的發展。
⑺ 試從地理,市場,交通三方面分析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的優勢條件
地理位置:地處我國中部地帶,鄰近工業城市,輸煤、電距離近。市場方面:我國經濟發展迅速,能源消費量大,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市場廣闊。交通方面:位置適中,外運條件好。
⑻ 區域的地理位置對什麼影響大
區域的地理位置對農業生產影響最大。
緯度位置決定了內區域熱量的容多少,區域的海陸位置決定了區域降水的多少,因此區域的地理位置直接影響到區域的氣候特點。而氣候是農業生產中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
比如中國松嫩平原位於北緯43-48度,屬於溫帶季風氣候,發展旱作農業,作物只能一年一熟,主要農作物品種有春小麥、大豆、玉米、高粱等;而長江三角洲位於北緯30度附近,且臨海,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氣溫高,降水多,發展水田農業,作物一年兩熟到三熟,主要農作物品種有水稻、油菜、棉花等。
⑼ 從地理位置、市場條件和交通三方面簡析山西省煤炭資源開發的優勢條件。
地理位置:平原地區 市場條件:臨近環渤海經濟區;北方多是煤電;京津唐工業區等,需求量大。交通:鐵路高速等四通八達的交通,為煤炭運輸提供便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