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山縣地理環境
A. 鍾山縣的地理
根據1980年地普查:全縣土地面積1861.77公里,摺合2792655畝。其中廣西壯族自治區鍾山農場、中央屬企業平桂礦務局、國營花山林場等單位佔地72.68平方公里,摺合109020畝;縣屬范圍1789.09平方公里,摺合2683635畝。
1980年,全縣進行農業區劃調查,土地利用情況是:耕地382238畝(其中水田265216畝、旱地117022畝),占總面積的13.69%;園地9813畝,占總面積的0.35%;林地1178613畝,占總面積的42.21%;牧地198386畝,占總面積的7.11%;荒地589364畝(其中宜農荒地73847畝,宜林荒地102630畝,宜牧荒地412887畝),占總面積的21.10%;水域60432畝(其中河流33000畝,水庫27432畝),占總面積的2.16%;城鄉居民用地74012畝(其中城鎮2668畝,村莊71344畝),占總面積的2.65%;工礦用地4750畝,占總面積的0.17%;交通用地12685畝,占總面積的0.45%;難利用土地(裸岩)282362畝,占總面積10.11%。
鍾山土地資源的特點是:山地多平原少。根據土地普查資料統計,全縣山地面積1871718畝,占總面積的67.02;平原面積769058畝,占總面積的27.5%。可開發的耕地資源少,僅有宜農荒地73847畝,占總面積的2.64%。 境內野生動物尚末作過系統詳細的普查,現將常見的分類簡述如下:
獸類
主要分布在縣境東北、西北、南部的崇山峻嶺之間。解放前虎、豹出沒頻繁、傷害人畜。解放後。60年代於城廂、羊頭等地曾發生虎患,有三個小孩被叼,其中有兩人虎口餘生。70至80年代虎患少見。隨著森林的砍伐,人們對野生動物的濫捕,因而使上述很多動物大量減少,有的甚至已經絕種,由於鼠的天敵被消滅,故家鼠特別繁盛,鼠患日益嚴重。
魚類
按1983年調查,縣境內魚類有6目19科共40多種。主要品種有:鰻鱺(白鱔)、草魚、青魚(烏草)、鱤魚、大鱗鱲、赤眼鱒、南方馬口魚、大眼紅鮁、翅嘴紅鮁、鯿、銀鏢魚(蘭刀)、光倒刺巴、倒刺巴、紅彩光唇巴、桂華鯪、南方白甲魚、麥穗魚(禾稿公)、蛻鉤、鯉魚、鯽魚、鰱魚(扁魚)、鱅魚(大頭魚)、白河刺鱘鰟鮍、花鰍、泥鰍、平鰍、鬍子鯰(塘拐魚)、灰鯰、黃顙魚、黃鱔、斑鱖、大眼鱖(桂花魚)、叉尾斗魚(菩薩魚)、斑鱧(生魚)、刺鰍等。
鍾山魚類以養殖為主,主要品種是草魚、鰱魚、鱅魚、鯉魚。1987年產量達75.64萬公斤。江河自然魚類以鯉魚、鯽魚、泥鰍為多,1987年捕撈量6.63萬公斤。名貴淡水食用魚類有鱖、又名桂花魚或桂魚俗稱桂花魚。硬骨魚綱、鱸形目、鱸科。體側扁、長約20公分左右、重0.5~1公斤不等。體褐色或欖褐色,具有不規則的暗棕色斑點、口裂寬、下頷突出、齒銳利、性兇猛,捕食水中魚蝦為生。體被圓鱗、鱗片細小,其肉細致、味道鮮美。分布在縣境富江河道。
介貝類
水魚(鱉)、山瑞、烏龜、鷹嘴龜、螃蟹、蝦、蚌、田螺、石螺、福壽螺。
爬行類
因蛇經濟價值不斷提高,捕捉人多,金包蛇、銀包蛇、眼鏡蛇逐年減少。
蛙類
田蛙、山蛙、青蛙、蟾蜍、三角蛙、上樹蛙等。
昆蟲類
蠶、蟬、螢、蜂、蜘蛛、蜻蜓、蝴蝶、蟋蟀、螳螂、蟻、蚱蜢、蜈蚣、天牛、冬蟲、蝸牛等。
鍾山縣農業歷來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糧食作物又以水稻為主。經濟作物有花生、甘蔗、木薯、烤煙等。
解放前,全縣60%以上的耕地為占總戶數不到10%的地主富農所佔有,而占總戶數80%以上的貧農、中農僅約佔耕地的1/3。加上國民黨縣政府不重視農業生產,農村經濟長期處於單一的自然經濟狀態,栽培技術墨守陳規,農業生產條件改善緩慢,水旱災頻盈,民國時期糧食常年畝產僅有110公斤左右。1949年,全縣水稻種植37.04萬畝,總產量4386.53萬公斤,畝產118公斤;糧食總產量4838.44萬公斤。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實行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為改善生產條件,黨和政府組織人民群眾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推廣各種農業技術,使生產力不斷得到發展,生產水平逐步提高。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同時,發展多種經營,使農業生產得到較快發展。1983年,全縣水稻總產量達到13900.46萬公斤,畝產293.5公斤,糧食總產量達14485.76萬公斤,比1978年分別增長32%、42.82%和29.46%。
198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9302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比1978年增長28.26%,9年間平均年遞增2.8%,占社會總產值的31.39,%。在農林牧副漁五業中,種植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58.5%,林業佔5.36%,畜牧業佔18.09%,副業佔16.96%,漁業佔1.09%。是年,糧食總產量為13607.38萬公斤,其中水稻產量13086.45萬公斤,占糧食總產量的96.17%,畝產294.6公斤。水稻總產、畝產分別比1952年增長1.47倍和1.31倍。1950年至1987年的38年中,糧食總產量平均每年遞增3.04%,人均有糧由1949年的250公斤增至352公斤。
民國22年(1933年),縣人周白玉在鍾山鎮開辦織布工場,有木質織布機10餘架,從業人員20人,為縣內工業生產之始。民國31年,縣政府辦起報社1家,從業人員3人;造紙廠1家,資本15萬元,從業人員3人。民國32年,全縣有造紙、鐵器製造、釀酒、榨油、編席等手工工業共68家145人。
1949年12月,鍾山縣人民政府接管民國縣政府報社,改名鍾山文具印刷社。1952年2月,鍾山鎮辦起合群車縫社1戶,為聯戶辦企業。11月,縣人民政府在縣城東門辦起火力發電廠,有員工3人。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103.40萬元(按52年不變價計算),其中,國營工業3.40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3.29%;手工業100萬元,佔96.71%。
1953年冬,縣政府在縣城興建國營大米加工廠。1955年,鍾山鎮個體手工業者聯合興辦鐵、木器修配社。1956年9新建投產的國營工業企業有鍾山酒廠、食品廠2家。全縣工業總產值275.47萬元(按52年不變價計算),其中,國營工業144.19萬元,佔52.34%;手工業131.28萬元,佔47.66%。1958年「大躍進」,在「左」的錯誤思想指導下,全縣(含富川)抽調10萬餘人組成「鋼鐵兵團」,土法上馬,大煉鋼鐵。相繼在富陽、古城、城廂、望高、羅舊、同古、紅花、公安、英家、珊瑚、牛廟等地建立起「鋼鐵基地」11個,小高爐541座,各種燒炭窯2.95萬個。投資15.29萬元,新建富鍾煉鐵廠、八步嶺鎢礦、富鍾農械廠、沙坪造紙廠4個廠礦。各公社也興建了一批農機具廠。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396.43萬元(不含富川,按1957年不變價計算),比1956年增長43.9%。但是,由於這些廠礦是在資源未明、資金不足、又無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的條件下盲目上馬的,產品質量低劣。後來,除沙坪造紙廠、縣農械廠以外,其餘在1959年和1962年先後被迫下馬。1962年冬,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在關閉1958年以來盲目上馬的一些企業的同時,投資新建縣玻璃廠。經過調整,1965年全縣國營工業企業12個,從業人員1026人,集體工業企業上升到27個107人。工業總產值為333.88萬元(按1957年不變價計算),比1958年減少了15.78%。
1966年起,強調以糧為綱,把農村工副業當作資本主義批判,社隊企業發展緩慢。新建的國營工業企業有鍾山麻紡廠、農葯廠、燈泡廠。到1970年,全縣國營工業企業14個,從業人員862人,集體工業企業36個,從業人員137人。全縣工業總產值548.38萬元(按1957不變價計算),其中,國營工業265.31萬元,佔48.38%;集體工業283.07萬元,佔51.62%。
1971年以後,大興「五小」(小水泥、小農葯、小化肥、小農機、小鋼鐵)工業,新建投產的縣辦國營工業有縣糖廠、氮肥廠、卷煙廠、汽車修理廠。1976年,加強發展副業生產和恢復社隊企業,社隊工業企業逐漸增多。1978年,全縣有國營工業企業24個,從業人員2620人;集體工業企業80個,從業人員798人。工業總產值2731.30萬元(按1970年不變價計算),其中國營工業為1873.29萬元,佔68.59%;集體工業858.01萬元,佔31.41%。
1979年10月,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關閉縣食品公司酒廠、交通局修理廠、縣糖廠3個國營工業企業及一批「五小」工業企業,新建投產的國營工業企業有大理石建材廠、水電施工隊。經過調整,1983年,全縣國營工業企業23個,從業人員2728人,集體工業企業70個980人,全縣工業總產值4374.63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
1984年,陸續創建投產的國營工業企業有鍾山古龍電站、縣飼料公司。1986年,中外合資企業鍾山偉成制衣廠開業。社隊工業企業由過去的社辦(鄉辦)、隊辦(村辦)發展到聯戶辦、戶辦。1987年,全縣國營工業企業25個,從業人員3327人;縣屬集體工業企業7個,286人;獨立核算的鄉(鎮)工業企業41個,1026人;中外合營工業1個,76人。全縣工業總產值15191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算),比1983年增長2.47倍。在工業總產值中,國營工業12793萬元,佔84.22%;二輕集體工業779萬元,佔5.13%;城鎮私營、個體工業227萬元,佔1.49%;鄉鎮辦工業809萬元,佔5.33%;村辦工業12萬元,佔0.08%農村聯戶辦工業207萬元,佔1.36%;農村個體戶辦工業241萬元,佔1.59%;中外合資工業121萬元,佔0.80%。1987年全縣26個工業行業主要工業產品有35個,較大宗的有鎢精礦、錫精礦、原煤、機製糖、機制紙、日用陶瓷、飲料酒、卷煙、水泥、大理石板材(詳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表)。按總產值所佔比重順序排列,煙草加工業佔57.3%,居首位;其他依次是有色金屬采選業佔21.44%,建築材料采選業佔3.48%,食品工業佔2.99%,電力生產供應業佔2.51%,造紙業佔1.67%,煤炭采選業佔1.51%,化學工業佔1.40%,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佔1.27%。其餘如木材、自來水生產、飲料、飼料、紡織、縫紉、傢俱製造、印刷、美術品製造、橡膠製造、塑料製造、黑色金屬冶煉、金屬製品、機械工業等產值,佔1%以下。經濟效益亦有提高,縣屬20個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有18個盈利,魏利總額為546萬元;虧損企業有食品廠、陶瓷廠,共虧損34萬元。
B. 廣西省鍾山縣燕塘玉坡有什麼風水寶地
廣西省鍾山縣燕塘玉坡有什麼風水寶地?————寶地處處有,人傑地才靈。
關於農村和城鎮風水問題?
當你去到那些窮鄉僻壤的地方,你不要以為那裡無人去過,其實那裡有許多遺址,那些遺址證明有人到過那裡,同時也會證明那些到過那裡的人,曾經有過生與死考驗。由於風水的差距,已被徹底自然淘汰。當你去到大城市,那裡為什麼留下那麼多人口,答案是:那裡具有更廣泛的風水優勢,自然選擇使哪裡的人群得以延續並得到擴漲。
農村基本是小氣候地形,形成獨立的塘局,這種小塘局中存在著不利於生存的空間。農村的自然篩選,自然淘汰,極其明顯。在這些小環境中,地形位置選取不合理,羅盤用事即所謂風水理氣再合理,也是沒有意義。沒有地形的合理,羅經用事成為兒戲。所以在這些小環境中,地形選取是第一位的,是基礎;羅盤即羅經用事是第二位的,次要的。
事例說明一:如農村的障氣地段建造房屋,出現聾、啞、殘、障的家庭概率至少90%以上。什麼是障氣地,怎麼樣實地察看評估呢?最簡單的看法就是:所謂障氣地,就是大熱天,上午九、十時後還不幹露珠的地段。
事例說明二:某地一山區地形,在北南走向的小河邊,大約五華里長的地段,原來所有人家全在靠東岸、即為當西曬的地段居住,現在居住人口全在西岸、即當東曬的地段居住。原東岸人家那裡去了呢?據傳聞,也據調查了解統計,大約有30%的人口遷到西岸,70%的人口在那裡住不到一兩代即自然消亡,只有一戶在那裡住了四代後也自然消亡。
事例說明三:還有另外一處也是山區小河水北南走向地形,目前正重復上述地形所呈現的特徵,東岸面臨人丁減少,西岸面臨將會存在人口增加的優勢特徵,最奇怪的是現在那裡兩岸數十戶人家中,僅只有西岸居住的三四戶人家中,有一戶人家有兩小孩完成大專學業,其餘人家基本上都是以小學狀態走向社會。這兩處為什麼原來的人群要選取東岸居住,原因是東岸地形相對西岸開寬,便利於農耕及各類事項活動;為什麼現在的人群又選取西岸定居,原因是西岸日照優於東岸,積溫和溫差相對明顯高於東岸。象這種東西岸因陽光照射溫差存在的差別。就不能用簡單一個「迷信」就能概括說明問題的,也不能歸罪於羅盤用錯了,更不可能是「屬相」不合的原因了。上述那些地方正在完成自然篩選和自然淘汰。
事例說明四:從調查的結論顯示的是,山區小氣候環境,絕大多數小塘局環境地形中,留下許多居住遺址和姓氏家庭小地名,有些有傳聞,有些無傳聞。有傳聞的是,住一代至兩代即人口自然消亡。許多地段過去有居住人口留下的遺址印跡現在無人居住,用科學思維的眼光去考量,這就是自然選擇和自然淘汰在地形選擇上存在的明顯例證。由此也可推定,大環境、大氣候條件,也是在數萬年、數千年自然淘汰中才形成現在這樣的格局。
當從那幾百處遺址中走出來後,就會完全明白,什麼是真風水:有利於人類生存的優越條件和空間,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風水。在那裡,無論如何風水布局,無論用那一派觀點去調理,結論只有一個,一票否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特定條件否決了所有風水學派的風水理氣論點。當從那幾百處遺址中走出來後,那裡會教會你什麼是風水:方便、實用、安全、美觀、舒服才是風水的硬道理。那裡不會告訴你:門相對,門窗對,床位放錯了,灶的方位不對,或者其它諸多種種疑慮。但它會告訴你:不方便、不實用、不安全、不舒服,是真實的壞風水。
數十年前,一位老者曾經說過:一個小家庭,遷居到新地方,如果沒有碰上好地形、好風水,是不能開基奠定人口延續基礎的。現在回想起來,這話雖然簡單扼要,但富含生活哲理。
與城鎮相比較,農村不同: 1、農村地形相對城鎮地形來說,農村是數千年自然淘汰和篩選留下的劣勢地形。2、農村只能正確利用地形,沒有大規模改造的調節能力。
城市風水,沒有不好,只有更好。城鎮不同,城鎮是大氣候、大環境。是數萬年、數千年中人類用生命選擇留下的精華:1、一般在一個較大范圍內具有生存空間優勢。能形成城鎮的規模的地方,大多已經經歷數萬、數千年的自然歷史的生生死死篩選,最後定格下來才是現在這樣的格局。比較典型的是在西北,不能成為大小城鎮的地方,除了留下遺址,有很多地方,現在就是歷史傳聞都沒有,什麼原因?不適宜居住,自然淘汰和自然消亡,人口徹底絕滅。2、現代化的城鎮,改造力度的增強,擴展了城鎮規模。沒有現代化的改造力度,可以說,所有城鎮只存在死角,沒有活眼。城鎮如果沒有現代化的改造,人口承擔能力最多是現在的三分之一。所以形成現在這樣的城鎮格局,是歷史、自然篩選和現代化改造結果。
是有人類以來,人類用生命的代價在選取自然地理,能居住人類的地段,已形成居住群落,如城市。城市是人類用生命代價留下的瑰寶。不能居住人類的地方,人口已經絕滅消亡。如果沒有特別的人類改造力度,再到那裡居住,也許依舊會重復往昔的故事。城鎮形成的經歷,首先是自然篩選,然後是政治、經濟、人文的介入,這些因素的加入,形成了政治地理、經濟地理、人文地理,這些地理因素相互影響,與自然地理的結合,是現代城鎮具有較大風水優勢的根本原因。
C. 京口、瓜州、鍾山的地理位置圖
如下圖
D. 廣西鍾山縣能大發展嗎
我覺得有大的發展,可能在一百年以後吧,不過我希望能看到這一天.
E. 廣西鍾山縣歸屬那個市管的
歸屬於廣西賀州市,以下是依據:
建國後鍾山縣,屬廣西省平樂專區。1953年4月,經政務院批准,撤銷富川、鍾山2個縣,合並置富鍾縣,屬平樂專區。1958年7月,改屬梧州專區。1961年7月,富川與鍾山分治。1962年3月,國務院決定,恢復設置鍾山縣,屬梧州地區行政公署。1997年3月,屬賀州地區行政公署。2002年11月2日起屬賀州市至今未變。
鍾山縣位於廣西東北部,轄10個鎮和2個瑤族鄉,縣人民政府駐鍾山鎮,行政區域面積1483平方公里。2008年末人口42萬,其中農村人口37萬。主要旅遊景區(點)有荷塘十里畫廊、花山尋夢之旅--花山風景區、大田古戲台、蓮花古戲台、狀元峰、石龍石橋、龍道古民居等,其中荷塘十里畫廊為廣西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年接待遊客31萬人次。
中文名稱: 鍾山縣
外文名稱: Zhongshan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中國 廣西壯族自治區
下轄地區: 鍾山鎮、回龍鎮、石龍鎮
政府駐地: 鍾山鎮
電話區號: 0774
郵政區碼: 542699
地理位置: 廣西東部
面積: 1483平方公里
人口: 42萬人(2008年)
方言: 賀州本地話、白話、客家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十里荷塘風光、蓮花古戲台、碧水岩、古村恩榮石牌坊、丹霞觀
車牌代碼: 桂J
特產: 沙糖桔、春烤煙
F. 鍾山風景名勝區的地理環境
鍾山位於南京城東,自古被譽為「江南四大名山」之一,有「鍾山龍蟠」之美譽。景區面專積45平方公里屬,其間山、水、城、林渾然一體,自然景觀豐富優美,文化底蘊博大深厚,中山陵、靈谷寺、明孝陵三大核心景區分布著各類名勝古跡200多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榮獲「國家風景名勝區」、「AAAAA級旅遊景區」等稱號。
鍾山山體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約3公里,周長達30公里,是江蘇南部茅山山脈的余脈--寧鎮山脈的最高峰。山勢整體呈弧形,中部向北凸出;東段向東南方向延伸,止於馬群、麒麟門一帶;西段走向西,經太平門附近入城,隆起為富貴山、覆舟山和雞籠山。山勢蜿蜒逶迤,形如莽莽巨龍,故稱「鍾山龍蟠」。
鍾山有三個山峰,呈筆架形。主峰居中偏北。叫北高峰,海拔448.9米,為寧鎮山脈之最高峰。其東南第二峰為小茅山。第三峰居西,稱天堡山。環山溪流交匯,湖泊眾多,北麓的玄武湖、山南的紫霞湖、燕雀湖、琵琶湖等尤負盛名。
G. 廣東鍾山縣屬於哪個市
鍾山縣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
鍾山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偏北,賀州市西部。全境在東經110°58′~°31′、北緯24°17′~24°46′北回歸線偏北1度左右的熱帶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地帶。地處南嶺「五嶺」山脈之都龐嶺與萌渚嶺余脈西南,富江下游流域,是珠江流域桂江水系的源頭。
東鄰賀州市平桂管理區,南同昭平縣接壤,西與平樂縣、恭城瑤族自治縣交界,北與富川瑤族自治縣及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相連。縣治鍾山鎮距賀州市50公里、自治區首府南寧市525公里、桂林市178公里、梧州市176公里、廣州市370公里。
截至2019年6月,全縣總面積1472平方公里,轄10個鎮和2個瑤族鄉,113個行政村。耕地面積38千公頃,森林面積84992.85公頃,森林覆蓋率57.18%。國道323線、桂梧高速公路、貴廣鐵路、永賀高速公路橫貫縣境,是西南地區東進粵港澳最便捷的出海通道,自古有「兩粵要沖,三湘入桂門戶」之稱。
(7)鍾山縣地理環境擴展閱讀
鍾山歷史沿革
1949年11月20日鍾山縣解放,12月13日鍾山縣人民政府成立,縣人民政府駐鍾山鎮,屬廣西省平樂專區(專區治所在今八步)。1952年7月,廣西省政府報請中南軍政委員會核轉,並經政務院1953年4月23日批准,撤銷富川、鍾山2個縣,合並置富鍾縣,治設鍾山鎮,屬平樂專區。
1958年7月,改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專區(專區治所在今梧州市)。1961年7月1日,富川與鍾山分治。1962年3月27日,國務院第115次全會決定,恢復設置鍾山縣,縣人民政府駐鍾山鎮,屬梧州地區行政公署。
1971年梧州專區更名為梧州地區,縣屬梧州地區。1997年3月,撤銷梧州地區,設賀州地區,鍾山縣屬賀州地區(治所在今八步區)。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批復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撤銷賀州地區和縣級賀州市,設立地級賀州市。賀州市設立八步區,將原縣級賀州市的行政區和鍾山縣的西灣鎮劃歸八步區管轄。賀州市轄原賀州地區的富川瑤族自治縣、鍾山縣、昭平縣和八步區。
2007年9月19日,賀州市設立平桂管理區,望高鎮、羊頭鎮劃入新設立的平桂管理區管轄。鍾山縣和富川瑤族自治縣、昭平縣、八步區及平桂管理區屬賀州市。
H. 六盤水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六盤水,位於貴州省西部、雲貴高原一、二級台地斜坡上,處於滇、黔兩省,與昆明、成都、重慶、貴陽、南寧五個省會城市的距離約為300-500公里。總面積9965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5.63%。市境東鄰安順市,南連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接雲南省曲靖市,北毗畢節市。
六盤水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中部因北盤江的強烈切割侵蝕,起伏劇烈。一般地區海拔在1400至1900米之間。地面最高點在鍾山區大灣鎮,海拔2845.7米;最低點在六枝特區毛口鄉北盤江河谷,海拔586米。相對高差2259.7米。地貌景觀以山地、丘陵為主,還有盆地、山原、高原、台地等地貌類型。
市境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受低緯度高海拔的影響,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年均溫13至14℃,1月均溫3至6.3℃,7月均溫19.8至22℃。年降水量1200至1500毫米。無霜期200至300天。由於地形起伏較大,局部地區氣候差異明顯。全市總水量約142.1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體平均年流量64億立方米,地下水體年平均流量52.68億立方米表水體(不計界河水)25.5億立方米。
六盤水市地處長江、珠江流域分水嶺地帶,大致以滇黔鐵路為分水嶺線,以北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以南屬珠江水系。烏江水系在市境以三岔河為幹流,地處北部地區,包括水城縣、六枝特區及鍾山區的部分地區。珠江水系以北盤江為幹流,自西向東貫穿市腹部,南盤江支流分布在南部邊緣。
全市長10公里以上或集水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71條,其中烏江水系14條,珠江水系57條。按流域面積劃分:10~50平方公里的河流24條,51~100平方公里的19條,101~500平方公里的19條,501~1000平方公里的3條,1001平方公里以上的6條。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167公里。境內河流除幾條幹流外,多屬雨源性河流,源匱流短,枯水季節常出現斷流。
I. 賀州市鍾山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鍾山縣山川毓秀,風光旖旎,旅遊資源豐富且獨具特色,其類型主要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大類,十三亞類共53個景點,有碧水岩、荷塘風光、大田和蓮花古戲台、花山水庫、狀元峰、石龍石橋等許多迷人的風光和名勝古跡。荷塘風景區 位於縣城西邊18公里,國道323線旁,公安鎮內,方圓6平方公里的荷塘自然景區目前未作開發,一切源於自然。景區內無數石峰拔地而起,峰巒疊翠,千姿百態。群山中有數個荷塘,每逢盛夏初秋,池塘中嫵媚的荷花競放與威武的群眾峰相互映襯,繪出一輻天然的絢麗多彩的山水畫。景區延綿十數里,風景如畫,亦別稱為「荷塘十里畫廊」,其中景區中心更有一座國內罕見的人像形石——公婆山,兩座似鬼斧神工、栩栩如生的石峰相依相偎,佇立在群山的環抱中格外奪目。 花山水庫風景區 位於縣西北33公里,花山瑤族鄉境內,攔截思勤江支流大花江而成,集雨面積76平方公里,總庫容量為4450立方米,建於1984年,形成寬闊的水面島嶼景觀,與放水閘塔樓、大渡漕、大觀樓相互映襯,形成山水一色,亭影綽約的景觀。水庫冬季有侯鳥棲息,水面時常浮滿白鶴等珍稀水禽,更添佳境。花山水庫與周圍的龍口溫泉、蓮花古戲台、二帝宮、牛廟蛇場等景點組成了花山景區,從1990年起對外接待並形成享譽海內外的品牌——花山尋夢之旅。 古鎮英家 鍾山地處南嶺山脈中段,萌渚嶺與都龐嶺兩大山脈之西南,古有臨水(富江河)南通廣信(梧州)達南海(廣州),有思勤江西接灕水(灕江)經靈渠通湘水(湘江)與中原相連,隨著秦始皇南守五嶺,修入嶠道(新道),而成為中原入古越之門戶,而隨著漢武帝開拓九郡,平定南越,鍾山開始成為西漢王朝的郡縣制縣治所在,身臨其境,不但可以使你窺視到秦皇漢武揮舞的長鞭和長驅的鐵蹄,還可以搜尋到更新時期野生動物的行跡和新石器人類的蹤跡及戰國時期人類生活的軌跡,遙遙數千年成就了鍾山今日豐富的人文,各類古遺址、各式古石橋、古水井、古建築、古民居群,摩崖石刻,帶著一定時代的烙印為我們展示一定時代的風貌,使我們在對其拜謁中,感受到遠古的氣息,並得到啟迪。 古鎮英家位於古道思勤江西岸,宋末明初開始有街,清康乾時期為鼎盛時期,目前仍保存有石板街近千米,由門樓水巷分為七甲;有原始店鋪近兩百間,其中大檔鋪就有好幾間。古鎮三面靠山,一面臨水,山中洞多林茂,在後山東麓有新石器人類遺址一洞天岩,有明萬曆時期石刻「百蠻遵道」碑。該鎮街前是近百畝連片池塘,不遠處是思勤江河,河的兩岸是人民公社時期築起的河堤,上游是水泥橋,橋頭有英家起義紀念亭,下游有近百米長的古老木板橋。 在英家七甲街背有始建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的英家起義地址——粵東會館,該會館為上七下七四合院結構,整個建築以麻石硫璃瓦為主要建材,會館門前檐柱、梁枋、斗拱間浮雕壁畫琳浪滿目,門前兩側是淺浮雕雙龍戲珠額枋,其上是通體透雕瑞獸麒麟,枋下為倆倆相伴的石雕八仙人,疊梁及雀替上則是姿態各異,妙趣橫生的戲劇故事人物木浮雕,而瓦檐下斗拱間則蜷曲著回首俯視的木雕龍,大門兩旁是一付極為俊秀隸書體陰刻石對聯,大門石匾額是「粵東會館」四個陽刻楷書,字體非常厚重,石匾額上是畫工精細的大幅山水人物彩畫,人物的神態與情景栩栩如生,體現了這一清代嶺南社會文化熔於建築美學藝術風貌。英家粵東會館在民國時期曾是國民黨的糧倉,1947年6月,由廣西區工委領導的英家起義,在這里開倉濟貧,數千擔穀子一夜之間成為方圓百姓鼎中之食,因此英家粵東會館成為英家起義重要地址,2000年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會館曾是《酒是故鄉醇》電視劇張府的景地。 玉坡村地處鍾山縣城25公里的燕塘鎮,坐落於喀斯特地貌的群山之中,該村依山傍水,村前小溪環繞,村後綠翠欲滴,周圍的筆架山、龍頭山、三台山維妙維肖,景緻十分可人,歷史上因進士、舉人多,做官人多,有錢人更多,為方圓百里有名的富貴窩和官宦之鄉,且該村院深樓高,村固如堡,而被譽以「小南京」之美稱。 玉坡村始建於宋,為其祖廖正一(宋元豐進士,江西撫州府金雞縣人),因官於昭之舊縣龍平而選勝山之秀,水之媚,玉蘊坡崗,冬溫夏涼的坡麓——玉坡坊為其子孫世代安居之所。到了元末,由於瑤壯民起義所擾,而遷居桂陽,明朝中,而重回故疆。 廖正一元佑入試蘇文公軾,曾出知常州,得名後,入黨籍,自號竹林居士,有白雲雲溪二集留世。 玉坡村自古是一注重教育的一個村莊,特別是在學而優則士的封建時代,讀書習武,更成為該村一大風氣。據史料記載,光明清時期該村就有舉人、進士近二十人,且大多入士後都外出為官,有官至雲南別駕,文林郎,梧州總兵、副總兵、參戎及河南光山,廣西桂林、龍坪,靈川、柳城、全州等府縣知縣、知事、教諭、訓導、儒學。該村田地遠波恭城、荔浦,大有買盡世間田之勢。特別是該村的玉溪,田地特多,解放前85%以上的人家都有較多的田地,實為有名的富貴窩。目前玉坡村仍保存著數十間舊式青磚大屋及數十公分厚的護村石牆和一些古井、門樓、石板巷道、石橋、古祠廟、石牌坊等。其恩榮石牌坊是該村最具特色的古建築,也是廣西有名的古建築之一。該牌坊位於該村廖氏宗祠前,為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該村進士廖世德為紀其祖所建,牌坊佔地10.30平方米,四柱、三間、五樓、廡殿頂,寬6.18米,進深1.66米,通高7.32米,通體青石建造,牌坊滿布圓雕、高浮雕和浮雕,用料宏大厚實,石柱立在石基座上,柱前後均設抱鼓石,起護桿作用,其中中柱正面抱鼓石上鏤雕 石獅,明間正樓廡殿正脊兩端飾反尾上翹魚鴟吻,正中為寶葫蘆頂,四斗拱間為透雕花窗,橫枋下正中石匾豎刻楷書「思榮」二字,花抬枋及枋間的石板為高浮雕和透雕鏤空的「雙龍戲珠」、「雙獅戲球」、「麟吐玉書」、「丹鳳朝陽」、「八仙賀壽」、「魚躍門龍」等十多組玲瓏剔透寓意深刻的題材,總之該牌坊雕工精細,刀法嫻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2000年被廣西壯族自治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道村位於鍾山縣城南面,距縣城約15公里,該村初建於宋,依嶺而建,前塘後嶺,很有氣勢,該村古宅連遍,炮樓聳立,拾階而入,如探古堡。 該村有兩大特點,一是連遍古宅,戶戶相通相連,家家青磚青瓦,巷道撿階而上如山城,高樓聳立似城堡。很有一些地方特點。其二,該村戶戶為石庫門,家家戶戶均用麻石作門框,並刻以門對(對聯)。分陰刻陽刻兩種,對聯對仗工整,內容積極向上,有的還飾以浮雕圖紋,相傳很久以前,該村出了一位舉人,考取功名後,放棄仕途,回歸故里,興辦私學,干起了教書育人的事業,過著清貧孤寂的日子。這在學而優則士的封建社會里是很難為村裡人所理解的,年復一年又一年,舉人老了,可村中後輩卻成長起來了,他一生的努力,使村裡出了一批秀才,村裡人開始認識該舉人良苦用心,為紀其德,同時也顯示自家是崇尚文化的詩禮之家,從而有了這道獨特風景。 該村房屋一般依地勢分兩層,第一層為前進,二層為後進,前進前為走廊,後兩旁為豬牛圈,中間為天井, 天井旁是上後進(二層)的土梯,後進主屋為普通三間,中為主廳,兩旁為房,後進與前進相隔一條走廊,走廊除為主廳門前外,且通向兩頭廚房,進入主屋兩旁房間。一般前進走廊與主屋兩房間或廚房都與外相通相連,是很有特點的鄉村建築。 荷塘村位於鍾山荷塘風景區中,為該景區主要村莊,距縣城約15公里。該村四面環山,荷據中央,村繞塘轉,屋建池旁,且青石鋪路,綠樹掩映。古道老屋,實為一處古老鄉村的原始標本。20世紀70年代文物考古、普查時,在該村的山中發現了大量的野生動物的遺存,並採集了大量的大熊貓、犀牛、亞洲象、野豬、鹿等野生動物的骨化石,到目前為止,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博物館所成列的大熊貓化石標本仍是在該村後山岩洞所採集的。 大田戲台 位於鍾山縣城西面公安鎮大田村,距縣城約十公里,此戲台建於清光緒四年(即1878年),為磚、石、木結構,呈凸字形,通高10餘米,由前台和後台組成,前檯面寬6.37米,深5.5米;後台寬10.12米,深3.6米;基高1.8米。整座戲台青石青磚,雕工極為精美圓潤,八柱樑構架,八角藻井復頂,鼓石墊柱,青磚砌牆,青石為基,基旁雕以八仙賀壽,鑿雙龍以戲珠,台上鏤兩虎以扶角,嵌二獅以呈瑞,後屏風飾以山川樓閣,彩鳳仙鶴等木雕,工藝精湛,構圖和諧。戲台除古樸典雅、雄偉壯觀,且符合力學、聲學原理,整座戲台屬水口廟附屬建築,隱映於古樹秀竹之中,清澈的溪流環繞其中,整個環境優雅別致,清靜恬適,為廣西不可多見的古戲台之古代建築之一。1981年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該戲台所處村莊大田村也是一個很有特點的村莊,老屋、古榕、古樟在池塘的映襯下顯得特有韻味。 石龍橋 石龍橋位於石龍鎮鎮政府門前,橫跨於石龍河南北兩岸,始建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重建於光緒年間,全長40米,寬5.2米,高12米,正拱跨度14米,副拱跨度7米,整座橋全用青石拱建而成,未用丁點灰漿連結,充分顯示我國橋梁建設的高超技術和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 石龍橋橋堍兩端各置石獅一對,兩石獅怒目圓瞪,虎虎生威,橋面兩側石欄、望柱、華蓋內側飾滿浮雕圖案,望柱外側分別陰刻「龍蟠東水」、「石鎖珠江」八個雄健橫聯大字,兩石欄上分別雕刻著「雙龍戲珠」、「雙鳳朝陽」、「八仙賀壽」,「灃磯訪賢」、「三顧茅廬」、「巧借東風」、「西湖借傘」、「十八相送」等刻工細膩、形象生動的神話傳說和戲文掌故,給大橋以溢彩流金熠熠生輝,不但體現清代浮雕藝術的精湛,也體現清代戲曲藝術的興盛,說明了清代文化藝術之繁榮。 總之,石龍橋是一座融建築、雕刻、造形、戲曲藝術於一體的古石橋,在建築及雕刻上都有較高的造詣,為廣西古石橋所罕見。該石橋2000年已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石龍橋同時興建的另有一座古戲台,座落於離石橋不遠的石龍街,其造形基本與大田戲台相似,也還有一定的保護價值。 蓮花戲台 位於鍾山兩安瑤族鄉的蓮花村,距縣城約20公里,該戲台建於清光緒九年(1883年),戲台南向與其相向50米是龍王庵,戲台平面呈凸字形,台口寬7.85米,深5.44米,後台橫長12米,進深4.45米;整個建築面積為96.2平方米,台基高1.73米,前檐高13米,青石砌基,磚木結構。重檐翹角歇山式項,正脊飾鱉魚及寶珠,二層瓦面上飾二龍戲珠,台口上方八角藻井,其天花板均繪八寶圖案;前台兩側斗拱間是木雕獅子,後台正中屏 風上飾歌女手抱琵琶起舞圖畫,上方是「河青海宴」四字大拱額,台基上有龍鳳花卉及人物的石浮雕,其下嵌建造戲台由來的碑文,後台兩側築山字形風火牆,前台與後台相通的兩個門上有「龍飛」、「鳳舞」木雕橫匾,屋頂正脊是雙魚托珠,可以說整個戲台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不管是布局、結構、擴音、雕刻都達到較完美的結合,體現了瑤鄉獨特的風貌和瑤民的聰明才智。2000年該戲台已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鍾山十里畫廊距縣城18公里,不要門票,沒有公交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