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屋西嶺地理位置
1. 桂林九屋西嶺度假村的天氣
空氣質量實況
空氣質量:良 AQI:82 PM2.5:27
PM10:63 O3:154 NO2:15 CO:1.037
天氣:晴 31℃
西南風3級 濕度:21%
2. 從桂林的靈川縣城到九屋的西嶺村應該怎麼坐車去
1、從市區坐公車到芳華路口(18路、100路、99路、32路、1路)下
2、坐靈川班到「潭下路口」下(白天2塊)
3、「潭下路口」下車後走到馬路正對面,那裡很多到九屋的車,不超過3塊就能直到九屋
3. 靈川縣的地理
靈川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8.7℃,極端最低氣溫為-4.9℃,極端最高氣溫為38.5℃,年平均日照1614.7小時,年平均雨量1926毫米,年平均無霜期318天。縣城海拔156米,東南為海洋山脈,西北為越城嶺支脈,中部為湘桂低谷走廊,地貌總體呈「V」形結構。境內地形復雜,溪河縱橫,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說,海拔相對高差達1587米。 縣境地理坐標是北緯25°04′~25°48′,東經110°07′~110°47′,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足,熱量豐富。全縣氣候特徵:四季分明、夏長冬短。冬冷夏熱、雨熱同季,春秋氣候宜人。但因地形復雜,多區域性小氣候。
春季(2—4月),冷空氣活動頻繁,常出現低溫陰雨甚至倒春寒天氣,多數年份早稻插秧期雨量不足,發生春旱,春末常有局部冰雹發生。夏季(5—8月)氣溫高,7月至8月中旬,日平均氣溫在25℃以上,最高達35℃以上,為一年中的最熱期,雨量集中,佔全年總降雨量的60%,7月至8月中旬為暴雨和大風多發生期,歷史上較大的洪澇災害發生在此時期。秋季(9—11月),天高氣爽,氣溫逐漸下降,雨量明顯減少。10月份多發生寒露風天氣,雨季結束,易發生秋旱。冬季(12—次年1月),雨量少,僅占年總降雨量5%,氣候溫和,溫度多在10℃以上,偶有霜凍。 縣內河流分屬珠江、長江兩大水系,以珠江流域為主。按農業區劃資料,其流域面積2178.29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96.28%;長江流域83.9平方公里,佔3.72%。灕江縱貫南北,為廣西西江一級支流,是縣內最大的河流。灕江支流眾多,於東、西兩側,呈枝狀分布;河流發源地及河床多為岩石、卵石、細沙,故其水色澄碧、清澈。海洋河屬長江流域,自縣境東北流向興安縣境。境內河流多發源於東西兩側的海洋山、越城嶺,集雨面積1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共66條。除灕江、海洋河外,有一級支流14條,二級支流31條,三級支流16條,四級支流3條。縣內河流總長795.71公里,河網密度0.35公里/平方公里。縣內積雨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條,總長513.2公里,河網密度為0.265公里/平方公里。分布在灕江東、西兩側各9條。
灕江為桂江上游。發源於興安縣境越城嶺主峰老山界的南坡,海拔1860米,上游稱烏龜江;東南流至溶江鎮,有靈河(靈渠下段)從左側匯入;以下河段稱為灕江。在小溶江村進入靈川境。灕江境內流域面積2173.29平方公里。全長45公里,分兩段:上段長33.5公里,河面平均寬度160米。自小溶江村起,流經峽背、岩頭、三街、富丘渡、渡頭、雙潭、崔家圩、三岔尾;先後納白雲江、潞江、淦江、瀑布水、三百源、甘棠江諸水,沿下秦至大面圩流入桂林市。下段11.5公里,河面平均寬度220米,均卵石夾沙泥河底。自大圩鎮上力腳村再人縣境,經敢興、大圩鎮至南村,納黃沙河、澗沙河、潮田河3水,南流至清水潭受古東水,出桂林市郊、下陽朔縣。
甘棠江古稱龍岩江或靈岩江,為境內灕江最大支流。河長60公里,總流域面積767.22平方公里。甘棠江幹流發源於才喜界大虎山東坡,源頭海拔1613米。南流經簸箕塘、龍涔、門部、西嶺、石壘、竹山堡、草涔,途納大虎山、黃泥江、榮涔、南山、嶺門、牛塘、汀江、茅後、紅涔、大塘涔、草涔諸小溪,下屋圍至唐家尾匯藍田河(西江),下至狼脊匯七都河。以上古稱東江,下為甘棠江。折東流,出青獅潭峽谷經九屋村至龍岩,穿越天然山洞,後經官橋,至江洲、納社江水,繼沿渡潭、潭下、田南至獅子埠;途納呂竹、綠寶河水,穿越湘桂鐵路、桂黃公路後沿甘棠渡至湘潭村,受同化、土坡2水,折南流,經三排、大樹底、過尼龍壩至三岔章節附註入灕江。出口海拔145.1米。主河道全長約60公里(含青獅潭水庫淹沒段)。河道平均寬:東江段55米,甘棠江段150米。河底,青獅潭峽口以上多裸砂基岩及大卵石;以下段則為泥沙夾卵石,多河灘。
4. 介紹一處名勝古跡70字
中國十大名勝古跡是指1985年由《中國旅遊報》發起並組織全國人民經過半年多的評比,於當年9月9日評選出的萬里長城、桂林山水、杭州西湖、北京故宮、蘇州園林、安徽黃山、長江三峽、台灣日月潭、避暑山莊、西安秦陵兵馬俑等十個風景名勝區
桂林山
名勝簡介
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位置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南嶺山系的西南部,東經109°45''—104°40'',北緯24°18''—25°41'',平均海拔150米,屬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遍布全市的石灰岩經億萬年的風化浸蝕,形成了千峰環立、一水抱城、洞奇石美的獨特景觀,被世人美譽為「桂林山水甲天下」。市轄秀峰、象山、七星、疊彩、雁山五城區和靈川、興安、全州、臨桂、陽朔、平樂、荔浦、龍勝、永福、恭城、資源、灌陽十二縣,行政區域總面積 27809 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 565 平方公里。
桂林風景桂林是一座文化古城。兩千多年的歷史,使它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秦始皇統一國家,統一思想後,設置桂林郡,開鑿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桂林從此便成為南通海域,北達中原的重鎮。宋代以後,它一直是廣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號稱「西南會府」,直到新中國建立。在漫長的歲月里,桂林的奇山秀水吸引著無數的文人墨客,使他們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和文章,刻下了兩千餘件石刻和壁書,另外,歷史還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古跡遺址。這些獨特的人文景觀,使桂林得到了「游山如讀史,看山如觀畫」的贊美。抗日戰爭時期,桂林成為中國著名的文化城,眾多的愛國作家、藝術家會集在這里,譜寫出抗日文化的新篇章。悠久的歷史,為這塊古老而美麗的土地孕育了富饒的文化。千百年來,桂林一直是人們旅遊觀光的寶地。一個以桂林市為中心,包含周圍12個縣的風景區已經形成。
主要特點
桂林景色桂林山水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為主要特點。桂林諸山雖都是石質山體,極少土質,但因為氣候溫和濕潤,利於植物生長,加上桂林人非常注重石山綠化,故岩石縫隙間會頑強地生長出許多的灌木、喬木和藤類植物,將一座座石峰罩得嚴嚴實實的,顯得青翠而富有生機。
林的河流以灕江為代表,另有小東江、桃花江、相思江、遇龍河等多條支流,均發源於本地。湘江則發源於桂林海洋山,蜿蜒向北而去。這些河流從發源地出來,並未穿過大片的土質層,加上河流兩岸竹樹相擁,很好地保護了河堤,河床又是以石灰岩層為主,形成灘潭相間的水勢,有助於保持河水的清澈,這些條件使得桂林的水質具有他處難比的天生麗質。
桂林是典型的岩溶地貌。桂林景色岩溶地貌的最重要特點就是在流水的長年侵蝕下,一方面會形成各種奇形怪狀的洞穴,並不斷地改變著形態,另一方面又會生長出各種不同的石筍、石幔、鍾乳石,兩者構成了奇妙的岩溶洞穴奇觀。
由於流水的經久不息的切割作用,桂林的石山削壁陡立,構成石山的石頭形成通透瘦峻的不同造型,成為著名的美石。
桂林2個5A級景區,有4A級景區8個,3A級景區7個,另有歷史文化景區、民俗景區等數十個,年接待能力超過2000萬人次。
主要景區
桂林市內:
桂林七星公園、象山公園、桂林疊彩山、桂林伏波山、桂林兩江四湖、蘆笛岩、堯山、虞山公園、桂林山水高爾夫、棲霞寺、劉三姐景觀園、靖江王城、桂林海洋世界、熊虎山莊、愚自樂園、桂林市區景色、桂林靖江王陵、桂林西山公園、駱駝峰、桂林塔山、桂林奇峰鎮、桂林山水高爾夫綜合、穿山公園、夢幻灕江、南溪山公園;
興安景區:
桂林樂滿地高爾夫、靈渠、貓兒山、世紀冰川大溶洞、桂林樂滿地、靈渠新貌、四賢祠、湘江烈士紀念碑園、忘憂谷、超然派度假山莊;
灕江風景:
象山公園、青獅潭水庫、桂林伏波山、灕江、桂林灕江興坪、灕江風光九馬畫山、磨盤山碼頭、楊堤風光、灕江下龍、竹江碼頭、興坪江—漁村、灕江超豪華遊船;
陽朔景區:
月亮山、陽朔金寶河、陽朔西街、陽朔碧蓮峰、蝴蝶泉、世外桃源、陽朔小河背、陽朔高田風光、陽朔大榕樹、陽朔大橋周邊風光、陽朔矮山、陽朔風光、興坪相公山、興坪攬勝、興坪黃布灘、興坪朝板山後山、白沙遇龍河、聚龍潭、奇石宮、蓮花岩、東郎山、石頭城、山水園、興坪漁村、桂林書童山;
龍勝景區:
龍脊梯田、龍勝龍脊、黃洛瑤寨、歸仁洞、龍勝溫泉、金竹壯寨、金坑大寨、銀水侗寨;
靈川景區:
大圩古鎮、冠岩、桂林古東瀑布、青獅潭水庫、九屋江頭村文化古跡、鄉吧島、金山禪院、神龍谷、海洋銀杏林、東江漂流;
資源景區:
八角寨、寶鼎瀑布、資江漂流、五排河漂流、百卉谷、浪田瑤寨;
恭城景區:
恭城大嶺山桃花園、恭城文武廟、武廟、社山生態村、周王廟;
荔浦景區:
荔浦文塔、長灘河游區、修仁古榕、八卦山莊、大眷古東森林公園、銀子岩、三寶坪瑤寨、大江湖景區、思貢峽景區、鵝翎寺、天河瀑布、荔浦豐魚岩;
全州景區:
燕窩樓、三江口、天湖、炎井溫泉、湘山寺;
臨桂景區:
義江緣、飛虎隊遺址、九灘瀑布、李宗仁故居、十二灘漂流、七里坪景區、陳宏謀宗祠、雄森熊虎山莊;
灌陽景區:
月嶺古民居、文市石林、神宮、千家洞;
永福景區:
麒麟山風景區、百壽岩景區、板峽湖景區;
平樂景區:
東田石林、平樂溫泉、榕津古榕;
杭州西湖
西湖簡介
三潭映月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部, 杭州市市中心,舊稱武林水、錢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稱西湖。湖面南北長3.3公里,東西寬2.8公里,水面原面積5.64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島嶼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長15公里。平均深度1.21米,最大深度6.52米,最淺處不到1米,最濘處有5米多。如今伴隨著「西湖西進」擴大為6.5平方公里,基本達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積。蘇堤和白堤將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個部分。西湖與錢塘江溝通後,每天引入錢塘江水約30萬立方米,西湖水由原來的一年一換變成每月一換,透明度由原來的不足60厘米提升到120厘米。原為古海灣,錢塘江泥沙淤阻後形成。
北京故宮
古跡簡介
故宮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故宮東西寬750米,南北長960米,面積達到72萬平方米,為世界之最;故宮的整個建築被兩道堅固的防線圍在中間,外圍是一條寬52米,深6米的護城河環繞;接著是周長3公里的城牆,牆高近10米,底寬8.62米。城牆上開有4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牆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角樓有3層屋檐,72個屋脊,玲瓏剔透,造型別致,為中國古建築中的傑作。
歷代宮殿都「象天立宮」以表示君權「受命於天」。由於君為天子,天子的宮殿如同天帝居住的「紫宮」禁地,故名紫禁城。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歷經明清兩個朝代24個皇帝。故宮規模宏大,佔地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多平方米,有房屋9999間,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為了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故宮有一條貫穿宮城南北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上,按照「前朝後寢」的古制,布置著帝王發號施令,象徵政權中心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帝後居住的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其內廷部分(乾清門以北),左右各形成一條以太上皇居住的宮殿---寧壽宮,和以太妃居住的宮殿---慈壽宮為中心的次要軸線,這兩條次要軸線又和外朝以太和門為中興,與左邊的文華殿,右邊的武英殿相呼應。兩條次要軸線和中央軸線之間,有齋宮及養心殿,其後即為姘妃居住的東西六宮。出於防禦的需要,這些宮殿建築的外圍築有高達10米的宮牆,四角有角樓,外有護城河。
蘇州園林
古跡簡介
蘇州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之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並因此使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安徽黃山
歷史評價
黃山集名山之長。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瀑,雁盪山之巧石,峨嵋山之秀麗,黃山無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 徐霞客兩游黃山,贊嘆說:「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又留「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美譽。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稱。
名勝簡介
黃山風景區中國十大名勝古跡,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東經118°1'度,北緯30°1',南北長約40公里,東西寬約30公里,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粹風景區154平方公里。黃山山脈東起績溪縣的大嶂山,西接黟縣的羊棧嶺,北起太平湖,南臨徽州山區。主峰蓮花峰,海拔1864.8米。黃山是中國著名風景區之一,世界游覽勝地
長江三峽:中國長江上游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的合稱,簡稱三峽。是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一,也是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是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三段峽谷的總稱,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全長192公里,也就是常說的「大三峽」。
人文歷史
景區特點
三峽地跨兩省,自白帝城至黛溪稱瞿塘峽,巫山至巴東官渡口稱巫峽,秭歸的香溪至南津關稱西陵峽。兩岸崇山峻嶺,山峰海拔1,000~1,500公尺,峭崖壁立,,風光奇絕,兩岸陡峭連綿的山峰,一般高出江面700—800米左右。江面最狹處有100米左右。水道曲折多險灘,舟行峽中,有「石出疑無路,雲升別有天」的境界。三峽江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有修築高壩的地質地貌條件。峽谷東口建有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
日月潭
名勝簡介
日月潭是台灣的「天池」,湖周35公里,水域9平方公里多,為全省最大的天然湖泊,也是全國少數著名的高山湖泊之一。其地環湖皆山,湖水澄碧,湖中有天然小島浮現,圓若明珠,形成「青山擁碧水,明潭抱綠珠」的美麗景觀。清人曾作霖說它是「山中有水水中山,山自凌空水自閑」;陳書游湖,也說是「但覺水環山以外,居然山在水之中」。環潭一帶地方古稱水沙連,分屬南投縣魚池鄉,是高山族曹族人的聚居地。日月潭憑著「萬山叢中,突現明潭」的奇景而成為寶島諸勝之冠,馳名於五洲四海。
相關傳說
相傳日月潭之發現要歸功於一隻神鹿:300年前嘉義縣有40個山胞集體出獵,發現一隻體型巨大的白鹿竄向西北,於是尾隨追蹤。他們追了三天三夜,白鹿在高山富林中失去蹤影。山胞們又在山中搜尋了三天三夜。第四天,他們越過山林,面前豁然開朗,只見千峰萬嶺、翠綠森林的重重圍擁之中,一派澄碧湖水正在晴日下靜靜地閃耀著寶藍色的光芒,就像純潔的嬰兒甜蜜地偎依在母親懷中酣睡。山胞們又發現:碧水中有個樹木茂密的圓形小島,把大湖分為兩半,一半圓如太陽,其水赤色;一半曲如新月,其水澄碧。於是他們把這大湖稱為「日月潭」,那小島叫做「珠仔嶼」。他們發現這里水足土沃,森林茂密,宜耕宜狩,於是決定全社遷居此地,帶頭的部落首領就是今日曹族酋長「毛王爺」毛信學的祖先。
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的營建,大至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開拓湖區、築洲島、修堤岸,隨之營建宮殿、亭樹和宮牆,使避暑山莊初具規模。康熙皇帝選園中佳景以四字為名題寫了「三十六景」。第二階段:從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對避暑山莊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增建宮殿和多處精巧的大型園林建築。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為名又題了「三十六景」,合稱為避暑山莊七十二景。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為加強對蒙古地方的管理,鞏固北部邊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蘭圍場。每年秋季,皇帝帶領王公大臣、八旗軍隊、乃至後宮妃嬪、皇族子孫等數萬人前往木蘭圍場行圍狩獵,以達到訓練軍隊、固邊守防之目的。為了解決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蘭圍場之間,相繼修建2l座行宮,熱河行宮——避暑山莊就是其中之一。
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動工興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後一項工程竣工,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歷時89年。在英法聯軍攻打北 承德避暑山莊(10張)京時,咸豐皇帝就帶著一批大臣逃到了這里。康熙五十二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13年至1780年),伴隨避暑山莊的修建,周圍寺廟也相繼建造起來。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時期,每年大約有半年時間要在承德度過,清前期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和外交等國家大事,都在這里處理。因此,承德避暑山莊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個政治中心。乾隆在這里接見並宴賞過厄魯特蒙古杜爾伯特台吉三車凌、土爾扈特台吉渥巴錫,以及西藏政教首領六世班禪等重要人物,還在此接見過以特使馬戈爾尼為首的第一個英國訪華使團。清帝嘉慶、咸豐皆病逝於此。
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清帝咸豐逃到避暑山莊避難,在這座房子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條約》等幾個不平等條約。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辛酉政變」亦發端於此。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莊日漸敗落。[2]1961年國務院將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中的普寧寺、普樂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76年到2006年,國務院先後批准實施了三個《避暑山莊外八廟十年整修規劃》,明確了以「搶救和整修」為主的保護原則,國家和地方政府相繼投入幾億元專項資金用於古建維修和園林整治,並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文物保護區周圍環境的綜合整治。2010年8月以來,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全面展開。
該工程計劃用3至5年實施,由中央財政投入專項資金6億元,用於文物保護修繕和山莊水系治理,並確定了古建築保護、文物科技保護等多個方面的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和3項山莊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這項修繕工程還成立了一個強大的「智囊團」,每一項工程都會在縝密勘測的基礎上為之「量身定做」修繕計劃。從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指揮部工作辦公室又傳出信息,各項保護工程進展順利。自去年以來,共有考古勘探、安遠廟保護修繕、須彌福壽之廟大紅台搶險等13個項目開工建設。其中須彌福壽之廟大紅台搶險、避暑山莊清代道路等5項工程已經完成。
承德避暑山莊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北部。距離北京180公里。
承德避暑山莊地處內蒙古高原與華北平原的過渡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山地氣候,四季分明。冬天雖然寒冷,但由於四周環山,阻滯了來自蒙古高原寒流的襲擊,故溫度要高於同緯度其他地區;夏季涼爽,雨量集中,基本上無炎熱期,是旅遊避暑勝地
承德避暑山莊的建築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區、平原區和山區三部分
七十二景
避暑山莊是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大小建築有120多組,其中康熙以四字組成36景,乾隆以三字組成36景,這就是山莊著名的72景。康熙朝定名的36景是:
煙波致爽、芝徑雲堤、 無暑清涼、延薰山館、 水芳岩秀、萬壑松風 、松鶴清樾、雲山勝地、 四面雲山、北枕雙峰、 西嶺晨霞、錘峰落照、 南山積雪、梨花伴月、 曲水荷香、風泉清聽、 濠濮間想、天宇咸暢、 暖流暄波、泉源石壁、 青楓綠嶼、鶯囀喬木、 香遠益清、金蓮映日、 遠近泉聲、雲帆月舫、 芳渚臨流、雲容水態、澄泉繞石、澄波疊翠、 石磯觀魚、鏡水雲岑 、雙湖夾鏡、長虹飲練、甫田叢樾、水流雲在。
兵馬俑
古跡簡介
秦陵兵馬俑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前210年)陵墓的陪葬坑,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之一。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在兵馬俑一號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廳,設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向中外廣大旅遊者開放。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帝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採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仲山、峻峨山下死屍成片,側面顯示了整個工程的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