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地理環境與法律的例子

地理環境與法律的例子

發布時間: 2021-03-03 00:33:48

Ⅰ 孟德斯鳩是如何論述法律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的

孟德斯鳩在社會歷史觀方面是一個唯心主義者,認為人類歷史的命運歸根專結底要以個屬別政治活動家(主要是立法者)的意志為轉移。孟德斯鳩特別強調地理因素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地理環境,特別是氣候、土壤和居住地域的大小,對於一個民族的性格、風俗、道德、精神面貌、法律性質和政治制度,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用。孟德斯鳩這種地理環境決定論雖然不一定正確,但卻具有反宗教神學的性質,它證明:社會的歷史發展進程不是由上帝的意志決定的,而是由自然界本身的原因決定的。

Ⅱ 有哪些具體實例可以說明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其實挺多的,我就從自然造物說起吧。在我國你很少看見像非洲中東印度那樣的版頭頂缸 。因為我們權有竹子, 可以做扁擔 ,所以不用頭頂缸 。這樣的情況有更多 比如美洲沒有馬,那美洲的文明就被束縛住了 而北歐多港灣 多林 多河流的環境又促進了造船業的發展。 這些自然對人類的束縛或者助益是普遍存在的 ,尤其是工業革命前人類的生產力還不夠發達的時候。工業革命後人類改造自然能力不斷發展 ,很多地區可以突破自身的局限,如日本自身並沒有鐵和煤,但是利用海運和全球市場它也可以有發達的鋼鐵工業。不過,從一個大的宏觀的角度來看, 人類的一切成就的基礎都建立在對自然造物的應用上 ,我們人類社會本身也可以說是的一種造物 不過是更復雜罷了。

Ⅲ 十個生活中遇到的地理例子

一、服飾與地理環境:
總體可以概括為北長南短,北寬南窄,北厚南薄。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對江南地區的形容和嚮往。河流密布,湖海相連,雨量充沛,氣候濕潤,地勢平坦,植物茂盛。在這種地理環境中生活的各民族同胞,他們的服飾天人合一,環境造就,典雅別致,小巧玲瓏,以薄、短、輕、柔、艷而著稱。
居住在雲貴高原的苗族、布依族、侗族、瑤族、水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服飾,其共同的特點:首先是緊身、輕巧、利落,便於平時農業繁忙時提高勞動效率;其次無領、赤腳、裸露部位多,戴斗笠或纏包頭可以適應濕潤、降水多的氣候環境,最具代表性的是男子的服裝,各民族幾近一致,變化較少;再次服飾在用料上採用自織布或綵綢、運用礦物和植物染料工藝加綉自己熟悉的山水、花鳥、樹木等圖案,明顯體現出山鄉的蒼翠與水鄉的秀美。最具特色的是侗族,他們的蠟染聞名於世,成為貴州地區亮麗的風情線。由於這一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山大溝深,林木茂密,溶洞暗河遍布。長期以來與世隔絕,交通不便,為了生存,他們自己紡紗織布,加工洗染。這種用傳統手工藝製作的布料厚實、美觀、耐用,可穿、可佩、可戴、可提,不僅有實用價值,更有觀賞價值,近年來又成為旅遊開發項目之一。
西北乾旱區是廣闊的歐亞大陸草原、荒漠區的一部分,地處內陸四周多山,夏季風的影響微弱,氣候屬於半乾旱、乾旱和極乾旱,氣候 長期乾燥,冬夏氣溫變化劇烈,大陸性氣候顯著。本區少數民族數量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等,這一地區服飾的共同特點在於服裝在樣式上設計簡潔,服裝飾品少,服裝面料多採用適於夏季高溫乾燥天氣的綢子和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裝多為裙裝,自胸間捏多褶,下裳寬大,男裝多為長褲、長筒革靴 ( 回族除外 ) 褲腿扎進長筒靴,有防寒的功效。西北地區多信奉伊斯蘭教,根據伊期蘭教的禮節,如果到室外頭不戴遮蓋物就是對天的褻瀆,所以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頭戴的一般是最輕最小的圓帽或一塊頭巾。由於地理環境的不同新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男子多配長袍,女子多配各種綉花、坎肩,這種服裝既適宜晝夜溫差大的變化,又能在空氣濕度極為乾燥高溫的夏季充當「鼓風機」的作用,而內蒙古高原地區生活的蒙古族,男女服裝均大襟長袍,腰間束帶,同新疆地區相比無鈕扣對襟長袍更容易抵禦北方的寒風侵襲。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這是黃土高原的真實寫照。由於這種惡劣的地理環境和嚴酷的氣候條件,使黃土地上人們的服裝另有一番情景。冬天人們穿著老羊皮襖,頭上裹著白羊肚手巾。夏季白布的尕汗褡兒,青布的黑夾夾兒,是這一地區典型的民族服裝。
青藏高原地區,主要人口為藏族,他們生活的地方,海拔高,氣溫低,冬季漫長,夏季短暫,因而他們一年四季都穿著長袍,冬季皮袍,夏季棉袍,袖長寬松,白天當衣,晚上當被。為了生活方便不論男女都將右膊裸露在外,袖子別在腰間。
二、 飲食與地理環境
從主食結構上看,由於水熱條件的不同,我國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之說,它的形成也與地理環境有關。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來講,就與我國南北方的氣候差異有關。我國北方地處暖溫帶,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高溫多雨,氣溫年較差大,在過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難以過冬,同時又不捨得一時「揮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來慢慢「享用」,這樣一來,北方大多數人也就養成了吃鹹的習慣。南方多雨,光熱條件好,盛產甘蔗,比起北方來,蔬菜更是一年幾薦。南方人被糖類「包圍」,自然也就養成了吃甜的習慣。北方人不是不愛吃甜,只是過去糖難得,只好以「咸」代「甜」來調劑口味了。雖說北方現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山西人能吃醋,可謂「西酸」之首。福建人、廣西人愛吃酸筍,越酸越能顯出製作者的水平。傣族人也愛吃酸,酸筍燉雞可是一套傳統名菜。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愛吃酸?原因是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及其周邊地區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鈣。因而他們的食物中鈣的含量也相應較多。這樣,通過飲食,易在體內引起鈣質淀積,形成結石。這一帶的勞動人民,經過長期的實踐經驗,發現多吃酸性食物有利於減少結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們也就漸漸養成了愛吃酸的習慣。「貴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喜辣的食俗多與氣候潮濕的地理環境有關。我國東部地處沿海,東北的朝鮮族當地氣候也濕潤多雨,多春陰濕寒冷,而四川雖不處於東部,但其地處盆地,更是潮濕多霧,一年四季少見太陽,因而有「蜀太吠日」之說。這種氣候導致人的身體表面濕度與空氣飽和濕度相當,難以排出汗液,令人感到煩悶不安,時間久了,還易使人患風濕寒邪、脾胃虛弱等病症。吃辣椒渾身出汗,汗液當然能輕而易舉地排出,經常吃辣可以驅寒祛濕,養脾健胃,對健康極為有利(對當地人而言)

Ⅳ 【地理環境對中央集權的影響】例子及影響

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歷史與文化一樣,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下逐漸發展起來的.
首先,中國地處歐亞大陸東部,東臨太平洋,有廣袤而肥沃的黃土和許多源遠流長的大河,這是中國歷史與文化起源和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面積廣大的疆土,為早期各部落提供了不同的場所,後來經過不斷的融合與兼並,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這種在經濟、軍事、等方面高度統一的狀況,形成了中華民族比較穩定的心態和華夏文化強大的融合力;其次,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臨大海,西南為古人無法逾越的橫斷山脈和青藏高原,西北為廣闊無垠的沙漠,北部多為高原山地,加上中原地區有較為有利的農業自然條件,因而形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民族性格.第三,由於中國是一個大陸國家,加上地理環境適宜,因而文明的早期發展是與農耕相聯系的,故被稱之為農業社會文化.在長期的耕作中,人們充分體會到了季風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為了更好的掌握農時,人們逐漸發明了節氣和歷法,以及發展了在古代具有較高水平的天文學.由於長期穩定的發展,漢字很早就被發明,並很快成熟和被大量運用,還以次而發展了書法文化,推動了造紙的發明.第四,中國受季風氣候的影響,這也影響到了文明拓展的方向.總之,中國歷史與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下起源、發展和發生遷移的.
中國是人類起源、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原始歷史與文化的遺址廣布於大江南北,集中於黃河上下.漢文化之所以最早發祥於黃河中下游地區,是與這里的地理環境緊密相關的.黃河中下游有舉世聞名的黃土堆積,其被覆的深厚和堆積的廣袤,是世界上所罕見的.黃土垂直節理發育,垂直性強,利於穴居;土粒均勻、舒松,含天然養分多,利於耕作;該地季風氣候明顯,雨熱同期,利於種植和收獲.原始居住地多分布於黃河及某支流的河谷階地上,既可以躲避洪水泛濫,又利於取水用水.加上在歷史時期據說「黃土高原分布著廣大的森林,森林之間,夾雜著草原.有耕作稼穡之便,又有漁獵採集之利.」所以,黃河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
戰國時代,中原諸侯忙於互相征伐兼並,南方的楚族勢力向北伸張,進至淮河流域;北方匈奴也乘機崛起,侵入肥美的鄂爾多斯草原.西方,漢民族尋渭河河谷繼續向西發展,到達黃土高原的西陲.當時漢民族的政治和文化活動,以黃河及其最大支流渭河的河谷為軸線,是東西向的.中國的幾個著名古都——長安、洛陽和開封等,皆分布在這一軸線上.秦王朝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等措施的實行,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速度,擴大了融合的范圍,為漢族歷史文化的最後形成准備了充分的基礎條件.
漢朝建立,使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自然地理知識也有了很多的認識.這一時期,有著名的張衡的地動儀的誕生,還有張騫出使西域的偉績.自西漢末期,由於北方戰亂頻頻,特別是東漢後期,統治集團的日趨腐朽,輪流當政的宦官外戚競相壓榨農民,農民處境日益惡劣,迫使農民到處流亡.這時南方的豐腴富庶對北方農民則有很大的吸引力.人口的移入,推動了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的繁榮,又常為歷史文化發展的基礎.漢代時期,隨著北方人口的南遷,加之南方優越的地理環境條件,江南地區的經濟日趨提高,從而推動了歷史與文化的發展.原來漢文化的核心地帶集中於北方的局面開始被打破,並逐漸產生了向南移動的趨勢.隋唐時期,經過數百年的開發,江南已超過北方,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和其他產品的供應基地.到了宋朝,文化中心也逐漸移到了江南,南方的經濟文化繼續發展.唐宋時期是我國地理學認識和傳統地理著作的一個重要發展時期.這時有著名的玄奘與他的《大唐西域記》,有僧一行對大地測量的貢獻,還有沈括先進的地理思想.這些都充分說明人們對自然地理的知識更為重視了,而且運用已有的地理知識指導生產生活.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地理環境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宋金以後,元朝建立,蒙古族入侵中原,連年戰亂,又使北方人民紛紛又向南方流亡,北方更為荒殘不堪.而南方卻繼續發展,人口和財富大量集中於東南的現象,至明代越加明顯了.
明清時期,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江南地區為我國最先進的農業區更為明顯.之所以江南地區成為了先進的經濟文化中心,是與這個地區的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是密切不可分的.這個時期,有關地理知識的認識與應用主要體現在對海內外旅行考察的廣泛進行,以及隨之而來的區域地理知識的擴大.遠在西方「地理大發現」時代以前的半個多世紀,這時我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已率領龐大的船隊,在東南亞、印度洋地區進行了大規模、長達30年的航海活動.這不僅是中國海上探險事業的巨大成就,也是我國地理發現史上的壯舉.鄭和的大規模航海活動,不僅擴大了中外經濟交流,而且在地理認識史上,也再一次擴大了中國人民對「西洋」的地理新眼界.更重要的是,對地理知識的深刻認識,也同時推動了中國歷史與文化的進一步發展.
總之,地理環境是歷史與文化的舞台.綜觀我國的歷史,可以發現歷史文化的起源是與地理環境相互依存的,而且我國歷史與文化的發展也與地理環境密不可分.我們要加強對地理環境知識的認識,通過對地理環境知識的認識來指導實際的生產生活,推動歷史發展的進程.

Ⅳ 如何論述法律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的

法律上的環境與自然科學上的環境既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又有所區別。法律上內的環境定義必然是以自然科學容上的環境定義為依據,尤其是環境立法必須遵循環境自然科學的原理和規律。因此,二者在質的規定性方面是一致的,也是將「環境」定義為影響人類生

Ⅵ 簡述法律上的環境與自然科學上的環境的關系

法律上的環境與自然科學上的環境的關系如下:

(1)環境科學上環境的定義具有無限性。 即不受人類支配能力的限制,而法律上的環境定義受法律的目的和調整適用范圍的限制。

首先,環境科學是以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界和宇宙空間為研究對象,因此具有無限性。

而作為法律保護的客體則局限於人類的行為和活動所能夠影響和支配的范圍內, 對那些人力所不及的自然科學環境因素(如太陽、 自然力作用等,盡管它與人類生存有關,但人類不能對它產生影響),不能成為法律保護的對象, 因為法律是通過調整規范人的行為來達到保護某些客體的。

其次,作為國內法的環境定義,受一國法律的空間適用范圍的限制。

(2)自然科學上的環境定義具有抽象性且比較一致,而法律上環境的定義大都是具體的,且各國在立法上的表述並不一致。

這種差異的原因首先是由於各國的環境立法取決於各國不同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其次,由於法律上環境定義是有限的,只有通過具體列舉的方法,才能准確地劃定法律調整和保護的范圍。

(3)法律上的環境的結構具有相關性。把人類環境作為法律保護的客體,其最根本的目的是在於,從整體上保護由各種環境要素之間相互聯系和制約形成的一個人類生命維持系統——生態系統,從而保護的改善人類生存的環境。

因此,人類是以自然物在維持生態平衡和維護環境功能中的作用,而決定對其取捨的,並不一定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條件地、絕對地加以保護。

例如,當某些生物瀕臨滅絕時,就嚴加保護,當其數量過多影響其他生物的生存時,則可能人為地減少其數量;當某些自然物脫離自然界失去環境要素的功能時,就不再屬於環境法保護的客體了(如馬戲團里的馴獸、人工飼養的各種動物、人工莊稼果樹等)

(6)地理環境與法律的例子擴展閱讀:

法學與自然科學:自然科學是研究自然界的各種現象、性質及其發展規律,以及如何利用這些規律來指導人們改造自然的科學。

它包括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及技術兩大類。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法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一方面,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極大地影響法所調整的范圍和方法。

首先,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交通法、太空法、核法、環保法等一些新的法律部門的出現,從而促進了法學研究范圍的不斷擴大;其次,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由於引進科學技術的物質成果和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因而改善了法律調整機制並提高了法律的調整效果。

再次,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的法律意識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隨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傳統的死亡學說提出了異議。

另一方面,法調整自然科學技術的活動,並對其起促進或限制的作用:首先,法律可以用來組織科學技術活動,如設置科學技術的領導機構、編制科研計劃等;其次,法是鼓勵科學技術發明創造的重要手段,從而充分調動科學技術人員的積極性。

再次,法律可以把有關生產操作、環境保護等技術性規范納入自己的調整范圍,使之成為法律規范,為人們嚴格遵守這些規范提供了法律保障。

最後,法可以確認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不同社會性質的國家和法把科學技術的成果用於不同的目的,為不同的階級服務。如原子能既可用來開發自然資源,造福於人類;又可用來製造進行侵略戰爭的殺人武器,威脅人類和平。

社會主義國家的法一般都把為人類造福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宗旨。當然,法學與自然科學的區別也很明顯,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是以法律現象及其規律為研究對象的,而自然科學技術屬於生產力范疇,它主要研究自然現象及其發展規律以及如何利用規律來改造自然等。

Ⅶ 孟德斯鳩是如何論述法律與自然地理環境的

孟德斯鳩 在《論法的精神》中認為法律應該和國家的自然狀態有關系;和專寒、熱、溫的氣屬候有關系;和土地的質量、形勢和面積有關系;和農、獵、牧各種人民的生活方式有關系。法律應該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關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財富、人口、貿易、風俗、習慣相適應。最後,法律和法律之間也有關系,法律和它們的淵源,和立法者的目的,以及和作為法律建立的基礎的事物的秩序也有關系。應該從所有這些觀點去考察法律。這些關系綜合起來就構成所謂「法的精神」。——摘自《論法的精神》讀後感

Ⅷ 人們有哪些保護自然環境的例子

不亂佔耕地、不焚燒秸桿、不吃田雞,保蛙護農、提倡觀鳥,反對關鳥、拒食野生動物。

1、耕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資源和條件。進入21世紀,人口不斷增多,耕地逐漸減少,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首先要確保耕地的數量和質量。

2、秸稈是成熟農作物莖葉(穗)部分的總稱。通常指小麥、水稻、玉米、薯類、油菜、棉花、甘蔗和其它農作物(通常為粗糧)在收獲籽實後的剩餘部分。

3、田雞又稱蛙、水雞、坐魚,包括普通青蛙、牛蛙等。因其肉質細嫩勝似雞肉,故而稱田雞。田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糖類、水分和少量脂肪,肉味鮮美,春天鮮、秋天香,是餐桌上的佳餚。

4、鳥類: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體均被羽,恆溫,卵生,胚胎外有羊膜。前肢成翼,有時退化。多營飛翔生活。心臟是2心房2心室。骨多空隙,內充氣體。呼吸器官除肺外,有輔助呼吸的氣囊。地球上的鳥類分為游禽、涉禽、攀禽、走禽、猛禽、鳴禽六大類。

5、野生動物,顧名思義,為野外環境生長繁殖的動物,一般而言,具有以下特徵:野外獨立生存,即不依靠外部因素(如人類力量)存活,此外還具有種群及排他性。

(8)地理環境與法律的例子擴展閱讀:

防止由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環境污染、化學污染,包括防治工業生產排放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粉塵、放射性物質以及產生的雜訊、振動、惡臭和電磁微波輻射,交通運輸活動產生的有害氣體、液體、雜訊,海上船舶運輸排出的污染物,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學品,城鎮生活排放的煙塵、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防止由建設和開發活動引起的環境破壞,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線、大型港口碼頭、機場和大型工業項目等工程建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壞,農墾和圍湖造田活動、海上油田、海岸帶和沼澤地的開發、森林和礦產資源的開發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新工業區、新城鎮的設置和建設等對環境的破壞和污染。

Ⅸ 地理環境決定論的例子人地中心論例子

「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光了,」說明人類意圖戰勝自然,征服自然,故屬於人類中心論.
故選:B

Ⅹ 試舉出兩例自然環境對地方文化有影響的例子

植樹造林,退耕,還林、還草.
工業、農業、交通、運輸等.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