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理知識解釋城市雨島效應
1. 什麼是雨島效應 天津熱島與雨島效應的關系
簡要內容:天津地區城市雨島效應對夏季降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市區西北與北辰區南部。由區域內夏季多年平均降水分布圖看出, 市區高於市郊地區。由夏季降水變化趨勢空間分布得出, 全市夏季降水減少的背景下, 城市效應使市區降水並未出現明顯減少趨勢。
雨島效應是指大城市內高層建築使空氣循環不暢,盛夏空調、汽車尾氣加重熱量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且越積越厚,最終導致形成降水的現象。隨著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不斷增長、人類活動加劇、城市的生產活動和特殊地面結構共同作用於大氣,使大氣邊界層的特性發生變化,從而使得雨島效應加劇、城市降水量增大。峰高量大的暴雨導致洪水機會增大,加劇了城市的防洪壓力。
研究證實,大城市及其下風向「雨島效應」明顯。由於「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和暴雨之時,這樣易形成大面積積水,甚至形成城市區域性內澇。
天津地區城市雨島效應對夏季降水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市區西北與北辰區南部。由區域內夏季多年平均降水分布圖看出,市區高於市郊地區。由夏季降水變化趨勢空間分布得出,全市夏季降水減少的背景下,城市效應使市區降水並未出現明顯減少趨勢。
天津城市雨島效應在70年代初期之後較為明顯,且與降水豐枯有關,豐水年雨島現象明顯,枯水年雨島消失。
雨島效應與熱島效應的關系
城市大氣環流較弱,熱島產生的局地氣流上升有利於對流性降水的發生、發展。溫度升高不僅引起湍流,且對穩動滯緩的降水系統有阻礙效應,使其移動速度減慢並在城區滯留回升,導致降水強度增大。城市建築物高低不一,粗糙的下墊面使降水雨系減慢,延長了降水時間。城區空氣中凝結核多,大核有促進暖雲降水的作用。城市化影響降水機制以熱島和阻礙效應最為重要,凝結核豐富對降水增多有促進作用。城市雨島效應可能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熱島和雨島關系密切。由於熱島影響,城市空氣層不穩定,有利於產生勢力對流,當城市中水汽充足時易形成對流雲和對流性降水。
研究個案:天津熱島與雨島效應的關系
據分析天津具有明顯的熱島現象,且隨著城市的發展,熱場范圍擴大。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伴隨著1949年以來人口的持續增長,房屋面積劇增,天津城市規模的迅速擴大,直接導致了熱島強度和范圍的加大。天津雨島現象在70年代初期才開始明顯,且頻繁出現,與城市熱島效應對降水的影響具有直接的作用。因為,城市熱島效應產生城市上空的上升氣流,導致四周氣流的輻合,利於形成對流雨。另外,天津夏季平均風速小,城區大面積建築具有良好的阻障效應,使降水系統移動緩慢,延長降水時間,城市空氣中的凝結核也對雨島效應起到了積極作用。
城市化導致的雨島效應弊大於利
雨島效應集中於暴雨和汛期,易形成大面積積水甚至區域性內澇,加劇了城市防洪排澇壓力。增大的雨洪將使流域侵蝕加強,非點源污染加大,使受納水體的污染情況惡化及河道蓄水池淤積加速。城市化引發降雨量的變化及其影響後果對城市經濟生活不利。只有在城市規劃中增強環保意識、認清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適當安排不同土地利用區位置,才有可能減小影響程度。
要降低「雨島效應」,一是要減少「熱島效應」;二是要盡可能減少城市建築物的高度集中;三是要減少城市空氣污染,以減少城區空氣中凝結核。(資料由天津市氣象局提供)
2. 什麼是「雨島效應」
「雨島效來應」,簡單地說自就是城市上空有較多灰塵,凝結核較多,易形成雨滴。由於大城市高樓林立,空氣循環不暢,加之盛夏時節,建築物空調、汽車尾氣更加重了熱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並且熱氣流越積越厚。同時,大城市大氣環流較弱,由於城市熱島所產生的局部地區的氣流上升有利於對流性降水的發生。另外,城市地區空氣中的灰塵等凝結核多,有些較大的凝結核(如硝酸鹽)存在時,有促進暖雲降水的作用。正是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終形成了「雨島效應」。由於「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和暴雨之時,這樣容易形成大面積積水,甚至形成城市區域性內澇。
3. 什麼是城市雨島效應,城市雨島效應有什麼影響
城市有五島效應:熱島效應,干島效應,濕島效應,雨島效應和渾濁島效應。
根據設內在城區和其容周圍郊區的氣象站同時間觀測資料表明,城市氣候與郊區相比有「熱島」、「干島」、「濕島」、「渾濁島」和「雨島」等「五島」效應。
除了大家熟悉的「熱島」,「干島」指城市水汽壓的平均值與同時期周圍郊區平均水汽壓相比較,城區低於郊區,呈現出「城市干島」效應。「濕島」指城區平均水汽壓高於同時刻的郊區平均水汽壓,出現明顯的「城市濕島」。「渾濁島」指由於城市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居民爐灶等排放出的煙塵污染物比郊區多,造成城區的低雲量多於附近郊區,這就使得城市的散射輻射比郊區強,直接輻射比郊區弱,大氣的渾濁度顯著大於郊區。
4. 求地理中的一些效應解析,如雨島效應、焚風效應、雨傘效應,還有其他的類似地理現象的解釋,謝謝了!
「雨島效應」大城市大氣環流較弱,由於城市熱島所產生的局地氣流的上升有利於對流性降水的發生、發展,城區空氣中凝結核多。延長城區降水時間。
焚風效應 氣流翻過山嶺時在背風坡絕熱下沉而形成乾熱的風。
5. 高三地理,請教:什麼城市熱島效應和雨島效應的區別
城市熱島效應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發熱、建築物和道路等高蓄熱體及回綠地減少等因素,造成城市「答高溫化」
城市中林立的高樓大廈比喻為「鋼筋水泥的森林」。而隨著「森林」密度不斷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築物空調、汽車尾氣更加重了熱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越積越厚,最終導致降水形成。這種效應被稱之為「雨島效應」。
形成條件不相同
6. 雨島效應產生原因
「雨島效應」是如何形成的呢?專家解釋稱,大城市高樓林立,空氣循環不暢內,加之盛夏時節,建築物空調容、汽車尾氣更加重了熱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越積越厚,最終導致降水形成:「大城市大氣環流較弱,由於城市熱島所產生的局地氣流的上升有利於對流性降水的發生、發展,城區空氣中凝結核多,大核(如硝酸鹽)存在時有促進暖雲降水作用,同時城市的下墊面粗糙度大使其降水雨系減慢,延長城區降水時間.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就會形成『雨島效應』.」
美國方面的研究證實,大城市及其下風向「雨島效應」明顯.由於「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和暴雨之時,這樣易形成大面積積水,甚至形成城市區域性內澇.
7. 什麼是雨島效應
雨島效應的成因:
1,氣溫高,多上升氣流
2,多高層建築,氣流移動慢
雨島效應,英文版名稱:Rain Island Effect,城市中林權立的高樓大廈比喻為"鋼筋水泥的森林"。而隨著"森林"密度不斷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築物空調、汽車尾氣更加重了熱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越積越厚,最終導致降水形成。這種效應被稱之為"雨島效應"。
隨著綠地和水體數量的減少,緩解雨島效應的能力就被削弱。因此,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減少"城市雨島效應"的污染,就需要在城市規劃中加以調整,保證綠地在城市中所佔有的比例。城市規劃法應當對這樣的問題做出相應的法律規范:對在城市規劃中的綠地面積做出明確的要求,並對破壞綠地和城市水體的行為給予相應的法律制裁;同時,還需要對各種熱源的布局做出合理規劃的要求。
8. 什麼是熱島效應、雨島效應、陽傘效應、綠洲效應
熱島效應:一個地區的氣溫高於周圍地區的現象。用兩個代表性測點的氣溫差值(即熱島強度)表示。主要有兩種:城市熱島效應和青藏高原熱島效應。是指由於人為原因,改變了城市地表的局部溫度、濕度、空氣對流等因素,進而引起的城市小氣候變化現象。該現象,屬於城市氣候最明顯的特徵之一。
雨島效應:雨島效應,英文名稱:Rain Island Effect,城市中林立的高樓大廈比喻為「鋼筋水泥的森林」。而隨著「森林」密度不斷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築物空調、汽車尾氣更加重了熱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越積越厚,最終導致降水形成。這種效應被稱之為「雨島效應」。「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和暴雨之時,這樣易形成大面積積水,甚至形成城市區域性內澇。
陽傘效應:是由煙塵增多形成的。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活動,導致大氣中的煙塵越來越多。懸浮在大氣中的煙塵,一方面將部分太陽輻射反射回宇宙空間,削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能,使地面接受的太陽能減少;另一方面吸濕性的微塵又作為凝結核,促使周圍水汽在它上面凝結,導致低雲、霧增多。
綠洲效應(英文Oasis effect):是指在沙漠地區,因為無水又高溫低濕,因此無動植物存活。但是沙漠地區只要有水源,水分與空氣混合,降低空氣溫度,提高相對濕度。濕潤的空氣適合作物生長,形成人類可居住的條件。
9. 城市雨島效應怎樣解釋
城市中林立的高樓大廈比喻為「鋼筋水泥的森林」。而隨著「森林」密度不斷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築物空調、汽車尾氣更加重了熱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越積越厚,最終導致降水形成。這種效應被稱之為雨島效應。「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和暴雨之時,這樣易形成大面積積水,甚至形成城市區域性內澇。
城市對降水的影響問題,國際上存在著不少爭論。美國曾在其中部平原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城及其附近郊區設置了稠密的雨量觀測網,運用先進技術進行持續5年的觀測研究,證實了城市及其下風方向確有「雨島效應」。中國應用上海地區170多個雨量觀測站點的資料,結合天氣形勢,進行眾多個例分析和分類統計,發現上海城市對降水的影響以汛期(5一9月)暴雨比較明顯,在上海近30年汛期降水分布圖上,城區的降水量明顯高於郊區,呈現出清晰的城市雨島,在非汛期(10月到次年4月)及年平均雨量圖上則無此現象。城市雨島形成的條件是在大氣環流較弱,有利於在城區產生降水的大尺度天氣形勢下,由於城市熱島所產生的局地氣流的輻合上升,有利於對流雨的發展;下墊面粗糙度大,對移動滯緩的降雨系統有阻障效應,使其移速更為緩慢,延長城區降雨時間;再加上城區空氣中凝結核多,其化學組分不同,粒徑大小不一,當有較多大核(如硝酸鹽獎)存在時有促進暖雲降水作用,上述種種因素的影響,會「誘導」暴雨最大強度的落點位於市區及其下風方向,形成城市雨島。
人工熱源的影響,工業生產、交通運輸以及居民生活中燃燒各種燃料,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自然增加城市的溫度。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中的建築、廣場和道路等大量增加,綠地、水體等卻相應減少。而城市綠地具有緩解「雨導效應」的能力,是改善城市「雨島效應」的有效途徑之一。隨著綠地和水體數量的減少,緩解雨島效應的能力就被削弱。因此,要解決這樣的問題,減少「城市雨島效應」的污染,就需要在城市規劃中加以調整,保證綠地在城市中所佔有的比例。城市規劃法應當對這樣的問題做出相應的法律規范:對在城市規劃中的綠地面積做出明確的要求,並對破壞綠地和城市水體的行為給予相應的法律制裁;同時,還需要對各種熱源的布局做出合理規劃的要求。城市規劃法與城市積澇防治的問題。城市積澇,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城市積水。這種現象的發生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地理環境的原因。由於城市某個地方的地勢較低,形成城中局部窪地,每當下雨的時候,雨水就會在這里囤積不易排出,加上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沒有對這類區域的排水問題予以考慮和解決,因此形成一定時間的積水現象。二是人為原因。由於城市建設中不適當地建造建築物或實施其它工程,導致城市局部地區在雨季由於這些不適當的建築物和建築設施的相互作用,形成雨水堆積的現象,加上對這類地區的排水系統規劃建設不完善,因此形成一定時間的積澇現象。而解決這樣兩類問題,同樣與城市規劃有著密切的聯系。城市規劃工作應當考慮,在一定的、地域環境和風環境下,如何分布大型建築物和各類建築設施的問題,以避免導致由各種建築物的相互作用形成積澇現象,同時,城市排水系統的合理設置和分布也應當予以重點考慮。對於這些問題,城市規劃法應當有專門的條款予以規定。
10. 雨島效應的分布
「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和暴雨之時,這樣易形成大面積積水,甚至形成城內市區域性內澇。 城市容對降水的影響問題,國際上存在著不少爭論。美國曾在其中部平原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城及其附近郊區設置了稠密的雨量觀測網,運用先進技術進行持續5年的觀測研究,證實了城市及其下風方向確有「雨島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