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保護知識體系
『壹』 高中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的復習 知識要點 要每章每節的具體重點內容 謝謝啦
環境來與環境問題:
人類與環境的源相互關系 環境問題的特點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資源問題與資源的利用、保護:
主要資源問題 非可再生資源耗竭對人類的影響及相應措施 非可再生資源開發過程中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 可再生資源
生態環境問題與生態環境保護:
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某一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對其他區域的影響 中國不同區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 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
環境污染與防治:
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 環境污染事件 防治環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環境管理:
環境管理的基本內容 環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當前全球環境問題的管理 當前全球環境問題的國際行動 個人在環境保護中應具備的態度、責任和行為准則
『貳』 高中地理《環境與保護》的知識總結
命題趨向:(1)從內容上,主要考查了我國的重大環境問題,如:大氣污染、海洋污染、沙塵暴等。全球性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及其影響。側重於考查問題的成因、危害以及預防治理措施。(2)從形式上,多以統計圖表以及文字材料呈現信息,結合問題所在區域圖,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題型大多以綜合題形式出現,新課標區多以選做題出現,難度一般不大,內容、材料比較貼近生活。(3)從能力上,側重考查學生讀圖提取有效信息、運用相關基礎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樹立人與環境的夥伴關系思想。可能會繼續關注熱點、重大環境問題,仍以圖、文資料形式,考查某區域的環境問題的表現、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要多注意我國的突出環境問題以及重大工程、人類活動所帶來的後續影響。 測試要點一:環境與人類關系的發展 1.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依賴自然環境;2.農業社會:利用自然環境,主要從事種植和養殖活動;3.工業社會:對資源掠奪式開發,排放大量廢物,人地對抗強烈;4.當代社會:多種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謀求人地協調。測試要點二: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實質 :1.原因——①巨大的人口壓力;②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經濟增長;2.實質:環境問題就是資源問題、發展問題;3.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全球變暖;臭氧層遭破壞;酸雨蔓延;森林銳減;水體污染;土地荒漠化面積擴大;生物多樣性遭破壞。測試要點三:人類面臨的主要資源問題及產生的原因 1.水資源問題及產生的原因:世界淡水資源短缺原因是(數量有限、分布不均、不合理開發與管理、總需求量增長快)2.土地資源問題及產生的原因:①世界耕地資源嚴重不足;②土地退化嚴重(過度放牧、植被破壞、不合理的生產活動、土地污染);③中國土地資源面臨的壓力(耕地比重不大、分布不均勻、非農用地增長迅速、耕地質量差)。3.礦產資源問題及產生的原因:需求量的不斷增大,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測試要點四:非可再生資源(煤炭和石油)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1.主要措施:科學開采、環保並行、保護土地、能源結構改革。2.利用:發展多元化結構的能源系統(太陽能、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地熱能等)。測試要點五:可再生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1.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淡水短缺解決措施:(世界:開源,節流。中國:開發水源;節約用水;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加強污水處理和利用。)2.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耕地利用與保護:確保耕地總量不減少;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質量;科學開發和整治土地。土地退化防治措施: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農牧業措施)測試要點六:生態環境問題 1.主要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和危害:(森林資源銳減;草地退化;濕地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荒漠化)2.我國不同區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如:西北地區的土地荒漠化;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流失)測試要點七:環境污染問題1.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雜訊污染等)2.環境污染形成的原因、過程及危害:(環境污染主要是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無節制地向環境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質所造成的;破壞自然環境,危害人體健康)3.我國環境污染的現狀:環境污染有日益加重的趁勢測試要點八:環境污染的防治 防治環境污染的主要措施: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實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發展科技,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垃圾分類回收或作無害處理。 我國生態環境的基本特點是:總體在惡化,局部在改善,治理速度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1.水土流失嚴重 我國水土流失面積為179.4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國土面積的18.7%。我國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地區主要有:遼河上游,黃土高原地區,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橫斷山脈地區,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區。2.沙漠化迅速發展 中國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國家之一。北方地區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達149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面積的15.5%。20世紀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2100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展。3.草原退化加劇 20世紀70年代,草場面積退化率為15%,80年代中期已達30%以上。21世紀初,我國90%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其中嚴重退化草原近1.8億公頃,並以每年200萬公頃的速度在擴大。由於草原退化,牲畜過載,牧草產量持續下降。4.森林資源銳減 中國許多主要林區,森林面積大幅度減少,昔日鬱郁蔥蔥的林海已一去不復返。全國森林採伐量和消耗量遠遠超過林木生長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絕大多數國有森林企業將面臨無成熟林可採的局面。5.生物物種加速滅絕據估計,我國的植物物種中約15%~20%處於瀕危狀態,僅高等植物中瀕危植物就高達4000~5000種。近30多年來資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鰭豚、野象、熊貓、東北虎等珍貴野生動物分布區顯著縮小,種群數量銳減。屬於我國特有的物種和國家規定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有312個種和種類.正式列入國家瀕危植物名錄的第一批植物有354種。
『叄』 高中地理知識框架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復習要點
必修模塊1(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③因為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④因為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岩石分三大類: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肆』 高三地理知識體系怎麼構建啊
看著目錄一點點細分,可以用樹杈圖或表格圖。。
『伍』 求中國區域地理知識體系的相關知識
以下都是本人手打,有的地方可能不太全面,我結合了高中課本和我的課下自己通過做題整理的筆記敘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北方地區(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秦淮以北,內蒙古高原以南,黃渤海以西):
①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侯為主,半濕潤區為主(東北地區濕潤區)②植被類型:溫帶落葉闊葉林 ③主要地形區: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 ④河流名稱:黑龍江水系、遼河水系、海河水系、黃河水系等、 ⑤主要農作物(我也包括了經濟作物):春小麥、高粱、大豆、甜菜、玉米(東北地區);冬小麥、棉花(華北地區);穀子(黃土高原),⑥工業部門:鋼鐵工業(京津唐工業區、遼中南工業區——合稱為環渤海工業區) )⑦資源:煤、鐵、石油、海鹽(長蘆鹽場-河北,中國最大)
二、南方地區:(秦淮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部、南部臨海東海和南海):
①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滇南,雷州半島、海南島、台南) ②植被類型:溫帶闊葉林 ③主要地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東南丘陵 ④河流名稱:長江水系、珠江水系、雅魯藏布江水系⑤主要農作物(包括了經濟作物):水稻、油菜、茶葉、樟樹、柑橘、天然橡膠……等 ⑥工業部門:長三角工業區、珠三角工業區(輕工業為主)⑦資源:有色金屬(就不細說了,太多了)
三、西北地區(大興安嶺以西,長城,昆侖山,阿爾金山以北)
①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 ②植被類型:荒漠為主 ③主要地形區:准格爾盆地、吐魯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 ④河流名稱:內流河為主,塔里木河(我國最長內流河),額爾齊斯河(外流河,太平洋水系!!!) ⑤主要農作物:棉花(灌溉農業)、(棉花最大的基地),瓜果甜 ⑥工業部門:重工業為主 ⑦資源:石油,天然氣,煤
四、青藏地區(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以南):
①氣候類型:高寒為主 (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基本不受季風影響) ②植被類型: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草原-高山荒漠 ③主要地形區:青藏高原 ④河流名稱:雅魯藏布江,黃河水系,長江水系 ⑤主要農作物:青稞,小麥,豌豆(藏南谷地---河谷農業) ⑥工業部門:略 ⑦資源:9可再生資源)太陽能、地熱能;(新能源)風能、水能
『陸』 高中地理選修《城鄉規劃》和《環境保護》的知識點總結
環境與環境問題:
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系 環境問題的特點 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內境問題
資源容問題與資源的利用、保護:
主要資源問題 非可再生資源耗竭對人類的影響及相應措施 非可再生資源開發過程中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 可再生資源
生態環境問題與生態環境保護:
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某一區域的生態環境問題對其他區域的影響 中國不同區域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措施 生態環境保護的作用
環境污染與防治:
主要的環境污染問題 環境污染事件 防治環境污染的主要措施
環境管理:
環境管理的基本內容 環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當前全球環境問題的管理 當前全球環境問題的國際行動 個人在環境保護中應具備的態度、責任和行為准則
『柒』 高中地理環境保護復習提綱
第一章:環境與環境問題
環境的概念及分類
▲環境問題的表現: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全球環境變化
▲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引起的環境問題,主要指火山爆發,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風,海嘯,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災害(2)人為原因 1.資源的有限性與人類需求的無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經濟利益與長遠環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矛盾4.個人行為和大眾利益的矛盾
解決當代環境問題的關鍵是在盡可能短的時期內,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長,使世界人口穩定在適度的規模
當代環境問題的特點:
1、兩種不同的環境觀: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1)概念: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它是一個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和自然環境的綜合概念。(2)基本思想①鼓勵經濟增長;②要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③謀求社會的全面進步。
(3)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21世紀議程》
危害的不可預見性:舉例2、過程的不可逆性:舉例3、規模的全球性
第二章:環境污染與防治
地理環境的自凈能力的概念:指環境對外來物質具有一定的消納、同化能力。
▲環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時間、空間范圍內,環境的自凈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過其環境其自凈能力,就會產生環境污染
自凈機理:物理凈化,化學凈化,生物凈化
重金屬污染:
污染物:各種重金屬 污染過程及危害:通過水體或食物鏈造成人或動物中毒
▲水體富營養化:水體富營養化發生在淡水水體,稱為「水華」;發生在海洋,稱為「赤潮」
1、形成條件:較為封閉的海灣、湖泊等水體中,由於水體的流動性差,自凈能力弱
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營養元素
3、污染源: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廢水
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魚類死亡②水質變壞③湖泊變沼澤
5、湖泊沼澤化本身是一種自然現象,進程緩慢。人類活動(水體富營養化與圍湖造田)加快了這一進程
海洋石油污染
1、污染源: 近海石油的開采、加工和運輸,海上油輪泄漏
2、污染物:石油
3、危害:
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導致海鳥、海獸的毛、皮喪失防水和保溫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覺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塊能粘住大量的魚卵和幼魚,並阻礙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棲動物則還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響。
間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過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會間接地對生物造成危害
5、怎樣清除石油①分散:噴灑強效洗滌劑,不宜在近岸或漁場使用②沉降:撒粉狀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麥稈等吸收石油, 靜水環境④圍欄:小面積油污, 靜水環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燒:油層達2mm,造成大氣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體健康②降低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③影響漁業生產的產量和質量④制約工業的發展⑤加速生態環境的退化和破壞⑥造成經濟損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一.工業水污染防治對策:1)宏觀性控制對策:優化產業結構與工業結構2)技術性控制對策。如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促進工業廢水與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3)管理性控制對策,如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健全環境監測網路。二.城市水污染防治對策1)將水污染防治納入城市的總體規劃2).城市廢水的防治的防治應遵循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3).在缺水地區應積極將城市水污染的防治與城市廢水資源化相結合4).加強城市地表和地下水源的保護5).大力開發低耗高效廢水處理與回用技術。三.農村水污染防治對策:1.發展節水型農業2.合理利用化肥和農葯3.加強對畜禽排泄物,鄉鎮企業廢水及村鎮生活污水的有效處理
固體廢棄物(通常稱為垃圾)是指在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污染環境的固態、半固態廢棄物質
當代垃圾產生的環境問題:1、自然環境對固體廢棄物具有一定的自凈能力2、傳統方式:用垃圾和糞便堆肥,使有機質回歸土壤,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注意:上述兩種方式,不能處理所有的固體廢棄物。3、固體廢棄物的危害:①大氣②污染水體③污染土壤④佔用耕地⑤影響環境衛生⑥危害人體健康
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與綜合利用:(一)固體廢物減量化1.對城市固體廢物2、對工業固體廢物(二)固體廢物資源化與綜合利用1.物質回收利用2.物質轉換利用3.能量轉換利用(三)固體廢物的無害化處理處置
影響大氣污染擴散和自凈的因素:⑴污染物排放量大小:若排放量小,則易擴散⑵氣象條件:風速、風向、氣溫、濕度、雲況、輻射等凡是有利於增大風速、增強湍流的氣象條件,都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出現逆溫天氣,大氣層異常穩定時,不利於大氣污染物的擴散⑶地形:盆地、河谷地形,不利於污染物擴散
大氣污染物及其來源與危害: 碳氧化合物,主要指CO, 50%來自汽車尾氣, 有毒.氮氧化合物,NO和NO2, 汽車尾氣, 造成酸雨(硝酸型酸雨).碳氫化合物, 汽車尾氣, 與氮氧化物形成光化學煙霧.氯氟烴化合物, 製冷劑,發泡劑, 破壞臭氧層,形成臭氧空洞.顆粒物, 礦物燃料的燃燒,汽車尾氣,采礦,建材,冶金等工業企業和人類的農耕活動, 影響城市空氣質量的主要污染物.硫氧化物(SO2), 含硫煤的燃燒, 造成酸雨(硫酸型酸雨)
可吸入顆粒物污染
1、可吸入顆粒物——直徑小於10微米2、空氣污染指數(API):空氣質量的好壞取決於各種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例如北方絕大多數城市的首要污染物均為可吸入顆粒物3、可吸入顆粒物的利弊:(見課本P 26頁)
利:刺激並鍛煉人的免疫機能. 弊:①如果顆粒物含有毒有害成分時,出現免疫功能障礙,危害健康 ②顆粒物中如果含有較多病菌和病毒時,可能引發傳染病 ③長期過量顆粒物,積聚在肺部,可能使人患「塵肺病」 ④有些顆粒物沉積在肺部,還可能引起惡性病變
▲為什麼北方城市的大氣污染物以可吸入顆粒物為主(以北京為例)?
①北方降水少,天氣乾燥,多大風,有些地區荒漠化嚴重,導致自然降塵多②燃煤③機動車尾氣④建築工地揚塵
▲怎樣治理可吸入顆粒物污染?
①使用清潔能源,代替燃煤②制定汽車尾氣排放標准,達標排放③擴大綠化面積。建築工地控制揚塵④加大對污染企業的治理力度,減少污染物排放,達標排放。
酸雨:
1、酸雨――PH值小於5.6的降水;PH值小於4.5的為重酸雨2、形成酸雨的大氣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分別形成 型酸雨和 型酸雨3、污染源:自然污染源:火山噴發、地震等自然現象放出大量酸性氣體 人為污染源;工礦企業、交通工具、家庭爐灶燃燒煤、石油、天然氣,向大氣中排放酸性氣體,有色冶金工業排放酸性氣體
危害: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態,農作物減產③腐蝕樹葉,毀壞森林④腐蝕石材,鋼材,造成建築物,鐵軌,橋梁和文物古跡損壞
我國酸雨類型以硫酸型酸雨為主(原因是燃燒高硫煤),汽車尾氣造成硝酸型酸雨
南方比北方酸雨嚴重的原因:①南方有色冶金工業發達,排放大量酸性氣體②南方土壤為酸性,大氣中塵埃為酸性③南方大城市燃燒高含硫量的煤④南方地形以低山丘陵為主,風速小,酸性氣體不易擴散⑤南方陰雨天氣多
我國怎樣防治酸雨:①建立酸雨控制區和SO2污染控制區②限制高硫煤的開采③發展潔凈煤燃燒技術和煤炭脫硫技術④調整能源結構,開發利用新能源、清潔能源⑤加強廢氣中SO2的回收與利用
臭氧層破壞原因:①自然:太陽活動的自然因素②人為:人類向大氣中排放消耗臭氧的物質(例如:氯氟烴類化合物)
全球氣候變暖原因:①自然:全球氣溫處於波動上升期。②人為:人類活動(礦物燃料的燃燒、森林的破壞尤其是熱帶雨林的破壞)導致大氣中CO2等溫室氣體增多,CO2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使氣溫升高
三、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1、能源生產和消費是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調整能源戰略是大氣污染防治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
▲2、措施:①提高能源效率和節能②開發潔凈煤技術③開發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④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⑤其它,如調整產業結構,合理生產布局,植樹造林,控制地面揚塵
第三章 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淡水資源短缺:1、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水資源的多少的指標----------多年平均徑流量 2、淡水資源短缺的實質---------供與需的不平衡問題
淡水資源短缺地區分布:世界主要分布在中東與非洲。我國主要是分布在華北與西北地區
一世界淡水資源短缺原因: 自然原因:①可利用的淡水資源總量有限。目前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河流,湖泊,淺層地下水 ②淡水資源的時間、空間分布不均。國家多年平均徑流量排名:巴西、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印尼、中國
人為原因:③淡水資源的污染、浪費嚴重④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生產、生活用水需求量增長快
淡水資源短缺帶來的危害:①制約經濟發展②影響糧食生產安全③損害生態環境④損害人體健康⑤引發國際沖突
二中國淡水供應與需求
▲1、短缺原因:自然原因:①總量豐富,但人均不足②地區分布不均③降水季節、年際變化大 人為原因:④人口增長,經濟發展,生產生活用水需求量大增 ⑤水資源的污染、浪費嚴重
⑴我國淡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規律:時間:夏秋多,冬春少,年際變化大 空間: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⑵我國不同地區差異:南方地區:(以上海為例)水資源總量豐富,多水帶――水質型缺水 原因:水污染嚴重. 華北地區:(黃河,淮河,海河)總量不豐富,過渡帶,缺水最嚴重――資源型缺水 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量少,季節、年際變化大②流經本地區的河流徑流量小,季節、年際變化大 人為原因:③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用水量大④水資源污染,浪費嚴重. 西北地區:總量不豐富,缺水帶——經濟用水擠占生態用水。帶來生態問題,如土地荒漠化加劇
地下水超採的後果:地面沉降,沿海地區海水入侵,地下水水質惡化
三、水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1、世界淡水緊缺解決對策:開源:①修築水庫②開渠引水③合理開發與提取地下水④廢水處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節流:農業:①改進灌溉技術,降低灌水定額②發展節水農業。工業: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⑤實行污水資源化⑥發展清潔生產
▲2、中國水資源供需平衡對策
開源:①修築水庫――解決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問題②開渠引水――解決水資源季節變化大問題③合理開發與提取地下水④廢水處理再利用⑤海水淡化⑥人工降雨。 節流:農業:①改進灌溉技術,降低灌水定額②發展節水農業。工業:③提高用水效率④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⑤實行污水資源化⑥發展清潔生產。 生態:因地制宜地退田還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植樹造林 。 其他:提高水價,增強公民節水意識,制定水法,調整產業結構
二、耕地日漸減少
世界耕地需求趨勢:耕地資源供不應求,耕地資源不足
世界可耕地資源面臨不足的原因: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原因導致土地退化,使可耕地面積減少②人口急劇增加,所需耕地越來越多③非農業用地不斷增加
二、中國耕地資源面臨的壓力
▲1、我國耕地資源面臨不足的原因:①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比重不大,人均耕地少②耕地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水平差異大③非農業建設用地增長迅速④中低產田多,不合理利用耕地導致土地退化和耕地污染嚴重,加劇耕地不足
2、我國耕地比重小的原因―――山地多,平原面積小,乾旱面積大
3、我國近年耕地面積減少的原因:自然原因:災毀耕地 人為原因:生態退耕;建設佔用;農業結構調整
4、我國耕地分布:主要分布在400MM等降水量線以東的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平原、盆地和低緩的丘陵地區. 黑龍江、內蒙古人均耕地最多
5、注意三點:①人口不斷增長,人均耕地面積逐步下降②人口數目多的時期,人均耕地少③人口增長快的時期,人均耕地減少快
6、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印度 世界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是-------美國
耕地供需矛盾實質是人地矛盾,控制人口增長是解決此矛盾的關鍵
三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與保護
耕地的利用與保護:1、我國土地基本國策:分珍惜和合理使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2、我國土地利用核心問題:護有限的土地資源▲3、我國在解決土地現狀與糧食需求不斷增加的矛盾時,採取的措施
①實行耕地總量不減少的措施②提高土地利用率③提高耕地質量
土地退化的防治:1、土地退化的定義:地資源的質量的降低,自農耕地上通常表現為農作物產量的下降或農產品品質的降低▲2、土地退化的原因:自然原因:氣候異常;全球變暖 人為原因: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樵採;亂砍亂伐;水資源的不合利用;工礦城鎮建設造成植被破壞;污染3、土地退化的表現-------草場退化,土地荒漠化,土壤鹽漬化,土壤質量下降4、土壤侵蝕是一種分布較廣,危害嚴重的土地退化現象5、我國不同地區的土地退化現象:地區, 土地退化現象:西北地區, 土地荒漠化,草地退化 北方地區, 不合理的灌溉引起的鹽漬化,土壤侵蝕 南方地區, 土壤侵蝕,污染造成的土地質量下降為主 青藏地區, 寒漠化 6、我國三大生態問題: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
石漠化:發生地:我國的雲貴高原,兩廣丘陵地區(亞熱帶濕潤,喀斯特地區)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 原因:自然:①坡度陡峻②土層淺薄③降水豐富,夏季降水強度大 人為:①過度砍伐②毀林開荒③陡坡開荒
水土流失:黃土高原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蝕作用 原因:自然:①黃土土質疏鬆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蓋率低 人為:①破壞植被-----農牧業方式的改易,營造宮殿,樵採,戰爭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輪荒③開礦中不注意環保④人地矛盾突出
江南丘陵:紅色荒漠;作用:流水侵蝕作用 原因:自然:①降水多,集中於夏季,多暴雨②地表起伏大,坡地水土不穩定③河流水系發育,侵蝕能力強 人為:①毀林開荒②濫砍濫伐,過度樵採③人地矛盾突出
荒漠化:西北地區為例:外力作用:風蝕作用 原因:自然:①氣候乾旱,降水少②地表覆蓋深厚的沙質沉積物③大風日數多且集中④生態環境脆弱 人為:①過度樵採②過度放牧③過度農墾④水資源的利用不當⑤工礦交通建設中不注意環保⑥人地矛盾突
7、土壤侵蝕的防治原則:①建立「防、治、 用」相結合的體系②將防治工作與消除貧困、土地的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貫徹預防為主,使生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8、土壤侵蝕的防治措施:①生物措施:退耕還林還草,植樹種草,營造經濟林②工程措施:修建水庫,修梯田,淤地壩③農牧業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機肥,適時耕作,舍飼養畜
復習9.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1.土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2.土地資源分布不均,土地生產力地區差異顯著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4.農業用地絕對數量多,相對數量少
三、一些礦產資源頻臨耗竭
中國礦產資源供需矛盾的原因:①總量雖豐富,而人均佔有量低②富礦少,貧礦多,加之開采中采富棄貧,使礦產品品位下降③礦產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平衡,與生產力的布局不匹配
化石燃料的合理開發與利用
能源分類:
產生的方式: 可分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指可以從自然界直接獲取的能源。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是千百萬年前理在地下的動植物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形成的,又稱為化石能源,它們是當今世界中一次能源的三大支柱,構成了全球能源家族結構的基本框架。一次能源中還包括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生物質能以及核能等。二次能源是指無法從自然界直接獲取,必須經過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電能是最主要的二次能源。電能是從其它形式的一次能源轉化而來的。焦炭、汽油、煤氣、沼氣等。
按形成和來源:與太陽有關的能源:太陽能、煤炭、石油、天然氣、油頁岩、水能、風能、波浪能、海流能 與地球內部的熱能有關的能源:地熱能、溫泉 球一月球一太陽相互聯系有關的能源:潮汐
按利用時間長短:常規能源:已大規模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氣、水力等 新能源:正在研究開發和利用的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海洋能、氫能、生物質能(沼氣)等
按性質: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 非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
一化石燃料的分布:1、煤的分布:北半球多於南半球▲2、煤帶:世界:歐亞大陸煤帶:從我國的華北向西經新疆,橫貫哈薩克,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德國,法國直到英國 北美洲的美國和加拿大 南半球的煤炭分布在澳大利亞和南非 中國:主要分布在華北,其中山西、陝西、內蒙古三省區的儲量最多,南方除貴州外,均嚴重缺煤。▲3、石油和天然氣的分布 主要油田分布區:世界, 東半球, 從地中海地區經中東到印尼, 中東,北非蘊藏量最豐富。中東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區, 西半球, 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美國西部 墨西哥和委內瑞拉,到哥倫比亞 中國, 東部, 大慶、遼河、大港、中原、勝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陸架 西部, 塔里木、柴達木、准噶爾三大盆地及吐魯番----哈密盆地
二化石燃料的消耗與前景:1、發達國家能源消耗普遍較高;發展中國家能源消耗普遍較低 2、中國能源消耗總量僅次於美國(原因:人口多,利用率低),人均消耗能源水平很低。
三化石燃料開發與利用中的環境問題:以煤炭為例:開采, 破壞地表,如露天開采會引發滑坡、崩塌,井下採煤會導致采空區地面塌陷;煤炭堆放要佔地,廢渣可能會自燃;礦山排水造成水土環境污染;等等。運輸過程可能會污染空氣、水與土壤;煤炭的堆放要佔地,可能破壞景觀,造成污染。 會產生大量的CO、粉塵以及多種芳烴化合物,污染空氣;釋放大量的CO2,造成全球增溫;釋放SO2和氮氧化物,導致酸雨的形成,進而破壞水生生態系統。並可能改變土壤性狀,危害農作物與森林生態系統。
▲四化石燃料合理開發與利用的主要措施:1.採用科學方法開采化石燃料資源,提高資源的回收率,改變亂采濫挖、采富棄貧、破壞礦產資源的現象,減少生產過程中對資源的嚴重耗損。2.在能源資源開發與使用中,環境保護措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同時投入使用。要防止各種有機、無機污染物在資源開發過程中進入大氣、水體、土壤,引起環境污染問題。3.在礦區生產中應保護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因開采能源而擾動、破壞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時,由采礦者負責進行復墾,恢復到可利用狀態。4.對化石燃料進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發展煤炭洗選加工,實現脫硫,推廣潔凈煤技術等,減少在利用過程中對環境的不良影響。5.實行能源結構改革,在化石燃料中盡可能使用天然氣,用可再生能源的代替化石燃料資源
二、發展多元化結構的能源系統
1、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能源結構已經由石油時代逐漸過渡到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和核能、水電等多種能源互相補充、競相發展的時代。
2、發展多元化結構的能源系統的必要性: ①從全球發展趨勢看,由於人口數量增長,人均能源消費量增長,人類對能源資源的需求持續增長。②化石燃料的使用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由此引發的全球環境問題日益顯著。
所以,今後世界能源的總趨勢是發展多元化結構的能源系統和高效、清潔的能源技術。
3、能源消費結構:是指消費的各類能源分別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目前,我國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佔70%左右,而世界能源消費以石油、天然氣為主,佔60%左右,煤炭只佔30%左右。
一太陽能:最重要的一種可再生能源 1、太陽能的優缺點: 優點:①能量巨大②清潔無污染③可再生,用之不盡 缺點:①能量分散,密度低,利用困難②受天氣影響大,只能在晴天使用
2、太陽能的利用方式:①光熱轉換②光電轉換
3. 青藏高原太陽能豐富, 四川盆地太陽能貧乏(原因?)
3、影響太陽能分布的因素: ①緯度: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緯度高,太陽輻射弱 ②天氣:晴天多,獲得的太陽輻射多;陰天多,則少 ③地勢:地勢高,大氣稀薄;地勢低,大氣層厚 ④大氣透明度:透明度好,太陽輻射強;透明度差,則弱
4、青藏高原太陽能豐富的原因:①地勢高,大氣稀薄,大氣潔凈,透明度好,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小②晴天多,日照時間長③緯度低,太陽輻射強 四川盆地太陽能貧乏的原因:雨多,霧多,晴天少 台灣、海南島西南部太陽能豐富的原因:地處夏季風的背風坡,晴天多
二風能:1、風能的優缺點:優點: ①可再生②清潔無污染③風力發電,成本較低 缺點:①能量密度低②受季節限制,風速不穩定③儲存、輸送困難
2、我國風能分布規律:空間:北方>南方 ;從海邊向內地迅速減弱,內陸又增強 時間:冬春>夏秋
3、風力發電站選址:年平均風速高,風力較穩定地區
三水能:使用最廣泛的可再生能源: 1、水電的優缺點:優點:①可再生②清潔,無污染③發電成本低④水電站建成後,兼有多種效益 缺點:①建站周期長②搬遷居民③發電量受水量季節變化影響④可能給庫區及周圍地區環境帶來不利影響
2、圖3.14,水壩建設對環境的有利不利影響
3、水能資源前五位國家:中國、俄羅斯、巴西、美國、加拿大 水電比重最大國家:挪威,巴西
4、圖3.15,我國水能分布(影響因素:河流徑流量,河流落差) 西南:水量大;一二階梯交界處,落差大 中南:水量大;二三階梯交界處,落差大 西北:水量大;一二階梯交界處,落差大 華東:水量大;落差小 東北、華北:水量小;落差小
四潮汐能: 1、分布:狹窄的海灣,淺海,江河入海口2、優缺點:干凈、無污染,阻礙船隻和魚類進出
五生物能:1、生物能傳統利用方式:柴草,一方面造成環境污染,另一方面造成資源的浪費
2、新的利用方式:沼氣(主要成分為甲烷),為新能源,製取受溫度限制 南方利用時間長,北方利用時間短
3、沼氣是農村比較理想的能源的原因:①原料豐富,可分散製取,就地使用②解決農村生活用能不足問題③緩解燃料同飼料、肥料間的矛盾④實現秸稈還田,提高土壤肥力,促進農業增產⑤促進封山育林,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4、怎樣解決我國農村能源不足問題:①營造薪炭林②發展沼氣③開發小水電④因地制宜,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⑤推廣省柴灶
六地熱能:1、優缺點: 優點:①成本低廉②可再生 缺點:①開發技術難度較大,所需費用較高②可供開發的地點不多③更新速度慢④含有有毒物質,注意環保
2、分布:板塊交界處地熱能豐富
生態環境保護
1、森林是陸地上最強大、最復雜、最能長久存在的生態系統。2、保護森林,植樹造林是生態系統保護的核心。
▲一、森林的生態價值:①調節氣候②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③吸收雜訊,吸煙除塵,釋放氧氣,凈化空氣④繁衍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⑤保護農田⑥美化環境 森林的經濟價值:①製作傢具②造紙工業的重要原料 ③森林中還有多種葯材④重要的建築材料等 森林的生態價值比經濟價值更大,人們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首要價值:改善生態環境
明確不同地區的森林所起的作用不同:三北防護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 沿海防護林:防禦台風、海嘯侵襲,改善沿海生態環境 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山區森林: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城市綠地的作用:吸煙除塵,過濾空氣,吸收雜訊,美化環境,調節氣候 紅樹林:保護海岸,維護生物多樣性
▲二、森林破壞的後果:生態失調,環境惡化,洪水頻發,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化,全球氣溫升高,物種滅絕
▲三、林破壞的原因:①過度的焚耕開墾②大規模的農場和牧場開發③商業性採伐④采礦、水利、公路建設,城鎮建設⑤農業時代的毀林開荒,濫砍濫伐⑥戰爭,森林火災
8、長江流域洪澇災害頻繁的原因:自然:①流經濕潤區,雨季長,降水量大,集中於夏季且多暴雨②流域面積廣,支流多③有些年份季風活動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南北支流洪水與川江洪水疊加④河道泄洪能力不足,特別是荊江段,地勢低窪,河道彎曲,水流不暢⑤中游無足夠的調洪和滯洪場所 人為:①中上游山區植被破壞,涵養水源能力下降,河流洪峰流量增大②中上游山區水土流失加劇,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積,河床抬高,泄洪能力下降③中下游,由於泥沙淤積和圍湖造田,湖泊萎縮,調蓄洪水能力減弱
▲我國森林保護有哪些措施:①加強法治,嚴禁濫砍濫伐②封山育林,退耕還林,建自然保護區③計劃採伐,采育結合④植樹造林,積極營造人工林⑤鼓勵保護性開發,改變山區經濟結構⑥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 天然草地的分布:降水不夠豐沛的地帶。經濟價值:發展畜牧業的基地
▲生態價值: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維護生物多樣性,調節氣候
▲草地退化人為原因:人口增加->畜牧產品需求增加->超載過牧->草場退化 草地退化表現:草群變得稀疏低矮,產草量減少,草質變劣
▲我國草地退化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⑴原因:自然原因:①氣候乾旱,生態環境脆弱②全球變暖,蒸發加劇,降水減少③鼠害,蟲害嚴重。人為原因:①過度放牧②過度開墾③亂采濫挖④濫捕濫獵野生動物⑤人工管理少⑥水資源不合理利用
⑵治理措施:①實行禁牧、輪牧制度②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為牲畜舍飼、半舍飼方式③加強牧場的基本建設④建立飼草料基地,建設「草庫倫」⑤優化畜群結構,合理放牧⑥退耕還草,嚴禁濫牧,濫墾,濫挖
濕地的。
『捌』 求中國地理知識體系!謝謝了
首先,要了解中國的絕對位置、相對位置、地形特徵、地形區及分布省份等;你要分區記:季風區、非季風區。它們的位置、分布的省份、特點等;還有東、中、西部。一樣的內容去記。
『玖』 如何建立地理知識結構,形成地理知識體系
一 注意知識的分門別類、小模塊化
地理知識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多,對於高一的學生而言,由於受初中觀念的影響,會給學習地理知識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在剛開始學習時,教師可以及時幫助學生改變學習地理知識的態度,加深他們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在後續的教學中剛開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構建小模塊知識。比如在講「地球運動」時,就可以以地球運動作為模塊。引導學生先認識地球運動的分自轉與公轉,然後引出自轉與公轉的中心、方向、速度和周期,進而再引出自轉與公轉的軌道平面分別是赤道平面和黃道平面,它們的夾角為黃赤交角。拓展黃赤交角的變化會引起五帶范圍,太陽直射點的移動速度、范圍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最後又拓展出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這樣就構建了地球運動的小模塊化知識,為後續的復習提供了幫助。
二 去繁求精
對於高中文科的學生而言,高考課標要求掌握的知識除了必修和選修而外,還要求掌握世界地理知識和中國地理知識。因此,面對如此多的知識怎樣把繁而多的知識精益求精,就顯得非常重要。比如在學習「德國魯爾區的傳統工業」時,本課中有許多的文字介紹。在字里行間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一條知識線索,它首先分析了德國魯爾區的區位優勢:煤炭資源豐富、水資源充沛、交通便利、離法國洛林鐵礦區近。緊接著分析了德國魯爾區工業衰落的原因包括生產結構單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鋼鐵過剩,最後分析了綜合整治的措施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調整產業布局、優化和美化環境。因此,從課文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見這一條線索,而且德國魯爾區可以作為一個標准案例。在以後的試題中如果遇到分析傳統工業(鋼鐵工業)的區位因素、面臨問題及其解決措施時,學生可以德國魯爾區為標准有選擇性地解答。這樣在繁重的知識學習中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注意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叉滲透
每門課程都有自身的知識結構體系。但在教學中我們會發現有些知識內容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講解這些知識時可以引用其他學科的知識進行分析。這樣可以使一些抽象難懂的知識變得更加簡單,使教學顯得更加直觀化。學生在掌握這些知識時就會得心應手。如關於「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概念,在闡述海洋與陸地溫度差異形成原因時,可以先舉出物理學科中關於「比熱容」的知識。對於海洋與陸地而言,海洋是液體(水),它的比熱容比陸地(固體)大。所以海洋具有吸熱慢放熱也慢,陸地吸熱快放熱也快的特點。因此對於白天而言,讓陸地與海洋同時增溫,將會出現陸地氣溫高於海洋。而夜晚由於陸地放熱速度快於海洋,將會出現陸地氣溫低於海洋。這樣海洋與陸地之間就會存在一個溫度差異,這就是所謂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在教學時引入了物理學科中關於比熱容的知識,所以學生在掌握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時就更易懂,而且還加深了對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這一概念的掌握深度。
四 用生活實例點綴知識,加強知識的記憶深度
很多人認為課本知識是枯燥乏味、一成不變的,其實這個想法很片面。課本知識雖然是靜止的,但它所含的內容卻是豐富多彩的。而且很多知識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這些知識多源於生活實踐,是對生活實踐的詮釋。因此在學習這些知識時,我們可以用生活實例去點綴知識,加強知識的記憶深度,從而更好地完成地理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如在講「亞洲東部季風環流」時,對於高一的學生而言他們很多人還區分不出偏北風和偏南風在氣候上有何特點。關於冬、夏季風的特點他們把握不準,也許課堂上記住了但是一做題目時又容易出錯。所以對於偏北風(東北風、西北風)的特點是寒冷乾燥。教師在講解這一知識時,可以引用俗語「北風飄,冬來到」從而得出吹偏北風時是冬季,氣候是寒冷乾燥的。再如必修一關於岩石圈的物質循環中三類岩石的特點,如果只是單一地用文字和圖片去描述它,學生會很容易遺忘。所以在講授這一內容時,可以從自然界中找三塊這樣的石頭,讓學生親自觀察它的質地、氣孔多少及其紋理結構,最後再由學生討論分析得出三類岩石的特點。這樣從生活中選取實例,就能把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形象化,讓學生加強知識的記憶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