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棠樾村地理位置
A. 南京到安徽歙縣鄭村鎮棠樾村
自駕最方便,然後就是火車到黃山市再轉,那邊任何一個鄉村古鎮都值得專一看,欣賞體驗明清屬時代徽派民居與自然充分交融的生活,歙縣有棠越、唐模、浮梁、篁村等古村落,黟縣有宏村、西遞、南屏,屯溪有老街,休寧有齊雲山,當然最有名還是黃山、太平湖,因時間關系,建議只集中去一個地方,比如歙縣或黟縣即可
B. 棠樾牌坊群位於的棠樾村名字有何含義
在歙縣,除了斗山街這兩座著名的牌坊,還有一個棠樾牌坊群,位於由黃山市市區前往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的途中,離黃山市屯溪區約26千米,離歙縣縣城約5000米的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棠樾村的「棠」字主要有兩解,一解為棠梨樹,又名杜樹,為高大喬木;二解為海棠樹,為落葉小喬木。「樾」字是樹蔭的意思。「棠樾」的意思大約就是棠梨樹或海棠樹的蔭涼之處。
C. 歙縣有哪些旅遊景點
歙縣旅遊景點:
歙縣境內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有:許村鎮、漁梁村、棠樾村。
許村鎮位於歙縣西北部,曾是古徽州通往安慶、池州的必經之地。現保存較完好的有高陽廊橋、五馬坊、大觀亭、薇省坊、觀察第、大邦伯祠等十五處元明清古建築。
漁梁村位於歙縣徽城鎮,整體建築格局保存完整,漁梁壩和水運碼頭是村落最有特色的要素。古村落內現存傳統古建築保存較為完好的有320處。
棠樾村位於歙縣鄭村鎮,以牌坊群聞名於世。在牌坊群旁,還有男女二祠,建築規模宏大,磚木石雕尤為精緻,如今已修復如舊。
歙縣還有大量未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千年村鎮,如溪頭鎮藍田村、曄岔,石潭村、杞梓里、雄村等都很有特色,在這些村莊仍然保留著千年古貌,可以看到不少的明清建築,不失為懷古探幽的好去處。
到達與離開:
【外部交通】
歙縣隸屬於黃山市,有多種交通方式可到達。
1、飛機 可乘飛機到離歙縣最近的【黃山機場】,然後到汽車站乘車前往歙縣,30分鍾。
2、火車 可直接乘火車到【歙縣火車站】;也可先到【黃山火車站】,然後再坐汽車前往歙縣。 3、客車 黃山、上海、杭州、南京等均有到歙縣汽車站的客車。
【內部交通】 當地交通主要以計程車為主,起步價5元。也可以選擇公交或包車。
景區類型:城市
最佳季節:3月-8月為最佳旅遊時間。 春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梨花,盛開地如火如荼,襯著歙縣古民居的粉牆黛瓦尤為美麗,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夏季,漁梁壩處於豐水期,水聲震天,氣勢磅礴,是壩上沖浪的好時候。
建議遊玩:1天
門票:免費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地址:位於安徽省南部
歙縣簡介:
歙縣位於安徽省南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徽州六縣之一,徽州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古代為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國粹京劇的發源地,也是文房四寶之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 歙縣保存文物特別豐富,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和村。
D. 1981年安徽省歙縣鄭村鎮棠樾村牌坊群是怎樣的
唐岳牌坊群位於安徽省歙縣鄭村鎮唐岳村東大街,是明清時期徽州古建築藝術的代表作。
唐岳七連牌坊既反映了程朱回族文化哲學“忠孝貞義”倫理道德的總體圖景,又包含了內涵極其豐富的“以人為本”的人文歷史。同時,也是徽商300年經商的重要見證。
嘉慶二十五年(1820),鮑叔芳和他的兒子包建了一座寓意“仁愛”的牌坊。
牌坊群兩側保留永久性耕地,周圍無構築物。從遠處看牌坊群,這七座牌坊彷彿是“從農田中升起”,這一點尤為突出。
唐岳,古稱唐岳,又稱唐川、慈小利。據說,初唐時,東晉新安都督鮑鴻的後裔鮑安國和他的妹夫王華捐錢救民。唐高祖曾彈劾“唐越公”的稱號,他們所居住的村莊被稱為“唐岳”。
據唐岳寶三氏宗譜記載,石祖榮住在縣城西門,別墅建於南宋唐岳。建言後,戎氏曾孫朱梅攜家人從已有870多年歷史的惠城西門搬來這里。
E.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鄭村鎮棠樾村社會保礙卡是怎樣發放的
這個統一辦理後,由各個組組長統一發放
F. 棠樾村的歷史發展
棠樾從宋以前,就有鮑、汪、董、姚、張等姓居住,棠樾又有上下之分,大體說自村西軟橋頭,大母埸溪岸向東到鄣山公墓、牌樓塘一帶稱「上棠樾」。自此以下為下棠樾。村名「棠樾」二字,來源於《詩經甘棠》篇周賢呂台伯的故事。台伯推行文王政令,深入民間在一棵甘棠樹下辦公,甚得民心,後來特意保護那棵甘棠,讓它枝葉茂盛,清陰滿地。因而把「棠陰」一詞喻為「德政」,棠樾的「樾」字,即指樹陰而言。過來也有人將村名寫作「唐越」。這二個安在當時的農具與墓碑上都能見到。唐是指唐代,越是指「越國公」。這是為了紀念隋未鮑安國佐助他的妻舅汪華起義保衛六州,百姓免於難得到二州萬民歌頌,民心所歸,唐太宗封汪華為越國公、忠烈王,人民百姓將汪華奉為神靈、村村建汪王廟,香火不斷,所以又有了「唐越」村名。
棠樾明清屬直隸省徽州府新安衛、袞綉鄉、清屬22都9圖、大和社、慈孝里、民國屬歙縣豐山鄉、棠槐保,建國後屬富埸鄉,現屬鄭村鎮。
南宋建炎年間,在徽州府任「文學」職官的鮑榮,他看到棠樾環境很好,便在棠樾村坪頭建了一所別墅――掌書園,生前還把早逝的妻子、孺人葬在l園內,即今村中之鮑氏始祖墓園,到了榮的曾孫居美,才將全家從徽州府西門河西搬到棠樾來,開始了規模宏遠的村業,鮑居美麗智有斷,經過數十年的慘淡經營,到元代玉正年間(1341――1368)棠樾村中生產、生活設施都有了良好的基礎。
元代學者鮑元康在村北龍山建慈孝堂,供奉宋末元初鮑宗岩、壽孫父子,表彰《宋史.孝義篇》鮑氏父子遇盜爭死事跡。堂有多進,相當於家廟,這是棠樾鮑氏第一座祠堂。元代村中的建築,主要圍繞始祖墓園而建。現可考的,有墓西的「慈孝之母」,墓北的鮑同仁蒙古文狀元坊,墓東的大和社、西疇書院等。
元、明之際,棠樾村人,進行了大規模的水系改造,棠樾來自靈山之水、分為兩條,一條自東山、槐塘而來,過村北流入模路塘;另一條去村西沿靈山山脈至西沙溪,此為村中主要水源。玉正年間,鮑佰源倡導族人截流築成「大姆壩」,灌溉田600餘畝,確保了棠樾農田旱澇保收,同時引水入村,沿村南環繞如帶(前後街有水圳,前暗入地下,後顯露可取用,現已填塞)。又引模路塘水繞村東兩股水去驄步亭匯合,潺潺流至七星墩義善亭(現已毀)水口。明永樂18-19年對大姆壩重建,並在大姆壩下掘出了一連串的山塘水庫,作為調節,村西北山上的德公塘是一個周遭用條石砌築成的大水庫,保證了大旱時村中的農用水。
建國前,居民以鮑姓為主,其他有汪、吳、董、姚、張、夏、畢等姓。
鮑姓屬東晉咸和年間新安太守鮑弘的後裔,原居豐樂河南岸的金圭坦――鮑屯,據明氏記載:由鮑屯分遷各地的鮑氏已有29派。鮑弘的十世孫蘿節居徽郡河西塢至十二世的鮑榮,稱棠樾派之始祖,南宋後由棠樾派遷出的,可考的,約有40多個,要目如下:贛州、荊州、蕪湖、無為、桐城、繁昌、和州、鎮江、淮西、淮安、當塗、揚州、蜀源、岩鎮、黃山橋、蕃村、亳州、漳州、通州、杭州、貴池、新館、南村、紹興、衢州、貴州、安順等。
棠樾鮑氏本支自始祖榮公起,已繁衍34代,棠樾鮑氏支祠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為16世祖象賢公居家十年間(約在公元1550左右)集宗人建於西疇書院舊址,又稱「西疇祠」,又因祠為崇祀祖登仁郎慶雲公而建。慶雲公排行萬四,故又名「萬四公支祠」,這是棠樾鮑氏族的祖祠,名「敦本堂」,俗名「男祠」。男祠是對女祠而言,清嘉慶年間,明建萬四公支祠,經歷250年風雨,已頹敗不堪,當時輝煌於兩淮鹽務的總商棠樾鮑志通一家,出於光宗耀祖、積德行善的理念,鮑志通與北啟運,子漱芳捐出巨資,將上述支祠重建一新,又於左側修葺「文會」,創建「世孝祠」(崇祀南宋以降的鮑氏孝子)。同時又整修了「大和社」及水口牌坊林園,「三元庵」等文物古跡。他的弟弟鮑啟運別出心裁,因支祠只奉男主,未附女主,拿出全部儲蓄,於大和社對面,坐南向北構築了「女祠」――清懿台,崇祀女主,並捐義田1200多畝,構築鰥寡孤獨「四窮倉」,每年義賑族內窮人。
G. 棠樾牌坊群在哪裡歙縣棠樾牌坊群怎麼去
黃山歙縣牌坊群鮑家花園景區座落於山青水秀的歙縣棠樾村內,由古牌坊、古祠堂、古民居、鮑家花園組成。此地距古城歙縣10公里,距市府所在地屯溪27公里。
H. 棠樾牌坊群在歙縣的什麼地方
在歙縣,除了斗山街兩座著名的牌坊,還有一個棠樾牌坊群,位於由黃山市市區前往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的途中,離黃山市屯溪區約26千米,離歙縣縣城約5000米的鄭村鎮棠樾村東大道上。
I. 棠樾村的介紹
棠樾村,屬安徽省黃山市歙縣,以牌坊群而聞名於世,牌坊群由7座牌坊組成,以忠、回孝、節、義的答順序相向排列,分別建於明代和清代,都是旌表棠樾人的「忠孝節義」的。在牌坊群旁,還有男女二祠,建築規模宏大,磚木石雕特別精緻,近年已修復如舊。中國牌坊博物館也在這里籌建。棠樾村是鮑氏村落,歷代以經商為生。該村的大姓鮑氏,他們的本源斷自晉咸和年間(326——335)的新安太守鮑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