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蝗蟲的地理信息系統
Ⅰ 關於蝗蟲的
人類很早就注意到嚴重的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我國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近幾年來非洲幾次大蝗災也都與當地的嚴重乾旱相聯系。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蟲是一種喜歡溫暖乾燥的昆蟲,乾旱的環境對它們繁殖、生長發育和存活有許多益處。因為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實,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乾旱使蝗蟲大量繁殖,迅速生長,釀成災害的緣由有兩方面。一方面,在乾旱年份,由於水位下降,土壤變得比較堅實,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蟲產卵數量大為增加,多的時候可達每平方米土中產卵4000~5000個卵塊,每個卵塊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萬~40萬粒卵。同時,在乾旱年份,河、湖水面縮小,低窪地裸露,也為蝗蟲提供了更多適合產卵的場所。另一方面,乾旱環境生長的植物含水量較低,蝗蟲以此為食,生長的較快,而且生殖力較高。
相反,多雨和陰濕環境對蝗蟲的繁衍有許多不利影響。蝗蟲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會延遲蝗蟲生長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陰濕的環境還會使蝗蟲流行疾病,而且雨雪還能直接殺滅蝗蟲卵。另外,蛙類等天敵增加,也會增加蝗蟲的死亡率。
蝗蟲在後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觸碰時,蝗蟲就會改變原來獨來獨往的習慣,變得喜歡群居。蝗蟲通常膽小、喜歡獨居,危害有限。但它們有時候會改變習性,喜歡群聚生活,最終大量聚集、集體遷飛,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災,對農業造成極大損害。牛津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對處於獨居階段的沙漠蝗蟲進行試驗,反復觸碰蝗蟲身體的多個部位,以尋找是否有某些觸覺因素使蝗蟲改變習性。結果發現,當蝗蟲後腿的某個部位受刺激之後,它們就會突然變得喜愛群居,而觸碰身體其它部位如觸角、嘴部或腹部都不會有這種效果。
Ⅱ 地理題目▓怎樣治理蝗蟲
什麼才是滅蝗的良策呢?蝗蟲專家陳永林先生說,滅蝗應以改變生態為主。所以應首先給蝗蟲分類定種,劃分蝗區,對其生活習性進行研究。這樣才能尋求到多、快、好、省的滅蝗方法。經過幾天的考察和思考,我頭腦里產生了關於治蝗的想法:
第一,可從蝗蟲的生態環境入手。已知蝗蟲在產卵時會把卵產在含水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地方,於是可以水邊大量種植草木,使蝗蟲沒有地方產卵,從而達到滅蝗的目的。
第二,可用引進天敵的方法將蝗蟲大量殺死。蝗蟲的天敵基本上可分為捕食性和寄生性兩大類。捕食性的如粉紅椋鳥,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它的育雛期,每巢多為3-4中雛鳥,一隻雛鳥平均每天可吃137隻西伯利亞蝗,而一隻成鳥一天可吃167隻西伯利亞蝗。此外,寄生性的昆蟲有斑芫菁、蜂虻、尼黑卵蜂的幼蟲可寄生在蝗蟲的卵囊中,在天山山系曾發現麻蠅寄生在一些蝗蟲的幼蟲或成蟲的體內。但是,在用天敵滅蝗的過程中,一定要小心謹慎,不要治理了蝗災,卻帶來另一種災害。
第三,農葯的副作用太大,並且長期使用單一配方的農葯會使蝗蟲自身產生抗葯性,使得治理蝗災更加困難。我認為應該研究一些專門對蝗蟲有效的殺蟲劑或專門感染蝗蟲的病菌或菌類。如現在在新疆使用的一種菌類,叫"綠將軍",它只感染蝗蟲,將其殺死。此外,由於蝗蟲在發育成成蟲時需要蛻皮,可以研製一種專門抑制蛻皮的殺蟲劑,使蝗蟲無法正常發育,以此起到抑制蝗災的效果。
第四,在蝗蟲的交配季節,可大量誘殺某一性別的蝗蟲,降低其交配機率,間接控制繁殖。比如雌蟲在交配時多以聲音或散發氣味來吸引雄蟲,那麼,我們可以模仿這種聲音或氣味來吸引雄蟲,再在周圍建一圈電網,將自投羅網的雄蟲殺死。但殺死雄蟲不如殺死雌蟲有效,因為在有些雌蟲身上發現了孤雌生殖現象--即雌蟲不與雄蟲交配,也能繁殖後代,而且後代都是雌性。
第五,光消滅蝗蟲還不夠,最好能變害為寶。現在在新疆,有人大量養殖雞、鴨,雞、鴨會以蝗蟲為食物,這樣蝗蟲就成了雞、鴨的飼料。在我國已有了蝗蟲養殖業,新疆蝗蟲種類多,數量大,不愁沒有原料,若能養殖成功,便能為新疆的經濟建設做點貢獻。
第六,在歷史進化過程中,蝗蟲與其食物--植物間發生了協同進化,就是彼此相互適應對方變化的過程。植物會發展自身的防衛機制,防止自己作為食物被吃掉。蝗蟲為了適應植物的變化,自身也在發展。
可見,一方面蝗蟲促進了植物發展的多樣性,另一方面植物也促進了蝗蟲的多樣性發展。蝗蟲作為生物圈中的一員,對生態系統發展起了重要作用。植食性的蝗蟲還能夠分解草原生態系統中動物的糞便,使其更利於土壤吸收,轉化為蛋白質隨植物一起供植食性動物食用。鑒於此,治蝗該治到什麼程度,得三思而後行。http://..com/question/28227629.html?qbl=relate_question_0&word=%B7%C0%D6%CE%BB%C8%D4%D6%B4%EB%CA%A9
Ⅲ 以下關於蝗蟲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蝗蟲的頭部有一對觸角,是蝗蟲的感覺器官,具有嗅覺和觸覺的作用,A正確.版
B、蝗蟲的咀嚼式口器,其營權養方式是以咀嚼植物或動物的固體組織為食,適於啃食植物的莖葉,B正確.
C、蝗蟲的胸部生有足三對,分別為前足、中足和後足,足分節,後足發達,適於跳躍,另外蝗蟲還有兩對翅,前翅革質、狹長,有保護作用,後翅柔軟寬大,適於飛行,C錯誤.
D、蝗蟲的外骨骼不能隨著蝗蟲身體的生長而長大,所以在蝗蟲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有脫掉原來的外骨骼的現象,這就是蛻皮,D正確.
故選:C
Ⅳ 推薦幾個比較好的地理信息系統(GIS)網址
https://www.giserdqy.com/ GIS開發者,包括開源gis:geoserver,openlayers,postgresql,postgis,leaflet,ogc,webgis教程
arcgis二次開發:arcgis api for js,arcengine二次開發,arcmap數據處理教程;版
GIS人工智慧,GIS大數據,GIS+BIM,GIS前沿發展趨勢
開源官方權文檔。
歡迎大家訪問,持續更新中。。。
Ⅳ 蝗蟲的介紹
可以這樣簡介——
蝗蟲俗稱「螞蚱」,具咀嚼式口器,為植食性昆蟲。
它的觸角回呈短鞭狀答,擁有強而有力的後腿,可利用彈跳來避開天敵。體色有綠色和褐色,是生活環境的保護色。
蝗蟲口大、下巴發達,以植物葉片為食,蝗蟲喜食蘆葦、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類植物,蝦須草和海蓬子。
全世界有超過12000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
蝗蟲]數量極多,生命力頑強,多數是作物的重要害蟲。在嚴重乾旱時可能會大量爆發,對自然界和人類形成災害。
Ⅵ 有關蝗蟲的知識
今年全國草原蝗災的形勢十分嚴峻,預計蝗災面積超過1500萬公頃,其中嚴重成災面積將超過900萬公頃,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西藏等省區的情況尤為嚴重。另外,與哈薩克、俄羅斯和蒙古國接壤的新疆、內蒙等省區還將受到外來蝗蟲的侵襲。如果說這場蝗災是一場戰爭,那麼我們先來看看戰火正在哪些地方燃燒。
解說:
新疆草原蝗蟲發生區
預測成災面積228.73萬公頃,其中嚴重成災面積109.2萬公頃,該區特點是草原垂直分布、生態類型變化明顯,優勢蝗蟲種類多,而且從哈薩克侵入的亞洲飛蝗和義大利蝗,在國內適生區定殖,造成適生區逐年擴大,突發性強,防治困難。
青藏高寒草原蝗蟲發生區
預測成災面積196.37萬公頃,嚴重成災面積為92.95萬公頃。本地區地域高寒、環境惡劣、沙塵暴頻發,蝗害長期居高不下,不僅導致局部地區出現生態難民,還嚴重影響到三江源頭的水源涵養和上游地區草原生態的安全。
內蒙古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蝗蟲發生區
預測成災面積775.23萬公頃,嚴重成災面積489.07萬公頃。該地區特點是地處京津地區的西北部,草原退化嚴重,生態環境非常脆弱,蝗蟲成災後將進一步加速草原的退化速度,造成難以恢復的毀滅性破壞。並對使國家正在實施的天然草原保護工程和環北京地區風沙源治理工程建設成果產生嚴重破壞。
東北、華北農牧交錯帶蝗蟲發生區
預測成災面積300.1萬公頃,嚴重成災面積173.42萬公頃。本區特點是大部分草原與農田交錯,蝗蟲在草原上孳生、繁衍,並不斷擴散侵入農田為害農作物,給畜牧業和種植業造成雙重危害。
主持人:情況令人揪心。很多人都知道,草原的生態效益遠遠大於它的經濟效益。為了保護西部脆弱的草原生態,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地方政府也配合中央決策出台了各種政策,例如,圍封轉移、舍飼圈養,等等。這些措施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蝗災的發生可能使這一切努力付之東流,讓所有的成果毀於一旦。
解說:這個圖表表明,由於蝗蟲為害造成草場全部毀壞的面積在逐年增加,截止2002年底,錫林郭勒盟蝗蟲為害造成草場全毀面積已達208.47萬公頃。預測2003年操場損失面積將達到或超過150萬公頃。
Ⅶ 關於地理信息系統!
看方向
1應用 主要學抄會主流的gis軟體的操作,如arcgis mapgis supermap等,還有就是掌握gis中各種操作的原理及基礎知識
2開發 主要學習語言,現在主流的是c# c++ java ,還有各種gis功能的演算法及在程序中的實現,了解arcgis engin等組件提供的類和介面
Ⅷ 關於蝗蟲有什麼研究
對蝗蟲的防治,應該特別提到的是唐代宰相姚崇的功績。漢代由於神學盛行,對治蝗主張德化。唐初亦相沿,朝野形成了對捕蝗的阻力。貞觀二年(628)六月,京城旱蝗,嚇得唐太宗下罪己詔說:「人以谷為命。百姓有過,蟲白蠟、紫鉚、五倍子在予一人。但當蝕我,無害百姓。」以為自己吞個蝗蟲就可以除災,這當然是十分可笑的。開元四年(716)山東蝗蟲大起,當時任宰相的姚崇力排干擾,堅持人定勝天,蝗災可治的思想,領導百姓採取開溝陷殺蝗蟲和火燒成蟲等積極辦法,戰勝了蝗災。僅汴州一地就「獲蝗一十四萬石,投汴渠流者,不可勝記」。這一壯舉不僅當時取得了滅蝗的重大勝利,也為以後滅蝗打開了局面,奠定了基礎。
宋代認識到蝗蟲生活史中有卵的階段,開始生意掘卵滅蝗,防患於未然,以爭取主動。如景佑元年(1034)六月開封諸路就募民掘蝗種萬余石;淳熙九年(1182)還規定了對掘蟲子而取不盡因致次年發生者,杖一百的處罰手段。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在《答宋寀捕蝗詩》中大凡萬事悉如此,禍當早絕防其微。蠅頭出土不急捕,羽翼已就功難施。只驚群飛自天下,不究生子由山陂。官書立法空太峻,吏愚畏罰反自欺。詩中既說明了防早、防小的重要性,也反映了當時捕蝗斗爭的情況,強調不能光靠立法,還要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和採取科學的方法,很有見地。
我國是全世界制定治蝗法規的先行者。第一道治蝗法規是1075年的《熙寧詔》,第二道是1182年的《淳熙敕》,1193年還編制了最早的治蝗手冊——《捕蝗法》,以後歷代都把捕蝗列為國家要政,與農業大害的蝗蟲展開了持久的斗爭。
Ⅸ 怎麼治理蝗蟲
化學防治是蝗蟲綜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在蝗蟲大暴發時採取的主要應急方內法,其滅蝗率高達90%以上。化學容農葯治蝗具有經濟、簡便、快速、高效、效果較穩定等特點,特別是應用飛機噴灑農葯,速度快、效率高,對於大面積、高密度猖獗發生的蝗蟲是必不可少的手段。近年來,山東省植保總站研究利用GPS衛星定位系統和GIS地理信息系統進行東亞飛蝗的蝗情偵查、預測預報和包括飛機噴葯導航在內的綜合治理工作,成效顯著。
化學防治要注意輪換用葯,20世紀50年代我國開始施用有機氯(DDT、六六六等)殺蟲劑,有效地控制了蝗蟲發生,同時也使蝗蟲對其產生了抗(耐)葯性。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以後,防治蝗蟲多用有機磷農葯,這類葯毒性強、殘效期短、副作用大、污染環境、對人畜有害,還殺傷了大量天敵,破壞了生態平衡,同時,易使蝗蟲產生抗(耐)葯性,其後代難以防治。研製對害蟲毒性強、效率高,而對人畜無害的新型環保型農葯,是治蝗技術上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