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地理環境對文化的
1. 求甘肅天水自然地理概況
天水市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
西通青專海、西藏、新屬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正好在祖國的幾何中心,地處東經104°35′~106°44′、北緯34°05′~35°10′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天水市居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中間。交通及區位優勢天水地處陝、甘、川交界地帶和西安至蘭州兩大城市的中點,隴海鐵路穿越全境,天水南站(徐蘭高鐵)正在規劃。G30連霍高速在2011年在天水地區全線通車,G7011十天高速列入規劃,G310國道、G316國道橫貫東西,五條省道輻射南北,是西隴海線經濟帶甘肅段的東部起點、隴東南經濟文化物流中心,素有「隴上小江南」的美稱。2003年,全市貨運量佔全省總量的25%,客運量佔全省總量的30%;1998年以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全省各市地州始終列第二位,年均增長8.9%,對周邊地區有一定的輻射力、帶動力,區位優勢明顯。
2. 甘肅天水的文化
天水大地灣遺址 大約8000年前,一批中華先民生活在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地區(包括天水市的五縣兩區)和隴南地區的禮縣西和等地,他們創造了古老的大地灣文化,接著他們中的一部分遷入現在的陝西,形成了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嶺文化,大約1000年之後,大地灣文化、李家村文化、老官台文化和北首嶺文化先後轉化為仰韶文化極重要的分支——半坡文化,半坡文化從陝西的關中地區向四面八方擴展,當它到達陝西、山西、河南的三省交界處時,在半坡文化的刺激下,仰韶文化的另一個重要分支——廟底溝文化興起,並取代了先前的半坡文化佔了統治地位。 發源於天水大地灣的仰韶文化,其時空和內涵在我國史前考古文化中體量最大、最豐富,影響最廣泛、深遠。是我國遠古文化的核心和主幹。 仰韶文化最主要的兩個類型是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其中又以後者傳播最廣、影響最巨,它以晉南、豫西、關中東部為核心,西至甘、青地區的馬家窯文化,東臨海岱的大汶口文化,南及湖南湖北的大溪文化,北達遼寧內蒙的紅山文化,都是其影響范圍。這種影響如此之大,以至於有些考古學家把馬家窯文化和紅山文化當成了仰韶文化的變種。 大地灣遺址不僅是仰韶文化的源頭,而且還囊括了仰韶文化最主要的兩個類型——半坡文化和廟底溝文化,其晚期文化也代表了仰韶文化發展的最高成就。 天水大地灣遺址與四川三星堆文明的關系 岷江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以營盤山遺址為代表),和以三星堆為代表古蜀文明(以三星堆為代表)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淵源關系。而 根據目前取得的實物資料分析,營盤山大型遺址群歷經了三個大的發展階段。以波西遺址為代表的遺存為第一階段,文化面貌與營盤山遺址有一定差異,受到了天水一帶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外來文化因素占據較為明顯的主體優勢。 第二階段是以營盤山遺址的主體遺存為代表,當時岷江上游的新石器文化發展到高度繁榮階段,遺址數量眾多,外來文化因素、主要是天水一帶仰韶文化的影響仍然占據相當重要的地位。 第三階段的遺存以沙烏都遺址為代表,距今4500年左右,出土遺物與成都平原各史前古城遺址為代表的寶墩文化相同,更多地表現出濃郁的本地文化特色,表明此階段岷江上游地區的本土文化因素已勝於外來文化因素,從而使四川古文明占據了優勢地位。 另外,大地灣遺址、營盤山遺址、三星堆遺址都有硃砂塗紅現象。這種現象最早在大地灣遺址中出現,所以應是大地灣文化影響的結果。 天水大地灣遺址與裴李崗文化的關系 裴李崗系統(和大地灣文化一樣距今8000年左右)一度曾被誤認為是仰韶文化的前身。但隨著對裴李崗系統尤其是賈湖遺址的研究逐步深入,學術界認識到將裴李崗系統看成是仰韶文化前身的觀點是不正確,雖然仰韶文化的確有部分文化要素來自裴李崗系統,但裴李崗系統是包括大汶口文化在內的海岱地區考古文化的源頭。仰韶文化真正的源頭是我國西北天水一帶的大地灣文化。 不過根據考古發現,裴李崗文化和大地灣文化之間似乎有一定的聯系,都發現了三足缽和彩陶,只是裴李崗系統把三足缽發揚光大,形成了鼎文化圈(以大汶口文化為代表),而大地灣文化把彩陶發揚光大,形成了彩陶文化圈(即仰韶文化)。 後來,裴李崗文化受到發源於天水的仰韶文化的擠壓,便進入了山東等地,形成了大汶口文化,並對後世的殷商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地灣遺址與馬家窯文化的關系 在甘肅省東南部的大地灣文化興起了2000多年之後,甘肅省的中部地區和青海省的一部分地區出現了馬家窯文化。它繼承了仰韶文化彩陶的製作技藝,並推陳出新,造就了彩陶文化的另一個高峰。以至於有些人將它叫做甘肅的仰韶文化。 其實,根據考古發現,馬家窯文化是在甘肅東南部仰韶文化的刺激下形成的,它始終與甘肅天水大地灣一帶的仰韶文化處於對峙狀態。另外,從人種上來說,它們兩者的區別也是較大的,天水大地灣人有點像現在中國的南方人,而馬家窯人與華北人接近。 天水大地灣遺址和大溪文化的關系 大家熟悉的長江流域古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然而,長江流域真正的強勢文化是大溪文化,它是從8000年前的城背溪文化和彭頭山文化演變而來,它曾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強烈影響。其彩陶圖案以魚為主,而天水大地灣遺址出土的彩陶比半坡遺址更生動地反映了魚圖案的整個演變過程。 有人說湖北的炎帝傳說可能與仰韶文化對大溪文化的影響有關。 天水大地灣與紅山文化的關系 距今5500年後,發源於天水大地灣的仰韶文化和紅山文化相遇,很快,在紅山文化早期出現具有後岡一期文化特徵的「紅頂碗」,此後,紅山文化大幅度吸收仰韶文化的先進因素,特別是廟底溝類型的花卉紋彩陶圖案,形成具南北兩種文化因素的自身文化特徵。後者的證據是在河北省西北部張家口地區桑乾河上游的蔚縣西合營鄉三關村附近,發現的一群具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特徵的遺址中,也不時有篦點之字紋陶等燕山以北地區紅山文化因素出現,特別是發掘到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繪玫瑰花卉圖案彩陶盆與紅山文化繪龍鱗紋圖案彩陶罐在這里有共存關系,表明紅山文化在它的晚期向南擴展,並在桑乾河上游一帶與仰韶文化相遇。遼西地區作為5000年古國象徵之一的紅山文化規模宏大的壇、廟、冢遺址群,就是這一文化交流的成果。
求採納
3. 我想問問甘肅省天水市的地理環境怎麼樣
天水市哪所學校?師范?天水市的學校都離市中心都比較近 方便到不是問題 環境嘛也不錯 氣候挺溫和的 夏天不是太熱 冬天也不是太冷
總的來說 要山有山 要水有水 要清靜有清靜 要繁華有繁華
4. 天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為
天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為絲路重鎮,並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誕生士也
5. 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影響
日本作為島國,是地震多發列島。所以,日本人一天都在擔驚受怕的生存,恐怕「萬一」的到來,自然造就島國心態:格局小而狹,但又堅忍不拔;思維直板,但又具有擴張性;由於資源匱乏,人人都有危機意識。 在擁有危機感的同時,日本人常備「防災物資」在家中。防災物資包括:手電筒式收音機、戰備服、飲用水、戰備餅干、備用醫葯品等,幾乎家家必備,人人必持。日本所有建築物都設有 「非常口」,國民腦子里綳著「防禦非常事發生」這根弦,時刻做好避難的准備,以防不測的出現。這叫: 「常在有時想無時, 不懼一萬怕萬一, 危機意識腦中閃, 安全防範為第一。」 地震、火災、老爺子是日本人平時最怕的象徵。地震,是日本人的夥伴,島國日本整天在地震的搖籃里生存,大家都清楚不知何時會有滅頂之災。火災,是日本房屋的大敵。因為日本多發地震,人們不敢建築水泥建築,只能建易倒易塌又不傷人的木質建築,但還是經常吞噬人們的性命。老爺子,是日本守禮的象徵。過去,作為家長的父親,一言九鼎,什麼都說了算。今天就大不同了,同中國一樣,女人跟孩子頂了家庭半邊天。 去年四川發生大地震,我和太太鍾雪迅速組織救災義演,為災區捐了大筆錢。但崔天凱大使指示孫美嬌參贊讓我短時間集帳篷解災區之需。於是,我除了發動日本公司購買五百頂帳篷運往災區,還拜託荒井広幸議員在國會上呼籲日本政府拿出帳篷給中國災區。 當時在國會上,荒井議員提出支援中國帳篷時,擔當總務的大臣回答:「帳篷都是從中國加工進口,目前沒有現貨。」荒井先生當場駁斥說:「我做過自治大臣,比你清楚哪有帳篷,就看福田首相和內閣諸位支不支持我的建議?全國各市縣村走為地震備用物資有上萬頂帳篷,抽出一半給四川災區,然後我們再從中國進口就是。」 福田首相一聽大為高興,帶領內閣同意荒井的建議,並還通過了荒井追加五億日幣給中國災區的提案。 由此看來,日本最常被牽掛的就是救災物資,他們時刻擔心「萬一」災難的發生。所以說,日本人生存沒有安全感,總在提防自然災害的到來。 中國人一遇地震大多往外跑,我剛來日本也帶過家人跑出過多次,但再看周圍一個人影都沒有,感到非常奇怪。後來鄰居告訴我,在日本如其跑到外面避難,不如呆在家裡更安全。這是日本人的防地震的做法。 有專家講,日本的傳統文化一直是強調精神比物質更重要,在宣揚非物質資源方面可以說是始終一貫的。 當年二戰時,日本人的無線電廣播曾叫嚷:「物質資源是有限度的。」「毫無疑問,物質性的事物不能維持一千年。」日本的軍人問答手冊使用的口號是:「(敵人的)數量要以(我們的)訓練來抵擋,(敵人的)鋼鐵要用(我們的)肉彈來碰撞。」那些駕駛著小型飛機偷襲珍珠港的飛行員,是被他們一再用來說明精神優於物質的舉不勝舉的例子之一。 日本人認為精神比物質更重要的同時,作為島國民眾,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要有難以想像的事發危機意識,這成為日本人自卑和謙卑意識的生存土壤。 2006年,日本曾熱播了一部名為《日本以外全部沉沒》的電影,這是對日本經典大片《日本沉沒》的再度發揮。上世紀80年代,小說《日本沉沒》和《日本以外全部沉沒》相繼問世,共分別拿下了日本文學創作「星雲獎」的長篇小說獎和短篇小說獎,一時間成為國內媒體和大眾議論的佳話。 《日本沉沒》這部巨片反映的正是日本人心態中最常見、也最脆弱的一面——「島國將要沉沒」。片中數位地質學家通過地殼學論證得出一致結論:由於地殼運動日本島國將面臨一年內全部沉入海底的危機。 而《日本以外全部沉沒》則成這一結論反轉,變為除日本以外所有國家都相繼沉入海底,只剩下日本這一塊地球上最後的陸地,全球難民集中在這個孤島上,日本人優越感急升。 在該片的描寫中,日本首相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最高領袖,終日趾高氣揚地對他國首腦呼三喝四,而外國代表和其他國民則紛紛齊唱「日本努力」;美元、歐元瘋狂貶值;歐美文化黯然失色,英語失寵;黃頭發、藍眼睛也開始低下了高昂的頭……這部影片顯然將某些日本人的帝國心態推向了極致。 按照正常推理,日本將會在地球上過上無憂無慮的富足安逸的生活。但是,作者最終沒能擺脫骨子裡的自卑、謙卑意識,最終沒能擺脫對「島國沉沒」的擔憂。因此,在影片的結尾,沒有最終的倖存者,就連自稱為「救世主」的「大日本」也只是神奇的多活了短短的3年時間。之後,全世界都沉沒了。 由此可見,日本人從古至今始終擺脫不了危機意識所帶來的「島國謙卑情結」。 因為但戰爭失敗使日本人認識到「光憑精神力量是不夠的」,還是要有物質作為強大後盾。 戰後日本經濟的迅速崛起,多少也與膚淺地接受戰爭教訓有關。但作為一個島國,經濟越發展,資源稀缺的矛盾也就越突出。這幾十年來,日本不斷地填海造地,東京又有好幾塊新城區是從大海上建造起來的。 據一位學者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日本以很低的價格從中國進口了不少精煤,用於填海和儲存,現在價格已翻了幾番,這些為爭奪資源的舉措,但也是危機意識的表現,不能不讓我們吃驚。 與此同時,這種對資源的危機意識使日本人特別講究節能和環保。我曾考察過日本的印刷行業。那裡的工廠,為省電,晚上用冰降溫,而且許多工廠都與電廠簽約,規定每月用電量,違約罰款驚人,沒用完也算你的,所以逼著你精密計算,系統控制,正好用完。對廢物一再利用的能力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有家廠61種廢物,已有57種被利用,指標從建廠時的37.7%,到現在的93.4%,剩下的四種是煙蒂、油墨殘物、專用色條、生活廢物。他們還在研究中,以求全部利用。而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職工都要養成習慣,把廢物分類堆放,切割成形,按步驟一一處理。 日本人在這方面確實訓練有素,很少有人逾越規矩。看來危機意識已滲透到他們的血液里,並不需要大張旗鼓地去宣傳環保概念、循環經濟的好處。這應該看做危機感給日本人帶來的正面效應,值得我們學習。 不知道能不能幫到你
6. 天水的歷史文化。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贏非子在秦池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冀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
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民國二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
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三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十六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
民國18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二十三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6)天水地理環境對文化的擴展閱讀:
天水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間,市區平均海拔高度為1100米。最高峰天爺梁,3120米;最低點牛背村,海拔760米。
天水地貌區域分異明顯。東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層褶皺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質沉陷和紅、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層沉積,形成黃土丘陵地貌。
中部小部分地區因受緯向構造帶的斷裂,形成渭河地塹,經第四紀河流分育和侵蝕堆積,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7. 天水的地理環境怎麼樣
就是一種麵食,活好面,從手指中間擠出來下到鍋里煮熟了吃的,吃過還不錯.
民間傳稱,相傳西漢末年隗囂割據天水,呱呱乃皇宮御食。隗囂之母塑寧王太後,嗜呱呱如命,每隔三日必有一食。時至東漢,隗囂兵敗劉秀,投奔西蜀,而其御廚逃離皇宮,隱居天水,專營呱呱,始此紮根秦州城。
秦州到底有多少出售呱呱的攤點,難以統計。但據當地長者稱,千年古城有多少胡同,便有多少攤點。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秦州區綠色市場對面的「常記呱呱」,此外「趙記呱呱」、「東團庄呱呱」也備受青睞。
朝陽初升的清晨,當地人尤喜以呱呱為早點,滿街飄香的呱呱便成古城天水一道溫馨而獨特的風景。香辣的呱呱就著酥軟的豬油盒子,在加上一碗汁濃仁脆的油茶,便是秦州人最為愜意之食。無論寒冬臘月,還是炎炎盛夏,那紫紅色的呱呱永遠生意紅火。
聽說當地的「常記呱呱」最為出名,記者曾慕名光顧。該店的師傅向記者展示了這門「絕活」的加工流程:先將盛產於隴南的蕎麥粉成蕎珍子,入水浸泡後取其澱粉,將其加水入鍋,小火燒煮,鍋內形成一層呱呱時,方可取出盆內加蓋回性,即可食用。
據介紹,「常記呱呱」自開店至今已有二十餘年,以「香、辣、綿、軟」著稱。目前,每天都有將近三百人光顧該店,生意越做越紅火。二00五年十月,「常記呱呱」成為天水市最早一家注冊個人商標的地方風味小吃。
8.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8)天水地理環境對文化的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