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的地理環境
⑴ 《山海經》寫的是哪有沒有能夠對應出來的地理位置
1、奢比屍國
《海外東經》「奢比屍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
《大荒東經》:「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肝榆既贛榆,肝榆之屍既贛榆之人。江蘇贛榆縣原政協副主席鄭礎久和連雲港報社王成章共持此說。
但該贛榆有可能是今之贛榆,亦有可能是古郁州之贛榆。《山海經。海內東經》:「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據贛榆縣志(14):「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國時,先後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琅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於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雲港市北連雲區);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後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後隸屬於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也就是說,要是《海外東經》成書於秦,奢比屍國位於今之贛榆;要是成書於漢代,奢比屍國有可能位於古郁州,即今之連雲港市連雲區。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屍國很有可能在連雲區。該區域的考古文化以龍山文化藤花落遺址為代表。藤花落遺址位於連雲港市中雲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在南雲台山和北雲台山的谷地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為距今 4500—4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發現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跡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 (爰有遺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2、青丘國
《海外東經》「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大荒東經》: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雲「蚩尤出自羊水 , ……登九淖以伐空桑 , 黃帝殺之於青丘。」
江蘇贛榆縣有青口鎮,或許與青丘國有關。青口鎮南距連雲港60公里,北距日照安東衛80公里。
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說《封神榜》更發揮其說,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山海經.南山經》:「[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郭璞註:「即九尾狐」。由於青丘國距離殷人祖先王亥的方國不遠,青丘國應當與殷商有密切關系。
根據《海外東經》,青丘國位於朝陽谷之北(包括東北、西北方位),黑齒國之南(包括東南、西南方位)。
根據《大荒東經》,青丘國位於黑齒國、明星山之間,與白民國和嬴土國相鄰」。
3、黑齒國
《海外東經》「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雲:「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雲:『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雲:『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是古本有齒字之證。古人地理與現今不同,南為上,北為下(《山海經》順序為南、西、北、東)。因此「在湯谷上」即在湯谷之南。
《大荒東經》中「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帝俊的後裔叫黑齒,黑齒建立的國家叫黑齒國。
黑齒國地望應在贛榆枳汪鎮到嵐山安東衛、虎山鎮一帶。證據如下:
(1)黑齒國為帝俊後裔姜姓之國。
(2)夏商時姜姓紀國故地在日照安東衛到江蘇贛榆之間。
《左傳??隱公元年》(15)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太平寰宇記》卷二十二「海州」條下雲:「紀障城,在縣(海州懷仁縣,今贛榆)東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齊師伐莒」《傳》曰:「莒子奔紀障」即此地也」」。贛榆到安東衛的距離恰好是75里,所以今安東衛城正是古代紀障城。也有人認為紀障在贛榆縣界。《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16)一文說:「《左傳》記載:「魯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齊高發帥師伐莒(莒不事齊故),莒子奔紀鄣」;杜註:「紀鄣莒邑也,東海贛榆東北有紀城」;《路史禪通記》:「有紀氏,有鄣氏」;《通志》載:「紀,都紀,遷於劇,注,紀本在東海故贛榆縣紀城是」。「 光緒《縣志》載:界牆城,即紀鄣城。「界牆城,縣北六十里,東際海,西連山」,以東際海西連山的方位來測定,嵐山頭東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遺址即紀鄣城無疑」。「《水經注》載:「游水又東北徑贛榆北,又東北徑紀鄣城東北入海」;杜預《左傳》註:「紀、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鄣城,即此城也」。這些記載,都說明紀鄣城址在今縣城東北境內」。
但贛榆北60-75里的地望大約就在贛榆枳汪和嵐山安東衛一帶,二者相去並不甚遠。紀國大約在商末周初由紀障遷都到今壽光南部紀台村,鄣邑(舊都)仍屬紀,春秋時歸屬莒國。
(3)古紀障之紀國的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
紀國姜姓為炎帝後裔的記載出現較晚,最早見於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18)所載,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 春秋時, 紀國被齊國所滅, 其後以國名\\\\\\\"紀\\\\\\\"為氏。
但有史料證明紀障(古紀國)之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證據如下:
第一,《山海經》數次提到炎帝及其後裔包括在海岱地區的後裔,但在《海外東經》或《大荒東經》的地域內從未提到炎帝之姜姓。
例如:《北山經>」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大荒西經》「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於天」。《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訁夭】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海內經》「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鍾,為樂風」。《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敘述齊地沿革時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後太公因之」。《左傳》杜注稱:「逄伯陵,殷諸侯,姜姓」。山東濟陽縣劉檯子西周墓出土了屬於逢國的青銅器,逢公為伯陵之後,姜姓。盡管齊地與商周時壽光紀國接壤,歷史上從未有紀國之姜為逢伯陵之姜的記載或傳說。
第二,根據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西周初年炎帝後代受封於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台縣) 的記載,即使有個炎帝的後裔受封的紀國,也只能是壽光的紀國,而不是紀障的紀國(假設有兩個紀國的話)。關於紀國之紀障古城,《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一文寫道:「另據國名記載:「炎帝後,姜姓國」,但從史料考證,炎帝之後,周封國不在此地」。
第三,宣兆琦(19)在《從姜炎文化看齊文化的淵源》中寫到:「紀國。殷商時期,有一個紀國,在今山東壽光境內。《左傳??隱公元年》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紀國為姜姓所建,並見於《史記》索隱及《路史》諸書。金文將「紀」寫作「己」。在壽光縣城南20里處,有舊城遺址,紀侯台遺址等。己侯鍾便出土於紀侯台下。近年來,在壽光境內出土了一批紀器。據壽光博物館的專家介紹,均為商代末期的器物。由此可知,西周前就有一個姜姓紀國存在,都城和疆域都在今壽光境內」。這說明紀障之紀國更是早於殷商時期。如果紀障之姜為炎帝之姜,就像逢伯陵之姜一樣,《山海經》中應該提及。也有另一種可能,壽光紀國為炎帝之姜,紀障紀國為帝俊之姜,後來由於歷史的原因二者混為一談。但不論那種可能,紀障之姜肯定不是炎帝之姜。那麼,紀障之姜只能是帝俊之姜。
第四,春秋時代,萊國與莒國尚夷風,用夷禮,因而為齊魯等周王室或其諸侯國所不齒。而紀國與萊國世代為通婚國,說明紀國與莒國一樣,是周王朝所封的土著東夷方
⑵ 山海經中各國家的地理位置。
不是十個國家,是一個國家的名字。 據史料記載,大羿統一了東夷各部落方國,組成了一個強大的國家。由於該國家為眾多崇拜太陽的部落方國所組成,在《山海經》中被稱為「十日國」。
⑶ 《山海經》中記載的地理范圍是什麼
《山海經》中的《五藏山經》,其記載的地理范圍:東南至會稽,西南至邛崍,西北至青專海、新疆的天山,東屬至泰山,北邊似乎越過河套到內蒙古高原或西伯利亞,中心區域大體包括越、楚、蜀、秦、鄭、晉、燕、齊等國疆域。《海內經》主要記海中和沿海邊遠地區;《海外經》記四海之外的國家和地域。
⑷ 《山海經》中記載了哪些的地理知識與地理觀念
《山海經》記錄了許多樸素的地理知識,包括山川、動植物、礦物種類及其回分布等知識,答在地理學發展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我們可以根據其中的記錄,探討當時的地理知識與地理觀念。今簡要歸納如下:其一,《五藏山經》的地理范圍:東南至會稽,西南至邛崍,西北至青海、新疆的天山,東至泰山,北邊似乎越過河套到內蒙古高原或西伯利亞,中心區域大體包括越、楚、蜀、秦、鄭、晉、燕、齊等國疆域。其二,《山海經》中的《五藏山經》,「五藏」意為「五列」或「五域」,是分山列和區域來敘述當時所認識的全國山脈的。其三,《山海經》中已有「四極」的觀念。其四,《五藏山經》的末尾說:大凡「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蓋其餘小山甚眾,不足記雲。」實際上,列出名稱的山只有460座,水名記載了260餘條。其五,《五藏山經》中記載了大約140多種植物的名稱,並進行了一些植物形態的描述。其中木本、草本植物名稱各記錄都約70餘種。其六,《五藏山經》中出現了200餘次動物名稱,分別記錄了112種不同的動物。其七,《五藏山經》中有大量的礦物記載。其八,一些自然地理現象的記載與描述。其九,末尾點出此書的意義。
⑸ 《山海經》記載了哪些自然地理現象
《山海經》記來載和描述了一些自源然地理現象。例如關於華山的險峻,《山海經》記錄為:「太華之山,削成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如此果斷地抓著華山最重要的特徵,形象地反映出華山的地理面貌,堪稱我國最早的山嶽地理書。《山海經》在敘述河流時,必言其發源與流向,還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進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潛流的情況以及鹽池、湖泊、井泉的記載。比如關於河流季節變化,對教水的記述:教山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是永冬干而夏流,實唯干河。
教水是一條注入黃河、冬干夏流的季節河。這些記載都是對自然界科學觀察的結果,有一定的地理意義。《山海經》記載眾多的原始地理知識,比如南方的岩溶洞穴,北方河水季節性變化,不同氣候帶的地理景觀與動植物分布的特點。
⑹ 為什麼山海經里的地理位置記載的那麼詳細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最有代表性的神話寓言故事有,誇父逐日、女媧補天、精衛填海、鯀禹治水等.具體成書年代及作者不詳.軒.轅.傳.奇.手.游融入更多來自古代典籍《山海經》的神話傳說元素,傳承山海經神話傳說,再現遠古神獸風采。唯美寫實畫風將山海經大荒大澤景象在大家眼前逐一展開,喜歡《山海經》的小夥伴可以多多了解,而且可以在其中愉快的了解山海經的文化。
⑺ 山海經的地理定位是以哪裡為中心的
這一疑案的徹底破解尚需要時日。而現在看來,歷史學家凌純聲的看法可內能較符合實際,即:《山海經容》乃是以中國為中心,東及西太平洋,南至南海諸島,西抵西南亞洲,北到西伯利亞的一本《古亞洲地誌》,它記述了古亞洲的地理、博物、民族、宗教等諸多寶貴的資料,至於其作者可能已難於確認。
⑻ 《山海經》中有哪些自然地理現象的記載與描述
一些自然地理現象的來記載與描自述。例如關於華山的險峻,《山海經》記錄為:「太華之山,削成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鳥獸莫居」。(《山海經·西山經》)如此果斷地抓著華山最重要的特徵,形象地反映出華山的地理面貌。又如關於河流季節變化,對教水記述入下:「教山……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是永冬干而夏流,實惟干河。」(《山海經·北次三經》)教水是一條注入黃河、冬干夏流的季節河。「小咸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山海經·北山經》)這些記載都是對自然界科學觀察的結果,有一定的地理意義。
⑼ 求山海經里的地理位置
鹿吳之山可能在今長春大丘山,古代屬於西遼河流域。這里被認為是扶餘人起源地鹿山。蠱專雕可能為毛腿漁屬鴞,毛腿漁鴞分布於內蒙古、吉林和黑龍江。毛腿漁鴞是留鳥,但極為罕見。棲息於低山闊葉林、混交林和山腳林緣與灌叢地帶的溪流、河谷中,也出現於林區漁塘。白天多隱藏在樹上、懸崖上,黃昏出來活動,有時靜立在河中的石頭上,也可以在淺水中涉水而行。飛翔時毫無聲響。常貼著水面或地面低空飛行。叫聲拖長而嘶啞。主要以魚類為食。有時為了恐嚇對手,它還能擺出一種可怕的姿態,稱為恐嚇炫耀。受威脅時會襲擊人的眼睛。故曰:會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