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市河州華府地理位置
㈠ 臨夏市的別名是不是叫河州
明嘉靖河州志記載到:州以河名,因黃河而命也,黃河周流天下唯此名者也。現在有些地方對河州的解釋有誤,說什麼大夏河邊的州,其實稍有常識便知道,古代不特指,單說"河"專指黃河,"江"即為長江
㈡ 臨夏市具體地理位置在哪裡及詳細的介紹
臨夏是一個回族自治州、也就是和市一級的。位於甘肅省。 臨夏回族自治專州概況 臨夏屬回族自治州介於東經102′41─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東西長136公里,南北長183.6公里,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臨夏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另一為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臨夏州下轄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首府臨夏市,全州總人口190萬,其中,回、東鄉、保安、撒拉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56.4%,東鄉族和保安族是臨夏州獨有的兩個稀有少數民族。臨夏歷史悠久,秦漢王朝時就在此設縣、置州、建郡,古稱枹罕,後改河州、導河,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唐蕃古道之重鎮,茶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重鎮」之稱。臨夏平均海拔2000米,年平均氣溫6.3℃,降雨量537毫米,無霜期157天,境內山巒疊嶂,河流縱橫,物產豐富,資源富蘊,氣候溫和,風景優美。 記得選我滿意。
㈢ 臨夏回族自治州的首府在哪
臨夏市地處黃河上游,平均海拔1800米,距省會蘭州150公里,為甘肅省西南部中心城市,是臨內夏回族自治州容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史稱枹罕、河州,素有「茶馬互市」、西部「旱碼頭」和「河湟雄鎮」之稱,享有「花兒之鄉」、「彩陶之鄉」和「牡丹之鄉」的美譽。
㈣ 河州是臨夏市嗎還是臨夏回族自治州
臨夏回族自治州
㈤ 臨夏州有幾個縣
臨夏州下轄有1縣級市(臨夏市)、5縣(臨夏縣 、永靖縣 、廣河版縣 、和政縣 、康樂縣 )、2民族縣(權東鄉族自治縣 、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臨夏州政府位於臨夏市紅園路。
臨夏州位於黃河上游,在甘肅省中部西南面。地理坐標在東經103°211′、北緯35°601′之間。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5)臨夏市河州華府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風景名勝:
積石關
積石關,舊名臨津關,為前涼張軌所置,位於積石山縣大河家鄉關門村西,是河州二十四關之首。關內「積石神工」,又稱「導河積石」、「積石奔流」、「積石鎖鑰」被列為河州八大景之首,繪有「積石神功圖」。
松鳴岩風景名勝區
松鳴岩風景名勝區位於和政縣南端陡石關口,面積約33平方公里。景區由西方頂、玉皇峰、南無台、雞冠山四峰組成。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
黃河三峽風景名勝區位於永靖縣境內,面積214平方公里。由炳靈寺石窟以及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座水電站等組成。2007年,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參考資料臨夏州_網路
㈥ 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地理環境
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本省定西市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相毗鄰,南靠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甘肅省會蘭州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 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置州、建郡。臨夏州現轄臨夏市和臨夏、康樂、永靖、廣河、和政5個縣以及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兩個自治縣。面積8169平方千米,人口27萬。其中,回、東鄉、保安、撒拉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56.4%。1
中文名稱: 臨夏回族自治州
外文名稱: Linxia Hui Autonomous Prefecture
別名: 河湟雄鎮
行政區類別: 自治州
所屬地區: 中國西北
下轄地區: 臨夏市、和政縣、康樂縣等
政府駐地: 臨夏市紅園路84號
電話區號: 0930
郵政區碼: 731100
地理位置: 甘肅省中南部
面積: 8169平方千米
人口: 207萬(2010年)
著名景點: 和政太子山,黃河三峽姊妹峰,松鳴岩森林公園等
車牌代碼: 甘N
行政區劃代碼: 622900
分享網路名片:
簡介
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 置州、建郡,古稱枹罕,後改導河、河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唐番古道之重鎮,茶馬互市之中心,是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之一,有」河湟雄鎮」之稱。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1956年11月19日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市相望,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總面積8169
地圖
平方公里,人口207萬,。州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自治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濕,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氣候適宜。年平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 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時數2572.3小時,無霜期137天
㈦ 唐代臨夏市現在的什麼地方
在歷史上,臨夏被稱為河州。北宋歷史上罕見地河湟開邊(熙河開邊),收復的河內州,就是現在的容臨夏。是擁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古城。
河州歷史,其實可以上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文化時期,在這里曾出土了馬家窯文化遺址。而在秦漢、魏晉南北朝時,西線有一個著名的軍事重鎮——枹罕(「枹」念「扶」),是西北兵家必爭之重鎮。枹罕原先設了臨夏州的臨夏縣,北魏時,枹罕遷到了現在的臨夏市,為省級的河州治所。
唐朝的絲綢之路非常的出名,而河州,就是絲綢之路的重鎮。絲綢之路不止河西走廊這一條線,實際上是三條線:北線、中線、南線。南線也稱羌中道或湟中道,從長安出發,一路向西,經天水、隴西至河州,再由河州過湟水,北上至涼州的張掖。
河州是絲綢之路與唐蕃古道的交匯處,不說戰略意義和軍事意義,僅從經濟意義上來講,河州也是重鎮。
唐代時的河州(今臨夏)位置
㈧ 甘肅臨夏的地理位置
介於東經來102′41—源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東西長136公里,南北長183.6公里,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省城蘭州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介於東經102′41—103′40,北緯34′57— 36′12之間,東西長136公里,南北長183.6公里,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臨夏是全國兩個回族自治州之一,轄臨夏市、臨夏縣、永靖縣、和政縣、廣河縣、康樂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總人口190萬,其中,回、東鄉、保安、撒拉族等少數民族人口佔56.4%,東鄉族和保安族是我州獨有的兩個民族。臨夏歷史悠久,秦漢王朝時就在此設縣、置州、建郡,古稱枹罕,後改河州、導河,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唐蕃古道之重鎮,茶馬互市之中心,有「河湟重鎮」之稱。臨夏平均海拔2000米,年平均氣溫6.3℃,降雨量537毫米,無霜期157天,境內山巒疊嶂,河流縱橫,物產豐富,資源富蘊,氣候溫和,風景優美。
㈨ 臨夏市是哪個省
臨夏市地理位置
平均海抄拔1800米,距省會蘭州150公里,為甘肅省西南部中心城市,是臨夏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和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史稱枹罕、河州,素有「茶馬互市」、西部「旱碼頭」和「河湟雄鎮」之稱,享有「花兒之鄉」、「彩陶之鄉」和「牡丹之鄉」的美譽。
㈩ 臨夏的地理環境
臨夏市位於甘肅省西南部,距省會蘭州117公里,屬蘭州一小時經濟圈范疇。市域東與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接壤,南西北與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縣毗鄰,地理坐標地處北緯35°31'至35°39',東經103°0'至103°16'。區域面積88.6平方公里。
臨夏市地處大夏河下游,河床縱坡徑流量均大,落差顯著,從臨夏州西川電站滾坎至木湖峽長23公里的河段,落差達165米。電力蘊藏量比較豐富。總蘊藏量為43820千瓦,可開發利用的發電量為19980千瓦,至2013年已開發利用的發電量為2468千瓦。實際開發分別占可開發量和蘊藏量的八分之一和十分之一。
水能資源的應用臨夏始於明清時期,以水磨為代表的水力資源利用極為普遍。明嘉靖乙卯年(1555年),河州有水磨「共一千八百有奇」,經清代、民國均以水磨加工麵粉居全省之冠,解放後逐漸以電磨代替。 臨夏市迄今尚未發現有可供開採的金屬礦。非金屬礦主要有石灰石和紅粘土。
石灰石分布在牛津河寬100米,長2萬米,深7米的1400完立方米的主流河床上,市境內可開采面寬70米、長3000米、深1.5米約31.5萬立方米,含氧化鈣(CaO)54.38%。
紅粘土含二氧化硅(SIO2)52.86%,塑性指數大於13,粘土中碎石、礫石、鈣質結粒總和小於3%,基本符合質量要求。
大量河沙及河卵石,分布於大夏河大橋上下遊河床中,來源主要為上游岩石風化物經流水沖刷逐年沉積與下遊河床的沉積岩石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