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中韓地理文化差異環境

中韓地理文化差異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3-02 14:44:42

㈠ 中西迥異的地理環境造成了怎樣的經濟文化差異

在古時候,人們出行不易,交通不像我們現代社會這樣發達,有人甚至終其一生也不能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在這樣的情況下,生活在各地區的人們,其可能達到的區域是有限的,如果是定居的農民其生活的區域就更加有限了。因此早期的文明,特別是定居文明非常受其所在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當我們放眼任何一個國家或是文明時,首先進入眼簾的就是他們的地理環境。因此,對地理環境的研究對比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的!
本論文從地理環境入手,比較中西方古國文化的不同發展經歷,對兩者形成現如今的政治、經濟、科學、思想原因作出簡要地分析。並希望能以此為加強兩方對彼此觀念沖突方面的互相理解與包容做出貢獻。
1.文化與地貌綜述
1.1中國地理環境與文化概況
中國大陸的地理概況是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陸地總面積的66%,盆地和平原約占陸地面積的34%。即平原少,山地多,陸地高差懸殊,全國近70%的縣區分布於山區。近海地區在東部與南部,南北長約5500公里,東西寬約5200公里。而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卻最先從內陸的黃河流域產生。由於中國內地距海洋距離較遠,故中國人文文化應該是以黃河、長江所組成的兩河流域牧耕經濟孕育的文化,其中以黃河流域文化為代表。
1.2西方文化與地理環境概況歐洲大陸基本呈現南寬北窄的梯形,半島和島嶼的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陸地與海灣犬牙交錯,加上歐洲面積本不大,這就使歐洲各地到海洋距離都不遠,歐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過700公里,東歐距海最遠處也只有約1600公里左右。因此,歐洲人文文化應該是海洋性經濟與內陸經濟相互參融而催生的文化。而歐洲文化的主要源泉是古希臘文化。
1.3對比對象經過對上述概況的分析可以得知,本文所對比的中西方古文化以古黃河流域文化和古希臘文化為代表。文化是居住在不同地區人民歷經千年智慧與心血的結晶,是歷史的沉澱,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同時,文化也是由許多不同的內容構成的,本文主要對經濟、政治、思想、科技藝術、精神幾方面進行探討,以得出我的結論。
2.地理環境對經濟的影響
2.1中國的農業經濟 眾所周知,中國的古代經濟的基礎就是農業經濟,可見,中國的地理環境十分適宜農業的發展。也由於農業在中國的蓬勃發展,中國人流傳有一句古話,叫做:民以食為天!可見農業在人們心目中地位的重要。事實上,早在公元前5000年,黃河流域的半坡人與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就已發展形成了成熟的稻穀培育技術。農業的發展需要幾個自然要素,肥沃的土壤,豐沛的灌溉水源,充足的陽光。
2.1.1土壤 中國的農業經濟是典型的大河流域經濟,重要的農耕帶都在大江大河的周圍。因為我國河流分布眾多,擁有許多由河流沖擊沉澱的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區。這些地方不只是土壤肥沃又較松軟還地勢平坦,十分有利於開展大規模農業。
2.1.2水源 中國農業不是只能依靠河流的灌溉,因為中國地區的降雨量也是十分豐富的。
根據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中的敘述,有所謂15英寸等雨線的概念,在等雨線的東南,我國平均每年有至少15英寸的雨量,適合發展農業。美國學者羅茲·莫菲著《亞洲史》,則有所謂季風亞洲的概念,我國與亞洲其他部分之間多有高山阻隔。夏季,遠離海洋的亞歐大陸中央區會迅速升溫形成熱空氣團,熱空氣上升,周圍海洋飽含水蒸氣的較冷空氣湧入,到達陸地上空,特別是遇到丘陵或高山時,被迫上升的濕氣團迅速冷卻、凝結形成降雨。
2.1.3光照與溫度 光照不只代表陽光還代表了溫度。中國基本處在北溫帶,而且大部分在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擁有充足且適度的陽光和溫度,非常適宜農作物的生長。
2.1.4不利於其他經濟模式的因素 中國形成一個自然封閉的地理環境,東、南、西、北各個方向都存在古人無法克服的地理障礙。
東北方向為大、小興安嶺、外興安嶺以及嚴寒的西伯利亞;正北方向為蒙古高原及嚴寒的西伯利亞;西北方向,通過河西走廊,可進入新疆,但將面臨沙漠與高山的阻隔;西南方向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即便是今天我們也很難翻越;東方和南方則是大海,以古人的技術條件,尚不具備在風高浪大的海洋上航行的能力。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處在一個四面封閉的環境中,古代人的科技水平有限,東無法渡海,西不能翻越青藏高原和沙漠,北方少有人煙,因此四周的自然阻隔是他們無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也就無法開展主要以貿易經商為主的經濟模式。
可見,地理環境對中國古代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2.2古希臘經濟 古希臘經濟的特點是航海、貿易、移民和奴隸制,這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決定的。在古希臘為什麼沒有出現東方式的農業文明,我們也可由地理環境解釋。阿提卡是雅典所在的地區,被稱為「希臘的希臘」,這個地方最能體現古希臘的精神氣質。但是這里的自然條件是惡劣的,由於土層淺薄,而且多石,不適於發展農業。
按照柏拉圖的說法: 所有肥沃松軟的土壤都流失了,留給一個國家的只是皮和骨頭。雅典人的作法是種植橄欖樹,把橄欖油裝入陶罐,運往斯基泰換取穀物。航海和貿易的需求促進了阿提卡制陶業和造船業的發展。貿易的需求又促使雅典人開始開采阿提卡的銀礦,從事開採的是由海外輸入的奴隸。這一切又促使雅典逐漸獲得了整個愛琴海及之外的海上霸權。
從整個希臘的角度而言,希臘是一個多山地、丘陵,狹小、地形復雜、海岸線復雜,多海灣、海峽、島嶼的地區。多樣性的地理條件和狹小的土地,即便有一些地區適宜農業,也無法發展到很大規模,向海外移民、航海經商幾乎成為當時人們自然的選擇。
與中國完全不同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古希臘與中國完全不同的經濟模式。
3.地理環境對政治的影響
有句真理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與古希臘已經有了完全不同的經濟基礎,他們的上層建築也就會不同。
3.1中國政治中國的農耕經濟要求環境的安泰。因此,需要民族整體的強勢,這樣即可以抵禦外族的侵略,又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對農耕環境加以改造。那麼能產生這種效應的國家形態只能是民族的整體統一,治理權力的中央集中。不論是主張「以法治國」的法家,還是主張「以禮治國」儒家,他們的理論主張都是以「君權一統」 為主旨。其核心是,期望以人民較少的自由賦以君主較大的權力,來換取較穩定的社會形態。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重視耕戰,最後由位於西北方耕戰問題解決的最好的秦國完成了統一。自此之後中國基本一直處於統一的情況下,即便有好幾個戰亂時期,但整個趨勢仍然是要形成統一的專制帝國。從此以後,以農業經濟為基礎,倡導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度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君主世襲制是其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
3.2古希臘政治如果航海、移民、貿易成為城邦中最重要的事物,世襲的君主制是很難維持的。在古希臘早期,還是存在所謂世襲國王的,但後來隨著時間的發展逐漸過渡到僭主政治和民主政治。造船業、航海貿易業發展了起來,同時大大地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包括一些以前種地的平民和佔有地的貴族,也開始從事工商業,逐漸地,這里有了人數眾多的強大的工商業階層。,但卻沒有政治權利,經常受到土地貴族的侵犯盤剝。因此,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他們就會和農民一起反對土地貴族的專制政權,要求擁有政治權利。政權從土地貴族手中奪過來之後,新的政權必須以維護工商業從業者的利益為目的。而工商業發展的首先要求是自由和平等。沒有自由和平等,工商業從業者無法進行正常的經營活動。所以新政權必須保護每個合法公民的自由平等和私有利益。這樣,民主制國家產生了。
4.科技 中國與古希臘都是文明古國,都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在這些文明中最表象象徵的就是他們的科技藝術。科技,我將其理解為科學和技術。我認為,中國文化中更多的是技術而非科學,真正的系統科學起源於古希臘。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眾多,單單四大發明就享譽世界,甚至對西方的科技發展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受農業經濟以及政府「重農」政策的影響,很大一部分的科技成就是與農業有關的。例如適合我國農業生產的二十四節氣令,各式各樣的水車、播種工具,甚至有很多種歷法也是以適合農業生產為原則創立的,其他的工藝創造也很大一部分是直接或間接為農業生產生活服務而創造的。這些發明精巧絕倫,是古代人民千年智慧的結晶,但是,我國古代的科技不能形成一種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因此,不能稱為科學,應該是技術。即使是某些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知識體系,但是也只是我國文化科技方面中的一小部分,不具有代表性。
科學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這不是在受到束縛而且十分封閉的農業經濟、君主集權的條件下能夠產生的。但是在民主制社會中,個人可以自由平等地生活,個性天賦能得到發揮,總有一些人天生喜歡研究學問,熱衷於思考古人流傳下來的種種問題,也可以自由地爭論,工商業經濟的發展也促使了不同理論的交流,這樣,追求真知的哲學學問能夠得到發展。而研究萬物本原的工作必然會促使認識方法的提高,直至產生正確的認識方法------科學。
哲學的發展乃至科學的產生,必須要有自由的社會環境。而自由的民主制社會的產生必須要有強大的工商業階層力量對抗土地貴族專制,而強大的工商業階層只能出現在適合工商業大發展的地區,而適合工商業發展的地區必須有這樣的地理環境:有方便的對外聯系,附近是古老文明地區,自身環境不適合農業,但有自然礦藏,適合航海,有優良港灣。
這樣的地區,在我們地球上,其實只有一個。這就是愛琴海區域的希臘半島上的雅典地區。幸虧有雅典地區,使得在公元前3世紀時,人類終於有了科學。
5.宗教信仰 比較中西方的宗教信仰,會發現一個顯著的不同:歐洲敬神,中國敬人。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社會心理是聖人情結。我們民族是一個宗教意識淡薄的民族,在傳統社會的社會生活中其實是沒有宗教的。我們沒有本土宗教,宗教是外來的,道教是宗教外來後才產生的,不是自己產生出來的,而且即使是道教,他所遵奉的教主也是真人—老子。我們不崇拜神,崇拜人,而且是真人崇拜。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人類的一切聰明才智都集中在英雄身上,人類的基本生存技能都來自於「三皇五帝」的智慧。象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分別發明了燧石和鑽木取火、結網和弓箭以及牲畜的飼養、五穀的種植和中醫葯術。而五帝之首黃帝則是做衣冠,造舟車,制音律,創文字等等。而這些都是由當時人類生存環境及經濟活動決定的。中國頻繁的災害和頻繁的戰爭,造就中國農業基本上是天災與人禍後的餘存。戰勝天災,避免人禍就成為農耕民族的普遍期望。而黃帝逐蚩尤、大禹治水的成功實踐,使華夏先民真切感受到,英雄救世比神仙救世更實際一些。所以說,中國的神都是人格神,是人的化身。舉個最簡單常見的例子,店鋪中所供奉的財神爺不就是關公嗎?
與中國不同,西方人認為神靈賜予自己理性,如廣泛流傳歐洲的古希臘神話中,普羅米修斯的弟弟神厄庇墨透斯點化人和動物各種天賦,盡管一時疏忽,好象留給人類的天賦少了些,但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卻賦與人以最重要的智慧,普羅米修斯乾脆從太陽神那裡偷出火種補償給人類,使人類成為世界生靈的主宰。西方人崇拜神,而且基督教的神是無形的,基督教的教義中上帝沒有形狀,不是人格神。他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因此超越所有的人,因此才可能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這樣的平等理念只有在民主制的國家才可能實現,更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可能產生。
6.精神面貌與道德標准 我相信,生存在不同地方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生存之道。依附於不同生存模式的人們所表現出的精神面貌與道德標準是不同的。
6.1中國式的含蓄謙虛包容之美 在古時候,大部分的中國人其實就是中國農民。中國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種、收獲,而其收獲的不只是稻穀,還有精神。他們教育子女都是說:「要學習稻穗,它們吸足了水,都會把頭謙虛地低下來!」因此,中國人敬仰大地的包容與貢獻,學習稻穀的含蓄與謙虛。中國的成語里就十分稱頌這種美德,像是「海納百川」、「虛懷若谷」。
猶太人的文化具有一種侵略性,他所到之處都會或多或少的改變該地方原有的精神文化。但是,唯有到了中國,他的侵略性完全不起作用,甚至被中國文化所吸收。這就是中國文化本身的包容性的表現與作用。 每當中國人被人稱贊時,都會謙虛地說:「不敢當」,而西方人則會十分坦然地接受。
6.2古希臘式的冒險求真之美 古希臘人的生活就是航海、貿易和移民,這使得他們要常常面對大海。如果說中國文化的老師是大地,那古希臘就是海洋。人們在陸地上可以自由行走,沒有任何顧忌,更沒有生命危險。但是海洋就不同了,它詭異莫測,凶險異常,一個不慎,所要面臨的就是沒頂之災。
因此,與海洋打交道的人就要具有或是說被鍛煉出一定的精神品格,那就是開放性的冒險精神、樂觀精神與求實的精神。只有勇敢的人才能直面大海,勇敢的人會十分樂意於冒險。當一個人不畏懼危險時,他就會樂觀地面對一切人事物。要與大海進行對抗,就需要精密的儀器、豐富詳實的海洋知識、先進的造船技術,這些就要求人們對事物抱有求實的精神。
這些就是古希臘人在自己生存環境中所培養出的性格、精神,也影響了後人。
7.藝術 藝術不只是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繪畫、雕塑、書法、文章等等,更是本民族自身精神的升華與體現。
7.1中國藝術 中國的含蓄精神在藝術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並逐漸演化為一種朦朧之美。
7.1.1繪畫 中國繪畫的代表是國畫,即水墨畫。重在寫意,即意境,而非寫實。沒有任何一位畫家會跑到山的面前畫這座山,而是強調心中有丘壑,下筆成嵐峰。
7.1.2文章 中國古代文章中表現這種朦朧美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描寫。只是寥寥幾句的簡單描寫,並沒有說明其具體的面貌長相,但是他的身形樣貌在我們的腦海中卻是栩栩如生,讓人浮想聯翩。而且,不只是外貌等表象描寫的需要人們自己去想,文章字里行間所內涵的一些東西也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
可以說,中國的文章十分含蓄內斂,因為中國古代政治的壓迫,因為中國歷來含蓄精神的影響。
7.2西方 與中國的含蓄寫意不同,西方的藝術更注重寫實,應該說是他們求實精神的體現。
7.2.1繪畫 只要說起西方的繪畫,就會讓人想起素描、油畫。這些都是十分寫實的繪畫藝術。幾乎每一幅素描與油畫都有它的參照物,而且強調真實。著名畫家達芬奇為了更真實更科學的畫出人體,甚至不惜盜取屍體將其解剖,以更好地了解人體肌理骨架結構。
7.2.2文章 西方人的文章我看過不少,我的第一感覺就是,寫得真詳細。描寫人物,會從他帽子上的羽毛一路描寫到帶珍珠的鞋子,甚至是男士的襪子、女士的襯裙。你不用猜測書中人物的真正想法,因為作者會用很大的篇幅來詳細地描寫他們的心理活動。
8.綜述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不同的地理環境使得中西方古國形成了不同的經濟基礎,在不同經濟基礎的影響下造就了不同的政治制度、科技藝術形式,宗教信仰……這種種的一切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雖然不能絕對地說,地里差異造成了中西方文化差異,但地理因素絕對是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像我前面說得那樣,文化是一種歷史的沉澱,一代一代的人留下了他們創造下的文化,文化也影響了後面的每一代人。當今社會正處於大融合的時代,中西方貿易往來,文化交流頻繁,難免會出現碰撞與分歧。但是,不管是怎樣的分歧,都是由各自所生活在的社會文化背景所決定的,而這社會文化環境是幾十代人在自己國家地區生存數千年來所積累下的生存經驗與法則。所以,當我們在面對那些分歧時,應該多一些理解與包容,去理解對方思想,包容對方的行為,如此一來,我相信,世界將會更加美好、和諧。

㈡ 中韓文化差異在哪知道朋友們幫忙給說下吧

無論影視劇,MV,韓國這方面真的非常成熟,
先不說藝人
就看人家那攝像
,那剪輯
,都很到位,本人也是哈韓的,覺得就應該像中韓微電影節那樣,多讓兩國年輕人交流。

㈢ 中韓兩國營銷宏觀環境有哪些差異

差異太多 了。你這個問題比較深刻,估計可以寫論文了吧

㈣ 中國南北地域文化差異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不同的地域造就不同的文化,中國的南北文化
差異很大。主要是受到了氣候地形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有了顯著的差異,還受到歷史的影響~!

㈤ 中韓兩國的地域文化差異

你要寫論文啊?
可以從地理歷史政治三個原因分析
具體的差異都被人寫爛了,哪裡都有
你就把這些找出來,一條條整理到地理歷史政治裡面
就過了

㈥ 中日韓文化差異形成的因素

與飲食習慣有關吧!
中國飲食文化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中國飲食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中國飲食發展歷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2.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白草,開創古醫葯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來煮酒的。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佔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7.漢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1960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8.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9.明清: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日本飲食文化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不詳 點擊數:314 更新時間:2005-9-4

日本食物

一般西方人的觀念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鍋或樣子古怪之壽司,而日本食品於近年來已人所皆知世界聞名了。很多遊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嘗新鮮的魚生及肉質鮮嫩之炸暇,更有部分遊客已作好准備去日本一嗜各種各樣之日本傳統美食,總括來說享受日本之食品是閣下一生之中最難忘之事。

飲食習慣

日本的冷麵是放在竹製盤上,用筷子夾起一口的數量放在冷湯里進食。有些餐館沒有附上湯匙,日本人習慣拿起來喝湯。

夜生活

日本人習慣下班後三五成群地去喝酒。在大都市內的娛樂中心區,到處都有酒吧、的士高及夜總會。

日本的酒類

啤酒:日本人最喜歡喝啤酒,無論是生啤酒或是瓶裝的都受歡迎。在夏天,部分百貨公司更高有露天啤酒館,吸引大量遊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熱喝或冷喝,無論那一種清酒,都是日本菜餚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過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愛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稱(Mizuwari)

餐酒:在西餐廳內都有日本制及進口的餐酒。在中國餐館里,亦有紹興酒供應。

燒酒:這種酒是用蕃薯、大麥、蔗糖等材料製成,經過濾後的酒精,與伏特加有些類似。

飲酒的禮儀

一般普通的日式酒館,氣氛隨和且輕松,同行顧客都會互相為對方倒啤酒。如果一群人去喝酒的話,第一杯要等大家舉杯說「乾杯」後才能喝。

韓國飲食文化

主食白米飯。常用的菜餚有以肉、魚、豆腐、蔬菜等燉煮的火鍋,韓國特有的營養豐富的泡菜。以及用韓國式的調味佐料拌制的各類小菜。餐具使用湯匙和筷子。
菜館的基本佐料是辣椒與大蒜,此外又加有多種不同風味的調味品。因此韓國菜除了辣味以外,還具有獨特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韓定食(韓國式客飯):
傳承朝鮮時代宮中菜的傳統風味,各式小菜擺滿桌面,除了泡菜以外,一般不加辣椒粉。蒸、烤、燙、拌等烹調方法各不相同。每家餐廳的食譜,價格也不盡相同,但幾乎都有用小麥煎餅包里肉類,蔬菜等八種小菜食用的《九折坂》,以及加放肉類、魚類、蔬菜、磨菇燉煮的火鍋《神仙爐》。
烤牛肉和烤牛排:
在多種烤肉中最受歡迎的是烤牛肉(切成薄片的牛肉用佐料腌制後烤熟)和烤牛排(用佐料腌制後放在鐵板上烤熟)。兩者皆以生菜、芝麻葉等沾辣椒醬或豆瓣醬食用。有時附帶提供3至5樣泡菜或小菜,有的餐廳則需另加點白米飯和湯。餐廳招牌常以花園為店名。梨泰院花園(花山區梨泰院洞(797-1474),三元花園(江南區新沙洞(544-5351)、西門會館(中區西小門洞(755-4645)等較有名,在韓國一般的餐廳也可品嘗到。
烤牛裡脊:
將適當厚度的牛裡脊烤熟後,醮少許黃醬,用洗凈的生菜等新鮮蔬菜包卷後食用。或醮香油鹽佐料食用。
面條火鍋:
切成薄片的牛肉或海鮮,與各種時令蔬菜以及面條一起,放入燒開的湯鍋內,煮熟後即可食用。清淡可口,餘味無窮。
包飯套餐:
用新鮮蔬菜,包卷熟肉或其它蔬菜的風味食品。每家餐廳選用主料會略有不同,但大都是用蔬菜加少許醬(黃醬、辣椒醬或混合醬)後,卷包起來食用。與以肉為主的「包肉」不同,主料是蔬菜的包飯,不必擔心膽固醇問題。蔬菜的甘苦味,還有助於增進食慾。
冷麵:
主要有湯多且爽口的《水冷麵》和以辣椒醬調味的辣味《拌冷麵》等兩種。任何季節,在享用烤牛肉等菜餚後,以冷麵作主食是最受歡迎的食用方式。《面》有以蕎麥為原料製成的平壤式冷麵,也有以馬鈴薯為原料製成的咸興式冷麵。各餐廳的種類皆有所不同,面上加的配料大多以肉類、蔬菜或水煮蛋為主,也有放生魚片的餐廳。面可以用剪刀剪後再食用。
參雞湯:
在童子雞內入糯米、大棗、大蒜、有參後,長時燉煮。隨個人喜好還可加放胡椒粉、鹽巴等食用。由於營養豐富,是炎夏的高級補品。
鍋湯、火鍋類:
韓國家庭最經常吃的家常菜就是用豆瓣醬和蔬菜煮制的豆醬火鍋,魚和牛肉臟煮成的什錦火鍋等。火鍋中以牛的內臟和蔬菜燉煮的牛腸火鍋最為有名。此外還有用章魚加放辣椒醬等佐料煮成的章魚火鍋等種類繁多。韓國一般的火鍋多以海鮮類為原料,可享用到各種海產品的鮮美味道。
拌飯:
韓國式拌飯,其中《石碗拌飯》是韓國獨有的食譜,值得一嘗。白米飯上蓋上黃豆芽等蔬菜、肉和雞蛋等佐料,盛在滾燙的石碗內,加放適量的辣椒醬後,攪拌而食。多種材料的味道相混合形成獨特的風味,鍋底的鍋巴更是一絕。在大部分的韓國餐廳均可品嘗到,全州中央會館(忠武路776-3525)等是有名的拌飯專門店。
湯茶:
利用生薑、桂皮、人參、五味子、大棗、草決明、葛根等中葯材,長時間煎熬而成。中葯可健身防病,並有治療功效。因此,韓國人在感到疲倦時,總是飲用中葯湯茶,提神防病。
水果茶:
主要選用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的柚子、木瓜、橘子皮等水果,加水長時間煎熬後飲用,或用蜂蜜淹制後,加熱水稀釋飲用。冬季常飲,可預防感冒。
風味灌腸:
灌腸是將豆腐、粉條、大米和蔬菜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後,灌入豬腸內加工成的韓國式美味香腸。
韓果:
自古以來是祭祀的供品,也是婚禮儀式或飲茶時食用的韓國傳統點心。麵粉加上蜂蜜、麻油後油炸的油蜜草;《茶食》與中國的樣式相似,加上中葯材,以糯米等炸制的薑糖、麥芽糖亦與中國相似。此外還有將水果或蔬菜用蜂蜜腌制而成的蜜煎果,婚禮所用的韓果即可口又美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