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鹽城市亭湖區地理位置圖

鹽城市亭湖區地理位置圖

發布時間: 2021-03-01 22:57:15

Ⅰ 亭湖區的行政區劃

截至2010年8月,亭湖區轄9個街道、6個鎮:文峰街道、五星街道、先鋒街道、毓龍街道、大洋街道、黃海街道、新洋街道、新城街道、伍佑街道;南洋鎮、新興鎮、步鳳鎮、便倉鎮、鹽東鎮、黃尖鎮。區人民政府則駐新城街道。 街道鎮社區(居委會)村委會(村)區域文峰街道文曲、儒學、大慶、眾想、沿河、朝陽、雙元路、板橋、西苑、迎賓橋、解放橋、鹽馬路、三元巷無城中先鋒街道新街、先鋒、江動、幸福路、北城路、建新、越河路、健康路、東倉路、聲遠路、劇場路、蓮花路無城中毓龍街道東關、洋中、洋西、海純、灘塗、大聖、凌家橋無城中五星街道雅和、城東、新唐、印汽、新河、五星、東閘、東閘新村無城中大洋街道大洋、大星、鹽海、海悅、育才、毓龍公園、通榆北村、東升新村無城中黃海街道南苑、苑北、鹽南、慶康、紡南、北港、耿伙無城南(暫由鹽城市城南新區管委會代管) 新洋街道城北、新洋、鹽電、新豐、童家溝、北閘、袁庄、鹽灣、龍橋、圩洋無城北新城街道新民、光榮、雙林、南映、界河、蔡尖、巨豐、江西、東灘、民生、中舍、北舍、鳳洋、新港、民聯、紹林無河東(亭湖區政府所駐街道,南部暫由鹽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代管)伍佑街道繁榮、民主黃巷、構港、宏心、伍東、三星、伍西、武林、福興城南(暫由鹽城市城南新區管委會代管)南洋鎮黃海、鹽東、鹽海、曙光、高產、三尖民航、東團、三窪、新洋、頭灶、潭尖、曰康、方向、興隆、龍碾、青墩、月青、柴壩、鹽中、洋灣、利民、自然、股園、正東、陳井、才堂鎮新興鎮新南、西巷新場、三英、同心、袁河、雙烈、前營、甘露、古河、三灶、新永、新界、聯盟、倪傑、石華、三里、永西、陳台、洪東、長春、方明、新建鎮便倉鎮便倉、富民西團、明亮、金陳、新橋、新陳、思源、民權、界溝、雙港、北李鎮步鳳鎮前途、曙光、清恩、伍龍、板土兆順、仁智、新灶、李壩、伍港、紅升、三龍、新窪、蔡墩、安龍、南舍、正豐、德喜、友誼、友權、王姚、烈士、慶元、袁坎鎮(暫由鹽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代管)鹽東鎮李灶中東、兆豐、桂英、美滿、正洋、曙陽、新建、艷陽、生建、塢港、東南鎮黃尖鎮新同、新街、黃尖、新洋新閘、涵洞、花川、指南、洋尖、興農鎮

Ⅱ 亭湖地處在哪個省北部。

亭湖區?
亭湖區是鹽城市的中心城區,而鹽城市不算江蘇省的北部,算是江蘇省東部、黃海之版濱權。鹽城市的北邊還有江蘇省的徐州、宿遷、連雲港三市,所以鹽城市不算江蘇省的北部。
亭湖區地處鹽城市中心,原名為鹽城市「城區」,於2003年更名為「亭湖區」。

Ⅲ 江蘇鹽城位於江蘇的那個位置

鹽城地處蘇北平原中部,東臨黃海,西襟淮揚,南與南通市、泰州市接壤,北與連雲港市毗鄰。1983年由地區改市,實行市管縣體制,下轄東台、大豐2個縣級市和建湖、射陽、阜寧、濱海、響水5個縣,市區下設鹽都、亭湖兩個區和鹽城開發區,市轄區面積1696平方公里,人口151.36萬。全市有138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1927個村民委員會,554個居民委員會,796.51萬人口,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是江蘇面積第一、人口第二的市。基本特點是因鹽得名,歷史悠久。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 場,到處是鹽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公元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是江蘇省面積最大的市。全市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積7737平方公里,河湖水面1300多平方公里。
海洋和灘塗資源十分豐富。沿海灘塗總面積4550平方公里(含輻射沙洲),其中潮上帶1677平方公里,潮間帶1610平方公里,分別佔全省的75%、64.6%、60.8%。隸屬於東台、大豐、射陽、濱海、響水等縣(市)的沿海灘塗,近期可供開發利用的面積達1400平方公里。目前,射陽河口以南沿海地段還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被稱之為「黃金海岸」,是江蘇最大、最具潛力的土地後備資源。
石油天然氣資源蘊藏較多。已探明石油天然氣蘊藏量達800億立方米,預計總儲量達2000億立方米,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陸上最大的油氣田。沿海和近海有約10萬平方公里的黃海儲油沉積盆地,居全國海洋油氣沉積盆地第2位,有著廣闊的勘探開發前景。

農產品資源優勢突出。鹽城是江蘇最大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已建成8個全國商品糧基地縣、1個優質油料基地縣和6個優質棉基地縣,海洋及動植物資源豐富。糧棉油、桑果菜和禽蛋魚等主要農產品的種養規模和總量均位居全省首位。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居全省之首,全市有4個縣列入省級農產品產地認證;通過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種植業產地有212個、面積223萬畝,畜牧業產地87個、畜禽規模1799萬頭(只)。新建國家和省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5個,省級外向型農業生產基地6個。通過認定的有機食品基地2個10.2萬畝、綠色食品基地6個2.2萬畝。全市獲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稱號的產品共有179個。
人力資源十分充裕。鹽城是江蘇第二人口大市。目前城鄉勞動力供給總量為392.44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272.02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8.9萬人,其中勞務輸出79萬人,出國勞務2.05萬人。現有富餘勞動力84萬人,可供輸出50萬人,其中有一技之長的21萬人。可供輸出的勞動力資源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2.6萬人,高中(含中專、技校、職高)文化程度的26.5萬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0.9萬人;具備中級以上職業技能的有5.8萬人,初級職業技能的專業人員14.8萬人。
生態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全市現有對外開放景點40多個,其中省級文保單位15個,3A級景區2個,2A級景區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市域東部擁有太平洋西海岸、亞洲大陸邊緣最大的海岸型濕地,被列入世界重點濕地保護區,正在規劃建設鹽城濕地生態國家公園,打造「東方濕地之都」。濕地保護區內建有世界上第一個野生麋鹿保護區和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為聯合國人與自然生物圈成員。大豐野生麋鹿保護區目前麋鹿種群600多頭,其野生種群總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有國家重點保護的一類野生動物12種,國家二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7種,每年來此越冬的丹頂鶴達到1200多隻,佔世界野生種群的60%以上。
鹽城不僅資源豐富、生態獨特,民俗文化特色也很鮮明。鹽城是淮劇的發源地,素有「淮劇之鄉」、「小戲之鄉」、「現代戲之鄉」的美稱。鹽城也是全國三個半雜技故鄉之一,在雜技資源、教育培訓、人才隊伍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歷史上名人和名勝古跡較多。市區有南宋丞相陸秀夫祠堂、明末書法家宋曹故居等人文景觀,大豐市白駒鎮是《水滸》作者施耐庵的故里,東台西溪有北宋宰相范仲淹的「讀書堂」,亭湖便倉有北宋宰相卞濟手植的「枯枝牡丹」。現代著名外交家喬冠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胡喬木的故鄉也在鹽城市境內。
革命老區,百河新城

鹽城是革命老區。「皖南事變」爆發後,中共中央立即在鹽城重建新四軍軍部,此後,又相繼在鹽成立了中共中央華中局、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華中黨校、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江淮銀行等組織,鹽城迅速成為華中敵後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時有「陝北有個延安、蘇北有個鹽城」之說。劉少奇、陳毅、黃克誠、粟裕、葉飛、張愛萍、洪學智、曾山等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這里戰斗過。擁有全國規模最大、資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軍紀念設施,現在市區有新四軍紀念館、紀念塔和重建軍部舊址泰山廟,大豐白駒建有新四軍、八路軍會師紀念碑。

鹽城地處蘇北里下河水網地區,市區河流縱橫交錯,蜿蜒曲折,數量眾多,水鄉特色顯著,號稱「百河之城」。流經市區的主要河流有新洋港、蟒蛇河、串場河、皮岔河、小洋河與通榆河等,是鹽城主要的生態水脈和生態走廊。亭湖區的大洋灣作為城市中心最主要的濕地,正在規劃建設包括大洋灣森林公園和水上公園在內的大洋灣休閑旅遊度假區。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完成後,鹽城將以快速幹道和主要河流為界劃分六個片區,構成比較典型的水網城市格局。通過濱水地區的開發與景觀建設,增加親水性場所,「人、水、城」相伴而生,和諧生長。

Ⅳ 鹽城的區域是如何劃分的最好來個圖

劃分成亭湖區,鹽都區,開發區,城南新村,一般是這 4個區域,但是地圖上只有鹽都區,開發區,亭湖區

Ⅳ 鹽城市亭湖區建軍東路具體地圖

A 鹽城市亭湖區建軍東路地圖

Ⅵ 鹽城亭湖區與鹽都區如何劃分

亭湖區總面積895.8平方千米(截止2008年9月)。
Tinghu Qu
0515
320902
224005
區人民政府駐亭湖經濟開發區
2008年亭湖區轄6個街道、9個鎮、3個經濟區:文峰街道、五星街道、先鋒街道、毓龍街道、大洋街道、黃海街道;南洋鎮、新興鎮、永豐鎮、青墩鎮、步鳳鎮、伍佑鎮、便倉鎮、鹽東鎮、黃尖鎮;亭湖開發區、新洋經濟區、南洋經濟區。
城東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旭日、東升新村、東閘新村、通榆北村、雅和、毓龍公園、縣前路、印汽、育才、海悅、海龍路、八十間、橋東、供電北村、新河、新唐、城東、鹽海)。
文峰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文曲、儒學、大慶、紡南、眾想、雙元路、沿河、朝陽、板橋、鹽南、慶康、苑北、迎賓橋、解放橋、鹽馬路、三元巷、南苑、西苑)。
先鋒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新街、幸福路、北城路、建新、先鋒、越河路、健康路、東倉路、聲遠路、劇場路、蓮花路)。
亭湖街道 轄:社區居委會(城北、凌家橋、東關、洋中、新豐、洋西、海純、童家溝、灘塗、新洋、江動、大聖、鹽電)。
張庄街道 轄:居委會(東徐、西徐、錢庄);村委會(東升、倉頭、王莊、鄭通、成庄、龍海)。
南洋鎮 轄:居委會(黃海、鹽東、鹽海、曙光、高產);村委會(民航、鳳洋、東團、中舍、北舍、民生、新港、紹林、民聯、三窪、東灘、新洋)。
青墩鎮 轄:居委會(三尖);村委會(頭灶、潭尖、曰康、方向、興隆、龍碾、青墩、月青、柴壩、鹽中、洋灣、利民、自然、股園、正東、陳井、才堂)。
新興鎮 轄:居委會(新南、西巷);村委會(新場、三英、龍橋、同心、袁河、雙烈、前營、甘露、圩洋、古河、三灶、新永、新界)。
永豐鎮 轄:居委會(鎮北、鎮南、鎮西);村委會(聯盟、倪傑、石華、三里、永西、陳台、洪東、長春、方明、新建)。
虛擬鎮 轄:居委會(躍南);村委會(新河、新墩、新豐、蔡尖、江西、界河、巨墩、雙林)。
城郊工委轄:村委會(環城、大洋、大星、五星、東閘、北港、雙元、長壩、耿伙、城西、東河、北閘、袁庄、鹽灣)。
南洋經濟開發區轄:(南印村委會、新豐村委會、雙林村委會、新民經濟合作社、光榮經濟合作社、農業公司)。鹽灣工業區?。
便倉鎮 轄:居委會(便倉、富民);村委會(西團、明亮、金陳、新橋、新陳、思源、民權、界溝、雙港、北李)。
伍佑鎮 轄:居委會(繁榮、民主、洋橋、伍北);村委會(黃巷、構港、宏心、伍東、三星、伍西、武林、福興)。
步鳳鎮 轄:居委會(前途、曙光、清恩、伍龍、板土);村委會(兆順、仁智、新灶、李壩、伍港、紅升、三龍、新窪、蔡墩、安龍、南舍、正豐、德喜、友誼、友權、王姚、烈士、慶元、袁坎)。
南洋鎮 面積 62.40平方千米,人口40501人。
新興鎮 面積 55.60平方千米,人口54955人。
永豐鎮 面積 52.10平方千米,人口34495人。
青墩鎮 面積 95.60平方千米,人口50419人。
步鳳鎮 面積149.28平方千米,人口69721人。
伍佑鎮 面積 44.60平方千米,人口33000人。
便倉鎮 面積 71.97平方千米,人口32696人。

Ⅶ 想知道: 鹽城市 鹽城市亭湖區街道劃分 在哪

截止2020年4月,街道劃分:

亭湖區下轄南洋鎮、鹽東鎮、黃尖鎮、新興鎮、便內倉鎮、大洋容街道、五星街道、文峰街道、先鋒街道、毓龍街道、環保科技城、東亭湖街道、新洋街道。

1、南洋鎮位於市區東側城鄉結合部,是鹽城市重點鎮之一,由亭湖區原南洋鎮、青墩鎮合並而成,地處鹽城市區東北部,地域面積130平方公里,下轄1個辦事處、1個街道辦事處、6個居委會、21個村委會。

2、鹽城市亭湖區文峰街道地處市區建軍中路以南,串場河畔兩岸,面積5.6平方公里。

3、便倉鎮全鎮現有1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面積78平方公里。

(7)鹽城市亭湖區地理位置圖擴展閱讀:

亭湖區的歷史地理:

亭湖區是鹽城市的中心區。鹽城迄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西漢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因這里「煮海(鹽)利興,穿渠通運」,故名「鹽瀆」;東晉安帝義熙七年(公元411年)改鹽瀆為鹽城,始得今名。

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鹽城逐漸成為里下河地區糧、棉、油、鹽的貿易集散地和區域中心。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新體制後,在原鹽城鎮的基礎上組建城區,2004年3月經過新一輪行政區劃調整更名為鹽城市亭湖區。

Ⅷ 亭湖區的介紹

亭湖區,是鹽城市中心城區,位於江蘇省東部、黃海之濱。亭湖區是鹽城市委、市版政府所在地權。亭湖區原名為鹽城市城區,於2003年更為現名。亭湖區數千年一直為鹽城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鹽城建城以來,其城市化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水平、文化水平、消費水平和交通通達度均居鹽城市各縣市區首位。亭湖區東至黃海海岸;南至伍佑,與大豐市為鄰;西至西環路,解放路,與鹽都區隔街相望;北至新興一線,與建湖縣,射陽縣相連。截至2014年,亭湖區下轄新城街道,先鋒街道,毓龍街道,黃海街道,文峰街道,大洋街道,五星街道,新洋街道,伍佑街道等9個街道和南洋鎮、新興鎮、步鳳鎮、便倉鎮、鹽東鎮、黃尖鎮等6個鎮。

Ⅸ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一共有多少個鎮,名字具體點。。

截至年,亭湖區6個鎮:南洋鎮、新興鎮、步鳳鎮、便倉鎮、鹽東鎮、黃尖鎮。

1、南洋鎮

南洋鎮位於市區東側城鄉結合部,是鹽城市區重點鎮之一,由亭湖區原南洋鎮、青墩鎮合並而成,地處鹽城市區東北部。

生態環境優美,有市區最大的生態濕地——總面積290.6公頃的大洋灣生態運動公園和新洋村等一批省級康居示範村和市級生態文明村。

2、步鳳鎮

鹽城市步鳳鎮位於鹽城新區----國家級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西鄰南海未來城被譽為"鹽城浦東",是鹽城市區「東向出海」的橋頭堡,座落鹽城市區東南部。

3、便倉鎮

便倉鎮是見諸宋史的千年古鎮,地處鹽城市和亭湖區南大門,東倚通榆河,南枕斗龍港,串場河、新長鐵路、204國道穿越全境,緊傍寧靖鹽、鹽海高速公路,距鹽城機場僅20公里,水陸交通便利。

4、黃尖鎮

江蘇百家名鎮之一黃尖鎮地處蘇中平原、黃海之濱,隸屬於江蘇省鹽城市,2008年4月3日,黃尖鎮由射陽縣劃給鹽城市亭湖區管轄。

工業經濟特色明顯,以機械、電子、輕工、棉紡、食品、葯材加工、教學教具為發展主線;農業生產基礎較好,農產品資源十分豐富,以優質良種棉、經濟林果、中葯材、特種經濟作物、網箱養殖為主線。

5、鹽東鎮

鹽東鎮地處大豐、射陽、亭湖三縣區交界,省道331、陳李線縱橫貫穿全境,西鄰鹽城市區、東挨國家級丹頂鶴自然保護區,緊靠沿海高速、鹽城機場、新長鐵路,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十分便捷。

Ⅹ 鹽城的地理位置

基本概況

鹽城地處蘇北平原中部,東臨黃海,西襟淮揚,南與南通市、泰州市接壤,北與連雲港市毗鄰。1983年由地區改市,實行市管縣體制,下轄東台、大豐2個縣級市和建湖、射陽、阜寧、濱海、響水5個縣,市區下設鹽都、亭湖兩個區和鹽城開發區,市轄區面積1696平方公里,人口151.36萬。全市有138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1927個村民委員會,554個居民委員會,796.51萬人口,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是江蘇面積第一、人口第二的市。基本特點是因鹽得名,歷史悠久。


地名探究
[編輯本段]
因鹽得名,歷史悠久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公元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是名副其實的「鹽」城。在各地地名當中,至今仍保留著「團」、「灶」、「總」、「丿」「倉」等與鹽業生產管理相關的名稱。「團」,是鹽區生產組織,灶戶「聚團共煎」的生產形式。每個鹽場設幾個團,每團設若干灶戶,舊時以「團」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鹽區的東台、大豐,如南團、西團、卞團等。目前,仍保留大豐的西團鎮,全市還有18個村、48個自然村組的地名與「團」有關。「灶」,是灶民煎鹽的重要設施,境內因「灶」稱名的有頭灶、三灶、四灶等6個鄉鎮,另有85個村及368個自然村組也是因「灶」而得名。「總」,是鹽場灶民聚居的單位。明初大規模的「洪武趕散」,移民來到荒漠的海濱燒鹽,為了對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實施管理,各場設總若干,以次為序。清嘉慶時,東台富安鹽場就設有30個總。今天沿海鄉鎮地名中仍保留有一總、二總、三總等地名,境內還有7個村和37個自然村組以「總」命名。「倉」,即鹽倉,以枯枝牡丹名揚天下的亭湖區便倉鎮當年就是伍佑鹽場的便倉所在地。境內還有東台三倉鎮以及11個村和18個自然村組因「倉」設名。「丿」是明後期及清代灶民煮鹽的主要生產工具之一,其形同鐵鍋,略比鍋淺,徑園三尺,深3-4寸。境內以「丿」命名的鄉鎮,有東台的曹丿鎮、大豐的潘丿鎮,市內還有6個村和13個自然村組亦是以「丿」為地名的。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撤銷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建市,1996年,郊區撤銷,建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
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市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
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國後,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他們可以說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
鹽城歷史上鹽、漁、農業較為發達,尤以產淮鹽著名。先秦時期開始零星煮鹽,從西漢至清代中葉,淮鹽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之一。在唐代,鹽城還是我國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據新、舊《唐書》記載,高麗僧人封大聖、新羅國王了金士信、日本國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呂,都是經鹽城登陸轉赴長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恢復沿海經濟,從蘇州、松江等地大規模移民來鹽屯墾,鹽城人口大增。鹽城的手工業也頗為發達,明清時期的建湖周氏冶鐵、李氏花炮,東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濱海的泥彩塑,大豐的西團發綉和東台安豐的木芙蓉織品等,在江淮之間是負有盛名的。
在中國革命現代史上,鹽城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1926年春,鹽城建立了黨的組織。1932年間,胡喬木同志在鹽城加入地下黨,辦報宣傳革命。1940年10月,東進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的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成立了華中總指揮部。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從此鹽城成了蘇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心臟。華中局黨校、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在鹽城為黨培養了大批抗日幹部。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了戰斗足跡。1947年10月底鹽城獲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鹽阜區回到了人民懷抱,又成為解放戰爭的大後方,為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貢獻。
文化的發達是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鹽城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南北朝產生過名醫徐道度,清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 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台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於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於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