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3-01 18:11:13

① 內蒙古的東中西部是如何劃分的

由於蒙東、蒙中、蒙西橫跨距離太長,不便管理,而且內蒙古的東中西部地區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且屬於不同地區。

1、蒙東四盟市(赤峰市、通遼市、興安盟、呼倫貝爾市)屬於東北地區。

2、蒙中三盟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錫林郭勒盟)屬於華北地區。

3、蒙西五盟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烏海市、巴彥淖爾市、阿拉善盟)屬於西北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三大省區。

(1)內蒙古自治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擴展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以高原為主,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統稱內蒙古高原。

但內部地貌結構存在明顯差異,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沙漠、戈壁等多種地形。
由於地處中緯度內陸,大部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只有大興安嶺北段屬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終年為西風環流控制,以中緯度天氣系統影響為主,而季風環流影響則視季節變化而定,冬季風影響時間長,夏季風不易到達,且影響時間短。

其主要氣候特點是:冬季漫長嚴寒,春季風大少雨,夏季溫熱短促,秋季氣溫劇降;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充足,降水變率大,無霜期短。

由於自治區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乾旱、黑災、白災、寒潮、大風、沙塵暴、冰雹、暴雨等氣象災害較為頻繁。

② 內蒙古的地理位置,地形,河流,主要山脈,氣候,環境,人文風俗,語言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土地總面積為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3%。東南西與8省區毗鄰,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緯度,地處歐亞大陸內部,大部分地區處在東亞季風的影響之下,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復雜多樣,四季分明。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
全區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9650687人,佔79%;蒙古族人口為4226093人,佔17%;其它民族人口為829541人,佔4%。同2000年第五次中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826729人,增長4.39%,蒙古族人口增加196943人,增長4.89%;其他少數民族人口減少72778人,減少了8.07%。
蒙古族主要使用蒙古語(內蒙古方言),包括①內蒙古自治區中部蒙古族所使用的察哈爾、巴林、鄂爾多斯、科爾沁、喀喇沁土默特等土語。②巴爾虎-布里亞特方言,包括呼倫貝爾陳巴爾虎、新巴爾虎、布里亞特等土語。③衛拉特方言,包括阿拉善等地蒙古族所使用的土爾扈特、額魯特、察哈爾土語。[15]
漢族和其他民族主要使用漢語(內蒙方言),各地不一致,東部地區(東四盟和錫林郭勒盟東部)使用東北官話居多;中西部(巴彥淖爾至錫林郭勒盟西部)使用晉語較多;阿拉善盟等受甘肅,寧夏影響較大,以蘭銀官話為主。

③ 內蒙古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內蒙古,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200㎞。

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

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額濟納旗為37㎜。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1200㎜,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200㎜,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以上。

內蒙古日照充足,光能資源非常豐富,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1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²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²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呼倫湖、貝爾湖、達里諾爾湖、烏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佔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420m³,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佔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中西部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克魯倫河、額爾古納河);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罕諾河、那都里河、多布庫爾河、甘河等);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黃河、大黑河);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④ 內蒙古的地理位置

位於中國華北地區,內蒙古界於北緯37°24′-53°23′,東經97°12′-126°04′之間。

東北部與黑專龍江、吉林、遼屬寧、河北交界,南部與山西、陝西、寧夏相鄰。

西南部與甘肅毗連。

北部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

(4)內蒙古自治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擴展閱讀:

內蒙古的基本信息: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首府呼和浩特市。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全區基本屬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

全區涵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地貌,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地跨黃河、額爾古納河、嫩江、西遼河四大水系。

截至2017年底,內蒙古自治區下轄9個地級市,3個盟,共有17個縣,49個旗,3個自治旗,11個縣級市,23個市轄區。

⑤ 內蒙古自治區主要位於哪個自然地理區域

內蒙古自治區主要位於三大自然地理區域中的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地區。

⑥ 內蒙古的地理和特點

1、地理位置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起東經126°04′,西至東經97°12′,橫跨經度28°52′,東西直線距離2400多千米;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700千米。

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佔中國土地面積的12.3%,是中國第三大省區。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 和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千米。

2、地形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地勢較高,平均海拔高度1000米左右,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 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


3、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4、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千餘條,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

其中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107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千米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主要有呼倫湖、貝爾湖、達里諾爾湖、烏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

5、礦產資源

內蒙古自治區是中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自1958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包括鋇鐵鈦石、包頭礦、黃河礦、索倫石、汞鉛礦、興安石、大青山礦、錫林郭勒礦、二連石、白雲鄂博礦。


⑦ 內蒙古自治區東西巨大的自然環境差異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氣候比較濕潤,形成典型草原;原因:東部距離海洋較近,降水相對較多;西部氣候 比較乾旱,形成荒漠草原河荒漠;原因:深居內陸距離海洋遙遠,空氣乾燥,降水很少;

⑧ 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環境特徵

地勢平坦,一望無際。
乾旱少雨,土地沙化嚴重,風沙大。

⑨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理位置 主要風俗習慣 節日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理位置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部邊疆,首府呼和浩特,橫跨東北、華北、西北,接鄰8省區。 主要風俗習慣為草原盛會一那達幕、蒙古包、祭敖包一類的。節日包括全國節日及那達慕節等。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歐亞大陸內部,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土地國境線長4200公里。現轄9地級市3盟,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3%;2014年末全區常住人口為2504.8萬人,主要分布有漢族、蒙古族,以及滿、回、達斡爾、鄂溫克等49個民族。
草原盛會一那達幕:即游藝、聯歡的意思,多在草原8月份舉行,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主要傳統運動項目有賽馬、摔跤、射箭。
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

祭敖包:蒙古族傳統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志,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
蒙古族人的傳統飲食比較粗獷,以羊肉、奶、野菜及麵食為主要原料。烹調方法相對比較簡單,以烤最為著名。崇尚豐滿實在,注重原料的本味。特色美食有烤羊腿、全羊席、手抓羊肉、乳酪、馬奶酒、莜麥面、資山熏雞、肉乾、哈達餅、蒙古餡餅、蜜麻葉、德興元燒麥等。

⑩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理位置優勢是什麼

http://..com/question/42816109.html?si=2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