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信息 » 通道其坪陽鄉地理環境

通道其坪陽鄉地理環境

發布時間: 2021-03-01 11:13:16

Ⅰ 湖南通道縣坪陽鄉輪回人是真的嗎

我以前在知道日報上就看到一篇關於輪回的研究的文章。
文章里的被采訪者能說內出前世的住址,容家庭,事情。且都正確。這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坪陽鄉的 「轉世輪回」現象十分相似。

來生,信則有,不信則無。

即使有,能輪回後還有記憶的人還是很少見的。
所以我們更應好好把握現在。
就算有輪回,在沒有記憶的情況下,或許是同一個靈魂,但卻是不同的人格。

Ⅱ 通道有什麼旅遊景點

1 萬佛山
懷化的萬佛山,位於通道縣林口鎮的太平岩村,距離縣城雙江鎮約20公里,山中有綿回延一百答多公里的丹霞峰林地貌。
2 馬田鼓樓
馬田鼓樓位於通道侗族自治縣坪陽鄉田心寨境內,始建於清順治年間,為侗族獨特建築。
3 通道皇都侗民族文化村
傳說古夜郎國天子路過此地,被其濃郁的民族風情所迷戀,故建「皇都」城。皇都侗文化村由頭寨、尾寨、新寨、盤寨四村組成,歷史悠久,民風民欲最為完整亮麗。鼓樓里、涼亭內、風雨橋邊,處處琴聲悠揚,歌聲如潮。
4 恭城書院
位於通道縣羅蒙山下,佔地面積2830平方米。它始建於宋1105年,原稱「羅蒙書院」,後被大火燒毀。清乾隆57年,即1792年,侗家的一些能工巧匠將「羅蒙書院」在原址重建,更名為「恭城書院」,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侗族古書院。

Ⅲ 通道的地貌特徵

<一>、群山逶迤,地勢起伏大。縣內的山地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7.67%,海拔一般在-800米之間。最高峰為東部和城步交界的爛泥界(牛皮界),海拔1620米。最低點為分水嶺以北為渠水河出口處大魚塘,海拔305米;分水嶺以南坪陽鄉新江河口海拔僅168米。主要山脈走向與區域構造方向基本一致,呈東北-南西向伸展,溝谷縱橫,山勢陡峻,山嶽常殘留多級剝夷面,呈現層巒疊嶂的特色。縣境中部和西北地勢較低矮,海拔多在300-500米間為低山丘陵谷地;八斗坡以南地勢爭劇下降,山高谷深;東部地勢強烈崛起,海拔多超過800米,爛泥界至傳素山一線,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82座,構成雄偉的天然屏障;西南部的三省坡、將軍坡、大高山、太平山、北部的青定山,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
<二>、山丘、崗地、平地兼有,丹霞地貌奇特多樣。縣內地貌因經長期多次地質構造運動和外力因素作用的影響,形成地貌復雜多樣,山地佔77.67%,丘陵佔15.39%,崗地佔1.91%,平地佔3.08%,還有形態特殊的地貌類型--「丹霞」岩溶地貌。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縣城雙江鎮至臨口太平岩一帶,共168平方公里,自然雕塑形態類別繁多,主要有:楔狀地貌、塊狀地貌、牆狀地貌、線狀地貌、柱狀地貌等,各類組合分布有序,按一定空間地域呈現相對集中,密中有蔬,子蔬密結合,巧奇天工,有很高的觀賞美學價值及旅遊開發和科研價值。
<三>、地表切割強烈,起伏頻率較大。縣境內溝谷交錯,水網密布,河流下切強烈,地表切割密度大。由於新構造運動的不均衡性和地殼運動的多迴旋影響。加之各水流域的岩性不一,至使各河谷地貌不同。總的地勢趨勢中,嶺-谷地形與盆-山地形交錯分布或相互依存,不僅反映了水平方向的起伏,還具有垂直方向的梯度層次。以分水嶺到河谷,或自盆周至盆地中部,由高而低,切割深度分別是:中山600-1100米,中低山400-600米,低山200-400米。多級侵融剝夷和河流切割的崗地、階地,在縣境內普遍存在。由於地處降水充沛山區,植被保護較好,水能豐富,水質屬中性淡水,含沙量較少。
黃竹山

黃竹山位於木腳鄉和城步縣交界處,海拔1740米(主峰在城步)。
爛泥界
爛泥界因緊傍爛泥沖故名。位於臨口鎮上洞村東與城步苗族自治縣臨界之地段,距鎮政府約11公里。山脈呈西南——東北走向,長約5公里,主峰海拔1620米,為縣內海拔最高點。
長大坪
長大坪原名強盜坪,又名湘濤坪。位於下鄉鄉東南端,距鄉政府約11公里。靠廣西龍勝縣的平等鄉邊界處,東北——西南走向,長約10公里。主峰海拔1548.8米,為通道縣境內第二高峰。
大光界
大光界位於木腳鄉和綏寧縣交界處,海拔1346米。
三省坡
三省坡位於獨坡鄉南偏東,距鄉政府約10公里。由於它與貴州省黎平縣、廣西省三江侗族自治縣交界而得名。東北——西南走向,屬新華夏系三隆起帶。主要由震旦系含礫板岩和含礫砂岩構成,主峰海拔1337米。系渠水與柳江分水嶺,山頂多箭竹,山腰為天然次生林、多闊葉樹種。有香菇、木耳和多種名貴葯材,還曾有麝、熊、錦雞等珍貴動物。解放前,因軍閥、豪紳割據,該地又地處邊遠的三省交界,且山高林密,被稱為「三省不管」之地,常為貧苦人民躲債、躲壯丁之處。解放後,舊貌換新顏,湘、桂、黔交界的三省各族人民,在三省坡下修建了「團結水庫」,涌現許多民族團結的動人故事。1973年《人民日報》刊登了《三省坡上盛開團結花》的文章。
岩沖頭
岩沖頭位於木腳鄉東北端,距鄉政府約11公里。呈南北走向,長約2公里,主峰海拔1282米。

吳家山 吳家山因山鄰上洞村吳家坳而得名,位於臨口鎮東南端,距鎮政府約9公里。山體呈東西走向,長約2公里,主峰海拔1252米。
三個凼
三個凼山脊有三個天然凼,故名。位於杉木橋鄉南端,距鄉政府直線里程13公里。山脈成東北——西南走向,長約2公里,主峰海拔1220米。
摩天界
摩天界位於木腳鄉東北偏東,距鄉政府8公里。山體呈南北走向,長約2公里,主峰海拔1146.1米。
大高山
大高山既高又大,主峰海拔1077.9米,位於大高坪苗族鄉東南側,東西走向,長約4公里。晴朗無雲登上主峰頂,俯視北望,蜿蜒曲折的渠水,似銀帶狀向北延伸而去,靖州縣東江一帶隱隱約約可見。縣境內東北的萬佛山風景區,千姿百態的峰林盡收眼底。環視四周使人心曠神怡,在該峰頂平地上建有國家大地測量標志永久水準點。
八斗坡
八斗坡位於隴城鄉南,距鄉政府約4公里許,系8座斗形山坡疊連組成。山呈南北走向,長約2公里,主峰海拔935.6米,它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山嶺。該山脈南坡集水注入珠江水系支流的潯江內,北坡集水匯合注人長江水系沅水上游的支流渠水中。現建有縣微波電視差轉站於此。
大霧梁
大霧梁侗稱梁蒙,梁即山樑,蒙是侗語的霧,意為雲霧山。大霧梁位於湘、桂、黔三省(區)交界的大高坪苗族鄉地了村和黃柏村之間的蒙沖界,海拔890米。大霧梁雖稱不了名山大山,但因自古以來,每年農歷三月的第一個「戊」日(大戊日),湘桂黔三省(區)邊界數千名各族男女青年,匯集於此舉行歌會,稱「大戊(梁)歌會」,而名噪四方。因此大霧梁也稱大戊梁。
萬佛山
萬佛山位於臨口鎮太平岩村,距縣成雙江20公里,海拔597.9米。整座山是由紫紅色砂礫岩構成的大岩山,呈三棱形,遠觀秀麗典雅,近看氣勢磅礴,從山腳至山頂,陡峻處呈90度的坡度,山腰有一廟宇遺址,相傳是主持主圓72庵長老舊居住所。1996年,縣旅遊局沿北面山脊鑿石,開辟了一條「之」字形水泥階梯小路可直達山頂。山頂植被茂密,地面較平坦。站在峰頂舉目四望,萬座石峰盡收眼底,可領略到丹霞地貌的神奇風光。萬佛山的來歷,流行兩種說法:一說萬佛山四周有林立般的大大小小石山環繞著,有如萬佛朝聖,故名萬佛山;二說在萬佛山的石岩上,由於石峰的母岩系紫紅色的砂礫岩,經天長日久的風化作用,在石壁上形成上萬尊形態奇異、大小不同的佛像,故稱萬佛山。
青雲山
青雲山(獨岩)坐落在縣城雙江南一公里處,只見數十座石山平地面起,座座石山峻峭挺拔,爭雄斗奇。最高一座石山叫獨岩峰,峰中圍直徑約100米,峰頂海拔602米,與桂林的獨秀峰相類似。到過雙江的人,無不為獨岩峰的挺拔雄姿而贊嘆。前人贊為「獨岩挺秀」,是通道侗鄉有名的風景勝地之一。獨岩峰腳下,溪水潺潺,花草芬芳。山腳絕壁上有一處岩洞,洞內可容納數百人。從前在岩洞口曾建有一座佛庵,佛庵有很多門,每開一扇就可以看到一尊菩薩。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宗教政策,群眾捐資新修一座佛庵——青雲庵。每逢節假日,常有人去參觀游覽,是縣城近郊的旅遊區。關於獨岩峰的來歷,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明洪武年間,侗族人民在吳勉領導下,曾進行過反壓迫反剝削的農民起義,佔領了黎平、通道、靖州一帶。明室大震驚,派來重兵殘酷鎮壓。吳勉勢單力薄,就把桂林一帶的石山化作一窩豬,趕來堵住明兵。當趕到雙江時,不意被一婦人識破,這群豬便又變成了石山,其中一隻母豬就變成了獨岩峰。吳勉又急又氣,將婦人打了一記耳光,把婦人的發髻都挽到腦後,因而通道一帶侗族婦女的發髻都挽到腦後,不像貴州侗族婦女的發髻挽在一邊。
七星山
七星山坐落在臨口鎮官團村,與萬佛山相距10公里。此山如北斗星一樣,橫列著7座山峰,主峰海拔567米。唐宋時期就是佛教勝地。相傳古時有7位壽星下凡,在主峰山頂的石板上下棋,一個牧童經過這里,在旁邊看壽星下棋入了迷,回到家裡卻已經過了7個年頭,後來,人們把這座主峰山叫七星山。為了紀念七星下凡,古人在山上修建庵堂一座,取名七星庵。庵堂建築結構精巧,工藝精湛,聲名遠揚,曾一度香火不斷。據說清道光20年、咸豐10年、同治10年相繼重修。庵堂四周果木蔥郁,蒼松翠析成蔭,環境幽靜,風光秀麗。山腰上有一涼亭,山頂上還有七星井、七星壇、石柱等,登上七星庵,要上998級台階,過兩道七星寨門,且道路險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入」之勢。
狗頭山
狗頭山位於縣城東部臨口、下鄉、菁蕪洲三鄉鎮交界處的臨口鎮山溪村東北角,海拔623.9米,山勢陡峻,酷似一隻奔跑的獵狗。站在山巔俯視四周,只見方圓數十里外,群山起伏,林海茫茫,宛如波濤翻滾的綠色海洋。狗頭山雖然海拔不高,但它周圍山多林密,便於隱蔽,歷來為兵家注目。石達開率領的太平軍曾征戰於此,連毀清軍營卡數處。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從這里經過。1949年蔣介石敗逃台灣後,把這里作為空投、空降的重點區域。1952年曾派飛機在這一帶投下大量反動傳單。1953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湖南省軍區和黔陽軍分區在狗頭山設立全省重點防空哨所,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道縣公安部隊駐防。1955年公安部隊改編後,由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通道支隊接防,1978年撤防。在部隊駐防期間,先後報警250次,其中有3次是敵機來犯,有247次是山火。由於報警准確及時,迅速打擊了來犯之敵和撲滅了山火,保衛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Ⅳ 坪陽鄉的介紹

坪陽鄉位於湖來南省懷化市通道縣南源部,東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交界。地勢呈南北走向,北高南低,北部的隴城山脈系長江支流水系與珠江支流水系的分水嶺。珠江水系的潯江支流由北向南貫穿全鄉,流經鄉境18公里,穿過高山峽谷,形成如陽洞灘瀑布等奇觀,海拔由北部的八九百米回落到南部的一兩百米,最低的新江河口海拔僅為163米,為我市海拔最低點。懷化新聞網報道,各種佛學網站大量轉載,這里有再生人群體現象,被有的作家稱作世界第八大未解之謎。

Ⅳ 通道侗族自治縣的地理環境

通道縣境地處雲貴高原與南嶺西端的過渡地帶,東北為雪峰山余脈延伸地,西南有貴州苗嶺余脈,全境山多田少,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
全縣地貌的大體輪廓是:以境內南部的八斗坡為長江與珠江流域的分水嶺。分水嶺以北,東、南、西三面較高,北部隆起,中部凹陷,地勢向中、向西北傾斜,山地夾丘陵、谷地,且具有明顯的帶狀分布規律,屬長江流域,佔全縣總面積的93.8%;分水嶺以南,地勢由北向南急劇下降,地表切割深,地勢起伏大,山高谷深,形成獨特的山地地貌景觀,屬珠江流域,佔全縣總面積的6.2%。 黃竹山:黃竹山位於木腳鄉和城步縣交界處,海拔1740米(主峰在城步)。 爛泥界:爛泥界因緊傍爛泥沖故名。位於臨口鎮上洞村東與城步苗族自治縣臨界之地段,距鎮政府約11公里。山脈呈西南——東北走向,長約5公里,主峰海拔1620米,為縣內海拔最高點。 長大坪:長大坪原名強盜坪,又名湘濤坪。位於下鄉鄉東南端,距鄉政府約11公里。靠廣西龍勝縣的平等鄉邊界處,東北——西南走向,長約10公里。主峰海拔1548.8米,為通道縣境內第二高峰。 大光界:大光界位於木腳鄉和綏寧縣交界處,海拔1346米。 三省坡:位於獨坡鄉南偏東,距鄉政府約10公里。由於它與貴州省黎平縣、廣西省三江侗族自治縣交界而得名。東北——西南走向,屬新華夏系三隆起帶。主要由震旦系含礫板岩和含礫砂岩構成,主峰海拔1337米。 岩沖頭:岩沖頭位於木腳鄉東北端,距鄉政府約11公里。呈南北走向,長約2公里,主峰海拔1282米。 吳家山:吳家山因山鄰上洞村吳家坳而得名,位於臨口鎮東南端,距鎮政府約9公里。山體呈東西走向,長約2公里,主峰海拔1252米。 三個凼:三個凼山脊有三個天然凼,故名。位於杉木橋鄉南端,距鄉政府直線里程13公里。山脈成東北——西南走向,長約2公里,主峰海拔1220米。 摩天界:摩天界位於木腳鄉東北偏東,距鄉政府8公里。山體呈南北走向,長約2公里,主峰海拔1146.1米。 大高山:大高山主峰海拔1077.9米,位於大高坪苗族鄉東南側,東西走向,長約4公里。 八斗坡:八斗坡位於隴城鄉南,距鄉政府約4公里許,系8座斗形山坡疊連組成。山呈南北走向,長約2公里,主峰海拔935.6米,它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山嶺。 大霧梁:大霧梁位於湘、桂、黔三省(區)交界的大高坪苗族鄉地了村和黃柏村之間的蒙沖界,海拔890米。 萬佛山:萬佛山位於臨口鎮太平岩村,距縣成雙江20公里,海拔597.9米。 通道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境內森林茂密,氣候溫和,地形復雜,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據清嘉慶《通道縣志》物產篇記載:林獸有20種,林禽有27種。1983年在林業區劃過程中,對全縣野生動物進行調查,共有獸禽100餘種,有蝶類11科、100餘種。在獸禽中,屬國家級保護動物41種,屬省級保護珍貴或有益動物21種。在蝶類中,有寬尾鳳蝶、枯葉蝴蝶、中華虎鳳蝶、白棍紋蛺蝶、暗赭三線蝶等珍稀物種。
通道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境內列入國家級和省級保護動物有: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華南虎、金錢豹、雲豹、黃腹角雉、白鶴等。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冠長尾雉、獼猴、穿山甲、黑熊、水獺、大靈貓、小靈貓、花面狸、林麝、紅腹角雉、鴛鴦、蘇門羚、毛冠鹿、銅雞、金雞、白鷳、鷹嘴龜、大鯢(娃娃魚)、虎紋蛙等。 國家三級保護動物:豹貓、華南兔、貉狐、紅腹松鼠、豪豬、箭豬(刺蝟)、鼬、獾、黃鼬、青鼬、中華竹鼠、銀星竹鼠、竹雞、紅嘴相思鳥、環頸雉、小田雞、山斑鳩、鵪鶉、針尾鴨、蟾、青蛙等。 省級保護珍貴或有益動物:猴子、黑熊、野牛、狗熊、狼、岩羊、鹿、白頭翁、蛇鳥、戴勝、八哥、畫眉、灰鶴、啄木鳥、貓頭鷹、猴面鷹、杜鵑、黃鸝、燕子、蝙蝠等。 因地理位置和獨特氣候的長期作用,通道縣介於華中,華南和滇黔桂植物區系的過渡地帶,含三個區系的植物成分,以華中植物居多。特點是:起源古老,孤寡種屬多,稀有珍貴品種多,可供開發利用種類多,且分布廣、蘊藏量大。境內有木本植物109科、352屬、1202種,其中有52種為全省首次發現,有15種為全省特有樹種;有草本植物100餘科、500餘種,其中孟蘭為國內首次發現;有竹類植物21種,其中四方竹、筋竹、白竹、紫竹、羅漢竹、龜甲竹、大節竹、實心竹為稀有竹種:有厥類植物41科,95屬、324種;有藤本植物18種;有菌類植物8種。此外,有甘溪鄉恩科村天然竹柏群落、木腳鄉坪水村華南五針松群落和香果樹群落、坪陽鄉新江村海南五針松群落等獨特植物群落。
通道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境內列入國家級保護的植物有: 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桫欏(樹蕨)、水杉(原生種)、銀杏(原生種)、南方紅豆杉、伯樂樹(鍾萼木)、香果樹等。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蓖子三尖杉、白豆杉、長苞鐵杉、剌楸、閩楠、楠木、花櫚木、紅椿、櫸木(原生種)、麻楝、杜仲、喙核桃、觀光木等。 國家三級保護植物:華南五針松、穗花杉、楨楠、川桂、翅莢木(任木)、厚朴、八角蓮、華榛、半楓菏、沉水樟、紅花木蓮、白桂木、凹葉厚朴、黃蓮木、銀鵲樹、銀種花、白幸樹、紫莖、華南栲、紅豆樹、毛紅椿、天竺桂等。

Ⅵ 通道的通道旅遊

傳說古夜郎國天子路過此地,被其濃郁的民族風情所迷戀,故建「皇都」城。皇都侗文化村由頭寨、尾寨、新寨、盤寨四村組成,歷史悠久,民風民欲最為完整亮麗。鼓樓里、涼亭內、風雨橋邊,處處琴聲悠揚,歌聲如潮。
要到侗寨必須先過一座名為普修橋的風雨橋,河對岸的山腳下有一座別致的寨門,六隻鐵炮依次鳴響,數十名侗家漢子吹著歡快的蘆笙曲翩翩起舞,一群穿著節日盛裝的侗家姑娘,端著一碗碗芳香四溢的侗鄉佳釀攔在路中央,這是侗家迎接貴賓的一種最隆重的禮儀。
來到鑲有太陽花圖案的演出場,觀看皇都侗族文化村藝術團的精彩表演,則是另外一番享受,《敬酒歌》、《扯扯摸》、《踩簸箕》、《禾桿歌》、《鬧茶》《搶蛋》、《板凳情歌》、《筒地咯羅鬧歌堂》等一組民族色彩十分濃厚的文化節目匯集了侗族傳統文化的精華,輕歌曼舞,回腸盪氣,於行雲流水間透出一種陽剛之美。 位於通道侗族自治縣坪陽鄉田心寨境內,始建於清順治年間,為侗族獨特建築。方形二層樓閣,九層八柱,木結構。邊寬8米,高20米。頂蓋為八角形,上托葫蘆寶頂。
封檐板與樓內大梁彩繪民間圖畫,各檐翹角飾禽獸浮雕。底層設火塘,四周置木凳。二樓正面系活動板壁,可兼做戲台。
1至8層都是四角,第9層為八角。四方瓦檐上對稱地塑著飛龍、麒麟、鳳凰、孔雀、鰲魚、雄獅、奔鹿等象徵吉祥幸福的圖形。橫椽上也繪有各種鳥、魚、花、草,線條分明,色彩絢麗。整個樓身結構精巧,造型美觀,典雅端莊,是侗族建築藝術的傑作。 龍底河漂流被稱為「南國第一漂」,通道龍底生態漂流景區位於通道木腳鄉境內,由於地理位置獨特,龍底河至今仍保持了古樸、原始、神奇的生態資源特色。
龍底漂流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漂流全程落差 150 余米,漂流河段 10 公里,漂流時間 3-4 小時,共有大小急灘 48 處。急流深潭相互交錯;兩岸古樹參天,映蔽河面;清流碧溪,時而洶涌急下,巨浪撲面,時而平如明鏡。遊人乘坐橡皮艇順流而下,任意嬉戲淺灘,沖刺激流,有驚無險,心曠神怡。 通道侗族自治縣蜿蜒的坪坦河邊,就是百里侗文化長廊,三五里一個大寨,馬田的鼓樓、陽爛的銀飾、坪坦的蘆笙、黃都的侗歌,特別是坪坦河上的普修橋、普濟橋、回龍橋、回福橋,座座都是文物,整整一百里豐富鮮活的侗文化。
其中的雙江鎮芋頭村,距縣城9公里,其古建築群,保存了侗族古村寨的傳統風貌並表現了建設上精湛的技藝。寨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後遭大火,寨內現有建築大部分為清中期、末期的建築,佔有11.6萬平方米,計有鼓樓4個、風雨橋3座、門樓1個、古井2口,薩歲台2個、驛道1.6公里,吊腳木樓78幢。200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這是其它侗寨都沒有的殊榮。
芋頭依山傍水,三面環山,一條小溪蜿蜒,看似隨地形自由伸展,並無事先的總體布局與規劃,但細究。
溪邊的平地上,他們先建起鼓樓、戲台、學堂等公共活動場所,意謂坐在龍嘴上,以鼓樓為龍頭,以小溪為中軸線向兩側沖岔布置民居,就是龍身,風雨橋就是龍尾,一個寨子就是一條龍。風雨橋接地,鼓樓通天,天人合一。
芋頭大姓都擁有自己的鼓樓。寨中鼓樓簡朴地立於田中,龍氏鼓樓昂然立於山上最高處。蘆笙鼓樓雕梁畫棟最漂亮,為九層密檐攢尖蘆笙頂木樓,下五層為四角,上四層為八角,翹檐上下都塑有龍鳳花鳥圖案,金光閃亮。
最奇險的要數牙上鼓樓,一半搭在山坡上,一半懸於山坡下,由17根梨木柱子支撐,最長的一根有9.1米高。高也罷了,鼓樓里的四面靠背還若無其事地向外傾斜。這樣的「危樓」歷經210年竟然無恙,你不能不感慨侗族人高超的建築藝術。
鼓樓是議事、集會、娛樂的地方,也是侗族人的聖地。能歌善舞的芋頭人不忘在鼓樓旁邊建個戲台。寨頭寨尾鑿了兩口古井,寨中設了拜祭大祖母的薩歲堂。一應公共設施,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了,至今都保存完好。
建寨時,芋頭人的先祖還把另外一件重要事情安排好了,選定了山頭做安息之地。據考古學家考證,芋頭有六處古墓葬群。
建好了鼓樓,芋頭人沿著小溪建住房,高坡吊腳,就坎填平,盡量向空中伸展,房子不用一磚一石,都用杉木搭建,頂覆青瓦或杉樹皮。一層放雜物,二層住人,三層做倉庫或客房。在二層,他們又特意辟出三分之一的面積裝上欄桿,空敞通風,相當於城裡的陽台。供婦女飛針走線綉花做女紅,也是青年男女談情對歌的「歌堂」。整棟房子用桐油漆得發亮,古色古香。
房子建著建著,人口越來越多,就建到了山上,叫三進堂,芋頭人又叫牙上寨。早晨第一縷陽光從山那邊升起,正好照在牙上,牙上的房子層層疊疊往上走,外來的人看了就說像布達拉宮一樣。
走在芋頭侗寨,竟然腳腳踩的是青石板,而且是幾百年前的古驛道,這古驛道達1.6公里長,懸崖邊還設了護欄,有野菊花搖曳,濃香撲鼻。聽說太平天國的石達開、1934年在通道轉兵的一部分工農紅軍都經過這古驛道。
侗族人是講款的,鼓樓的前坪就是講款的地方,也就是村規民約宣布實施的地方。款場邊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說是八卦石。芋頭人的款歸根結底就是講究一個善。
他們在門樓上掛草鞋,供給過路人,在古井裡放草結,告訴過路人可以喝,他們門不上鎖,夜不閉戶……生活在一個互相信任的世界裡。
在這個世界裡,他們自己紡紗織布,侗錦、侗帕、侗帶聞名於世;他們自己娛樂休閑,他們多聲部的侗族大歌,曾轟動法國巴黎;他們的蘆笙,曾到北京為毛主席表演過。他們的節日多得數不清。正月鬧春牛,中秋蘆笙節,花炮節、鍵子節、十一月初一過侗節
聽說過侗節,家家戶戶放干門前的池塘,除了大魚歸主人,小魚隨便捉。捉了大魚做腌魚,放在壇子里幾十年不壞。立了冬幾乎天天過節,就是過路人都會被請進屋,享用他們的米酒、酸魚、酸肉。

Ⅶ 坪陽鄉的歷史文化

坪陽鄉是一個侗民族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純侗族聚居地,全鄉侗寨村落風貌整體保存良好,侗寨的民族建築非常富有特色,一般包括居住建築和公共建築,居住建築大部分為三層杉木質結構的吊腳樓,公共建築包括戲台、鼓樓、風雨橋、涼亭等。坪陽鄉侗寨代表性建築有:
1、鼓樓:①馬田鼓樓,坐落於都壘河上的馬田鼓樓,始建於清順治年間,1948年復修,上世紀70年年代寨民對鼓樓進行維修。鼓樓高18米,寬8米,長18米。上下二層,鼓樓為九重密檐攢尖葫蘆頂木樓,整座建築不用一丁一鐵。是都壘侗寨唯一的「國寶」文物,馳名湘桂黔三省;②馬安鼓樓,坐落於馬安村寨內,距馬田鼓樓200米。鼓樓高15米,為五重重密檐攢尖葫蘆頂木樓。其面積7.5米X7.5米X二層,下下層為方形平面,上層為八角攢尖葫蘆頂。是群眾聚齊議事的地方;③唐頭鼓樓,始建於1820年。七重密檐攢尖葫蘆頂木樓、1963年重修。其面積為9.5米X9.5米X2層;④建於清代的桐木鼓樓;⑤建於2008年的寨陽鼓樓是都壘侗寨最為壯觀的民族建築,其高度達26米,為11重密檐攢尖葫蘆頂木樓,該樓除了景觀的功能外,還是侗族村寨娛樂休閑,紅白喜宴的主要場所。其面積為18米X18米X2層。它還是集體議定村規公約,排解糾紛和文化活動中心場所。
2、風雨橋:風雨橋是侗族地方最常見的公共建築物,由於它集「橋、休閑休息,勞作期間躲避雨淋日曬」多種功能,故多為群眾自動捐資出勞所修建,因此,每坐橋建成後,橋內都有「功德榜」布於其內,以昭後人。如都壘侗寨內的同羅橋、同為橋、坪興橋、回歸橋、田星橋,等等。為了達到娛樂、教育的目的,風雨橋內還大都畫有各種各樣的圖案,有民族象徵意義的圖騰、有醒世警語等等不一而足。
3、戲台: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幾乎寨寨有戲台,如桐木戲台、馬田戲台、馬安戲台,唐頭戲台等都極具民族特色。
世界第八大未解之謎
再生人謎團
懷化新聞網2009-01-22『記者探秘:尋訪懷化市通道縣神秘「再生人」』 文章報道:
通道侗族自治縣一個叫坪陽鄉的地方卻也出現了一群「再生人」,他們自稱是通過投胎轉世來到今世,並清楚地記得前世的經歷。在當地,關於這種「再生人」種種的說法詭異而神秘,那麼在這個偏僻的山村裡,是真有其事,真的潛藏著某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力量?還是一個集體的謊言?本台記者對這一謎團進行了實地探秘。
坪陽鄉位於通道的最南端,處在湖南、廣西兩省的交界處,一片外人很少涉足的神秘區域。「再生人」這種奇怪的說法在這個地方古已有之,當地將這一現象作為田野文化並進行了調查,也想解開這一謎團。坪陽鄉黨委書記陸志鑫,[再生人1:以前這種現象也是存在的,但是沒有做深層次的分析和研究。我們盡管不能從科學上去考究,是什麼原因形成的,但這種特異的文化現象非常普遍,我們坪陽鄉只有7800多人口,據我們把這種再生人現象做為文化調查來看,我們統計了一下,就有一百來個再生人。]
再生人,就是人生下來更事後,便能如數家珍般的說出他前世姓什名誰、家住何處、做過什麼事、怎麼生如何死、周圍的鄰里親戚等等。更有甚者,會找到前世居住之地,或下葬之所,也有找到上輩子的親人,再續前緣的。
再生人個案較多,記者通過村民的指引,找到了一戶有「再生人」的人家。坪陽鄉譜頭寨有個吳姓男孩,前世是一頭白豬,轉世投胎為人後,因能准確地認出曾經殺死它的屠夫容某而在當地轟動一時,屠夫容某因此發誓今生今世不再殺生。記者找到了這個男孩的母親陸居桃,[再生人2:(記者)他是什麼時候講前世的事情的?(陸居桃)他一歲多。(記者)剛開始說話的時候?(陸居桃)剛開始說點點話的時候。(記者)他怎麼說?(陸居桃)他講他是豬。人家在外面摘豬菜,他就說你不要拿這種菜,這種菜不好吃,人家問他,他就說他是豬。(記者)你那時候覺得奇怪嗎?(陸居桃)我覺得很奇怪。]童言無忌,豈能輕信。但陸居桃發現,她兒子非常害怕屠夫容某,每每見到容某,都會哭叫並拚命往家裡跑去。久而久之,村裡人感到事有蹊蹺,便試著問小男孩是何原因。哪料,小男孩依舊說,他前世是他外公家裡養的一頭大白豬,是屠夫容某買走了他並把他殺了。記者提出要采訪男孩,但陸居桃以兒子已長大在外打工為由拒絕了。
為查明原因,記者又尋訪了另一位傳說中的「再生人」。
記者探秘:尋訪通道縣坪陽鄉神秘「再生人」(二)
在通道縣坪陽鄉再生人群中有一個典型人物,她叫石尚仁,1962年出生。這位中年婦女極具神秘色彩,她已經十多年都沒吃米飯了,每天的主食就是井水和少許蔬菜,肉類是決不沾口。然而,她每天卻能正常勞作,並且不感到疲倦。
據石尚仁母親回憶,石尚仁在兩三歲時,就說她是從縣溪來,原名叫姚嘉安,並生有一男一女,男的叫吳春,女的叫吳枚。面對記者的采訪,石尚仁並沒有迴避, [再生人3:前世沒有多大的,只有24歲就死了,是發高燒,發了三天高燒以後就死了。(記者)你前世是哪裡的?(石尚人)我前世是那邊的,縣溪那邊的。(記者)什麼時候知道自己有了前世?(石尚人)小小的時候,能爬在樓梯上的時候了,我就有了這種感覺。我也不知道那就是前世。(記者)以前的親人都記得嗎?(石尚人)記得。(記者)認你嗎?(石尚人)後來我到11歲的時候去認他們,他們都感覺這個人跟以前的很相同、很相似,從那個時候我們一直在走動。]
如今,現年已是50多歲的吳枚一直叫46歲的石尚仁為『娘』。自然,無論是吳枚嫁女,還是吳春兒子娶媳婦,石尚仁都以母親的身份給他們備禮送去。
石尚仁對記者說,能回憶起前世這種特異,使她有了兩個家庭,同樣也使她很煩惱, [再生人4:很煩惱,因為人的那個感情啦,從小就好像沒有童年一樣,感覺這個事情對感情上折磨很大。]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許多「再生人」都不願再提及前世之事。
相關文獻
『豬牛昆蟲投胎做人 湖南省驚人報導』 報道了一些例子。(該文標題有變,據說是原發於懷化新聞網2011年11月5日,待找到原始標題後,再補充) 還有視頻報道 。有記者手記 。毛尚文文章『再生人——世界第八大未解之謎』也有群體采訪。
新京報報道
2015-06-19《新京報》文章「湖南侗鄉百餘人自稱轉世而生 擁有前世記憶」 再次出現於各大新聞網站。摘要部分內容:通道縣縣長趙旭東告訴新京報記者,2011年,通道縣官方聯合中國社科院相關專家對坪陽鄉再生人現象進行了考察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肯定再生人現象的存在,但沒有找到科學依據。」通道縣委宣傳部官員胡益龍說,在2013年,宣傳部門曾聯合湖南當地媒體及長沙某知名醫院的腦科專家對再生人進行了研究,「呆了好多天。」但令胡益龍遺憾的是,「還是沒有結論。」
另外,南方周末記者2015-06月到通道縣調查再生人現象的傳播史,采訪一些幹部,不是深入基層認真調查研究,26日發表文章「湖南「再生人」調查」 。

Ⅷ 誰有認識「通道縣坪陽鄉」的人沒

石港

Ⅸ 坪陽鄉的自然資源

為純侗族鄉,是我市的南大門。坪陽鄉全年氣候溫暖濕潤,在普頭河東江村的以下河段地區,具有亞熱帶氣候的特徵。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優越的氣候條件,使境內盛產柑桔、夏橙、遲熟碰柑、茶油、百合等農副土特產。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