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門地質局
❶ 海門縣王浩鐵礦()
王浩鐵礦位於海門市府東北24公里處。通(南通)—呂(呂泗港)運河及通呂公路橫貫礦區南部,水陸交通方便。
礦區位於長江下游成礦帶的東延部分,處於蘇北坳陷南部邊緣斜坡帶,鐵礦床產於燕山晚期花崗岩體與寒武系中下統大理岩的正接觸帶及其內外帶上。可劃分為Ⅰ、Ⅱ、Ⅲ三個礦段。礦物成分以磁鐵礦為主,次有赤鐵礦、閃鋅礦、黃鐵礦、褐鐵礦,並有少量輝鉬礦,輝鉍礦、硼鎂鐵礦等。礦石品位:全鐵平均35.42%,其中可供利用的礦石全鐵平均40.07%。經選礦試驗,回收率大於90%,可獲全鐵品位大於63%的鐵精礦。礦床成因類型屬接觸交代礦床。
王浩地區在1978年以前,僅進行過煤田、石油地質普查,長期以來是江蘇省金屬礦產分布的空白區。
1956年,地質部航測大隊九〇二隊,進行蘇北1∶10萬航空磁測,發現本區有400納特的航磁異常。
1960—1973年期間,先後有華東石油勘探大隊、物探隊、江蘇省煤田地質勘探團及第五普查大隊等單位,做過1∶10萬—1∶20萬重力、電法、地震工作。
1972年,冶金工業部江蘇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八一四隊(簡稱八一四隊),對南通果園、海門六匡兩個航磁異常進行了1∶1萬地面磁法檢查,提交了工作報告。
1977年,八一四隊編制了1∶20萬重力、磁法異常圖,圈出14個磁異常和16個重力異常,其中王浩為M646、新余為M647號異常。此時,對上述異常並未引起重視。
1975年,冶金工業部江蘇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八〇五隊(簡稱八〇五隊)成立,擔負蘇北地區金屬礦的地質找礦任務。蘇北平原面積廣闊,中新生界地層厚達數百至數千米。對這個地區的找礦地質條件如何認識?大隊地質負責人鍾慶祿和綜合研究組郭振潤、李惠濤等人,在搜集、研究大量區域地質資料的基礎上,認為根據重力和鑽孔資料,窪中有隆,應進一步劃分基岩構造。於1976年編制了「1∶20萬蘇北地區地質物探綜合草圖」,將蘇北坳陷進一步劃為一個隆起、三個坳陷、兩個邊緣斜坡帶。其中南部斜坡帶又劃分為三個盆地五個隆起,提出四個隆起為有望遠景規劃區。而南通—啟東隱伏隆起,位於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的東延部分,基岩相對隆起,有古生界地層分布,是金屬礦找礦的處女地,應開展工作。從而初步奠定了南通地區找礦的區域地質構造基礎。
1978年,為了開展沿江地區富鐵礦普查,江蘇冶金地質勘探公司,請冶金工業部物探公司航測大隊一分隊(技術負責人歐忠豪),對揚州—南通地區進行1∶5萬航空磁測。工作結果在南通地區圈出23個航磁異常。其中最東面一條航線圈出的異常編號為C31—114(即後來的王浩異常),異常強度高達1000納特,極小值負150納特,圈定的面積6平方公里。航測隊認為是找磁性鐵礦的有望異常,雖經地面檢查,但未找准磁異常中心位置。隨後,八〇五隊地質技術負責人鍾慶祿,派出物探組再次做磁法地面檢查,確定了異常位置。認為地面異常強度大,垂直分量最大達2200納特,且形態規則,很可能是礦致異常。
在研究王浩異常時,發現異常還有半個在測區外,因當時飛行時數已滿,不可能再加測線,為了解異常的東半部,查閱了地質部九〇六隊1960年提交的1∶20萬航磁圖和八一四隊編制的1∶20萬重力、航磁異常圖,發現王浩異常與M646異常相當,而M647異常位於王浩異常東面(即新余異常),兩者可連成面積達200平方公里的大異常,結合區域地質構造條件推斷,M647異常可能為岩體引起,因此也引起了重視。
這一發現引起江蘇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的重視,在胡肅芝、張立公的主持下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加速評價王浩磁異常的意見,並由八一四隊到王浩做了重、磁、電綜合剖面;八〇五隊又搜集了該區以往煤田、油氣普查中的鑽孔地質資料,結合物探異常進行綜合分析研究,排除火山岩異常的可能性,而確認王浩磁異常是由強磁性鐵礦體引起;並計算出磁性體埋深為350—380米,這與地質推斷的青龍組地層埋深相當,具備找礦條件。
由於王浩異常位於蘇北平原厚覆蓋區,已獲得的找礦信息主要為物探信息,而物探資料又往往具有多解性。八〇五隊領導在廣泛聽取技術人員意見的基礎上,由黨委書記胡向遠召集副隊長王仁發、劉岐山,隊技術負責人鍾慶祿、綜合研究組組長郭振潤,同時還邀請了八一三隊技術負責人謝愛林等,用兩天時間對已獲得的有關王浩的地質物探資料進行了詳細而縝密的分析,最後認為:王浩異常在地質構造相對隆起部位,磁性體埋藏不太深;分析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從湖北大冶到江蘇寧鎮地區,大、中型鐵、銅礦,多金屬礦床的分布具等距性,基本上為75公里及其倍數,而王浩磁異常與西面最近一個大型礦床的距離恰好是基本間距的4倍,即300公里,可能是一個新礦田出現的所在位置。對已獲得的各種物探信息作了肯定,認為礦致異常的可能性很大,定量計算結果基本可靠。最後決定先抽調一台鑽機進行驗證,並對驗證後可能出現的情況,預先做了安排。
1979年3月,八〇五隊驗證王浩磁異常的第一個鑽孔ZK1孔於278米見磁鐵礦5層,累計厚14米,該孔後因井內事故無法處理被迫停鑽。王浩磁異常首孔驗證見礦,使長江中下游成礦帶向東延長了300公里,填補了蘇北平原區無金屬礦分布的空白。
王浩磁異常驗證見礦後,對Ⅰ號異常作稀疏控制;繼而對Ⅱ、Ⅲ號磁異常進行鑽探驗證均見礦。與此同時,公司凋集4個隊(所)的部分力量在南通地區找礦。
1979年,八〇五隊相繼對新余、唐洪、正場、國強等航磁異常進行地面檢查;八一四隊對江濱、陳橋、劉橋等航磁異常進行地面檢查。1980年4月,八一四隊在八〇五隊王浩1∶1萬磁法普查的基礎上,進行了63.4平方公里的重力、磁法1∶1萬詳查和4條精測剖面,詳細圈定了異常的范圍、形態,並做了定量計算推斷解釋,於1981年5月提交了《江蘇省海門市王浩測區物探工作報告》。認為礦區物性差異明顯,重、磁方法在該區找礦有明顯效果,鐵礦體多為捕虜體,單個礦體形態復雜,各礦體垂向疊加引起M1磁異常;又認為礦床具有一定規模,擬施工8個驗證孔。
八一三隊對陳橋、劉橋、果園、普濟磁異常,八〇五隊對新余、六和唐洪磁異常進行鑽探驗證,其中新余磁異常見赤鐵礦。
1986年,八〇五隊按國家計委下達的任務將王浩鐵礦列為評價項目(含新余普查)進行鐵礦評價,參加該項工作的主要技術人員有博良佐、郭振潤、劉國清、楊扣富等。1986年底結束野外施工,1987年12月提交了《江蘇省南通市王浩鐵礦區評價地質報告》。華東地質勘探公司於1988年組織審查,批准鐵礦石儲量2702萬噸,(包括新余礦段鐵礦石儲量144萬噸),其中可供利用的儲量1656萬噸。
在此階段,有關人員對王浩鐵礦的找礦發現和找礦經驗進行了總結。
1982年,鍾慶祿執筆撰寫了《在厚覆蓋區找到了鐵多金屬礦—王浩、新餘地區普查找礦的幾點體會》一文,在全國冶金地質成果評獎、經驗交流會上交流。
1986年4月,張立公、劉朝勝、鍾慶祿等3人總結了多年的找礦研究成果,對礦區剩餘磁異常進行了重點研究。應用化極濾波技術壓制了淺部礦體異常,從而發現了深部盲礦體的次級異常,經鑽探驗證在600米以下見到了深部盲礦體厚達104米。進一步擴大了礦區找礦遠景,同時撰寫了《厚覆蓋區深部鐵礦綜合信息找礦方法》的論文,於同年10月在西安國際物探學術研討會、中國地質學會第二屆勘探地球物理學術討論會上交流;在江蘇省地質學會年會被評為優秀論文,獲一等獎。
1988年8—9月,南通市計劃委員會,委託江蘇省冶金設計院對王浩鐵礦進行礦山建設可行性研究,9月8日召開王浩鐵礦開發利用的可行性論證會。在此基礎上,南通市計劃開發利用王浩鐵礦。並報請江蘇省計委、國家計委和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局,要求安排王浩鐵礦勘探。經多次磋商,總公司地質局同意安排該勘探項目。1988年4月,南通市計委主持召開了王浩鐵礦床地質勘探設計(方案)討論會。1989年7月,南通市海門市計劃委員會、南通市煤炭公司與八〇五隊簽訂了《南通王浩鐵礦地質勘探合同書》。這是一個由國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勘探的「拼盤項目」。
地質勘探工作由八〇五隊副總工程師郭振潤主持,先後參加工作的主要技術人員有顧錦標、劉國清等。於1989年10月至1990年7月結束第一期工程。隨後,召開了第二次論證會,調整了勘探方案,因資金等原因減少了部分鑽探工程量。1991年12月結束第二期工程施工,於1992年7月提交了《江蘇省海門市王浩鐵礦區Ⅰ礦段勘探地質報告》。1993年1月,江蘇省礦產儲量委員會組織審查,批准了該報告,批准鐵礦儲量1375萬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591萬噸。
王浩鐵礦的發現及普查、勘探工作,對於缺乏鐵礦資源的南通市來說,無疑具有較重大的價值,對今後南通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
❷ 海門包場鎮水文地質條件
海門屬長江流域范圍,緊靠長江入海口,境內河網密布,水資源豐富。主要河道為內人工河道,形成容三橫七豎的格局。三橫從北向南依次為通呂運河、通啟運河和海門河,為境內最主要的三條河流,均為東西走向;七豎自西向東依次為新江海河、滸通河、青龍河、圩角河、大洪河、大新河、黃家港——靈甸河,均為南北走向,境內其它小河多數呈南北走向與這七條河流平行等距分布,區域內的河道已全部連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