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黃玢江蘇地質局

黃玢江蘇地質局

發布時間: 2021-01-23 05:05:59

① 礦區地質概述

(一)地層

礦區及附近出露的地層主要為阿吾拉勒組第四亞組(C1a4)。大面積分布於礦區范圍內,其與下伏的第三亞組(C1a3)呈整合接觸。

第四亞組(C1a4)下部為一套正常沉積岩;上部為安山(玢)岩及碎屑岩。其與下伏的第三亞組(C1a3)呈整合接觸(據區域資料)。

因礦區范圍較小,所見多為第四亞組的上部,因褶皺(復向斜)的發育,局部出露下部的岩性(層),主要岩性為紫紅—灰紫色晶屑玻屑凝灰岩、凝灰質粉砂岩、砂岩、灰白色—灰黑色微晶粉晶生物碎屑灰岩、砂質灰岩夾沉凝灰岩及岩屑凝灰質砂岩。凝灰岩、凝灰質粉砂岩、砂岩夾灰岩為鐵礦成礦的主要層位。

根據各岩性層產出的不同位置、疊置、組合特徵,將礦區內所見岩性做了初步劃分,將紫紅色晶屑(岩屑)凝灰岩岩石組合劃為該亞組的下岩性段 ,將中-細粒凝灰岩、沉凝灰岩夾角礫凝灰岩、灰岩組合劃為該亞組的上岩性段 。

下岩性段 主要分布於礦區北部,為巨厚層,其內見透鏡狀、似層狀產出的中-細粒凝灰岩層,應為褶皺運動後期剝蝕作用的產物,上岩性段 主要分布於礦層(體)(礦化帶)及其南部,北部附近亦有少量分布,二者之間為整合接觸關系。

地層(岩性層)總體表現為南南西、南西西傾,傾角58°~84°,局部為北東傾和北北東傾,傾角62°~78°。因普遍遭受後期構造的破壞而裂隙發育,沿裂隙多發育碳酸鹽細脈網,並發育有鏡鐵礦細脈或鏡鐵礦薄膜(沿裂隙面分布,呈鱗片狀產出)。

總體層序從下到上依次為紫紅色、灰紫色晶屑(岩屑)凝灰岩、灰綠、淺灰綠色中-細粒凝灰岩(局部可見細礫、角礫)。

(二)構造

礦區內總體表現為單斜構造,局部岩石地層可見的小的褶曲和變形;斷裂構造較發育,但規模一般不大。

F1:為推測斷層,位於礦區西北部,沿溝谷發育,走向北東,斷層特徵、性質不明顯,鑒於該斷層通過的岩石地層單元中灰岩發生明顯的褶曲、扭動,推測其具左行走滑性質,滑距近100m。斷裂形成時間晚於主成礦期。

F2:位於礦層(體)北側約100m處,斷裂帶寬近10m,走向近東西,橫貫普查區,總體向北傾,傾角近直立。帶內岩石較為破碎,未見礦化蝕變,其與成礦及其改造無直接關系。

F3:位於2-2′勘探線以東附近,與礦層(體)小角度斜交,交角約為24°,規模不大,為逆斷層,斷層面產狀為35°∠75°,斷層帶寬10~15cm,內可見斷層泥和細角礫、碎粒。斷層在淺部對礦層(體)的產狀及其工程地質條件有較大影響。

F4:礦層(體)附近,斷裂帶寬30~50m,其范圍已將礦層(體)包括在內,產狀為110° ∠60°~80°,具韌性剪切性質,韌性剪切的特徵在礦層(體)南側的部分地段表現得較為清晰,可見明顯的眼球狀構造,岩石破碎呈碎粒(可見碎粒局部呈線性分布)狀、粉末狀。斷層對礦層(體)從地表至中深部均有較大影響,主要作用表現為:(1)變質改造作用;(2)破壞礦石原有的完整性和礦層(體)的工程地質條件、水文地質條件,是導致礦床充水的主因;(3)其活動是引起礦床內鏡鐵礦、黃銅礦、碳酸鹽局部發育的主因;(4)是引起礦床內岩、礦石發生褐鐵礦化、孔雀石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等礦化蝕變的主因。

F5:位於礦區0-0′勘探線附近,與礦層(體)大角度斜交,交角約為65°。規模不大,具走滑性質,但滑距甚小,基本未影響礦層(體)在走向上的完整性,斷層面擦痕明顯,產狀為250°~255°∠75°。斷層對礦層(體)在走向上的連續性有一定影響,但影響很小。

F7:位於礦區8-8′勘探線以東一帶,與礦層(體)小角度斜交,交角約為15°,斷層規模較大,可能為右行走滑正斷層,斷層帶寬約30m,斷層面產狀為355°∠81°,兩盤相對移動距離很小,對礦層體在產狀上的完整性和連續性影響不大。

F6:位於8線附近,近南北向產出,可能為逆斷層,西傾,傾角約70°。其對礦層(體)在走向及傾向上的連續性和礦石完整性、礦層(體)的工程地質條件的影響程度尚不明了。

F8:位於礦層(體)最東部南側約12m處,斷裂帶寬5~10m,走向近東西,總體南傾,傾角65°~74°。帶內岩石破碎,未見礦化蝕變,其與成礦及其改造無直接關系。

從各斷層的發育特徵和相互關系來看,斷層均發育於成礦期後,其先後順序依其編號順序,其判斷依據為F1、F2、F8與其他斷層無直接聯系,但二者可見規模均較大,應屬區域性斷裂的高級別次級斷裂,F4、F5、F6均穿過F3斷層,F7斷層穿過F3、F6,F4、F5、F6之間的時空關系不密切,判斷其發育時間大體相當。

在斷裂和區域性褶皺構造的共同作用下,礦區局部岩石地層可見的小的褶曲和變形,如在TC201中,近礦部分(含礦層)岩石表現為小的背形特徵,在礦區東部部分地段岩層局部表現為高角度的北北東傾向。在礦區北部,晶屑岩屑凝灰岩中局部出露小的呈透鏡體狀產出的灰綠色中-細粒凝灰岩(偶含礫),應為區域性褶皺在礦區內直接體現。但從總體的岩石地層的空間分布來看,礦區總體表現為高角度單斜構造。

(三)岩漿岩

礦區內未見大規模侵入岩(如脈岩等),僅在近礦斷裂破碎帶內沿裂隙見呈網脈狀、被膜狀分布的碳酸鹽岩,局部於地表偶見石英細脈。

噴發岩有一定程度的發育,主要為安山質火山(碎屑)岩(晶屑凝灰岩、凝灰角礫岩),地表岩石一般均呈淺紫色、紫灰色,近斷層部位及含礦層位附近,岩石均呈淺色系,以淺灰色、淺灰綠色為主,局部為灰綠色,綠泥石化較為發育,礦物成分主要為晶屑、岩屑、火山塵、火山灰。火山塵、火山灰多已脫玻化蝕變隱晶質長英質和綠泥石集合體,主要礦物成分磁鐵礦、黃鐵礦等含量均較低,為1%~5%。

此外,在深部(ZK203孔內)見疑似石英二長閃長(玢)岩角礫,角礫呈稜角狀,呈肉紅色,具一定程度的鉀化,相對較為富集的黃銅礦化賦存於角礫中。

(四)地球化學特徵

礦區處於一個金、銀、砷、銅、鈷、鎢、鉬綜合異常區內,各單元素異常套合較好。異常區近東西向展布,總面積約3.0km2,異常形態為不規則狀,為甲1類異常,屬礦致異常。

單元素金異常呈不規則橢圓狀,面積約1.3km2,異常下限為1.2×10-9,異常面積1.3km2,極大值33.9×10-9,平均值33.9×10-9,具三級濃度分帶,異常襯度為28.3,規模為43.93,NAP值為36.61。銀異常呈近似橢圓狀,面積為0.41km2,異常下限為0.15×10-6,極大值為0.321×10-6,平均值為0.321×10-6,具二級濃度分帶,異常襯度2.14,規模0.13,NAP值為0.87。砷異常面積0.21km2,異常下限為20×10-6,極大值為37.2×10-6,平均值為37.2×10-6,異常襯度1.86,規模7.94,NAP值為0.397。銅異常呈北西向展布,不規則狀,面積約2.27km2,異常下限為40×10-6,極大值為2291.58×10-6,平均值為442.02×10-6,具三級濃度分帶,異常襯度11.05,規模1002.9,NAP值為25.07。鈷異常呈不規則狀,面積約1.7km2,異常下限為18×10-6,極大值為347.08×10-6,平均值為128.77×10-6,具三級濃度分帶,異常襯度7.15,規模215.8,NAP值為12.0。鎢異常面積1.4km2,異常下限為2.5×10-6,極大值為31.03×10-6,平均值為12.39×10-6,具三級濃度分帶,異常襯度4.96,規模17.08,NAP值為6.83。鉬異常面積1.14km2,異常下限為1.5×10-6,極大值為23.55×10-6,平均值為23.55×10-6,具三級濃度分帶,異常襯度15.7,規模26.9,NAP值17.9。

(五)地球物理特徵

1.物性特徵

對工作區內各種岩、礦石進行磁性參數統計表明(表3-1),區內磁異常都是區內磁異常都是感磁引起的異常,能引起較強磁異常的因素為磁鐵礦,其餘為火山岩、褐鐵礦化凝灰岩、灰岩、中-細粒凝灰岩等中-弱磁性岩石,一般都是背景場,這些中-弱磁性岩石,最大約能引起1000~3000nT的局部高磁異常,但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以高背景場形式出現,由此說明,區內大部分高磁異常都是由磁鐵礦所引起。通過礦點岩(礦)石物性參數統計結果的分析,對資料解釋工作起到了指導作用。

表3-1 松湖鐵礦岩、礦石磁性參數統計表

2.磁性分布特徵

由△T化極平面等值線圖可以看到,磁異常在本區可劃分為兩個不同特徵的場:中部△T表現為起伏、跳躍、強弱不一的正磁異常帶,近東西向展布,其與地層及礦層(體)走向基本一致,在該正磁異常帶西部伴生有明顯的負磁異常,其他大部分區域為背景場,表現為平緩的正磁場區,夾小面積的平緩的負磁場區,基本是地層岩性的正常反映。本次工作區共圈定4個高磁異常。

負磁異常一般伴生在正磁異常的旁邊,表現為異常梯度大而且變化快,通常出現在礦層(體)的邊部,說明正、負磁異常是感磁異常。

3.局部磁異常特徵及解釋推斷

礦區是鐵礦分布區,研究的對象為高磁異常。因此,局部異常劃分主要以△T化極平面等值線圖中△T曲線特徵進行;按照這一原則,在本次工作區以1500 nT為異常下限共圈定高磁異常4個,以下是對工作區一些典型磁異常特徵的分析認識。

(1)SH1-01號磁異常

異常位於礦區590測線(位於3-3′勘探線以東約20m),為一橢圓型異常,東西向展布,長約50m,寬20m,極大值大於5000nT,位於礦層(體)露頭南20m處,為礦致異常,南、北、東伴生有明顯的負磁異常,說明礦層(體)是有限延伸的板狀體,長度不大,經對590測線反演計算礦層(體)南傾78°,分別向上延拓50m、100m後,異常仍有所顯示,但已不明顯(圖3-1),說明礦層(體)有一定的延深,但延深不大,經鑽孔ZK301驗證,磁測成果推斷基本正確,礦層(體)南傾,向西變薄,有尖滅的趨勢。

圖3-1 590測線向上延拓曲線圖

(2)SH1-02號磁異常

異常位於礦區中部,在SH1-01號異常的東延方向,為一近橢圓型異常,東西向展布,橫跨600、610、620、630、640、650六條測線(大體分別相當於Ⅰ - Ⅰ′、0-0′、Ⅱ-Ⅱ′、Ⅳ-Ⅳ′、Ⅵ-Ⅵ′、Ⅷ-Ⅷ′六條勘探線向東平移約40m的位置上),長約500m,最寬60m,極大值大於8000nT,異常西端北部伴生有明顯的負磁異常,說明磁異常體是無限延伸的板狀體,為礦致異常。工區△T化極數據經向上延拓100m後,異常依然存在(圖3-2),與SH1—01、03號變成一個異常,說明礦層(體)有一定的延深,由此可以推斷地表礦層(體)在深部是一個礦層(體)。經對610線(0號勘探線)向上延拓100m、200m,異常仍然存在(圖3-3),說明礦層(體)延伸在400m左右。

根據磁異常特徵及2006年槽探、鑽探成果,用二度半重、磁異常人機聯作實時反演擬合軟體擬合出礦層(體)的形態特徵(圖3-4),可以看到曲線擬合程度較好,礦層(體)寬度約70m,近直立,Ⅱ-2號礦層(體)與鑽孔中3-1-7層礦層(體)對應較好,產狀變緩。

經2007年在Ⅰ號勘探線(600線)、0號勘探線(610線)、Ⅱ號勘探線(610線)、Ⅳ號勘探線(630線)、Ⅵ號勘探線(640線)布設鑽孔驗證,證明2006年磁異常解釋推斷基本正確、可靠,礦層(體)南傾,傾角較大近直立,延深大於400m,但深部礦層(體)形態、產狀與推斷結果有一定的差異。

圖3-2 松湖鐵礦區磁異常上延100m平面等值線圖

圖3-3 610(0號勘探線)測線向上延拓曲線圖

圖3-4 610(0號勘探線)測線二度半人機聯作實時反演擬合礦層(體)形態圖

(3)SH1-03號磁異常

異常位於工作區中部,在SH1-02號異常的東延方向,從測線650到660線(位於Ⅷ-Ⅷ′勘探線東約40m),為一近啞鈴型異常,東西向展布,長約180m,最寬45m,極大值大於3000nT,說明磁異常體是有限延伸的板狀體,該異常為礦致異常。該異常經向上延拓後與SH1-02號磁異常為一個異常,說明礦層(體)有一定的延深,推測地表礦層(體)在深部連接為一個礦層(體)。

經對650線磁異常分別向上延拓100m、200m,異常仍然存在(圖3-5),說明礦層(體)延伸較大,磁異常特徵顯示礦層(體)向北傾斜,用二度半重、磁異常人機聯作實時反演擬合軟體擬合出礦層(體)的形態特徵(圖3-6),可以看到曲線總體擬合程度較好,礦層(體)向北傾,傾角在85°左右,礦層(體)寬約50m,異常北部沒有擬合上的次級異常,初步分析可能是一個隱伏的盲礦層(體)。

(4)SH1-05號磁異常

異常位於工作區東部,位於680-700測線間,北東東向延伸(推測為地形因素的影響,經反演,異常在深部亦向南傾,傾角近80°),長約300m,最寬處約40m,極大值大於3000nT。說明磁異常體是有限延伸的板狀體,該異常為礦致異常。該異常經向上延拓後與SH1-01、SH1-02、SH1-03號磁異常連接為一個異常,說明礦層(體)有一定的延深,推測地表礦層(體)在深部連接為一個礦層(體)。

經在650線(Ⅷ號勘探線)附近2006年施工鑽孔ZK6501和2007年施工鑽孔ZK801驗證,上部礦層(體)南傾,傾角較大,近直立,與磁異常解釋推斷基本相符,下部礦層(體)沒有驗證到,分析原因可能是下部礦層(體)向北傾,或者由於斷層的影響礦層(體)錯動ZK6501沒能驗證到礦層(體)。

根據上述分析解釋,工作區內的4個磁異常呈線形展布,都是礦致異常,SH1-01、SH1-02、SH1-03號磁異常經鑽探施工,在450m范圍內已見到多層厚度不等的磁鐵礦層(體),地表顯示礦層(體)不連續,而在深部是一個礦層(體),與磁異常的推斷解釋較為相符(圖3-6),SH1-01號異常消失,說明該礦層(體)在580線(Ⅲ號勘探線西80m處)處已尖滅,向東延伸到700線(Ⅷ號勘探線500m處),長共計1200m左右。

圖3-5 650測線(位於8線以東約50m)向上延拓曲線圖

② 河北省區域地質概況

河北省區域地質條件,已有系統的專著問世。現參照鞠紫雲主編、李勤、張玉華副主編的 《河北省 北京市天津市區域地質志》(以下簡稱 《河北區域地質志》)和 《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區域礦產總結》(以 下簡稱 《河北區域礦產總結》)作概略介紹。

1.3.1 太古界地層

太古界地層單位及其名稱均以 《河北區域地質志》為標准。太古界新老地層(岩石)單位名稱的對比見 表1.3.1。

1.3.1.1 中下太古界遷西群

遷西群主要分布於尚義-平泉深斷裂以南的燕山地區,劃分為冀西懷安、北京密雲、冀北承德和冀東 遷西4個小區。由各種輝石麻粒岩、含輝石片麻岩組成,夾有磁鐵石英岩。自下而上分為2個亞群、4個岩 組。

(1)下亞群

分布於遷西小區和懷安小區。自下而上分為2個岩組。

A.上川組,分布於遷西太平寨、楊河峪一帶。主要為輝石麻粒岩,混合岩化強烈,形成黑雲紫蘇均 質混合岩。

B.三屯營組,分布於遷西高家店至三屯營以東,遷安五重安以西的上川組兩側。下部以二輝麻粒 岩、斜長次透輝麻粒岩為主;上部片麻岩增多,夾磁鐵石英岩。

此外,懷安小區原稱的 「瓦窯口組」 、「馬市口組」 、「右所堡組」和 「下白窯組」,與本亞群大 致相當。

(2)上亞群

分布於燕山地區的4個小區。在遷西小區,自下而上分為拉馬溝組和跑馬場組。懷安地區的原崇禮組 或谷咀子組與本亞群相當。

A.拉馬溝組,分布於馬蘭峪-潵河橋-青龍八道河一帶,以角閃斜長岩為主。

B.跑馬場組,分布於馬蘭峪以西、遷安水廠以及青龍附近和寬城東南一帶。以角閃斜長片麻岩為 主,常見石榴子石。

1.3.1.2 上太古界阜平群或單塔子群

上太古界地層在太行山區稱為阜平群,在燕山區稱為單塔子群。兩者屬於同一地質年代。

(1)阜平群

分為南、北2個小區。北為阜平小區,包括平山、靈壽、唐縣、易縣、淶水等地;南為贊皇小區,包 括鹿泉、井陘等地。自下而上分為9個岩組。

表1.3.1 河北省太古界一古元古界岩石地層劃分及對照表

A.索家莊組,僅見於阜平小區,分布於阜平大柳樹、段家莊、川里,唐縣花盆,淶源馬庄、走馬 驛、祭刀嶺、銀房等地。以黑雲母(或角閃石)斜長片麻岩為主,局部夾大理岩或磁鐵石英岩;上部為蛇紋 石(或透輝石、金雲母)大理岩和斜長角閃岩。

B.團泊口組,分布於阜平小區和贊皇小區。在阜平小區分布於阜平沙窳(yu)、舊營、團泊口以東, 靈壽陳庄、行唐口頭以北;在贊皇小區原稱「放甲鋪組」,分布於內丘柳林,邢台放甲鋪、西黃村,沙 河禪房一帶。

團泊口組,下部為混合岩,黑雲母斜長片麻岩夾斜長角閃岩,其上為鉀長淺粒岩夾片麻岩;上部岩 石:在阜平小區北部為大理岩和斜長角閃岩,在南部為大理岩夾變粒岩和透閃岩。

C.南營組,分布於阜平小區和贊皇小區。贊皇小區地層原稱 「北賽組」,以黑雲母斜長片麻岩為 主,夾磁鐵石英岩;在贊皇小區夾有石榴角閃片岩。頂部有大理岩和斜長角閃岩。

D.漫山組,主要分布於阜平小區西南部。下部以黑雲斜長片麻岩為主,夾夕線石淺粒岩;上部為大 理岩及斜長角閃岩。在部分地段,該組曾稱 「灣子組」 、「宋家口組」 。

E.木廠組,主要分布於阜平小區。下部主要為黑雲(角閃)斜長片麻岩,夾斜長角閃岩;上部為大理 岩、斜長角閃岩及輝透變粒岩。該組曾稱 「灣子組」 、「宋家口組」 。

F.四道河組,分布於阜平、平山境內。以黑雲斜長片麻岩及淺粒岩為主,上部為大理岩、夾片麻岩 及透輝變粒岩。

G.紅山坡組,僅見於平山紅山坡和阜平燕麥青、石湖岩等地。以巨厚層淺粒岩為主,上部為大理 岩。

H.跑泉廠組,以黑雲斜長片麻岩為主,夾黑雲變粒岩及大理岩;下部常有淺粒岩。

I.榆樹灣組,以角閃黑雲斜長片麻岩為主,夾黑雲變粒岩及大理岩。

跑泉廠組和榆樹灣組,原合稱 「龍泉關群」,分布於阜平小區西南部。

(2)單塔子群

分布於尚義-平泉深斷裂以北的張家口及承德地區,在灤縣、撫寧、盧龍等地有零星出露。自下而上 分為3個組。

A.燕窩鋪組,見於承德市燕窩鋪一帶,由強蝕變角閃斜長片麻岩、斜長角閃岩組成,間夾石榴角閃 紫蘇(透輝)麻粒岩。

B.白廟組,分布廣泛。主要為黑雲變粒岩、淺粒岩,夾黑雲(或鉀長)片麻岩。混合岩化強烈,形成 條帶狀、眼球狀混合岩。張家口的原紅旗營子群的主體,與白廟組基本相當。

C.鳳凰咀組,分布於大廟—娘娘廟深斷裂南側及豐寧一帶。主要由斜長角閃岩、角閃(或黑雲)變粒岩 組成,夾多層大理岩。混合岩化強烈,形成以滲透注入為主的混合岩。

1.3.1.3 上太古界五台群或雙山子群

上太古界地層在太行山區稱為五台群,在燕山區稱為雙山子群,兩者屬於同一年代。

(1)五台群

分布於阜平小區和贊皇小區,超覆於阜平群之上。自下而上分為3個組。

A.板峪口組,在贊皇原稱 「紅鶴組」,為石英岩、石英片岩及大理岩等。

B.上堡組,在贊皇原稱 「石家欄組」,為黑雲變粒岩夾磁鐵石英岩。

C.龍家莊組,見於來源龍家莊以角閃片岩為主夾石英片岩等。

(2)雙山子群

零星出露於燕山地區。自下而上分為2個組。

A.茨榆山組,出露於遷西小區和承德小區。在承德原稱 「姜營組」 、「南店子組」 、「太平庄 組」 。下部為黑雲變粒岩夾淺粒岩;上部為黑雲石榴片岩與角閃磁鐵石英岩。

B.魯杖子組,見於遷西小區的青龍河東岸,岩石為具有變余火山結構的斜長角閃岩、斜長變粒岩, 以及沉積變質的變粒岩、片岩等。

其他年代的地層,將在相關章節介紹,此處從略。

1.3.2 岩漿岩

1.3.2.1 太古代主要岩漿岩

(1)早—中太古代岩漿岩

遷西群的原岩主要為基性、中性、中酸性到酸性火山岩。

與火山活動同期侵位的超基性岩,集中分布於懷安經密雲、遵化、遷西到青龍一帶,以及承德、平 泉等地。主要有遵化毛家廠、閻王台,承德五道河、三溝,懷安賜溝等地的岩體或岩體群。岩體規模很 小,長僅數米至數百米。岩石類型主要為強蛇紋岩化橄欖岩、二輝岩、蛇紋岩、透閃岩等。

在平泉西壩和大廟,有輝石正長岩侵入在遷西群中。

(2)新太古代岩漿岩

在五台期有強烈的中基性到中酸性火山岩噴發。之後,有閃長岩類、花崗岩類和石英正長岩侵入。主要分布於尚義—平泉深斷裂西段和豐寧—隆華深斷裂以南,構成西起尚義,經崇禮、豐寧、承德、隆 化,東到平泉的東西向構造岩漿帶。在撫寧、青龍一帶,有柳各庄閃長岩、三合店花崗岩等。在淶源上 堡有石英閃長岩和花崗岩,在贊皇有許亭花崗岩。其他尚有沿雙山子群構造部位產出的閃長岩、花崗岩 等岩體。

1.3.2.2 元古代主要岩漿岩

(1)早元古代岩漿岩

火山岩產於甘陶河群中,分布於太行山區的鹿泉至內丘一帶,主要為變玄武岩和少量玄武安山岩。侵入岩分布於青龍河、阜平、贊皇等地,主要為蛇紋岩、蛇紋石化橄輝岩、輝石岩、輝長岩、輝綠岩 等。

(2) 中元古代岩漿岩

長城紀火山岩,賦存於大紅峪組及其以下的地層中,主要是分布於平谷、薊縣、遵化到灤縣等地的 大紅峪組火山岩。岩石類型為粗面岩,紫紅色、磚紅色,含鉀長石65%~90%。侵入岩有承德大廟、頭溝 斜長岩和平泉光頭山鹼性花崗岩。

1.3.2.3 古生代主要岩漿岩

(1)早古生代加里東旋迴岩漿岩

僅有康保三面井片麻狀石英閃長岩和小英圖片麻狀花崗岩岩體。

(2)晚古生代華力西旋迴岩漿岩

火山岩分布於康保、圍場一帶。形成早二疊世三面井組中的安山岩。

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沿東西向斷裂形成4條岩帶:

康保—圍場帶:主要有戈家村輝長岩、大蘭城輝石岩岩體。

崇禮—承德帶:主要有崇禮水泉溝霓輝正長岩,小張家口透輝岩,蕨菜溝、鐵馬等角閃石岩,紅石 砬、娘娘廟透輝岩,高寺台蛇紋石化橄欖岩,刁窩輝長岩等20餘個岩體。

姚家莊—礬山—孤山帶:主要有陽原響水溝、鰲魚口霞石正長岩,陽原姚家莊、懷來礬山輝石岩、正長輝石岩,孤山輝石岩等10餘個岩體。

易縣—淶水帶:主要有雙合庄、東杜崗、高子坨輝長岩、輝石岩、輝石角閃石岩等岩體。

花崗質侵入岩沿深斷裂之間的隆起部位侵入,分為3個帶。主要有康保、滿德堂、大青溝、圍場老窩 鋪,以及崇禮海流圖、圍場錐子山花崗岩體等。

1.3.2.4 中生代主要岩漿岩

中生代岩漿活動,主要為燕山旋迴。燕山旋迴分為4期:

早侏羅世燕山旋迴第一期:包括南大嶺組玄武岩、安山岩,分布於燕山台褶帶內的灤平大石棚到承 德武家廠火山岩帶(晚三疊世—早侏羅世火山旋迴稱為南大齡旋迴);中深成侵入岩,主要為石英閃長岩和 花崗岩或花崗閃長岩,主要有寬城湯道河花崗閃長岩、興隆王坪石花崗岩、遵化茅山花崗岩、青龍棒槌 崖輝長岩等10餘個岩體。

中侏羅世燕山旋迴第二期:火山活動強烈,主要由安山岩、英安岩和少量流紋岩組成(髫髻山火山旋 回)。侵入岩,包括石英正長岩、閃長(玢)岩、花崗閃長岩或花崗岩等。主要有興隆峪耳崖、涉縣符山等 90多個岩體。

晚侏羅世燕山旋迴第三期:是燕山旋迴最劇烈的一次岩漿活動。晚侏羅世地層幾乎全由火山岩組 成,岩性有安山岩、流紋岩和石英粗面岩以及同成分的火山碎屑岩(張家口火山旋迴)。侵入體為石英正 長斑岩、石英二長斑岩、石英斑岩等淺成、超淺成侵入體,之後為閃長岩或石英閃長岩、花崗閃長岩或 石英二長岩、二長花崗岩及細粒花崗岩等中深成侵入體。如後石湖山、壽王墳、馬家溝、大河南、王安 鎮、赤瓦屋、麻棚、武安礦山、武安洪山等150個岩體。

早白堊世燕山旋迴第四期:形成大北溝組和花吉營組中到酸性火山岩(大北溝火山旋迴)以及淺成小 侵入體。主要有豐寧石門溝石英正長斑岩,圍場十間房花崗斑岩、五道川花崗斑岩,承德煙筒山花崗斑 岩,平泉石洞子花崗斑岩、付家灣石英二長斑岩等。

1.3.2.5 新生代主要岩漿岩

新生代喜山旋迴,劃分為早第三紀、晚第三紀和第四紀3個火山旋迴。晚第三紀火山旋迴形成的火山 岩有漢諾壩玄武岩、棋盤山玄武岩等。

1.3.3 斷裂構造

1.3.3.1 深斷裂

深斷裂是切穿硅鋁層、深達硅鎂層或上地幔的斷裂類型,有的學者稱為殼斷裂、岩石圈斷裂、超岩 石圈斷裂。河北省境內共有10條深斷裂(圖1.3.1),分為4個深斷裂帶。

(1)內蒙古地軸北緣深斷裂帶

其中康保—圍場深斷裂(編號1,指圖1.3.1中的編號,下同),大致沿北緯42° 線在本區北部通過。

(2)內蒙古地軸南緣深斷裂帶

共有3條深斷裂,包括豐寧—隆化深斷裂(編號2),大廟—娘娘廟深斷裂(編號3),尚義—平泉深斷裂 (編號4)。

(3)太行山深斷裂帶

分為西帶和東帶:

西帶(紫荊關深斷裂帶),包括上黃旗—烏龍溝深斷裂(編號5),紫荊關—靈山深斷裂(編號6);

東帶(太行山前深斷裂帶),包括懷柔—淶水深斷裂(編號7),定興—石家莊深斷裂(編號8),邢台—安 陽深斷裂(編號9),滄州—大名深斷裂(編號10)。

1.3.3.2 大斷裂

大斷裂是介於深斷裂與一般斷裂之間的一級斷裂,長度較大,有的可達百餘公里,但一般未深入硅 鎂層。區內共有9條大斷裂,詳見圖1.3.1。

1.3.4 構造單元劃分

河北省及京津地區共有兩個Ⅰ級構造單元:中朝准地台和內蒙古—大興安嶺地槽褶皺系,兩者在區 內以康保—圍場深斷裂(編號1)為界。

1.3.4.1 內蒙古大興安嶺地槽褶皺系的Ⅱ級構造單元

區內,內蒙古大興安嶺地槽褶皺系的Ⅱ級構造單元為內蒙古華力西晚期褶皺帶。其中的Ⅳ級構造單 元,在康保一帶為康保褶皺束,在圍場以北為棋盤山中凹陷。

1.3.4.2 中朝准地台的Ⅱ級構造單元

中朝准地台在區內共有4個Ⅱ級構造單元。

(1)內蒙古地軸

位於中朝准地台北緣。地軸北界為康保—圍場深斷裂;南界為尚義—平泉深斷裂的西段(尚義—赤城 段),向東接豐寧—隆化深斷裂。

(2)燕山台褶帶

燕山台褶帶北界為內蒙古地軸;南界大致沿固安—昌黎大斷裂(編號(6))向西,經廊坊附近的北東向斷 裂,在薊縣附近折向密雲,再接懷柔—淶水深斷裂(編號7)和定興—石家莊深斷裂(編號8)折向南,再接無 極—衡水大斷裂(編號(7))折向西北,相交於紫荊關—靈山深斷裂(編號6);西界,北段以馬市口—松枝口斷 裂(編號(2))為界,向南接太行山深斷裂帶西帶(編號5),再經紫荊關—靈山深斷裂(編號6),與無極—衡水 大斷裂相交(編號(7))。

(3)山西斷隆

東界,沿燕山台褶帶西界,向南接邢台—安陽深斷裂(編號9)。山西斷隆向西進入山西境內。

(4)華北斷拗

在區內,位於燕山台褶帶和山西斷隆東南部。

圖1.3.1 冀京津深大斷裂分布略圖

③ 地質編錄怎樣寫

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路線地質調查,給個東西僅供參考
1.2 岩石觀察描述
1.2.1岩性描述
岩性的觀察描述是野外地質觀察描述工作的基礎,只有在詳細觀察岩性特徵、正確確定岩石名稱後,才能進一步研究其在空間上的變化及其與其他地質體的關系。岩性描述內容:
(1)岩石顏色
為岩石的新鮮面整體顏色(風化面顏色加括弧寫於新鮮面顏色之後)。
(2)結構、構造
侵入岩結構如粗粒、中粒、細粒、微粒、斑狀、似斑狀等,構造如塊狀、斑雜、流動、條帶狀等;
火山岩結構如輝綠、粗玄、球粒、斑狀、集塊、火山角礫、凝灰等,構造如熔渣狀、枕狀、石泡、流紋、流線、流面、餅狀、豆狀等;
碎屑岩結構如粗、中、細粒砂狀、粉砂狀、泥質結構等,並描述膠結類型、膠結成分、層理等特徵;
變質岩如變余結構、粒狀變晶結構、鱗片變晶結構等,變余構造、片麻狀、片狀、千枚狀、板狀、條帶狀構造等。
(3)礦物成分及結晶狀態、粒度形態、含量及變化
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後的順序描述。注意目估礦物含量總和不能大於100%。
對於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態、大小及變化情況,後描述基質;
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膠結物的順序描述;
(4) 蝕變、礦化
蝕變:岩石的蝕變情況,包括蝕變部位、蝕變礦物、殘留礦物;
礦化:金屬礦物種類、目估含量、集合體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確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1.2.2 岩層(岩體)觀察描述
在岩性觀察的基礎上,向周圍擴大觀察范圍,描述岩層、岩體在空間上的總體特徵。描述內容:
(1)岩相劃分情況;
(2)岩性變化及互層情況;
(3)層理、片理產狀及變化;
(4)包體特徵;
(5)化石產出情況。
基本要求:正確分層。
1.2.3 接觸關系觀察描述
描述不同岩層、岩體之間的相互關系。描述內容:
(1)接觸帶類型:
按接觸界線的明顯程度分為:急變、漸變;
按成因分為:沉積(超覆)、斷層、侵入(脈動、涌動)、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觸帶特徵;
(3)接觸帶侵入岩岩相變化;
(4)原生構造;
(5)內外接觸帶的變化特點;
(6)接觸帶產狀變化
基本要求:正確識別接觸面類型
1.3 構造特徵的觀察描述

1.3.1褶皺構造
(1)褶皺要素
測量兩翼的產狀、褶皺樞紐產狀、軸面產狀、翼間角大小;
(2)組成褶皺的岩層
岩性、新老關系等;
(3)幾何形態
注意觀察描述轉折端形態、各褶皺層的厚度變化、褶皺的對稱性等。
(4)從屬構造
觀察與褶皺有成因聯系的從屬小構造,如小褶皺、節理裂隙、層間滑動、劈理線理的分布、型式及與褶皺的關系等。
1.3.2 斷裂構造
(1)構造岩的描述
按岩石描述內容描述。構造角礫岩著重描述構造角礫成分、礫徑大小、形態、排列形式,膠結物成分、膠結程度等;糜棱岩重點觀察結構特徵及礦物的變形特徵等。
(2)斷層兩盤的岩層(石)及其產狀變化
(3)斷層面產狀及斷層帶寬度的確定。
(4)斷層力學性質及兩盤的相對運動方向
主要根據兩盤地層的新老關系、牽引褶皺、擦痕、階步、羽狀節理、兩側小褶皺、斷層角礫岩等確定。
(5)斷層組合、配置形式及其與其他構造的關系等。
(6)斷層的一些其他特徵
如負地形標志、斷層三角面;斷裂中的礦化蝕變現象等。
1.3.3 節理的觀察
(1)節理產狀測量。
(2)節理的性質及節理面特徵。
(3)節理的充填情況(注意含礦性)。
(4)節利與層理及大構造的關系。
(5)節理的分期配套及組合型式(有重點地觀察)。
1.3.4 劈理的觀察
(1)描述劈理的性質,區分劈理的類型。
(2)測量劈理與層理的產狀及其夾角。
(3)觀測描述劈理與劈理之間的先後順序。
(4)描述劈理與其他構造的關系。
(5)描述劈理域與微劈石的特徵。
1.4 礦石及礦(化)體特徵的觀察描述

首先在地質點或工程中詳細觀察礦石、礦化特徵,並進行礦石命名,在此基礎上加大觀察范圍,追索觀察礦(化)體的總體特徵。
1.4.1 礦石命名原則
(1)凡根據有用礦物目估含量換算的有用元素含量達邊界品位者,一律定為礦石,作為基本名稱。如黃銅礦≥1%(即Cu≥0.3%),則定名為××岩黃銅礦石;對於金而言,如野外快速分析Au≥1×10-6,則暫定為××岩金礦石,其他依此類推。
(2)礦石中若有兩種以上有用礦物,目估含量又分別達到各自的邊界品位,命名時以本項目主攻礦種的礦物作為基本名稱,其他礦物按「少前多後」的原則冠於基本名稱之前。但參與命名的礦物最多不得超過三種。如黃銅金礦石、黃鐵方鉛閃鋅礦石等。
(3)當有用礦物總含量小於50%時,按原岩加有用礦物組合的原則來定名,如透輝石矽卡岩黃銅礦石、構造角礫岩金礦石等;當有用礦物總含量大於50%時,為塊狀礦石,原岩不參與礦石命名,如黃鐵黃銅礦石、方鉛閃鋅礦石等。
(4)為了避免礦石名稱過於冗長,可將基本名稱前的所有「礦」字去掉,如黃鐵黃銅礦石,但在文字描述中「礦」字不能省掉。
1.4.2 礦化命名原則
(1)凡含有用礦物,其中有用組分目估含量在某一界限以上又達不到邊界品位時可稱為礦化。命名時以岩石名稱作基本名稱,其前冠以「××礦化」。如黃銅礦化變質粉砂岩、輝銻礦化凝灰岩等。
(2)有兩種以上礦化時,只選兩種主要的,按「少前多後」的原則冠在岩石名稱之前,其餘在描述中敘述。
(3)參與礦化命名的有用元素目估含量范圍:
Cu品位在0.1%≤Cu≤0.3%時,定為×銅礦化,如輝銅礦化石英砂岩;
Au品位在0.3×10-6≤Cu≤1×10-6時,定為金礦化;
S品位在2%≤S≤6%時,則主要含硫礦物黃鐵礦或磁黃鐵礦參與礦化命名;
其他礦種一般以邊界品位的三分之一左右數值作為礦化命名的含量下限。
1.4.3 礦石描述內容及順序
(1)礦石顏色:礦石總體新鮮顏色,風化色加括弧寫於後。
(2)結構構造:主要的放在前面,次要的放在後面。
(3)礦物成分、含量及產狀特徵:先描述金屬礦物的種類及含量百分比、集合體產狀特徵;後描述脈石礦物種類及其含量變化。
(4)礦物共生組合:主要的(含量多的)在前,次要的在後,最後為脈石礦物,並用短線連接。如:次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石英。
(5)礦化總體特徵:首先概括敘述該礦段的整體礦化程度,包括貧富、均勻程度及其與岩石、構造等的聯系;其次由上到下敘述各段中金屬礦物的組成、含量、產狀等的變化特徵。
(6)礦石的次生變化。
(7)有條件時根據礦物之間的交代關系,確定主要金屬礦物的生成順序,早生成的在前,後生成的在後,並用箭頭依次連接。如磁黃鐵礦→黃鐵礦→黃銅礦→褐鐵礦、孔雀石。
礦化岩石一般先按1.2.1的內容描述原岩特徵,再按上述(3)—(7)的要求描述礦化特徵。
1.4.4 礦(化)體特徵的觀察
(1)礦(化)體的寬度、產狀的測量。
(2)礦(化)體頂、底板圍岩特徵。
(3)礦(化)體沿走向在礦化強度、礦體厚度、產狀等的變化情況。
(4)礦(化)體賦存構造部位、成礦後構造對礦體的影響等。
(5)礦化與蝕變的組合關系。
1.5 圍岩蝕變的觀察描述

(1)蝕變種類:按主要蝕變礦物類型有硅化、絹雲母化、綠泥石化等;
(2)蝕變礦物分布特徵:如蝕變礦物呈星點狀分布、帶狀分布、面狀分布等等。
(3)蝕變規模及強度:面型蝕變描述其范圍大小如蝕變范圍500米×400米;帶型蝕變說明蝕變帶長度、寬度等。
(4)蝕變分帶及其與圍岩的關系。例如斑岩型礦床從斑岩體內部到遠離圍岩具有鉀化—石英絹雲母化—青磐岩化的分帶等。
(5)蝕變與礦化關系:如蝕變強度與礦化強度具正相關關系,其中黃銅礦與絹雲母化關系密切,輝鉬礦化與鉀化(黑雲母化)關系密切等。
。。。。。。。。很多 ,我也是參考我們單位的規范來的

④ 岩體地質特徵

拾金坡金礦床產於拾金坡復式岩體的邊部。該岩體位於安西縣輝銅山—花牛山一線之西北,白峽尼山之東,狼山以南,是區內最為重要的含金岩體。迄今為止,在拾金坡復式岩體中已經發現金溝井、拾金坡、磨金硐、南金灘等中小型礦床及十餘個金礦點。該岩體呈岩基產出,近EW向長條狀展布,東部大西部小,近似楔形。據1:20萬方山口幅區調報告的統計,拾金坡岩體東西長66 km,東段寬12~18 km,西段寬3~4 km,總面積在600 km2以上。岩體西北緣大都被第四系覆蓋,在狼山南可見其侵入中震旦統洗腸井群中;南緣沿寶石山一帶侵入中下奧陶統花牛山群,使圍岩呈半島狀出現;在玉石嶺北東見有二疊系地層不整合其上(圖3-1)。依不同期次岩體的相互接觸關系,拾金坡復式岩體可劃分為三期:第一期為石英閃長岩株,主要在該復式岩體西部的白山頭南、白峽尼山北一帶出現,面積13km2。岩石為中粗粒結構,主要由半自形斜長石(50%~60%)、柱狀角閃石(10%~20%)、他形石英(5%~15%)和鉀長石(5%~25%)組成,次要礦物有單斜輝石、綠簾石、黑雲母等。第二期為中粗粒斑狀花崗岩,為該復式岩體的主侵入體,出露面積占岩體總面積的90%以上。岩石具似斑狀結構,似斑晶占岩石成分的15%~40%,主要為自形板狀的鉀長石,具卡氏雙晶,為微斜條紋長石,其內往往包裹有斜長石和黑雲母等礦物,形成交代殘留結構,少數為石英和雲母,粒徑一般大於15mm,部分可達50mm,基質具細粒花崗結構,粒徑一般在2~5mm左右,主要由鉀長石(10%~20%)、斜長石(20%)、石英(15%~30%)、黑雲母(5%)和少量的磷灰石、榍石、鋯石、磁鐵礦等副礦物(1%~2%)組成。斜長石多已蝕變為絹雲母或綠泥石,黑雲母大都蝕變為綠泥石且析出金紅石,使岩石標本在地表呈灰白、灰綠色夾肉紅色(圖3-2a)。第三期為細粒黑雲母二長花崗岩株,主要在該復式岩體的東西邊緣出現,面積12km2。岩石呈細粒花崗結構,由半自形斜長石(35%~40%)、等軸粒狀微斜長石(30%~35%)、石英(25%~30%)和黑雲母(2%~3%)等組成,斜長石和黑雲母也部分蝕變為絹雲母和綠泥石(田志永,1993)。岩體地表脈岩十分發育,走向主要為NE和近EW向,少數為SN和NW向,包括細粒花崗岩脈、偉晶花崗岩脈、花崗斑岩脈、石英脈、雲斜煌斑岩脈、輝綠(玢)岩脈和輝長岩脈等,以輝綠(玢)岩脈和石英脈分布最為廣泛。岩脈之間的相互穿插關系為:細粒花崗岩脈被含金石英脈切穿(圖3-3a),雲斜煌斑岩脈被花崗斑岩脈切穿,細粒花崗岩脈、花崗斑岩脈和雲斜煌斑岩脈有被輝綠(玢)岩脈切穿。早期的含金石英脈被輝綠(玢)岩脈切穿(圖3-3b),晚期的不含金石英脈又切穿輝綠(玢)岩脈(圖3-3c)。

在拾金坡岩體的中粗粒斑狀花崗岩中發育有形態各異的暗色微粒包體,形態有渾圓狀、透鏡狀等,直徑一般在10 cm之內。包體與寄主花崗岩的界限清晰,一般呈突變關系,局部可見包體岩漿與寄主岩漿的「反應邊」。包體粒度明顯比寄主岩細,與寄主岩接觸處可見冷凝邊,部分包體中還可見到與寄主岩相似的鉀長石斑晶(圖3-2b)。寄主花崗岩為中粗粒似斑狀結構,組成礦物主要有鉀長石(40%~45%)、斜長石(20%~25%)、石英(25%~30%)和黑雲母(7%~8%)等,副礦物有鋯石、榍石、磷灰石和鈦鐵氧化物等。石英斑晶多呈碎斑,且常見「港灣狀」溶蝕邊,周圍被角閃石、黑雲母等暗色礦物包圍(圖3-2c)。岩石大都遭受強烈蝕變,黑雲母大都被綠泥石交代,斜長石也部分轉變為絹雲母等。暗色微粒包體呈半自形細粒結構(圖3-2d),主要組成礦物有斜長石(30%~35%)、鉀長石(25%~30%)、黑雲母(15%~20%)、角閃石(10%~15%)和石英(5%~7%),其中斜長石常形成增生環帶(圖3-2e),周圍被石英和鉀長石包圍,黑雲母呈溶蝕狀。副礦物有榍石、磷灰石、鋯石和褐簾石以及鈦鐵氧化物等,其中磷灰石是暗色微粒包體中最主要的副礦物。鏡下觀察磷灰石晶體呈細長柱狀、針狀,長寬比一般接近10,最高可達20(圖3-2f),說明其形成於淬冷、快速結晶的環境(周新民等,1992;張曉琳等,2005)。

圖3-2 拾金坡斑狀花崗岩和暗色包體的手標本及顯微照片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