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煤田地質局儲開智案
1. 內蒙煤田地質局內蒙古煤田地質局勘測隊(測繪院)待遇如何,發展空間大嗎
單位還行吧,至於發展空間不知道你說的是哪方面?到一個單位發展情況跟自己還是有很大關系,這幾年地勘單位都在招人,所以來了後肯定要跟在你所謂的師兄後面幹上幾年的
2. 內蒙古煤田地質局勘測隊副隊長鄒銘嫻不顧國家政策,強行向職工收錢給正隊長司宏奮買金條.
你應該向有關部門舉報,或是更有效的方式是通過新聞媒體。。。
3. 內蒙古煤田地質局104勘探隊的企業宗旨
近年來,在「以地抄質勘襲探求生存,以礦業開發求發展」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在上級主管部門及社會各界同仁的支持幫助下,104隊廣大幹部職工積極發揚「誠實守信、吃苦奉獻、學習創新、和諧發展」的企業精神,在承擔各類社會地質、政府項目的基礎上,先後登記注冊了一處煤炭礦權和多處多金屬礦權項目,經過積極工作已經初見成效,為把我隊打造成一支以地質勘探為基礎,以非煤礦權發展為支撐的綜合性、多元化勘探隊伍而努力,未來充滿著希望,望社會各界同仁,有識之士與我隊共同協作、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 內蒙古東勝煤田呼吉爾特礦區母杜柴登井田綜合補充勘探
(1)概況
內蒙古自治區東勝煤田呼吉爾特礦區母杜柴登井田位於鄂爾多斯市境內,行政區劃隸屬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圖克鎮管轄,西南至烏審旗57千米。井田位於鄂爾多斯高原的東北部,海拔高程為1278.50~1302.60米。井田內氣候特徵屬於乾旱的溫帶高原大陸性沙漠氣候。地表全部為風積砂,各居民點之間多為沙石便道。東部邊界以外有G210國道和包茂高速公路呈南北向通過,交通便利。
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山東泰山地質勘查公司(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一勘探隊)開展勘查工作,勘查礦種為煤炭,工作程度為勘探,勘查資金3100萬元。
(2)成果描述
含煤地層為下、中侏羅統延安組。主要可採煤層為2-2中、3-1、4-1。次要可採煤層為4-2中、5-1、5-2、6-2上、6-2中。
2-2中煤層:埋深579.65~807.27米,厚度0~3.40米,平均1.39米,一般不含夾矸,可采面積39.03平方千米,點數可采性指數為0.74,面積可采性指數為0.66,為對比可靠、大部可採的較穩定偏穩定煤層;灰分(Ad)9.06%,全硫(St,d)1.24%,揮發分(Vdaf)35.84%,發熱量30.42MJ/kg(Qgr,d),煤類為不黏煤(BN31)、長焰煤(CY)。3-1煤層:埋深614.80~870.59米。厚度3.40~7.63米,平均5.06米,一般不含夾矸或局部含1層夾矸,可采面積59.59平方千米,點數可采性指數為1.00,面積可采性指數為1.00%,為對比可靠、全區可採的穩定煤層;灰分(Ad)7.12%,全硫(St,d)1.01%,揮發分(Vdaf)35.68%,發熱量31.11MJ/kg(Qgr,d),煤類為不黏煤(BN31)、長焰煤(CY)。4-1煤層:埋深655.46~944.81米,厚度3.40~4.88米,平均3.72米,一般不含夾矸,個別點含1層夾矸,可采面積59.59平方千米,點數可采性指數為1.00,面積可采性指數為1.00,為對比可靠、全區可採的穩定煤層;灰分(Ad)6.52%,全硫(St,d)0.60%,揮發分(Vdaf)34.59%,發熱量31.40MJ/kg(Qgr,d),煤類為不黏煤(BN31)。
母杜柴登井田埋深在標高370~510米范圍內共獲得煤炭資源量11.03億噸。其中:探明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1)7.09億噸,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1.56億噸,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2.37億噸。資源儲量已通過評審。
(3)成果取得的簡要過程
項目自2010年8月18日開始,至2011年8月12日結束。共完成三維地震物理點17228個、施工面積34.87平方千米、控制面積22.8平方千米;瞬變電磁測線258條,物理點15675個;直流電測深19條,物理點104個;鑽探26孔,工作量22616米,其中水孔15個,工作量13109米,抽水試驗15次,留設長觀孔7個。另外還完成了地應力測試、流速流向測定、岩石力學測試、煤質化驗、瓦斯測試等工作。採集各類樣品1032件。2011年度完成鑽孔16個,鑽探工作量13913米。其中水文孔5個,工作量4406米,抽水試驗5層次。
5. 內蒙古自治區煤田地質局怎麼樣
雖然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
但是我是內蒙人。
內蒙現在的煤田很多
全國山西完了就數內蒙了。
所以我覺得你說的那個單位是個好單位
6. 內蒙古煤田地質局104勘探隊這個單位怎麼樣!待遇之類的問題幫忙介紹一下
地勘公司最次了,經理顧自己,機長 比貪污,苦了一線人,收入低於後勤
7. 內蒙古自治區煤田地質局屬於國家事業編可以調入另一個事業單位嗎
1、事業單位是可以來調動,需要自想上級申請,而且也需要另外的事業單位統一接收你才可以調動;
2、聘用制幹部聘用時間已滿三年並具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允許調動:
( 一 ) 工作需要;
( 二 ) 解決夫妻兩地分居、照顧家庭困難;
( 三 ) 政策規定需要隨調隨遷的;
( 四 ) 其它特殊原因需要調動的;
8. 關於內蒙古自治區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調研報告
2007年5月30日~6月4日,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王赤兵副司長率領調研組一行四人赴內蒙古自治區就地勘改革發展進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調研組在深入赤峰地勘十院、地質二中等單位進行點上調研後,赴呼市就內蒙古自治區地勘改革新進展情況進行了面上的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內蒙古自治區直屬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的基本情況
內蒙古自治區直屬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以下簡稱內蒙古地勘改革)是2005年3月由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將地勘單位列入直屬事業單位改革試點而推動的改革,同年4月12日自治區人民政府批轉了《自治區地勘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質局推進內部企業化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改革意見》),對自治區人民政府直屬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一)內蒙古地勘改革的背景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資源需求迅猛膨脹,內蒙古自治區實施資源轉換戰略,大力發展能源、化工、電力等優勢特色產業,努力推進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變,經濟建設呈現出持續高速發展。然而,與此大環境產生的巨大反差是自治區內地質找礦主力軍———國有地勘單位卻處於體制轉型、觀念滯後、視野封閉、經濟實力不強、企業化改革舉步維艱的困境,根本滿足不了自治區經濟發展提供資源保障能力的需要。2004年,地質礦產局、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質局共有二級單位42 個,職工26793人,其中離退休人員12710人,下崗人員6394人,國有凈資產54921萬元,人均僅有20499元,地勘費35535萬元,人均13000元,三個局預算外經營性收入50100 萬元,人均18670 元。資產水平、市場經營收入水平以及職工收入水平遠遠落後於全國其他省(區、市)地勘單位。三個地勘局的情況,引起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先後委派政府調研室、黨委政研室、自治區機構編制辦公室、財政廳、人事廳和國土資源廳等部門,圍繞地勘單位深化改革的主題進行考察調研,決定在內蒙古地質礦產局、有色地勘局和煤田地質局開展企業化改革。
(二)內蒙古地勘改革的特點
內蒙古地勘改革的特點體現在:政府推動、全員參加、目標明確。即:第一,從這次改革方案的制定,改革思路的確立,到改革方案的組織實施都是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推進的;第二,改革是以自治區內三支省級地勘局為單元、全員參加的,改革面比較廣;第三,改革的總體目標是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組建三個集團公司,企業化經營的起點較高。
(三)改革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
基本原則:一是堅持事企分開的原則和企業化改革的方向。通過劃開離退休人員和剝離地勘單位社會的職能,精幹主體,壯大主業,使地勘單位輕裝前進,集中經力搞經營,一心一意搞發展。二是堅持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的原則。體現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確保職工的合法權益。三是堅持統籌兼顧、穩步推進的原則。先從內部改革入手,轉換經營機制,實行企業化經營,逐步向現代企業過渡。四是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為扶持地勘單位的發展,維護職工利益,改革在保留事業單位的牌子、性質和人員退休事業的基礎上進行。
主要內容:一是將三支地勘隊伍所屬學校的人員、資產、經費,下劃到所在地管理;二是離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經費分開管理;三是在職人員經費包干,自負盈虧;四是擴大用人自主權;五是地勘單位內部要實行企業化管理,整合優良資產,發展優勢產業,適時組建企業集團;六是國土資源廳要加強對地勘單位的領導和管理。
(四)內蒙古地勘改革的政策保障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給予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政策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三不變」政策。即改革後地勘局的事業牌子不摘、地勘費基數繼續保留和使用,截止到改革時在編在冊職工,改革後的事業身份不變。這項政策是內蒙古地勘改革得以推動和成功的關鍵,不僅解決了改革的定位問題、歷史遺留問題和身份問題,更重要的是為改革順利推進構建了一個得以安生的「避風港」。
(2)礦業權的取得和流轉政策。過去和現在由國家、自治區出資並由地勘單位勘查形成的礦產地,在有償出讓時按評估價款10%提取勘查基金,統籌用於支持地勘工作,並隨著企業化改革的深入逐步提高比例。所提取的勘查基金由自治區財政列收列支,專款專用。在企業化改革的過程中,地勘單位申請出讓或轉讓已取得的國家出資勘查形成礦產地的探礦權、采礦權,符合規定並經批准,其價款的部分或全部轉增為國有地勘單位的國家資本金。
(3)財政政策支持。一是積極爭取中央財政的支持,今後凡屬中央財政安排的對屬地化地勘單位的政策性補貼,繼續用於地勘單位;二是由自治區政府財政每年安排的地勘項目,在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自治區地勘單位承擔。三是將從2005年地勘經費預算中切出的1600萬元專項資金分別歸還原渠道,納入經費基數。
(4)離退休人員經費管理政策。即將離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分開管理,經費單列,專項核撥,離退休人員管理工作仍由各地勘局承擔,不再新增管理離退休員的機構和編制。這一政策為地勘單位企業化經營減了負。
(5)養老統籌和住房政策。在改革前,地勘單位在編在冊正式職工的養老保險、住房改革支出,與自治區其他事業單位同類人員同等對待,同步實施。
二、內蒙古地勘改革的新進展
(一)成功地剝離了地勘單位辦社會職能
在國土資源廳、財政廳、機構編制辦公室的協調下,按改革方案要求,三個地勘局先後與學校所在盟市簽訂了協議,成功地將6所學校成建制地移交地方管理,另外2所學校因某些原因尚未移交,目前正在商談中。
(二)實現了離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經費分開管理
為確保離退休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醫,根據「離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分開管理,經費單列,專項核撥」的改革要求,2005年已將三個地勘局12710名(其中:離休335人,退休12305人,退職50人)離退休人員經費(共計23486萬元,佔地勘費的67%,人年均1.85萬元)劃出單列管理。另外,2005年以來新增政策性調資、補貼、遺屬生活費等近5000萬元已由自治區財政追加撥款;355名離休幹部自治區政府已同意納入自治區本級離休幹部醫療保障統籌管理。離退休人員經費單列後,離退休人員管理工作仍由各局承擔,不再新增管理離退休員的機構和編制。
(三)完成了在職人員經費包干、自負盈虧的制度構建,執行情況良好
按改革財政補助方式,三個局原有的在編在冊人員以2005年地勘事業費預算為基數,在分別扣除離退休人員經費和學校劃轉經費後,剩餘部分實行定額管理包干使用,自負盈虧。經測算,三個地勘局2005年地勘事業費預算基數為37136萬元,剔除離退休人員經費和學校劃轉經費後剩餘13298萬元,在職人員人均9653元。另外,對企業化管理的地勘單位,不再核定事業編制,原有的事業編制以2004年底在編在冊實有人員為基數實行注冊管理,減少一人相應減少一名事業編制;新進人員按企業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不再核定事業編制和經費。地勘單位的內設機構及其領導職數自行調整,改革前的局、處級幹部實行注冊管理,新聘任的領導幹部不再確定行政級別。
(四)內部事企分開,以轉換經營機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重點,組建了三大集團公司,運營良好
在自治區地勘單位改革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下,地礦、有色和煤田三個局相繼擬定了集團公司的組建方案。2006年5月8日,自治區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自治區有色地質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自治區煤炭地質勘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6年7月28日,三大集團公司相繼正式掛牌運營,標志著內蒙古自治區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運行到位並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地質勘查工作也將開始走上市場化、企業化、集團化的發展軌道。目前三大集團公司正在著手辦理工商注冊登記手續,不久將完成集團公司工商注冊登記。
(五)地勘單位內部企業化管理能力明顯加強
以增強發展活力,進一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突出地質主業,利用現有設備、人才、技術和礦業權優勢,參與資源開發建設項目為主要企業化運作方式的內部企業化管理能力明顯增強。一是通過改革運行機制,轉換經營機制,積極探索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規范法人治理結構;二是大力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實行生產經營責任制,競爭上崗,績效掛鉤;三是收縮分離輔業,放開搞活小企業,將閑置或效益差的資產、企業,通過出租、拍賣、轉讓等形式進行處置,進一步整合資產各類生產要素,優化資產質量,集中力量發展優勢產業和比較優勢產業。
(六)地質勘查工作得到加強
內蒙古地勘改革2年來,在市場經濟改革大環境特別是地勘改革政策和國家財政資金的大力支持下,三個地勘局共同承擔國家、自治區和社會地勘項目1500多個,總資金達20億,取得了較好的找礦成果,煤炭新增加各級儲量1200多億噸,新發現和新探明了一批鐵、鉛、鋅、銅、銀和地下水後備基地。另外,在礦業權運作、勘查開發一體化上也取得明顯進展,涌現出地勘十院、煤田104隊等勘查開發一體化的典型。
(七)地勘經濟增長迅速,職工收入普遍提高,發展後勁明顯增強
內蒙古地勘改革2年來,2005年三個集團公司(地勘局)實現總收入20.73億元,增長239.6%;實現利潤1.6億元,增長22倍;新增經營性資產8187萬元,增長10.6%。2006年在2005年基礎上又翻了一番,實現經營總收入36.62億元,同比增長了76.66%;實現利潤4.1億元,同比增長156%,上繳稅費2.8億元;新增經營性資產6.1億元,同比增長79.4%。職工人均年收入1.95萬元,增長42%。局屬地勘單位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整體有了提高,有9個單位的經營收入過億,有18個單位的經營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有4個單位實現利潤超過了5000萬元,有15個單位實現利潤超過千萬元。
三、內蒙古地勘改革初見成效的經驗、問題
(一)內蒙古地勘改革初見成效的經驗
(1)內蒙古地勘改革初見成效的根本原因在於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分管領導的高度重視、全力支持和政策保障,以及地勘單位主管部門——國土資源廳的組織協調得力、上下溝通及時。
(2)政策給得足、用得好。「三不變」和相關政策確保了內蒙古地勘改革的順利推進。另外,在政策應用上,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只要是政策允許的,在規定范圍內國土資源廳均大力支持並「開綠燈」。同時,良好的廳局關系是內蒙古地勘改革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證。
(3)政府投入加大,拉動了社會資金,取得一批勘查新成果。
(4)尋求了一條改革發展的路子——勘查開發一體化。
(5)地勘經濟得到快速發展,職能收入明顯改善。
(二)內蒙古地勘改革存在和遇到的問題
(1)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僅三大局(集團公司)層面上存在這個問題,而且同一局(集團公司)內部地勘單位之間也存在這個問題。
(2)產業結構單一。突出表現在內蒙古煤田地質局。
(3)在對地勘改革的認識和觀念還上不盡統一。
(4)固有體制性、結構性障礙仍未化解。
(5)歷史遺留問題未解決或根本解決。比如住房問題等。
(6)人才問題。普遍存在人才斷層和人才難引進的問題。
(7)在改革中遇到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礦業權問題、享受稅收優惠問題、住房貨幣化問題等。
四、對內蒙古地勘改革的認識、思考和體會
(1)政府強化領導和推動、國土資源廳的有效組織以及各國有地勘單位自身的努力,使自治區地勘單位和職工初步分享到改革所帶來的成果,充分證明內蒙古自治區地勘單位改革的道路是正確的。
(2)各級政府、領導幹部和職工的思想觀念的轉變是內蒙古改革初見成效的催動力。特別是地勘職工對改革的承受心理和思想觀念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思想認識上,由過去的懷疑、不理解到積極參與和支持;在發展上,由過去的「要錢」到現在的「要礦業權」、「要政策」支持;經營上,由過去要吃飯到現在要發展;等等。可以說是觀念、認識上的質的變化。
(3)內蒙古地勘改革嚴格講仍是一種內部的企業化改革,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化改革,內蒙古地勘系統自己稱之為「關起門來搞改革」。因此,對全國地勘改革來講,有其特殊性、地域性和局限性,不具克隆性、效仿和模式推介。但我們認為,內蒙古地勘改革有全國地勘改革的共性,可供其他省(區、市)地勘單位改革借鑒,特別是一些改革措施、經驗和政策措施。
(4)內蒙古地勘改革兩年來,三大集團公司發展開局良好,運行順暢,但集團公司注冊後,真正按現代企業制度運作任務十分艱巨,要做的工作還很多。比如:如何構建法人治理結構,如何明晰產權,如何合理設置股權,特別是如何進行資本經營和規模化、集團化等。為此,建議內蒙古地勘改革要在自治區政府和主管部門領導下,在明晰產權的前提下,充分吸收國內外集團公司組建的經驗,把三大集團法人治理結構建設好,一旦條件成熟時可考慮三大集團公司的整合問題,以實現規模經營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5)國土資源廳作為三大集團公司的國有資產授權經營的出資人,如何管好企業資產、監督企業經營行為、考核企業績效等也有待深入研究。
(6)三大集團公司的關系、管理方式、機構設置等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的生產要素有效整合,還有待研究。
(7)勘查開發一體化是地勘改革發展一條較為長遠的路子,但要確保其長遠,一是必須做好礦業權經營,不斷增強礦業權意識、資本意識、市場意識,抵禦風險能力和政策風險能力。二是正確處理好各種關系,如公益性和商業性地質工作二者的銜接、協調問題;礦產勘查和開發的統籌關系等。
(8)要處理好事業與企業關系。內蒙古地勘改革走的是「一塊牌子」的「雙軌制」改革之路,雖然前提是要求事業與企業分開,但並沒有做到嚴格分開,仍是事業體制下的企業化改革,在具體運行中會遇到許多難處理或相互矛盾的事情和問題,如果處理不好會直接影響企業的發展和改革成效的取得。
9. 內蒙古煤田地質局局長莫若平是怎樣人
人一般 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