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重慶大學地質研究所

重慶大學地質研究所

發布時間: 2021-02-28 00:25:02

1. 張瑞林的個人簡介

1993.9―1996.6 焦作工學院安全技術及工程專業 碩士
1989.9―1993.6焦作礦業學院采礦工程專業 學士
工作經歷
1996.7―1999.6焦作工學院瓦斯地質研究所 助教
1999.7―2003.10 焦作工學院資源與材料工程系 講師
2001.9―2004.12重慶大學采礦工程專業博士
2003.11―2008.10河南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2008.11―2011.12河南理工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2009.5―2010.4 英國諾丁漢大學 訪問學者
2010.4—2012.10 河南理工大學 教授
2012.10至2013.4 河南工程學院 教授,安全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
2013.4至今 河南工程學院教授,安全工程學院院長
研究方向
瓦斯地質及其信息化
煤礦瓦斯災害預測與防治
張瑞林,男,博士,教授。一直致力於煤礦瓦斯災害的防治和治理、地理信息系統在煤礦中的應用等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安徽省科技項目「淮北礦區突出礦井瓦斯地質規律及其信息化技術研究」,該項目經安徽省科技廳組織同行專家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主持完成「煤礦瓦斯信息綜合決策支持系統研製」項目,鑒定為國內先進;主持完成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項目「煤礦瓦斯災害信息管理及可視化系統研究」。

2. 重慶大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怎麼樣

我就是重大機械的呀嘿嘿,好不好別看排名,就業好才是真的好。06機械就業本科統計06機自2班目前就業統計:總共32根,30♂,2♀保研:6根(5個重大,1個浙大)出國:3根考研:預計有4根中廣核:1根南車株洲:1根江淮汽車:1根中國二重:1根西安航空發動機:1根東風柳汽:1根隆鑫:1根美菱(合肥):1根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探研究所:3根三一重工:1根東莞新能源:1根上海通用五菱:1根長江機械:1根重慶大江:1根成都航空發動機:2根06機自5班目前情況。。。共31人保研3人(3個都是帥鍋,其中1帥鍋直博)考研4人東方汽輪機二重二重二重柳州五菱隆鑫西航發動機西電變壓器魯能晉北鋁業京東方長安福特上汽通用五菱海南核電中鐵科工長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火工技術研究所(692廠)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火工技術研究所(692廠)嘉陵中航凱天電子(女將)上汽通用五菱(女將)安鋼另:1個自主創業2個家裡聯系全部OK06機電2班共計29人國防生4人--(其中1人保研,1人准備考研)非國防生25人保研6人--(2人外校:浙大,中科院光研所;直博2人)放棄保研資格2人,通過面試後放棄1人考研2人出國2+1(可能)=3人(有一個現在在美國做項目沒回來)工作:剩餘為目前有找工作意向的14人中廣核1人中電30所1人(此乃一女將也)中建三局2人江森自控2人廣西柳汽1人普什1人剩餘X人機自四班,共32人,保研5人,考研5人中建三局:2人二重:2人南車戚墅堰:1人湖南什麼鋼鐵:1人西電:1人西安航空發動機:1人東風柳汽:3人中興通訊:1人比亞迪:1人機自一班8人保研。3人考研東汽1青山2西安航空發動機1株洲南車1重慶大江工業1長安汽車4比亞迪1東風本田1東莞新能源1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探研究所1海信1雲南馳宏鋅鍺股份有限公司1重慶長江塗裝機械廠1差不多了06機自10班保研4人(1華科;1西交,mm),考研2人,躍進機械廠3人,東汽1人,海馬汽車1人,重慶青山工業1人,南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2人,西安航空發動機1人,長虹多媒體1人,邁瑞1人,比亞迪1人,美的3人,西電1人,三一重工1人江東機械1人,上汽依維柯紅岩1人,中建三局1人,中航工業成都發動機1人還剩下1女。共30隻,最後要保研的3隻,6隻放棄。3隻考研:mzh34::mzh29:三門核電2隻東風柳氣4隻中建三局2隻中建五局1隻中建八局1隻西電1隻雲南馳宏3隻柳州五菱1隻深圳摩比天線1隻南車機車1隻重鋼1隻宇通1隻金廣2隻(上學期簽)還剩3隻等待中。。。。06機電2班29人其中國防生4人(其中1人保研)非國防生中保研6人考研2人出國2+1=3人(有一個現在在美國做項目沒回來)剩餘為目前有找工作意向的14人(不足一半)中廣核1人中電30所1人(此乃一女將也)中建三局2人江森自控1+0.5人(0.5為觀望中)剩餘8.5人06機電一班大致情況:總人數32保研4國防生6考研9就業情況江森1中聯1長安福特1宇通1BYD1隆鑫1福清核電1靈通3三一2or1機自六班共30隻,最後要保研的3隻,6隻放棄。3隻考研三門核電2隻東風柳氣4隻中建三局2隻中建五局1隻中建八局1隻西電1隻雲南馳宏3隻柳州五菱1隻深圳摩比天線1隻南車機車1隻重鋼1隻宇通1隻金廣2隻(上學期簽)還剩3隻等待中。。。。小曬一下06機械學院機電4班就業統計總28隻考研:4隻保研:6隻一汽研究院1隻一汽大眾1隻美的1隻比亞迪2隻中石油1隻株洲南車2隻北京京東方光電科技1隻XX新能源汽車1隻TDK1隻國防生3隻大冶摩托1隻一隻回新疆一隻子承父業我們班全部解決。。。。。。。。大家不要拍磚頭哦。現在由我來發表我們工業工程二班的就業統計:統計如下:班級總人數:28保研:2人(1人保北京航空航天)考研:3人(破釜沉舟,誓死考研)二重:1人柳州五菱:1人宇通:3人西航:1人大江機械:3人北汽福田:1人南車眉山:1人江森自控:1人徐工重慶:2人上海鳴志:1人三一:1人美的:2人中建三局:1人未簽約:4人機自六班最新戰報:共30隻,最後要保研的3隻,7隻放棄。3隻考研全部搞定!!!!!!!!!!!!!!!!!重慶大學2隻浙江大學1隻三門核電2隻東風柳氣4隻中建三局2隻中建五局1隻中建八局1隻西航1隻雲南馳宏3隻柳州五菱1隻摩比天線1隻株洲南車機車1隻重鋼1隻宇通1隻金廣2隻(上學期簽)上汽通用五菱1隻長安1隻柳工1隻清倉完畢,客官過了年來看哈。06機自7班總共30人保研2人,考研4人勘探技術研究所1人山西魯能晉北鋁業1人三一重工1人南車戚墅堰1人三門核1人上汽1人株洲南車電機1人柳州五菱1人望江工業2人長安汽車1人前衛儀表1人比亞迪1人中鐵軌道系統1人躍進機械3人青山機械1人遂寧特種設備質監所1人宇傑汽車1人海馬1人雲南馳宏1人東汽1人基本解決。。。。。。。。。。現在在這里曬曬我們工業工程二班的就業情況。統計如下:班級總人數:28人保研:2人(1人保北航,1人重大)考研:3人二重:1人江森:1人南車眉山:1人鄭州宇通:3人徐工重慶:2人美的:2人柳州五菱:1人三一重工:1人北汽福田:1人上海鳴志:1人重慶大江:3人中建三局:1人鄭州日產:1人三一重裝:1人西航:1人還有二人尋找中。。。未完待續。。。。。。低調曬一下06級車輛工程5班(光棍班)就業情況:30老爺們,其中3人保研(重大),7人考研剩下20人:一汽豐田1匹一汽海馬1頭一汽通用紅塔1根宇通2根(其中1頭觀望日產中)蘇州金龍1坨東風技研中心1條東風乘用車1根柳州五菱1頭(觀望徐工中)上汽通用五菱1匹長安3坨長安福特1隻長安鈴木1根重慶重汽1頭江淮1匹大江工業1頭江森自控1條剩下1根猶豫中

3.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簡介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科最早成立於1933年,1952年10月成立重慶建築大學建築工程學院。2000年,在原重慶大學、原重慶建築大學和原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合並成為新的重慶大學後,與原重慶建築大學測繪學科一起組建成新的土木工程學院。
在朱可善、吳慧弼、劉南科、白紹良等老一輩專家帶領下,經過60多年的勵精圖治,滄桑砥礪,學院始終堅持「團結、進取、求實、創新」的院訓,秉承「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的辦學思想,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經過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和學術地位,曾享有原建設部建築老八校之首。2012年教育部學科評估,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科名列全國第八。學院下設建築工程系、勘測工程系、基礎教學系等3個教學系,結構工程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安全與防災工程研究所、橋梁與道路工程研究所、工程建造研究所、地質與地下工程研究所、測繪工程研究所、建築力學研究所和建築圖學研究所等9個科研所。
學院現有教職工220餘人,重慶市學術學科帶頭人10名,重慶市教學名師1名,重慶市創新團隊1個,重慶市級教學團隊2個。岩土工程為國家重點學科,土木工程和力學為重慶市一級重點學科,岩土工程、結構工程、防災減災工程與防護工程為建設部重點學科。
設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土木工程和力學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土木工程、力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交通運輸工程及測繪科學與技術等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建築與土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擁有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重慶市山地城鎮建設協同創新中心。學院現有土木工程、測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三個本科專業,學院在讀本科、碩士、博士研究生共計3000餘人。
學院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60年的辦學歷程中,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把土木工程專業打造成為了國家的品牌專業,在國家先後四次的本科專業教育評估中,以優秀成績和最高評估年限(8年)通過。
自學院成立以來,已為國家培養土木工程各層次畢業生20000餘人,其中土木工程專業歷屆畢業生人數居全國同類院校的首位。
我院歷屆畢業校友,保持著思想好、素質高、能力強、後勁足、能吃苦、敢擔當的顯著特點,以出色的業績報效祖國,也為母校增光添彩。土木工程學院先後完成了包括國家科技攻關項目、「973」重大基礎研究和「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300餘項,取得了一批有顯示度的科研成果並榮獲數十項科技進步獎。

4. 重慶大學研究生院的科研機構

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
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機械工程學院)
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電氣工程學院)
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
國防重點實驗室(1個)
新型微納器件與系統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國家工程中心(2個)
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重慶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
國際研發中心(1個)
微納系統及新材料技術國際研發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0個)
光電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
工業CT無損檢測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流變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飛低品位能源利用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信息物理社會可信服務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飛行器測控與通信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重慶大學區域經濟與科教戰略研究中心
省級重點實驗室(26個)
製造系統工程實驗室 高電壓技術與系統信息監測實驗室 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 冶金工程實驗室 電工新技術實驗室 軟體工程實驗室 能礦資源開發及三峽庫區環境損傷工程災害實驗室 自動化工程實驗室 熱工實驗室 潔凈能源與特色資源高效利用化工過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岩土工程實驗室 材料物理實驗室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實驗中心 運載器測控及遙感信息傳輸技術實驗室 新型建築材料與工程實驗室 污染防止與廢物資源化實驗室 建築技術實驗室市政與環境工程實驗室 結構工程實驗室 重慶市輕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重慶市網路化製造工程技術中心 輸變電安全科學與電工新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重慶微光機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三峽庫區水環境安全與生態環境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 重慶市殺蟲真菌農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重慶市材料表面精密加工及成套裝備工程研究中心 重慶市特種摩擦副與傳動系統工程研究中心 輕金屬材料重慶市市級重點實驗室 功能基因及調控技術實驗室
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創新平台(8個)
1.機械及光電系統與裝備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2.輸變電安全科學與電工新技術電氣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3.西南能礦資源開發利用與安全技術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工程力學、固體力學、流體力 學、環境工程、岩土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
4.測控及遙感信息傳輸運載器測控及遙感信息傳輸、電工理論與新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電路與系統、通信與信息系統、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電氣信息技術、計算機軟體及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體系結構
5.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設計藝術學、地質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大地測量學與測繪工程
6.三峽庫區水質安全與生態重建環境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生物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城市環境與生態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7.生物流變學與基因調控新技術生物流變學、分子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學、電子電工理論醫學應用、生物材料、化工熱力學與動力學、生物控制理論及人工生命、精密儀器製造及MEMS
8.中國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研究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法學。

5. 開設地質災害的綜合防治的大學或研究機構有哪些 我想考研,地質災害的綜合防治方向,幫忙推薦一下!

你好,樓主,我在研招網(學信網)查詢了一下,總共65個招生單位招收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專業。
如下招生單位招收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專業,你所說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是 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的一個二級學科,一般院校均會涉及這個方向的。考研不難,關鍵是選好學校,定好復習計劃,祝你好運~

201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查詢
查詢條件: 任意 省/市/區 任意 學校 任意 門類 (0818)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學科 任意 專業
招生單位所在省市 招生單位名稱 是否211 是否研究生院 是否985 是否自劃線 是否有博士點
(11)北京市 (10004)北京交通大學 是 是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10008)北京科技大學 是 是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11413)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是 是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11414)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是 是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11415)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是 是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80001)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否 否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82501)中國地質科學院 否 否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82806)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否 否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83401)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 否 否 否 否 是
(11)北京市 (85401)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否 否 否 否 是
(13)河北省 (10076)河北工程大學 否 否 否 否 否
(13)河北省 (10077)石家莊經濟學院 否 否 否 否 否
(13)河北省 (10081)河北聯合大學 否 否 否 否 否
(14)山西省 (10112)太原理工大學 是 否 否 否 是
(21)遼寧省 (10145)東北大學 是 是 是 是 是
(21)遼寧省 (10147)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22)吉林省 (10183)吉林大學 是 是 是 是 是
(23)黑龍江省 (10220)東北石油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31)上海市 (10247)同濟大學 是 是 是 是 是
(32)江蘇省 (10284)南京大學 是 是 是 是 是
(32)江蘇省 (10290)中國礦業大學 是 是 否 否 是
(32)江蘇省 (10291)南京工業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32)江蘇省 (10294)河海大學 是 是 否 否 是
(33)浙江省 (10335)浙江大學 是 是 是 是 是
(33)浙江省 (85302)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否 否 否 否 否
(34)安徽省 (10359)合肥工業大學 是 否 否 否 是
(34)安徽省 (10361)安徽理工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35)福建省 (10386)福州大學 是 否 否 否 是
(36)江西省 (10405)東華理工大學 否 否 否 否 否
(37)山東省 (10423)中國海洋大學 是 否 是 否 是
(37)山東省 (10424)山東科技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37)山東省 (10425)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是 是 否 否 是
(37)山東省 (10429)青島理工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41)河南省 (10078)華北水利水電學院 否 否 否 否 否
(41)河南省 (10460)河南理工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42)湖北省 (10489)長江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42)湖北省 (1049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是 是 否 否 是
(42)湖北省 (11075)三峽大學 否 否 否 否 否
(43)湖南省 (10533)中南大學 是 是 是 是 是
(43)湖南省 (10534)湖南科技大學 否 否 否 否 否
(45)廣西壯族自治區 (10596)桂林理工大學 否 否 否 否 否
(50)重慶市 (10611)重慶大學 是 是 是 是 是
(51)四川省 (10613)西南交通大學 是 是 否 否 是
(51)四川省 (10615)西南石油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51)四川省 (10616)成都理工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51)四川省 (10619)西南科技大學 否 否 否 否 否
(52)貴州省 (10657)貴州大學 是 否 否 否 是
(53)雲南省 (10674)昆明理工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61)陝西省 (10697)西北大學 是 否 否 否 是
(61)陝西省 (10704)西安科技大學 否 否 否 否 是
(61)陝西省 (10705)西安石油大學 否 否 否 否 否
(61)陝西省 (10710)長安大學 是 否 否 否 是
(61)陝西省 (83306)煤炭科學研究總院西安研究院 否 否 否 否 是
(62)甘肅省 (10730)蘭州大學 是 是 是 是 是
(6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0755)新疆大學 是 否 否 否 是

6. 重慶大學的土木工程系近幾年招生分數線多少呢!詳細情況

本人重慶大學08級土木工程
重慶大學本科招生在線 非常詳細,各省歷年各專業最低,內最高,平均分容,重點線都有
http://zhaosheng.cqu.e.cn/news.asp?typeid=116

7. 中央地質調查所抗戰內遷北碚史實

歐陽輝 侯江 張鋒

(重慶自然博物館)

一、引言(歷史契機)

抗戰時期,中央地質調查所為避戰亂,向西撤遷。1937年11月從南京撤退,12月到長沙,1938年7月從長沙內遷重慶,1938年秋到渝,並在滇、桂兩省設辦事處,1939年春在北碚建成辦公樓,開始了戰時相對穩定的科學工作,調查礦產、土壤、古生物,傾注全力於西南資源的研究,成為戰時國內礦產資源調查研究中心。地質調查所能在紛亂的戰時安定下來,直接得益於中國西部科學院。在此,「中國第一個名副其實的科研機構」繼續研究工作,使地質學這門中國近代率先興起、成就最大的自然科學的科研血脈得以傳承,並與其他內遷北碚的科研單位一道,形成科學事業中心,共同構成戰時內地科學之大觀。

北碚位於重慶市北部,地處江北、巴縣、璧山、合川4縣(民國時期行政區劃)交界,水陸通達,交通便利,自然條件、地理條件優良。1937年7月,抗戰發生,北碚劃為遷建區,戰區機關相繼西遷,紛至沓來,遍及八鎮。有學校、研究機關、工廠和其他機關,以學校和學術機關尤為眾多。僅在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惠宇及其附近地區,就有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等多家單位。

1937年11月中旬,國民政府命令各機關遷移。地質調查所倉促奉令,全部動員,於16~18日3天內,將圖書館、陳列館、各辦公室、化學試驗室及土壤室的重要物件,晝夜趕工裝箱,於18日將202個已裝箱件運赴南京下關。南京旋告緊急,代所長黃汲清組織地質調查所內遷武漢。長江航運吃緊,地質調查所緊急裝箱的202箱重要書刊積壓下關碼頭難以啟運。黃汲清求助於當時兼任行政院秘書長的翁文灝,翁文灝找到民生輪船公司總經理、中國西部科學院院長盧作孚商洽,使其迅速裝船,12月全部運抵長沙。1938年7月,武漢告急,地質調查所再次搬遷,先落腳在重慶市內,後因避免空襲,再度搬遷,最後落腳北碚,書刊、儀器暫時存放在中國西部科學院和其下屬機構兼善中學內。

地質調查所的內遷是奉1937年國民政府各機關遷移命令行事,而黃汲清選擇北碚,則完全出於盧作孚與其胞弟——北碚行政長官嘉陵江三峽鄉村建設實驗區區長盧子英的熱情邀請。「回憶兩年前各機關感先生及子英先生盛意,欣然遷來北碚,並蒙假惠宇房舍以辦公,復借予地皮使建新屋。」1940年5月18日黃汲清致盧作孚的信函中談及此事。

對於地質調查所,盧作孚早有所見識和佩服,並一直保持密切聯系。1930年為籌建中國西部科學院而進行的華東、華北以及東北的組團考察活動中,在參觀了地質調查所後他對丁文江說:「我們覺得南北走了一圈,難得看出極有成績的事業,地質調查所總算有成績了」。1931年1月2日中國西部科學院在兼善中學召開第一次籌備會議,就把中央研究院、靜生生物調查所、中國科學社、地質調查所、美國芝加哥博物院、瑞典博物院等學術研究機關列為其聯絡事業。

鑒於多年的交往與支持,地質調查所遷入之後盧作孚對他所敬重的地質調查所傾力相助,借出西部科學院辦公樓作地質調查所辦公場所,同時又在西部科學院院內借予地皮新建辦公大樓,1939年初速建辦公樓,同年春建成。磨片車間在靠江邊的一排平房內。圖書館則建在距北碚1km的魚塘灣。建築新圖書館,是為圖書儀器安全起見,並因新建大廈(指辦公樓)不敷應用,特於北碚近郊青崗坡地方建一新樓,下層為圖書陳列及閱覽室,上層為土壤研究室及古生物研究室,1939年開建,1940年建成。1938年成立的昆明辦事處因滇越邊界時局日緊,1940年10月起取消並入北碚總所,重要標本、圖書、儀器和大部分工作人員遷碚,在天生橋租一小樓,為第三辦公室,計房屋六大間,樓上為新生代研究室和宿舍,樓下為化學試驗室。

關於遷址,在秦馨菱的回憶中是這樣敘述的:「1938年又遷往重慶復興觀巷與四川省地質調查所合署辦公。1939年春又從重慶城內遷往北碚在惠宇旁自建的新大樓內」。遷渝辦公時間是8月18日,詳細地址重慶小A子復興觀巷5號。

此時雖遠不及北京時期、南京時期那種良好的、國內一流的辦公環境,然而,從所設置的第一辦公處(惠宇)、第二辦公處(魚塘灣)和第三辦公處(天生橋)來看,在戰時的狀況下,還是達到了相當的規模,為科研工作的展開提供了硬體保障。

對於此次內遷,代所長尹贊勛在1941年12月14日地質調查所25周年紀念會上的工作近況報告中這樣提到:「黃汲清先生受命於抗戰之初,於艱苦之中,領導同人繼續工作,迄無間斷,又將大批圖書標本儀器材料,一再遷運,而達後方較為安全之地帶,厥功甚偉。」的確,因之地質調查所才得以在國難嚴重時期安身立命,不但老的機關還能維持,而且有不少新的機關相繼成立,20年來地質界的心血得以保存,科研工作的延續性得以保持,並繼續發揮其在地質科學上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調查科研合作 交往聯系密切

1.盧作孚對地質調查所的幫助

中國西部科學院院長盧作孚對於抗戰內遷北碚的地質調查所以及其他一些科研機構,給予了許多實際的幫助。除遷來之初的提供房舍安頓、提供地皮建房,到遷來後保證正常運轉的具體事項,可從1940年黃汲清與盧作孚的往來信函中略見一斑。

1940年5月18日黃汲清就大明染織廠停供惠宇各機關電力一事向盧作孚致函,懇請盧作孚勸告大明廠主持人繼續供電,設法維持惠宇各機關用電:

作孚先生大鑒:

在渝兩次趨謁,未獲晤面,至悵惘。

茲有一事欲為先生陳述者:爰北碚敝所辦公室及惠宇各機關所用電力,一向由大明染織廠供給,至為便利。乃自本月一日起,該廠即實行停止供電,所持理由為奉命增加生產,電力不足,該廠並囑惠宇各機關及敝所向北碚公共電廠接洽用電,以為補救之計。各機關聞訊之下,深同詫異,乃由工業試驗所顧所長毓瑔及清向該廠交涉,請其繼續供電。當與該廠主持人查、謝二君商討良久,卒不得要領。清等以北碚各種建設事業或由先生所提倡,或為先生所主持,而大明染織廠之組織亦由先生擔任董事長,故謹代表敝所及惠宇各機關呼籲於先生之前。

查惠宇各機關所需電力每月不過一百二十度,為量甚微,而需用則甚迫切。除夜間電燈外,西部科學院及中央工業實驗所均需要電力以供化學分析之用,今若停止供電,其影響所及必甚重大。回憶兩年前各機關感先生及子英先生盛意,欣然遷來北碚,並蒙假惠宇房舍以辦公,復借予地皮使建新屋,時至今日惠宇一帶已形成科學事業中心,外人且有北碚為中國戰時科學中心之說。今者吾人所需之自來水既被大明廠停供於前,必需之少數電力又被停供於後,科學中心勢必將瓦解。先生向來熱心科學事業,自不忍此種現象之發生,況西部科學院為先生所手創,更不忍使其正常工作有停頓之虞。

至大明廠方面所持理由為電力不足,而按之實際則並不如是。查該廠內裝安電燈不下數百,工人宿舍內電燈亦不下數十,均徹夜照耀,輝煌燦爛不關閉,若電力果感不足,何以不節省浪費。近聞該廠與江蘇醫學院定約,自本月份起供給該院制葯用電每月二百餘度,而以該廠員工赴該院免費診病為交換條件,此益證該廠電力充裕,乃厚於江蘇醫學院而薄於惠宇各機關,其故殊不解也。至北碚公共電力廠電力甚微,供給北碚市面已感不敷,且近來北碚新興事業甚多,如兼善公寓,如亞洲飯店等,均賴公共電力廠供電,是其供給市面用電已應接不暇,自無餘力供給惠宇各機關,而惠宇各機關之用電除仰給予大明染織廠外,別無辦法。

為此敬懇先生設法維持,勸告大明廠主持人繼續供電,則公私感激無涯矣。專此。

敬頌

勛祺!

黃汲清 頓首

五月十八日

對於5月18日黃汲清信中所反映的事情,盧作孚及時作了調查並作建議找盧子英幫助。1940年5月27日盧作孚復黃汲清函:

汲清先生:

五月十八日惠書奉悉。「大明」奉令增加生產,收回廠外供電,以致無法再供惠宇用電,殊為遺憾。科學研究與增加生產極應同時並重,以應抗戰需要。惠宇所需電力已另商北碚區署設法停一部分市場用電,挪以救濟惠宇之各事業,請先生就近洽商子英幫助。至該廠內部用燈,亦應節省,已提起廠中注意。至與江蘇醫學院定約供電一節,據廠中負責人言,系該院少數用電設備供裝廠中,而以優待職工診病為答謝,對該院內部用燈並未供給,等語。特並復聞。

敬祝

健康!

弟 盧作孚

五月廿七日

黃汲清為開展科研工作,曾向時任交通部常務次長盧作孚函索資料,如川滇、滇緬兩路路線圖等,盧作孚皆及時安排搜集,盡力幫助查找,在交通部重慶的案卷表冊中沒有的,又電告昆明敘昆及滇緬兩鐵路工程局代為查找。

1940年2月23日,盧作孚致黃汲清函:

汲清先生:

頃接本部路政司吳紹曾君函稱「昨經濟部地質調查所金耀華君來司交下鈞座介紹函一件,敬悉一是。地質調查所函索之資料,前已著手搜集,唯以需要者甚為廣泛復雜,而本部在渝所有之案卷表冊等項亦不完備,搜集頗感困難,是以迄未完竣,已將此情面告金君,俟搜齊後,當即送達」等語。特此函達,請煩察照。

並頌

時祺!

弟 盧作孚

二月廿三日

1940年10月3日,盧作孚致黃汲清函:

汲清仁兄惠鑒:

頃展九月二十二日手書,敬悉一是。矚寄川滇、滇緬兩路路線圖一節,查該項路線圖部中現無餘存,經已電昆明敘昆及滇緬兩鐵路工程局徑行檢寄,希屆時查收為荷。專復。

即頌

公綏!

弟 盧作孚 拜啟

十月三日

2.地質調查所對西部科學院的支持

我國西部幅員廣大,四川及其鄰近地區,如雲、貴、陝、甘、西康各省,在西部佔有重要地位,而富含礦藏。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對於該區域的考察與研究,責任重大,且必須依賴先進的學術機關的指導與援助。

地質調查所對西部科學院多有支持。1930年夏在上海成立中國西部科學院籌備處,實業部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與中華職業教育社創辦人黃炎培、南京中央研究院院長蔡元培、中國科學社社長任鴻雋、科學家丁文江、秉志(農三)等都表示大力支持,為籌備中的西部科學院交換標本、介紹人才。地質調查所在西部科學院建立初期及以後亦進行過經濟援助。西部科學院下屬的地質研究所,從1932年成立開始就與地質調查所合作,接受其經濟和技術上的支援。

1930年入地質調查所的常隆慶1932年離所,任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主任。

根據1950年4月22日的中國西部科學院、中國西部博物館人員名冊和同年北碚行政管理處制重慶市人民政府原政權人員簡明登記表記載,時任西南地質調查所所長的黃汲清於1949年受聘為中國西部科學院特約研究員。

3.調查科研合作與協作

地質調查所與中國西部科學院的合作,在內遷之前,多是由地質調查所主持、西部科學院派員參與,以四川及其周邊省區為主的西部地區的地質、石油等自然狀況和自然資源調查以及地質圖的編制等科研活動。內遷之後,則由西部科學院發起,邀請地質調查所共同完成。

1931年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尚未成立之前,西部科學院即派員同北平地質調查所特派調查員,在四川西部及西康東部調查地質。1931年地質調查所到松潘等地調查地質的是譚錫疇、李春昱。

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頗注意四川建設,曾幾度派專員來川考察。1935年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又派人來川調查石油,西部科學院特派地質研究所主任常隆慶(兆麟)一同前往資中、自流井等處,作詳細觀察,每處至少須逗留一兩個月。

在由地質調查所承擔的中國本部地質圖編制工作中,中國西部科學院的科研人員參與其中。成立於1936年、由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兼任主任、黃汲清任副主任的中國地質圖編纂委員會,計劃在3年內完成懷寧南昌幅、上海杭縣幅、長安洛陽幅、長沙萬縣幅、桂林湘潭幅、貴陽昆明幅和西寧酒泉幅等7幅1:100萬地質圖幅,並命名29幅以待將來編制。其中的長沙萬縣幅由田奇

、謝家榮、西部科學院一人組成,貴陽昆明幅由黃汲清、譚錫鑄、李春昱、西部科學院1人組成。又計劃從速編制幾個重要區域1:100萬地質圖,其中成都巴縣幅由黃汲清、譚錫鑄、李春昱負責,並加入西部科學院1人。此項計劃由於戰爭的影響延至抗戰勝利後繼續進行。

1939年和1940年,西部科學院理化研究所接受地質調查所委託,進行四川各地的鹽水化驗。

1942年2月,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常隆慶等與中央地質調查所李善邦、秦馨菱等,再次探測攀枝花鐵礦。後由常隆慶主筆完成《攀枝花磁鐵礦探測調查》。

中國西部科學院在四川的早期地質調查研究成果,為後來該地區的地質科研工作打下基礎。無疑,文章被引用可以證明其學術價值,地質調查所研究人員的論著中引用到了這些成果。例如,1933年4月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印行的常隆慶著,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叢刊,第一號《重慶南川間地質志》被地質調查所章鴻釗所著《中國中生代晚期以後地殼運動之動向與動期之檢討並震旦方向之新認識》一文引用,並被王鈺著《關於半河系》參考。常隆慶1937年著《寧屬七縣(現西昌地區)地質礦產》(四川省建設廳出版的四川資源調查報告之一)被地質調查所李春昱的《四川運動及其在中國之分布》一文引用。1933年8月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印行的常隆慶、羅正遠著,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叢刊,第一卷第二號《四川嘉陵江三峽地質志》被地質調查所王朝鈞、關佐蜀、靳毓貴、李耀曾執筆的《北碚地質志》引用,並被李春昱《雅安期與江北期礫石層之生成》參考。

地質調查所內遷北碚以後,在西部科學院的協作下繼續其科研工作,科研成果豐碩,出版事業不斷。出版品有《地質匯報》、《地質專報》(甲、乙、丙三種)、《中國古生物志》(甲、乙、丙、丁四種)、《中國地質史》、《中國地質圖》、《特刊——中國地層史》、《燃料研究專刊》、《制圖匯刊》、《地球物理專刊》、《地震專報》、《土壤》(分〈土壤季刊›、〈土壤專報›、〈土壤特刊〉甲、乙兩種)以及雜項等共12類19種,非常成系列。1941年只出版了1~3號的《地球物理專刊》,刊載《湖南水口山鉛鋅礦區試用扭秤方法探測結果》(李善邦、秦馨菱)、《單極電力剖析》(翁文波)、《霓式地震儀原理計製造經過》(李善邦),記錄了20世紀40年代物理探礦、地震記錄方面的早期成果,為中國地球物理學開創了基業。

據《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所載,地質所在抗戰其間已完成、發表科學論文、報告120篇。其中,《江西南部鎢礦地質志》(徐克勤、丁毅,1943)、《四川鹽礦志》(李悅言,1944)、《甘肅中南部地質志》(葉連俊、關士聰,1944)、《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黃汲清,1945,本書是經過長期大量的野外調查之後,總結國內外資料完成的一部中國大地構造的經典著作,使黃汲清成為中國歷史大地構造學無可爭辯的創始人和奠基人)等為開拓性重要調查、研究成果,今天仍具指導意義。

需要指出的是,地質調查所(後1941年被定名為中央地質調查所)在抗戰時期,為了探測抗戰和軍工所需要的礦產資源,在西部科學院的協助與合作下,地質調查所地質與礦產調查工作區域轉向大後方的西南、西北諸省,除找到了上述的攀枝花鐵礦外,還發現了諸如貴州鋁土礦、雲南磷礦、廣西鈾礦等一批重要礦產地。為抗戰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4.遷入後的一些活動

1938年1月,實業部改為經濟部,地質調查所改隸經濟部,更名「經濟部地質調查所」。後來,為與河南、湖南、兩廣等省相繼成立的地質調查所區別,1941年夏開始使用「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名稱。

地質調查所有正副所長各一人,分地質調查室、礦物岩石研究室、古生物研究室、地質采礦研究室、測繪室、土壤研究室、化驗室、陳列館、圖書館以及文書、會計、庶務、人事等室[見楊家駱主編《北碚志稿》(二)(1945年)「遷建志」,北碚,1980年油印本]。

1940年秋,中央地質調查所昆明辦事處撤銷,遷至重慶北碚。為防日軍空襲,地質調查所在北碚安置得比較分散。總所設在文星灣現重慶自然博物館北碚陳列館內,圖書館建在2km外的魚塘灣,在遠離鎮子4km的天生橋建造了一些簡易辦公室。

1941年1月5日,中國地質學會在文星灣地質調查所舉行丁文江逝世5周年紀念會,會後楊鍾健作「許氏祿豐龍之采修研裝」的講演,並引導與會者參觀許氏祿豐龍化石骨架。6~8日,許氏祿豐龍在地質調查所對外公開展覽。這是許氏祿豐龍在重慶的首次公開亮相,每天觀眾不下四五百人。1946年,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許氏祿豐龍也被轉運到了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北京成立,許氏祿豐龍又被轉運到了北京。

1943年,中國西部科學院聯絡中央地質調查所等10餘家科研機構在北碚文星灣惠宇籌建中國西部科學博物館(即中國西部博物館)。1944年12月,中國西部博物館在北碚文星灣正式成立。中央地質調查所作為籌備單位之一,負責其地質館的布置。在此期間,亦完成了很多有意義的工作,例如上述的安裝許氏祿豐龍化石骨架活動。此外還有在黃汲清先生的指導下,中國西部博物館的十餘名工作人員完成了我國第一件地形浮雕——「中國地形浮雕」,此浮雕至今未作任何改動,足見其科學性,現陳列於館內發揮教育大眾的作用。還有抗戰勝利日益臨近,中國西部博物館將許氏祿豐龍翻制一套模型繼續陳列在展廳內,將正型標本替換下來。

三、內遷西部腹地,意義作用巨大

在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到1937年抗戰爆發前的近10年時間里,中國出現了一個科學文化繁榮時期。而在抗戰時期,全國科研普遍受挫,西部內地卻因禍得福,獨樹一幟。中央地質調查所等科研院所的內遷,是一次「科學內遷」,是地質學等學科研究事業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發展階段。科研機構、科技人員、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紛紛轉移至大後方,使戰爭的損失盡量減少,為在大後方繼續科研工作,以及為戰後科研工作的開展,保存了必要的物質條件,民族科學的血脈得到保存。

1.改變了中國地質學等科技的空間分布

科學發展的時空分布受歷史、文化、政治、經濟、自然等等因素影響。抗戰即是一個顯著的因政治原因而改變了近現代中國地質等科技的時空分布的典型案例。抗戰時期,中國的地質等科技格局發生變化,地質等科技中心發生了轉移。重慶、昆明、成都等地成為中國地質科技的戰時主要分布區,而重慶作為戰時中國的陪都,政府各部門、中央各主要科研機關、重點大專院校等紛紛聚集於此,從而使重慶成為戰時中國科技力量最密集的城市和科技中心。在中央地質調查所遷碚期間,一批中央研究機關因同地質調查所一樣,在中國西部科學院的直接幫助下先後內遷北碚。除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外,分布在中國西部科學院惠宇的其他研究機構有,國立中央研究院動植物研究所(動植物研究所1944年分開,植物所在金剛碑)、中國科學社及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等,與惠宇緊鄰的杜家街分布有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經濟部中央工業試驗所等,其他院所如在水井灣的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狀元碑的中國地理研究所、後峰岩的經濟部礦冶研究所等,北碚成為當時中國戰時科學中心之說——可謂學術諾亞方舟。抗戰勝利後,雖然大部分科研機關、高等院校回遷原地,但對我國地質學等科學技術的空間分布的影響卻永久地保留了下來,仍然在發揮作用。

2.又一次地質學等科學的本土化過程

盧作孚早年主動走出去、請進來,有意識地推行科學本土化,是一種文化自覺,其最終目標是為當地建設發展服務。抗戰時期,科研機構避禍而來,為適應當時所處環境的變化而把研究對象集中在西部地區,並從純粹理論研究轉向更多地服務於當地的實用研究,自然而然進行科學的本土化。這些科研院所內遷後不但傾力於本職工作,並積極參與到地方經濟文化的建設中,如受北碚管理局委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等家單位就參與了編修北碚志的重要工作。

作為國家級的學術研究機構,地質調查所在人才儲備、科研力量、儀器設備、圖書資料等方面在國內堪稱一流。地質調查所到碚研究人員,使內地擁有一批寶貴的高級研究人才。科學家群體在憂思國家民族的命運之時,以一種務實的姿態,堅守書齋,積極作為,除進行本身的研究工作以外,一些還直接加入到當地的研究機關、高校以及工廠等,領銜或參與當地地質等研究工作。例如,王炳章20世紀40年代曾在四川地質調查所工作;俞建章1936年回國後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中央大學、重慶大學;侯德封1937~1945年在四川地質調查所工作,後任所長,兼重慶大學地質系教授;楊鍾健曾在重慶大學兼職任教;李春昱曾兼職於中央大學和重慶大學,1938年離開地質調查所,出任四川地質調查所所長;黃汲清兼中央大學和重慶大學教授;方俊1943年在中國地理研究所工作;金開英1938年隨同沁園燃料研究室一同轉到重慶動力油料廠。202箱圖書館、陳列館、各辦公室、化學試驗室及土壤室的重要物件運往北碚,充實了基礎設施和研究材料。即使抗戰勝利後回遷原地,但移贈房舍、部分標本等仍然繼續發揮作用。中央地質調查所第一辦公樓(現中國西部科學院舊址內的地質大樓)1946年移交給中國西部博物館。

3.形成西部內地科研文化高潮

盧作孚1930年創辦的中國西部科學院,在開創之初,即為西部內地一面科學的領軍旗幟。後因經費等原因,地質研究所等相繼停辦。然而,盧作孚對科學的熱情並未削減。盧作孚「向來熱心科學事業」(黃汲清),在紛亂的時局裡,為知識群體安放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用中國西部科學院這塊物質平台,搭建起內遷科研機構的避風港,使內遷機構研究工作的連貫性得到保障,傳承了科學文化的精、氣、神。在國土淪陷的危難之時,中央地質調查所等研究機構,在大後方堅持科研工作,進行「科學救國」。意雖不在改造當地相對落後的科學文化狀況,而實際上先進的科學思維、方法、人才、體制等,帶動和提升了西部地區科學文化的進步,出現空前的繁榮。以中央地質調查所為代表的中國大部分頂級科研機構內遷重慶、北碚,地質、生物、農林、工礦、醫葯、地理、物理、心理等形成較為完整的科研體系。內遷給遷入區的科研活動補充了新鮮血液,改善了遷入地區的科研條件,加強了科研力量,改變了科學技術在全國分布不均衡的局面,相對平衡了中國的科技分布。內遷科研機構的學術進程,與盧作孚一直以來在當地所探尋的現代化、科學化的過程相一致,成為抗戰時期以北碚為代表的西部內地近現代科學文化發展的主線,所從事的工作實踐、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使得內地認識自然現象和規律的知識體系變得豐富起來。外來的先進文化繁榮了當地科研文化狀況,呈現出全新的局面,形成西部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科研文化高潮。

四、結語

地質調查所在北碚的時間為1938年7月~1946年1月。經歷了整個八年抗戰時期。期間在中國西部科學院的無私援助和物質保障下,地質調查研究所等各個研究單位的共同努力,地質等科研資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既改善了地質等科研基礎條件,又促進了區域內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開放共享。全國各科研機構雲集大後方,形成內地較為完整的科研體系,地質調查所與其他研究所間更為密切地合作交流,並且與當地社會經濟建設等各個方面的交流合作更為廣泛,在內地形成互為補充、相互結合的科技平台,改善了中國地質等科學資源分布的格局。內遷院所在原有的科研基礎上,根據戰時需要,調整研究重心於應用科學,注重實地科學調查,獲得大量西部地區第一手資料和標本,充實了該地區的學科研究。內遷給內地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撐,帶動了內地地質等學科科研實力的提升,推動了戰時大後方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

參考文獻

[1]蔡元培.中國的中央研究院與科學研究事業.見:蔡元培全集.第八卷[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2]黃立人.盧作孚書信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程裕淇,陳夢熊.前地質調查所(1916~1950)的歷史回顧——歷史評述與主要貢獻[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6

[4]中國地質學會.黃汲清年譜[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4

[5]張黎.中國西部科學院理化研究所始末[J].中國科技史料,1995,16(2):33

[6]章鴻釗.中國中生代晚期以後地殼運動之動向與動期之檢討並震旦方向之新認識[J].地質論評,1936,1(1):20

[7]王鈺.關於半河系[J].地質論評,1945,10(1~2):7~8

[8]李春昱.四川運動及其在中國之分布[J].地質論評,1950,15(4~6)合刊:143

[9]李春昱.雅安期與江北期礫石層之生成[J].地質論評,1947,12(1~2):125

[10]趙曉鈴.盧作孚的夢想與實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11]陳新,薛運丹.盧氏昆仲與北碚實驗區.重慶文史資料.(第六輯)[C].重慶:重慶出版社,2002

[12]張九辰.地質學與民國社會:中央地質調查所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

[13]張祖林,王永,丁春旭.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空間分布的形成與發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32(1):118~124

[14]孫承烈.北碚聚落志[J].地理,1948,5(3~4)

8. 重慶大學研究生院的學科建設

1、機械及光電系統與裝備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光學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

2、輸變電安全科學與電工新技術電氣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

3、西南能礦資源開發利用與安全技術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工程力學、固體力學、流體力 學、環境工程、岩土工程、計算機應用技術。

4、測控及遙感信息傳輸運載器測控及遙感信息傳輸、電工理論與新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電路與系統、通信與信息系統、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電氣信息技術、計算機軟體及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體系結構。

5、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設計藝術學、地質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大地測量學與測繪工程。

6、三峽庫區水質安全與生態重建環境科學與工程、市政工程、生物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城市環境與生態工程、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

7、生物流變學與基因調控新技術生物流變學、分子生物學、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學、電子電工理論醫學應用、生物材料、化工熱力學與動力學、生物控制理論及人工生命、精密儀器製造及MEMS。

8、中國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研究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法學。

9. 地質工作的起點

中國古代就有了地質工作的萌芽。中華民族很早就有了利用高嶺土、金、銀、銅、鐵、錫、鉛、汞、煤、天然氣、石油、礦鹽等礦產的歷史。例如,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知道用銅製作工具和裝飾品,河北唐山,甘肅武威、臨夏等地都曾發現過這個時期留下的紅銅器。夏代,出現了銅錫合金造成的青銅器,商、周兩代,達到了「青銅器時代」的鼎盛時期,河南安陽商代王都遺址中發掘出來的青銅器數量超過萬件。這些成就的取得,與古人所具有的地質知識、能識別礦產是分不開的。

戰國時期,人們的地質知識、找礦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管子·地數第七七》曾記載:「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上有鉛者,其下有銀」。是說出露地表的鐵礦風化後會生成赭色的鐵的氧化物,鉛礦經常與銀礦共生,這與近代科學認識是完全符合的。這表明,古代已有了初步的地質找礦概念。據《新唐書·食貨四》記載:到了唐代全國有銀、銅、鐵、錫的冶煉場所168處,在唐代的中後期,鐵的年產量曾達到207萬斤。煤的使用也很早,魏晉時期,煤已用作生活燃料。元明建都北京,京城軍民百萬之家皆以石煤代薪。石油和天然氣在我國古代也很早就被認識可以作為燃料,四川已約有2000年鑿井採得鹵水,並利用火井中的天然氣煮鹵水成鹽的歷史了。東漢時期的《漢書·地理志》中就有在我國西北地區發現和利用石油的記載。我國古代對石油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①照明。《後漢書·郡國志》在談到古酒泉郡延壽縣有石油時寫道,石油「……如凝膏,燃之極明」;《水經注》也說,石油「如凝膏,燃極明」;《元和郡縣志》則說,石油「如肥肉,燃之極明」。到了元明時期,人們還對石油進行加工製作蠟燭,《元一統志》記載,「石脂:在鄜州東十五里采銅川有一石窟,其中出此。就窟可灌成燭一支,敵蠟燭之三。」②潤滑及防腐。《水經注》記載,石油「膏車及水碓缸甚佳」,「膏車」即用來潤滑車輪及車軸。《元和郡縣志》也有類似的記載,「水上有黑脂,人以草盝取用,塗鴟夷酒囊及膏車」。③葯用。《魏書》記載,「龜茲國……其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里入地如

甚臭,服之發齒已落者能令更生,病人服之皆愈。自後每使朝貢。」《元一統志》也有類似記載,「石油……氣雖臭而味可療駝馬羊牛疥癬」。④火攻。《元和郡縣志》記載了利用石油火攻的一則著名戰例「……周武帝宣政中(公元578年)突厥圍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逾明,酒泉賴以獲濟」(傅正華,1996)。

但是直到近代,中國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地質工作,.19世紀末,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地質人員,也沒有建立地質礦產調查的部門或機構。中國近代早期的地質調查工作是外國人做的。最早是美國人龐培利(Pumpelly),他於1862~1865年在中國和日本做了地質調查,並應清政府的邀請考察過京西煤礦。而影響最大的是德國人李希霍芬(Richthofen),從18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他曾兩次來中國考察,回國後著有《中國》一書,附有地文、地質圖兩冊(夏國治,程裕淇,1990)。這些外國人的工作,對中國的地質研究和地質工作起到了先導作用。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地質工作始於辛亥革命後的1912年。1912年1月,孫中山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在實業部礦務司下設置了地質科,由1911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地質系的章鴻釗主持其事。這是中國政府中第一次有了管理地質工作的機構。1912年4月,實業部隨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後政府機構幾經改組,但主管地質的部門仍然保留,只是名稱和隸屬關系有所改變。

1913年9月,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規劃和總管全國的地質調查工作,「地質調查所掌事務如左:一,關於地質構造調查事項;二,關於礦床調查事項;三,關於地形圖及地質圖調制事項;四,關於礦肥及土性調查事項。」(李學通,2006)地質調查所由在英國學習地質歸來的丁文江任所長。在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的同時,設立地質研究所,由章鴻釗任所長,研究所實為培養地質人才的講習所。當年,研究所借得京師大學堂理科地質門的房屋設備,招收了30名學生,開始自己培養地質人才。因各種原因,30名學生中只有21人完成了學業,18人獲得了畢業證書,其中葉良輔、謝家榮、王竹泉、李捷、李學清、劉季辰、譚錫疇、周贊衡、朱庭祜等人後來都成為著名的地質學家。1916年,章鴻釗、翁文灝將地質研究所師生歷年所作地質調查報告等成果,編纂成《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記》一冊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自編的區域地質著作,結束了中國地質情況主要由外國人調查和論述的局面(李學通,2006)。為了更好地集中精力於地質調查工作,地質研究所在1916年第一批學員畢業後便停辦了。盡管地質研究所只辦了一期,但培養出了中國第一批地質調查研究人才,為中國地質科學的發展奠定下第一塊基石。

1916年6月,研究所的18名畢業生到地質調查所擔任調查員。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地質專業隊伍。這支隊伍隨即在河南、山東等省測制百萬分之一地質圖,並對一些礦山做了調查。對岩石、礦物、古生物的研究也開始著手,同時,還派人對上海、天津港口的地質問題和安徽、甘肅的地震做了考察。

1918年,北京大學將京師大學堂原理科地質門恢復為地質學系,原北洋大學礦業科部分學生也轉入該系學習。1920年,該系首批學生畢業。同一年,李四光,以及美國地質學家葛利普(A.W.Grabau)到北京大學地質學系任教。隨後,中山大學、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重慶大學、西南聯合大學、西北聯合大學(後改為西北大學)也相繼開設了地質系、組。20世紀40年代,唐山交通大學、山東大學、北洋大學也成立了地質系、組。中國地質教育開始走向興旺發達時期(夏國治,程裕淇,1990)。

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成立,章鴻釗任第一屆學會會長,翁文灝、李四光任副會長,謝家榮任秘書長。中國地質學會是中國最早的學術團體之一。中國地質學會的成立,標志著我國地質科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奠定了我國地質學由萌芽走向成熟的基礎,對於展開橫向聯系、交流學術成果、跨入國際地質學界行列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地質學會卓有成效的活動為其贏得了崇高的國際聲譽,在國際學術界中佔有較重要的地位。1922年,翁文灝以中國唯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8月9日至19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召開的第13屆國際地質學大會,並被選為學會副會長及評議員(李學通,2006;張銀鈴,2001)。中國地質學會成立之初就創辦了《中國地質學會志》,於當年出版了第一卷。1949年前中國地質學界許多重要學術論文和重大理論及發現的提出,都是在該刊發表的。如李四光關於中國第四紀冰期論據(1922年)和地質力學理論的提出(1926年);翁文灝關於燕山運動的提出(1927年);周口店於1927年10月16日發現一顆古人類牙齒化石的報道;裴文中於1929年12月2日發現中國猿人頭蓋骨的宣布等(張銀鈴,2001)。

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成立。地質研究所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央研究院所屬13個研究所中成立最早的單位之一,李四光任所長。

自1912年實業部礦務司地質科的設立至1949年,中國地質工作從無到有,在克服重重困難中艱難前行。1922年,中國地質學會成立時,僅有會員26人,到1928年前後,中國地質學家有了100多人,1940年以後,增加到約300人(孫樞,2002)。在此期間,我國地層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和大地構造學已有了相當扎實的基礎;區域地質學取得了重要進展,完成了1:100萬的14個國際地質圖幅和1:300萬中國地質圖;礦床學(含化石能源)初步奠基,並有白雲鄂博鐵礦、攀枝花鐵礦、昆陽磷礦、黔貴鋁土礦和淮南煤田等重大發現;礦物學和岩石學出現了一些重要論著;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和地球物理探礦等開始萌芽(孫樞,2002)。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39年,李四光在倫敦出版《中國地質學》,該書不僅綜述了中國各地地層,而且從地質構造上提出了許多新見解。以較大篇幅討論了古生代各時期的海侵、中生代以後的堆積以及各個構造運動時期;總結了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作者對中國和東亞構造型式和地殼運動,以及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研究;闡述了地球表面形跡的動力學意義,奠定了地質力學的基礎。

1945年,黃汲清出版了《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專著,對中國地質構造在空間和時間上做了綜合研究,在對當時大地構造的主導概念進行闡釋的基礎上,系統總結和分析了中國大陸及其鄰區的區域地質資料,闡述了中國及其鄰區的前寒武紀地塊和各地殼運動時期及褶皺構造的基本特徵;論述了各地質歷史時期中國古地理輪廓和大地構造特徵、岩漿活動與成礦作用,劃分了中國大地構造單元和構造格架。該書被稱為「多旋迴構造理論」的奠基之作。

20世紀40年代初,潘鍾祥根據30年代前期對陝北和四川的地質調查所撰寫的《中國陝北和四川白堊紀石油非海相成因》在美國發表,該文明確指出,「石油不僅來自海相地層,也能夠來自淡水沉積物」,「如果有適宜之構造,則可成為良好的油田」。1943年,根據一隊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在新疆獨山子和庫車進行石油地質考察所撰寫的《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提出新疆主要生油岩系是侏羅系和下第三系(古近系),屬陸相沉積,「多期多層生儲油」的陸相沉積生油學說宣告誕生。

至1949年,留給新中國地質工作的起點是十幾個地質調查和研究機構,近800人的地質工作隊伍(包括非地質專業人員在內),十數台鑽機,17萬米的鑽探進度,以及剛剛開始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和地球物理工作(夏國治,程裕淇,1990)。

10. 重慶大學咋樣它的機械電子工程專業咋樣啊

給你個就業數字吧,想你心裡大概會有數了。
總共32根,30♂,2♀
保研:6根(5個重大,1個浙內大)
出國容:3根
考研:預計有4根
中廣核:1根
南車株洲:1根
江淮汽車:1根
中國二重:1根
西安航空發動機:1根
東風柳汽:1根
隆鑫:1根
美菱(合肥):1根
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探研究所:3根
三一重工:1根
東莞新能源:1根
上海通用五菱:1根
長江機械:1根
重慶大江:1根
成都航空發動機:2根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