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質大學硅化木研究
㈠ 急求三篇cctv10的《地理中國》的摘要(每篇300字)
《神奇來的硅化木》:上個世紀自70年代,硅化木在北京延慶縣的山區被當地農民發現,引來地質學家的關注。由此,專家們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科考,最終確定,硅化木孕育於距今一億年前的侏羅紀,而它的形成,則是億萬年復雜地質運動和外力作用的結果。本片將跟隨地質專家,一探硅化木的成因之謎。
《大峽谷的奧秘》:四川大渡河大峽谷最深2675米,是世界最深的大峽谷之一。正因為深,在峽谷兩岸,保存完好並充分暴露的不同地質時代的岩層,從谷底向上整齊排列。岩石中含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是一部完整且形象的「地質及生物衍變的教科書」,厚達數千米的完美地質剖面,記錄了十多億年來地質演化的歷史。
《走進瓊海火山群》:上個世紀90年代,地質專家白志達在海南瓊海地區考察時,偶然發現了海口附近分布著大量古火山遺跡,而且火山的形態種類非常豐富。通過十餘年的考察,白志達和海南的地質工作者,確定瓊海、湛江地區在新生代曾有過大規模火山噴發,並繪制出該地區的古火山分布圖,為進一步研究瓊州海峽的演變提供了翔實的依據。
㈡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怎麼樣
我在這里上的研究生,必須推薦。環境不錯,硅化木林規模有點小,但也不錯。湖裡的錦鯉很多,可以去看看。
㈢ 瑪瑙奇石代表
目前,中國奇石界公認的頂極瑪瑙奇石如下:
1、《歲月》
這塊奇石約為成人拳頭大小,酷似一位西洋老婦人頭像,鼻子、嘴巴、額頭上的皺紋、頭發宛如真人。該奇石發現於兩億年前的火山噴發地區,經歲月滄桑,由三色瑪瑙形成面容,黑色瑪瑙形成五官,慈善安詳與現代老嫗形象巧合天成。這塊命名《歲月》的奇石,有專家評價,此石是國際石壇的天然力作,是舉世無雙的國寶。
㈣ 我這塊樹化石(硅化木)值多少錢
怎麼說呢,看品相了,
賣的好幾萬塊吧。
㈤ 硅化木對人體有輻射嗎
我們的空氣也存在輻射,但是量很小。
硅化木也有極微量輻射!但可以放心使用!
由於經歷了長久的衰減,輻射已經很小了。
您知道的測定化石的年代 , 就是靠測定碳14的衰減量!!!
碳14本身就很少,在衰減就更少了!
以下的材料有助於您理解它!
:
硅化木也稱木化石。數億年前的樹木因種種原因被埋入地下,在地層中,樹干周圍的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硅、硫化鐵、碳酸鈣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進入到樹木內部,替換了原來的木質成分,保留了樹木的形態,經過石化作用形成了木化石。因為所含的二氧化硅成分多,所以,常常稱為硅化木。這種替換作用非常精確,以致於不僅如實體現出外部形狀而且還體現出內部構造,有時甚至可以確定細胞構造。這種替換的專業詞叫「交代作用」,是指同時發生溶解作用和沉積作用從而使一種礦物取代另一種礦物的過程。硅化木的形成是硅取代木纖維的過程。硅化木也是化石的一種,它保留了古代樹木的某些特徵,為我們研究古植物及古生物史和地質、氣候變化提供了線索。硅化石比較多見,很多國家都有硅化木國家公園
由於經歷了長久的衰減,輻射已經很小了。您知道的測定化石的年代,就是靠測定碳14的衰減量!!
附加:
硅化木― 植物遺體化石
一、硅化木--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
植物遺體化石之一的硅化木以及各種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化石和遺跡化石,都屬於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必須人人愛護,嚴加保護。
嚴格地說,硅化木及生物化石應當屬於那些沒有經過人為移動,保持原產地地質特徵的地質體,它與四周的地質現象構成有機的組合,它記錄了各地質時期的各種地質信息,運用這些信息的綜合分析,取得有益於人類進步的各種取與求,運用這些信息促進人類的生存、發現與發展。
「古生物化石指是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跡,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跡化石。它是地球歷史的鑒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古生物化石不同於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質遺跡,是我國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摘自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中國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產地及其保護》李明路)
二、原生地硅化本的研究價值
硅化木一般都是高大喬木的石化部分殘留體,從硅化木中我們可以獲得大量當地、當時及一段年代的古氣象資料,如太陽光照、光照長短,雨水多少,豐沛程度,千百年氣候變化,植物群落組合,地域間變化關系,經緯度變化關系,地史變化變遷規律。
對生長在溫帶硅化木樹幹上的年輪,可清晰的數出其一圈圈的年輪,每一圈為一年形成層,對生長在熱帶樹幹上的年輪,由於氣候季節性變化小,形成層參生的細胞沒有什麼差別,硅化木上一圈圈的年輪也就不太清晰了。
硅化木莖幹上的年輪,在莖乾的韌皮部內側有一圈細胞生長特別活躍,分裂也極快,促使形成新的木材和韌皮組織稱為形成層,形成層增多樹干變粗壯,季節變化反應在形成層的變化。相應樹種區域性形成層變化規律,是研究古氣候的必備資料。
通過對硅化木殘余結構分析,從年輪特徵可判斷出春夏季節是樹木生長的旺季,形成層的細胞分裂快、生長快,產生的細胞體積大,細胞壁薄,纖維少,輸水導管多,顏色淺,質地疏鬆稱為早材。秋冬季節是樹木生長的弱季,形成層的細胞分裂慢、生長慢,產生的細胞體積小,細胞壁厚,纖維多,輸水導管少,顏色深,質地緊密稱為晚材。早材與晚材構成一圈便是年輪,從年輪中的細微變化關系可推測那一時段的冷暖變化規律。
從出露硅化木樹種的分布,賦生的的地質構造單元及地層,在某些方面可以推測出當時的古氣侯變化,海陸變遷。
如銀杏,它是我國特有的高大喬木,現今國外十分稀少,但在一億多年前地球上銀杏則廣為分布,由於古氣候的變化,地殼運動使銀杏都埋入地下,部分形成硅化木化石。從銀杏分布的一個側面,反映出古氣候的變化規律。
如水杉,在一億多年前的上白堊紀時代,在北極圈廣為分布,上白堊紀時代的北極圈氣侯溫和,不象今日冰雪覆蓋,水杉石英硅化木常在該地域中出現。新生代中期氣候、地質條件的變遷,水杉逐向歐州、亞州、北美擴展並稱霸一時,又在這些地域留下無數的水杉硅化木化石,但到了第四紀大陸冰川密布,氣候異常寒冷,歐州、北美水杉滅絕,水杉硅化木化石也不覆存在。但當時中國的第四紀冰川具分散、不連片特點,在溝谷中仍生長著,水杉逃過了冰川的刼難而保存到現代,這時的歐州、北美冰川連片分布,水杉失去了得以生存的環境而消亡,水杉硅化木化石也不覆存在。
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是研究世界第四紀冰川的開拓者,在我國第四紀冰川發現於江西廬山,水杉的分布與第四紀冰川的分布息息相關。
1941年在四川萬縣磨刀溪發現三顆稀有松柏類植物,後來又在湖北東部的利川縣發現幾百株同樣的植物,當時並不知道屬珍貴的水杉,查閱世界各國的植物文獻也毫無記載,更不知歸屬哪一種、哪一屬,經歷了四年,直到1945年才確定為松柏類中的孑遺植水杉,水杉成了活化石,現今生長的水杉與水杉硅化木成為二十世紀植物中的重要發現。
三、地史時期的植物遺體化石
1、地質年代
硅化木化石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在特殊的地質環境下形成的喬木、灌木樹干、樹根植物遺體化石。
我國幅源遼闊,從元古代到新生代各個地層發育齊全,經歷了長達數十億年的地質歷史時期。生物起源從震旦紀算起至今也有八億余年,據河北薊縣某地變質岩中鋯英石同位素年齡測定達三十六億年,而人類歷史僅五十萬年。
各地質時代及相關年代如下:
時代 年代
元古代 前震旦紀 800--2,500百萬年
震旦紀 570--800百萬年
古生代 寒武紀 510--570百萬年
奧陶紀 438--510百萬年
志留紀 410--438百萬年
泥盆紀 360--410百萬年
石炭紀 290--360百萬年
二迭紀 248--290百萬年
中生代 三迭紀 208--248百萬年
侏羅紀 145--208百萬年
白堊紀 65--145百萬年
新生代 第三紀古新世 53--65百萬年
始新世
漸新世
中新世
上新世
第四紀更新世
全新世
*) =*">
㈥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有哪些不錯的地標建築
當初是被地大的隧道吸引過來的!不過呆了快一年,也發現了越來越多超美的地方~
逸夫博物館
我國首個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逸夫博物館的大學
地大學子持學生卡免費參觀喲,裡面很多化石、礦物、標本,超級美的石頭!我們在新生剛入學的時候,一起來參觀過這里,之後也有帶小夥伴們來這里參觀,真的算是一個很不錯的地方啦
地大的好看的建築還遠不止這些呢~只有來了這里慢慢發現啦!
㈦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對外開放嗎
本人就是西安科技大學地質工程專業畢業生,博物館位於臨潼校區圖書館一層進門左手邊,但是不對外開放,不過有時候可以事業單位組織且通過校領導的同意方可進入,其他專業學生可能只有大一剛開學的時候進去參觀一下,我們專業有實習的話說經常進入的。主要為礦物岩石類。
㈧ 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的恐龍生存遺跡
山上的足跡為北京曾有恐龍存活提供了實證。首席攝影記者 蔡代征/攝
恐龍出沒 注意
延慶發現恐龍足跡化石距今約1.5億年前
注意,北京曾有恐龍出沒,而且數量不少、體格巨大。昨天,延慶區政府正式公布,千家店鎮延慶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核心區內發現大批距今約1.4億至1.5億年前晚侏羅世的恐龍足跡化石。這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恐龍存活過的證據,也是世界上首都圈唯一的恐龍記錄。
地質調查中發現足跡
延慶區人民政府聘請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公園(地質遺跡)調查評價研究中心對延慶境內的地質遺跡分布和特點進行深入調查,為申報中國延慶世界地質公園進行學術准備。科考期間,以中國地質大學張建平教授為首的科學考察隊在延慶硅化木國家地質公園內發現了大批恐龍足跡化石,地點位於千家店園區核心區S309線延慶段南側,保存於上侏羅紀土城子組三段紫紅色砂岩中。恐龍足跡位於山體上,密集分布於山底到山頂的區域。
張建平教授介紹說,留有恐龍腳印的山體原本應是水平位置,但由於地殼運動,部分足跡隨山體提升至山頂。至於足跡何時暴露出來的,張建平推測應該是幾十年的事,「這可能是在修路開山時,恐龍足跡才暴露的,但保留得很好,幾乎沒有受到毀壞。」
最大足跡長達半米
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部分委員及其他相關專家對延慶區境內的這批恐龍足跡化石進行了現場鑒定,認為這批恐龍足跡化石屬於晚侏羅世覆盾甲龍類、獸腳類、鳥腳類及可能的蜥腳類恐龍足跡。
張建平介紹說,已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點3處,其中一號點下部暴露出足跡為30個,清晰的行跡2道;一號點上部暴露的足跡至少達到幾百個,成串的行跡約6至7道;二號點暴露出足跡15個;五號點暴露出足跡9個。其他3處化石點基本由恐龍幻跡組成,將進一步研究其屬種特徵。張建平教授介紹說,最大足跡有50厘米,最小的也有10厘米,從現場情況分析,更多更好的恐龍足跡賦存在尚未揭露的岩層中,預計將有更驚人的發現。
擬建恐龍主題公園
延慶區已啟動初期保護方案,包括擬定恐龍足跡化石保護區范圍,設柵欄圍護、專人全天巡護;著手編制保護區總體發展規劃;開挖排水溝,避免雨水進一步沖刷及地質災害的發生;加固山體,以防損壞足跡;為足跡臘封等等。邊界圍擋已經完成。
千家店鎮鎮長池合倉表示,恐龍足跡位於灤赤路沿線,今後灤赤路將改線,實現封閉管理,同時將新建恐龍主題公園。㈨ 硅化石有輻射么為什麼呢
我們的空氣也存在輻射,但是量很小。
硅化木也有極微量輻射!但可以放心使用!
由於經歷了長久的衰減,輻射已經很小了。
硅化木也稱木化石。數億年前的樹木因種種原因被埋入地下,在地層中,樹干周圍的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硅、硫化鐵、碳酸鈣等在地下水的作用下進入到樹木內部,替換了原來的木質成分,保留了樹木的形態,經過石化作用形成了木化石。因為所含的二氧化硅成分多,所以,常常稱為硅化木。這種替換作用非常精確,以致於不僅如實體現出外部形狀而且還體現出內部構造,有時甚至可以確定細胞構造。這種替換的專業詞叫「交代作用」,是指同時發生溶解作用和沉積作用從而使一種礦物取代另一種礦物的過程。硅化木的形成是硅取代木纖維的過程。硅化木也是化石的一種,它保留了古代樹木的某些特徵,為我們研究古植物及古生物史和地質、氣候變化提供了線索。硅化石比較多見,很多國家都有硅化木國家公園
硅化木― 植物遺體化石
一、硅化木--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
植物遺體化石之一的硅化木以及各種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化石和遺跡化石,都屬於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必須人人愛護,嚴加保護。
嚴格地說,硅化木及生物化石應當屬於那些沒有經過人為移動,保持原產地地質特徵的地質體,它與四周的地質現象構成有機的組合,它記錄了各地質時期的各種地質信息,運用這些信息的綜合分析,取得有益於人類進步的各種取與求,運用這些信息促進人類的生存、發現與發展。
「古生物化石指是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並賦存於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跡,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跡化石。它是地球歷史的鑒證,是研究生物起源和進化等的科學依據。古生物化石不同於文物,它是重要的地質遺跡,是我國寶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遺產。」(摘自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中國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產地及其保護》李明路)
二、原生地硅化本的研究價值
硅化木一般都是高大喬木的石化部分殘留體,從硅化木中我們可以獲得大量當地、當時及一段年代的古氣象資料,如太陽光照、光照長短,雨水多少,豐沛程度,千百年氣候變化,植物群落組合,地域間變化關系,經緯度變化關系,地史變化變遷規律。
對生長在溫帶硅化木樹幹上的年輪,可清晰的數出其一圈圈的年輪,每一圈為一年形成層,對生長在熱帶樹幹上的年輪,由於氣候季節性變化小,形成層參生的細胞沒有什麼差別,硅化木上一圈圈的年輪也就不太清晰了。
硅化木莖幹上的年輪,在莖乾的韌皮部內側有一圈細胞生長特別活躍,分裂也極快,促使形成新的木材和韌皮組織稱為形成層,形成層增多樹干變粗壯,季節變化反應在形成層的變化。相應樹種區域性形成層變化規律,是研究古氣候的必備資料。
通過對硅化木殘余結構分析,從年輪特徵可判斷出春夏季節是樹木生長的旺季,形成層的細胞分裂快、生長快,產生的細胞體積大,細胞壁薄,纖維少,輸水導管多,顏色淺,質地疏鬆稱為早材。秋冬季節是樹木生長的弱季,形成層的細胞分裂慢、生長慢,產生的細胞體積小,細胞壁厚,纖維多,輸水導管少,顏色深,質地緊密稱為晚材。早材與晚材構成一圈便是年輪,從年輪中的細微變化關系可推測那一時段的冷暖變化規律。
從出露硅化木樹種的分布,賦生的的地質構造單元及地層,在某些方面可以推測出當時的古氣侯變化,海陸變遷。
如銀杏,它是我國特有的高大喬木,現今國外十分稀少,但在一億多年前地球上銀杏則廣為分布,由於古氣候的變化,地殼運動使銀杏都埋入地下,部分形成硅化木化石。從銀杏分布的一個側面,反映出古氣候的變化規律。
如水杉,在一億多年前的上白堊紀時代,在北極圈廣為分布,上白堊紀時代的北極圈氣侯溫和,不象今日冰雪覆蓋,水杉石英硅化木常在該地域中出現。新生代中期氣候、地質條件的變遷,水杉逐向歐州、亞州、北美擴展並稱霸一時,又在這些地域留下無數的水杉硅化木化石,但到了第四紀大陸冰川密布,氣候異常寒冷,歐州、北美水杉滅絕,水杉硅化木化石也不覆存在。但當時中國的第四紀冰川具分散、不連片特點,在溝谷中仍生長著,水杉逃過了冰川的刼難而保存到現代,這時的歐州、北美冰川連片分布,水杉失去了得以生存的環境而消亡,水杉硅化木化石也不覆存在。
地質學家李四光先生是研究世界第四紀冰川的開拓者,在我國第四紀冰川發現於江西廬山,水杉的分布與第四紀冰川的分布息息相關。
1941年在四川萬縣磨刀溪發現三顆稀有松柏類植物,後來又在湖北東部的利川縣發現幾百株同樣的植物,當時並不知道屬珍貴的水杉,查閱世界各國的植物文獻也毫無記載,更不知歸屬哪一種、哪一屬,經歷了四年,直到1945年才確定為松柏類中的孑遺植水杉,水杉成了活化石,現今生長的水杉與水杉硅化木成為二十世紀植物中的重要發現。
三、地史時期的植物遺體化石
1、地質年代
硅化木化石是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在特殊的地質環境下形成的喬木、灌木樹干、樹根植物遺體化石。
我國幅源遼闊,從元古代到新生代各個地層發育齊全,經歷了長達數十億年的地質歷史時期。生物起源從震旦紀算起至今也有八億余年,據河北薊縣某地變質岩中鋯英石同位素年齡測定達三十六億年,而人類歷史僅五十萬年。
各地質時代及相關年代如下:
時代 年代
元古代 前震旦紀 800--2,500百萬年
震旦紀 570--800百萬年
古生代 寒武紀 510--570百萬年
奧陶紀 438--510百萬年
志留紀 410--438百萬年
泥盆紀 360--410百萬年
石炭紀 290--360百萬年
二迭紀 248--290百萬年
中生代 三迭紀 208--248百萬年
侏羅紀 145--208百萬年
白堊紀 65--145百萬年
新生代 第三紀古新世 53--65百萬年
始新世 36.5-53百萬年
漸新世 23--36.5百萬年
中新世 5.3-23百萬年
上新世 1.8--5.3百萬年
第四紀更新世 0.01--1.8百萬年
全新世 現代--0.01百萬年㈩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的參觀指南
中國地質大學來不僅地學學科全源國一流,而且校園風景宜人,有一批富有鮮明特色的旅遊景點,與博物館交相輝映,引人入勝。
寶玉石一條街:集觀賞、購買於一體,在武漢市享有盛譽;現經過征名活動,中國地質大學附近的珠寶一條街定名為:武漢.珠寶谷。
化石林:位於校園東區,含1.5億年前的硅化木70餘根,是華中地區最大的遷地保護木化石林;
攀岩壁:位於學校西區體育館內,是亞洲最大的室內攀岩壁;
地大隧道:貫穿南望山,連接學校南北兩區。
拓展中心:是進行戶外體能和技巧訓練的有利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