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質大學李四光
① 中國地質大學李四光學院是公立學校嗎
是地大直屬教學學院,屬公立的。
李四光學院成立是為了進一步推動高校與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大力提升地球科學領域協同創新能力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水平,在教育部、國土資源部共同指導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科學院共同攜手,於2012年4月在北京簽約成立了「C2科教戰略聯盟」。 C2來源於中國科學院(英文縮寫:CAS)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英文縮寫:CUG)的英文首字母,採用「C2」的展現方式,寓意實現各方合作的倍增效應。根據「C2科教戰略聯盟」協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正式組建李四光學院,負責全面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中的「聯合培養大學生計劃」的菁英教育。
李四光學院成立於2012年6月,掛靠學校教務處,由教務處處長兼任學院院長。學院設有專職管理人員,負責地球科學菁英班全體本科生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協同育人工作。
地球科學菁英班從2012年9月開始面向全國招生,每年招生規模為60人。菁英班學生入校之初不區分專業方向,統一學習通識教育課程和地學類基礎課程;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根據學生意願,結合學業成績,學生可從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和遙感科學與技術這四個專業方向中選擇其一做為主修專業方向,按照目前該專業的教學培養方案完成本科教學計劃。
② 進入中國地質大學李四光計劃的具體要求與申請流程是什麼
1、 選拔對象來
我校****級在籍全日制本源科生,課程學習平均學分績點達到2.5以上,外語水平高,具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和自學能力,立志獻身科學研究事業。
2、 選拔時間與方式
(1) 學校將於****月組織「李四光計劃」報名與選拔工作,學生根據自願報名與學院推薦相結合的方式申報「李四光計劃」;
(2) 請各學院於******日前將申報名單報教務處語言文字工作辦公室。學校初步定於9月底組織專家開展評審工作;
(3)每個學院限報5名學生;
(4)我校基地班和各類實驗班的學生不再參加「李四光計劃」的申報;
(5)本次將選拔30名學生入選「李四光計劃」。
具體的問一下學工處的老師吧!
③ 李四光預言地震的四大城市是哪些這個可信嗎
李四光地震預言並不存在,這個是不可信的。
李四光先生1971年去世,他在世時,地震科學界從沒有所謂「四大地震」的論述,社會上也沒有」四大地震「的傳說。
70年代中期特別是唐山大地震後,「四大地震」的說法才開始在社會上流轉。而後多年來,民間一直流傳著「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的說法。其實這第四個的XX是個筐,一般就是地震謠言傳播者所在的地區,經常頻繁地被變換成近乎全國各地「中槍」的地區。
所以,在這里也提醒大家,但凡看到明確某地將於某時發生某級地震的消息,必然是謠言,切勿傳播。
3、衛生間
地震時,尺度越小的房間越安全,尺度越大震動越大越容易倒塌。衛生間的牆多是承重牆,房頂墜落物少,相對更安全。
④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
張本仁,1989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翟裕生,1997年獲得李四光地質內科學獎
李思田,1999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劉本容培,2003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唐輝明,2013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蔣少涌,2015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⑤ 請問李四光是地質大學的嗎
北大的教授
⑥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校友中的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獲得者
吳奇之,1960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石油天然氣地質與勘探專業,200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駱耀南,1962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測量及找礦專業,200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龔再升,1962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石油天然氣專業,200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何國琦,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2001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劉本培,1952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2003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何自新,1969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2003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
何漢漪,1962-1967年7月就讀於北京地質學院物探系,2003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葉天竺,1963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200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王雙明,1983年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獲碩士學位,2005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
鄭亞東,1957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石油地質與勘探專業,2005年獲得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李惠,1964年8月於北京地質學院地球化學專業畢業,2007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周海民,1986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07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李干生,1965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石油及天然氣地質勘探專業,2007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馬永生,1984年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地質學專業,2007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彭善池,1968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古生物學專業,2009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謝玉洪,2005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博士學位,2011年獲李四光獎
汪嘯風,1961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層古生物專業,2009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丁俊,1982年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地質力學專業,2013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杜時貴,1984年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地質系,1992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工程地質碩士學位,2013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燕長海,1982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找礦專業,201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范立民,1988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煤田地質與勘探專業,201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潘桂棠,1965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地質測量及找礦專業,201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彭建兵,1978年畢業於武漢地質學院地質專業,2015年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⑦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四光學院是怎麼回事
就是地質學基地班 專門培養科學家的 裡面的學生可以任選老師和課程 還有很多特權 專門的一個老師帶一兩個學生
⑧ 李四光與武漢大學有什麼關系
通過他地質勘查才選定了武大校址。
李四光先生(1889-1971)與武漢大學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十年淵源」。
1928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決定改建武昌中山大學(原武昌高師)為國立武漢大學,大學院院長蔡元培任命李四光、王星拱、葉雅各等人組成「國立武漢大學」新校舍建築設備委員會,李四光為委員長,負責在東湖珞珈山建築新
校舍。1929年王世傑出任國立武漢大學校長,他在就任演講中說:「武漢大學不辦則已,要辦就要辦成一所有崇高理想的、一流水準的大學。」他提出要把武漢大學辦成一所門類齊全的擁有「文、法、理、工、農、醫」六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規模要達到萬人以上。時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的李四光,從上海請來國際一流的建築師凱爾斯,擔任珞珈山新校園建築規劃的總設計師;又請來湖南大學土木工程系繆恩釗教授做監理工程師。繆畢業於清華土木系,留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是一位優秀的青年建築專家,一流監理工程師。並選定馳名全國的大公司漢協盛、上海六合、袁瑞泰、永茂隆等營造廠負責承建。經過十年建設,出現了文學院、法學院兩座獨特的骰形「廣廈」;理學院和工學院兩大片中西合璧建築樓群,其造型風格各具特色,在國內高校獨樹一幟。學生宿舍(櫻園老齋舍)依山就勢、巧手天成;學生食堂、小禮堂與俱樂部「秀外慧中」;特別是老圖書館,古樸典雅居群樓中央,扼校舍至高,儼然一座珍藏古今經典的科學殿堂。此時珞珈山校園綠化亦基本成型。武漢大學從武昌東廠口遷至珞珈山,校長王世傑(如今老圖書館旁立有王校長的雕像)在珞珈山新校舍舉行的開學典禮上講:「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國途中曾經設想,要在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建設一所大學,今天這個願望實現了。」
斯時李四光身兼三職:中央地質所所長、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和武大「建委會」委員長。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工作者,又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學者,每次到校總是愉快地接受王世傑校長的邀請,利用晚上在理學院階梯教室向全校師生做學術演講。他的報告題材很廣,大多取自其研究課題:《廬山冰川問題》、《東亞恐慌中中國煤鐵供應問題》等,他講到:「撫順的煙煤,其產量很多,煤質亦佳」,而「日下全區煤田,全在日人勢力控制之下」。又道:「中國蘊藏百分之九十以上之採取權,完全操諸日人之手。」他大聲疾呼「國人早日醒悟,急起圖之」。他的每次講演,都極受歡迎,教室內外總是擠滿了聽講的人。
從他到任之日起,直到珞珈山上古樸典雅、玲瓏秀美的十餘幢建築全部落成,這位委員長方才卸任,給人們留下了一棟棟流光溢彩的現代古典建築、一座座金碧輝煌的玉閣黌宮,如今大都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對象。這中西合璧的完美傑作像一幅絕美的畫卷,鑲嵌在蔥蘢疊翠的珞珈山麓,宛如回響在東湖岸邊的一曲優美旋律凝化而成的永恆絕唱。
⑨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四光學院電話
027-67885190
⑩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四光計劃
基地班與各類實驗班本身較其他班級具有優等性,同時這類班級內和李四光計劃培容養班級差不多屬於同一級別,如果基地班或者各類實驗班的同學也去參加李四光計劃,其他同學基本上就沒有什麼機會了。已經進入基地班和實驗班的同學已經啃下一塊好麵包填飽肚子,又怎麼會再讓你們啃更多的麵包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