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地質局
㈠ 吉林第一地質調查所好不好
吉林省第一地質調查所成立於1971年,原為地礦部所屬吉林地礦局綜合地質勘查單位。現為省屬地質勘查事業單位。
單位地址:長春市經濟開發區威海路721號。
單位現有在崗職工210人,其中擁有高級職稱技術人員59人(其中教授級5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105人,技術人員佔全所人數近80%。
主要業務范圍有:固體礦產勘查、區域地質調查、水文地質調查、工程地質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勘查、地質測繪與工程測量、岩礦實驗與測試、岩礦鑒定等。
建所三十多年來,我單位以地質勘查和找礦為宗旨,為國家提供基礎地質調查、礦山勘查服務。先後提交各類地質報告220份。在我省境內找到31處礦產地。其中長春市羊草溝煤田提交含量近3億噸,為熱電1廠、熱電2廠的建立提供了資源保障,為解決長春市供電、供熱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此基礎上,吉林省煤炭研究院在其外圍又找到了億噸以上的煤炭資源。九台市膨潤土礦、沸石礦屬大型粘土礦床。長白縣新北崗硅藻土礦(大型)、梨樹縣大頂子硅灰石礦、磐石長崴子硅灰石礦等為國內超大型硅灰石礦,國內硅灰石礦勘查規范由我所編制,為我國硅灰石礦產勘查和開發利用開創了先河。
科研生產方面,承擔了吉中地區航磁、航電地面檢查;輔助完成了吉林省東部山區貴金屬成礦規律研究報告、吉林省石灰岩總量預測、大黑山條壘北段成礦規律研究報告、承擔了吉林省非金屬研究項目報告、松遼東緣煤田預測、蘭家金礦外圍資料二次開發、吉林省硅灰石應用研究報告等。與吉林大學合作承擔了吉林省老嶺成礦帶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研究項目。長春市蘭家金礦床為省內唯一的矽卡岩型金礦床,正在被開發利用。
基礎地質方面,完成了蛟河市馬鞍山幅、新站幅1:5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2007年,承擔了黑龍江伊春五三零、寒月林場兩幅1:5萬礦調項目,第一年工作結束後評審獲優良級,2010年項目最終評審結果為優秀,在同期來自全國各地22個地質勘查單位中,成果質量方面位列第一。
礦產勘查方面,近幾年來完成了磐石市大泉眼金銅普查、吉林省舒蘭新安鉬礦普查、長春市雙陽區石溪鄉鐵多金屬礦普查、羊草溝煤礦深部補充勘探,東風磁鐵礦補充勘查,通化鋪板石鐵礦詳查,長白1/萬精度磁測,九台機房溝鐵礦詳查,靖宇腰駝嶺鐵礦普查,長嶺縣北正鎮佟家店型砂礦詳查,乾安縣大布蘇鹽湖芒硝礦普查,二道煤礦外圍泉眼溝井田詳查。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大頂子山一帶金礦普查、靖宇縣岔水洞金礦普查取得初步成果。
市場項目有:長春市二道區羊草溝煤礦補充勘探;長白縣三浦洞伊利石礦普查、長白縣新北崗大型硅藻土礦(外資)詳查、九台尹家溝硅石礦詳查、琿春市板石地區煤礦詳查;內蒙古西蒙東烏旗鉛鋅銀礦普查;以及完成省內29個普查找礦項目的第一年度工作。
我所近2兩年來,取得的地質成果有:發現金礦產地4處,銅礦產地2處,金、鉛鋅礦產地一處,型砂礦產地一處,陶粒頁岩2處,承擔國土資源部項目一個,各類儲量分割、復核項目全部通過專家評審,保證了國家礦產資源的合理利用。
我單位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和《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依法登記勘查。
長期以來,我單位注重嚴抓質量管理,注意樹立對外形象,通過實施各類地質項目,不斷提高所內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是我省功勛地質勘探隊伍。
㈡ 吉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地下水水位和水溫自動記錄儀
(二)地質環境信息網建設
截至目前,吉林地質環境信息網正在籌備之中。
(三)地質環境資料庫建設和數據管理
目前總站已建立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1:20萬水文地質空間資料庫、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其中,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大部分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資料庫、1:20萬水文地質空間資料庫較完善,數據管理情況正常。地質環境空間資料庫正在建設中。
2005年5月,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給全國各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下發了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軟體,同時進行了操作和使用培訓,現已形成了1990~2008年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2004年7月,吉林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開展了吉林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2004年以來,通過吉林電視台發布三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40次,四級以上地質災害預報8次,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提供了更具時效性的地質災害預防信息,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地下水動態監測工作,經過30年的積累,基本查清了不同地貌單元地下水水位、水質的動態變化規律及影響動態變化的因素。國家級點監測資料,上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為編制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提供原始資料。吉林省監測分站曾為延吉、吉林、松原、白城、通化、白山等市的地方政府開展了地下水動態監測工作,為在地下水開發利用中遏制由於地下水開發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提供了有效、可利用及具有連續性的基礎資料,為保護和改善地下水環境提供了科學依據。目前仍有延吉和吉林兩分站在為當地建設提供地下水監測服務以及城市水文地質勘察等方面的服務。
六、法制建設
1.1999年1月11日,經吉林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頒布《吉林省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修訂版於2009年3月24日通過並將於2009年6月1日實施。
2.2007年1月1日頒布《吉林省飲用天然礦泉水資源保護條例》。
㈢ 吉林大橫路鈷銅礦
該礦床位於吉林省白山市南部,距白山市約,行政區劃隸屬白山市八道江區三道溝鎮。1987年,吉林地礦局第五地質調查所第六調查隊在大橫路地區進行金及多金屬普查時,圈出了Cu、Pb、Zn多元素組合異常;分析認為該異常屬以銅為主的多金屬礦致異常。1990年布置槽探揭露該異常,發現了寬29m的銅礦體,銅品位最高達1.4%。1991年,本區轉入銅礦地質普查,補測了1∶1萬土壤測量,圈出了長達1200m,寬約1000m的Cu、Pb、Zn、Ag、Co、Ni多元素組合異常;Co異常含量峰值達900×10-6,均值為52.9×10-6,襯值2.99。1992年冬季,第五地質調查所總工認為本區可能存在銅鈷共生礦床。提取銅礦礦體副樣80餘件測試Co元素,發現鈷含量均達工業要求,銅鈷密切共生,鈷礦體比銅礦體略大,從而確立了該礦床為一處以鈷為主的銅鈷礦。1992~1996年,該礦區開展了1∶1萬的激電、磁法普查,於1996年提交了《吉林省白山市大橫路礦區銅鈷礦普查報告》。
2004年1月至2005年5月,該礦床轉入詳查評價階段。2005年7月提交了《吉林省白山市大橫路鈷銅礦床詳查報告》。
一、礦床地質背景
吉林省白山市大橫路地區位於中朝板塊華北陸塊北緣東段,朝鮮太古宙狼林地塊和龍崗地塊之間的遼吉裂谷帶的北東段。區內最古老的龍崗地塊由深變質深成侵入體(TTG)和表殼岩兩部分組成,構成了裂谷帶的結晶基底,其時代為新太古代。區內地層以古元古界老嶺群變質岩系為主;其上覆新元古界地層,屬於與華北地台一致的克拉通盆地蓋層沉積;而中生代地層則表現為疊加在大陸板塊之上的濱太平洋活動大陸邊緣的陸相火山-沉積盆地特徵。
從成礦地質環境上,該礦區應劃為我國重點金屬成礦區帶中遼東-吉南成礦帶中的「珍珠門-長白銅鈷金銀鉛鋅成礦遠景區」。
礦床規模,西起大青溝,東至小西溝,東西長約1800m,南北寬250~520m。礦體產於礦區大栗子組第二岩性段內,容礦岩石主要為含炭絹雲千枚岩;礦體總體呈北東60°方向展布,形態為復式褶皺,礦體褶皺形態與礦區地層褶皺形態一致(見圖6-4-1)。褶皺軸向北東10°~60°,向北東翹起,向南西傾伏,傾伏角17°~22°。褶皺軸沿走向呈舒緩波狀。
圖6-4-1 大橫路鈷銅礦區地質圖
目前礦床探求控制的經濟基礎儲量(122b)+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預測的資源量(334)?,鈷為27617t,伴生銅為63890t。鈷達大型規模,銅為中型規模。大橫路鈷銅礦床成因屬同生沉積、變質改造及岩漿熱液疊加的多成因疊生礦床。其控礦因素如下。
(一)地層
老嶺群大栗子組為一套淺變質的細碎屑岩夾碳酸鹽岩沉積。直接賦礦層位為一套富含炭質的岩石。主要岩石類型為炭質絹雲千枚岩,炭質條帶絹雲千枚岩和千枚狀炭質板岩。區內礦體呈層狀、似層狀賦存於含礦地層中,嚴格受層位控制,沿走向及傾向延伸較穩定,礦石品位變化與炭質含量變化呈正相關關系。這些特徵反映了地層的控礦作用。再者,含礦岩石的原岩為炭質泥岩,屬濱海—淺海環境下沉積的產物。這種環境有利於生物繁衍,致使炭質含量較高,炭質的吸附作用使成礦物質初始沉積階段就得以富集,構成了初始礦源層。
(二)褶皺、斷裂
大橫路鈷銅礦床位於三道陽岔-三岔河向形背斜的北西翼,礦體形態受次一級復式褶皺控制,與褶皺形態基本一致。從已知成果中可以看出,褶皺轉折端是礦液富集的有利部位,常形成厚大的鞍狀礦體。礦區內常見次級褶皺轉折部位礦體厚大、品位高,孔雀石化、褐鐵礦化、黃銅礦化、硅化強烈,鏡下也常見小褶皺核部充填有金屬硫化物和石英細脈。這些現象表明,當岩層褶皺時,往往發生層間滑動、層間破碎、造成虛脫,為成礦物質遷移、富集提供了有利的就位空間。由此可見,褶皺作用不僅使轉折部位的礦體加厚,同時也起到一定的礦化富集作用。
(三)變質作用
變質作用是礦床形成的一個重要礦化作用過程。在一定溫壓條件下,變質分異作用使成礦物質活化遷移,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礦。這種現象在本區屢見不鮮。如,金屬硫化物細脈常沿千枚理面分布,硅化石英脈邊部及其附近千枚岩中常見黃銅礦、黃鐵礦呈團塊狀、浸染狀富集,在變質強烈、千枚理發育的地段往往形成富礦體。由此可見,變質作用對大橫路鈷銅礦床的形成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四)基性岩漿活動
礦區內燕山期輝綠玢岩、閃長玢岩發育地段礦化較強。有的輝綠玢岩、閃長玢岩已構成工業礦體。這一特徵足以說明基性岩漿活動對該礦床再一次起到了礦化富集的作用。
二、地球化學特徵
(一)區域地球化學參數
1.主要地層元素分布特徵(表6-4-1)
表6-4-1 大橫路地區各地質單元岩石樣品元素分布特徵表
續表
注: 為平均值,KK為濃集系數( /維氏克拉克值)。Au單位為×10-9,其他元素單位均為×10-6。樣品件數為50件。*表示單元岩石2.0≤KK<10.0,**表示單元岩石KK≥10.0。
由表6-4-1可知,本區太古宙地體具有富As(KK≥2.0)、高Ag(2.0≥KK>1.5)、低Cu、Co(0.7>KK>0.5)、貧Zn(KK≤0.5)的特徵;大栗子組中具有富As、Sb、Co、Au的特徵;珍珠門組具有富As、Sb、Ag、Au,低Pb,貧Cu、Co、Mo、Zn的特徵;大羅圈河組具有富As,貧Cu、Co、Au、Zn的特徵。由此可以看出,本區的主要成礦元素Au主要在大栗子組和珍珠門組中富集(KK≥2.0),Co只在大栗子組富集(KK≥2.0)。
2.水系沉積物中元素分布特徵
a.地球化學場特徵:由大橫路鈷銅礦床所在的渾江市幅1∶20萬區域化探資料可知,本區處於Mn、Co、V、U、Fe、Cr、Ag、Au、Pb、B、Cu元素的高背景—異常場,Be、Sr、Nb、F元素的低背景—負異常場。
b.元素分布:根據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分析數據計算的14種元素背景平均值( )、標准離差值(δ)、變差系數(CV)、濃集系數(KK)列於表6-4-2。
表6-4-2大橫路地區水系沉積物中元素分布特徵表
注:Au、Sb、Bi元素含量單位為10-9,其他元素含量單位為10-6。①~瑏A表示變差系數由大到小排列順序號。
由上表得出,區域內地球化學背景中元素的濃集序列為:
Au—Co—Hg—Bi—Sb—Ba—Ni—Mn—Ag—Zn—Pb—Mo—Cu—As。
其中Au、Co、Hg的背景含量是1∶20萬Au、Co、Hg的背景含量的1.2倍以上,屬相對富集的元素,是本區域的主要成礦元素或伴生元素。
按CV值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得出的區內地球化學背景中元素的變差序列為:As—Sb—Hg—Bi;Ni—Co—Cu—Ba—Mo—Mn—Pb—Zn—Au—Ag。其中As、Sb的變差系數大於0.4,屬於分布不均勻的元素。
c.元素組合:利用本區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成果對14種元素進行聚類分析結果如圖6-4-2所示。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相關系數為0.2的水平上,測試的14種元素分為四個簇群。結合區內元素異常及其礦產分布特徵可知:第一簇群Au、As、Sb,為金礦化類型的成礦元素及主要伴生元素組合;第二簇群Ba、Mn、Hg,是與金礦化有關且常在其外帶富集的元素組合;第三簇群Cu、Co、Pb、Zn、Mo、Ni,是銅鈷礦化類型的成礦元素及伴生元素組合,其中Cu、Co、Pb、Zn相關密切;第四簇群Bi、Ag,是銀礦化類型的成礦元素及主要伴生元素組合。
圖6-4-2 R型簇群分析譜系圖
(二)地球化學異常特徵
1.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特徵
通過1∶20萬水系沉積物化探掃面圈出了渾渾-84-HS-31號異常(圖6-4-3)。該異常沿荒溝山—南岔「S」型斷裂帶呈北東向展布,延伸長、規模大,元素組合復雜,由Au、Ag、Cu、Pb、Zn、Ni、Co、Cr、V、Bi、Hg以及稀有稀土元素組成的綜合異常,面積為593km2。異常以Au、As、Sb異常為主體,異常從荒溝山延伸至南岔,長達56km。依據異常元素分布的面積和分布性狀可將該異常分成三個異常集中區(東段、中段、西段)。
大橫路鈷銅礦床產於中段異常集中區(見圖6-4-3),主要由Au、Ag、As、Sb、Bi、Pb、Zn、Ni、Co、Cu、W、Cr、V、Hg以及稀有稀土元素組成。由於金銅鈷及多金屬成礦元素組合異常空間上疊加在一起,致使該段異常元素組合及異常結構均極其復雜。該段異常面積大,成礦地質構造條件有利。大橫路鈷銅礦床和金礦床均位於其中,是尋找金銀、鈷銅等多金屬礦床的有利部位。
2.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異常特徵
為了進一步縮小找礦靶區,在渾渾-84-HS-31號異常集中區進行了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圈出了Au、Ag、As、Sb、Co、Cu、Pb、Zn、Ni、Bi、Hg綜合異常8處。其中HS-2號異常位於大橫路一帶(見圖6-4-4),分布於大栗子組和珍珠門組接觸帶上,由Au、Ag、As、Sb、Hg、Co、Cu、Ni、Pb、Zn元素異常組成。根據異常的空間分布套合情況,把異常分為兩組,一組為Co、Cu、Ni、Pb、Zn元素組合,位於異常的中心部位,是大橫路鈷銅礦及外圍鈷銅礦化的反映;另一組為Au、Ag、As、Sb、Bi、Hg等元素組合異常,基本上圍繞著Co、Cu異常分布。
3.地表原生暈異常特徵
為了解原生暈元素組合特徵及分布特點,在0號勘探線上進行了原生暈測量(見圖6-4-5)。由圖可以看出,在礦體正上方形成的異常寬450m、與礦床寬度相吻合的、主要元素Co、Cu強度大的原生異常,在礦床兩側各元素含量逐漸趨於背景。
圖6-4-3 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渾渾-84-HS-31號綜合(中段)異常示意圖
圖6-4-4 1∶5 萬水系沉積物測量綜合異常圖
圖6-4-5 大橫路鈷銅礦床0號勘探線綜合剖面圖
4.土壤異常特徵
剖面上,土壤異常特徵與原生暈異常基本一致,只是強度明顯降低。土壤異常較原生暈異常沿山坡向下位移50m左右(見圖6-4-5)。礦區面積性土壤異常總體呈北東向展布,共圈出異常三處,由Co、Cu、Ni、Pb、Zn、Ag元素組成。異常西部寬大向東逐漸變窄,與大橫路銅鈷礦床形態(圖6-4-1)基本一致。其中,Co、Cu、Ni異常圍繞著鈷銅礦體分布(圖6-4-6)。
綜上所述:水系沉積物Co、Cu、Ni、Pb、Zn、Bi等元素組合異常,可作為區域化探進一步確定找礦靶區的一種異常標志;土壤Co、Cu、Ni、Pb、Zn、Ag元素組成的異常,Cu大於500×10-6、Co大於100×10-6異常地段為礦即鈷銅礦體的出露部位,是指示區內深部仍有礦體賦存的一種異常標志。
圖6-4-6 大橫路鈷銅礦區土壤測量Ag、Co、Cu、Pb、Zn、Ni組合異常圖
三、化探方法技術運用
(一)區域化探掃面
1984年進行了渾江市幅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化探掃面工作,圈出了渾渾-84-HS-31號Au、Ag、Cu、Pb、Zn、Ni、Co、Cr、V、Bi、Hg以及稀有稀土元素組成的綜合異常,為在該區進行地質普查找礦提供了良好的地球化學依據。
(二)化探異常查證
為了進一步縮小找礦靶區,在1∶20萬水系沉積物測量所圈定的渾渾-84-HS-31號綜合異常區內,選擇異常集中區進行了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工作,圈出了Au、Ag、As、Sb、Co、Cu、Pb、Zn、Ni、Bi、Hg綜合異常8處。其中HS-2號異常位於大橫路一帶。
(三)地質普查階段
該階段在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HS-2號異常內,選擇異常集中區進行了1∶1萬地質測量和1∶1萬土壤測量、原生暈及土壤剖面測量。在土壤異常集中區開展了槽探、鑽探和坑探等工作,發現了鈷銅礦體。
四、驗證結果
在1∶20萬區域化探異常區內,經過1∶5萬水系沉積物測量、1∶1萬土壤測量、路線地質調查及地表槽探工程揭露,證實大橫路HS-2化探異常是一個礦致異常。後通過鑽探和坑探工程驗證,確定大橫路為一大型鈷銅礦床。
(本節供稿人:任啟武王曉志宋小磊)
㈣ 年吉林敦化部省合作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實施方案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
吉林省國土資源廳
(2013年6月)
為貫徹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根據《關於開展全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的通知》(吉國土資環發[2012]20號)文件精神,提高敦化市地質災害防治責任部門的快速反應能力、決策應對能力及廣大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防災避災能力,完善搶險救災體系,由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吉林省國土資源廳主辦,延邊州國土資源局及敦化市人民政府承辦的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於2013年6月27日進行。為確保本次演練活動圓滿成功,特製定本方案。
一、目的意義
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甚至不可預見性。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基本要求,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基本保障,是履行政府社會職責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一項歷史使命。近年來,特別是「5.12」地震之後,各級黨委政府以及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更加註重提升國土資源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平和提高地質災害臨災狀態下責任部門搶險救災應急反應能力,更加重視市、鄉(鎮)、村三級群測群防體系的建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敦化市是地質災害多發區之一,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00餘處,敦化市現轄11個鎮、5個鄉、4個街道辦事處、299個村,11個鎮分別為:大石頭鎮、黃泥河鎮、官地鎮、沙河沿鎮、秋梨溝鎮、額穆鎮、賢儒鎮、大蒲柴河鎮、雁鳴湖鎮、江源鎮、江南鎮;5個鄉分別為:黑石鄉、青溝子鄉、翰章鄉、紅石鄉、大橋鄉;4個街道辦事處分別為:民主街道、渤海街道、勝利街道、丹江街道。全市總人口48.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6.5人,農業人口21.6萬人,有漢族及滿、回、朝鮮、蒙古等少數民族。其中2013年度重要隱患點19處。目前,正值地質災害多發的汛期,開展好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演練時間地點
演練時間:2013年6月27日
演練主會場:敦化市國土資源局七樓會議室
演練現場:敦化市大橋鄉於家上村
三、舉辦單位
主辦單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吉林省國土資源廳
承辦單位:延邊州國土資源局、敦化市人民政府
技術指導: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武警黃金第一總隊第一支隊、吉林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協辦單位:市應急辦、市公安局、市人武部、武警黃金部隊第一支隊、市國土資源局、市監察局、市氣象局、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環保局、市衛生局、市廣電局、市住建局、消防大隊、航空護林站、森警大隊、大橋鄉人民政府、市紅十字會、供電公司、農電公司、移動公司、網通公司
四、演練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敦化市大橋鄉於家上村泥石流隱患點近期遭受強降雨,在中型泥石流災害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下,及時啟動《敦化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用最短的時間組織隱患危險區內的村民快速有序安全撤離。具體內容由8部分構成,即:①預報預警;②安全避讓;③應急響應;④調查監測;⑤災情暴發;⑥應急會商;⑦聯合搜救;⑧災後安置。
五、演練原則
(1)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2)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3)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4)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六、觀摩單位及人員
邀請國土資源部、省政府應急辦、吉林省國土資源廳、州政府、州應急辦、各市(州)、縣國土資源局、敦化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敦化市氣象局、敦化市應急辦、各鄉(鎮)人民政府的主管領導及專家約200人參加觀摩。
七、演練背景
敦化市大橋鄉於家上村泥石流位於低山溝谷區,岩石表層風化強烈,風化層及殘坡積層較厚,植被覆蓋率較低,地表岩土體較為鬆散,為泥石流的形成儲備了充足的物源,山坡坡度在30°~45°,構成了泥石流形成的地貌條件。該泥石流規模為中型,流域面積為3.0平方千米,溝谷斷面多呈「V」形,植被覆蓋率20%~50%,主溝縱坡160‰,鬆散堆積物厚度4.0米左右,沖淤變幅為2米。該泥石流有明顯的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泥石流鬆散固體物源為坡面鬆散物和溝道堆積物,現處於發展期。如遇到強降雨,必然會暴發泥石流,將直接對溝口28戶76人居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近期,敦化市遭受連續降雨,降雨量已達120毫米。據氣象部門預測,未來6小時內還將出現強降雨過程。省國土資源廳與省氣象局聯合發布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未來24小時內延邊地區西部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吉林省國土資源廳和氣象局通過網路、電視、電話、簡訊等形式聯合向社會公眾發布了4級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敦化市於家上村群測群防員接到預報預警信息後,立即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巡查監測。群測群防員通過巡查和監測發現溝谷范圍內已出現強降雨,並有增大趨勢,很可能發生中型泥石流地質災害險情。
八、演練組織
(一)成立演練領導小組
具體如下:
組長:唐文忠 敦化市人民政府市長
副組長:竇慶國 敦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寶庫 敦化市國土資源局局長
成員:市應急辦、市公安局、市人武部、武警黃金部隊第一支隊、市國土資源局、市監察局、市氣象局、市財政局、市民政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環保局、市衛生局、市廣電局、市住建局、消防大隊、航空護林站、森警大隊、大橋鄉人民政府、市紅十字會、供電公司、農電公司、移動公司、網通公司
(二)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
辦公室設在市政府辦公室,由馮尚東任辦公室主任,抽調人員專門辦公,具體負責處理、協調、督促和指揮演練活動相關事宜。
(三)根據領導小組授權,成立演練現場指揮部
總指揮:竇慶國 市政府副市長
副總指揮:張寶庫 市國土資源局局長
成員:馮尚東 市政府辦公室主任,孫燕成 市公安局局長,石春 市人武部部長,劉俊華 市衛生局局長,陳光 市民政局局長,郭玉生 大橋鄉鄉長
指揮部:下設6個組,具體如下:
1.綜合協調組
組長:馮尚東 市政府辦公室主任
成員:政府辦、市國土資源局、市廣電局、大橋鄉人民政府
職責:組織制定應急處理和搶險救災方案,報指揮部審定後送應急搶險小組組織實施;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指揮部負責人報告,並同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掌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及時預測災情發展變化趨勢,並研究對策;負責聯絡應急搶險組、交通治安管理組、災險情調查監測組、醫療衛生組、後勤物資保障組、災後重建組工作;負責新聞媒體報道工作。
2.交通治安管理組
組長:孫燕成 市公安局局長
成員:市公安局、市交通局
職責: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負責災區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對地質災害區現場實施戒嚴封鎖;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受災區內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組轉移災區村民及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3.應急搶險救援組
組長:石春 市人武部部長
成員:市人武部、消防大隊、武警黃金部隊一支隊、森警大隊、大橋鄉人民政府、供電公司、農電公司、移動公司、網通公司
職責:組織武警部隊、民兵應急分隊趕赴災區現場組織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統一調集、指揮現場施救隊伍實施現場搶險救災;負責實施搶險救災工作的安全措施,搶救遇險人員和轉移災害現場的國家財產;完成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4.應急調查監測組
組長:張寶庫 市國土資源局局長
成員:市國土資源局、市氣象局、市水利局、市環保局
職責: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配合無人機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引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等級;設立專業監測網點,對災害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對可能再次發生地質災害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災害的措施;提供災害發生地詳細准確的氣象預報;提出人員財產的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5.醫療救護組
組長:劉俊華 市衛生局局長
成員:市衛生局、市醫院、大橋鄉衛生院、大橋鄉人民政府
職責: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救治隊伍;負責聯系、指定、安排救治醫院,組織指揮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減少人員傷亡;負責調集、安排醫療器材和救護車輛;負責向上級醫療機構求援;認真搞好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確保在災情發生後不發生各種傳染性疫病。
6.後勤保障組
組長:陳光 市民政局局長
成員:市民政局、市交通局、市住建局、市財政局、大橋鄉人民政府
職責:負責搶險救災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負責災民的臨時安置工作;負責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災民提供維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確保搶險救災指揮通訊聯絡的優先暢通。
九、演練工作日程設定
(一)6月13日
(1)由市國土資源局准備演練方案、演練腳本;
(2)為市政府召開的調度會上准備文件袋,人手一份,文件袋內容:演練方案、演練腳本;
(3)准備所有參演人員的袖標,製作演練現場的條幅、警示牌、各組牌、隊旗;
(4)落實主會場電視屏幕及演練現場電視屏幕的安裝及調試。
(二)6月14日
上午:市委辦公大樓
(1)敦化市召開經濟工作會(全景、要有會標、市領導主持);
(2)唐文忠市長主持會議,手機響,接電話:「什麼? 好了,我知道情況了,你們繼續嚴密監測,等候市裡通知。」(全景近景、同期錄音)
(3)市長向會場上人員宣布會議暫時休會:「剛接到電話,有一個突發緊急情況,今天的會議暫時休會」(全景近景、同期錄音)
(4)市長在辦公室向秘書交代:「馬上通知應急辦,召開地質災害應急緊急會議」(近景、中景、同期錄音)
(5)秘書反映鏡頭,點頭回身(全景);
(6)秘書撥打電話,手的特寫、頭的特寫、說話的近景;
(7)公安局的人快速走進市政府會議中心;
(8)交通局的人快速跑上樓梯,(全景、腳步的近景);
(9)國土局的領導快速走進市政府大樓(人物近景、全景);
(10)武警人員快速走上市政府樓梯;
(11)市政府會議中心大門打開,市長走進來(跟拍);
(12)召開地質災害會議,市長主持:「下面由國土局介紹一下災害情況。」(市長近景,同期錄音);
(13)國土局張局長:「根據省國土資源廳和省氣象局聯合發布的地質災害橙色預警,以及氣象局天氣預測情況和市國土局現場監測情況,大橋鄉於家上村可能發生中型泥石流地質災害,威脅30戶109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建議市政府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近景,同期錄音)
(14)與會代表在聽會;
(15)市長:「根據敦化市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我決定啟動Ⅰ級應急響應,馬上成立應急指揮部,由竇慶國副市長任總指揮,張寶庫局長任副總指揮,帶領各成員單位趕赴現場開展應急工作。」(近景,同期聲、布置任務、正面、後背拍攝);
(16)竇副市長的近景畫面(點頭接受任務);
(17)張寶庫局長點頭近景;
(18)會議全景(散會);
(19)會議人員集體快速走出市政府會議中心。張局長上車關門,車快速開走;
(20)公安局長上車快速離開;
(21)張局長上車關門,車快速開走;
(22)敦化市人民政府地質災害應急辦公室緊張工作場景,打電話、發傳真、分析電腦屏幕災害降雨情況、人員緊張走動請示匯報;
(23)市政府大樓外觀;
(24)市政府辦公室主任辦公室打電話畫面,快速走出辦公室畫面;
(25)市應急辦:「航空護林站!大橋鄉於家上村可能發生中型泥石流地質災害,如果條件允許,請立即准備直升機進行空中監測!」
(26)市應急辦工作人員給郭鄉長打電話:「郭鄉長,請立即組織人員深入農戶將當地群眾撤離至安全地帶,並且密切關注於家上村泥石流險情發展情況,市裡應急隊伍馬上趕到。必要情況下採取強制撤離,務必注意安全!」(全景、近景、同期錄音)。
下午:其他部門
(1)敦化市廣電局大門(有牌子),吉普車快速駛出;
(2)武裝部部長辦公室,部長與幾位工作人員布置任務;
(3)供電公司大門,網通公司門牌,人員快速出門;
(4)民政局局長辦公室,接電話;
(5)住建局牌子,車輛駛出大門(裝帳篷車);
(6)氣象局大門(有牌子);
(7)水利局大門;
(8)環保局大門;
(9)財政局牌子;
(10)航空護林站工作人員接電話:「好的,馬上執行!」(同期錄音)。
(三)6月15日
上午:市國土局
(1)防地質災害機構(門牌號、樓外觀);
(2)工作人員研究防治預案(會議室、投影儀、預案、內容);
(3)組織機構畫面(縣、鄉鎮、村三級群測、群防體系);
(4)舉辦防治地質災害培訓班;
(5)簽訂市、鄉兩級地質災害防治目標責任狀;
(6)在衛星地圖上標明敦化市100多處易發地質災害點,19處重點隱患處;
(7)敦化市國土資源局和市氣象局辦公樓外觀;
(8)監測人員在工作室接電話畫面;
(9)值班人員接電話畫面;
(10)監測站室內電腦屏幕上分割出不同區域的降雨情況,工作人員在觀看;
(11)自動氣象監測站畫面;
(12)氣象衛星畫面;
(13)預警中心畫面(全景、近景);
(14)地質災害氣象自動監測服務平台科學預警;
(15)手機發簡訊(手機的特寫);
(16)群測群防人員接手機簡訊(4個人配合拍);
(17)敦化市國土局地災預警報系統信息反應:警燈在閃爍,工作人員在緊張工作,手機簡訊聲、警報聲;
(18)國土局張局長的公車在路上行駛(全景);
(19)國土局張局長車內接電話(近景);
(20)張局長接電話:「我知道了,你們繼續做好監測,有情況隨時報告,我馬上向市政府匯報」(做成雙畫面、同期錄音);
(21)張局長的座駕快速駛過畫面(小全景);
(22)張局長撥打手機報告:「市長您好,向您匯報一個緊急情況,根據天氣預報和一線監測人員的監測報告,由於持續強降雨,大橋鄉於家上村有可能發生中型泥石流地質災害,情況十分危急。」
(23)國土局大門(有牌子)工作人員快速走出,下樓梯;
(24)國土局局長辦公室,接電話,布置工作;
(25)國土局的車輛駛向災區。(在郊區的公路上);
(26)國土局工作人員向省廳打電話報告
下午:
1.市公安局
(1)市公安局局長辦公室,局長接電話,放下電話,戴上帽子,走出辦公室;
(2)公安警車上警燈閃爍(近景)大門牌,警車駛出;
(3)市交通局大門(有牌子),車輛駛出大門;
(4)交警大隊大門,車輛駛出;
(5)幾輛警車在市內路面行駛,閃動警燈。
2.武警消防大隊
(1)消防大隊人員登車,車輛駛出;
(2)武警大隊戰士快速登車,車輛駛出大門。
3.衛生局
(1)衛生局局長辦公室,局長與工作人員布置任務;
(2)市醫院大門,救護車駛出大門。
4.國土所
(1)國土所人員接一線監測員電話:「先別慌,注意觀察,如果水量增大或者溝里有響聲時就趕緊敲鑼組織大家往咱們指定地點跑。」
(2)國土所外觀;
(3)國土所人員撥電話特寫;
(4)國土所人員打電話向張局長報告:「張局長,我是大橋鄉國土所! 大橋鄉於家上村由於持續強降雨,可能會出現泥石流地質災害。」(同期錄音)。
(四)6月16日
上午:演練現場
(1)敦化市易發生地質災害地區:如山區、山邊上的村莊;
(2)重點隱患點設立警示牌畫面;
(3)氣象監測站畫面,工作人員在監測、記錄;
(4)山區監測人員在監測(可用消防車營造下雨時監測畫面);
(5)延邊州區域雷達、畫面;
(6)一線監測人員在雨中監測時打電話:「國土所! 我是於家上村地質災害監測員,這兩天我一直在觀察泥石流溝,流水都正常,水也很清,今天突然水渾了,溝谷內開始出現洪水了。」
(7)各種隱患點標志牌;
(8)遠程攝像鏡頭畫面;
(9)敦化市山區自然景觀;
(10)大橋鄉於家村自然景觀;
(11)街鎮人員看手機簡訊;
(12)村鎮人員看手機簡訊;
(13)監測人員看手機簡訊;
(14)監測人員在一線冒雨監測(可人工降雨拍攝,3~5人);
(15)大雨沖刷的山石,水流順山溝形成河流;
(16)車載著專家駛向災區(在郊區的公路上);
(17)市交警大隊在公路實行交通管制(全景、近景);
(18)交警指揮交通(近景);
(19)救援車輛行駛在公路上,車輪的近景(全景、近景);
(20)演練現場:救援車輛停放在指定地點;
(21)演練現場:交警實行安全警戒,禁止非應急人員進入(大全景、近景)(可多拍幾個角度);
(22)演練場:泥石流溝里監測人員在用GPS測量(工作狀態、可多拍些角度畫面);
(23)專家在現場測量、記錄、討論。
下午:鄉政府
(1)鄉鎮政府的門牌,工作人員快速走出;
(2)郭鄉長在鄉辦公室接電話:「好,我們馬上辦」(同期錄音)
(四)6月17日
1.攝制組拍攝演練電視短片
2.拍攝內容
上午:
(1)市公安局交通管制畫面,地點:從302國道大橋鄉西村道口至3305銷毀場路段約300米,實行交通管制,指揮參演車輛有序進入演練現場。警車、武警指揮車、森警搶險車、消防車、國土局車、救護車、民政局車、水利局車、環保局車、氣象局車、住建局鏟車各1輛;
(2)通過交通管制路段後,所有車輛到演練現場集結畫面、治安管理部門實行安全警戒畫面。
下午:機動
(五)6月18日—21日
(1)製作電視短片;
(2)各部門按照方案分工落實相關事項;
(3)各部門相關人員熟練演練腳本;
(4)主會場、分會場電視屏幕。
(六)6月22日—26日
(1)現場排練;
(2)衛星轉播調試。
十、參演部門任務分工
(1)人武部2人、武警黃金部隊一支隊10人、森警敦化大隊10人、敦化消防大隊10人、大橋鄉預備役民兵20人。
所需物品:人武部負責3支信號槍及信號彈,武警黃金部隊和森警大隊各出1輛搶險輸送軍車、十字鎬、鏟子、鋼釺等器材,消防大隊消防車1輛、消防器材、登高救援設備。
任務:負責應急搶險和搜救。
(2)市公安局15人。
所需物品:對講機15部,警戒帶、隔離裝置等警示標志。
任務:負責治安和交通管制。
(3)市國土資源局20人。
所需物品:手持GP S、地聲儀、雨量計、三維激光掃描儀等調查監測設備。
任務:負責宣傳資料、標語、地質災害監測設備的准備,各組牌、隊旗等工作。
(4)市衛生局5人。
所需物品:120急救車輛1輛、擔架、衛生防疫消殺和演練災民的傷病檢查等治療器材。
任務:負責現場救護。
(5)市交通局6人。
所需物品:交通標志車1輛及搶修道路的相關設備。
任務:負責通往演練現場村屯的村道修整、演練分場場地的平整,並用風化砂墊平,確保演練場交通運輸安全。
(6)市民政局10人。
所需物品:帳篷3頂及災民生活物資。
任務:協助公安部門進行交通管制。
(7)住建局6人。
所需物品:鏟車1台、搭建帳篷所需工具。
任務:負責平整災民轉移安置點,搭建帳篷,清整災民轉移線路,對危房進行鑒定,提出災民回遷和重建方案。
(8)市廣電局記者2人、男解說員1人。
所需物品:電視報道所需攝像設備。
任務:對整個演練過程進行拍攝,並負責新聞報道。
(9)供電公司、農電公司、網通公司各1人。
所需物品:保證電路通暢的相關設備。
任務:負責演練主會場和演練現場的電力保障,清理和整治通往於家上村道路上影響運輸安全的線路。
(10)市水利局3人。
所需物品:相關災情檢測設備。
任務:向災民提供安全飲用水,負責泥石流災害監測。
(11)市環保局3人。
所需物品:相關環境監測設備。
任務:負責災區環境監測。
(12)市財政局2人。
任務:提供演練預算和資金保障。
(13)氣象局1人。
所需物品:氣象監測設備。
任務:負責氣象監測,及時報告氣象信息。
(14)大橋鄉幹部10人。
任務:組建應急搶險小分隊,負責演練前演練區域村民的動員和群眾會的召集。
(15)大橋鄉以外15個鄉鎮主管地質災害領導共15人現場觀摩。
(16)大橋鄉群眾演員30人。
任務:配合演練、疏散轉移。
(17)參演隊伍共計184人。
(18)制式服裝的要求統一著裝。
十一、應急預案演練工作準備
(1)綜合協調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交通治安管理組熟悉大橋鄉於家上村泥石流的災害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訂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的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准備封鎖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應急調查監測組熟悉大橋鄉於家上村泥石流的地理環境及泥石流情況,設立監測標志,全站儀監測安置地點和監測記錄等。
(4)應急搶險救援組、後勤保障組熟悉大橋鄉於家上村泥石流的地理環境及泥石流情況,悉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災民臨時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救護組熟悉災民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准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材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大橋鄉人民政府組織應急搶險小分隊10人,統一佩戴袖標,培訓演練。
(7)市國土資源局、大橋鄉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做好緊急撤離群眾的訓導工作。
十二、演練工作程序
2013年6月27日
8:50:全體演練單位在大橋鄉於家上村待命。
8:55:主會場領導及嘉賓到位。
9:00:①主會場主持人滕繼奎副廳長宣布開會;②介紹與會領導及嘉賓;③市長唐文忠致辭;④播放電視短片。
9:20:①主會場主持人滕繼奎副廳長與演練現場溝通准備情況;②演練現場副總指揮張寶庫向總指揮竇慶國報告:「報告總指揮長,演練隊伍准備就緒!」;③總指揮長竇慶國向省國土資源廳周力廳長報告:「報告周廳長,大橋鄉於家上村中型泥石流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准備完畢,是否開始,請指示!」;④周廳長指示:「按既定方案演練。」;⑤總指揮長竇慶國:「是,開始!」;⑥三顆信號彈升空。
9:30:第一場預報預警(電視短片)。
9:35:第二場安全避讓(切現場)。
9:45:第三場應急響應(電視短片)。
9:50:第四場調查監測(切現場、電視短片)。
10:00:第五場災情暴發(電視短片)。
10:05:第六場應急會商(切現場)。
10:10:第七場聯合搜救(切現場)。
10:25:第八場災後安置(切現場)。
10:35:①演練現場副總指揮張寶庫向總指揮長竇慶國報告:「演練已全部結束,請指示!」;②總指揮長竇慶國:「收到,我馬上向周廳長匯報!;③總指揮長竇慶國向周力廳長報告:「報告 周廳長,本次泥石流共造成30戶居民受災,安全轉移109人,受傷2人,無死亡和失蹤人員。據統計,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200萬元,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已全部結束,請指示。」;④廳長周力:「同志們辛苦了,本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可以結束。」;⑤信號員發射三顆信號彈,結束演練。
10:45:主會場主持人滕繼奎副廳長主持①請國土資源部×××做重要指示;②下面請吉林省國土資源廳周力廳長做重要指示。
10:55:滕繼奎副廳長宣布:2013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吉林省國土資源廳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敦化現場會圓滿結束。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㈤ 吉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怎麼樣
簡介:吉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簡稱吉林省地礦局)建局於1958年。專為省政府直屬正廳級事屬業單位,局機關參照公務員管理,轄12個職能處室和三總師(總工程師、總經濟師、總會計師)。下屬地質勘查、科研單位27個,幹部職工人4452人。承擔全省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向國家和省國土部門匯交地質勘查科研成果及有關地質資料;受委託負責組織實施全省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和防治工作;承擔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農業地質、城市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和評價工作以及地質災害應急搶險工作;開展前沿性、基礎性地質科學研究,開展地質調查和礦產勘查相關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應用研究、引進與推廣
㈥ 吉林大學的知名度極低,廣東人都不認識這所大學,還以為是二本
吉林大學的著名校友數量佔全國第四名
以下是中科院院士(部分)我想你不會不知道院士是什麼吧?
校友中的院士(以當選時間排序)
李四光
我國傑出的古生物學家、地質學家。1951年8月至1952年10月兼任東北地質專科學校(長春地質學院前身)校長,1949年10月19日,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呂振羽
1951年8月至1955年5月任東北人民大學(原吉林大學前身)校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余瑞璜
1952年9月起任教於東北人民大學(原吉林大學前身)物理系。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學部委員(院士)。
俞建章
地層古生物學家、地質教育學家。曾任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教授、副院長等職。 195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顧功敘
著名地球物理學家。曾任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地球物理系系主任。 195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業治錚
著名地質學家。 1951 至 1964 年,在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任教,歷任教授、系主任、教務長, 1960 年創建海洋地質專業。 1980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 院士 ) 。
朱光亞
1952年至1955年在吉林大學物理系任教授。1980年增補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院長。
董申葆
1953年任教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1980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謝學錦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地球化學系兼職博士生導師。
江元生
1956年由吉林大學化學系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1991年11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南京大學教授。
張乾二
1963年至1965年在吉林大學物質結構學術研討班進修,1991年11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廈門大學教授。
游效曾
1963 年至1965年在吉林大學物質結構學術研討班進修,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現為南京大學教授。黎樂民——1978年至1980 年在吉林大學量子化學研究生、教師和科研人員進修班進修,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北京大學教授。
經福謙
任吉林大學超硬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黎樂民
1978年至1980年在吉林大學量子化學研究生、教師和科研人員進修班進修,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北京大學教授。
宋家樹
1954年由吉林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現為北京工業總公司軍用局研究員。
鄧從豪
1963年至1965年在吉林大學物質結構學術研討班進修,現為山東大學教授,1993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84年6月至1986年11月任山東大學校長。
董蘊美
1956年由吉林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1993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學部委員,現為中國科學院計算機軟體研究所研究員。
陳佳洱
1954年由吉林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1993年11月當選為中科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院士),1996年8月至1999年12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何繼善 1960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1994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高鼎三
1955年起任教於吉林大學物理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翟裕生
1955年9月至1957年8月在長春地質學院礦床學研究生班學習。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薛禹群
1957 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研究生班。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生導師薛禹群教授。1999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世績
1962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物理系,1965年吉林大學物理研究生畢業。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 澤
1980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物理系。2001年當學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世浙
1956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並曾在長春地質學院任教。2002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劉嘉麒
1965 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原長春科技大學前身), 1967 年長春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 2003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星學
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康玉柱
1960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普查系。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兼職教授、西北石油地質局副總工程師、中石化西部新區勘探指揮部專家組副組長、新疆自治區專家顧問團顧問、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竇士學
1963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化學系,在國外被評為澳大利亞皇家科學院院士、西南威爾士工程科學院院士,現為澳大利亞五龍港(WOLLONGONG)大學教授。
林學鈺
1957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系,水文地質和環境水文地質學界泰斗,我國最早從事環境水文地質和地下水資源管理研究的學者之一。現任吉林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水環境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席,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香美
1977年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醫療系,1982年在白求恩醫科大學獲腎臟病學碩士學位,2007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南開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科主任、解放軍腎臟病中心主任、解放軍腎臟病重點實驗室主任,吉林大學雙聘院士。
下面再給你一個法學院的著名校友,請注意吉林大學的法學院在教育部是全國第五,以下是部分吉大法學院畢業生:
張文顯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法學組召集人),教授,哲學博士,博導;原吉林大學黨委書記(吉大本碩博)
鄭成良 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教授,刑法學博士,博導;原國家法官學院院長(吉大本碩),
徐顯明 山東大學校長,中國法學會副會長,教育部社科委委員,中國法理學研究會會長(吉大本碩,與上交大副校長鄭成良為同班同學),教授,憲法行政法學博士,博導;原中國政法大學校長
註:張、鄭、徐三人被譽為「吉大法學三劍客」(北海道大學法學院院長語),碩士同出王子陵教授師門。
車丕照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書記兼法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法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
申衛星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吉大本碩)
傅廷中 清華大學法學院黨委副書記(吉大碩士)
崔建遠 清華大學法學院原副院長,現任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
高鴻鈞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現任中國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
韓世遠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吉大本碩)
劉瑞復 北京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專業博士生導師組組長(吉大本科)
張 騏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法學院比較法與法社會學研究所執行所長,兼任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副秘書長 (吉大本科)
吳振興 武漢大學刑事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碩博)
韓大元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憲法學研究會會長,全國十大傑出中青年法學家(吉大本科)
龍翼飛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中國法學會婚姻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
劉文華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中國經濟法學科創始人之一(吉大本科)
王 軼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 ,博導,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吉大碩士)
王 牧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院長,中國犯罪學研究會會長(吉大本科)
王傳麗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原院長(吉大碩士)
莫世鍵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現任院長(吉大本科)
許 清 中國政法大學憲法教研室主任、教授 (已退,吉大本科)
信春鷹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原所長,現任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副部長級)(吉大本碩,並且為新中國第一個女法學碩士)
錢弘道 浙江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曾任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比較法研究室副主任,中國比較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吉大本科)
孫世彥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教授,國際法室主任(吉大本碩)
杜青林 中央統戰部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曾任海南省和四川省的省委書記
孫 謙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本碩博)
戴玉忠 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專職委員(副部級),二級大檢察官(本)
張 軍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在非常務中排名第一),二級大檢察官,第十七屆中央委員,中紀委常委(本)
姜建初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二級大檢察官(碩)
梁國慶 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常務副檢察長(本)
趙登舉 曾任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本)
謝安山 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本)
郝志勇 司法部副部長,政治部主任(本)
白景富 公安部常務副部長(正部級)(本)
李 熙 中紀委委員,中紀委駐衛生部紀檢組組長、衛生部黨組成員(本)
何曄暉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本)
桂敏傑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本)
汪永清 國務院副秘書長(本)
劉 颺 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兼常務副會長(正部級),曾任司法部副部長(本)
陳 傑 全國台聯副會長
李忠信 公安部文聯副主席,曾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校長,公安部法制局局長(本)
童兆洪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孫萬勝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陳鳳超 吉林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敬大力 湖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周玉華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王記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書記
呂岩峰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中國國際私法學會副會長,教授,博導
韓 勇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委組織部部長、黨校校長
法進衍 山東省國家安全廳長
張建國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任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深圳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市委政法委副書記。
布小林 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
王國棟 黑龍江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
李向武 原吉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張鶴松 原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羅黔生 貴州黔西南州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胡成全 黑龍江省司法廳廳長
王臘生 江蘇省人大法工委副主任
何訪拔 原北京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
楊慶祥 原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李中和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
李庚香 河南省省委宣傳部副部長
李言靜 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
楊廣生 貴州省公安廳黨委副書記、常務副廳長
王俊峰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委員,金杜律師事務所(2006——2008連續三年被亞洲法律事務評為年度中國律師事務所,是中國大陸規模最大的律師事務所,被公認為是中國top3的律所)創始合夥人,管委會主任
對了 你們廣東省的現任省委書記和中山大學的黨委書記還是吉大行政學院畢業呢!
不過估計你和你身邊的人可能都不知道吧!
㈦ 吉林省煤田地質局怎麼樣
簡介:吉林省煤田地質系統始建於1953年。 1998年全國煤炭地質勘探系統下放地方管理。1999年3月12日吉林省煤田地質局正式組建。局的行政級別為副廳級。吉林省煤田地質局原隸屬於吉林省煤炭工業局領導,2009年,隨著吉林省煤炭工業局撤銷和吉林省能源局正式成立,吉林省煤田地質局正式劃歸吉林省能源局管理。是省財政一級預算單位。
㈧ 吉林紅旗嶺銅鎳礦田區域地質地球化學異常結構模式
該礦田位於吉林省磐石縣,是20世紀60年代發現的大型銅鎳礦床。在120km2范圍內,共發現31個規模大小不等的基性超基性岩體。現已發現大型礦床(1號、7號岩體)2個,小型礦床(2號、3號岩體)3個(張志鴻,1991)。礦田基本上屬淺剝蝕,景觀條件為內地沿海低山丘陵區。
3.3.2.1礦田區域地質環境
礦田位於天山興安地槽褶皺區與中朝准地台二級大地構造單元接觸帶的槽區一側的吉林褶皺帶中。
本區出露地層以古生界為主,其次是中生界。主要地層有S-Dh的角閃片岩、石英片岩、頁岩,S-Dx的片岩夾大理岩、片理化凝灰岩,P1的礫岩、砂板岩、凝灰質砂岩及凝灰岩,局部出露有J3的頁岩、砂岩、安山岩與安山凝灰岩地層等。與已知礦田有關的地層是S-Dh和S-Dx。
NE向輝發河深大斷裂通過本區,其NW向次級斷裂控制著本區基性超基性岩體和Cu-Ni礦體的分布(張志鴻,1991),本區岩漿活動強烈,大面積出露中酸性岩體,華力西期基性-超基性岩體零星出露,與成礦作用有直接關系(圖3-3-5)。
3.3.2.2礦田區域地球化學異常分布特徵
本礦田之多元素異常組合劃分如下:
(1)成礦元素異常組合,Cu-Ni。
(2)指示元素異常組合:①直接指示元素異常組合:Cu-Ni-Cr-Co;②間接指示元素異常組合:Ag-Pb-Cd。
(3)成礦環境元素異常組合,Fe-Mg-V-Ti-Ca-Mn、Al-Na-La-Be。
圖3-3-4新疆喀拉通克銅鎳礦田區域地質地球化學異常結構模式
圖3-3-5吉林紅旗嶺銅鎳礦田區域地質簡圖(據吉林地礦局磐石縣幅1∶20萬地質礦產圖(1970)縮編)
1—第四系;2—頁岩、砂岩、粉砂岩夾頁岩;3—頁岩、砂岩、安山岩、安山凝灰岩;4—礫岩、凝灰岩、凝灰質砂岩;5—礫岩、砂板岩、凝灰質砂岩、凝灰岩;6—頁岩、砂岩夾灰岩;7—片岩夾大理岩、片理化凝灰岩;8—角閃片岩、石英片岩、頁岩;9—花崗斑岩、石英斑岩;10—花崗岩;11—閃長岩;12花崗閃長岩;13—輝長岩;14—橄欖岩;15—斷層;16—地質界線;17—礦床
1)成礦元素異常分布特徵
成礦元素Cu-Ni的多元素正異常在已知礦田上最發育。異常呈NNW走向分布在賦礦地層S-Dh和S-Dx中,受NW向構造和基性超基性岩漿岩帶控制。異常范圍基本包圍了已知礦,有明顯濃集中心,異常面積較大,是成礦作用的直接反映(圖3-3-6)。
2)指示元素異常分布特徵
(1)直接指示元素異常分布特徵
礦田上出現了范圍較大的Cu-Ni-Cr-Co多元素正異常,范圍比成礦元素異常大,包圍已知礦和成礦岩體,分布於賦礦地層上。受NNW向斷裂和基性超基性岩帶控制而呈NW走向。有明顯濃集中心,可以作為礦田異常直接指示成礦作用的存在(圖3-3-6)。
圖3-3-6紅旗嶺礦田多元素異常圖
(2)間接指示元素異常分布特徵
在本區內Ag-Pb-Cd多元素正異常沿NW向斷裂呈串珠狀分布,受NE向斷裂影響而使個別異常呈NE走向。礦田內也出現了Ag-Pb-Cd的正異常,走向雖然與Cu-Ni-Cr-Co正異常不同,但其與Cu-Ni-Cr-Co異常的濃集中心空間位置重合,而且異常面積也較大。因此,它可以作為成礦作用的指示元素異常(圖3-3-6)。
3)成礦環境元素異常分布特徵
(1)Fe-Mg-V-Ti-Ca-Mn
這是一組鐵族元素。在本區內它們的多元素正異常分布於S-D的角閃片岩、石英片岩及片理化凝灰岩地層上,反映這套地層是偏基性的。在礦田上也出現了一個大面積的鐵族元素正異常,分布趨勢與Cu-Ni-Cr-Co一致,且與之空間疊合度高。反映賦礦地層和基性超基性岩體(圖3-3-6)。
(2)Al-Na-La-Be
本區的賦礦地層為一套基性岩石,岩石化學性質上為富鐵貧鹼。在礦田范圍內的賦礦地層上出現了Al-Na-La-Be的多元素正異常,並與鐵族元素正異常和指示元素正異常重合,說明它們可能是在成礦過程中富集形成的。與鐵族元素正異常一起反映成礦環境(圖3-3-6)。
3.3.2.3礦田區域地質地球化學異常結構模式
(1)礦田地質特徵結構模式
S-D地層的角閃片岩、片岩、頁岩及片理化凝灰岩地層;基性超基性小岩體;區域性深大斷裂的次級NW向斷裂構造(圖3-3-7)。
(2)礦田區域地球化學異常結構模式
在上述地質背景下,在S-D地層的基性岩地層和基性超基性岩體上,出現一組鐵族元素(Fe-Mg-V-Ti-Ca-Mn)的多元素正異常和一組鹼性元素(如Al-Na-La-Be)的多元素正異常;直接指示元素(Cu-Ni-Cr-Co)的多元素正異常出現在鐵族元素異常內,且套合程度高;間接指示元素(如Ag-Pb-Cd)的多元素正異常也出現在該范圍內。總之,該礦田以Fe-Mg-V-Ti-Ca-Mn的多元素正異常反映賦礦地層和含礦岩體,並與Al-Na-La-Be多元素正異常一起反映成礦環境;以Cu-Ni-Cr-Co和Ag-Pb-Cd多元素正異常指示成礦作用。各組多元素異常空間套合,受地層、岩體和構造的控制,總體上具有特殊的成礦「異常面貌」(圖3-3-7)。
此外,吉林的赤柏松銅鎳礦田也具有類似的異常結構。
圖3-3-7吉林紅旗嶺銅鎳礦田區域地質地球化學異常結構模式
㈨ 吉林梅河油頁岩含礦區資源評價
梅河油頁岩含礦區位於吉林省梅河口市紅梅鎮,地理坐標東經126°43'~126°54',北緯42°56'~43°00',公路鐵路四通八達,交通方便。
一、地質背景
(一)構造特徵
1. 區域構造背景
梅河油頁岩含礦區屬敦密盆地,中國東部巨大的郯廬斷裂帶,於下遼河斷陷後分成兩支,東支為撫順密山斷裂,西支為依蘭—伊通斷裂。斷裂帶的基本構造格架為走滑—裂陷型式,分別由兩條對傾的深斷裂控制形成規模不等的裂陷盆地群。晚中生代時期發生初始裂陷,沉積了上侏羅統—白堊系。白堊紀之後沉積范圍加大,形成約400~1100m厚的紅色碎屑岩系。在新生代時期,斷裂活動進入鼎盛階段,形成了一系列斷陷盆地群,盆地基底為白堊系。
2. 盆地構造格架
盆地構造格架是盆地形成演化不同階段構造性質的配置和疊加之綜合形式。包括先期基底構造—同沉積構造—後期構造變形(或應力場轉換)的演化構造形跡。
(1)盆地先期構造。從梅河盆地地質圖看出,盆地先期構造F01及F02斷裂走向NE40°~60°,屬中生代晚期斷裂,控制白堊系沉積與分布。基底為前震旦紀變質岩系。
(2)盆地同沉積構造。盆地同沉積斷裂為盆緣對傾的張性斷裂F1、F2,構成NE向狹長的裂谷—裂陷(地塹)形式,基底為白堊系。控制了古近系梅河組煤系沉積,屬同沉積斷裂。斷陷的NW側沉積幅度小,SE側沉積幅度大,形成半地塹式構造格架。沿走向斷裂活動的強弱(即斷距)不同,直接控制了梅河組沉積厚度和含煤性。
(3)盆地形成期後構造變形。盆地沉積結束後,經歷一次構造運動。初期的走向張性正斷層F3將盆地分割成南北兩個帶狀斷塊,北翼上升盤煤系被剝蝕、煤層埋藏淺,已勘探開發;南翼下降盤,與南緣同生斷裂F1構成一個新的地塹,煤、油頁岩及其上覆地層完整保存。後期NW向走滑斷裂(K1、K2、K3、K4)將NE向狹長的地塹切割成不同的斷塊,沿盆地SW-NE方向,依次呈階梯式沉降,控制煤系—煤層埋藏深度的變化趨勢。
(二)地層特徵
梅河油頁岩含礦區為古近紀斷陷型聚煤盆地,盆地基底為前震旦系鞍山群變質岩及白堊系紫色、紫紅色夾灰綠色粗碎屑岩系;盆地內充填古近系梅河組含煤及油頁岩地層,上覆新近系。
1. 前震旦系
前震旦系主要分布在盆地的基底及兩側,其主要為鞍山群變質岩,由黑雲母斜長片麻岩、混合岩化斜長片麻岩、花崗片麻岩等組成,厚度不詳。
2. 白堊系
白堊系是半乾燥氣候下的山間盆地堆積,岩性下部以紫紅色砂岩、頁岩、礫岩為主,在東玉井一帶出露;中部以灰綠色碎屑岩為主,含有瓣鰓類CyienataniGralau等動物化石;上部以紫色、褐色和灰綠色的粗砂岩和含礫粗砂岩組成,其礫石多為不規則稜角狀,泥質或鈣質膠結。與下伏前震旦系呈不整合接觸,厚度400m左右。
3. 古近系
古近系梅河組,由下而上為底部砂礫岩段(E2-3m1),下含煤段(E2-3m2),深湖相泥岩段(E2-3m3),上含煤段(E2-3m4),綠色岩段(E2-3m5)。梅河組平均厚度為1160m,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古近系梅河組所產的化石主要有Taxodium cf bi-um(Sternb)Heer,Sequoia Chinensis Endo,Phyllites sp (cf Aluno sp),Metasequoia dis-tich,Cerc-idi-phyllum articm。古近系梅河組是梅河盆地的含煤地層,梅河組含煤岩系由陸相碎屑岩及煤層和油頁岩組成。梅河組含煤岩系沉積自下而上可劃分為五個沉積組合,分述如下:
(1)底部砂礫岩段(E2-3m1)。總體為一套沖積扇沉積,由分選度、磨園度均較差的砂礫岩、礫岩組成。主要沿盆緣斷裂帶分布,膠結鬆散,含水。扇間谷地發育有小范圍的泥炭沼澤相(一般為透鏡狀煤層),厚度100~150m。
(2)下含煤段(E2-3m2)。主要為含煤碎屑岩沉積。由淺湖相及扇三角洲沖積扇沉積,從盆緣向盆內依次為扇三角洲一淺湖相沉積。主要岩性為灰褐—灰黑色夾中細粒砂岩,盆緣帶相變為砂礫岩,隨著不斷的充填,形成廣泛的扇三角洲平原和湖泊淤淺的廣闊泥炭沼澤環境。含煤1~5層,主要煤層為第12層,為巨厚煤層,全區發育,最厚45m。地層厚度為100~180m。
(3)深湖相泥岩(油頁岩)段(E2-3m3)。主要為巨厚層深湖相泥岩沉積,多為褐色、灰褐色、巧克力色等純質的泥岩含油,分布廣。該段下面為優質油頁岩沉積,含油率高達11.40%,該段地層厚度80~440m。
(4)上含煤段(E2-3m4)。主要為盆地充填收縮階段,濱淺湖相、三角洲及扇三角洲沉積,以砂岩、粉砂岩及泥質岩沉積為主。含煤共9層(層組),其中第4~7層局部可采,分布在盆地南側。地層厚度250~280m。
(5)綠色岩段((E2-3m5)。綠色、灰綠色泥岩、凝灰岩夾薄層灰白色細砂岩,水平層理發育,厚度0~400m。
4. 第四系
全區分布,最小厚度8.45m,最大厚度35.96m,一般厚度15~25m。由腐植土,砂質黏土,流沙組成。底部有硅藻土,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
二、油頁岩特徵及分布
(一)油頁岩特徵
油頁岩呈深灰—灰黑色,貝殼狀斷口,質軟,刀刻呈片狀,粉末灰棕色,條痕褐色、棕褐色,火燒冒煙,瀝青味濃,含油率高者遇火燃燒。採集煤礦矸石的油頁岩樣化驗得知,三井、四井油頁岩含油率高達11.40%,8個樣品含油率為4.7%~11.40%(本次評價取樣化驗含油率7.78%)。
(二)油頁岩形成環境
1. 油頁岩成礦時代
梅河油頁岩含礦區油頁岩層位為古近系梅河組深湖相泥岩段(E2-3m3),經多方面勘查,均認為含油頁岩層系底部(下煤段第12煤層頂板)為優質油頁岩。深湖相泥岩段,岩性為褐色、灰褐色,灰黑色泥岩。緻密塊狀質純,巨厚層。產動物化石及少量植物化石。其物理特徵為Ⅰ型生油岩。
2. 沉積層序與對比
沉積序列自下而上為:盆地初始裂陷期,為低水位體系域梅河組底部粗碎屑岩段沉積(SE1);盆地擴張期,水進體系域下含煤段沉積(SE2);最大擴張期,高水位體系域褐色泥岩段(油頁岩段)沉積(SE3);盆地收縮期水退體系域上煤段沉積(SE4)梅河盆地具有獨特的沉積序列,盆地出現最大擴張期後,一直為高水位體系域褐色泥岩段沉積,上含煤段缺失,76-5號孔厚度500m,ZK13號孔厚度433m。
3. 礦床沉積規律、成因類型及沉積環境
含礦區從初始裂陷—最大擴張期,是最佳成煤期,形成厚—特厚煤層(第12煤層)。聚煤作用後,發展為盆地最大擴張期的深湖環境。從盆地油頁岩沉積層序得知,油頁岩是在第12煤層沉積之後沉積形成的,為煤層直接頂板,形成煤—油頁岩沉積模式。沉積環境分析,油頁岩是在泥炭沼澤環境轉化為較深水體而形成。形成巨厚層褐色含油頁岩段,一般厚度為80~120m,最大可達450m。其底部10~20m厚度為優質油頁岩,有廣泛的找礦意義。如撫順盆地、舒蘭盆地等。
(三)油頁岩分布特徵
從梅河油頁岩含礦區地質圖得知,盆地後期斷裂F1、F2形成的地塹內,為含煤段、油頁岩段賦存場所,面積約20~25km2。油頁岩層為盆地廣泛發育較穩定的第12煤層頂板(圖5-10)。
圖5-10 梅河油頁岩含礦區3-3'地質剖面圖
三、油頁岩資源評價
(一)勘查工作程度分析
1. 地質勘查工作
梅河盆地位於吉林省梅河口市紅梅鎮內,西起頭八旦,東止五人班村,呈NE向狹長形盆地,北東—南西長15km,東南—西北寬2km,面積約32km2。20世紀60年代進行找煤勘探,於1964年提交了長勝、中腰堡、東夏精查報告,並先後建井四對,梅河一井、二井、三井、四井進行採煤至今。當時勘探開發的目的層是古近系梅河組下煤段12號(解13號)煤層,對伴生礦床—油頁岩並未進行綜合勘查而遺漏。但在鑽孔資料中,對12煤層頂板油頁岩做了描述,寫明油頁岩肉眼判定的特徵或標志深度及厚度。
1980~1990年,東煤地質局長春科研所完成並提交的《梅河盆地分析》的報告中也論述了煤層沉積環境及資源預測,也沒有把油頁岩作為目的層進行研究。
2003年,吉林煤田長春勘探設計研究院對梅河盆地及油頁岩形成的規律進行研究,集中各種信息,提出了《梅河盆地長勝—東夏煤、油頁岩普查設計》開始綜合找礦工作。2004年施工兩個鑽孔,見到了煤及油頁岩層,取得了新的進展,但仍是以找煤為主,未實施專項油頁岩的勘查工作。
2.勘查程度與精度
以往地質勘查研究工作表明,梅河盆地至今尚未進行針對油頁岩的專項勘查工作。對油頁岩礦床的認識程度很低,用勘查階段衡量,只是預查程度。因為至今沒有油頁岩礦床的真實厚度及品位資料。只是根據煤—油頁岩伴生組合的成礦模式了解其礦床成因及分布規律提供找礦預測的依據。
(二)資源預測
本次對梅河油頁岩含礦區進行油頁岩資源預測,分兩個區塊。一區塊厚度10.56~262.71m,沒有相應的含油率測試數據,從矸石堆中取樣化驗,含油率5%~11.40%。二區塊厚度14.90~61.44m,肉眼鑒定含油率較低,為3.5%~5%。預測時厚度取保守數字,採用兩區塊鑽孔最小厚度算術平均值12.73m,含油率用厚度加權平均值4.83%(參考本次評價取樣化驗含油率7.78%),預測區邊界由含油頁岩地層確定。面積用平面圖求取,乘以礦體有效面積系數(勘查區油頁岩賦存面積/勘查區面積)求得,由於油頁岩層傾角大於15°,須用傾角校正得油頁岩面積11.48km2,體重類比其他油頁岩含礦區礦區體重數據2.00t/m3,梅河油頁岩含礦區求得油頁岩潛在資源量為29219萬t,油頁岩潛在技術可采資源量為8766萬t;頁岩油潛在資源量為1411萬t,頁岩油潛在技術可采資源量為423萬t,頁岩油潛在可回收資源量為318萬t。
㈩ 台風海神登陸吉林,是否會出現地質災害的發生
2020年,台風頻繁光臨東北地區,第8號台風“巴威”和第9號台風“美莎克”影響東北地區。就像譬如吉林、黑龍江有49個國家級觀測站,檢測日降雨量刷新歷史記錄。在8日凌晨前後,第10號台風“海神”預計將再次影響東北地區。
眼下台風海神已經登臨,各地嚴陣以待,確保台風順利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