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張煥禎地質大學

張煥禎地質大學

發布時間: 2021-03-13 11:36:21

A. 環境論文的格式是什麼

幾句話說不清楚,給你一個參考論文看看吧。 水環境承載力理論研究與展望
李清龍I,2,王路光3,張煥禎4,閆新興2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100083;2 河北省環境工程評估中心,河北石家莊050051;
3.河北省環境科學研究院,河北石家莊050051;4.河北科技大學,河北石家莊050018)
摘要:水環境承載力作為衡量水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程度的研究剛剛起步,目前尚未形成比較完善的理論體
系。該文在總結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理論上明確了水環境承載力的概念、本質、特徵、研究內容及意義。基
於力學的基本理論,建立了水環境承載力的表達式,進而提出納污彈性力的概念,對進~ 步研究水環境與可持續發
展的相關關系具有實際意義。
關鍵詞:水環境承載力;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研究
中圖分類號:X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672—0504(2004)OI一0087—03
水環境承載力是在人們對社會可持續發展與水
環境相互關系有了較深刻認識的基礎上被提出來
的。人類社會發展初期,生產力水平低下,人類生產
活動對水環境破壞程度輕微,水環境並沒有對社會
發展帶來制約作用,直至工業革命以前,水環境問題
一直沒有成為社會的突出問題。隨著工業革命的發
展,人類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強,人類
從自然界獲取的資源越來越多的同時,排放的污染
物也迅速增加,其排放量已遠遠超出水環境的自凈
能力,水環境質量日益惡化,人們開始注重水環境問
題的研究。少量污染物進入水環境並不會引起環境
質量的明顯變化,但水環境的納污量是有限的,污染
物的排放量超過一定限度之後,水環境質量就會發
生惡化。隨著污染物種類和數量的增多,水環境構
成的制約作用越來越明顯,人們不得不考慮水環境
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目前,國際上很少有
專門以水環境承載力為專題的研究報道,大都將其納
入可持續發展的范疇。我國面臨巨大的水環境壓力,
承載力問題正成為水環境研究領域的一個新熱點。
1 水環境承載力概念及其本質
1.1 水環境承載力的基本概念
關於水環境承載力的基本概念,目前學術界尚
未達成普遍共識,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1)在一
定的水域,其水體能夠被繼續使用並保持良好生態
系統時,所能夠容納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_1 J。
2)在某一時期,某種狀態或條件下,某地區的水環境
所能承受的人類活動作用的閾值(能力)-4-9]。3)水
環境系統功能可持續正常發揮前提下接納污染物的
能力(納污能力)和承受對其基本要素改變的能力
(緩沖彈性力),即水環境承載力包括納污能力和緩
沖彈性力兩個方面,並且以水環境系統功能的可持
續正常發揮為前提[10]。該定義中水環境基本要素
是指水體、河道、河岸,其中水體包括水量、水流條件
和水質條件,河道包括河道形式、河床地形、底泥,河
岸包括河岸形態、河岸植被、景觀等。4)水環境承載
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水環境容量或者說是水環境
(水體)納污能力、水環境允許污染負荷量【u]。
本文結合水環境的定義,依據環境承載力及水
環境承載力的已有研究成果,將水環境承載力定義
為:在某一時期,在一定環境質量要求下,在某種狀
態或條件下,某流域(區域)水環境在自我維持、自我
調節能力和水環境功能可持續正常發揮前提下,所
支撐的人口、經濟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大規模。
1.2 水環境承載力內涵及本質
根據本文對水環境承載力定義,其內涵至少包
括四個方面:1)人們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要
求下的承載力,反映在環境方面就是要求滿足一定
的環境質量標准;2)水體納污能力,反映在環境方面
為相應的污染物容量;3)在滿足前兩個條件的前提
下,可支撐社會可持續發展規模,這與人們的生產、
生活方式有關;4)水體自我維持、自我調節能力和納
污能力是水環境承載力的支撐部分,社會可持續發
展規模是水環境承載力的壓力部分。水環境承載力
的大小可以表示為:
F=f(1TI。n,s)一co式中:m表示水體的納污彈性力,指水體在受到內外
污染壓力而不超過其納污彈性限度時,水體水質偏
離原來狀態後可恢復到原來狀態的自我調節與自我
恢復能力。m=kQ,k表示水體納污彈性強度,指單
位體積的水體通過物理、化學、生物作用凈化某種污
染物的量,在一定水動力條件下,它是一個常數;Q
表示納污彈性限度,指水體納污能力的彈性范圍,即
納污量的大小變化范圍,主要與水量大小有關。Fi表
示水體在環境功能正常發揮前提下接納污染物的能
力,S表示人類行為對水環境承載力的改變,它包括
有利於水環境承載力增加的行為(如採取污染治理
措施、實施清潔生產等)和增加水環境承載壓力的行
為(如擴大生產規模等),co表示水體中已經存在的
污染負荷。
2 水環境承載力的基本特徵和研究內容
2.1 水環境承載力的基本特徵
(1)水環境承載力不是固定不變的,如果人們對
水環境的影響超出了水環境承載力,水環境的自我
維持和自我調節能力大大降低,使水環境承載力超
過極限,導致水環境結構破壞,喪失自凈能力,水環
境承載力降低,制約社會發展;反之,如果人們採取
一些手段,大大提高水環境承載能力,可促進社會可
持續發展。
(2)水環境承載力具有時限性,是相對於一定時
期,一定生活水平和環境質量標准而言的。
(3)水環境承載力的大小有一定限度,可以通過
選取某些評價指標按照一定的函數關系來表徵。承
載力的大小一方面表示水體自凈能力及水體納污能
力的大小,另一方面體現了水環境所能支撐的社會
可持續發展規模。
(4)水環境承載力的大小受水體自然因素、人類
活動方式及環境質量要求等方面影響,水量大並不
表明水環境承載力就大,也並不表明現有水環境可
支撐高速社會發展,這還涉及水質、生態用水、環境
用水等方面的問題。
(5)水環境承載力研究涉及多學科的交叉,包括
經濟學、環境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生物學、水動
力學等學科內容,因此,水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受到各
學科的進展以及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2.2 水環境承載力研究內容
(1)自然水環境包括水環境系統的組成結構及
功能表現,水環境的容量、水環境質量與水環境質量
標准,水環境自凈能力,區域(流域)水資源總量,區
域水動力學特徵等。
(2)社會經濟發展規模及內部結構問題,探索現
實可行的社會經濟發展規模,適合本地區的社會經
濟發展方向,合理的工農業生產布局,社會對糧食、
棉花、油料、鋼鐵、布匹等物資的需求;國民經濟內部
結構包括工農業發展比例、農林牧副漁發展比例、輕
重工業發展比例、基礎產業與服務業的發展比例等。
(3)水環境承載力與社會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平
衡協調耦合關系,使有一定限度的水環境承載力在
國民經濟各部門中達到合理配置,充分發揮水環境
容量與自凈能力,在水環境功能可持續正常發揮的
前提下,實現人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4)人口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平衡關系,通過
分析人口的增長變化趨勢、消費水平的變化趨勢,研
究預期人口對工農業產品的需求與未來工農業生產
能力之間的平衡關系。
(5)尋求進一步開發水環境的承載潛力、提高水
環境承載力的有效途徑和措施,探討人口適度增長、
水環境承載有效利用、水環境功能持續正常發揮、社
會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和對策。
3 水環境承載力的研究目的與展望
3.1 水環境承載力的研究目的
水環境承載力是在人們對社會可持續發展與水
環境相互關系有了較深刻認識的基礎上被提出來
的。社會可持續發展與水環境的協調,僅僅從污染
預防、治理方面考慮已經不能解決問題,必須從水環
境系統結構功能和人類活動兩個方面來分析。因
此,水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對象就是人類活動與水環
境系統結構功能,把兩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量化
的手段表徵出兩個方面的協調程度,就是水環境承
載力的研究目的。
研究水環境承載力,就是為保護現實的或擬定
的水環境結構不發生明顯的不利於人類生存的方向
性改變,保障水環境系統功能的可持續正常發揮提
供理論體系和評價方法。根據水環境可持續承載理
論對區域性的人類社會活動進行規范,對經濟發展
行為在規模、強度或速度上提出限制。在人類社會
發展過程中必然會排放大量廢物,對環境造成重大
壓力,而人類所排放的各種廢物不可超過環境的自
凈能力,即環境對廢物的容納量是有限度的,通過研
究這個限度量的大小,用於指導社會發展的規模,對
於協調流域經濟一社會一環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
意義。水環境承載力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理
論之一,它的核心是根據水環境的實際承載能力,確
定人口與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從而更好地解決資
源、環境、人口與發展問題,實現環境與生態系統的
良性循環以及人與自然協調、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
發展。
3.2 水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展望
水環境承載力是協調流域經濟一社會一環境可
持續發展的重要依據,水環境承載力概念的提出及
其深入研究,有其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但
是,由於水環境承載力影響因素多,涉及學科領域
廣,尤其是與物理學、化學、社會學、經濟學等領域的
交叉,使水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形成系統的理論方法
體系難度加大。目前,我國水環境日趨惡化的嚴峻
現實要求對水環境承載力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提
高水環境對社會可持續發展有效支撐能力。其中,
迫切需要開展的研究工作包括:1)水環境承載力概
念和理論體系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2)水環境承載
力的影響因素及提高流域水環境可持續承載能力的
有效途徑;3)水環境承載力評價方法、評價體系的研
究,包括評價指標體系的選取、建立表徵水環境承載
力的數學模型及定量化研究;4)水環境承載力與社
會可持續發展的相關關系及基於水環境承載力的社
會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汪恕誠.水環境承載能力分析與調控:中國水利學會成立7O周
年大會學術報告[J].水環境論壇,2001,33(增刊):1—7.
[2] 申獻辰.水環境承載能力及其定量描述方法[J .水環境論壇,
2001,33(增刊):26~29.
[3] 彭文啟基於水環境信息系統的水環境承載能力調控模式研
究.http:/^ .CWS.net.cn/CW Snet/shuihj/~2~h011130—06
ht n1J.
[4] 彭靜,廖文根,何少苓,等.珠江三角洲河口區水環境承載能力
與協同調控初探http://www.CWS net cn/CWSnet/shuihj/
wyh011130— 10.htm 1.
[5] 何少苓,彭靜.論提高水域納污與自凈能力的水動力潛力 j]
水環境論壇,2001,33(增刊):l8—22.
[6] 馬文敏,李淑霞,康金虎.西北乾旱區域城市水環境承載力分析
方法研究進展[J].寧夏農學院學報,2002,23(4):68—70,86
[7] 郭懷成.我國新經濟開發區水環境規劃研究[J].環境科學進
展,1994,2(4):14—22.
[8] 王淑華.區域水環境承載力及其可持續利用研究[D].北京:北
京師范大學,1996.
[9] 崔風軍.城市水環境承載力及其實證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
1998,13(1):58—62.
[1O] 廖文根.水環境承載能力及其評價體系探討http://www.
CWS.net.cn/cv,rSnet/shuihj/_wyh011130—1.html
[11] 崔樹彬.河流水環境承載力及其定量化研究[j .水問題論壇,
2oo3.38(1):32—39.
Research and Prospect on Theoretical Fram ework of W ater Environm ental Bearing Capacity
LI Qing—long 一,WANG I u—gnan~,ZHANG Huan—zhen4,YAN Xin—xin
(j、Chi, n University of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2、AN)raisal Centerfor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of
H幻 ,ShOiazhua」g 050051;3.Heb~"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Shijiazhuang 050051;
4 Hebei University ofScience&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China)
Abstract:The studies of Water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WEBC)tojudge whether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coordinated with
socia1 e∞nomv,have been put forward.At the present time,its theory system does not been formed perfectly.Ba~ct on summarizing
e)dsti j proction,this paper confirms the concept,essence,character,studying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W EBC.This paper sets
uD the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of W E.BC and points out the concept of elastic received —po llutan t、It is very urgent and sign ifican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environment an d 8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l ds:WEBC;environm ental 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維普資訊 http://www.cqvip.com

B. 請中國地質大學水資源於水環境學院的研究生導師報哪個好

地質大學好

C. 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名字

1、錢學森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更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獲得者,有「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美稱。

因為錢學森回國效力(是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爭取下),使得中國的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他的代表作有《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講義》,《星際航行概論》,《論系統工程》。

2、鄧稼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科學家。鄧稼先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被譽為「兩彈元勛」。他是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我國的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3、華羅庚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有「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中國數學之神」「人民數學家」的美稱。

4、李四光是地質學家,教育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是《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和《地質力學概論》。

5、袁隆平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有「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美稱。於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技學技術獎。他的代表作有《袁隆平論文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論文集》和《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

D. 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師德先進個人

於海亮 馬海軍 王廣軍 王翠香 付志強 湯金樹 余曉艷 辛仁臣 沙景華 張彬 張育王 張煥香 武雄 季曉慧 郝舉 侯勝利 徐德斌 黃文輝 黃朝暉 崔彬 薛濤

E. 科學家有哪些

科學家有很多,都具有偉大貢獻,以下內容排名不分前後。

F. 中國的科學家有誰

有很多。
例如
錢學森(1911——)中國現代科學家。祖籍浙江杭州,生於上海。留學美國並在近代力學奠基人卡門指導下從事火箭研究工作。1955年回國後投身於開創中國力學、航天事業等工作。他是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第一任所長,中國力學學會第一任理事長等。
李四光(1889?971)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
竺可楨(1890——1974年),我國代氣象事業和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
鄧稼先
錢偉長,1913年10月生,江蘇無錫人。
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江西德安人。1930年9月7日生。1953年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歷任研究員、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科院名譽院長、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

G. 請中國地質大學水資源於水環境學院的研究生導師報哪個好

陳鴻漢 崔亞莉 馮傳平 郭華明 何江濤 胡伏生 金曉媚
劉菲 邵景力 沈照理 萬力 王廣才內 王旭升 文寶萍 武雄容
楊琦 於青春 張煥禎 周訓
這些都很好!!!

H. 中國科學家的名字

三錢: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三位歸國物理學家)
竺可楨(氣象學家)
李四光(地質學家)
鄧稼先(兩彈元勛)
袁隆平(雜交水稻之父)
王選(當代畢升)
周光召(物理學家)
趙忠堯(物理學家)

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李遠哲、朱棣文、崔琦等人都只是華人,已經不是中國人了,不管他們做出什麼成就,都不是為中國做出的。

上面都是當代的,古代也有很多:

墨子
張衡
張仲景
祖沖之
僧一行
孫思邈
沈括
畢升
郭守敬
萬戶
李時珍

I. 中國科學家的名字 並說出他是什麼科學家

墨子,張衡 僧一行 郭守敬(都是古代科學家的代表),徐壽,華蘅芳,詹天佑,李四光,華羅庚,蘇步專青屬,陳建功(應該能代表近代的人)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以上23位都是為兩彈一星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吳文俊、袁隆平,(00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選、黃昆,(01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金怡濂(02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劉東生、王永志,(03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吳孟超 葉篤正,(05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李振聲,(06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閔恩澤 吳征鎰,(07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忠誠 徐光憲(08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04年的最高科學技術獎空缺)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 李遠哲,朱棣文,崔琪,錢永建(以上都是華裔諾獎得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