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重點研發計劃啟動地質大學

重點研發計劃啟動地質大學

發布時間: 2021-03-12 05:51:54

❶ 1896年,我國出台了863計劃,形成了什麼文件

你的提問是錯誤的,應為1986年。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高技術發展計劃。這個計劃是以政府為主導,以一些有限的領域為研究目標的一個基礎研究的國家性計劃。 1986年3月,面對世界高技術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挑戰,鄧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和陳芳允四位科學家提出的「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和朱光亞極力倡導下,做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於1986年3月啟動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旨在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堅持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術研究發展為重點,統籌部署高技術的集成應用和產業化示範,充分發揮高技術引領未來發展的先導作用。朱光亞是863計劃的總負責人,參與了該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2016年2月16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批重點研發專項指南發布,標志著整合多項科技計劃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從即日起正式啟動實施,意味著「863計劃」即將成為歷史名詞。

❷ 國家863計劃是指什麼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項高技術發展計劃。這個計劃是以政府為主導,以一些有限的領域為研究目標的一個基礎研究的國家性計劃。
1986年3月,面對世界高技術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挑戰,鄧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楊嘉墀和陳芳允四位科學家提出的「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和朱光亞極力倡導下,做出「此事宜速作決斷,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果斷決策,於1986年3月啟動實施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旨在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堅持戰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術研究發展為重點,統籌部署高技術的集成應用和產業化示範,充分發揮高技術引領未來發展的先導作用。朱光亞是863計劃的總負責人,參與了該計劃的制定和實施。
從科技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批重點研發專項指南已於2016年2月16日發布,這標志著整合了多項科技計劃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從即日起正式啟動實施。這也意味著「863計劃」即將成為歷史名詞。

❸ 國家重點氫能汽車產業項目啟動有何意義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燃料電池發動機及商用車產業化技術與應用重大項目今天在濟南啟動,重點突破氫燃料電池關鍵技術。該項目由濰柴動力聯合12家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共同參與。未來3到5年,將打造全球技術領先的千億級氫能汽車產業集群。

使用氫為能源的最大好處是它能跟空氣中的氧,產生水蒸氣排出,有效減少了其他燃油的汽車造成的空氣污染問題。

HICEV一般內燃機為基礎改良而成,要實現並不困難,困難之處在於如何降低成本及達至安全,以及安全地解決氫氣供應、儲存的問題後才可以推出市場。

❹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是973計劃嗎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旨在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以及對人類認識世界將會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前沿問題,堅持「面向戰略需求,聚焦科學目標,造就將帥人才,攀登科學高峰,實現重點突破,服務長遠發展」的指導思想,堅持「指南引導,單位申報,專家評審,政府決策」的立項方式,以原始性創新作為遴選項目的重要標准,堅持「擇需、擇重、擇優」和「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堅持項目、人才、基地的密切結合,面向前沿高科技戰略領域超前部署基礎研究。
從科技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批重點研發專項指南已於2016年2月16日發布,這標志著整合了多項科技計劃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從即日起正式啟動實施。這也意味著「973計劃」「863計劃」即將成為歷史名詞。

❺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的介紹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旨在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學問題,以及對人類認識世界將會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前沿問題,堅持「面向戰略需求,聚焦科學目標,造就將帥人才,攀登科學高峰,實現重點突破,服務長遠發展」的指導思想,堅持「指南引導,單位申報,專家評審,政府決策」的立項方式,以原始性創新作為遴選項目的重要標准,堅持「擇需、擇重、擇優」和「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堅持項目、人才、基地的密切結合,面向前沿高科技戰略領域超前部署基礎研究。從科技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批重點研發專項指南已於2016年2月16日發布,這標志著整合了多項科技計劃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從即日起正式啟動實施。這也意味著「973計劃」「863計劃」即將成為歷史名詞。

❻ 面向2030,科技創新助力中國社會發展將有哪些「大動作」

面向2030,科技創新助力中國社會發展將有三方面的「大動作」:

1、服務科技創新「三步走」:樹立社會發展科技創新工作新標桿

聚焦重大民生關切、大幅增加科技供給、創新鏈條向轉移轉化延伸……細數近年來社會發展科技創新領域的成就,徐南平介紹,我國社會發展科技創新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建立,將有效推動科技創新與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社會建設總體布局在不斷調整完善。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確立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社會事業和民生問題在國家戰略布局中越來越重要。」徐南平表示,「去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發出進軍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確定了科技創新『三步走』戰略目標,提出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將社會發展科技工作擺在國家科技發展全局更加重要的位置,為社會發展科技創新提升了信心。」

「三步走」戰略目標的提出,為社會發展科技創新工作樹立了新標桿。徐南平說:「去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對發展的內涵進行了深入解析,為社會發展科技創新提出了新目標。科技部將按照『抓戰略、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的要求,謀求新方法,著力推動社會發展科技工作由科研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實現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

2、健康、美麗、平安中國」新圖景:科技創新織就保障億萬群眾生活的幸福網

「我們的衣食住行基本都將得到解決,那麼老百姓的需求是什麼?」徐南平說,「需要更好的空氣、更潔凈的水、更健康的生活和更安全宜居的環境,這些都與社會發展程度密切相關。」

徐南平表示,「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互為支撐,社會發展不僅是民生改善和環境保護,也是更高層次的經濟發展。要把握好社會發展科技創新的新內涵,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發展科技創新工作新理念,實現從服務『小眾』向服務『大眾』的轉變,織就保障億萬群眾生活的幸福網。」

「十三五」期間,科技部將圍繞「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平安中國」的重大需求,關注科技與經濟、社會、民生等發展相結合,通過抓規劃,系統布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等,落實規劃明確的目標和任務。

「一系列民生工程,都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強力支撐。健康、美麗、平安中國的新圖景正在鋪展。」徐南平說。

3、創新推動社會發展「新路徑」:科技賽場必須有「一招鮮」

根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總體部署,科技部在社會發展領域啟動14個重點專項,與「十二五」863計劃和支撐計劃經費投入相比,增幅約為37%。

科技部還將啟動中醫葯、防災減災、食品安全3個重點專項。與此同時,已分批啟動了「深海空間站」「健康保障」和「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等3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

「中國要想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在科技賽場競爭必須有『一招鮮』,必須在若干領域創新水平處於世界前列。必須瞄準原創性、顛覆性和解決重大問題的技術創新,前瞻性和引領性地部署重大任務。」徐南平表示,一是優勢領域要變得更強,比如水稻,我國雜交水稻育種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未來要進一步引領該領域的發展;二是戰略必爭領域一定要強,比如海洋科學領域,要實現海洋強國戰略,躋身世界強國之列;三是引領未來發展的重要領域要超前布局,比如生物技術,一定要做大做強。

徐南平認為:「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推動力,轉化為人民福祉。科技部在服務好創新主體、服務好地方、服務好部門的同時,將以『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為平台,進一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更好推動社會發展領域科技創新的發展。」

❼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限項是怎麼規定的

項目應整體申報,須覆蓋相應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標。

申報單位根據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內容以項目形式組織申報,項目可下設課題。項目應整體申報,須覆蓋相應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標。項目申報單位推薦1名科研人員作為項目負責人,每個課題設1名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可擔任其中1個課題的負責人。

項目的組織實施應整合集成全國相關領域的優勢創新團隊,聚焦研發問題,強化基礎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典型應用示範各項任務間的統籌銜接,集中力量,聯合攻關。各推薦單位加強對所推薦的項目申報材料審核把關,按時將推薦項目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統一報送。

(7)重點研發計劃啟動地質大學擴展閱讀: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相關要求規定:

1、申報單位在接到專業機構關於進入答辯評審的通知後,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填寫並提交項目正式申報書。正式申報書受理時間為30天。

2、專業機構組織形式審查,並根據申報情況開展首輪評審工作。首輪評審不需要項目負責人進行答辯。根據專家的評審結果,遴選出3-4倍於擬立項數量的申報項目,進入答辯評審。

3、專業機構受理項目預申報。為確保合理的競爭度,單個指南方向只有1家申報的,該指南方向不啟動後續項目評審立項程序,擇期重新研究發布指南。

❽ 徐建的人物成就

1. Holbourn, A., Kuhnt, W., and Jian Xu, 2011. Indonesian Throughflow variability ring the last 140 kyr: The Timor Sea outflow. In: Hall, R., Cottam, M.A. &Wilson, M.E.J. (eds) The SE Asian Gateway: History and Tectonics of the Australia–Asia Collision.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355, 283–303, doi: 10.1144/SP355.14.
2. 徐 建, 李建如, 喬培軍, 2011. 有孔蟲/Ca溫度計研究進展——鹽度影響及校正. 地球科學進展. 26 (9), 997-1005.
3. 徐 建, 2010. 殼體大小對浮游有孔蟲生物地球化學記錄的影響. 礦物岩石地球化學通報. 29 (2), 109-118.
4. Jian Xu, W. Kuhnt, A. Holbourn, M. Regenberg, and N. Andersen, 2010. Indo-Pacific Warm Pool variability ring the Holocene and Last Glacial Maximum, Paleoceanography, 25, PA4230, doi:10.1029/2010PA001934.
5. Jian Xu, Kuhnt, W., Holbourn, A., and Andersen, N., 2009. Upper Ocean variability in the Indo-Pacific Warm Pool ring the late Holocene, early Holocene and Last Glacial Maximum. Eos, Vol. 90, Number 52, 29 December 2009, Fall Meet. Suppl., Abstract PP13D-1439.
6. Jian Xu, Kuhnt, W., Holbourn, A., and Andersen, N., 2009. Upper Ocean Hydrology in the Indo-Pacific Warm Pool ring the late Holocene, early Holocene and Last Glacial Maximum.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地學前緣), Vol. 16 (Special Issue), 224.
7. Jian Xu, Holbourn, A., Kuhnt, W., Jian, Z., Kawamura, H., 2008. Centennial Changes in the Thermocline Structure of the Indonesian Outflow ring Terminations I and II.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73, 152-162, doi:10.1016/j.epsl.2008.06.029.
8. Kuhnt., W., Holbourn, A., and Jian Xu, 2007. SE Asian and Australian monsoonal control on Indonesian Throughflow variability. Geophysical Research Abstracts 9, 05491. SRef-ID: 1607-7962/gra/EGU2007-A-05491.
9. Jian Xu, Kuhnt, W, Holbourn, A., Andersen, N., Bartoli, G., 2006. Changes in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ring Termination II: Evidence from the Timor Sea. Paleoceanography, 21, PA4202, doi:10.1029/2006PA001278.
10. Jian Xu, Kuhnt, W., Holbourn, A., and Andersen, N., 2006. Variability in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ring the Last 140 kyr: Evidence from the Timor Outflow. Eos Trans. AGU 87 (52), Fall Meet. Suppl., Abstract PP31A-1725.
11. 郭建卿, 陳榮華, 趙慶英, 徐 建, 孟翊, 李秀珠, 2006. 南海北部表層沉積物中浮游有孔蟲分布特徵與環境意義. 海洋學研究. 2006, 24(1), 19-27.
12. Jian Xu, Wang, P., Huang, B., Li, Q., Jian, Z., 2005. Response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to glacial cycles: Mid-Pleistocene change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Marine Micropaleontology. 54, 89-105.
13. Holbourn, A, Kuhnt, W., Kawamura, H., Jian, Z., Grootes, P., Erlenkeuser, H., Jian Xu, 2005. Orbitally paced paleoproctivity variations in the Timor Sea and Indonesian Throughflow variability ring the last 460 kyr. Paleoceanography. 20, PA3002, doi: 10.1029/2004PA001094.
14. 徐 建, 汪品先, 黃寶琦, 翦知湣, 2004. 南海南部普林蟲與「中更新世革命」.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9 (1), 7-14.
15. Wang, P., Tian, J. Cheng, X., Liu, C., Jian Xu, 2004. Major Pleistocene stages in a carbon perspective: The South China Sea record and its global comparison. Paleoceanography. 19 (4), PA4005 doi: 10.1029/2003PA000991.
16. 趙泉鴻, 翦知湣, 成鑫榮, 劉志飛, 徐 建, 夏佩芬, 2004. 更新世撞擊事件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南海ODP1144站的高解析度記錄. 微體古生物學報. 21(2), 130-135.
17. 徐 建, 翦知湣, 2003. 南海南部粉紅色Globigerinoides ruber冰期旋迴及影響因素.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3 (4), 59-64.
18. 陳榮華, 徐 建, 孟翊, 汪東軍, 劉傳聯, 黃寶琦, 張富元, 2003. 南海東北部表層沉積中微體化石與碳酸鹽溶躍面和補償深度. 海洋學報. 25 (2), 48-56.
19. Chen, R., Jian Xu, Meng, Y., et al., 2003. Microorganisms and carbonate lysocline depth and CCD in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22 (4), 597-606.
20. 劉志飛, 徐 建, 田軍, 汪品先, 2003. 南海第四紀冰期旋迴中的碳酸鈣泵. 科學通報. 28 (9), 962-968.
21. Liu, Z., Jian Xu, Tian, J., Wang, P., 2003. Calcium carbonate pump ring Quaternary glacial cycl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8 (17), 1862-1869.
22. 陳榮華, 汪東軍, 徐 建, 孟翊, 劉傳聯, 趙慶英, 張富元, 2003. 南海東北部表層沉積中鈣質和硅質微體化石與沉積環境.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3 (4), 15-21.
23. Wang, P., Tian, J., Cheng, X., Liu, C., Jian Xu, 2003. Carbon reservoir changes preceded major ice-sheet expansion at the mid-Brunhes event. Geology. 31 (3), 239-242.
24. 汪品先, 田軍, 成鑫榮, 劉傳聯, 徐 建, 2003. 探索大洋碳儲庫的演變周期. 科學通報. 48 (21), 2216-2227.
25. Wang, P., Tian, J. Cheng, X., Liu, C., Jian Xu, 2003. Exploring cyclic changes of the ocean carbon reservoir.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8 (23), 2536-2548.
26. 徐 建, 黃寶琦, 陳榮華, 張富元, 2001. 南海東北部表層沉積中有孔蟲的分布及其環境意義. 熱帶海洋學報. 20 (4), 6-13.
27. 趙泉鴻, 汪品先,成鑫榮, 王吉良, 黃寶琦, 徐 建, 周震, 翦知緡, 2001. 中新世「碳位移」事件在南海的記錄. 中國科學(D輯). 31 (10), 807-815.
28. Zhao, Q., Wang, P., Cheng, X., Wang, J., Huang, B., Jian Xu, Zhou, Z., and Jian, Z., 2001. A record of Miocene carbon excursion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44 (10), 943-951. 1. 西太平洋邊緣海區浮游有孔蟲殼體穩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比值及古海洋學意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南海深海過程演變》2011年學術研討會暨研究計劃啟動會議. 2011.1.26~27. 上海. (展板)
2. 帝汶海區上層水體古海洋學記錄揭示間冰期西太平洋暖池范圍擴大. 第一屆深海研究與地球系統科學學術研討會. 2010.6.28-2010.7.1. 上海. (摘要)
3. 墨西哥灣盆地深水區區域地質及油氣地質特徵. 中國南海深水盆地油氣成藏與勘探學術研討會. 2010.04.26-28. 海口. (口頭報告)
4. Upper Ocean variability in the Indo-Pacific Warm Pool ring the late Holocene, early Holocene and last glacial maximum. 2009 AGU Fall Meeting. San Francisco, Dec. 14-18, 2009. (Poster)
5. Upper Ocean Hydrology in the Indo-Pacific Warm Pool ring the Late Holocene, Early Holocene and Last Glacial Maximum. The 1st World Youth Earth-scientist Congress. Beijing, Oct. 25-28, 2009. (Oral and Poster)
6. 末次冰期以來西太平洋暖池地區表層海水溫度和氧同位素變化及其古氣候學意義. 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南京, 2009.10.14-17.(展板)
7. 熱帶氣候過程與海洋微體生物化石記錄.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第四屆「研石」研究生學術論壇. 西安, 2009.10.29. (口頭報告)
8. 熱帶氣候過程與海洋微體生物化石記錄.陝西省古生物學會2009年會. 西安, 2009.01 (口頭報告)
9. Centennial Changes in the Thermocline Structure of the Indonesian Outflow ring Terminations I and II.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leoceanography. Shanghai, China, 3-7 Sept., 2007. (Poster)
10. Indonesian Throughflow variability over the last two glacial cycles: Comparison between SO18460 and MD01-2378. Meeresforschung mit FS SONNE, Statusseminar 2007. Kiel, Germany, 14-15 Feb., 2007. (Poster)
11. Variability in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 ring the Last 140 kyr: Evidence from the Timor Outflow. 2006 AGU Fall Meeting, Paper Number: PP31A-1725. San Francisco, USA,11-15 Dec., 2006. (Poster)
12. 南沙海區第四紀海水表層溫度與全球冰量的關系. 深海973項目2005年年會.三亞, 2005.1. (口頭報告)
13. Quaternary abnormal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records in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European Geosciences Union 1st General Assembly, EGU04-A-07627. Nice, France, Apr. 25~30, 2004. (Abstract)
14. Comparison of Quaternary upper-ocean water changes between southern and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 see-saw pattern. The micropalaeontological Society Calcareous Plankton Spring meeting (Joint Nannofossil and Foraminifera Group meeting). Copenhagen, Danmark, May 2004. (Oral Presentation)
15. 南海南部浮游有孔蟲冰期旋迴及其影響因素. 中國海洋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暨首屆中國海洋青年科學家論壇. 廈門, 2003.11. (展板)
16. 南海南部第四紀上部水體結構變化及與北部的差異性比較. 中國深海研究戰略研討會暨中國大洋鑽探第四屆學術討論會. 北京, 2003.11. (口頭報告)
17. 南海第四紀古海洋學研究:ODP1143和1146站浮游有孔蟲群對比. 深海973項目2003年年會, 廈門, 2003.1. (口頭報告)
18. Response of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to glacial cycles: Mid-Pleistocene change in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Sino-German Youth Workshop on the Western Pacific Marginal Seas. Shanghai, China, Sept. 2002. (Oral Presentation)
19. 南沙深水區第四紀浮游有孔蟲對冰期旋迴的響應. 中國古生物學會微體古生物分會第九次學術年會. 大連, 2002.8. (口頭報告、展板)
20. 南沙海區第四紀表層海水溫度與溫躍層變化. 「東亞古季風的海洋記錄」重大項目中評估會, 北京, 2002.1. (口頭報告、展板)
21.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assemblages and their glacial-interglacial variations since mid-Pleistocene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ODP Leg 184 Post-Cruise Meeting and Asian Monsoon Symposium. Beijing, 2001.5. (Oral Presentation)
22. 南海南部陸坡第四紀浮游有孔蟲對環境演變的響應. 中國大洋鑽探第三屆學術會議, 上海, 2001.3 (口頭報告、展板)
23. 1144站粗組分分析及微玻隕石富集層.「東亞古季風的海洋記錄」重大項目年度學術評議會, 上海, 2000.5. (口頭報告、展板) 2012-201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晚第三紀重大冰蓋生長期南海深部洋流變遷. 批准號: . (主要成員)
2012-2015 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項目:低緯海區有孔蟲殼體Mg/Ca特徵及對古溫度重建的應用. 批准號: 41176044. (負責人)
2012-2013 西北大學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研究基金項目:激光剝蝕ICPMS分析有孔蟲殼體生源方解石Mg/Ca特徵及其古海洋學應用. 批准號: BJ11052. (負責人)
2010-2012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早全新世印尼穿越流古海洋學變化及對ENSO的響應. 批准號: 20096101120025. (負責人)
2010-20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末次冰消期印尼穿越流的古海洋學變化及其影響. 批准號: 40906032. (負責人)
2010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子課題《國外深水盆地大中型油氣聚集區與南海深水區的類比及資料庫建立》,《墨西哥灣盆地區域地質及深水區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專題. (負責人)
2009-2010 西北大學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自主課題研究基金項目:早全新世印尼穿越流的古海洋學變化. 批准號: BJ081347. (負責人)
2007-2009 德國研究聯合會(DFG)項目: Holocene and Last Glacial Maximum thermocline reconstructions in the Indo-Pacific Warm Pool. Code-Word: Indo-Pacific Thermocline. Grant number: DFG Ku649/28-1 (設計書撰寫人、項目執行人)
2005~2007 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BMBF)項目: Sonne-185 「Indonesian Throughflow」 Variability and Australasian Climate History in the last 150 000 years. Code-Word: SO185-VITAL. Grant number: BMBF 03G0185A.(主要成員)
2005 德國研究聯合會(DFG)項目: Paleoproctivity fluctuations in the western Timor Sea over the last 450 000 years: Relation to Indonesian Throughflow and West Pacific Warm Pool variability, eustatic sealevel, and East Asian monsoon system. Code-Word: Indonesian Throughflow. Grant number: DFG Ku649/14-2.(主要成員)
2002~2005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地球圈層相互作用中的深海過程和深海紀錄」項目第5課題(學生身份參與)
1999~200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東亞古季風的海洋記錄」二級子課題(學生身份參與)
2010.11 西北大學地質學系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三等獎
2005.4 同濟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2003.12 德國DLR(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獎學金資助
2003.11 中國海洋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暨首屆中國海洋青年科學家論壇「優秀論文」獎
2003.11 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 「同濟-巴斯夫」優秀博士研究生獎學金
2001.4 同濟大學優秀畢業研究生

❾ 多少家科研單位共議東北糧食產區農業污染問題

2018年8月22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示範」啟動會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召開,旨在形成我國東北地區面源污染綜合防控技術模式,促進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技術示範」項目屬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農業面源和重金屬污染農田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研發》重點專項中第9個項目。國撥經費1578萬元,由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環境資源研究所牽頭,有26家參加單位,其中課題主持單位有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吉林農業科學院、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

啟動會當日,以中國農業科學院梅旭榮副院長為組長的項目專家咨詢組7名專家、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林友華處長、黑龍江省科技廳張冶處長、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來永才副院長、項目組成員以及項目牽頭單位相關成員參加會議。

「項目針對我國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業面源污染控制與治理的關鍵科技瓶頸問題,充分依託『十一五』、『十二五』相關工作基礎,針對東北糧食主產區凍融型氮磷流失及作物秸稈等面源污染問題,開展凍融型旱田氮磷流失污染阻截技術、水田栽培施肥一體化氮磷負荷消減技術、農田有毒有害化學污染防控技術、農田排水污染減排與循環利用技術、秸稈和畜禽糞便資源化高效利用技術與裝備等關鍵技術研發和優化集成,構建水稻、玉米生產區面源污染控制技術模式,形成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體系,形成東北地區面源污染綜合防控技術模式,培訓技術人員和農民,進行技術示範推廣,為東北糧食主產區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和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環境資源研究所相關負責人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