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系統大學生英雄
⑴ 中國地質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本人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一名大四學生,在這兒想給你介紹幾位來自我們學校的名人。
第一個是歐陽自遠院士。如果你對我國的探月工程有所了解,那麼或多或少聽過他的大名。
歐陽自遠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也就是我們學校的前身。他是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中國隕石學和天體化學領域的開創者,曾推動我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指導制定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和長遠規劃。他把自己的醫生獻給了祖國,作為小學弟,我非常敬佩這位前輩。
除了這幾個人,地大還有很多有名的校友,他們都秉承著「艱苦樸素 求真務實」的校訓,在各個行業發光發熱。我也為自己是一名地大人而自豪。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助到你~
⑵ 「三光榮」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畢孔彰
(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 北京 100012)
摘要 本文闡述了「三光榮」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指出「三光榮」精神是廣大地質工作者共同的價值追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地質戰線職工身上的具體體現,弘揚「三光榮」精神,必將有力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 「三光榮」精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民族復興
1 「三光榮」是廣大地質工作者的價值追求
1983年初,原地質礦產部黨組決定召開全國地質系統基層模範政治工作者表彰大會,時任部長的孫大光同志提出,「要根據廣大職工多年形成的優良傳統,提出一個新的能夠凝聚整個隊伍的口號,代替原來的口號」。在時任副部長兼政治部主任的朱訓同志主持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思考和研究,形成了「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的表述,代替「以地質為業,以深山為家,以艱苦為榮」,部黨組研究後認為「歸納得很好」,並以此作為這次表彰大會的主題和指導思想。
新中國成立伊始,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成為國家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而摸清我國礦產資源的家底,提供可供開採的重要礦產地,就成為擺在地質工作者面前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毛澤東同志當時曾經警示說,地質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1952年國民經濟三年恢復計劃已經完成,1953年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國民經濟建設急需礦產資源,地質工作受到高度重視。
這時的大中專畢業生,紛紛要求到基層去,到第一線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李廷棟院士說,1953年他被分配到地質部,又調到辦公廳任劉景范副部長的業務秘書,這樣的公務員工作是現在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可他那時一門心思要去野外。他跑到辦公廳主任那裡要求「我要去找礦,我要跑野外」。後來終於參加了中蘇合作「黑龍江流域綜合考察隊」的工作。當他們鬍子拉碴、衣衫襤褸地下山時,老百姓說是「勞改隊下山了」,可他們每個人都很自豪,「我是一名光榮的地質隊員」。
五六十年代,一批大學生奔赴了「地質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青藏高原。我在西藏目睹了他們那種積極向上、不畏艱苦、豁達樂觀的精神,「一切為了地質事業」。前不久,王全海撰文提到的周祥(「周板塊」),以及夏代祥、濮兆華等,他們長期奮斗在這塊土地上,無怨無悔,在青藏高原的地質找礦工作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直到古稀之年,仍舊活躍在青藏高原上。
在新的歷史時期,2007~2008年,安徽省地礦局321地質隊承擔了青海昆侖山主脊附近5200~5600米的金銻多金屬普查項目,他們憑著頑強的意志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穿越地質剖面,施工探槽……戰勝了極大的困難,顯現了金銻地質找礦的效果,出色完成了任務。全國唯一的英雄地質隊——山東第六地質隊,他們探索總結出了「膠東深部存在第二礦化富集帶」的規律,提出了「階梯式」成礦理論。自2007年以來,他們在膠東地區深部一年找出一個特大或超大型金礦,累計探明和控制的黃金儲量超過700噸。2011年被授予全國模範地質隊的浙江第七地質大隊,在被稱為「浙江西藏」的麗水地區實現了重大找礦突破……
常印佛院士說,「三光榮」精神,是「地質戰線廣大職工幾十年來在篳路藍縷中創業,飢饉匱乏中發展和漫長低谷中堅持的精神概括」,陳毓川院士說:「三光榮」精神是地質人的心靈結晶,無價之寶,他說:「三光榮」精神的動力,一是信念,為祖國的復興及地質事業發展而奮斗。二是愛好,熱愛地質工作,執著探索。這亦是真正地質人的必備條件。
因此,我們可以說,「三光榮」是廣大地質工作者共同的價值追求。新中國成立後,迅速壯大的地質尖兵,奮戰在深山密林、江河、原野,為祖國探查豐富的寶藏,作出卓越的貢獻。改革開放東風吹起地質大軍的「三光榮」旗幟,為中華崛起,做出功不可沒的業績。今朝,黨的十八大精神,鼓舞具有「三光榮」精神的地質強軍,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富強、美麗的中華夢,將做出永載史冊的豐功偉績。
2 「三光榮」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光榮」,即「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自1983年全國地質系統基層模範政治工作者表彰大會提出之後,迅即在地質戰線廣大職工中產生巨大反響,並在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中,在廣大地質工作者身上發揮著巨大作用。
「三光榮」的精髓是「獻身地質事業為榮」。1991年,江澤民題詞「獻身地質事業無尚光榮」、「光榮在於奉獻」,這是地質工作者的「魂」。正如陳毓川院士所說,熱愛地質工作,執著探索,是這個「魂」的不竭動力。
「三光榮」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是「找礦立功」。「以找礦立功為榮」,新中國成立之初是這樣,在改革開放之後是這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是這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也是這樣。因為我們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艱苦奮斗為榮」是「三光榮」的精氣神,弘揚創業精神,發揚艱苦奮斗,積極進取向上,廉潔克己奉公,就是這種精氣神。
「三光榮」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地質戰線職工身上的具體化。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四個方面共同構成了辯證統一的有機整體,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黨的十八大在這一基礎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主導價值觀,在核心價值觀中居於統治地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是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支柱。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價值觀最基本的主體——公民個人的底線價值准則,是每個公民應遵循的根本道德規范。這三個倡導、三個層面的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現階段全國人民的「最大公約數。」「找礦立功」就是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艱苦奮斗」、「獻身地質事業」正是地質戰線廣大職工的根本追求,是核心價值觀中公民個人價值准則的具體體現。
在這里,我們更希望政府主管部門和社會為地質戰線和廣大職工創造一種更加自由、平等、公正和法治的環境,激發廣大地質職工的更大積極性,為地質找礦再立新功。
3 弘揚「三光榮」精神,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立新功,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五位一體中,明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因此,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無處不在。
今天,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我們廣大地質工作者,肩負著更加宏大的歷史使命。根據黨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至少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節約集約利用等方面。
(2)水資源的勘查、合理開發、循環利用等方面。
(3)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發展海洋經濟方面。
(4)嚴格耕地保護、嚴守耕地保護紅線。
(5)對實施國土主體功能區戰略,控制國土開發強度,調整國土空間結構布局方面提供科學依據。
(6)在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方面;在提高地震、地質災害防禦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方面。
(7)在制度建設等方面。
廣大地質工作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
我們不管做哪一項工作,都應該繼續弘揚「三光榮」精神,在所從事的有關工作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⑶ 以人為本 解決地質人才危機
王瑞敏1許慶豐2尤孝才2
(1.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北京,101601;2.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地質工作改革已經歷了20年的時間。目前,地質人才正處於歷史上最「蕭條」的時期,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一方面,隨著老一代地質人才逐漸離退、流失,又一個人才斷層行將出現;另一方面,後繼的人才隊伍培養又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地質工作發展的需要——學院式的研究人員多,能從事野外一線工作的實幹人才少。因此,解決地質隊伍人才危機問題,已經成為政府主管部門和地勘單位的當務之急。
一、地質人才匱乏正成為地質工作發展的瓶頸
1.人才總量相對不足,領軍人才短缺
據不完全統計,到2003年,從事地質調查工作的人員不到2萬人,這與地質工作的需要還有一定的差距,與國外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學科帶頭人、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及中青年拔尖人才短缺,許多領域缺少學術帶頭人,缺少在國內和國際上有影響的專家。以內蒙古地勘局2004年資料為例,內蒙古自治區礦產資源豐度較高,地勘局職工總量為1.6萬人,其中8000人為離退休職工。在冊職工8000人中,4000人為下崗職工。在4000名在崗職工中,約300人為地質類專業技術人員,而真正能到野外作業的骨幹才100多人。
2.隊伍「老化」,人才斷層問題比較嚴重
一個成熟的地質專家,需要10~20年經驗積累。由於歷史的原因,地質工作較長時間處於萎縮狀態,缺少課題支撐和實踐鍛煉,30多歲的業務骨幹短缺,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極少。據青海局高學忠副局長說,青海局在崗職工3000多人,一年要退休300多人,再過幾年就退光了,隊伍自然消亡。據了解,目前從事野外工作的35歲以下人員嚴重短缺,出現嚴重斷層現象。另外,專業技術人才流失情況也比較嚴重,據抽樣調查,地勘單位屬地化5年來,地勘隊伍專業技術人才流失面約50%。
3.人才結構不合理,野外一線人員嚴重不足
專業技術人員相對較少,管理、經營、後勤服務人員相對較多。在專業技術人員中,既能從事研究、又能勝任野外工作的人員較少,野外一線專業技術人員短缺。地質調查局系統真正能從事地質調查工作的不足2000人,從事野外工作的人員更少。缺乏熟悉地質工作和國家宏觀經濟運行的綜合性人才,缺乏熟悉地質工作和項目管理的綜合性人才,缺乏把地質工作成果有效社會化的高級人才。據黑龍江地勘六院的資料分析,在職職工325人中,技術幹部只佔總數的23.4%,而地質技術幹部僅占總數的6.8%。作為科研性專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勘單位,技術幹部的比重應達到65%以上,而現有的比重已經降到不能再降低的臨界點,甚至超出了警戒線。
4.現有人才綜合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有待加強
現在人才參與國際競爭能力有待提高。有效的激勵機制不健全,分配激勵力度與國內其他行業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
5.人才培養渠道不暢通,人才培養制度不健全,繼續教育工作需要加強
各單位雖然與一些大學建立了培養人才的合作關系,但由於受到資金、學習周期、本職工作等方面原因的限制,效果不夠理想。教育費用偏高,教育經費不足。與大學合作培養一個在職博士,大約需要3萬元,單位無正當渠道支付。
二、加快人才培養,創新地質人才培養體系
1.立體培養,盤活現有人才
為優化人才隊伍專業結構,提高人才隊伍整體素質,地勘單位應採取多項措施,進行積極探索,大力培養急需人才。一是短期培訓。要根據需要,不定期舉辦青年幹部培訓班、地質專業適用技能培訓班等,提高人才隊伍的理論素養、管理才能和專業技能。二是在職學歷教育。地勘單位要與所在地高校聯合辦學,舉辦地質勘探、岩土工程、工商管理、油氣勘查等專業的碩士、博士課程進修班,努力提高有發展潛力的青年骨乾的專業素養。三是崗位鍛煉。從工作條件比較好、工作業績比較突出的單位選派政治素質好、富有改革創新精神、有發展潛力的幹部到條件比較艱苦復雜的地勘單位任職,推動和促進青年人才的成長。
2.立足大學教育,超前培養後備人才
從地質工作的未來發展看,目前地質人才的後備力量嚴重不足。通過市場引進人才,或者在現有人才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自我培養人才工作力度,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緩解當前人才壓力的作用,但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面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給地質工作巨大壓力的嚴峻形勢,當前國內地質人才嚴重短缺是絕對的,不是通過市場配置人才資源本身所能解決的。因此,必須加大對地質院校培養地質人才的投入力度。在大學本科教育體系中,加強地質、礦產、石油院系建設和專業設置,開設《地球科學教育概論》、《環境科學概論》等基礎課程,並同數理化一樣作為必修課。出台優惠政策,制定科學規劃,鼓勵地質院校多培養地質人才。
3.放眼未來,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地學教育具有全民性、社會性,了解和掌握地學基本知識,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小學教育、大學教育應把不同層次、不同深度的地球科學教育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建設現代地球科學初等教育體系,從娃娃抓起,使資源意識、環境意識、防災減災意識和地球科學意識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加強地學知識普及教育,增強全民資源意識和環境意識。地學應作為各級幹部培訓的重要內容之一,並提高到「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的高度來認識和落實。完善繼續教育體制,要以此為依託,構建地學終身教育體系。
三、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人才觀
改變傳統的人才引進觀念,樹立「不為我有、但為我用」的人才引進觀念。以重點科研院所、地調中心、重點實驗室、重大項目等為依託,廣開渠道,通過各種形式,從海內外引進一批高層次學術帶頭人和緊缺的技術骨幹。
建立選拔培養優秀人才的工作機制,結合地調科研項目的完成情況和取得成果,選拔優秀人才。對取得突出成績的技術骨幹,在項目安排上給予進一步的支持。按照隊伍規模、人員結構和專業定位,有計劃地招聘技術骨乾和新畢業大學生。
建立各級人才培養教育基金制度,多渠道吸納資金,對負責承擔重大科研項目的青年技術骨幹給予支持,使他們盡快成為我國地質領域的頂尖人才。
堅持調查和科研相結合,完善項目管理辦法。確定項目負責人要引入競爭機制。建立跨專業、跨部門的協作機制,發揚協作精神,形成若干個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地質調查和地質科研群體。
開展國際交流與技術合作,建立與國際一流大學或科研機構的合作機制。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開展高層次的學習培訓,學習、引進國外地質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學習借鑒國外地質科技管理方式,提高人才的國際化水平。
努力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建立學術交流研討制度,定期開展專業技術培訓、學術交流、學術報告會等活動,為科技人員特別是中青年學者提供良好的學術交流環境和舞台。學習、研討、宣傳、推廣科技領域發展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大力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
堅持「公開選拔、積極培養、嚴格考核、滾動發展」的管理模式,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完善固定崗位和流動崗位相結合的用人制度。有條件的單位積極推行人事代理制,加大人才之間的流動和競爭。完善適應人事制度改革的專業技術職務的評聘制度,完善聘後管理和年度考核制度。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製度,積極探索管理、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方式。對於向企業化轉制的單位,要建立公開平等、競爭擇優、有效激勵、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
解決地質人才危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提高人才隊伍建設的緊迫感、責任感、使命感,加強對人才隊伍建設的領導,制定規劃、明確目標、提出措施、加強管理、狠抓落實。要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一項長期任務,始終抓實抓好。
作者簡介
[1]王瑞敏,防災技術高等專科學校,高級工程師。
[2]許慶豐,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人事處處長,高級經濟師。
[3]尤孝才,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財務處處長,研究員。
⑷ 求一篇地質工程專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
我雖然不能幫你寫,但可以告訴你寫的方法。
主要分五大部分(具體還得結合自己情況而寫)專
一、自我評估屬
自我優勢劣勢評價、測評軟體和他人評價,最後總結
二、環境分析
社會環境、行業環境、專業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切記結合自己情況分析,最好最後 也結合自己做個簡單的總結)
三、目標確立
1.職業目標與自己專業相結合
2.職業發展與社會需要結合
3.職業目標與自身條件結合
四、實施措施
1.大學階段的實施目標需要的措施
2.畢業短期實施目標的計劃
3.畢業長期實施目標的計劃
五、反饋評估
綜合總結整個規劃、列出備選方案。。
這是本人自己總結的一些經驗,希望你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你成功的職業規劃!!!
⑸ 求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大賽具體獲獎情況
我知道我們學校的獲獎情況,給你看看吧!
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版賽於日前落下帷幕。本次競賽共權分「地質技能綜合應用」、「野外地質技能競賽」、「地質標本鑒定」、「地學知識競賽」四個單元。中國海洋大學選派的地質學專業2009級張玉祥、王愛美、王群、李朝陽、馬珊和高星華6位同學組成兩支代表隊參加了本次競賽,榮獲單元競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並獲團體三等獎(總排名第九),劉東生老師獲得優秀教練獎,學校獲得優秀組織獎。
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聯合主辦,旨在激勵大學生學習和運用地學知識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地學教育改革,提高地學人才培養質量。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吉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來自全國39所院校、104個參賽隊的300多名選手參加了本次競賽。
⑹ 地質部門的人才發展
在俄羅斯經濟和政治改革的近20年中(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國家地質部門遭受了重大損失。地質系統的各個部門大幅萎縮,其區域性的科學生產結構遭到嚴重破壞。但隨著近年來俄羅斯經濟的復甦,在國家土地資源、礦產、能源、環境、地質等相關行業的投入不斷加大,其行業發展也進入一個較為良好的恢復和發展時期。
(一)人員發展狀況
據1991年的統計數據,俄羅斯地質系統轄有44個科研機構和事業單位,員工有3.5萬人,其中博士520人、碩士2600人。1991~2010年期間,俄羅斯聯邦地質相關機構進行了大幅縮減和改革,到2010年,尚存16個單位,總人數約6950人,其中博士232人、碩士813人。60歲以上博士所佔比例,從1991年的44%提高到2010年的76%;碩士所佔比例,從1991年的35%提升到2010年的49%。但年齡在40歲以下的高學歷人才相對卻不多,具有碩士學歷的僅約120人,而這個年齡段的博士則更少。
俄羅斯改革開始之前,地質生產部門曾有40個生產聯合體,員工總數達40多萬人。2011年成立了統一的國家股份公司——「俄羅斯地質」公司,目前,其下設有38個小型生產單位,員工總數約5萬人。
隨著對地質勘探的重視和經費的不斷增加,地勘隊伍的人員配置日趨合理化,使得地質工作在管理和業務開展方面更為有效。目前,約有1.35萬人在國家地質部門工作,其中科研部門6950人、生產部門5000人、管理部門1500人。在地質部門改革之前,地質隊、地質測量隊、普查隊、專題監察隊的人員設置為每15~20人中有1名管理人員(隊長)。而現在,每8個員工中就有1名管理人員。
俄羅斯地勘企業和科研單位的老齡化十分嚴重,2012年地勘企業和科研單位各年齡段員工分布情況示於圖2-5。從數據可以看出,50~60歲是主要的年齡段,分別占員工總數的26.3%和24.0%。但在地勘企業,小於50歲的3個年齡段的員工比例(21.4%,18.1%,20.2%)比較平衡,這是今後各年齡段幹部平衡配置的前提條件。
圖2-5 截至2012年1月1日俄羅斯地勘企業和科研單位各年齡段人員所佔比例
(據Е.Г.Фаррахов,2012)
俄羅斯地質系統工作人員的組成特點是:具有高技能的人員和工人占較大比例。地勘企業和科研單位不同教育程度員工的分布情況示於圖2-6。
圖2-6 俄羅斯地勘企業和科研單位不同教育程度員工所佔比例
(據Е.Г.Фаррахов,2012)
從上述數據可知,在地勘企業,受過普通中等教育的員工人數最多,佔46.3%;在科研單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佔76.3%。
(二)人才發展的主要問題與目標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俄羅斯地質人才發展在分配結構、年齡、學歷等方面還面臨諸多問題,如:
——地質部門嚴重萎縮,人才流失嚴重;
——專業技術人員的年齡結構分布不均衡,退休人員所佔比例很大,青年工作者較少(特別是科研單位);
——青年人員流動性大,各種地質專業的高級技術幹部緊缺;
——基礎理論教育和實驗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工人培訓有困難。
俄羅斯地質部門的人才發展問題亟待解決,如何吸引青年人從事地質行業,僅是地質領域面臨的諸多問題之一。解決辦法:從根本上建立地質人才的連續培養體制,使他們對地質科學領域的研究產生濃厚興趣;提高福利待遇,使其具有較高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鼓勵科技創新等。為此,提出以下措施:
——在年輕一代普及礦山地質專業;
——保證地質工作人員的物質基礎和勞動報酬;
——改進礦山地質專業人員的培養體系(高等教育和中等專業教育);
——將地質教學資源和教學大綱歸並為全俄羅斯統一的連續地質教育體系;
——發展各區域的實習中心,供礦山地質專業的大學生開展教學實習;
——建立地質部門的領導人才儲備機制。
⑺ 求一份地質專業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書
如果要糊弄自己或是別的什麼人,隨便你怎樣抄也無可厚非。
但你的人生,你對未回來的職業規劃,總不能就這答樣全靠別人的幫助吧?
自己看看鋪天蓋地的網店廣告,每個人的用戶名都是q號,都鼓吹賺錢,都要你去買他的軟體,拉你去當他的下線,這樣瘋狂的網路傳削就算不能遏制,難道你非要推波助瀾? 非要去給這拉人頭發展下線的金字塔墊底?
雖然工作的目的是為了賺錢,但是賺錢也要看自己有沒有能力賺到的,所以建議自己還是先找准自己的職業定位,是能夠發揮自己優勢特長的職業,才能讓自己有好的回報。
成功的職業規劃,主要的考慮因素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你的興趣是什麼?你曾經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對哪些知識比較有感覺,能夠深入發展下去?
2、你的性格適合做什麼?不同的工作,適合不同性格的人去做。認清楚自己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3、你的優勢和特長是什麼?有哪些拿得出手的能力?對於自己欠缺的能力,應該怎樣去做?
4、你性格本身存在哪些弱點需要克服?不要讓弱點成為你成長中的絆腳石。
⑻ 地質行業怎麼了為什麼這個行業排名前幾的大學生都沒工作
從2014年左右開始,國內產能過剩,就是說鋼鐵、煤炭、水泥、金屬、玻璃等回一時消耗不了,外加答房地產產業下滑、霧霾等原因,倒逼鋼廠停產、采礦業暫時沒落,使得找礦地質行業開始走下坡路,對地質專業的學生需求日益減少甚至不再招聘新人,以至於有些地質研究生沒有工作,這與國內大環境有關。
另外,你可以試試有色金屬、核工業的地質隊,也許工作好找一些。
⑼ 大學四年讀了地質探測現去當兵有用嗎
大學讀的是地質探測,現在去當兵是可以的,當兵是不一定要你去地質探測,當兵是服從需要。很有可能是下連隊,所以你不用擔心跟學什麼沒有什麼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