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煤田地質局159大隊

煤田地質局159大隊

發布時間: 2021-03-09 05:58:05

❶ 四川省有哪些甲級資質的設計院

共五所,如下:

一、中國成達工程有限公司

二、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三、信息產業電子第十一設計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四、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五、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西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

工程設計綜合甲級資質可以承擔電力、化工石化醫葯、核工業、鐵道、公路、民航、市政、建築等全部21個行業建設工程項目的設計業務,以及工程總承包業務、項目管理業務,其規模不受限制。並可承攬其取得的施工總承包一級資質證書(施工專業承包)許可范圍內的工程總承包業務。

(1)煤田地質局159大隊擴展閱讀:

中國成達工程有限公司坐落在我國西南文化名城──成都,前身為化工部第八設計院,現為中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員企業。公司始建於五十年代,現已成為以設計為主體實行工程總承包的國際型工程公司。

中鐵二院工程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鐵二院),原名鐵道第二勘察設計院(簡稱鐵二院),成立於1952年9月,總部設在成都,現有員工四千多人。

信息產業電子第十一設計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英文縮寫:EDRI)是國內最大的集成電路工程設計院,是國內率先整體改制的大型設計院,是國內著名的生物工程、硅產業工程設計院。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於2005年01月13日,注冊地位於成都市青羊區浣花北路1號,法人代表為黃河。

西南電力設計院是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西南電力設計院創立於1961年,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我國大型火力發電設計企業之一,是中國勘察設計單位綜合實力百強單位,國家電力公司一流設計企業。

參考文獻來源:網路-工程設計綜合甲級資質

❷ 徐州市九里山煤田(6)

九里山煤田位於徐州市、銅山縣及沛縣境內,呈北東向展布,北與山東毗鄰。向西南伸入安徽省,長約30公里,寬約18—27公里。隴海鐵路橫貫煤田南部,東南距津浦鐵路約8公里,經微山湖可通京杭運河,區內公路成網,水陸交通都很方便。

該煤田包括坨城、龐庄、夾河、張小樓、張集、義安等6個中型井田和13個小型井田。成因類型屬濱海泥炭沼澤沉積煤田和湖沼沉積煤田。含煤地層有:上石炭統太原組,下二疊統山西組和下石盒子組。分布於拾屯、閘河及馬坡復式向斜中。含煤地層均被40—180米厚的第四系覆蓋,屬隱伏煤田,含煤地層平均總厚386米,含煤19—29層,總厚9.6—29.09米,平均厚12.56米。含可采和局部可採煤4—10層,厚5.75—12.38米,平均厚6.88米。山西組含煤性最好,含煤系數4.96%,含煤3—9層,厚3.53—8.71米,平均厚5.4米。可採煤1—4層,厚1.19—5米,平均厚2.7米,為薄層—中厚層煤。下石盒子組含煤性較差,含煤系數3.34%,含煤3—9層,厚2.4—5.04米,平均厚3.67米。可採煤2—3層,厚1.44米,平均厚2.71米,為中厚層厚層煤。太原組含煤性最差,含煤系數2.09%,含煤91—4層,厚2.85—4.33米,平均厚3.49米。可採煤1—3層,厚0.93—1.7米,平均厚1.47米,為薄層—中厚層煤。煤層以凝膠化物質為主,只有山西組煤層局部絲炭物質佔54.2%。顯微煤岩類型以亮暗煤為主,次為亮煤。煤質牌號主要為氣煤,次為肥煤,少量貧煤、無煙煤。局部受岩漿活動影響變為天然焦。原煤分析含:水分0.84%—3.11%、灰分10.25%30.41%、揮發分32.70%—40.32%、發熱量2.23—3.5千焦耳/千克,精煤含碳81.45%85.89%。下石盒子組為中—高灰、低硫煤,山西組為中灰、低—特低硫煤,太原組為低中灰、高硫煤。煤岩可選性一般較好,絕大多數為易選煤,少數為難選煤。可作良好的動力用煤、煉焦和配焦用煤。

在新中國成立後,對九里山西北廣闊之平原曾引起一些地質學家的注意。在賈汪煤田全面勘探的同時,為尋找新的後備基地,華東煤田地質勘探局大力加強了區域普查。1955年底,華東煤田地質勘探局一二四隊(原賈汪煤田地質勘探隊,簡稱一二四隊)普查分隊技術負責人董玉林等,在分析了九里山地區地質構造後,認為九里山屬於徐州大背斜的西北翼,九里山西北平原與徐州大背斜東南翼的賈汪煤田相對應,推論應有相同的煤田存在。1956年初,一二四隊派出了司徒得、李懋典、李宗泰、溫順華等人組成的普查小組,到該地區開展1∶5萬路線地質測量,在蘇山頭找到奧陶系灰岩,而且地層傾向北西,由南東向北西地層由老到新,推斷向西北第四系之下有煤系地層存在。隨即由一二四隊主任工程師汪國棟率領谷聲頎和司徒得等人到九里山進一步踏勘,肯定有進一步工作的必要。2月初派司徒得、朱哲、溫順華等人測制了三條地質剖面,從五個方面推測含煤的可能性,推斷了掩蓋區的構造形態,擬定了鑽孔驗證方案。與此同時,一二四隊在蕭縣岱橋南施工一孔,於175.38米深處見到0.7米的下石盒子組煤層,其與九里山踏勘區屬同一構造單元。2月下旬在踏勘區內布置了三條遠景勘探線。一二四隊工程師孫紹庚和郭宗泰、李懋典、胡信心、林學彬等,於1956年3月調集鑽機,選擇第三剖面為突破口,距楊山3500米布置了第一個鑽孔(Q1號孔),在第四系之下見到了奧陶系灰岩,依據該孔推出含煤邊界,向北2000米,施工了Q2號孔,結果見到太原組的第九、第十層煤(當時華東煤田地質局正在徐州開會,當唐朝信、李登華將Q2號孔見煤的喜訊向呂繼業隊長匯報時,局領導很高興,表揚了找煤有功單位和人員),證實了九里山煤田的存在。隨後Q3號孔和Q28號孔相繼發現了下石盒子組和山西組的煤層,從而揭開了九里山煤田普查勘探的序幕,為江蘇省煤田地質勘探提供了豐富的後備基地。為提高勘探效果,加速煤田勘探,吸收了蘇聯的經驗,採用了物探與鑽探相結合的綜合勘探方法,在九里山煤田開展普查和勘探。華東煤田地質勘探局物探大隊電法二分隊姚多銀、雷良榮、陳建國等,於1957年3月在九里山煤田全區開展電法(電測深法)普查,並選擇有希望的地區同時進行地震勘探,1958年4月提交了《徐州煤田九里山區1957年度電法勘探資料(說明書及附件)》,推斷了九里山地區的隱伏構造和找煤有希望的地段,給進一步挑選新勘探區提供了可靠的資料。在電法普查過程中所發現的張集地區一狹長高阻隆起構造,煤系可能埋藏較淺。1957年9月華東煤田地質勘探局徐州辦事處(由原一二四隊等單位合並組成,簡稱徐州辦事處)地質組長王承義、林學彬等,布置了鑽孔驗證,結果見到下石盒子組和山西組的煤層,從而肯定了張集以南,隴海鐵路以北為煤層埋藏較淺的地帶(即後來勘探的張集煤礦)。而且進一步推斷隴海鐵路以南隆起部分,與張集隆起相連,也是一個找煤有希望的地段。

經過二年的普查找煤,大致圈定了含煤范圍,部分地段達到了普查程度,並將九里山煤田自北向南劃分為坨城、拾屯、義安等三個勘探區。為了加快勘探速度,盡快滿足建井的需要,在「邊設計、邊勘探、邊建井」的所謂「三大邊」的方針指引下,採用普查、詳查、精查一竿子到底的做法,對九里山煤田全區開展精查。1957年12月,徐州辦事處三個工區的地質組長張富貴、王承義、李登華、郭宗泰、林學彬等,同時對拾屯勘探區及柳新(坨城勘探區南段)、張井(義安勘探區北段)、坨城(坨城勘探區北段)、張集四個礦區開展情查。1958年7月,江蘇煤炭工業局一六九煤田地質勘探隊(由徐州辦事處所屬隊改編,簡稱一六九隊)提交了《徐州煤田拾屯礦區精查地質報告》,8月提交了《徐州煤田坨城精查地質報告》及《徐州煤田張井礦區勘查地質報告》,9月提交了《徐州煤田張集礦區精查地質報告》。1958年7月又開始在張小樓礦區進行精查,10月對拾屯勘探區深部進行補充勘探,1959年4月提交了《徐州煤田張小樓礦區精查地質報告》,10月提交了《徐州煤田拾屯礦區深部補充勘探地質報告》。1959年4月,一六九隊根據安徽省地質局三二五隊提交的《閘河平原煤田第十、十一、十二井田詳細勘探報告》中指出的:第十井田東北部(王門礦區)可能有串珠狀的構造小盆地,還可能存在部分煤系的意見,在王門礦區布置了少量的鑽孔驗證,證明其與閘河煤田全部連成一體,因而開展精查,12月提交了《徐州煤田王門礦區精查地質報告》,擴大了礦區范圍。九里山煤田經二年的精查勘探,共獲得儲量5.75億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4.65億噸。

1960年,江蘇省煤炭工業局物理探礦隊(簡稱煤田物探隊)電法三隊,技術負責人李世煥和王洪義、周光明,在坨城礦區進行電法詳查,10月提交了《銅山縣坨城區電法詳查勘探資料說明書》,推定了礦區內兩條主要斷層的位置。

1962年4月,江蘇省煤炭工業局技術委員會,根據地質部、煤炭工業部、冶金工業部、建築材料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和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聯合發出《關於復審「大躍進」以來所提交的地質報告,核實儲量的通知》,對1958年以來提交的地質報告進行了復審。根據復審決議和建井需要,按上海設計院所劃分的井田范圍,一六九隊孫紹庚等對過去勘探程度不高的部分煤礦,全力以赴地進行填平補齊的補充勘探,同時對過去的勘探成果進行了總結。從1962年5月至1966年10月先後提交了《桃園煤礦地質勘探報告最終報告修改資料》、《徐州煤田東城、龐庄煤礦地質勘探最終報告補充資料說明》、《徐州煤田九里山礦區地質勘探詳查報告》、《徐州煤田王莊煤礦地質勘探最終補充報告》、《徐州煤田九里山礦區拾屯井田地質勘探最終報告(精查)》、《江蘇省徐州煤田張小樓勘探區精查地質報告》。安徽省地質局三二五隊主任工程師石仁宜和吳豐洲、唐開建等,從1963年11月開始,對地處安徽、江蘇二省交界處的吳庄煤礦進行補充勘探,1965年3月提交了《安徽省蕭縣、江蘇省銅山縣閘河煤產地吳庄(12)井最終勘探報告》。提交了儲量4907萬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4307萬噸,至此,九里山煤田的補充勘探全部完成。

為「四五」計劃期間在江蘇省實現年產原煤1000萬噸的目標,要求盡快提供大型礦井的地質資料,搞好老礦挖潛,查找新的煤田領域。1973年10月,江蘇省煤炭地質勘探團物探營地震二隊技術負責人牛樹昌和顧志民、曹田奎等,以找煤為目的,在鄭集地區(九里山煤田西部)進行地震普查。江蘇省煤炭地質勘探團二、四、五營配合地震二隊進行鑽探驗證,在大劉庄、李庄和馬坡等地都發現了煤系和煤層,取得良好效果,從而進一步擴大了煤田的范圍。1974年,江蘇省煤炭地質勘探團改為江蘇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所屬各營相繼改為隊。在鄭集地區找煤取得重大進展的基礎上,1975年,江蘇省政府對全省煤炭工業和勘探布局作了統籌安排和調整,江蘇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在徐州市建立了「徐淮勘探指揮部」,統一組織、領導工作,公司負責人魏緒玉兼任指揮,總工程師吳光榮任副指揮,組織江蘇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二、四、五隊(簡稱煤田二、四、五隊)和煤田物探測量隊地震二分隊,首先在馬坡地區進行勘探會戰,在普查找煤的基礎上,直接跨入最終勘探,1975年完成會戰任務,提交了《江蘇省馬坡勘探區詳查地質報告(最終)》。提交可供利用儲量6863萬噸,遠景儲量4001萬噸。

在馬坡勘探會戰的同時,豐沛煤礦建設工程指揮部煤田地質勘探大隊孫忠月、陳作福等採用鑽探手段,於1974年底開始對大劉煤礦進行補充勘探,1976年8月提交了《江蘇省徐州煤田大劉普查最終報告》,提交可供利用儲量1054萬噸。

馬坡會戰完成後,由煤田二隊宋文瑞、蘇顯耀、王國忠等和地震二分隊,採用鑽探、地震相配合的綜合勘探方法,繼續在馬坡進行補充勘探,在鄭集地區普查找煤,同時對李庄井田(包括張集井田及安徽省境內一部分)開展情查,1978年12月同時提交了《江蘇肯銅山縣李庄井田詳、精查地震勘探報告》和《江蘇省銅山縣徐州煤田李庄井田(精查)地質報告》,獲得可供利用儲量3億多噸,遠景儲量756萬噸。隨後煤田二隊又對李庄井田進行補充勘探,施工了19個鑽孔。1981年10月,煤田二隊提交了《江蘇省銅山縣徐州煤田馬坡煤礦精查地質報告》,獲得可供利用儲量2054萬噸,遠景儲量1370萬噸。同年11月,地震二分隊提交了《江蘇省銅山縣鄭集地區地震勘探報告》。1981年6月對李庄井田西部再一次補充勘探,1983年10月提交了《江蘇省銅山縣徐州煤田李庄井田(精查)補充地質報告》。獲得儲量1.89億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1.82億噸。

在馬坡煤礦李庄井田補充勘探期間,徐州礦務局地質勘探隊鮑淀澄、李承文、周尚明等,採用鑽探手段,對老礦區的深部進行補充勘探。1977年10月,對張小樓煤礦深部(包括柳新煤礦和坨城煤礦南部)進行補充勘探,1984年9月提交了《江蘇肯徐州煤田張小樓煤礦補充地質勘探報告(精查)》,獲得儲量1.29億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1.27億噸;1979年8月開始對龐庄煤礦(包括東城、龐庄井田、抬屯井田及鄧庄井田一部分)深部進行補充勘探,1982年12月提交了《龐庄煤礦補充地質報告》,獲得可供利用儲量15989萬噸:1983年,在坨城礦區第三線西南14平方公里范圍內進行補充勘探,1987年4月提交了《江蘇省徐州煤田坨城煤礦補充勘探精查地質報告》,獲得儲量7213萬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7039萬噸。近10年的深部勘探大幅度地增加了九里山煤田的儲量。

九里山隱伏煤田的發現,不僅是江蘇省煤田事業的重大突破,而且推進了全國煤田普查工作的進展,為全國煤田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自1956年初在九里山地區開展找煤,到1986年8月基本勘探完畢。投入鑽探工作量70餘萬米。截至1991年底,累計探明儲量9.79億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9.38億噸,建設大小礦井17個,設計年開采能力總計518萬噸,已開采量(包括損失量)占累計探明儲量的17.7%,成為江蘇省第二個煤炭基地。

在普查勘探九里山煤田過程中,華東煤田地質勘探局測量隊的任萬忠和孟兆典,於1957年3月改進了投影埋石方法,將線投影改為板投影,提高了多風季節投影的質量,這一成果曾收入1958年《全國測繪技術革新成果匯編》中。同年華東煤田地質勘探局物探大隊電法二隊,首次採用電測深法,對九里山煤田的普查勘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對隱伏煤田採用鑽探和電法相配合的勘探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取得了對隱伏煤田綜合勘探的經驗。1958年3月,華東煤田地質勘探局,在徐州召開先進經驗交流會,介紹了九里山煤田的經驗。提出開展「比學趕幫大面積紅旗競賽運動」,「放衛星奪高產」,使鑽探效率顯著提高,出現數十次台月進尺的高產記錄,最高台月進尺5022.62米,大大地加快了勘探速度。1979年8月,煤田二隊205鑽機,在鄭集K—25號孔施工中,首次採用繩索取芯鑽進,加快了勘探速度。

1958—1960年期間,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視質量,鑽探質量低;過大放寬勘探網度,降低儲量級別要求;違反勘探程序,採用「普、詳、精查一竿子到底」和「邊設計、邊勘探、邊建井」的方針;礦井改進方案變動太大,導致部分勘探工程布置和高級儲量分布不合理;只顧短期急需,缺乏長遠考慮,初期放棄了對太原組的勘探,以後又不同程度地犯了片面追求速度,忽視質量的錯誤。以上各種原因,造成同一礦區一再補充勘探,已經開工建設的礦井又停建或改建,造成極大的浪費。這是一個「欲速則不達」的深刻教訓。

❸ 湖南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基本情況

湖南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可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屬隊伍,包括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和不具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二是中央在湘地勘單位;三是其他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

(一)隊伍構成

截止到2006年12月31日(下同),全省地質勘查行業隊伍共有117家單位,其中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97家,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21家。具體分布如下: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8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20家,不具地勘資質的8家;省有色地質勘查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5家;省核工業地質局10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3家;省煤田地質局12家,其中具有地勘資質的單位7家,不具地勘資質的5家;中央在湘地勘單位6家,均具有地質勘查資質。其他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9家,其中2006年新注冊1家。

(二)人員結構與技術水平

全省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有21678人(其中地質勘查從業人員為12110人),離退休人員為23605人。擁有地質技術人員7188人,其中中級職稱技術人員2632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1564人。與2005年相比,從業人員增加732人,增長3.49%;地質勘查從業人員增加299人,增長2.53%;離退休人員增加112人,增長0.48%。地質技術人員增加405人,增長5.97%;其中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79人,增長3.09%;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181人,增長13.09%。

(三)經營狀況與職工收入

全省地質勘查行業總收入為248642.52萬元,總資產為272459.78萬元,總負債為168783.82萬元。總支出235454.5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1761.0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6451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5740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30024.15萬元,增長13.85%;總資產增加27220.96萬元,增長11.1%;總負債增加45643.73萬元,增長37.06%。總支出增加21984.64萬元,增長10.3%;節余與收益減虧839.0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006元,增長13.89%;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2492元,增長18.81%。

(四)技術專業與資質

全省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有97家,擁有11類勘查資質共303項。按專業分,區域地質調查7項,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49項,固體礦產勘查93項,液體礦產勘查21項,氣體礦產勘查1項,地球物理勘查29項,地球化學勘查20項,遙感地質勘查3項,勘查工程施工54項,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22項,選冶加工試驗4項。按級別分,甲級資質49項,乙級資質95項,丙級資質159項。按單位分,具有甲級資質的單位有35個,最高為乙級資質的單位為18個,只有丙級資質的單位為43個。

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家,擁有8類勘查資質共101項。其中甲級資質21項,乙級資質38項,丙級資質42項。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7家,擁有7類勘查資質共39項。其中甲級資質9項,乙級資質11項,丙級資質19項。

省核工業地質局共7家,擁有7類勘查資質共29項。其中甲級資質5項,乙級資質16項,丙級資質8項。

省煤田地質局7家,擁有6類勘查資質共28項。其中甲級資質5項,乙級資質9項,丙級資質14項。

中央在湘地勘單位6家,其中在我省注冊地質勘查資質的有5家,它們是: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湖南地質勘查院、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湖南總隊、中國鹽業總公司鹽業地質勘查大隊、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南局長沙地質調查所、核工業230研究所等,擁有9類勘查資質共21項。其中甲級資質4項,乙級資質9項,丙級資質8項。武警黃金十一支隊沒在我省單獨注冊地勘資質,其從事地勘工作使用上級主管單位武警黃金三總隊的地勘資質。

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為便於調查研究傳統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問題,本報告下文中除特別註明的外,所稱「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是指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所屬單位和中央在湘地質勘查單位。

(一)基本概況

1.從業人員構成

職工總數18676人,離退休人員20271人。其中地勘從業人員6807人,工程勘查與施工從業人員3713人,礦產開發從業人員551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4810人。有技術人員4642人,其中地學專業技術人員2799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1942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1016人。與2005年相比,職工總數減少39人,減幅2.1%;離退休人員增加351人,增幅1.76%;地勘從業人員增加144人,增幅2.2%;工程勘查與施工從業人員減少89人,減幅2.3%;礦產開發從業人員增加35人,增幅6.78%;其他產業從業人員減少238人,減幅4.7%;技術人員增加122人,增幅2.7%;其中地學專業技術人員減少18,減幅0.64%;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71人,增幅16.22%;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112人,增幅12.4%。

2.經營狀況與職工收入

年度總收入208538.58萬元,總資產187721.53萬元,生產性資產67503.87萬元,專用設備原值17601.5萬元,專用設備凈值10545.1萬元,總負債為103436.58萬元。總支出199627.58萬元,節余與收益虧損1065.0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2990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4903元。與2005年相比,總收入增加32675.83萬元,增幅18.58%;總資產增加22969.39萬元,增長13.94%;生產性資產增加8591.21萬元,增長14.58%;專用設備原值增加2091.88萬元,增長13.49%;專用設備凈值增加1147.47萬元,增長12.21%;總負債增加15658.59萬元,增幅17.84%;總支出增加28819.02萬元,增長16.87%;節余與收益減虧1178.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844元,增幅14.12%;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1936元,增幅14.93%。

3.資質情況

四個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局和中央在湘地勘單位中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7家。擁有11類勘查資質共210項,其中甲級資質43項,乙級資質79項,丙級資質88項。具有甲級資質的單位31家,最高資質為乙級的單位14家。

(二)各地勘局經濟發展狀況

1.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1)概況。全局20家地勘單位年末職工總數6283人,地勘從業人員4242人,離退休人員7891人。其中技術人員1695人,中級職稱技術人員884人,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413人。

和2005年相比,地勘單位總數沒變,職工人數增加12人,增幅0.15%;地勘從業人員增加87人,增幅4.00%;離退休人員增加379人,增幅5%。技術人員增加30人,增幅2%;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36人,增幅36.42%;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32人,增幅8.40%。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73723.35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21778.62萬元,地勘設備原值7603.98萬元,專用設備凈值4526.6萬元),總負債43203.26萬元。總收入74499.8萬元,總支出66997萬元。節余與收益虧損196.73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2512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6485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8649.94萬元,增幅13.29%;生產性資產增加3272.26萬元,增幅17.68%;地勘設備原值增加913.67萬元,增幅13.66%;專用設備凈值增加709.58萬元,增幅18.59%;總負債增加7520.84萬元,增幅21.08%;總收入增加13658.1萬元,增幅22.45%;總支出增加6262萬元,增幅10.31%;節余與收益為減虧672.19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580元,增幅26%;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 2578元,增幅 18.54%。

2.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職職工2893人,離退休人員為3832名。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087人。有技術人員790人,高級及以上職稱人員178名,中級職稱人員388名。

和2005年相比,地勘單位總數沒變,職工總數減少16人,降幅0.55%。地勘從業人員增加35人,增幅3.33%;離退休人員減少30人,降幅0.78%。技術人員增加25人,增幅3.27%;高級及以上職稱技術人員增加27人,增幅17.88%;中級職稱技術人員增加43人,增幅12.46%。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30099.22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為11278.05萬元,地勘設備原值為2693.67萬元,專用設備凈值為1628.02萬元),總負債12648.34萬元。總收入25629.67萬元,總支出為25222.03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1233.74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3904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2801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3816.73萬元,增幅14.52%;生產性資產增加2717.7萬元,增幅31.75%;地勘設備原值增加320.86萬元,增幅13.52%;專用設備凈值增加111.52萬元,增幅7.35%;總負債增加2868.63萬元,增幅29.33%;總收入增加7320.99萬元,增幅39.99%;總支出增加7854.23萬元,增幅45.22%;節余與收益為減虧278.2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556元,增幅12.60%;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1118元,增幅9.57%。

3.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職職工3775人,從事地質勘查及其延伸業的人員1189人,其中地學專業人數556人,具有高級職稱人員178人,中級職稱人員325人。離退休人員4876人。

與2005年相比:在職職工增加70人,增幅1.89%;從事地質勘查及其延伸業的人員增加3人,增幅0.25%;地學專業人數增加4人,增幅0.72%;具有高級職稱人員增加2人,增幅1.14%;中級職稱人員增加14人,增幅4.50%;離退休人員增加16人,增幅0.33%。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45390.10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為20908.15萬元,專用儀器設備原值為1640.67萬元),總負債30878.80萬元,總收入為76933.07萬元、總支出79698.47萬元,節余與收益537.31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1936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4645元。

較2005年,總資產增加6429萬元,增長16.50%;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增加793.98萬元,增長3.95%;專用儀器設備原值為234.44萬元,增幅16.67%。總負債增加2768.8萬元,增幅9.85%。總收入增加9492.39萬元,總支出增加10159.67萬元,增幅分別為14.08%和14.61%。節余與收益增加184萬元,增幅52.1%。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168元,增長1.43%;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935元,增長6.82%。

4.湖南省煤田地質局

(1)概況。全局7家地勘單位在冊職工2312人,離退休職工2863人。地學專業人員383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人員136 人,中級技術職稱227人。

與2005年相比:在冊職工減少32人,降幅1.37%。離退休職工增加14人,增幅0.49%。具有高級技術職稱增加13 人,增幅10.57%。中級技術職稱增加16人,增幅7.58%。

(2)經濟發展狀況。總資產27443.57萬元(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7105.85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2167.36萬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1260.4萬元),總負債12693.08萬元,總收入21648.39萬元,總支出21436.98萬元。節余與收益為虧損389.24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13773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13747元。

和2005年相比,總資產增加3218.81萬元,增幅13.29%(其中生產性資產增加980.84萬元,增幅16.01%;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增加482.36萬元,增幅28.63%;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凈值增加264.86萬元,增幅26.60%);總負債增加2193.47萬元,增幅20.89%;總收入增加2293.53萬元,增幅11.85%;總支出增加2460.17萬元,增幅12.96%。節余與收益為減虧4.55萬元。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增加2916元,增幅26.86%;離退休人員人均年離退休費增加2069元,增幅17.72%。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調查的基本情況

2006年度,在省內開展了13個公益性地質調查項目,項目經費2411萬元。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承擔12項,經費2211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承擔1項,經費200萬元。

公益性地質調查中,中央財政出資項目11個,投入經費2088萬元,包括:1個1:2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80萬元)、1個1:5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116萬元)、1個1:20萬區域重力調查項目(90萬元)、4個1:5萬礦產資源遠景調查項目(730萬元)等共7個基礎地質調查項目,經費1016萬元;4個礦產資源調查評價(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經費1072萬元;省級財政出資項目2個,分別為「湖南省1:20萬區域化探遺留問題成果報告編制及印刷」(223萬元)和「1:5萬湘幅、橫溪幅礦產資源遠景調查」(100萬元),投入經費323萬元。

我省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具有以下三大特點:一是以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為主體,所有13個項目均為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二是以礦產資源為主線,13個項目均為地質找礦服務;三是投資渠道多元化,以中央財政為主,佔全部投資的86.6%,省級財政開始加大投入,為全面加強基礎性地質調查工作提供經費保證。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的基本情況

2006年度,四個地勘局所屬地勘單位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58個,經費9141.17萬元。完成主要實物工作量鑽探61253.46米,槽探94451.04立方米。

湖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完成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30項,經費5523萬元,其中吸收外資合作勘查經費882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21509.7米,槽探48819立方米。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17項,經費1974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為鑽探16132.09米,槽探23054.01立方米。

湖南省核工業地質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6項,經費1146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15429米,槽探5984立方米。

湖南省煤田地質局: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5個,經費498.17萬元。完成主要工作量鑽探8182.67米,槽探16594.03立方米。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2006年度,全省國有地勘單位基本上沒有從事大規模的礦產開發工作。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礦產開發支出為1965.3萬元,收入為1104.7萬元;省核工業地質局礦產開發支出為184萬元,收入235萬元。總體看來,投資規模小,經濟效益不佳。

(六)工程勘查施工基本情況

四個地勘局所屬單位均從事工程勘查施工,年度實現結算總收入104726.3萬元。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4.5億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1.67億元;省核工業地質局5.5億元;省煤田地質局0.71億元。各地勘局充分發揮在工程地質、樁基礎施工等領域的技術優勢,積極承攬項目,安置了大量職工,取得了較好的效益。

(七)其他產業基本情況

2006年度,各地勘局在機械製造、物業、教育、醫療、房地產、園林和服務等產業上均奠定了一定基礎,並有較大的發展。其中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經營收入同比增長達22.5%;省核工業地質局經營收入為4773萬元;省煤田地質局經營收入4164萬元;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經營收入1.67億元,比2005年增加0.18億元,增幅12.1%。

三、地質勘查行業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近些年來,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根據國家政策和自身特點,進行了多項卓有成效的改革。通過整合資源,突出特色,內部挖潛,苦練內功,初步實現了地勘隊伍全面脫貧解困,各單位基本具備了一定的市場生存和競爭能力。

(一)整合資源,同城合並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率先實施同城合並,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也啟動隊伍重組工作,以優化布局、調整結構、整合資源為重點,將同一城市內的所屬地勘單位進行合並,全面整合了人力資源、信息資源、資質資源,減少了內部無序競爭,簡化了行政管理,提高了工作效能。通過隊伍重組,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發展較快的單位人力資源不足,發展較慢的單位市場競爭能力較差的問題,以一個品牌帶動一片,達到了強強聯合、以強扶弱的目標,提高了市場競爭力和佔有率,拓寬了發展空間。

(二)事企分開,做大實業

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大力推行「產業興局、實業興局」的發展戰略,引進企業機制,將事業管理和企業運作分開進行。抓住地礦業、建築業和物業三大產業系統,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行「資本真實化,產權人格化,運作規范化」,在全局范圍內進行人財物的資源重組,分別組建江山地礦集團公司、中南市政建設集團公司和江山物業集團公司。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以地質工程施工的專業優勢資源,組建湖南省地質建設(集團)總公司,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以工程勘查施工為重點,以樹立品牌為興業之本,以省內擴展、省外紮根為發展思路,優勢進市場,強勢創市場。2006年度工程勘查經營收入達4.5億元,成為了局內龍頭企業。

(三)產業分離,加強勘查

為做大做強地質勘查,四大地勘局分別組建了一個綜合性的地質調查(勘查)院。通過項目運作,留住了一批地質技術人員,培養了一批地質勘查骨幹,較好地完成了國家和社會出資的各類地質工作。

(四)單位進城,穩定隊伍

為穩定地勘隊伍,改善職工生活、工作、學習條件,更好地盤活各地勘單位的知識、技術等優勢資源,各局努力創造條件,爭取政策,大力推進地勘隊伍就近向地級市和省會城市搬遷工程。省有色地質勘查局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均已進城;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全面加快了進城速度,目前只有一家單位仍在縣城,正在實施搬遷工作;省煤田地質局和核工業地質局的進城速度也在全面加快。地勘單位進城,全面改變了地勘隊伍的精神面貌和市場形象,過去萎靡不振、破爛不堪、人心渙散的局面大為改善,增強了地勘單位和職工的自信心與創造力,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穩定效益。

(五)創新機制,加快發展

省煤田地質局積極探索體制改革,通過機制創新,按市場規律調整分配製度,全面調動了地勘單位和職工的積極性,為下步發展建立了良好的運行機制和環境。近年來,該局按照「小局大公司、小隊大企業」的思路,在保存事業性單位的基礎上,推行內部股份制,主體向企業化過渡。收益80%由投資人享有,按投資額進行分配;20%歸局或隊。省核工業地質局也全面完善和推行了「資質公有化,資產私有化,項目責任化,人員社會化」的管理制度,力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省有色地質勘查局出台新政策,逐年核減局屬各單位不良資產,促使局屬二級單位輕裝前進,集中精力搞經營,一心一意謀發展。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也採取措施,主動關停一些經營不善、市場不好、資不抵債的單位和企業,核減二級單位的不良資產,讓困難企業逐步退出市場。各局在改革過程中,均充分考慮了穩定的因素,採取分別對待、分步實施、穩中求進的策略。有色地質勘查局實行了內部經費分開,改善保障制度的政策。尊重歷史,照顧現實,確保離退休人員老有所養、老有所醫,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則針對不同改革內容,採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區別處理。既保持穩定,又推進改革,促進發展。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一)以局為單元,深化改革

各地勘局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組織機構,人、財、物各自獨立,在地質勘查、工程施工和多種經營三大領域各具特色,在產業經濟發展和改革重點上也不盡相同。以局為單元推進改革,符合湖南的實際,也是客觀形勢的需要。

(二)做產業文章,發展實體

各局及其所屬地勘單位,均在一定領域有較優勢的產業和相應的經濟實體,這是企業化改革和發展的基礎,必須進一步做強做實。省有色地質勘查局致力於做強三大集團總公司,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在進一步促進地質建設總公司發展的基礎上,加強房地產、物業等的發展,做強實體。

(三)向企業過渡,明晰權屬

企事分離,事業管理一塊按事業體制運行,企業經營一塊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和市場規則運行,建立統一、協調、有序、高效的管理體制,形成充滿活力、具有競爭力的社會經濟組織和市場主體。省煤田地質局明晰經營者、管理者、投資者的身份,重組力量,實行專業化改造;省有色地質勘查局以企業集團公司的方式,分解企業和事業;省核工業局以建立混合制經濟形式,以「脫鉤、分類、放權、搞活」為手段,明析權屬,企事分離,發展外向型、自主型企業,這些做法均值得借鑒。

五、對策建議

(一)給足改革成本

國有地勘單位資產較少,除少量的固定資產外,幾乎沒有其他資產,形成的地質成果資料也基本進入社會共享體系。國有地勘單位原來是小社會,與外界接觸較少,適應市場的能力較差,進入市場的成本較高,壓力較大。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比國有企業改制難度更大。建議進一步採取措施,向國有地勘單位注入改革成本,進一步為國有地勘單位減負,推動改革進程。

(二)落實優惠政策

中央和省級政府對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和發展,先後出台了一些優惠扶助政策。但多數政策以導向性為主,不夠具體,沒有配套的辦法和措施。相關部門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優惠政策往往難以落實,或落實不到位。建議中央政府及有關部委就地勘單位享受的優惠政策進一步逐項制訂具體辦法和措施;出台激勵政策,調動地勘單位和廣大地質工作者從事地質找礦的積極性、主動性。

(三)大力培養人才

人才始終是事業發展的根本。人才緊缺,尤其是技術人才和綜合性人才的緊缺,是當前困擾和阻礙地勘單位發展的突出問題之一。建議從高等教育入手,加大地質類人員的培養;出台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到地質隊工作;完善政策措施,提高野外一線工作人員的待遇。

(湖南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