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地質之角
Ⅰ 華中科技大學與清華大學的發展教育心理學,哪個比較好 應用心理學 哪個比較好
第一等級:這幾個學校是國內心理學專業的塔尖,有中科院、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如果你認為自己對考研有足夠的信心、毅力和能力,強烈推薦這幾個學校,但由於這些地方代表著國內的最高級別,所以他們的試題或者內容涉及面廣或者難度較大,不自信者慎重考慮!除了這幾所學校外,有兩所教育部直屬的師范類院校也很不錯:華東師范大學和西南師范大學。
如果你能考入上述的任何一所學校不管是對將來的繼續深造還是學術研究或者就業都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第二等級:如果你很注重學校的牌子,而把專業的好壞看的略微差些的話,不妨可以考慮下面幾個學校:(想學心理學的,建議不考慮)
(1)上海交大:這個學校的心理學要求考數學,另外一門專業課是管理學或者計算機任選,這樣對於本科學的是這兩個專業的跨專業考生來說有很大的優勢。
(2)武漢大學:在哲學院和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兩個地方分別招收心理學,這個學校的好處就是它不考心理學統計和測量還有實驗心理學,它考的是普心和教育學兩門,這樣對於有教育學功底或者是偏文的同學來說有優勢。
(3)華中科技大學:在三個學院有心理學專業,它考的書少,而且這個學校提供專業課大綱和歷年試題,復習起來更有針對性。
(4)吉林大學:在哲學社會學院招收基礎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兩個專業,初試都是三本書。
(5)中山大學:在教育學院招收基礎和應用兩個專業,而且中大是國內心理學研究較早的學校之一,有國內知名的楊中芳教授主持教學。
(6)南開大學:在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招收應用心理學。
(7)四川大學:這個學校的精神分析研究在國內很知名。
以上幾個學校的牌子都是響當當的,只是在專業上較上面幾個學校稍微差點,但也都各有自己的特色。
第三等級:國內心理學發展比較靠前的一些師范類院校:有華中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山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陝西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等,其中華中和華南兩個學校的心理學最近幾年都發展的很快,招收的人數也相對較多,建有自己的心理學院或心理學系;首都師范大學有著天然的地理優勢,靠近北師北大等學術高地,因此也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特色;南京師范大學對於心理學史的研究在國內很知名;陝西師范大學從歷年試題來看它考一些客觀題,可能答題相對容易一些;天津師范大學有沈德立教授;山東師范大學也是後起之秀,而且全部公費;上海師范大學和浙江師范大學考的書都很少,只有兩本,相對好准備。另外還有兩所心理學發展很好的綜合類大學:蘇州大學和暨南大學,這兩所學校都是211工程類學校,他們的心理學也都發展的很不錯,並且這兩個學校處在國內的兩個經濟發展的黃金地段,所以工作前景很看好,待遇也相當不錯。
第四等級:因為現在報考心理學的學生跨校跨專業的很多,所以有很多人或許並不想一味的去擠名牌名專業,那麼有下面幾個學校你是不是可以去考慮以下:中國政法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體育大學,武漢體育學院。這幾所學校可能沒有上面那些學校報考的那麼熱,可是他們從心理學的發展角度看都有自己的新點,比如說中國政法的犯罪心理學司法心理學的研究,中國傳媒的傳播心理學,中國地質大學對安全心理學的研究都很新,所以如果你不想一味的去擠應用,擠發展與教育而破頭的話可以考慮這些學校,另外大家都知道體育人才除了身體條件外,良好的心理學狀態也是比賽獲勝所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北體武體對於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在恰逢2008奧運的時候也必將有他們廣闊的應用空間。
第五等級:各省地市的一些師范類院校,在這里不一一列舉
Ⅱ 請問,清華大學出過哪些名人
1、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王淦昌
中國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科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1930年,在清華大學擔任教師助理的王淦昌在導師葉企孫、吳有訓的鼓勵下,考取了官費留學德國的研究生進入柏林大學學習。
2、高曉松
高曉松生於1969年,從小就是在清華園家屬院裡面長大的,從小就受到校園環境的熏陶,圖書館就像家裡的書房一樣,讀了很多書,是目前著名的音樂人、製片人、歌曲創作人、脫口秀主持人、導演很多的頭銜。
3、於詠琳
於詠琳,清華的高材生。出演的電視劇和電影也不少,在2005年出演電影《中國刑警》正式走進娛樂圈;在2007年出演著名電影《越王勾踐》演鄭旦一角,出道時間不長就和陳寶國、尤勇搭戲,可見演技了得;
2012年的時候出演的電視劇《杜拉拉升職記》正式走進大眾的視野,紅極一時。但從那以後就開始慢慢淡出娛樂圈全心做公益事業。參與孤兒艾滋病公益活動,在2014年出席了孤獨症公益的活動。
4、田亮
中國內地的跳水王子,在1987年的時候接觸跳水,就開始了開掛的人生,經過自己的努力,田亮的天賦更加突顯,在1993年的時候就選入了國家隊,在2000年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就得到奧運金牌,2002年亞運會跳水冠軍,2004年雅典奧運會跳水冠軍。
5、章澤天
章澤天出生在1993年的南京,因高中期間同學拍照留念的一張手握奶茶的照片走紅,被大家稱為「奶茶妹妹」,因在校表現良好,而且參與公益活動做主持人,被保送到清華大學,在2013年的時候去美國交流學術認識了劉強東,因此結緣,後來結婚生子。
Ⅲ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面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區佔地面積是453328.8平方米。
中國地質大學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29號,前身是1952年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唐山鐵道學院等院校的地質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
1960年被評為「北京市文教戰線紅旗學院」,躋身於64所全國重點高校行列。1970年遷校,1978年在鄧小平同志直接關懷下,在北京原校址恢復辦學。1987年成立中國地質大學,在京漢兩地相對獨立辦學,是我國首批試辦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
並首批進入"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行列。2000年2月,中國地質大學由國土資源部整體劃轉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大學總部撤銷,京漢兩地獨立辦學。2006年9月,教育部和國土資源部共建中國地質大學。2017年9月,學校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3)清華大學地質之角擴展閱讀:
一、校園環境概況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學校正門面對學院路,東面為北京科技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南鄰學院橋、北四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鄰成府路、北京語言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西鄰五道口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
從學校正門(也稱東門)東北角空中俯瞰,能夠清晰看到學校正門的景色,包括主教學樓、運動場、2公里長的林蔭大道,林蔭大道北側的教學樓群。
教學區主要樓宇有:教1樓、教2樓、教3樓、教4樓、教5樓、測試樓、地調樓、探工樓、綜合教學樓、綜合辦公樓、圖書館、南翼樓、科研樓、逸夫樓、地質博物館等。
學生宿舍主要包括:學9樓、學10樓、學14樓、學15樓、學16樓、學17樓、學18樓、學19樓
學校建有50000平米田徑賽場,設有容納上千人的看台,1個攀岩壁,1個標准跑道、2個足球場、9個標准籃球場、2個羽毛球場和1個網球場。
體育館由游泳館、籃球館、室內攀岩壁、文體中心、地下健身用房等幾個部分組成。
國際會議中心建築面積達2.7萬平方米,建有主辦大型會議和各類專題會議的現代設施,擁有369間風格別致的客房。
學校餐飲設施主要包括餐飲中心、教工餐廳和清真餐廳。
二、師資力量
截至2016年10月,學校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餘人,繼續教育和網路遠程教育在讀生60000餘人;教職工135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800多人,高級職稱教師500多人,博士生導師200多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1人。
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千人計劃」長期項目4人,「千人計劃」青年項目1人,「萬人計劃」「創新人才推進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和講座教授5人。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項目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6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9人,「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5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24人,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5人。
我校現有專任教師中3人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6人獲李四光地質科學獎,5人獲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32人獲"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其中金錘獎7人,銀錘獎25人)。
全國優秀教師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北京市優秀教師13人,北京市教學名師16人;此外,150多位國內外著名學者被學校聘為特聘教授或兼職教授。
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211里算什麼水平值得報考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里算上游水平,值得報考,特別是地質專業全國第一。
中國地質大學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校的地質、工程等系科合並組建的北京地質學院。於1960年被中央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文革時期外遷。1975年整體遷至武漢,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在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進入教育部直屬高校序列。2006年,教育部、原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
「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入選者29人,湖北省「百人計劃」入選者11人(長期項目8人、青年項目3人)、湖北省「楚天學者計劃」入選者80人(特聘教授20人、講座教授16人,楚天學子44人)。
擁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3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9人。
Ⅳ 思念賈福海先生
錢學溥
1954至2004年,在這漫長的50年間,我曾多次有幸在賈福海先生指導下進行工作。下面敘述的是幾個印象比較深刻的片斷。
1.黃河規劃委員會
1953年,在黃河流域,地質部工程地質處組建有兩個工程地質隊。賈福海先生任黃河中游工程地質隊隊長,姜達權先生任黃河中下游工程地質隊隊長。1953年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姜達權先生的帳下。姜達權先生要我熟悉、整理三門峽、鹽鍋峽等壩址的地質資料;要我針對水利樞紐工程地質勘察,編繪一張黃河流域大地構造圖。
1954年3月,我被調到黃河規劃委員會地質組,組長是馮景蘭教授和賈福海先生。我很高興來到這個地質組,因為馮景蘭是在清華大學教我們普通地質學的教授,他曾誇獎過我的塊狀圖畫得好;而賈福海先生是一位我所敬仰的先輩。
3月初,黃河規劃委員會組織考察團,赴黃河流域考察。考察團的規格很高,由水利部副部長帶隊,國務院開的介紹信。考察團包括蘇聯專家組12名專家,我國水利、地質等方面的權威人士,以及其他翻譯、工作人員等,共有40多人。馮景蘭教授、賈福海先生和我,可以說參加了全部的野外考察活動。在野外,經常受到馮景蘭教授和賈福海先生的指點,4個月下來,受益匪淺。野外工作十分緊張辛苦,但也遇到不少趣聞逸事,下面略述一二。
野外考察從黃河上游劉家峽一直到黃河河口,當時道路不好,大部分是砂石路和土路。乘坐的汽車,清一色都是戰爭遺留下來的美國軍用卡車,浩浩盪盪有10多輛。其中,蘇聯和我國專家乘小吉普,一般工作人員乘中吉普,軍用10輪大卡車上裝的是大家的行李和考察團的雜物。
考察團幾乎每天都是早上出發,傍晚留宿到一處新的地點。當時,在我國西北一些偏僻的地區,經濟十分落後。4月的一天傍晚,車隊風塵撲撲地來到一個小村莊。剛一進村,就看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許多村民迎候在那裡。他們對汽車很感興趣,大家嘰嘰喳喳,東看看西摸摸。一位老人,手裡柱著拐杖,摸著我們的汽車,自言自語地說:「火車?……汽車?……噢!……是飛機」。
第二天早上,還是有不少村民圍在汽車旁邊,考察團員們上了車,汽車已經啟動了,忽然有人大喊停車,司機下了車,看到兩個年輕人從車底下爬了出來。司機嚇得出了一身冷汗,破口大罵。年輕人委屈地解釋說:「我們想看看你們汽車里有沒有牛」。司機感到莫名其妙,年輕人進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疑問:「沒有牛,你們的汽車咋會跑;沒有牛,你們的汽車咋也要喝水;沒有牛,你們的汽車上坡咋也要喘氣」。一連串的問題,問得司機一時語塞。事後得知:這是當地政府為了宣傳「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特意組織當地群眾來參觀參觀汽車。
5月份,考察團來到了賈福海先生工作過的黃河中游。由於黃河幹流喇嘛灣、萬家寨、龍口幾處壩址不通公路,考察團只得自內蒙托克托上船,在船上沿黃河考察這幾處壩址。峽谷中的黃河水流湍急,船隻能下行不能上行,並且十分危險。使用的木船都是一次性的,船體很大,平底,做工十分粗糙簡陋。4根又長又粗的木棍,砍一砍就權當了劃水槳。當地勝產煤炭,木船裝滿煤炭,沿河而下,到了鄭州,木船也就壽終正寢,按劈柴的價錢賣掉了。
那天早上,考察團分別上了兩只木船,每隻木船的後面都拖著一隻小木船,以備急用。水利部副部長、蘇聯專家、包括馮景蘭教授和賈福海先生在內的中國權威人士,都坐在第一隻木船上。一路上天氣晴朗,工作順利。船艙里堆放著剛從北京送過來的麵包、燒雞和紅葡萄酒。大家有說有笑,大口地吃著喝著,欣賞著黃河峽谷兩岸仲春特有的風光。船行駛在峽谷里,速度很快,到了下午,已經進入了山西省河曲縣境內。正當大家慶幸一天工作即將順利結束的時候,忽然看到前面的一隻木船沖上了暗礁,停在了黃河急流水面的中間。看到眼前的情況,我們第二隻木船趕緊停靠在了岸邊。
當時沒有任何通訊工具,在沒有人煙的峽谷里,只能企盼奇跡的出現。但是,約摸過了一個小時,那隻停在暗礁上的大船仍然是紋絲不動。人們開始焦慮了,船工們說,船老大說不定有辦法。船老大是個消瘦的老漢,年近花甲,沉默寡言,一個人一直坐在岸邊的崖底下。聽到船工的建議,考察團的有關領導趕緊把燒雞和葡萄酒送到老漢的面前,但是老漢卻是不吃不喝,仍然緊鎖著雙眉,一口一口地抽著他的旱煙袋。大家在無望的煎熬中一分一秒地度過時光,又過了個把小時,天色開始暗了下來。老漢忽然站了起來,他一個人上了小船,要大家把小船拉向上游,大概拉了有500米,他讓人把繩索解開。老漢在船上奮力地劃著雙槳,只見那小船像脫韁的烈馬一樣,沖向那隻擱淺的木船,遠遠地只聽到「砰」地一響,奇跡發生了:大船和小船同時旋轉了一個角度,一同奔向了下游。大家被眼前發生的奇跡驚呆了,過了兩三秒鍾,才有人呼叫了起來。站在我身邊的一位水利技術員,在歡呼跳躍中,不幸嘴裡的假牙掉了出來,當即被腳下黃河的激流沖走了。但是看起來,他卻毫不介意,仍然張著沒有門牙的大嘴,歡呼跳躍著。
6月份來到了三門峽,中外專家異口同聲地贊賞三門峽優異的條件。作為壩址基礎的閃長玢岩堅固穩定;壩址地形較為開闊,適合安排溢流道、電廠、排沙孔等建築;大壩位於黃河的下游,對防洪、灌溉都十分有利等等。大家一致認為,在黃河46個梯級當中,第一個應當修建的就是三門峽。
6月底,回到了北京,開始編寫《黃河流域規劃報告》。我們地質組在一間大的辦公室里,馮景蘭教授的辦公桌靠近窗戶,賈福海先生和我的辦公桌面對面。我的任務是編寫黃河支流水庫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報告的章節、壩址水庫的工程地質評價等方面,賈福海先生經常給予我耐心細致的幫助。
2.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
1955年10月,在結束新安江水庫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填圖工作以後,我和任福弘、李正清等人,被調往三門峽地質勘探總隊。當時,經過長征的馬志卿同志擔任總隊的副隊長,賈福海先生擔任總隊的副隊長兼主任工程師。報到以後,賈福海主任工程師要我擔任壩址工程地質隊的第一地質隊長,全面負責壩址的工程地質填圖和鑽探編錄、壓水試驗等工作,負責初步設計階段壩址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的編寫。
實際上,任福弘有填圖的經驗,他負責的壩址工程地質填圖不需要我指點,只是他們過黃河,有時需要我簽個字。因為那時三門峽沒有電,黃河兩岸之間只有一條鋼絲繩,鋼絲繩上吊著一個大的木箱,靠著6個工人奮力絞動一個大的絞盤,慢慢地把木箱和木箱里的人員、鑽具等送到黃河的對岸。當時,我和填圖的地質人員一同住在大壩壩址岸邊的帳篷里。早上起來,一同到結了冰的黃河水邊,舀起冰冷的河水漱口。早飯以後,他們去填圖,我的任務主要就是到壩址附近看看,熟悉壩址附近的地層、地貌,觀察作為壩址基礎閃長玢岩風化、構造破碎帶發育的情況,為編寫報告打下基礎。
在鑽探編錄、壓水試驗方面,有陳祺江把關,他是壩址工程地質隊的第二地質隊長,工作認真細致,不需要我操心。只是有一天,他向我反映說:不知為什麼,當地下水位位於試段之間時,計算的單位吸水量往往有相當大的誤差。我仔細分析了前蘇聯列寧格勒設計院提供的壓水試驗規程,發現當地下水位位於試段之間時,規程規定的計算壓力值的計算公式有誤。根據靜水壓力的原理,我推導出一個正確計算壓力值的計算公式。後來那個公式刊登在了1957年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刊物上。
地面填圖和鑽探壓水試驗工作結束以後,總隊要求我們7天提交壩址的初步設計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我從實驗室借來了兩台手搖計算機,有關的地質人員集中在一間大的辦公室里,明確了任務和分工。8點鍾上班,有的人編繪平面圖,有的人編繪鑽孔柱狀圖和工程地質剖面圖,我負責主編文字報告。手搖計算機用來計算、核對各種數據和參數。辦公室里除了手搖計算機沙沙的聲音以外,十分安靜。經過7天緊張有序的工作,我們提交了報告。
提交了報告以後,部水文局調我去長江三峽工作。臨行前夕,總隊馬志卿隊長和賈福海主任工程師找我談話。馬隊長肯定我按期完成了任務,但是批評我沒有安排大家加班加點,沒有秉燭夜戰,沒有形成一個大會戰的氣氛。賈福海先生沒有批評我,只是勉勵我今後到了新的工作崗位,仍要努力工作。
第二天我和孫素貞兩個人,收拾好自己簡單的行李和雜物,中午趕到了會興鎮,乘火車午夜到達了鄭州,住了一宿,第三天回到了北京。
1979年夏天,我去西安開會回來,特意在會興鎮下了火車,坐汽車來到三門峽大壩。電廠的工作人員十分客氣,帶我參觀了大壩、電廠和十分壯觀的黃河溢流道。依照我的要求,他們還帶我參觀了壩址下游開采奧陶系岩溶地下水的管井。離開的時候,我特意在壩前的水庫里,暢遊了1小時。沒有想到,與當時奔騰混濁的黃河迥然不同,那開闊的庫水十分深邃、恬靜和清澈。仰游在水面上,望著藍天、大壩,不禁浮想聯翩,回想起1955到1956年,在賈福海先生領導下,在三門峽從事勘察工作時的情景。
3.勘探西張水源地
1958年春天,部水文局張更生局長要我負責組建山西水文地質隊。我拿上一張地質部開的介紹信,率領侯立臣、唐熾昌、胡長和等7名技術骨幹,來到太原山西省地質局,組建了水文地質隊。按照山西省領導的意見,我們首先奔赴晉東南缺水的石灰岩山區——平順縣,開展了工作。
1964年初,地質部下達給山西省地質局一項重點任務——在太原北郊尋找確定一處特大型水源地,要求當年提交勘探報告,提交A2級地下水可開采量15萬m3/d。部水文局沈樹榮工程師親自來到太原,晉見了山西省地質局申夢華局長,傳達了部水文局賈福海總工程師的意見——要求錢學溥親自確定這個水源地的位置並編制這個水源地的勘探設計。
我要求地質局安排一輛蘇聯嘎斯69吉普車,在太原的北郊和東、西山跑了一個星期,確定有奧陶系岩溶水補給的汾河沖積扇作為勘探的對象,定名為西張水源地。編寫的勘探設計,通過了濟南設計評審會議的審查。為了完成這項重點項目,在勘探地區,架設了高壓線和變壓器,買來了3台仿蘇的YKC-20型大口徑沖擊鑽鑽機和大流量的水泵。施工結果,十分理想。抽水試驗,單井出水量都在4000m3/d以上,地質局組織了各地質隊的技術負責,到現場進行了參觀。1964年11月份提交了勘探報告。當月,部水文局賈福海總工程師率領水文局孫鴻冰、沈樹榮工程師以及北京水文地質隊賓德智等幾位專家,來到太原驗收評審這項重點勘探項目。以賈總為首的專家組,肯定了我推導的「消除井損計算滲透系數的公式」(日後,該公式納入了供水水文地質勘察國家標准、專著和水文地質手冊,並獲得了地質礦產部頒發的科技進步獎)。會議一致通過了這個勘探報告,評審通過A2級地下水可開采量16萬m3/d。經過幾年的開采,該水源地的實際開采量達到了18萬m3/d。
4.《太行山石灰岩山區的飲用地下水源》
1965年大旱,山西太行山石灰岩山區用水十分困難,有個村莊的村民甚至需要走一天半的山路,下山到河北省境內,才能背回一桶水。7月份,山西省組織山區找水工作隊,指定我任技術隊長。
當時我對石灰岩山區尋找飲用地下水源,心中無底。於是結合工作,在盂縣、陽泉、平定、昔陽、和順、左權6個縣市,步行約1000km,調查了200多個現有的和失敗的水井,總結當地作為飲用水源的水井有12種水文地質類型。工作之餘,我撰寫了一篇名為《太行山石灰岩山區的飲用地下水源》的論文,寄到《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輯部。沒有想到的是,兩個星期以後,編輯部寄來的竟是賈福海總工程師寫的評審意見。賈福海總工程師不僅對該論文的文字進行了詳細的審閱,並且要求每一種類型,附一幅獨立的剖面圖和圖例(原稿為了節省篇幅,12種類型的剖面圖集中在了一起,只有一組共用的圖例)。我按賈福海總工程師的要求進行了修改,該論文刊登在了1966年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雜志上。
5.天橋黃河水下岩溶大泉
1959年,宣化地質學校承擔晉西北廣大石灰岩地區的1:20萬水文地質普查。提交的報告指出奧陶系的泉水流量不大,觀測到的最大的泉水流量只有2.18L/s。我認為這個結論值得懷疑,因為晉西北出露有近萬平方公里的石灰岩,地表沒有河流,在黃河河谷,應該有流量很大的岩溶泉水或是水下的岩溶泉水出露。從地質圖上可以看到,保德以下出露的是石炭二疊系碎屑岩地層,那麼,保德以上的一段黃河河谷,就應該是奧陶系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帶。文化大革命期間,工作基本癱瘓了,我考慮可以「理論找礦」,當然也可以「理論找水」。1967年6月26日,我隻身來到了偏僻的保德縣,當天下午就迫不及待地背起挎包,在黃河河谷里沿著岸邊向上遊走去。經過鐵匠鋪村,邊走邊看走了七八千米,見到黃河河道中有一個岩石小島,兩岸岩層翹起,說明發育有斷層構造。附近黃河東岸黃石崖溝有約300L/s的岩溶地下水出露。訪問當地的群眾,他們說,這一段黃河冬天不結冰。這種河水不結冰的現象,說明有大量的岩溶地下水在河水水面以下匯入黃河。當晚回到保德縣招待所,雖然晚飯每人只賣給3 兩稠粥(土稱和則飯),但是找到了晉西北近萬平方公里石灰岩地下水的排泄帶,心裡感到十分欣慰。
1979年,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編輯室主任閻錫嶼工程師的邀請,撰寫並發表了《山西省岩溶泉水》一文。文章中,根據當地的一個小居民點——天橋村,把上述岩溶泉水命名為「天橋泉」。參考補給區石灰岩的出露面積、降水量等因素,推斷該水下泉水的總流量約有10m3/s。
1982年,我們山西水文地質隊在保德至河曲黃河河谷,施工大口徑水文地質普查鑽,不少鑽孔的自流水量都在10000m3/d以上。我把這個情況,匯報給了賈福海總工程師。賈總十分高興,那年秋天,他率領了一個強大的岩溶專家代表團——包括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專業委員會辛奎德主任委員、岩溶研究所袁道先所長、水文地質研究所盧耀如研究員等知名專家學者,到現場進行了考察。
賈總的老家就在山西省原平縣大牛鎮。那次考察,從太原坐火車出發,在原平縣轉乘汽車,經過大牛鎮來到河曲縣。一路上,賈總很是高興。記得考察團一行人等,來到河曲縣招待所,縣政府領導知道原平縣大牛鎮是賈總的老家,在吃飯的時候,特意請來了一位來自原平縣的女服務員,為賈總介紹家鄉的情況。賈總聽到親切的鄉音,不禁喜形於色。另外,我還記得,那次晚餐我坐在賈總的左邊,晚飯快結束的時候,賈總對我說,文化大革命以前,他曾提名要我隨他應邀去國外工作,但是山西地質局強調工作需要,沒有如願。這雖然只是一件多年以前的憾事,但是當時聽起來,仍然是勃然心動,感悟到受到賈總厚愛的欣喜。
這處泉水被賈總為首的專家組肯定以後,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視。80至90年代,天橋泉被列為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並為擬建中的保德電廠、府谷電廠、河曲電廠,沿天橋泉的排泄帶,圈定勘探了3 處特大型的水源地。其中,鑽孔的最大自流水量達到了創紀錄的56000m3/d。1987年,上游龍羊峽水庫蓄水,黃河河道基本乾枯,實測這一段岩溶地下水的總排泄量為12.4m3/s,這是後話。
6.《中國蓄水構造類型》
1980年,科學出版社邀請我撰寫一本反映我國蓄水構造類型的科技書籍。在對編寫大綱的討論過程中,得到了陳夢熊、張宗祜、胡海濤、方鴻慈、哈承佑、劉光亞、崔光中、秦毅蘇等國內知名專家學者的指導。為了充分反映我國多姿多彩的蓄水構造類型,我走遍了我國30個省、市、自治區,查閱和搜集了1000多份區域和水源地水文地質勘查方面的資料。1990年,出版了《中國蓄水構造類型》一書。該書共有64萬字,書中論述了蓄水構造的概念、控制因素、中國蓄水構造類型劃分的原則等,並將我國蓄水構造劃分為4類25型。書中精選了396個實例、413幅水文地質剖面圖和平面圖,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大城市主要的蓄水構造,也包含了像遼寧海底岩溶大泉、藏北高原凍土區地下水、西沙群島珊瑚砂潛水等許多珍貴的勘查資料。該書闡述了各種蓄水構造的形成、可開采水量和一般規律。
記得1980年接受這項任務的時候,我擔任著山西水文地質隊總工程師的職務。山西水文地質隊是個大隊,職工最多達到1100人,開動千米鑽機18台,每年提交各種勘查和科研報告10多份。另外,我還擔任山西省人大代表、山西省水資源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專業委員會委員等大大小小18個職務。因此,只能斷斷續續每次抽出幾天、十幾天工作間隙,去各省市踏勘和搜集資料。1984年調回北京,任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辦公室副總工程師。當時家住京西魯谷,經常是每天晚上7點到家,7點半開始整理圖件和撰寫文稿,午夜1點半睡覺。
1987年5月,我把完成的書稿送到了科學出版社。沒有想到,責任編輯說,按照新的規定,書稿必須經過專家的評審。我一沒有經費,二沒有時間,這可難壞了我。我當即想到的就是求助於水文地質界的第一把交椅、科學院資深院士賈福海先生。
當天,我帶著厚厚的3大本書稿,來到了賈福海先生的住所,那天賈福海先生不在。我敲門,門內一位老婦人問:「誰呀?」我說:「我姓錢。」「你是錢學溥吧?」門開了。我第一次見到賈夫人,一位慈祥的老婦人。我驚訝地問,您怎麼知道我叫錢學溥。賈夫人平靜地答道:「賈總曾經念叨過你。」
過了兩個星期,我帶上了兩瓶酒,又來到了賈福海先生的住所。賈福海先生親自給我寫了評審意見。至於那兩瓶酒,賈先生執意不肯收下,我也只有尊敬不如從命了。賈先生對《中國蓄水構造類型》一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認為該書闡述的蓄水構造概念明確,控制因素分析正確,類型劃分詳盡。精選的396個實例、413幅水文地質剖面圖和平面圖,是書中最精彩的部分。該書既包括了基岩山區的蓄水構造,也包括了鬆散岩層的蓄水構造,在我國還是首次。他認為這本書實際上是以另外一種形式,反映了我國的水文地質情況,是一個創舉。
多年以前,地質部水文局張更生局長曾經說過,錢學溥是個「書獃子」。寫到這里,捫心自問,我不得不承認自己是個「書獃子」——賈福海院士當時已經是73 歲的高齡了,又擔任地礦部高級咨詢中心的顧問,工作十分繁忙,我怎麼能夠要求賈福海院士親自審閱那幾十萬字的書稿呢。
7.《三門峽地質勘察史》
2004年3月,收到了賈福海先生要我參加編寫《三門峽地質勘察史》的來信。見到信封上賈先生那極富個性、蒼勁的毛筆字,感到十分親切。50年來,不管什麼大小場合,賈先生都叫我「小錢」,但是這次信封上寫的卻是「錢學溥先生」。我的眼睛濕潤了,我感到了歲月無情的流逝,我彷彿依稀地見到了一位深深陷入懷舊思緒的耄耋老者。
回想起來,做人本應是「滴水之恩,湧泉相報」,但賈老給予我的實在是「湧泉之恩」,我還給賈老的卻是「滴水相報」。原本商定當年10月20日,在北京西峰寺召開第一次《三門峽地質勘察史》編委會議,能夠再次見到已是90歲高齡的賈老,當然是件期盼已久的事。萬萬沒有想到的是,10月3日傳來了賈老突然逝世的噩耗。嗚呼哀哉!上天實在是有失公道,對我來說,衷心向賈老先生道一聲謝意的機會,也變成了泡影。對賈老先生愧疚的心情,只能久久地埋藏在心底。
2004年12月於北京
Ⅵ 地質學科技人物史研究與慎守之界
蔡克勤 陳寶國 員雪梅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老一輩地質學家是中國地質學發展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們或留學師從世界級學術大師,回國後成為地質學學科和學術理論的奠基者和引領者;或在中國大地上成長和推動中國地質事業發展,在教育、地質勘查、學術研究等領域作出突出貢獻。地質學科技人物史研究,依他們的學術成長經歷為主線,真實反映其求學歷程、師承關系、工作經歷、學術研究、重大成果等,將鮮活地豐富我國地質學科學技術發展歷史,推動和發展學術傳統,從而為准確把握未來地質科學事業發展的方向提供參照和借鑒。深入研究他們學術思想的形成、發展、成熟的全過程,探討他們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歷程、方法、關鍵節點、關鍵因素,及其背後的精神動力,解剖他們成功攀登科學高峰的社會環境、科研和工作條件、文化氛圍和物質基礎,進而探求我國地質學學科和事業發展規律,科技人才成長規律,學術傳承和學術傳統的發揚光大,都有重大的啟迪意義。
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翟裕生主任在《地質學史論叢·5·》(2009)的序中指出:自1980年地質學史研究會成立以來,地質人物史一直是學史研究的重點,「努力探索人物的學術思想、治學道路的深邃境界,使人物研究更具深入和理性特點」。這是人物史研究的正確方向。這方面已有人物傳記和年譜出版,也有論述重大地質成果和機構建設中先驅者的事跡與貢獻,緬懷和紀念前輩業績;更有一批前輩學者的文集出版,系統地收集了他們的學術著作,部分未刊出的手稿、文獻資料和照片等,使這些人物的人生歷程得以生動地展現,為人物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借人傳事 借傳述史
我國有人物傳記的歷史傳承,《史記》開創了傳記文體,有帝王本紀和各色人等的列傳;但一部二十四史,稱得上與科學技術相關的人物,幾無蹤跡可尋。科學家傳記或科技人才史,在我國還是一門年輕的分支學科。特別是以謹嚴的學術梳理見長,闡發人物學術和治學道路的著作,尚不多見;但是他們的事功、德行、思想、個性,都將為後輩學人展示深刻的人生智慧,引導我們去思考人生目的、意義和價值,鼓舞後人在學術道路上奮發進取,這是值得深入開掘的園地和學史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綜觀已有的人物史研究,李四光、黃汲清、丁文江、翁文灝、謝家榮等已有較優秀的研究成果,不僅傳主是中國地質學的奠基人,早期各級地質機構創立者和地質事業的領導者,而且他們投身地質學研究的時代,正是20世紀初中國從封建社會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除丁文江外,他們都迎來了新中國,為新中國地質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因此,借人傳事,借傳述史,是人物史研究的主要途徑。
201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了馬勝雲等編著的《李四光和他的時代》一書,以收集到的李四光和其他人物間的書信為史料,是考證李四光生平事跡的准確史實,尤為難得的是其中刊布了諸多名家手跡,彌足珍貴。參以《李四光傳》(陳群等,1984,人民出版社)和《李四光年譜續編1889~1971》(馬勝雲等,2011,地質出版社)等研究資料,為我們的人物史研究樹立了典範。
為此,以李四光研究為例略作申述。李四光年僅16歲在日本留學期間成為同盟會創建會員,22歲(1911年10月)參與武昌起義,任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任實業司司長)。袁世凱竊奪革命成果後,憤而辭職,24歲赴英國留學,先學采礦,後轉入學習地質學。他以《中國之地質》為題的學位論文,獲伯明翰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他在學位論文中寫有如下的字句:「今天,我們要求新一代的黃帝子孫們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也許並非為時已晚」。李四光無論是投身革命,還是選擇地質學,都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振興中華緊密相連。
李四光開創中國冰川學研究的貢獻,已有諸多文章述及,我們綴拾部分史料,以表述學者的學術思想和學術途徑的由來。李四光本人在《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1933)一文中披露,他研究冰川的興趣萌生於家鄉傳說的巨石——「打牛石」(當地傳為此巨石系天上金牛星下界作亂,天公拋下此巨石,趕走金牛星),年僅12歲的他對此留下深刻印象。這是片麻岩巨礫,遺留在江漢平原的冰川漂礫。在英國學成之後,他曾赴歐洲考察了阿爾卑斯山的冰川地質。1921年他帶領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生在河北沙河縣沙源嶺和山西大同口泉一帶發現冰川漂礫(帶有擦痕的巨礫)、U形谷地和圓滑的孤丘等,從而確認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活動。當他把這些材料攜回北京,在中國地質學會第三次年會(1922年)上報告這些發現。在場的瑞典學者安特生(J.G.Andrson 時任農商部顧問)和加拿大籍學者步達生(D.Black)都表示懷疑,甚至斷言第四紀時期中國緯度過低(與阿爾卑斯山相比),形不成冰川。後來,李四光在《地質工作者在科學戰線上做了些什麼》的演講中,回憶此事時用了「他輕視地置之一笑」記述了那一刻的場景。1931年夏,李四光率北大地質系學生赴江西廬山實習,並先後三次在廬山研究冰川遺跡,從遺留的冰川堆積物和冰川運動痕跡,到地形、地貌,劃分出鄱陽、金井、木樓三個冰期和考證其時代,從而奠基了李四光作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學研究第一人的學術地位。1922年當李四光將《華北挽近冰川作用的遺跡》一文,用英文發表在英國的《地質雜志》(V.59,No1.P14~21)上時,國際地學界對第四紀大冰蓋之說尚存爭議,他在文章中說:「任何為了搞清這個問題的嘗試,都必須在野外進行」。1940年他在華南調查時,再度著有《鄂西川東湘西桂北第四紀冰川現象述要》一文。這些史實表明,作為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在科學問題面前是勇敢而嚴謹的。1941年美國學者戴特拉(轉引自周耀華《廬山第四紀冰川的三次大論爭》,1972,天地縱橫,尹培基主編,地質出版社出版)發表的文章中,確認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存在。1942年9月,李四光在《科學工作的幾個基本問題》一文中說:「干科學工作的人們,第一要有勇氣,要有毅力……僅靠高談闊論,世界上就沒有你立足的地方」。又說:「說而不行,行而不動,用力不準確,都不是科學的精神」(1942,建設研究,8卷第一期)。以上引述的史料,大致勾畫出李四光奠定中國冰川學的學術研究過程。
1958年《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成立,李四光為首任主任委員,1959年他已70歲高齡,仍在北京西山模式口、八大處、香山、潭柘寺等處調查冰川遺跡,對三家店東北隆恩寺南的山坡上有冰溜擦痕先後觀察三次。如果以李四光開創的中國冰川學出發,還可進一步梳理地質歷史時期的冰川堆積,如1923年李四光考察三峽地質,識別出最古老的「南沱冰磧層」(新元古界,距今約650~740Ma),中國冰川研究者的師承關系,直到現代冰川研究,包括冰心的氣候學證據等,轉入到冰川學的學科史研究。因此,因傳述史,不僅反映時代風雲,也是學科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還要從《年譜續編》中引述李四光早年的一首題為《詠鐵錐》的新體詩,發表於1921年11月9日的《北京大學日刊》上。全文如下:「山巍巍,水洄洄,好一個玲瓏世界。再過百萬年,可祗剩得幾堆塵土,幾堆余灰。這是迷。破迷還賴我鐵錐。工作復工作,莫道吃虧,我們今天定要作出一塊紀念碑。還要待誰?!」。地質學中的「迷」,實實在在地存在而且很多,李四光破解中國第四紀冰川之謎,無疑是一塊高聳的科學紀念碑。我們認為,人物史研究應該通過史實、學術記錄(本人或同時代人的學術評價)和多方面史料,還原人物科學攻關的全貌和全過程,從而撰寫前輩的科學作風和學術傳承。
二、史蘊風雲際遇,文傳時代潮流
每個人物都在一定的時代生活,其性格、情感、際遇、行為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然而作為個體人物,他的學習、工作、生活經歷,特別是科學工作和科技貢獻,則不可能與時代之間都產生一一對應關系。人物研究的魅力在於發現天才人物與其科學貢獻之間的關系。每個時代之中,千變萬化的個人性格、人生際遇各不相同。這種個性,特別是工作經歷和環境成就了人物的獨特性。如果不從研究人物的學歷和工作經歷,包括家庭和社會環境,性格和情感、個人際遇、工作條件,以及對科學問題引發的興趣,探索的方法和途徑,那就很難寫出為什麼作這項研究,以及如何做的。因此,人物史研究必須收集相當系統的資料,篩選與研究主旨相關的史料,並對史料之間的關系進行必要的梳理和有依據的推理分析,將史實合理地形成論證鏈,並在此基礎上作出客觀的評價。作為科技人物史的學術評價,應減少研究者本人的主觀評價,更多地引證同時代同行科學家的評價、學術觀點和成果的引用情況。
如前輩地質學家中的翁文灝,無疑是地質科學史上有重大影響的人物,他前後主持中國地質事業達30多年,1926年任中國地質調查所所長(之前有4年為代所長),1932年創辦清華大學地質系,在地質學科史上首建燕山運動構造旋迴,可以說在地質學領域頗多建樹,中華民國時期的中國地質事業史與他有密切的關系。但他1932~1949年步入政界,曾任經濟部長、行政院院長,1951年回歸新中國。他的歷史際遇如此,對他的研究更多是從民國人物角度,傳寫他的人生軌跡。如李學通著《翁文灝》(1996,蘭州大學出版社)和《翁文灝年譜》(2005,山東教育出版社),潘雲唐著《翁文灝年譜》(1989,《中國科技史料》,10卷4期),張淑岩著《翁文灝的石油業績》(2006,石油工業出版社),以及其他回憶紀念文章,對翁文灝的學術經歷及歷史背景做了有價值的表述和大量的搜集整理工作,但對他學術貢獻的研究,以及翁文灝作為一個科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在特定的社會環境背景下的宏觀作用及個性研究還比較粗略,數量也不多。在中華民國時代,翁文灝的政治和社會地位明顯高於李四光,但在地質學領域無論是個人的建樹,還是對地質科學的貢獻而言,李四光應是世界級的學術大師。這是大時代風雲際會中,個人歷史軌跡不同所致。作為1912年獲國外博士學位的翁文灝,最早的海歸人士,在地質學科技領域的貢獻必然受到限制。
三、求真的心態 慎守的分界
科技人物史研究主要依據史料,許多前輩學者作古多年,或身後蕭條,史料難覓;或僅有後輩親屬、學生等的斷片記憶,有的雖事同而說法不同;或史料輾轉引述,以致失真。這是人物史研究中常見的現象。需要研究者在史料矛盾、錯亂和訛誤中進行鑒別,務求得到傳主和相關人物生平事跡的准確史實。完成從史料到史實,還是研究的第一步。作為學術性人物研究,重點應落在學術思想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深入剖析和論述其學術成果,從而使史料與學術貢獻掛鉤,真實反映前輩學者學術科研活動的軌跡,關鍵節點和重要的科學資料,反映其學術成果的科學意義所在。以此豐富我國地質學科技發展的歷史資料,弘揚學術傳統。
作為人物史研究或傳記寫作,需要對史料的骨架進行合情合理的構建。與年譜編制不同,對人物所處的時代背景、工作環境、科研項目、地質考察的收獲、國內外同類研究的概況等,都有所理解,進而謹嚴地論學析理,梳理出和敘述好人物的事功德行,學術思想形成和發展過程。研究者選取的人物,特別是深入了解後,往往萌生出對人物的熱愛與尊敬,行文敘事不免帶有濃烈的感情。這方面需要研究者掌握情感的度,客觀冷靜是史學研究者的必要素養之一。同時,評價學術成果和貢獻時,也需要有分寸感。科技人物的學術活動和貢獻,往往延續多年,分別體現在不同時期的學術專著和論文中,切忌將相關材料籠統地歸類,或排列成流水賬。最好能將不同時期的學術成果的前後關聯性吃透和理解,從而闡明學術發展和成熟的過程。
應該說,地質學科技人物史研究有相當的難度,不僅要深入理解專業性很強的學術研究成果,更要深入人物的學術思路探究,作為非同專業的研究者常會彷徨於外,尤難深研人物的人生智慧和作出判斷。人物史研究的學術(學位)論文,要以首尾貫注的文筆析事論理,先要確立論文的框架,細究章節之間的邏輯關系。為了做到敘事有血有肉,達到寫出可感可觸的鮮活人物形象,切忌羅列學術活動和史料,尤應注意運用好史料中的某些細節和生活小事,適當引入相關結構中,體現人物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使筆端流瀉出感情,行文才能情趣盎然。
以上是我們在研究人物史和指導研究生學位論文中的一些體會,不當之處,請讀者指正。
參考文獻
[1]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學史研究所.地質學史論叢·5·.北京:地質出版社,2009
[2]王恆禮,王子賢,李仲鈞.中國地質人名錄.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9
[3]馬勝雲,馬越,馬芝.李四光年譜續編.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
[4]馬勝雲,馬越,馬芝.李四光和他的時代.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Ⅶ 三峽庫區萬州—巫山段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研究
歐陽祖熙張宗潤陳明金師潔珊陳征韓文心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北京,100085)
【摘要】為了較好地解決滑坡監測中高度的不確定性問題,需要配合使用多種類型的監測系統。本文系統介紹了三峽庫區萬州、奉節、巫山等地開展的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研究工作,包括基於3S技術和地面變形監測台網建立的研究區典型地段滑坡監測網、研製的新型滑坡無線遙測台網,以及流動傾斜儀、激光測距儀等專用設備。通過近年來獲得的一些典型監測結果剖析了不同技術和方法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相關方面應用的有效性。
【關鍵詞】三峽庫區滑坡監測預警系統3S技術
1引言
自1998年以來,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以下簡稱地殼所)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項目組依託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移民局「三峽工程萬州庫區GPS滑坡監測示範研究」,科技部「十五」攻關項目「示範區新型、高效地質災害遙測台網技術系統研究」,重慶市政府和移民局下達的「奉節、巫山高邊坡與高擋牆穩定性監測」,以及地殼所與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關於「應用PSInSAR遙感技術監測三峽庫區滑坡及庫岸變形」等項目的支持,在萬州、巫山、奉節三地移民局和國土局的配合下,廣泛深入地開展了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研究。監測的對象由滑坡、危岩與庫岸變形,擴展到高擋牆、高邊坡和移民樓房基礎的穩定性,監測技術體現了多學科的融合。
幾年來,在進行地質調查的基礎上,項目組運用3S技術,建立地質災害地理信息系統(GIS);開展全球衛星定位(GPS)滑坡變形監測及多手段儀器監測;並整合現今成熟的、先進的感測器與測量技術、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與通訊技術,以 GSM/GPRS為通訊平台的無線遙測台網,可以選擇連接不同的感測器來監測崩、滑體地表變形、深部位移、地下水動態、聲發射、裂縫變化、雨量,以及庫岸及抗滑樁等工程構築物內部應力及所受的推力等;在遙感(RS)技術應用方面,將國際上新近提出的角反射器技術用以輔助進行InSAR信號處理,建立了試驗台網。迄今,項目組在庫區庫岸與滑坡變形監測及災害預警系統的工作中已獲得了多項階段性成果,一些典型地區的監測成果為政府減災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2庫區地質災害監測網設計的指導思想
庫區崩塌、滑坡監測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崩、滑體的演變過程,及時捕捉崩、滑體災變的特徵信息,為崩塌、滑坡災害的正確評價分析、預測預報及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的資料和科學依據。同時,監測結果也是檢驗崩塌、滑坡分析評價及滑坡工程治理效果的尺度。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庫區地質災害監測系統總體設計思想為:
(1)針對不同崩、滑體的地質構造與變形階段特徵,應採用不同的方案、手段進行監測;
(2)鑒於崩、滑體變形破壞過程的高度不確定性,同一崩滑體上宜採用多種手段監測,形成點、線、面、地表與地下相結合的立體監測網,使其互相補充、檢核;
(3)在群測群防工作的基礎上,發展常規人工儀器觀測與無線自動遙測的技術、建立靜態和動態監測相結合的監測預警網路,分別服務於地質災害的長期、中期預測和短期預警。
3地質災害監測方法與技術
依據崩、滑體變形監測的物理量,兼顧變形測量對精度的要求和監測工作的效率,結合當前國內外監測技術和方法的發展水平,在實際應用中採用GPS、InSAR、激光測距、流動傾斜、裂縫監測技術測量地表形變,一些地段也採用了傳統方法如全站儀和水準測量;鑽孔測斜儀監測深部位移;孔隙水壓力計監測地下水動態變化;鋼筋應力計與錨索(桿)應力計,分別用於監測抗滑樁內部鋼筋和錨索、錨桿的受力變化;同時,採用遙測台網技術採集包括地表變形、深部位移、地下水、鋼筋計、危岩聲發射等在內的各種動態監測數據。下面簡要評述這些方法的特點與適用領域。
3.1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大地測量網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是美國國防部研製的導航定位授時系統,由24顆等間隔分布在6個軌道面上、大約20000km高度的衛星組成。在地球上任何地點、任何時刻,在高度角15。以上天空至少能同時觀測到4顆以上的衛星。用戶在地面用接收機接收這些衛星發射來的信號,測定接收機天線到衛星的距離,就可以計算出接收點的三維坐標。近年來,我國開發和應用GPS定位技術的發展速度很快,如在長江三峽工程壩區已建立了GPS監測網,實踐證實,高性能配置的GPS水平定位精度可達毫米級,完全可用於崩塌、滑坡的位移監測。
相對於傳統的大地測量方法,GPS測量技術應用於滑坡監測有以下優點:①觀測點之間無需通視,選點方便;②不受天氣條件限制,可以進行全天候的觀測;③觀測點的三維坐標可以同時測定;④新一代 GPS接收機具有操作簡便、體積小,耗電少的特點。所以,這種方法已廣泛運用於滑坡變形監測、施工安全監測以及滑坡工程治理效果監測之中。但是,由於監測站建設和獲取數據周期較長,在災害的短期預警中該方法用得較少。
3.2專用儀器監測網
在此類測量方法中,有多種傳統的測量儀器目前仍在廣泛使用,如經緯儀、全站儀、水準儀和鑽孔測斜儀等,它們主要用於各種工程治理項目的施工安全監測中。除了前述的儀器外,我們還從三峽庫區的具體環境條件出發,結合地質災害其他方面監測工作的需要,開發了攜帶型傾斜儀、流動激光測距儀等設備,彌補GPS觀測受房屋、山坡遮擋而不便施測的不足,以便對位於河谷斜坡地形上的庫區移民新城鎮的滑坡地表變形、房屋及地基基礎變形進行全面監測。在一些經過工程治理的重點滑坡、變形體上,結合治理效果監測,還大量運用了鋼筋計和錨桿(索)計以監測抗滑樁內部應力及滑坡的推力。
在地表開展各種流動儀器觀測具有監測參量多,靈敏度高,測量范圍較大,效率高,成本低,操作簡單等特點,因此這類測量方法適用於滑坡治理施工安全監測和效果監測,與前一種GPS流動站觀測法相同,也大量應用於多種地質災害的中、長期監測預報中。
3.3地質災害無線遙測台網
目前,國外崩塌、滑坡監測預警技術已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首先是較普遍採用了全自動、多參數監測的遙測台網;其次,在地質災害模型預報和預警系統方面,已運用3S(GPS、GIS和RS)技術進行地質災害空間分析、模型預報和預警系統研究。國內在上述方面盡管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但近年來,鐵道部、交通部等個別研究所及少數礦區已嘗試採用小型遙測台網進行滑坡災害的監測預報;2002年,中國地震局地殼所在三峽庫區又率先建立了用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的多參數無線遙測台網。
「RDA型地質災害無線遙測台網」系地殼所開發的基於GSM/GPRS技術的新型無線遙測台網。該系統主要由監測子站群、監測預警數據中心和GPRS數據通訊公網等三部分組成(系統構成見圖1)。GPRS是在GSM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無線分組交換的數據承載業務。相對於GSM/SMS的電路交換數據傳送方式,GSM/GPRS採用分組交換數據傳送方式,提高了傳輸速率,有效利用無線網路信道資源,全面實現了移動Internet功能,對於每個用戶永遠在線等方面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圖1GPRS滑坡無線遙測系統構成
根據單體滑坡監測的需要,可以確定所需遙測子站的個數,各遙測子站可以選擇連接不同的感測器來監測滑坡地表位移、深部位移,或者地表傾斜、裂縫變化、雨量,以及監測護岸、抗滑樁等工程構築物內部應力和所受的推力等。監測預警數據中心系統軟體功能包括接收各地質災害點遙測子站的數據、數據入庫、顯示變形趨勢曲線和超限自動報警等功能。同時,數據中心站可對各遙測子站發出指令,改變其工作參數,如數據采樣間隔(5分鍾、1小時、24小時等)。系統可接入地區監測預警中心微機區域網,支持運行基於GIS的減災決策支持系統。市、縣級地質災害監測指揮中心的計算機屏幕上可以准實時地密切監視滑坡加速變形趨勢,支持對庫岸和滑坡破壞事件進行短期及臨滑預報,也可以對發生的地質災害事件進行現場監測和救助指揮。從2002年我們在萬州WJW滑坡建成第一個遙測台網以來,在萬州和巫山運用「RDA型地質災害無線遙測台網」監測的崩、滑體已有近20處,積累了豐富的數據。該地質災害無線遙測系統主要具有以下特點:
(1)監測參量多,精度高
系統集成了包括:滑坡地表變形(位移、沉降)、傾斜變形測量儀、裂縫測量儀、崩滑體微破裂聲發射信號記錄儀、鑽內地層滑移變形測斜儀、孔隙水壓測量儀、鋼筋測力計、錨索(桿)拉力計等8種滑坡監測儀器。這些測量儀器均具有較高的測量精度和較大的動態范圍。
(2)自動遙測,無人值守
遙測儀器均內置微處理器和無線數據傳輸模塊,動態范圍大,全自動監測,無線傳輸,可用交流電源或太陽能電池供電。
(3)無障礙設計
所研製的儀器在測量、數據傳輸等方面均符合無障礙設計要求,因而有安裝方便,環境適應性好等優點。
(4)依託先進的通訊技術
本遙測台網綜合運用了最新發展的GSM/GPRS通訊技術,既適應三峽庫區的地形條件,便於安裝和維護,又具有高容量、覆蓋范圍廣以及成本較低等特點。
3.4崩塌滑坡應急監測系統
以往,無論在三峽庫區還是我國其他地方,發現有崩塌滑坡跡象時,常因缺乏應急監測手段,未能詳細積累數據,錯失研究的機會且不論,有時終因措施不力造成人民生命的損失。我們在RDA型遙測台網的基礎上,將通訊改為GSM/SMS,即簡訊息方式,目的是使系統對通信公網的適應能力更強,架設更簡便可靠。在監測環境偏遠以及應急監測的場合,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
應急監測系統優選了地表傾斜、激光測距、裂縫測量儀等手段。一旦有群眾報告或者通過儀器監測發現某地滑坡有加速變形跡象,便能急速趕赴現場,及時安裝台網,實施24小時連續監測。既能有效避免不測事件的發生,還可積累研究滑坡變形破壞階段的寶貴資料。2003年,應萬州地方政府的要求對公路、橋梁開展的應急監測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5合成孔徑干涉雷達InSAR測量技術
合成孔徑雷達干涉(InSAR InSAR—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縮寫。
干涉雷達優點較多:具全天候工作能力,發射的微波對地物有一定穿透能力,能提供光學遙感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且為主動式工作方式。對於歐洲雷達衛星 ERS-1/2和加拿大雷達衛星RADRSAT-1,採用干涉技術來產生 DEM,監測地面位移變化,精度可以達到毫米量級。因此,該技術手段特別適用於大面積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是一項快速、經濟的空間探測高新技術。
三峽地區植被茂盛,雨水充沛,地貌差異較大,不利於干涉雷達信號的處理,曾有人在該地區做過嘗試未獲成功。為此,地殼應力研究所與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FZ)合作,採用了國際上新推出的角反射器技術以輔助進行 InSAR信號處理。角反射器是用三塊角形金屬板製作的一種裝置,它對照射其內的雷達波可按原方向反射回去,反射信號相對於周圍環境有顯著的增強。通過在工作區范圍內均勻布設人工角反射器,並確定一些穩定的點作為天然反射點,便於圖像的配准和精確計算角反射器的位移。對於三峽庫區如此大的范圍,僅僅利用有限的點位進行 GPS或其他儀器設備測量滑坡體形變是有局限的,因此,探索利用InSAR技術開展三峽庫區滑坡監測,具有重要的意義。2003年,我們已經在萬州和巫山兩地安裝了14個角反射器,進行試驗監測和研究,同時還聯合進行 GPS變形監測作為對比。
4用於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的GIS系統
地質災害監測地理信息系統是一個能夠有效管理各種四維空間(含地理坐標和時間變化)數據的信息系統。它以崩滑體等監測對象為基礎,把地形、城市規劃、監測點分布等空間數據,按其空間位置存入計算機;通過資料庫模塊、曲線顯示模塊與數據分析模塊,實現監測數據的存儲、更新、查詢、趨勢分析、繪圖顯示及圖、表輸出等功能。
系統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地理信息子系統、地質基礎資料文獻管理子系統、地質災害監測資料庫子系統和監測數據分析子系統。
地殼所自1998年在重慶市萬州區開展地質災害的監測與研究工作以來,首先致力於建立基於GIS的地質災害數據和資料管理平台,在2000年研製成功「萬州庫區移民工作地理信息系統」。之後,又逐步完善相關的資料庫管理系統,充實數據分析模塊,增加自動報警功能,實現了含數據管理、分析於一體的滑坡監測預警GIS系統,並相繼推廣到巫山、奉節兩縣。
系統採用面向對象的編程語言Visual C++6.0為開發工具,以MapInfo為基本開發平台;地質災害監測資料庫利用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創建,通過ADO技術進行資料庫連接、訪問。地質災害監測預警GIS系統以大比例尺電子地圖作為工作用圖,可以任意縮放、漫遊、能夠自動查找地圖目標,並與資料庫相關聯。該系統為管理各種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資料,為管理上述幾類地質災害監測網和監測數據,為數據的分析與結果顯示,包括為群測群防工作的管理均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台,進而為滑坡穩定性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系統總體結構如圖2)。
圖2地質災害監測預警GIS系統總體結構框圖
根據前述功能的要求,該系統可以輸出多種表達數據處理及空間分析結果的圖形、圖表與三維模擬圖等可視化形式。圖3顯示了巫山縣GIS系統的一個界面,顯示出滑坡、道路及四類監測站的分布,即為一例。
圖3巫山GIS系統顯示的GPS和傾斜監測站分布圖
1.GPS靜態監測站;2.GPS動態監測站;3.流動傾斜監測站;4.GPS坐標控制點
數據分析流程基本上有如下的3個方面:
(1)整個監測系統獲得的數據,包括自動傳輸與流動觀測的,經過校核確認無誤後,即可存入當地地質環境監測站基礎資料庫。
(2)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地質災害趨勢分析及預警技術研究,包括進行監測結果的統計分析、時間序列分析、地表位移矢量圖分析、滑坡的深度—位移曲線分析、位移—降雨量分析等,並進而確定在不同的地質環境下滑坡預警的閾值。
(3)所獲得的滑坡變形時間變化曲線及其二維平面分布圖像的結果,可用於做進一步的滑坡穩定性分析研究。
5各類監測技術的應用與典型監測結果
5.1GPS技術用於滑坡變形監測
自1999年底萬州庫區建成含120餘個流動站的GPS滑坡變形監測網,到2002年底,共完成了8期測量。結果顯示,多數滑坡近期變形速率較低,在5mm/a以下;但半邊石壩與實驗小學等少數滑坡年變形速率分別達84mm和49mm;關塘口、青草背等滑坡也有明顯變形。圖4顯示了萬州城區滑坡現今變形的分區特點:變形大的地區多為陡坡,有的是古滑坡分布地區;近期的變形主要和人類工程活動以及強降雨等因素有關。
圖4萬州城區滑坡變形分布示意圖
1.GPS滑坡監測點;2.滑坡;3.滑移矢量;4.變形較小的穩定地區
上述結果對於庫區城鎮的建設規劃有指導意義。據了解,有的基礎設施項目選在上述變形區域內,自2002年初開工,場平屢屢受阻,歷時3年無法開展基本建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對這幾處穩定性差的滑坡體,加強了跟蹤監測和研究。例如萬州 SMB滑坡2003年繼續發生變形垮塌,其北部區域5月以來曾發生嚴重變形。圖5給出了3條有代表性的基線變化情況,縱坐標表示日降雨量以及GPS基線長度變化,單位為mm。由圖中可以看到,2003年一季度該區變形速率不高,4月18日(即圖中第108日)降大雨84mm後,滑坡變形明顯加速。G123-134是接近主滑方向的測量基線,到6月累計變形量達到400m左右。除了該區是因人類工程活動觸發滑坡變形因素外,強降雨的影響不可低估。
又如奉節新縣城地區有大小崩塌、滑坡50餘處,其中以三馬山、寶塔坪、白衣庵、南竹園等大型滑坡對新建縣城的影響最大。由於新縣城地處復雜的地質構造部位,岩層較為破碎,沖溝發育,高階地較窄,且連續性差。新建移民區大多分布在地勢較陡的溝、谷坡上,人工開挖的高陡邊坡隨處可見,並以高度大、連續分布長為特點,邊坡高度可達30~40m,長度數百米。高邊坡的穩定性問題是奉節縣城最大的潛在地質災害問題之一。
2002年我們在奉節建立了含290個監測樁的GPS和地表傾斜變形監測網。到2003年中,整個縣城近8km2范圍的變形分布如圖6所示,發生最大變形的地區是西部朱衣河谷坡一帶的高邊坡。這些地帶大多是高階地、陡坡,表現的主要地質災害問題是建築載荷導致的自然高、陡邊坡、古滑坡失穩;因平整建築場地而切削邊坡,填平坡腳、溝谷,產生的高邊坡與回填邊坡的失穩等。
圖5SMB滑坡地表變形 GPS測量成果
圖62003年奉節新縣城變形等值線圖
5.2在滑坡工程治理安全施工階段運用的監測技術
本階段的監測工作主要用於評價滑坡(危岩)治理施工過程中滑坡的穩定程度,及時反饋、跟蹤和控制施工進程,對原有的設計與施工組織的改進提供最直接的依據,對可能出現的險情及時發出報警信號,以便調整有關施工工藝和步驟,避免惡性事故的發生。做到信息化施工,以期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目前,在安全監測中使用了大量的專用儀器布設監測網,這已為廣大工程技術人員所熟悉,這里僅舉一例說明「RDA型地質災害無線遙測台網」的應用成果。從2002年5月起在萬州 WJW滑坡建立了無線遙測台網。該滑坡為三峽庫區二期地質災害工程治理計劃項目,從2002年11月開始施工,2003年2月完成。圖7所示為沿滑坡主滑方向激光測距遙測儀獲得的結果。盡管施工包括59個抗滑樁的開挖與澆注,但由於設計與施工合理,整個施工期間滑坡體位移僅幾個毫米,可見通過遙測台網連續監測,可以及時准確掌握滑坡變形動態,確保施工安全。
5.3 工程治理效果監測
仍以萬州WJW滑坡為例。該滑坡治理工程採取以預應力錨拉抗滑樁為主,地表排水及生物工程為輔的綜合治理方案。治理效果監測網採用了GPS、深部位移、孔隙水壓力測量和鋼筋應力計等儀器監測方法,在關鍵部位還設置了遙測台網進行連續監測。
圖7萬州 WJW滑坡工程治理施工安全監測位移曲線
圖8 為A2號抗滑樁上3002遙測子站2003年8月到12月觀測結果的日變化曲線。由圖可見:錨拉抗滑樁內力(鋼筋計、錨桿計觀測)和滑坡深部位移的變化與地下水孔隙壓力(滲壓計觀測)的變化呈明顯的相關關系;根據氣象資料,滑坡孔隙水壓力的變化與降雨亦有直接關系。但是從總趨勢看,抗滑樁內力、深部位移變化不大,說明 WJW滑坡經過治理後基本上處於穩定狀態,這與其他監測點儀器巡測的結果基本一致。
圖83002遙測子站觀測結果曲線顯示
圖9 為巫山GIS系統上分析、顯示的WZB邊坡傾斜變形矢量圖,是使用儀器監測網進行工程治理效果監測的實例。如矢量圖所示,4個測點的傾向均與坡向大體一致,2003年累計角變數≤0.02°,說明經過治理後的邊坡穩定性良好。
5.4滑坡變形應急監測
巫山縣殘聯滑坡位於巫山新縣城中心地帶,滑坡區內高程在278~492m之間,為河流谷坡地形,坡角在10°~30°之間。滑坡體為第四紀坡積物,含碎石、粉質粘土,厚度0~12m,總體積約15萬m3。由於本區域為斜坡區,公路及房屋等建設須對原始邊坡不同程度的開挖、切坡,2001年已發現有變形發生。地勘資料表明殘聯滑坡周界明顯,滑面漸趨形成,屬推移式滑坡。2002年雖經兩度治理,其西區在2003年仍有明顯變形,危及其下的公路和移民樓房的安全。
圖9巫山縣 WZB邊坡傾斜變形矢量圖
圖10巫山殘聯滑坡激光測距曲線(2003年9月~2004年2月)
應巫山縣國土局要求,2003年9月安裝了遙測台網。殘聯滑坡遙測台網安裝在最能反映滑體變形特徵的部位,四台遙測子站沿主滑方向形成一條測線。
激光測距的監測數據隨時間的變化如圖10所示。上條曲線為測距結果,測線長51.3m,滑坡向下滑移對應測線縮短,單位為mm;下條為環境溫度曲線,單位為℃,橫坐標為測量時間,按-年-月-日時:分格式顯示。
從2003年9月12日至2004年2月3日,可大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9月12日到9月27日為滑坡體中部抗滑樁完工之前,由於開挖引起邊坡內部應力調整。受滑坡體上部載荷的影響,土體向前擠壓。滑坡體中、下部向臨空面的蠕滑變形明顯,下滑速率大致均勻,約2mm/d,16天總計變化量達30mm。
第二階段:在滑體中部的部分抗滑樁竣工後,位移速率變緩,降至0.5~1mm/d;到2004年2月上旬,變化量僅0.1mm/d。這說明抗滑治理工程對滑體變形起到了遏製作用,達到了搶險治理的目的。
6結論
(1)基於3S技術和地面變形監測台網,基本建立了研究區典型地段滑坡監測系統。運用GPS等空間技術可以獲得滑坡變形區域分布狀況,不但有利於確定需要重點監測的滑坡,而且對庫區城鎮改造規劃有指導意義。遙測台網可快速測定變形速率,是掌握滑坡動態變形趨勢與開展應急監測的有效工具。
(2)為了較好地解決滑坡監測中高度的不確定性問題,需要配合使用多種類型的儀器。作者等為此研製的新型滑坡無線遙測台網和流動傾斜儀、激光測距儀,精度高,性能穩定,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3)由於滑坡、高邊坡所處地質環境差異以及影響因素的不同,其破壞機理和危險性程度也不盡相同。正確認識、區分滑坡與高邊坡的地質環景,合理布置穩定性監測點位,對其穩定性監測、分析及評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此,對參加過此項工作的楊旭東、陳誠、范國勝、李濤等同志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卓寶熙.「三 S」地質災害信息立體防治系統的建立及其實用意義[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8,9(4):252~257
[2]崔政權,李寧.邊坡工程——理論與實踐最新發展[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
[3]歐陽祖熙,張宗潤,張路等.重慶市萬州區三峽工程移民地理信息系統.見:地殼構造與地殼應力文集(12).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40~146
[4]歐陽祖熙,張勇,張宗潤等.全球衛星定位技術在三峽庫區滑坡監測中的應用.見:地殼構造與地殼應力文集(13).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185~191
[5]歐陽祖熙,丁凱,師潔珊等.一種新型地質災害無線遙測台網.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14(1):90~94
[6]歐陽祖熙,王明全,張宗潤等.用 GPS技術研究三峽工程萬州庫區滑坡的穩定性.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3,14(2):76~81
[7]歐陽祖熙,師潔珊,王明全等.RDA型滑坡變形無線遙測台網.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九屆全國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1261~1266
[8]陳明金,歐陽祖熙,師潔珊等.基於GPRS技術的地質災害無線遙測系統.自然災害學報,2004,13(3):65~69
[9]陳明金,歐陽祖熙.預應力錨索抗滑樁內力反演計算.見:地殼構造與地殼應力文集(17).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139~145
[10]歐陽祖熙,張宗潤,丁凱等.基於3S技術和地面變形觀測的三峽庫區典型地段滑坡監測系統.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5(待刊)
Ⅷ 盧耀如的清華大學
盧耀如到北京後,先去看望沈元先生,然後去清華大學教務處領取華北統考備取生志願表,查了一下高考的分數,知道一些北京、天津、唐山的大學理工系,他還是可以被錄取的,包括有的大學的航空系。那時清華大學已開學幾天,他填了地質系本科,擬入校後再轉系。
入學時,盧耀如選修了為數學系學生開的微積分(當時還是英語講授),及為物理系學生開的物理課。不久,地質系主任袁復禮教授對他說:地質人才缺乏,國家急需,你不要想轉系。當時想轉系的同學還有幾位。經過一段時間學習,他們有12位同學了解到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向,於是就想向這個方向發展,以期安慰他自己讀理工方面的志願。清華大學土木系陳梁生教授經常來地質系,他是福建人,盧耀如也向他請教,使他進一步了解了地質工作在土木、水利等工程建設上的重要性。他還選了機械繫開的「機械制圖」、張維教授開設的「材料力學」及「建築材料」等課程。
盧耀如在清華大學修讀了馮景蘭教授的「普通地質學」、池際尚教授的「岩石學」、塗光熾教授的「礦物學」、楊遵儀教授的「古生物學」、張席禔教授的「地史學」。這些著名教授的授課,為他終身從事地質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當時這些著名的老、中、青教授們的治學精神,在他心中不斷起著楷模的指引作用。在清華大學學習全靠國家給的助學金,除了伙食費之外,每月尚有7000元錢(幣制改革後,相當於7角錢)可零用,其中包括講義費、理發、買牙膏和肥皂、看電影及寄信等費用,當時一封外地信也要800元(即後來的8分錢)。雖然經濟上很拮據,但他精神上感到非常舒暢,身心都感受到清華大學這著名學府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以及求知、嚴謹、友愛與活躍的學風的熏陶。當時,在他思想上也有包袱,因為放棄工作又來升學,這種「個人主義」自己還是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檢討。在清華大學,學校及同學們還是很信任他,所以他還被派出擔任北京市市長代表,到頤和園一帶負責宣傳工作。1951年夏天,他去北京一個大的建築工地進行勞動,協助建築公司進行工地整頓,得到的報酬,大部分捐獻給抗美援朝,自己只留下幾元錢,用以購買野外調查時穿的登山鞋。
清華大學的社團活動開展得很好,盧耀如在英華中學時就參加了銅管樂隊,由美國老師教吹奏黑管,所以他在清華大學經音樂老師當面考核後,就加入清華大學銅管樂隊,在大節日時,樂隊發揮了很好的鼓舞作用。他也經常去聽些音樂講座,當時,他記得貝多芬的一句名言:「音樂應當使人類的精神爆出火花。」後來他還和物理系及其他系的同學,共同組建了中國民樂管弦樂隊,他擔任指揮,於1952年春節時,他們演出三個節目,其中包括《馬車夫舞曲》,受到同學們的熱烈歡迎。
清華大學兩年歲月,給盧耀如深刻的熏陶,比起當時較閉塞的福州來,使盧耀如有了開拓視野的好機會。在清華大學,經常聽一些名人來校做報告、講演,增長了很多政治、經濟及社會方面的知識,這對更好地認識自然,更好地在科學技術方面作出貢獻,確實有著很大的幫助。
Ⅸ 北京是不是只有清華北大的MBA比較厲害
清華、北大、來人大都是一自流的院校,還有這些院校與國外院校合辦的一些MBA項目。
1. 清華五道口-康奈爾雙學位金融MBA 學費 580k
2.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金融MBA 學費 498k
3. 長江在職金融MBA 學費 478k
4. 北京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MBA (在職) 學費310k
5. 清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在職金融財務MBA 學費308k
6. 北大在職MBA 學費298k
7. 北大匯豐在職MBA 學費298k
8. 北大-弗拉瑞克商學院 學費290k
9. 人大非全日制(互聯網金融方向)學費288k
10. 清華在職MBA 學費278k
11. 人大在職MBA 學費218k
12.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職MBA 學費198k
13. 中國人民大學-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全球在職MBA 學費179.487k
Ⅹ 全國高校廣播節目聯盟的全國高校廣播節目聯盟簡介
商丘職業技術學院2009-08-21 渤海大學2009-07-08 中國石油大學2008-01-28 中國農業大學2008-01-28 北京理工大學2008-01-28 中國礦業大學2008-01-28 北京語言大學2008-01-28 北京科技大學2008-01-28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2008-01-28 北京交通大學2008-01-28 中華女子學院2008-01-28 中國地質大學2008-01-28 北京化工大學2008-01-28 北京農學院2008-01-28 華北電力大學2008-01-28 中國民航大學2009-06-17
新疆塔里木大學2009-06-05 川音綿陽藝院2009-06-05 溫州大學2009-05-22 貴州大學2009-05-13 汕頭大學商學院2009-05-13 汕頭大學2009-05-13 東莞理工學院2009-04-21 遼寧工業大學2009-03-27
武漢大學2009-03-27 陝工職院2009-03-23 河北工業大學2008-12-04 寧夏大學2008-12-04 天津財經大學2008-06-17 天津科技大學2008-06-17 海南大學2008-06-17 瓊州大學2008-06-17 西南政法大學2008-06-17 重慶交通大學2008-06-17 西南交通大學2008-06-17 西南財經大學2008-06-17 雲南大學2008-06-17 西北師范大學2008-06-17 青海大學2008-06-17 南京航空航天2008-06-13
天津大學2008-06-17 廣西醫科大學2008-06-17 天津外國語學院2008-06-17 天津理工大學2008-06-17 華中科技大學2008-06-20 南昌大學2008-06-20 福州大學2008-06-20 武漢大學2008-06-20
浙江理工大學2008-06-20 華東理工大學2008-06-20 杭州電子科技大2008-06-20 山東大學2008-06-20 合肥工業大學2008-06-20 西北大學2008-06-20 內蒙古大學2008-06-20 內蒙古農業大學2008-06-20
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06-20 哈爾濱理工大學2008-06-20 東北財經大學2008-06-20 中山大學2008-06-17 暨南大學2008-06-13 浙江大學2008-06-13 廣東亞視學院2008-06-13 華東師范大學2008-06-13
廈門大學2008-06-13 廣西民族大學2008-06-13 湖北大學2008-06-13 河南大學2008-06-13 太原理工大學2008-06-04 江西財經大學2008-06-04 華南理工大學2008-06-04 河南理工大學2008-06-04
天津師范大學2008-06-04 湖南師范大學2008-06-04 鄭州大學2008-06-04 河北經貿大學2008-06-04 山西大學2008-06-04 福建師范大學2008-06-04 武漢科技大學2008-06-04 山東農業大學2008-06-04
濟南大學2008-06-04 南開大學2008-06-04 雲南師范大學2008-06-04 深圳大學2008-06-04 西安交通大學2008-06-02 安徽大學2008-06-02 復旦大學2008-06-02 西南大學2008-06-02
大連理工大學2008-06-02 安徽交院2008-06-02 蘭州大學榆中校2008-06-02 上海同濟大學2008-06-02 北京石油化工2008-06-02 北京信息科技2008-06-02 北京舞蹈學院2008-06-02 北京工商大學2008-06-02
北京中醫葯大學2008-06-02 北京建工學院2008-06-02 中央戲劇學院2008-06-02 北京印刷學院2008-06-02 首都體育學院2008-04-23 對外經貿大學2008-04-23 北京物資學院2008-04-23 首都師范大學2008-04-23
北京第二外國語2008-04-23 中國政法大學2008-04-23 外交學院2008-04-23 中央美術學院2008-04-23 北京工業大學2008-04-23 中央民族大學2008-04-23 中國傳媒大學2008-04-23 北京大學2008-01-28
清華大學2008-01-28 中國人民大學2008-01-28 北京林業大學2008-01-28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2010-12-25 西北大學現代學院琥珀年華網路電台協會2015-03-02江西陶瓷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2015-06-28 1、政府與中央級媒體聯合大力支持:
全國高校廣播節目聯盟是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主辦,在國家廣電總局、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的指導下工作,聯合全國各地高校廣播台的新生基層媒體平台。目前,聯盟已發展成為擁有全國197家加盟校台的最為活躍的發展校園精英文化的機構之一。
2、整合基層廣播平台 覆蓋百萬高校學子
聯盟加盟校台作為校園強勢媒體,廣播覆蓋每所學校的師生與家屬,傳播范圍廣,到達率高。目前,數十所高校開辟聯盟廣播時段,「大學生音樂流行聯播榜」,「完全創意主張」成為聯盟品牌欄目,申請加盟特約廣播時段的校台持續增加中,累計覆蓋百萬高校學子。
3、提供真實就業環境 培養優秀莘莘學子
全國高校廣播節目聯盟組織平台由一系列提供給團體和個人的不同機遇組成,並更多培養大學生實踐技能與意願為社會作出積極貢獻。聯盟的各類合作夥伴更通過活動與推薦,甄選最適當的綜合培養人才,給予實習、兼職、就業等機會,行業涉及廣泛。 「廣播影響力」項目——組織平台中一個重要的元素並且是聯盟提供的最為深刻的經歷。每年聯盟定期舉辦「主持人培訓」、「校園金話筒」、「校園巡講等子項目,並有100名成員通過該計劃前往主流媒體實習,隨著項目的推進,名額持續增加中。
「職場3+1」項目——通過參與聯盟挑戰活動,我們每年為成員提供兩類不同的行業認知和實習職位,幫助成員從學生轉換到職業角色,並培養成員在領導與管理的硬技能和軟技能方面寶貴的實踐經驗。該項目旨在利用中央級媒體優勢,長期為成員提供與各行各業深入接觸的機會,項目進行過程中,職業基礎輔導月,行業名人面對面,知名企業參觀等各種立體形式交叉其中。
「明星進校園」項目——聯盟旗下最為重要的品牌落地活動。通過甄選形象公益健康,對大學生有勵志、鼓舞力量的明星進校園,和當代大學生近距離接觸、交流、互動,樹立正面積極的榜樣力量,豐富青年學子的課餘生活。
銀河校園廣播發展計劃:
全國高校廣播節目聯盟於2007年5月攜手國家網路電台銀河台發起「銀河校園廣播發展計劃」,為加盟校台提供更多物質、技術、資金和專業技能等方面的支持。
同月,聯盟與銀河台合作開辟校園廣播時段,為校園廣播精英走出學校小天地,走入媒體大舞台搭建橋梁。
模式一:校台Hand in Hand
聯盟每月選擇兩所合作校台,讓校園廣播人走進專業直播間進行節目製作,所有節目製作精良並帶有濃郁的大學生風情,反映良好。合作過程中,聯盟派出專員對合作校台進行一對一的節目前期輔導,同時組織兩所校台經驗交流。通過影響一批人提高基層校園廣播的質量是聯盟的初衷。
模式二:精英Shoulder by Shoulder
聯盟利用各種方式不斷發現校園廣播精英並委以重任,開拓更大的舞台。脫穎而出的優秀校園主播、節目策劃、後期人員,現已成為銀河台的學生骨幹力量,並與聯盟簽約一年,獲得更多的培養與機會。他們不僅擁有自己的節目時段,完善職場意識,還擅長與他人合作,業務高手更積極參與培養聯盟新人。精英選拔制度於每年暑假進行,為期兩個月。通過真實的直播經驗,聯盟為校園經營提供了客觀評價並提升自己的標尺。
模式三:節目One by One
聯盟將自身活動與銀河台節目全面結合,以季度為製作周期。除品牌活動外,知名節目因創意突出,製作精良等優勢,逐步落地校園廣播台,與銀河台達到同步播出。
聯盟始終堅持,對於優秀人才,能力有多大,我們的舞台就搭多大。 第一條 獲得申請項目投資基金的資格,贏得更多資金或實物支持。
第二條 獲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直播實踐機會,並提供校台榮譽證書。
第三條 獲得《中國廣播報》專欄報道及校台大事件或優秀廣播人的網路宣傳。
第四條 獲得每年至少一次的專業廣播業務培訓。
第五條 獲得校台品牌活動的演出及媒體支持。
第六條 獲得聯盟內兄弟高校支持自身校台活動的優先權。
第七條 獲得每年1-2個實習崗位名額,人員由校台主管老師或聯盟選拔,開具專業實習證明。
第八條 優先獲得其他媒體或機構的實習、就業推薦機會。
第九條 優先獲得進入聯盟核心的資質,參與聯盟事務的優秀學生或校台將獲得專業培訓與項目補助。
第十條 獲得獨立校園廣播節目的超大網路存儲區並樹立優秀原創校園節目牌。
第十一條 因聯盟發展而帶來的所有福利和機遇,加盟校台將全體自動受益。 第一條 設立聯盟專項聯絡人,配合聯盟整體發展與日常項目運作。
第二條 每年雙方至少合作一場落地活動。
第三條 為聯盟的年度主題活動提供必要的校園廣播宣傳。
第四條 合作推出聯盟廣播手段,統一製作校園廣播節目,內容以社會熱點事件為主,以學年為製作周期。
第五條 每年雙方至少聯合主辦一次校台自主落地活動。
第六條 高校聯盟以媒體支持身份出席各所高校的活動,並宣傳報道。對於各所高校活動的需求,聯盟負責聯絡評委與嘉賓出席本校活動現場。但高校要對活動進行圖文總結,聯盟負責刊發到「中國廣播報」。
第七條 高校廣播台骨幹每年換屆,要保證良性的傳承製度,保證高校與聯盟之間的互動。 第一條 校台聯絡員由主管老師或台長推薦,全國高校廣播節目聯盟認可後,獲得聯盟工作證。
第二條 校台聯絡員實行校台負責制,聯絡員需為現任廣播台成員,政治可靠,業務過硬,人品純良。
第三條 校台聯絡員崗位職責:及時完成全國高校廣播節目聯盟播出日誌的填寫、日常事務的跟蹤、上傳下達的溝通、每學
期校台播音結束後提交聯盟工作總結。
第四條 校台聯絡員的聘期同校台幹部的換屆周期。
第五條 每屆校台聯絡員優先獲得帶薪實習機會,並在離任前參與評選「十大傑出聯絡官」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