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日本地質局

日本地質局

發布時間: 2021-01-24 04:00:22

A. 地質局是做什麼用的

除了作研究外,其主要作用是組織災後救援.

全世界除了中國在70年代末期正確預測過一專次地震外,屬還沒有其他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准確預測地震。
地震是無法准確預測的,關於地震的消息是更加不能隨便瞎報的。像美國、日本這樣科技比中國發達的國家都無法預測包括日本阪神大地震,美國洛杉磯大地震。所以不要隨便對地震局的同志抱怨。
像這樣大的地震一定有原因的,不要簡單的瞎猜,更不要瞎說。
地震局的同志應該好好總結,調查原因並積極救災。

B. 美國和日本等國地質災害預警服務

目前,實現地質災害預警的國家和地區,一般具備如下條件:

1)模型方法方面:對降雨和地質災害的發生進行深入研究,獲得了地質災害預警的理論模型方法。

2)降雨監測和降雨預報方面:一是降雨預報數據,能夠實現區域未來一段時間內的降雨預報;二是實時降雨監測數據,該數據一般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獲得:

a)雨量計,通過在區域上埋設一定數量的雨量計,實時精確掌握點上的降雨情況,從而實現區域上實時降雨的獲得。通過安裝自動遙測雨量監測儀(截至1995年,在舊金山灣地區安裝了60台),當雨量每增加1mm時,通過電波自動傳送數據到任何可接收到信號的地方(要求有接收器、計算機、數據接收分析顯示的軟體)。

b)降雨雷達,通過多普勒雷達(通過降雨雲層上反射的雷達波)數據來進行降雨實時監測,該方法的難題在於,雷達回波值與地面上的降雨自動遙測值之間的關系確定上。原因有二:一是冰的反射能力遠遠大於水滴,因此溫度成為一個關鍵的因素,且雲中水滴的大小與溫度、高度都相關,同時,除了水滴外,粉塵、昆蟲、鳥等都能反射雷達的能量,都有回波;二是地面發散,即接近地面的雷達回波存在問題,特別是受到地形的影響。因此,將雷達回波值轉換到降雨強度難度較大,且不同地區轉換關系又不一樣。

3)預警系統:根據降雨引發災害的理論模型方法,實時進行分析預警。

4)預警信息發布平台:一般通過廣播電台或電視台,向公眾發布預警信息。

存在不足:理論模型方法需要更多的校驗;缺乏有關斜坡岩土體方面的實時監測。

1.4.1 美國

美國是最早開展區域泥石流災害預警的國家之一。

1.4.1.1 舊金山海灣地區

1985年,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和美國氣象服務中心(NWS)聯合在舊金山海灣地區正式建立了泥石流預警系統。該系統於1986年2月12~21日在舊金山海灣地區的一次特大暴雨災害中用於滑坡預報,並得到檢驗。由於技術復雜、機構變動和人員變動等方面原因,該預警系統在1995年被迫停止運行。

基於1982年1月3~5日在美國舊金山海灣地區發生的一次特大暴雨所引起的滑坡災害數據,這次特大暴雨持續了34h,降雨量616mm,引發了大量的滑坡,造成25人死亡和超過6600萬美元的經濟損失。Mark&Newman通過對1982年1月的降雨情況分析得出,當前期雨量超過300~400mm,暴雨量超過250mm,即超過年平均降雨量的30%時,滑坡將大規模發生。該系統的基本原理是考慮了臨界降雨強度和持續時間,並且考慮地質條件、降雨的空間分布,以及地形條件。美國地質調查局和美國氣象服務中心在整個舊金山海灣地區共設計了45個自動降雨記錄點,當降雨每增加1mm時,降雨觀測點就通過自動方式將數據傳送到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接收中心和計算機系統。同時,為了監測降雨期間地下水壓力的變化,工作人員還設置了若干個孔隙水壓力計以觀測斜坡中地下水壓力變化。當降雨量和降雨強度將要超過臨界值時,提前進行滑坡災害的預報,以減少滑坡災害的損失和可能的人員傷亡。

舊金山海灣地區實時區域滑坡預警系統包括降雨與滑坡發生的經驗和分析關系式,實時雨量監測數據,國家氣象服務中心降雨預報以及滑坡易發區略圖。

1986年2月12~21日的滑坡災害預警首先由美國地質調查局決定,通過當地電台、電視台以及美國氣象服務中心的特別預報的方式來進行的。這次滑坡災害的預警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月14日的6h災害危險期;第二階段是17~19日之間的60h的災害危險期。由於地質條件的復雜性和地形條件的變化,這兩次預報主要是針對整個舊金山海灣地區,而不是某一個特定的滑坡災害地點。根據滑坡災害發生後的調查,10處滑坡災害點有目擊者能提供精確的時間,其中有8處滑坡所發生的時間與預警的時間段是完全一致的(圖1.17)。

圖1.17 累計降雨量、滑坡預警時間(水平線段)、滑坡發生時間空心三角為滑坡;實心三角為泥石流

進一步研究要點:

a) 降雨—滑坡關系需精練,要考慮長期中等強度的降雨影響,使降雨與滑坡發生之間有更准確的模型,同時要針對滑坡的臨界值,而不僅僅是泥石流;

b) 土體含水量和孔隙水壓力的測量方法要更精確、有效;

c) 預警系統需要模式化和自動化,以便在暴雨期能夠更快、更有效地得到數據;

d) 與滑坡有關的地形、水文和地質條件等內容,需進一步考慮,以使今後的預警更准確、有效。

作為第一個預警系統,從 4 個方面保證運行:

a) 降雨方面: 國家氣象服務中心降雨預報( 未來 6h 預報) ,降雨實時連續監測( 多於 40個實時雨量計) ;

b) 預警方法方面: Canon and Ellen( 1985) 的臨界降雨判據;

c) 預警運行上: 美國地質調查局根據降雨預報和實時降雨監測,實時預警系統進行分析;

d) 美國地質調查局和氣象服務中心共同確定預警,並向社會發布。

1.4.1.2 俄勒岡州

1997 年,美國的 Oregon 政府建立了泥石流預警系統。該系統,由林業部的氣象學家、地調系統( DOGAMI) 的地質學家、交通部( ODOT) 的工程師一起創建的。預警信息和建議通過 NOAA 天氣節目和 Law Enforcement Data System 進行廣播發布。DOGAMI 負責向媒體和相關地區提供關於泥石流的追加信息; ODOT 負責在更風險時段向機動車輛提供預警,包括在高泥石流風險路段安裝預警信號。

1.4.1.3 夏威夷州

1992 年建立了類似的 I-D 的預警模型,並進行了數次實時預報( Wilson 等,1992) 。

1.4.1.4 弗基尼亞州

2000 年建立了類似的 I-D 的預警模型,並進行了數次實時預報( Wieczoic 等,2000) 。

1.4.1.5 波多黎各島

1993 年,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島建立了與舊金山海灣類似的 I-D 的預警模型,並進行了數次實時預報( Larsen & Simon,1993) 。

1.4.2 日本福井縣

Onodera et al.( 1974) 通過研究發現,在日本,累計降雨量超過 150 ~ 200mm,或每小時降雨強度超過 20 ~30mm 時,大量滑坡將發生滑動。

日本在泥石流預警系統研製和開發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以發展具體一條或相鄰溝的小規模地區的泥石流預報系統為主,通過上游泥石流形成區降雨資料的統計分析,確定臨界雨量值和臨界雨量報警線,通過上游雨量實時數據採集、演算和比較判別,自動發出報警信號。

山田剛二等( 1977) 通過滑坡的位移和地下水壓力的監測,認為滑坡位移速率以及地下水壓力不僅與當天降雨量有關,而且還與以前的降雨量有關,所以用有效雨量來表示雨量,有效雨量可以從下式求得: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式中:Rc為有效雨量;R0為當天降雨量;Rn為日前降雨量;α為系數;n為經過的天數。

通過對山陰干線小田—天儀之間403km,400km附近的滑坡研究發現,日有效降雨量、位移速率、地下水壓力隨時間而變化的曲線,位移速率v,Rc與地下水壓力(p)之間關系分別是二次曲線和直線: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目前,日本在福井縣開展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以點代面,根據區域地形、地貌和環境地質特徵以及災害可能發生的危險程度,在全縣范圍內布設了 66 個預警預報監測點,實現了定點、定時和災害程度的預警預報。同時通過該系統還可以了解過去某一時間的雨量情況和發布情況等內容。

1.4.3 巴 西

Guidicini and Iwasa( 1977) 通過對巴西 9 個地區滑坡記錄和降雨資料的分析,認為降雨量超過年平均降雨量的 8% ~17%,滑坡將滑動; 超過 20%,將發生災難性滑坡。

1996 年,里約熱內盧( Rio de Janeiro) 州建立了預警系統( Geo-Rio) 。由地質力學所設計並安裝了 30 台自動雨量計,向中心計算機( Geo-Rio) 發送數據。中心計算機接收數據,並發布預警。2001 年滑坡災害中,對里約熱內盧的部分地區發布了預警,但在向北 60 km 處的 Petropolis 損失慘重。由於火災,Geo-Rio 系統於 2002 年 11 月被迫停止。

C. (一)世界各國地質調查機構的隸屬關系

公益性地質調查工作主要由國家地質機構來承擔,因此,從世界各國地質調查機構的隸屬關系、主要職能和使命,可以看出公益性地質工作的特點和規律。

表3-1 國外地質調查機構隸屬關系分類

根據世界各國地質調查機構的隸屬關系,可以將其分為四類(表3-1):①隸屬於政府資源管理綜合部門,如美國、加拿大、俄羅斯;②隸屬於礦山(業、產)能源(水資源)部,如巴西、南非、印度尼西亞及非洲一些國家;③隸屬於政府經濟或工(商業)部門,如荷蘭、德國、義大利、法國、阿根廷、寮國、越南、泰國、蒙古等;④隸屬於政府科技部門,地質調查是一項科學工作,地質調查機構被視作科學機構,如英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韓國的地質調查機構隸屬於科技部,日本地質調查局屬於日本綜合產業研究院。

為什麼世界各國地調機構的隸屬關系有著這么大的區別呢?實際上,這與各國的客觀實際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與地質工作的緊密關系有關。如日本、韓國等國面積不大、資源不豐,故放在科技部;而許多發展中國家更關心其礦業的發展,故放到礦業部門。有的礦業欠發達國家,地質調查機構還承擔礦產勘查任務。法國可能因特殊情況,以前其殖民地有礦業開發問題,故與礦業放在一起。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國土面積較大的國家,如加拿大、俄羅斯、美國等,都把地質調查機構放入到自然資源管理部門或綜合性部委,這可能更有利於工作,滿足於方方面面的需求。

以下從不同類型的地質調查機構的使命、任務和方向等方面,來探討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的發展方向。

1.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

●隸屬關系

美國地質調查局是美國內政部下屬的8個局之一(圖3-1),是內政部的一個獨立預算單位,也是其中唯一的一個科學機構。它為內政部管理部門(局)提供科學支撐。

圖3-1 美國地質調查局隸屬關系圖

●單位性質

美國地質調查局是一個自然科學與信息機構,一項主要職能是充當美國內政部的科學職能部門,為內政部及其內設其他局的資源管理提供地球科學信息支持。

前景:使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為在自然科學上成就卓越、對社會需求反應靈敏的世界領先者。

使命:美國地質調查局通過提供以下幾方面可靠的科學信息,為國家服務:

——描述和了解地球;

——使自然災害造成的生命和財產損失降至最低程度;

——管理水、生物、能源和礦產資源;

——提高和保護生活質量。

●經費來源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資金來源於四個部分:①國會撥款(占總經費的75%左右);②為其他聯邦機構如農業部、商務部、國防部以及內政部的其他局、環保局、國家航空與航天管理局、國家科學基金會、聯邦緊急事務管理局以及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提供服務和產品所得的收入;③向州和地方社團及市政部門提供產品與服務所得的收入;④向個人和公司銷售地圖所得的收入。以美元不變價計算,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總資金在過去的10年裡增加了16%。美國地質調查局2007財年預算總額為9.4476億美元,與2006財年相比預算總額減少了2058.5萬美元,與2005財年相比增加了119.6萬美元。近年來,美國地質調查局工作經費的90%以上來自國家撥款。

2.澳大利亞地質調查局(GA)

●隸屬關系

澳大利亞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工業、旅遊和資源部,是澳大利亞國家地球科學與空間信息機構。2001年9月,澳大利亞政府對機構進行調整,將澳大利亞地質調查局與澳大利亞國家測繪局(原為澳大利亞測量和土地信息局,AUSLIG)合並,更名為澳大利亞地學局(Geoscience Australia)。為了統一起見,本書仍稱之為澳大利亞地質調查局。

●單位性質

澳大利亞地質調查局(GA)是澳大利亞政府的一個國家地學研究和空間信息機構。

主要使命:制定和實施充滿活力的、由客戶驅動的全國地學填圖計劃,以促進對澳大利亞礦產、能源、土地和水資源進行可持續管理。

主要職能和任務:①提供旨在支持政府、產業界和公眾進行自然資源和環境可持續管理的地學知識基礎,滿足客戶對高質量地學信息和開創性研究的需要;②負責澳大利亞領土及其海域等基礎地質和地球物理填圖工作;③參加具有戰略意義的陸上礦產和油氣盆地及海上的多學科地學填圖工作。

●經費來源

1992年以前,澳大利亞礦產資源地質地球物理局(地質調查局前身)主要由政府預算撥款。1992年組建澳大利亞地質調查機構以後,經費來源出現了重大變化,雖然政府預算撥款仍佔主導地位,但通過合作項目等有償服務籌集的資金比例逐年增加。

澳大利亞地質調查機構的經費來源包括:①公益性項目由聯邦財政撥款;②對工業界有益的項目由工業界出資;③對工業界和廣大社會成員都有益的項目由雙方共同提供經費。1994/1995財政年度澳大利亞地質調查機構總經費為6870萬澳元,其中政府預算撥款為5550萬澳元(占總經費的81.8%),外部資金1320萬澳元(占總經費的19.2%)。

3.英國地質調查局(BGS)

●隸屬關系

英國地質調查局是隸屬於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NERC)的5個調查局或中心之一(圖3-2)。

主要使命:促進公眾對地學與資源和環境問題之間關系的了解。

圖3-2 英國地質調查局隸屬關系圖

主要任務:

——對英國本土和周邊大陸架進行區域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調查及科學研究;

——開展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災害地質技術服務及其相關的基礎研究;

——集中收集、管理和研究開發全國的地質資料;

——利用英國海外開發署的預算,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

●經費來源

到20世紀70年代以前,英國地質調查局的經費來源一直是完全由政府預算直接撥款。此後,經費來源呈現多元化趨勢,除政府直接撥款的科學預算外,部分經費來自與其他政府部門的合同收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直接科學預算撥款在地質調查局總經費的百分比不斷增加,從1991/1992財年的36.6%增加到1996/1997財年的45.4%。2004/2005財年的總經費為5029.9萬英鎊,其中政府撥款的科學預算為2739.2萬英磅,占其總經費的54.5%。

4.法國地質礦產調查總局(BRGM)

法國地質礦產調查局只是法國地質礦產調查總局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獨立性不強,故此處介紹法國地質礦產調查總局的情況。

●隸屬關系

法國地質礦產調查總局是法國工業部的一個二級機構(圖3-3)。

●單位性質

法國地質礦產調查總局是法國最大的地表和地下地質科學專業機構,也是一個國有公共機構。但是,經過幾十年的演變,該局現已具有明顯的企業化和商業化傾向。20世紀90年代初,該局已集科研、商業、采礦於一體(圖3-3),顯然超出了純粹政府機構的范疇。一方面,作為全國的地質調查局,它負責地質填圖、協調國家和國際研究項目,收集地下地質資料,並向公眾提供服務;另一方面,作為一個商業部門的服務公司,它利用地質專業知識對地下資源進行利用、保護、控制和管理。

圖3-3 法國地質礦產調查總局機構圖

●經費來源

法國地質礦產調查總局1996年經費預算為1.0379億歐元,摺合為1.2974億美元,其中法國地質調查局的經費完全由政府撥款。

5.俄羅斯地質調查局

俄羅斯正處於經濟轉軌時期,地質工作與資源管理在近十年發生多次變革。2000年設立了國家地質調查局(圖3-4),與國家水利局、國家自然環境保護局和國家森林局共同成為自然資源部的4個部屬國家局,負責地質調查工作及地下資源的利用和技術鑒定等工作,國家地質調查局由自然資源部一名副部長負責。2004年,普京政府改組了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地質調查工作由自然資源部下屬的聯邦地下資源利用局管理。

圖3-4 俄羅斯地質調查局隸屬關系與組織框架圖

俄羅斯實際上沒有一支成形的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在自然資源部之下有全俄地質研究所,主要從事綜合編圖與研究工作;地方有地質勘查部門(稱為「生產部門」),負責地質填圖和礦產勘查。嚴格來說,這兩部分合在一起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益性地質調查機構。

1996年俄羅斯完成的地勘工作貨幣工作量為94880億盧布,約合18.6億美元。俄羅斯地勘部門改革了單一的國家預算撥款方式,建立了礦物原料基地再生產基金,開辟多種資金來源。2004年以來,俄羅斯地質調查工作實行國家訂貨承包制。國家作為所需各類地勘工作的訂貨方,地勘單位和企業作為承包方。

6.印度地質調查局(GSI)

●隸屬關系

印度地質調查局(GSI)成立於1851年,是一個完全由政府資金支持的科學組織,它隸屬於礦業部。

主要使命:為促進健全的地質政策和實踐活動提供科學信息,提高公民的生活質量;通過探索新的資源以及促進現有資源的合理開發,使印度的經濟變得更加強大。

主要任務:

——對全國和近海水域進行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填圖;

——勘查和評價全國和近海水域的礦產資源;

——開展與環境地質學有關的各種研究;

——對地球科學的各個分支學科以及勘探技術和方法進行系統的研究;

——就與地質調查局職責有關的各種問題向政府和有關部門提出建議;

——向公眾提供與地質調查局職責有關的技術服務和咨詢;

——參與政府和部門組織的全國性科研項目,並負責協調地質及其相關的工作;

——與國外同類機構保持廣泛的聯系;系統地收集岩石、礦物和化石標本,以豐富博物館和岩心庫;

——管理好對研究國內外有意義的稀有地質現象,保護好有地質意義的國家地質遺跡和地質公園;培訓科學技術骨幹,並為大學和研究所提供培訓援助;

——收集、處理、儲存、維護和傳播各類地球科學數據;在國家緊急時期動員全國地質學領域的人力資源和設備,並協調他們的活動;根據地球科學領域及相關技術發展的需要開展其他的活動。

在新世紀初,印度地質調查局提出了未來20年的目標和方向,更加明確了其職責與任務(專欄3-1)。

●經費來源

印度地質調查局的經費從第7個五年計劃起急劇增加。第7個五年計劃(1987~1991)經費為21.1億盧比,第8個五年計劃(1992~1996)為66.517億盧比,第9個五年計劃(1997~2001)為118.86362億盧比。第10個五年計劃(2002~2007)達到212.7億盧比(摺合約4.254億美元),其中計劃內的為94億盧比,計劃外的為118.7億盧比。

自1993年以來,印度地質調查局開發其內部資源,通過技術咨詢和服務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1995~1996年度創收44287463盧比,1998~1999年度為65497242盧比(摺合約131萬美元,1美元約合50盧比)。2000~2001年度最高,收入129401183盧比。2001~2002年度為57386368盧比,它的服務和咨詢領域包括礦產勘查、海洋調查、地球物理調查、岩土工程項目、地質環境項目、圖件出版和發行、報告出售,以及包括寶石檢測在內的實驗室服務等等。

專欄3-1 印度地質調查局2020年戰略目標和戰略方向

印度地質調查局未來15年的戰略目標是:①通過深入和廣泛的勘查,查明、評價和增加自然資源儲量;②監控過去、現在和未來對自然資源的需求,並相應地調整地質調查工作;③不斷更新國土和近海水域的地質資料庫④用更大的比例尺來繪制國家地質圖,並能夠根據變化進行相應更新;⑤了解影響人類及其生存環境的地質作用;⑥建立環境、水資源開發、自然災害等領域的資料庫;⑦在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的評價和減災方面起積極作用;⑧對水資源、能源、通信和城市發展計劃提出地球科學方面的建議;⑨建立和維護一個綜合的地球科學資料庫;⑩加強與公眾的聯系,使公眾更容易獲得地球科學方面的信息、圖件和知識產品。

印度地質調查局未來的戰略方向是:

(1)自然資源評價

●加強專題圖件繪制;

●加強區域礦產資源評價,並對勘探方法進行標准化;

●運用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數據進行資源預測;

●進一步完善地球科學資料庫,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廣泛、深入和精確;

●按順序、 系統地開展全國范圍的地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調查;

●通過地面和航空地球物理勘測,發現更多的礦產靶區;

●為進行海洋資源評價開展高精度海洋調查;

●與兄弟組織、研究院和大學積極開展合作與交流,以便將研究重點放在占據優先地位的勘查戰略中;

●建立自然資源資料庫。

(2)環境和地球系統研究

●開發綜合性地質環境資料庫,用於環境影響評價和監控;

●對自然災害(地震、滑坡、洪澇等)和人為災害(污染、廢棄物處理等)進行研究;

●著重研究環境及其對地球系統的影響;

●研究第四紀氣候變化;

●加強固體地球的地質和地球物理學領域的研究,包括地震和測量監控;

●為能源、灌溉、 交通和各種建設項目提供地質技術咨詢服務。

(3)信息服務

●提高印度地質調查局在外界的知名度;

●對各級活動的資料庫進行計算機化;

●文件和地圖產品數字化;

●以對用戶友好的方式、 方法發布知識產品;

●在國家地球科學教育中起到積極作用。

D. 日本到底怎麼了

46分)發生在日本本州東海岸附近海域的里氏8.級地震, 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8.1度,東經142.6度,震源深度約20公里。日本氣象廳隨即發布了海嘯警報,稱地震將引發約6米高海嘯。 北京小部分區域有震感,但對中國大陸不會有明顯影響。不過,此次地震可能引發的海嘯將影響太平洋大部分地區。陸不會有明顯影響。不過,此次地震可能引發的海嘯將影響太平洋大部分地區。 據權威人士表示,由於此次地震發生在日本東北部,距離中國大陸比較近,且中國大陸架性質決定了在這段距離中有一片相對較淺的海域,所以對大陸不會有明顯影響。但應該注意環太平洋地區由此引發的海嘯。 此次地震震級的測定,中國地震局網一開始發布的是里氏7.9級地震,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布的是8.8級。該權威人士表示,中國習慣使用面波震級,而美國往往較多地使用體波震級或矩震級,這是關注地震波不同方面得出的不同數據,在物理上能夠解釋。中國距離日本距離較近,他認為測量數據應該更接近於准確。 隨後美國地質勘探局將日本當天發生的地震震級從里氏7.9級修正為里氏8.8級。
據日本NHK電視台3月12日消息,受此次日本大地震影響,日本岩手縣、宮城縣以及福島縣沿岸遭受特大海嘯襲擊,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失蹤。目前已確認日本東北部距震中最近地區死亡人數超過500人。在宮城縣境內又發現了400-500具屍體。到目前為止,在此次地震以及海嘯中喪生和失蹤的人數已經超過1700人。

E. 境外地質工作特點和經驗

(一)境外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達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是地質工作的一次跨越

一些世界一流的國家地質調查機構,均十分重視境外地質工作。這是因為,地質現象是無國界的,地質工作相應也是無國界的。開展境外工作,一是可以加深對本國地質背景和資源潛力的認識,二是可以總體上提高地質調查機構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從而總體提高社會福利,三是可以促進本國的企業在國外開展相應的商業性活動,包括在境外開展礦產勘查開發。很多國家的地質調查機構,將是否以及如何開展和開展什麼樣的境外地質工作,作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指標。

比較典型的國家是美國、英國和日本。歐洲一些比較小的地質調查機構,也大量開展境外地質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提供國家綜合競爭力。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加大了境外地質工作的力度,如印度、巴西等,這些發展中國家開展境外地質工作的目的,重點往往不是提高全球競爭力,而在於提高其區域影響力。

在當前階段,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境外地質工作已經轉型,重點開展一些能夠發揮國際領導作用的全球項目,並且整體的工作也從供應驅動轉向需求驅動,從礦產調查評價轉向環境和水。但是,在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歷史上,也曾經開展了大量的以境外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為重要內容的境外地質工作,實際上,他們在這個發展階段的境外地質工作對我們更有借鑒意義。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系統評價了美國地學在國際領域的三大歷史作用:一是制定國家外交政策,二是保障國家經濟權益,三是維護國家科學權益。該委員會的研究報告最後得出三條結論:第一,需要加強國際地學工作以支持美國的國家利益;第二,在制定美國國家外交政策時需要更有效地利用地學家及其地學知識;第三,通過提高美國地學家在美國國際項目中的參與程度,可以進一步強化美國的經濟利益和科學利益。

英國高度重視境外地質調查工作。目前英國地質調查局在100多個國家從事過地質調查工作,開展多個地學計劃,其目標是:資源的可持續開發,人和自然環境的保護,可持續的生計,生活質量以及脫貧。這些活動,包括在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合作和援助項目,主要是由英國國際開發署(DFID)所資助的,同時,也與各個國際組織合作並獲得資助,包括: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世界衛生組織以及聯合國環境署等。在開展境外地質工作時,英國地質調查局經常和英國的公司及大學合作。英國地質調查局還承接其他援助機構、世界各國私人公司和政府的合同項目,有時直接接受東道國政府的委託項目。英國地調局積累了世界上100多個國家的地質資料和數據信息,近期,其工作的地區重點是東歐和前蘇聯。其中,有些是長期項目,包括幫助東道國加強地學能力建設和機構建設。許多國家的地質填圖計劃、國家地學規劃、GIS地學資料庫,都是由英國地調局設計和實施的。

日本迄今仍在開展境外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重點,一是由日本油氣和金屬事業團開展的境外礦產資源調查評價;二是由日本地質調查局開展的以環境合作為重點的境外地質工作。

(二)不同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境外地質工作內容不同,同一個地質調查機構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境外地質工作內容不同

不同的國家地質調查機構,所開展的境外地質工作的內容是不同的;同一個國家的地質調查機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所開展的境外地質工作的內容也是不同的。比如,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境外地質調查工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重點是在其周邊國家開展地質填圖;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並且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重點是在全球開展地質調查和礦產調查評價;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其境外地質工作的重點是環境地質調查和評價,同時開展基礎和礦產地質調查;90年代迄今,工作重點則轉向對全球重大地質和環境問題的調查,這些問題,需要全球多學科專家的共同努力,而美國地質調查局試圖在其中發揮核心和領導作用。

1.資源導向型的境外地質工作

典型代表是日本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地質調查局。

日本開展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主要特點是:組建專門機構,包括「石油公團」和「金屬礦業事業團」,大力推行「技術援助/經濟援助及合作計劃」,建立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網路,為企業的礦業跨國經營提供全方位支持。為了推進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日本特別成立了金屬礦業事業團(1963年)和石油公團(1967年)。這些准政府性質的機構,直接或間接地參與日本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事務,特別是對日本企業的礦業跨國經營提供全方位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全球礦產資源信息網路。目前日本金屬事業團在世界11個國家設有辦事處(各辦事處還負責周邊國家的資源信息),收集和分析世界各國的資源信息。特別是針對資源國潛力和礦業投資環境的信息、重要勘查開發項目的信息、國際礦業走勢追蹤、跨國礦業公司動態分析、礦業權市場狀況和礦產品等方面的信息。二是通過技術合作和經濟援助/合作,降低企業在境外勘查開發的風險。作為日本政府的「政府援助計劃」的一部分,日本金屬礦業事業團在受援國實施礦產勘查的技術合作項目和礦產資源的區域調查,以便了解和掌握其他國的資源情況,為本國公司參與境外礦產資源的開發工作提供幫助。三是在境外開展基礎地質調查,承擔項目前期風險,引導企業選點。日本在境外進行的基礎地質調查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稱為「境外地質調查」,完全由日本金屬礦業事業團用日本政府的錢進行;另一種方式稱為「境外聯合地質調查」,由日本金屬礦業事業團與資源國聯合進行,由日本政府提供資助。這相當於在境外從事前期勘查的風險全部由日本政府承擔了。在找到了礦或圈定了遠景區後,再由日本企業申請取得礦業權。

美國地質調查局也大量開展了這方面的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礦產資源的全球爭奪成為世界政治和美國外交關系的重要因素,這期間,美國政府聘用了三名傑出的地質學家(C.K.Leith,G.O.Smith和J.E.Spurr)作為政府顧問。這三位地學家提出的建議,對美國外交政策和礦產政策的制定和實施發揮了卓越的貢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別是在「國聯」(聯合國前身)中,三名地學顧問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同時促成了在1928年成立了國家礦產顧問委員會。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鄰近,地學家提出預防礦產供應中斷的建議,於是1939年美國建立了戰略礦產儲備,1942年,當時的經濟福利局資助了一個計劃,到拉美采購礦產並鼓勵拉美的礦業開發。在這些活動中,美國地學家作為政府顧問,作為拉美采購委員會成員,或者作為美國政府代表去資源國調查。美國對拉美礦產生產和供應的關注,導致美國地學家首次大規模開展境外地質工作,其方式是通過1938年成立的部門間科學和文化合作委員會(ICSCC)。美國地學家開始在拉美國家開展礦產調查評價,包括圈定戰略礦產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經濟福利局及其更名後的對外經濟管理局也提供了大量的資金。期間,美國地調局組織了60多位資深的地質學家,在16個拉美國家開展了礦產調查評價。此外,政府還委派了大量地質學家,在歐洲、非洲、亞洲、南美和西太平洋開展地形分析、工程研究和水文調查,以支持現實和潛在的軍事目的。這導致美國地調局組建了軍事地質分局,支持美國軍事部門的戰略規劃。

2.環境導向型的境外地質工作

典型代表是英國地質調查局的工作。地質和礦產調查等,目前已經不是英國地調局國際合作業務的重點,他們現在更多地關心環境和生活質量問題。其一,英國地調局在全球區域地球化學填圖和環境研究方面,正在發揮突出和領導作用。一是環境地球化學。目前英國地調局正在玻利維亞、肯亞、墨西哥、所羅門島、蘇門答臘、史瓦濟蘭等地開展區域地球化學填圖;在辛巴威開展微量元素失衡與動物健康關系問題研究;在中國和印度開展煤電站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辛巴威和烏干達開展耦合地球化學模擬和填圖;在馬來西亞、泰國、辛巴威和厄瓜多開展采礦和選礦的環境影響評價,重點是砷、汞元素地球化學;在東南亞開展砂錫采礦的環境影響;在肯亞、坦尚尼亞、巴西,研究陸海污染物流動;在菲律賓和厄瓜多,研究減緩與采礦有關的汞污染危害的方式;在中國和斯里蘭卡,研究人體硒失衡的預測及復原;在烏干達研究硅肺問題;在泰國和阿根廷,研究環境砷暴露對健康的威脅及地球化學解決辦法等等。二是地下水砷污染研究。近8年來,英國地調局在孟加拉、迦納等許多國家開展了這方面研究。三是在摩洛哥開展的1∶10萬區域地球化學填圖。英國地調局通過長期的國際合作,收集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地球化學數據。據此,英國地調局建立了國際地球化學數據倉庫,包括自1965年以來的全部數據。還建立了全球重點國家區域地球化學資料庫。其二,英國地調局在水文地質國際合作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其三是工程地質領域。

近期,英國政府設立了一個特別計劃,即知識和研究項目(KAR),由英國國際開發署資助,英國基礎設施及城市開發部(IUDD)管理,宗旨是提高英國在全球的影響力,其中包括6個部分,分別是:能源、應用地學、信息和通訊技術、運輸、城市化、供水,其中地學項目由英國地調局為主實施。這是英國境外戰略(英國政府國際開發白皮書)的重要內容之一。新戰略要求英國地調局實施的項目做到:促進建設符合英國國際開發署(DFID)要求的全球工程知識庫;促進建設能夠加強南北關系的信息庫;促進工程信息和知識的傳播;有所創新。國際地學項目包括5個主題。一是推動環境友好型的礦產資源開發。包括兩個子項目,分別是:推動小礦山/手工采礦的有效發展(包括小礦山如何與大型礦業企業合作,童工與婦女問題等);推動礦產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改進制定發展規劃時的減緩地質和土工災害戰略。三是加強礦產開發的廢物和毒性物質的認識及其對地質資源開發的環境健康影響,為發展中國家制定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減輕環境影響的戰略和技術(地球化學災害)。四是加強對發展中國家地質物質工程性質的研究,推廣其工程和環境應用(建築材料)。五是制定保持和加強國家地學信息服務的戰略和系統。

3.科學導向型的境外地質工作

許多世界一流的地質調查機構,目前開展的是科學導向型的境外地質工作,牽頭負責重大國際項目,發揮全球領導作用,從而整體上提高國家競爭力。如日本地質調查局與其他國家開展國際合作研究項目。近期的一些重點包括:與越南地質礦產部合作研究海平面上升綜合評價;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以及菲律賓大學合作,開展淘金熱地區環境管理、規劃和風險交流多學科研究;與美國地質調查局合作研究減輕地震災害的方式,量化表示未來地震的可能性;與美國地質調查局合作研究東北亞成礦系統;等等。日本地質調查局規劃和協調辦公室負責相關國際活動。重點包括:參加國際組織,如東南亞地學計劃協調委員會(CCOP)、地質調查局國際聯合會(ICOGS)世界地質圖委員會(CGMW)等等;支持建設地學信息網路。與其他國際組織的合作包括:國際科學技術中心,聯合國亞太經社會,南亞應用地學委員會,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社區和小規模采礦,IGCP等。

這三類導向型的境外地質工作沒有本質的界限,很多時候是相互關聯的。例如,美國地質調查局最近開展的「全球礦產資源評價計劃」,既是一種科學導向型的境外地質工作,也是一種資源導向型的境外地質工作。美國地質調查局正在開展一項國際性合作項目,評價全球未發現非燃料礦產資源的潛力。「全球礦產資源評價計劃」(GMRAP)將研究和測試用於評價全球未發現礦產資源潛力的方法。項目的主要目標是,確定某幾種未發現礦產資源的全球潛在分布地區,並且確定1km深度內這些未發現礦產資源的潛在數量。目前,超過70種化學元素在100多種礦床類型中被發現。「全球礦產資源評價計劃」項目第一批重點關注的礦種是:銅、鉑族元素、鉀鹽資源,第二批評價考慮的礦種是鉛、鋅、鎳、金和磷酸鹽岩。對於銅資源,重點評價斑岩銅礦和以沉積岩為容礦岩石的銅礦,這兩種類型的礦床佔全球銅資源的80%。鉑族金屬包括鉑(Pt)、鈀(Pd)、鋨(Os)、銥(Ir)、釕(Ru)、銠(Rh)六種金屬。鉑族金屬以其特別可貴的性能和資源珍稀而著稱,與金、銀合稱「貴金屬」。鉑族金屬供應相對稀缺,具有重要經濟價值和環境保護意義,在高技術產業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這是美國地質調查局優先選擇開展鉑族金屬調查評價的原因。鉀鹽與糧食安全有一定關系,美國鉀鹽的80%以上靠進口,這是美國地質調查局在第一批調查評價的礦種中就選擇了鉀鹽的原因。當前全球經濟條件下,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取決於各種來源的礦產資源供應的充足性。盡管在近期非燃料礦產資源的供應從全球看不會出現短缺,但隨著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礦產資源的需求量將會大幅度增加。但是,礦產資源的全球發現難度加大,開發難度也日益加大,土地利用沖突也日益加劇,這是美國地質調查局開展「全球礦產資源評價計劃」項目的背景和依據。「全球礦產資源評價計劃」(GMRAP)的目標是:①根據最新可得資料,對全球非燃料礦產資源進行連續性和綜合性的信息分析;②研究提出並且不斷改進開展大區域調查評價的方法;③研究提出用於分析全球礦產資源評價的新模型和預測性工具,並且將分析結果運用於解決可持續資源開發和環境管理相關問題;④通過將成礦作用研究和大地構造分析相結合,推動對成礦系統起源和演化的理解和認識;⑤通過加強政府間和非政府組織、礦業界的合作,推動全球礦產資源調查評價領域的國際合作。美國地質調查局「全球礦產資源評價計劃」(GMRAP)的組織:一是按礦產品類型組織;二是按地理區組織。為此,美國地質調查局和包括中國地質調查局在內的眾多國家的地質調查機構簽訂了相關的研究合作協議。

(三)不少國家為開展境外地質工作而組建專門機構

1.地質調查機構的專門部門負責開展的境外地質工作

英國地質調查局、美國地質調查局等,均有開展境外地質調查工作的職能,並且這種職能是以法律或者法規的形式規定的。

英國地質調查局是1835年成立的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地質調查局,英國高度重視境外地質調查工作。1893年成立帝國研究院,其礦產資源部專門在境外開展以地學調查為主的科學調查;1947年撤銷帝國研究院,組建專門的「殖民地地質調查總局」,開展英聯邦國家及其他國家的地質調查;1957年進一步擴大范圍,將殖民地地質調查總局更名為「境外地質調查局」,在更多的國家開展地質調查工作。1965年,應時代要求,將境外地質調查局與大不列顛地質調查局合並,成立地學院,即現在的英國地質調查局。在地調局內部專門設立國際業務部,負責設立、執行和管理地調局的境外地質項目,重點是國際援助項目。國際業務部由為數不多的幾個經驗豐富的區域地學經理和協調員構成(按區域組織,如拉美和加勒比項目經理、南部非洲項目經理、亞洲、中東、歐洲項目經理、法語系非洲項目經理等),這些專家有能力將英國地調局內部地學及相關學科的專家組織起來,並且在必要時,可以組織其他機構和公司的專家共同開展工作。

2.地質調查機構的常設項目組負責開展的境外地質工作

在性質上這類機構等同於地質調查機構的專門部門。與專門部門(如,國家地質調查機構的境外事業部,或國際合作部)相比,通過常設項目組負責開展境外地質工作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調動更多部門的力量,運行機制上也可以更加靈活。俄羅斯的境外地質研究所也是這類機構。

3.准政府機構負責開展的境外地質工作

典型實例是日本的金屬礦業事業團。日本油氣和金屬事業團(JOGMEC,也可以翻譯為日本油氣和金屬國家公司)成立於2004年(截至2007年3月31日,其股本資本為1879億日元,2007年度的預算為15億日元),由原日本石油公團和日本金屬礦業事業團合並而成,其主要任務之一是確保日本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和礦產的穩定供應。其主要職能是,向日本私人公司提供財政資助,開展境外的油氣及金屬礦產勘查、生產和儲蓄,並且為了使得這些活動有效開展,提供必要的技術援助,同時,系統收集、分析和向日本公司分發有關全球能源和自然資源的信息。日本油氣和金屬事業團,注重通過聯合地質調查、技術合作、培訓計劃及其他活動,加強與資源國合作。

日本油氣和金屬事業團的金屬戰略和勘查部,向日本私人公司的境外采礦作業提供支持。提供的服務包括境外地質調查和礦床研究、勘查評價,重點包括潛在成礦區的衛星圖像分析及地質調查和地球物理測量(其專長是SQUID-TEM)。日本政府通過其油氣和金屬事業團提供資助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日本公司在境外勘查礦產資源的風險,特別是早期勘查階段。

境外油氣地質調查和勘查一般流程是,由JOGMEC開展境外地質調查和地球物理測量(費用由日本政府承擔),開展油氣潛力評價,這樣降低了日本石油公司的風險,加強了與石油資源國的聯系,幫助日本公司取得油氣的探礦權和開發權,然後由日本公司開展勘查和開發。JOGMEC完成地質調查後,全套數據和技術報告交給東道國,同時交給日本政府和公司。JOGMEC還開展室內工作(包括:勘查潛力分析、開發和生產方案以及成本分析),幫助日本石油公司尋找境外新的投資機會。

除油氣和金屬外,日本還通過1997年組建的日本煤炭能源中心(Jocoal,由以前的3個部門合並而成)加強境外的煤炭地質工作。實際上,日本的煤炭境外地質調查開始於1982年,迄今已在澳大利亞、馬來西亞、越南、印度尼西亞、中國等多個國家開展過工作。

(四)不少國家為開展境外地質工作撥付專門經費

1.與對外開發援助相結合的境外地質工作

英國、美國和日本,包括加拿大等許多國家,境外地質工作均與對外開發援助緊密結合。如美國,實施全球資源戰略的措施之一就是在技術援助和經濟合作的名義下輸出礦業資本,對全球礦產資源加強資本和技術控制。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明確委託早在1879年成立的美國地質調查局,在探明礦產資源能夠導致跨國礦業公司進行投資的國家進行礦產資源評估。美國國務院聲稱要利用地質調查局作為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美國國務院要求內政部對有關外派外交人員進行礦產資源方面的培訓。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政府推行的「國際地質計劃」,就是利用自己的地質勘查技術優勢,以「援助」為條件獲取受援國的礦產資源信息,為本國的境外投資和礦產品貿易選擇目標。在執行「國際地質計劃」過程中,發現了哥倫比亞、巴基斯坦和泰國的斑岩銅礦,哥倫比亞的鉛、鋅礦,泰國的大鉀鹽礦。在巴西、菲律賓、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國,利用各種先進技術,對這些國家的鉻、錳、鎳和鐵等資源進行了詳細的評價。通過對沙烏地阿拉伯區域地質填圖的援助,強化了它在沙特石油業中的地位。

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向發展中國家提供「開發援助」目標,一是知識的傳播,二是滿足南北對話中「北對南的信息需求」。DFID的項目主要包括6個領域,即能源、地學、信息通訊技術、運輸、城市化和供水等。在地學方面,DFID主要靠英國地調局來履行其職能。DFID和英國地質調查局同屬於英國貿工部(DTI),而DTI的主要職能之一就是產品研究和市場研究,目的是在國際上創造公開、透明和有效的市場。顯然,這是為其企業的市場准入服務的。英國的開發援助,主要是通過境外開發署(外交部)提供官方援助(ODA),受援國達135個。但隨著全球化的進程,發展中國家市場准入程度的提高,英國反而削減了其ODA的額度。

2.基於雙邊或多邊合作的境外地質工作

根據雙邊或多邊合作計劃,根據受援國的要求,開展境外地質工作。

3.境外地質工作經費納入經常性預算

這是最常見的類型。

4.由專門基金開展的境外地質工作

主要的例子是日本。日本專門建立了境外礦產資源風險勘查開發基金,包括19項境外礦產勘查開發援助工作,具體包括:前期聯合風險勘查;境外地質調查;境外聯合地質調查;礦山周邊基礎設施F/S調查及完善;勘查融資;股權並購融資;對境外礦業公司及礦山建設提供融資;直接出資;幫助外國礦業公司融資;民營企業的債務擔保;對日本企業為債權人的信貸項目提供保險(含資源能源綜合保險);境外投資保險(含資源能源綜合保險);境外勘查准備金特別扣減(稅收支援);稀有金屬冶煉及回收技術調查;礦山現場技術支援;境外開發計劃調查及技術合作(經濟產業省委託事業,也叫境外規劃調查);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集團研修;技術合作項目(派遣專家、個別人研修);境外投資風險准備金(損失准備金)。

(五)中國需要創新境外地質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中國要創建世界一流地調局,加強全方位的國際合作,形成地質調查國際合作新格局,是一個客觀選擇,也是一個必由之路。建議:

(1)制定《境外地質調查條例》,或將境外地質工作的內容納入擬研究制定的《地質調查條例》中。這樣,境外礦產調查工作就有了較為可靠的法律保障和明確的政策支持。

(2)組建境外地質研究所(或國際地質研究院),專門負責境外地質工作以及相關全球資源戰略的實施工作。

(3)與相關部門協調溝通,確保境外地質工作的經費來源。一是,建議商務部增加援外基金的規模並將用於境外地質工作的比重加大。二是,與財政部協調設立經常性的境外地質工作項目,納入經常性預算支出。三是,與開發銀行等機構合作,促使境外地質工作經費來源多元化。

(4)制定境外地質工作規劃,與資源外交相銜接,明確境外地質工作的區域重點和礦種重點。

(5)加強與從事境外資源勘查開發的礦業公司合作,國家境外地質工作與礦業公司開展的境外風險勘查有效銜接。

F. 日本處在什麼地震帶上

日本位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是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碰撞的地方,據統計,回日本每年發生地震數千次,其答中震級在3級以上的每天就有4次。
美國地質勘探局認為,此次發生在日本東海岸的東北-關東大地震由太平洋板塊和北美板塊的運動所致。太平洋板塊在日本海溝俯沖入日本下方,並向西侵入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每年相對於北美板塊向西運動數厘米,正是運動過程中的能量釋放導致此次大地震。

G. 日本發生了幾級大地震

現在最高的提升到了9級

H. 日本地調局職能及經費來源

一、日本地調局的使命

日本地質調查局 ( 簡稱日本地調局) 成立於 1882 年,其任務是通過對國土進行地質調查,不斷地為社會提供系統的地質信息。日本地調局隸屬於原日本通產 ( 部) 工業技術研究院,為國家機關的下屬部門。2001 年 1 月,日本政府進行了重大機構改革,通產省改為經濟產業省,工業技術研究院改為日本經濟產業技術綜合研究院 ( AIST,下述為產綜研) 。同年4 月,將日本地調局在內的15 個國家研究機構均劃歸為產綜研,由其下設的地質調查綜合中心 ( Geological Surveyof Japan) 全權接收原日本地調局所有業務,並對外繼續延用其外文名稱。

地質調查綜合中心作為產綜研地質調查工作的核心機構,負責針對地質信息的整理和提供這兩方面制定計劃並進行相關調整,同時也是地質調查業的對外窗口。

日本地調局通過開展地球科學研究工作,為國內外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其使命是:

( 1) 通過開展系統調查和基礎應用研究,為公眾提供有用的、公正真實的地球科學信息,以促進日本的國土和海洋區域的有效利用、資源開發及環境治理工作;

( 2) 推動創新的、可靠的科學研究,以減少將來地震和火山爆發造成的損失;

( 3) 加強地質調查方面的國際合作;

( 4) 向社會發布研究資料和成果,加強公眾對地球科學知識的了解。

日本地調局的主要工作是: 制定並調整有關地質信息的整理、綜合、提供方面的計劃,以及法制化、標准化與其他相關單位之間的合作等職能; 信息整理、綜合; 提供負責的雙向信息服務 ( 質量管理及基於 Internet 的信息服務) ; 普及研究成果及基礎知識; 地質文獻資料的整理、管理、數字化以及社會化服務。

進入 21 世紀後,日本地調局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 1) 資源的全球性探索及穩定供給能源研究。包括未來能源資源的勘探開發和深部地熱資源評價。

( 2) 土地的合理、安全利用以及地質災害的研究。包括地球性環境保護的研究,城市及周邊地區的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災害風險評價,放射性廢棄物處理評價技術,有關活斷層、地震、火山的研究等。

( 3) 為國際社會安全化服務的研究。目前的主要課題是為東亞地區的持續發展進行地球科學評價。

日本地調局共設 8 個基礎業務部: 地質部,負責全國綜合地質填圖; 海洋地質部,負責海洋地質填圖; 環境地質部,負責城市地質、工程地質、城市環境調查和放射性廢料處理研究; 地震地質部,負責大型地震預測和調查; 地熱部,負責地熱資源調查; 資源能源地質部,負責金屬、非金屬、燃料資源的調查和研究,包括新能源 ( 天然氣水合物等) 的研究; 地球物理部、地球化學部; 兩個綜合室,即計劃室和國際合作室; 一個管理部,即總務部; 兩個中心,即地質情報中心和大阪地區地質中心; 一個地方分所,即北海道分所; 一個地質標本館,公開展示各種岩石、礦物、化石等標本樣品以及本所的研究成果。

二、經費來源

日本地調局的經費全部由公共預算支出。所有經費都由日本通商產業部撥給,其中人頭費、經常性經費以及工業科學技術院所立項目的經費由通商產業部直接撥給,環境廳或科學技術廳等部門所立項目的經費由財政部先撥給立項單位,立項單位轉給通商產業部,通商產業部再撥給地調局,因此,這項經費的撥款時間較長。

I. 日本地質調查局地學信息服務

提供GEOLIS在線文獻集成檢索系統。

GEOLIS是日本地質調查局Geological Literature Search System的簡稱,將該組織的文獻版信息和世界地質圖檢權索系統進行對接,在該集成檢索系統中可同時檢索信息。與美國地質調查局出版物倉儲檢索系統一樣,GEOLIS提供數字全文文獻的DOI鏈接,此外還支持對檢索結果按照書刊名、卷期、出版年的升序或降序排序。

GEOLIS日文版中還提供館藏珍貴文獻的檢索服務,同時提供主題詞文本檢索和地圖框選檢索服務,許多文獻提供在線全文的瀏覽服務。

除提供集成檢索服務之外,日本地質調查局還提供該組織出版的出版物信息服務。如地質圖件目錄,從1950年起的日本地質調查公報,活斷層和古地震研究年報,東亞與東南亞地學合作組織(CCOP)技術報告等。這些出版物大部分可在線開放獲取全文PDF文件。

J. 日本9.8地震是真的嗎

自震級發明以來,最大的地震(取決於你使用哪種資料)不是1964年3月以阿拉斯加威廉王子灣為回震答中的大地震,就是1960年發生在智利近海太平洋里的大地震.前者是里氏9.2級;後者起先記錄為8.6級,但後來由某些權威(包括美國地質局)往上調整為9.5級.日本最大震級地震為2011年3月11日,日本當地時間14時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的里氏9.0級地震。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