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北京地質大學副校長是誰

北京地質大學副校長是誰

發布時間: 2021-03-07 18:02:14

『壹』 北大副校長有幾個,都是誰。

歷任北大校長
一 蔡元培蔡元培(1868~1教育論著有《蔡元培教育文選》、《蔡元培教育論著選》等。

二 蔣夢麟(1886-1964)原名夢熊,字兆賢,號孟鄰,浙江餘姚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長、行政院秘書長,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先後擔任過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北京大學校長、行政院秘書長、中國紅十字會會長等職。

三 胡適(1891.12.17—1962.2.24),漢族,安徽績溪上庄村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哲學家。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
原名嗣穈,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其中,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
四 湯用彤(1893—1964),字錫予,祖籍湖北省黃梅縣,生於甘肅省渭源縣。中國著名哲學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著名學者。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現代中國學術史上會通中西、接通華梵、熔鑄古今的國學大師之一。與陳寅恪、吳宓並稱「哈佛三傑」。已出版的著作:《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湯用彤學術論文集》(包括《魏晉玄學論稿》、《往日雜稿》、《康復札記》等)、《印度哲學史略》等。

五 馬寅初(1882—1982), 回族人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省嵊縣浦口鎮。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主要著作有:《通貨新論》《戰時經濟論文集》《我的經濟理論哲學思想和政治立場》《中國國外匯兌》《中國銀行論》《中國關稅問題》《資本主義發展史》《中國經濟改造》《經濟學概論》、《新人口論(重版)》《馬寅初經濟論文集(上、下)》等。 1993年8月獲首屆中華人口獎「特別榮譽獎」。
六 陸平(1914-2002),男,原名劉志賢,又名盧荻,吉林長春人。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至1937年在北京大學教育系學習。1957年10月至1960年3月,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同年11月起任北京大學黨委第一書記。1960年3月至1966年6月,兼任校長。

七 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近代力學奠基人和理論物理奠基人之一。
八 張龍翔(1981.5-1984.3)[3],教授,生物化學家。浙江吳興(今湖州)人。193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化學系。1942年獲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4年回國。曾任重慶桐油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教授。1946年起,歷任北京大學化學系、生物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1981年5月至1984年3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九 丁石孫 男,漢族,1927年9月生,江蘇鎮江人,民盟成員、中共黨員,1950年參加工作,清華大學數學系畢業,大學學歷,教授。 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全國政協教育文化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十 吳樹青,經濟學家兼教育家,教授。江蘇江陰人。經濟學家。1989年8月至1996年8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十一 陳佳洱(1934— ),上海人。著名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教育家、加速器物理學家。1934年10月1日出生,漢族,上海市人。
十二 許智宏 ,男,漢族,1942年10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65年9月參加工作,1976年2月入黨,研究生學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員、中 科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2年10月至2003年02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99年12月至2008年11月任北京大學校長。

十三 周其風 男,漢族,1947年10月8日(農歷)出生,湖南瀏陽人,中共黨員,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年07月至2008年11月,任吉林大學校長(副部長級),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2008年11月開始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貳』 中國地質大學長城學院的校長是誰

校長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王果勝
黨委書記是中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委員李朝秀

『叄』 中國地質大學校長是不是有兩個校長北京一個,武漢一個

雖然都是叫中國地質大學,但是實質上差不多是兩個獨立的學校,分數也不一樣,校長也是兩個,兩套行政機構

『肆』 院士簡介

趙鵬大

趙鵬大,1931年生,遼寧清源人。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歷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三、四屆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編委會主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趙鵬大院士建立了中國的礦產資源定量預測理論及方法體系,開創了「礦床統計預測」新學科,提出了「地質異常」、「地質體數學特徵」、「三聯式」定量成礦預測、非傳統礦產資源研究、新概念、新內容及研究方法,並在這些學科的發展前沿上培養了100餘名博士生和數十名碩士生。他主持完成的「寧蕪地區鐵銅礦床統計預測」,作為「寧蕪盆地鐵銅礦床成礦規律研究」組成部分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20萬圖幅礦產資源總量預測方法研究」、「新疆喀拉通克成礦帶銅鎳金資源量預測研究」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地質勘探中的統計分析」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礦產統計預測》獲地質礦產部優秀教材二等獎;以他為首的科研集體近年應用地質異常理論和礦產統計預測方法,在新疆北山地區發現銅鎳硫化物遠景成礦帶2條,在東准噶爾發現金礦帶1條。

1992年獲國際數學地質協會最高獎——克倫賓獎章,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亞洲人。

殷鴻福

殷鴻福,1935年生,浙江舟山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層古生物學家,教授,博士導師。1956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勘探系煤田地質專業,1961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層古生物學專業。曾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教委地質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地質礦產部古生物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以及《古生物學報》、《地質科學譯叢》及《中國大網路全書》(古生物學分冊)》副主編。國際地層委員會三疊紀分會委員、國際二疊-三疊系界線工作委員會主席、國際地質對比規劃359項主席。已發表專著13種,論文74篇,其中外文論著21篇(種)。由他主持或作為主要參加者完成的科研成果獲多項獎勵,其中,地質礦產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5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此外,獲「武漢科技新秀」稱號,中國古生物學會首屆尹贊勛獎、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李四光地質科學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先進工作者,湖北省特等勞動模範。

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殷鴻福教授就在貴州開始從事三疊紀地層學和古生物雙殼類和腹足類化石的研究,並取得了高水平的成果,建立了貴州省三疊紀生物地層框架,修改了原定為中三疊世拉丁期雷口坡(巴東)組時代為安尼期,並把嘉陵江組的時代定為早三疊世。該方面的研究成果相繼在《中國科學》、《地質學報》等刊物上連續刊載,迄今仍作為該地區重要的地層古生物文獻被廣泛引用。此後,他以此為基點逐步形成了古生物學與地質學緊密結合的生物地質學研究體系,在門類古生物學(雙殼類、腹足類)、理論古生物學、生物古地理學、古生態學、生態地層學、層序地層學、事件地層學、生物成礦學及歷史構造學等研究領域均有深入研究並取得突出成果。

於崇文

於崇文,1924年生於上海,浙江寧波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教授。地球化學動力學家、礦床地球化學家、地質教育家。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0年至今先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北京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歷任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高級顧問,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顧問,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顧問,中國地質學會勘查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常務委員、顧問、元素地球化學與區域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一生潛心於地學基礎理論研究,長期致力於將基礎自然科學和非線性科學及復雜性理論與地球科學相結合,先後開辟和發展了5個創新的學術領域——地質-地球化學中的多元分析、區域地球化學、成礦作用動力學、地質系統的復雜性以及成礦系統的復雜性,促進了地球科學從唯象科學向精確科學跨越。籌建了地球化學與地球化學探礦專業,培養了大批科研人才和技術骨幹。於崇文是地質科學學科發展與建設的一個勤奮探索者和開拓者,他為祖國的地質找礦、地質科學和地質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本仁

張本仁,1929年生,安徽懷遠人。1983年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球化學家。1952年南京大學地質系本科畢業,1956年北京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地球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曾任地質礦產部殼幔體系組成、物質交換及動力學開放研究實驗室主任、地質礦產部「地球化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現任中國岩石圈委員會委員。

在「六五」、「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間,他主持完成的國家和部委系統重大攻關、重要基礎和基金項目共10餘項,獲得多項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以他為首出版了《豫西盧氏-靈寶地區區域地球化學研究》、《陝西柞水-山陽成礦帶區域地球化學研究》、《秦巴岩石圈、構造及成礦規律地球化學研究》和《秦嶺造山帶地球化學》等專著4部,主編《地球化學論文集》3部,主編《地球化學》教材1部;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三等獎各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他培養博士後2名,博士生25名,碩士生21名,獲得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於1989年被授予首屆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和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翟裕生

翟裕生,1930年生,河北文安人,著名礦床學與區域成礦學家。1952年北京大學地質學系畢業後分配至北京地質學院任教,1957年長春地質學院研究生畢業。曾任北京地質學院講師、副教授、系主任,武漢地質學院教授、副院長,地質礦產部北京地質教育中心主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國際礦床成因協會礦田構造組主席。199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7年當選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在礦田構造、金屬成礦和區域成礦等領域有系統創新成果。他較早開展礦田構造研究,提出成礦接觸帶構造體系和多種礦床的構造礦化模式,主筆中國第一部礦田構造學專著,率先講授礦田構造學課程。再造了河北大廟斜長岩和鐵礦的成岩成礦過程,共同闡明鄂東富鐵礦床成因並發現新的鐵礦類型。深入解剖陸相火山-次火山岩型鐵礦特徵,共同建立了寧蕪玢岩鐵礦模式。他將系統論和歷史觀引入礦床研究,以成礦物質的源—運—儲—變—保的動力學演化過程為核心,創立了成礦系統及演化論,著有《成礦系統論》,推動了礦床學進步。提出地球系統-成礦系統-勘查系統三結合的研究理念,引領了當代礦床學的發展方向。在長期研究長江中下游等成礦區帶的基礎上建立了區域成礦學的學科框架,出版的確中國首部《區域成礦學》和《區域成礦研究法》,全面指導了中國的區域成礦研究並有多處找礦發現。

李曙光

李曙光,地球化學家,1941年出生於陝西咸陽,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化學系地球化學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1983~1986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地球與行星科學系進修訪問師從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地球化學家S.R.Hart教授,系統研習了同位素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回國後在中國科技大學繼續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任副教授,教授,主要從事痕量元素地球化學教學及同位素年代學及地球化學研究。1994~2003年曾4次赴德國馬普化學所宇宙化學研究室和地球化學研究室,1次赴香港大學地質系做訪問學者,進行合作研究。2003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殼幔物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教育部造山帶與地殼演化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監督委員副主任。2012年9月調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學研究院工作,並兼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李曙光早年曾從事富鐵礦床地球化學研究。尋找富鐵礦曾是中國當時(1976~1980年)提出的一項戰略任務。李曙光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鞍(山)-本(溪)隊黑富礦研究組長。弓長嶺礦床是中國最大的富磁鐵礦床,礦山急需要在該區尋找深部礦體擴大儲量。李曙光應用「趨勢面分析」多元統計方法成功預測出鞍本弓長嶺礦床的深部富礦體,並被鑽探驗證成功,在預定深度打到厚層富礦。此外,李曙光等應用C同位素證明弓長嶺富磁鐵礦石中的石墨為菱鐵礦變質分解成因,據此提出該富鐵礦床成因的新模型。由於該工作為查明黑富礦成因及擴大富礦儲量做出了重要貢獻,因而獲得1978年科技大會重大成果獎和1982年中國科學院科技二等獎。

劉光鼎

劉光鼎,1929年生,山東蓬萊人。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研究員,中國著名海洋地質地球物理學家。他長期領導中國沿海地質地球物理調查工作,完成「中國海地質構造及含油氣性研究」,主編《中國海地質地球物理系列圖》(1∶200萬)及專著《中國海地質地球物理特徵》,運用岩石圈板塊大地構造理論,分析中國海地球物理場、地質構造及其演化歷史,指導油氣勘探。作為中國第一個講授地震勘探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的學者,他積極倡導綜合地質地球物理研究,推動油儲地球物理與淺層地球物理工程,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近年來,在總結中國大地構造宏觀格架的基礎上,提出前新生代具有海相殘留盆地,為中國油氣資源二次創業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海洋學會名譽理事長。

金振民

金振民,1941年生,浙江溫州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金振民院士是中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長期以來致力於上地幔動力學、岩石流變學和高溫高壓實驗學研究,並取得突出學術成就。

上地幔部分熔融產生玄武岩漿過程是板塊運動和地殼增生動力學主因之一,他發現上地幔動態部分熔融產生的初始玄武質熔體(3%~5%)在應力驅動下大量沿橄欖石礦物顆粒邊界呈熔體薄膜(melt film)形成分布,這種分布引起礦物邊界濕潤,連接力減弱,加速物質擴散和流動。這一發現對闡明上地幔低速高導層(軟流層)成因和大陸造山帶物質不均勻流動具有廣泛的意義,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Nature(《自然》)雜志(1994),並獲該雜志的封面。他新建立了超高壓榴輝岩流變本構方程,為揭示大陸碰撞造山帶深俯沖榴輝岩質岩石圈板塊斷開(或拆沉)機制提供了實驗依據,對了解天然榴輝岩塑性變形和研究上地幔岩石圈拆沉作用有直接的重要意義。他通過對中國東部11個地區地幔橄欖岩位錯顯微構造研究,提出了呈對數正態分布的橄欖石位錯穩態亞顆粒是估算上地幔流變應力的最佳顯微構造參數。他和合作者在大別-蘇魯造山帶超高壓岩石和中國大陸科學鑽孔岩心系統物性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了高密度榴輝岩與低密度片麻岩之間高反射系數是引起地震強反射體的主因,不同尺度韌性剪切帶糜棱岩和透入性應變面理組構是增強地震波各向異性的反射載體。他還成功地模擬了鉻鐵礦形成的機理,證實地幔岩中鉻透輝石和鉻尖晶石通過上地幔部分熔融作用析出鉻元素,並富集呈工業品級的鉻鐵礦石。

莫宣學

莫宣學,1938年生,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博士生導師。1960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地質系,並留校任教。1981~1983年在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做訪問學者。1986~1990年任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1990年至今,任中國地質大學教授。1993~2000年任中國地質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校長。在學術機構任職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六、七、十屆學科評審專家組成員(1996~2006年)、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學術委員會副主席(1996年)。中國礦物學岩石學地球化學學會地球內部化學與火山學委員會副主任(2000年至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大陸動力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997~2005年)、《高校地質學報》副主編(1995年至今)、《岩石學報》副主編(1999~2001年)及編委(2002年至今)、Himalaya Geology編委(1999年至今)、IGCP430 Steering Committee Executive Member。

高山

高山,地球化學家。1962年6月生於青海西寧,籍貫雲南省石屏縣。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地質系,1985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碩士學位,1989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學位。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地球化學的研究,以中國東部為研究基地,結合全球對比,在大陸地殼結構和組成、殼幔交換作用以及微區分析研究方面取得了有國際影響的系統創新成果。首次獲得了中國東部地殼63種元素的豐度值,揭示了中國東部下地殼獨特的雙層結構和中性的總體成分,明顯不同於全球單層基性下地殼模型。發現與提出下地殼拆沉再循環這一地球動力學過程的關鍵證據。揭示了華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演化的時空不均一性。他的研究團隊開拓了激光剝蝕等離子體質譜微區分析新方法並取得國際公認的成果和高水平數據。曾多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

『伍』 北京地質大學出了什麼名人

地質大學的東門對面是北京科技大學,北門對面是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南面過了四環就是北京航天航空大學,西面還有北大、清華。自己選一下吧!

『陸』 中國地質大學幾個校長

現在一般不說中國地質大學校長,而是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某某某,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某某。現在中國地質大學沒有總部了,武漢和北京是兩個獨立的辦學實體。

『柒』 北京政法大學的副校長是誰

北京政法大學有若干個副校長,你要哪個?

『捌』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能源學院院長是誰

樊太亮院長,附網路百回科答
http://ke..com/link?url=quecfclVnYcC_b_K

『玖』 地質大學出過什麼傑出人士或名人

楊遵儀教授(1908.10— ),男,廣東揭陽人,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39年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著名的古生物學家。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學系,1939年獲美國耶魯大學理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地質學特別是地層學和古生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先後執教於中山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地質學院。歷任中山大學地質系主任兼兩廣地質調查所所長,北京地質學院副總務長,專修科主任,水文系、石油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地質系主任;中國古生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古生物學報》的編委,《地質學報》、《地層古生物論文集》的副主編和《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of China》 的主編;九三學社中央顧問;美洲地質學會終身榮譽會員,美國耶魯大學Sigmay Xi榮譽會員;國際地科聯地層委員會岡瓦納地層分會委員。

主編了《古生物學教程》、《古生物學》和《古生物地史學》教材。其中1980年與郝詒純教授合作再次主編的《古生物學教程》獲國家教委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與程裕淇、王鴻禎教授合著的《The Geology of China》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外學者四人合編的《Permo——Triassic Events in the Eastern Tethys》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環太平洋事件及其全球對比》(英文)先後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還著有《貴州中部中、上三疊統腕足類》;合著《南祁連山三疊系》(1983)、《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1987)、《桃李滿天下》(1993)等9部專著和60餘篇論文。

80年代初與殷鴻福、張克信、吳順寶等合作研究《全球二疊-三疊系界限層型(GSSP)浙江省眉山剖面》去年被定為國際「金錘子」獲2001年國內科技十大新聞。

參加編著的《中國地層概論》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主持的《南祁連山的三疊系》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華南二疊—三疊系界線地層及生物群》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獲第五屆李四光地質科學榮譽獎。同年還獲得何梁何力科技進步獎。被錄入《中國科學家傳記大詞典》和《中國科技名人錄》。
王鴻禎教授(1916.11— ),男,山東蒼山人,中共黨員,1950年2月任教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193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7年獲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秘書長、北京地質學院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院長;中國古生物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科聯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副主席、第六屆全國人民政協委員、第七、八屆全國人民政協常務委員、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參議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地質學會及中國古生物學會名譽理事、中國民主促進會顧問。

研究領域包括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前寒武紀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和地質學史。在地層古生物和古地理方面,建立了四射珊瑚的系統分類和演化階段,將沉積相與構造背景相結合,區別不同的古地理格局與古構造框架,主編出版了《中國古地理圖集》;提出了層序地層的分類級別體系及其與天文周期之間的可能聯系,出版了《中國層序地層研究》;在大地構造方面,提出了構造名詞體系和中國及全球的構造單元和構造階段的劃分,提出了以泛大陸為準的大陸聚散周期,進行了全球古大陸再造研究,提出了地球演化中可能曾發生階段性有限膨脹的設想,由此形成了全球構造活動論和歷史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地球史觀。地質學史方面,提出以學科史和學科思想史為主要研究方向,主編出版了《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發表論文180餘篇,出版專著、文集、圖集和教材20餘種。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技術進步獎(1994),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特別獎(1996)。
趙鵬大教授(1931.5— ),男,滿族,遼寧清源人,中共黨員,1980年任教授,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博士生導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1995),地質勘探學家、數學地質學家。195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58年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研究生畢業並獲副博士學位。長期從事礦產普查與勘探、數學地質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名譽校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會長、礦產勘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數學地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九屇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IAMG雜志《不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 Resources)編委及IAMG雜志《計算機與地學》(Computers and Geosciences)通訊編委,《中國地質大 學學報——地球科學》主編。曾任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

『拾』 歷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都有誰

1952年7月14日,北京地質學院籌備委員會正式成立,地質部長李四光親任主任委員。

1952年回12月,教育部通知,政務答院通過,提請劉型為北京地質學院院長、尹贊勛為副院長。
1958年9月16日,中共北京市高校黨委會批准,高元貴任北京地質勘探學院黨委第一書記。
1974年7月27日,湖北省同意湖北地質學院在武漢市建校。
1974年12月28日,湖北省同意湖北地質學院改名為"武漢地質學院"。
1980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組織部通知,王鴻禎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
1983年10月26日,地質礦產部黨組轉發中央宣傳部通知,宣布趙鵬大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
1986年12月30日,國家教育委員會副主任電告地質礦產部部長朱訓,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成立中國地質大學。
1993年3月3 日,地質礦產部黨組任命趙鵬大為中國地質大學常務副校長,徐乃和為專職副校長。
1994年12月26日,地質礦產部黨組決定:趙鵬大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兼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
1996年7月5日,地質礦產部黨組決定,殷鴻福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趙鵬大任名譽校長。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