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學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
Ⅰ 青海大學怎麼樣
青海大學坐落於青海省省會——「夏都」西寧市北郊,是一所國家重點支持、清華大學對口支援、教育部和青海省共同建設的地方多科性大學。
青海大學前身為青海工學院,始建於1958年。1960年11月青海工學院與青海農牧學院、青海醫學院、青海財經學院合並為青海大學。「文革」初期青海大學被撤銷。1971年恢復成包括工、農兩大學科在內的青海工農學院。1988年更名為青海大學。隨著高校布局結構的調整,1997年10月青海畜牧獸醫學院並入,2001年1月青海省農林科學院、青海省畜牧獸醫科學院、青海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整建制劃歸,2004年青海醫學院並入,組建成新的青海大學。
學校校園佔地2850畝,校舍建築總面積60萬平方米,其中教學及行政用房20.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為6.09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為 7357萬元,學校圖書館面積1.18萬平方米,藏書115萬余冊。公開出版《青海大學學報》、《青海大學醫學院學報》、《青海畜牧獸醫雜志》、《青海農林科技》等學術期刊。學校下設醫學院、農牧學院、財經學院、化工學院、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科學院、附屬醫院等7院29系(部);有畜牧研究所、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等12個專業研究所;有「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青海復份庫」、「國家油菜改良青海分中心」、「青藏高原農業分析中心」、「青藏高原農作物新品種品質測試中心」和歐盟援建的「馬鈴薯病毒檢測中心」等5個國家級實驗研究中心;有「高原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原生物技術『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高原動物疾病、化工原理、先進材料與應用技術、春油菜育種、水利水電、高原建築材料、基礎醫學、高原醫學研究中心、臨床醫學實驗中心、草地生態環境、信息技術研究與應用、基礎化學、葯學等1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以及基礎工業教學示範中心「省級教學實訓基地」。
學校現有55個本科專業、23個碩士點、2個博士點。學科專業形成了以工、農、醫、管四大學科為主、其他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其中,有農學、動物醫學、動物科學、草業科學、水利水電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藏醫藏葯、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園藝、區域經濟學等14個 「省級重點學科」和3個「省級醫學重點學科」。
學校現有教職工3728人,其中,教學及教輔人員1197人,專職科研、醫護人員1454人;正高職稱235人,副高職稱776人,中級職稱1200人。專任教師中有博士32人、碩士289人。專業技術人員中有享受政府津貼專家27人,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1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2人,教育部青年教師獎1人,全國及省級優秀教師7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骨幹教師13人,省級名醫12人,省級首席醫學專家5人,省級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37人,省級優秀專家7人,省委、省政府領導聯系的高層次人才9人。學校面向全國25個省區招生,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1102名,其中,本科生8231名,碩士研究生320人。
五年來,學校共取得各類科研項目433項,其中,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 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等30項,省部級項目291項,科研總經費11619.12萬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9項,「青海省首屆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8項,在國內外各種刊物上共發表學術論文4000 余篇。
學校在接受清華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對口支援的同時,先後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日本高知大學、紐西蘭澳克蘭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際協作關系。
近年來,學校先後獲得「全國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學校」、教育部「依法治校示範學校」、「青海省文明單位」、「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Ⅱ 誰知道東華理工大學副校長們的簡歷
副校長:徐躍進 教授
徐躍進教授,男,1958年出生於江西撫州,1984年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查專業並留校工作,公共事務管理(MPA)碩士研究生。多年來一直從事法律教學、公共事務管理和研究工作。公開發表與交流論文20多篇。歷任系團總支書記,院團委副書記、書記,院保衛處副處長、處長;1994年任院長助理,1995年任學院副院長,分管後勤、保衛和校辦產業工作。所分管工作和部門先後20多次受省、市、區獎勵和表彰。
副校長:孫占學 教授、博士
孫占學教授,男,1962年出生於江西修水,1982年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放射性水文地質專業並留校任教。1988年獲工學碩士學位,1995年獲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理學博士學位。歷任系主任、院長助理等職。多年來從事地熱學、鈾成礦水文地質學等方面的教學、科研工作。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多篇,出版專著3部;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項。為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部級"112育才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培養對象、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全國優秀教師,核工業部勞動模範,並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副校長:劉曉東 教授、博士
劉曉東教授,男, 1963年2月出生於江西省上猶縣,1982年7月畢業於原華東地質學院,同年留校任教。獲南京大學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博士學位。歷任教研室主任、駐京辦事處主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等職;2004年5月任東華理工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主要從事鈾、金礦床地質、高放廢物地質處置和礦物材料的科研、教學等工作。先後主持和參加國際合作項目、省部級科研項目20多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項;出版學術專(譯)著3本,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50多篇。曾赴日本從事研究工作一年,多次參加援外專家組工作,並應邀赴國外組織或參加過十多次國際學術交流會議。現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2003年起受聘為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評審專家、國際原子能機構咨詢專家。兼任核資源與環境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副校長:花明 教授、博士
花明教授 男,漢族,1955年9月生於江西崇仁,碩士生導師。1978年畢業於江西大學政治系,分配到撫州地質學院(現東華理工學院)任教,歷任黨委宣傳部幹事、副部長、部長,黨辦院辦主任、院長助理等職,2004年5月任東華理工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1982年至1983年在廈門大學進修,1996年至1997年南昌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課程學習結業。2001年至2004年在職攻讀美國南加州大學遠程教育工商管理博士研究生,獲博士學位。
花明教授長期從事政治經濟學、經濟管理科研和教學工作,承擔國家級課題2項,主編、參編教材、學術著作5本,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30餘篇。是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優秀德育工作者。
副校長:湯彬 教授、博士
湯彬教授,男,1964年3月出生,湖南嶽陽人,教授。1983年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專業,獲學士學位,現在成都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83年7月畢業留校任教,1994至今,從事計算機應用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現任碩士研究生導師,1999年被聘為成都理工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江西省和中國核工業總公司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江西省第7、8屆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中國核學會會員和江西省自動化學會理事、江西省計算機學會、江西省遙感協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計算機網路、資料庫應用、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核技術應用等方向的研究。公開發表論文60餘篇。歷任信息工程系主任,信息工程學院院長兼軟體學院院長、核應用技術研究所所長。2006年2月任副校長。
副校長:郭福生 教授、博士
郭福生教授,男,1962年12月出生,江西寧都人,中共黨員。198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地質系,1996年獲華東地質學院工學碩士學位,2004年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理學博士學位,2000年晉升為教授。歷任華東地質學院地質教研室主任、支部書記,東華理工學院地球科學系主任、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院長,東華理工大學黨委組織部部長兼人事處長、校長助理等職,2009年1月任東華理工大學副校長。
長期從事區域地質、鈾礦地質、沉積岩、地貌景觀與旅遊開發研究,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教材和專著6部。獲國防科學技術獎、國家級和省級教學成果獎6項。先後被評為江西省高校學科帶頭人、江西省教學名師、江西省優秀研究生導師、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貼。2008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申報工作先進個人」稱號。兼任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理事、江西省地質學會理事、江西省旅遊文化研究會理事。
下面這個超級厲害
副校長:陳曉勇 教授、博士
陳曉勇教授,男,1961年9月出生,浙江諸暨人。1982年畢業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大地測量專業。1991年獲同校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博士學位後,赴日本東京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3年任日本亞洲航測株式會社綜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員。1999年任亞洲理工學院(聯合國主辦的研究生院,位於泰國曼谷)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系副教授,並於2004年擔任系主任。受聘於武漢大學、吉林大學、青海大學、中國測繪研究院的兼職教授與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地球信息科學的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的開發工作,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論文100多篇。曾獲1991年度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1998年度日本測繪界最高獎「日本測繪獎」。2009年1月任東華理工大學副校長。
副校長: 聶逢君 教授、博士
聶逢君教授,男,1962年出生於湖南祁陽,1984年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放射性地質與勘探專業並留校任教。1989年獲中國地質科學院理學碩士學位,2000年獲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學博士學位,2000-2002年於中國地震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並出站。2006-2007年赴加拿大留學一年。歷任教研室副主任,長江學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等職。長期從事鈾礦地質、石油地質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近年來,主持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核工業總公司、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科研項目十餘項,在國際國內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2部。榮獲國防科工委優秀博士稱號,入選江西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受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博士生導師。
Ⅲ 青海大學就業率好嗎
青海大學就業率挺好的。
2019 屆總畢業生人數為 4061 人,其中男女比例1.04:1,青海生源54.79%。博士 6 人、碩士 464 人、本科生 3472 人、專科生 119 人。初次就業率為 91.11%。
在三江源生態保護、高原農牧業、高原醫學、藏醫葯學、鹽湖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學科優勢和辦學特色,培養了一大批應用型人才,為青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3)青海大學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擴展閱讀:
學校佔地3000餘畝,面向全球和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在校生28000餘人,其中研究生2039人、本科生25000餘人。學校有教職工5196人(含附屬醫院2950人),專任教師1354人,專任教師中有博士424人,碩士以上學位人員佔95.9%。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不斷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在清華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華東理工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學科專業、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先後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韓國、台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高校簽署了交流合作備忘錄,開展務實合作。
加入了「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入選「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啟動了新一輪清華大學—奧克蘭大學—青海大學「三兄弟」模式合作項目,持續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
Ⅳ 青海查查香卡鈾礦床
劉林馮偉宋憲生宋哲李衛陳擎
(核工業二〇三研究所,陝西咸陽712000)
[摘要]介紹了查查香卡鈾礦床勘查過程和礦區地質特徵,系統總結了該礦床鈾資源調查評價中取得的主要成果,提出了區域性北西西向斷裂構造破碎帶+奧陶-志留系灘澗山群變質火山岩+華力西-印支期中酸性岩漿-熱液活動的「三位一體」成礦機理,認為查查香卡鈾礦床具有形成鈾多金屬礦的良好前景。
[關鍵詞]查查香卡鈾礦床;成礦機理;鈾多金屬;潛力
查查香卡鈾礦床屬青海省烏蘭縣賽什克鄉南柯柯村管轄,位於烏蘭縣城南的南坡,海拔4000~4200m。礦床南部有109國道,由398km里程碑向西北方向進入縣級公路到達查查香卡農場,行程24km。由查查香卡農場北東有汽車便道行駛20km可直達礦床(圖1)。礦床的西部及西北部從烏蘭縣或德令哈橫穿氂牛山,到達查查香卡農場。
圖1 查查香卡鈾礦床交通位置圖
1—城鎮;2—鐵路;3—國道;4—縣級公路;5—河流;6—湖泊;7—查查看卡鈾礦床
1發現和勘查過程
(1)第一階段:礦床發現與初期勘查(1969~1971)
1969~1971年二機部西北一八二隊對查查香卡地區進行了初步勘查。
1969年由二機部西北一八二隊第三分隊在1∶2.5萬伽馬普查中發現了17、18兩條異常帶,從而為查查香卡鈾礦床(原324小型礦床)的發現提供了重要線索[1]。
1970年通過1∶10000伽馬詳查、1∶2000伽馬詳測、槽探系統控制長2000m,手掘硐探4個,確定324地區中段為主要礦化段[1]。
1971年機掘硐探1個,手掘2個,鑽孔3個,控制深度200m,控制長度500m,了解了324地區中段深部礦化,發現1個工業礦孔。
1969~1971年完成的工作量見表1[2]。發現工業礦體13個,單個長35~70m,厚0.75~3.5m,品位0.054%~0.073%,平均長49.7m,平均品位0.062%,埋深0~50m;後備礦體26個,單個長35~210m,厚0.7~5.0m,品位0.035%~0.046%,平均長70.5m,平均厚1.83m,平均品位0.038%,埋深0~100m。
表1 1969~1971年完成的工作量統計
(2)第二階段:停滯期(1972~2008)
根據核工業部三局南昌會議精神,遵照「富、近、淺、易」原則,結合324小型礦床的具體情況,經青海652大隊研究,核工業部三局批准,1972年撤出324地區。
(3)第三階段:評價期(2009~2012)
2009~2012年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二〇三研究所在本區開展了鈾礦調查評價工作。
2009年在查查香卡324地區中段施工探槽10個,長度387.1m,發現4個地表工業礦體。
2010年在324地區中段施工了4條勘探線,5個鑽孔,完成工作量1853.21m。發現2個工業鈾礦孔,2個鈾礦化孔。
2011年在查查香卡324地區完成實測地質剖面12條,約8.94km,發現4~5條鈾異常帶;完成1∶2000地面伽馬能譜測量11條、面積12km2;施工鑽孔10個,完成工作量3179.76m,發現1個工業鈾礦孔,1個異常孔。
2012年在查查香卡地區完成1∶2000地質剖面4條,長度7.01km,發現Cu、Au等金屬礦化;1∶1萬激電測量60個點3條激電測深剖面,顯示可能為兩條金屬硫化物異常帶。表層礦化較弱,向深部500 m左右可能有較好多金屬礦化;施工5個鑽孔,完成1883.44m,發現1個工業鈾礦孔、1個異常孔,在C76鑽孔中見到兩層黃鐵礦化層(16.5~4.3m)。初步確定查查香卡礦化帶為鈾、多金屬礦化帶。
根據地表槽探圈定了4個工業鈾礦體,鑽孔在礦化帶中部查證發現了4個工業鈾礦孔、2個鈾礦化孔,鈾礦體5~7層,累計厚度10.82~8.12m,品位0.05%~0.25%。同時發現了該區鈮、稀土等多金屬礦化,且與鈾呈正相關關系。在鈾礦體周圍發現鈮礦體3個、礦化體11個,控制礦體長200~357m,厚2m左右,品位0.0883%~0.2498%。還發現有稀土礦化,圈定礦化體5個,主要為鈰、鑭、釔等礦化。
2礦床基本特徵
礦床位於丁字口-埃姆尼克山-氂牛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岩漿弧帶與賽什騰-錫鐵山-哇洪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縫合帶的結合部,夾持於澤日肯和陶力古隆起之間托莫爾日特蛇綠混雜岩帶中。
2.1礦區地質
查查香卡鈾礦床屬賽什騰山-阿爾茨托山鈾成礦帶烏蘭南山鈾成礦亞帶。位於柴達木北緣殘山斷褶帶東段,華力西期下義山花崗閃長岩體外接觸帶中(圖2),礦化賦存在奧陶-志留系灘澗山群(OST)變質火山岩中,受北西向擠壓破碎帶控制,長約9km,寬約2km。
礦床內主要礦化圍岩為奧陶-志留系灘澗山群變質火山岩,主要以各類綠片岩為主,夾雲母石英片岩及大理岩。地層產狀北西西向。岩漿岩主要有華力西期中粗粒花崗閃長岩、條紋狀混雜岩、中細粒閃長岩、條帶狀閃長岩等;脈岩有中細粒石英閃長岩脈、閃長斑岩脈、輝長岩脈、斑狀角閃正長岩脈、石英脈等。
礦化賦存於北西向斜長角閃片岩擠壓構造破碎帶中,其中富礦地段復合於斜長角閃片岩之早期北西向構造帶上,長2km,寬數米至百餘米,傾向北東,傾角65°;礦後局部有北東向構造疊加,石英脈沿晚期北東向構造充填。該區伽馬異常帶斷續長9km,呈北西向展布,在其中2km長的范圍內,鈾、釷礦化較好,礦化斷續長幾十米至幾百米,寬幾十厘米至十幾米;該礦床同時為多種稀土元素的成礦區,主要有鈮、鈰、鑭、銥等礦化[2,3]。
圖2 查查香卡鈾礦床礦體平面展布圖
2.2含礦岩石岩性特徵
查查香卡礦床圍岩為碎裂斜長角閃片岩等(圖3),近礦圍岩蝕變強烈,主要有鈉長石化、赤鐵礦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鈾含量較高,坑道口碎石一般為(200~300)×10-6,最高達878×10-。6 礦化岩石為灰黑色碎裂閃長岩,灰黑色,塊狀,主要成分為角閃石,鏡下鑒定為斜長角閃片岩,岩石呈纖維狀變晶結構、片狀構造,說明礦石經過了一定的動力構造變質作用,片理化發育,岩石較破碎;礦石主要成分為角閃石(70%)、斜長石(20%),少量黑雲母(3%)、石英(3%)、方解石(4%),此外還有微量的絹雲母、陽起石和綠簾石等;岩石中大量角閃石呈不規則纖柱狀晶體,彼此嵌連而平行排列,大小為(0.12~0.15)mm×0.11mm,組成較為密集的條帶,角閃石不同程度遭受陽起石化蝕變;斜長石雙晶不明顯,局部有擠壓破碎,具綠簾石化、絹雲母化現象。
2.3鈾礦化帶特徵
查查香卡鈾礦床可以劃分為西、中、東3段[2]。西段有3條異常帶,長500~900m,寬2~10m,一般為(100~200)×0.1258nC/kg.h,最高大於1000×0.1258nC/kg.h;中段異常斷續長200m,寬幾十米至百餘米(由多條帶組成),一般(100~300)×0.1258nC/kg.h,最高大於1000×0.1258nC/kg.h(圖4);東段異常斷續長3000m,一般(50~150)×0.1258nC/kg.h,最高大於1000×0.1258nC/kg.h。
鈾礦化主要分布於含礦構造帶閃長碎裂岩(或糜棱岩)及碎裂閃長岩中,富礦地段為碎裂岩或糜棱岩,岩石破碎強烈、弱硅化、片理發育;碳酸鹽呈細脈或星點狀分布多的地段礦化比較好,其他多為貧礦化地段。
鏡下見瀝青鈾礦充填交代黃鐵礦現象,鈾礦化以浸染分散狀或吸附形式存在於含礦岩石中。礦化基本有3種表現形式:碳酸鹽成細脈狀沿岩石片理充填成條狀構造或呈星點狀分布於含礦岩石中,一般礦化較富;白色長石-石英-碳酸鹽脈成細脈狀沿片理分布於含礦岩石中;岩石片理化發育,為黑綠色或紫色,肉眼看不到脈體,但礦化較好。對所採集的查查香卡礦床礦石、含礦岩石和圍岩進行的鈾釷、U4+和U6+分析表明,查查香卡礦床鈾礦化蝕變碎裂岩的鈾含量為0.1022%~0.11011%,而圍岩斜長角閃片岩的鈾含量較低,為(15~18)×10-6;微量釷分析表明,礦化岩石中釷含量比較高,為(2916~659)×10-6,而圍岩的釷含量較低,只有116×10-6,礦床中鈾以原始富集為主。另外通過礦化岩石U4+和U6+含量的對比也可以看出鈾的富集特徵,礦化岩石 U4+的含量分別為0.10674%和124×10-6,而U6+含量分別為0.10436%和9310×10-6, U4+相對U6+含量要高,U4+/U6+比值分別為1∶1.55和1∶1.33,鈾以U4+為主,U6+含量較低。對礦化岩石和非礦岩石的化學全分析表明,礦化岩石鹼性元素中的Na2O含量為11 89%~2139%,非礦岩石Na2O 為0.174%, Na2O富集程度達2155~3123倍,說明查查香卡礦床有鈉交代鈾礦床的一些特徵,可以與北祁連冷龍嶺鹼交代鈾成礦帶進行對比,顯示了成礦特徵的相似性[4]。
圖3 查查香卡鈾礦床縱剖面圖
1—碎裂閃長岩;2—閃長岩;3—正長岩;4—斜長角閃片岩;5—碎裂斜長角閃片岩;6—斜長角閃岩;7—碎裂斜長角閃岩;8—角閃岩;9—碎裂角閃岩;10—輝綠岩;11—鈾礦體;12—塊段編號
圖4 查查香卡鈾礦床8號勘探線剖面圖
3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查查香卡鈾礦床經歷了兩個階段的勘查,即1969~1971年的初步勘查和2008~2012年的調查評價。前一階段主要為地表調查和槽探揭露,認為:①礦化主要分布於構造擠壓破碎帶閃長碎裂岩及碎裂閃長岩中,富礦地段為碎裂岩或糜棱岩,岩石破碎強烈,片理化發育,肉紅色長石和碳酸鹽呈細脈或星點狀,其分布多的地段礦化最好;②岩石蝕變較強,主要有綠泥石化、綠簾石化、陽起石化、碳酸鹽化、鈉黝簾石化、鈉長石化和弱硅化等;③區內成礦構造主要表現為片理化、碎裂岩化及糜棱岩化帶,走向為NW W,傾向NNE;④由地表到深部釷礦化逐漸變貧,而鈾礦化則相反,由地表到深部逐漸礦化增強;⑤根據伴生元素分析結果認為324地區屬多種稀有金屬成礦區,鈾、釷、鈮、鈰、鑭在礦化岩石中的含量明顯高於非礦化岩石。
2008年以來,核工業二〇三研究所通過在柴達木地區實施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和中國地質調查局鈾礦調查評價項目,對查查香卡鈾礦床進行了調查評價和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3.1通過對查查香卡異常帶中段槽探揭露和鑽探查證,圈定了鈾、鈮、稀土礦(化)體,初步估算3341鈾、鈮資源量
根據槽探圈定了4個工業鈾礦體、6個礦化體,鑽孔在礦化帶中部查證發現了4個工業鈾礦孔、2個鈾礦化孔,礦床接近中型規模。
在鈾礦體及周圍發現鈮礦體3個、礦化體11個。發現了該區鈮、稀土等多金屬礦化,且與鈾呈正相關關系(圖5),鈾與鈮、稀土元素伴生。按鈾礦床伴生組分綜合利用,圈定了13個礦體,圈定5個稀土礦化體(主要為鈰、鑭、釔等)[5]。
圖5 查查香卡鈾礦床鈾、鈮、稀土元素含量關系
3.2大致查明查查香卡鈾礦床區域構造位置,屬於古隆起與蛇綠混雜岩帶的結合部,為斷裂破碎帶與多期次岩漿活動區
礦床處於丁字口-埃姆尼克山-氂牛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岩漿弧帶與賽什騰-錫鐵山-哇洪山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縫合帶的結合部,夾持於澤日肯和陶力古隆起之間托莫爾日特蛇綠混雜岩帶中。
異常帶位於澤日肯隆起與托莫爾日特蛇綠混雜岩帶之間,受加里東—印支多期次中酸性岩漿活動和北西西向斷裂構造破碎帶控制[5]。長約9km,寬約2km。
3.3大致查明查查香卡鈾礦床的含鈾建造奧陶-志留系灘澗山群為一套蛇綠混雜岩,具有輕稀土元素富集特徵
奧陶-志留系灘澗山群以各類綠片岩為主,部分為角閃片岩類,少量為變余中基—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夾雲母石英片岩、大理岩,局部夾含放射蟲硅質岩、海綠石砂岩及細碧岩等。綠片岩、角閃片岩恢復原岩為一套海相噴發沉積的中基—基性火山碎屑岩。總體上該層位為一套蛇綠混雜岩。
灘澗山群斜長角閃片岩稀土元素分析結果顯示(圖6):在完整岩石中,稀土配分型式為右傾型,富輕稀土,∑Ce>∑Y;稀土元素總量與鈾礦化程度成正比,即稀土元素總量越大,鈾礦化強度越大[4]。
圖6 查查香卡地區斜長角閃片岩稀土元素配分型式
3.4大致查明查查香卡地區構造-岩漿活動具多旋迴特徵,鈾礦化主要受印支—燕山期岩漿熱液活動控制
區內可劃分出呂梁、四堡-晉寧、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馬拉雅等6個構造-岩漿活動旋迴(表2)。斷裂破碎帶及華力西期、印支-燕山期中酸性岩漿活動為區內Cu、Au等多金屬、U等礦化提供了空間和物質來源,其中印支-燕山期是鈾礦化的重要階段。
3.5發現了查查香卡地區有銅、金多金屬礦找礦線索
地表調查中,在查查香卡地區含鈾異常破碎帶中發現了Cu、Au等金屬礦化,見有孔雀石、銅藍和明金[5],Cu含量0.6825%, Au含量560×10-9。礦化與石英脈、強褐鐵礦化蝕變帶關系密切。激電測深剖面發現了2~3條激電異常,與地表發現的控礦構造蝕變帶相吻合,向深部500m左右可能有較好的金屬礦化。鑽孔中發現了2層黃鐵礦化層,埋深在330.5~342.5m、396.6~400.6m之間,厚度分別為12.0m、4.0m。
表2 查查香卡地區構造、岩漿作用、變質作用與成礦作用一覽表
3.6總結提出了查查香卡鈾礦床「三位一體」成礦模式
綜上所述,查查香卡鈾礦床位於托莫爾日特蛇綠混雜岩帶與由達肯達坂群和呂梁-印支期基性-中酸性岩漿岩組成的澤日肯隆起的結合部位,賦存於奧陶-志留系灘澗山群變質火山岩,受北西西向的區域斷裂構造破碎帶控制。印支-燕山期的酸、鹼性岩漿-熱液活動是區內重要的鈾成礦作用。
控制查查香卡鈾礦床的斷裂破碎帶是區域性長期活動的斷裂帶,發育於奧陶-志留系灘澗山群中,形成於加里東末期,於華力西期又有活動。斷裂帶內基性、中性和酸性脈體發育,鈾礦化與正長岩脈、石英脈等關系密切,反映出該斷裂帶既是鈾成礦溶液的導礦構造,亦是鈾成礦的容礦構造。與成礦構造相鄰的達肯達坂群(鈾含量(30~40)×10-6)和灘澗山群(鈾含量(15~18)×10-6),在華力西期—印支期中酸性岩漿活動中,地層中的鈾不斷活化向斷裂帶中遷移、富集,多期次的岩漿-熱液活動的疊加形成了鈾礦床。
綜合分析認為,查查香卡鈾礦床形成於區域北西西向斷裂構造破碎帶、奧陶-志留系灘澗山群變質火山岩與華力西-印支期岩漿-熱液聯合控制的「三位一體」[5,6]成礦模式,具備形成鈾多金屬礦床的條件。
4結束語
已有的地質調查表明,查查香卡伽馬異常帶斷續長9km,經對中段2km長的范圍內鈾資源評價,鈾資源量接近中型規模,鈮資源量340.6t(按鈾伴生鈮的資源量1052.6t)。鈾礦體呈扁豆體產出,往深部有釷變貧、鈾變富的趨勢;平衡系數1~117,地表偏鐳,地下基本平衡。初顯良好的找礦潛力。
查查香卡礦化帶尚發現有較好銅、金等礦化線索,其北側有與之相平行的已發現賽壩溝、托莫爾日特金礦床的托莫爾日特構造帶,因此查查香卡鈾礦床具有形成鈾多金屬綜合礦床的可能。
因此,查查香卡鈾多金屬礦有待開展預查和綜合研究等工作,可望達到大型鈾多金屬礦床規模。
參考文獻
[1]核工業西北182隊第三分隊.324地區1971年地質工作總結[R],1971.
[2]核工業西北182隊第三分隊.324地區1972年工作設計專題報告[R],1972.
[3]孫圭,趙致和.中國北西部鈾礦地質[M].核工業西北地質局,1998.
[4]傅成銘,權志高,周偉.青海查查香卡礦床鈾、稀土元素礦化特徵及成礦潛力分析[J].鈾礦地質,2011,27(2):103-107.
[5]劉林,宋憲生,馮偉,等.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北緣魚卡—查查香卡地區1∶25萬鈾資源區域評價[R],2010.
[6]劉林,馮偉,陳擎,等.柴達木東北緣鈾成礦地質條件及找礦遠景研究[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
我國鈾礦勘查的重大進展和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發現和探明的鈾礦床實例
[作者簡介]劉林,男,1964年生。1987年7月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現任核工業二〇三研究所青海地質勘查院院長。1987年至今在核工業二〇三研究所工作,長期從事鈾礦地質工作,近期主要承擔柴達木盆地北緣預測評價及查查香卡鈾礦床勘查工作。
Ⅳ 青海大學的介紹
青海大學(Qinghai university),簡稱青大,是位於青海省省會——「夏都」西寧市北郊,始建於1958年,回1是清華大學、西北答農林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國家重點高校對口支援,教育部和青海省共同建設的「211工程」大學23,先後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日本高知大學、紐西蘭澳克蘭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際協作關系4。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14所重點建設大學之一5,「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67,「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單位8,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理事單位之一9,「西部計算機教育提升計劃」高校之一10。2015年12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佔地2916.19畝,建築面積64.09萬平方米,有71個本科專業,學校面向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招生,在校生27052人。其中,全日制碩博研究生1276人,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7946人。教職工4350人。教職工3728人。1112。
Ⅵ 青海大學怎麼樣
簡介:青海大學坐落於青海省省會——「夏都」西寧市北郊,是一所國家重點支持、清華大學對口支援、教育部和青海省共同建設的地方多科性大學。 學校校園佔地2850畝,校舍建築總面積60萬平方米,其中教學及行政用房20.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為6.09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為7357萬元,學校圖書館面積1.18萬平方米,藏書115萬余冊。公開出版《青海大學學報》、《青海大學醫學院學報》、《青海畜牧獸醫雜志》、《青海農林科技》等學術期刊。學校下設醫學院、農牧學院、財經學院、化工學院、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科學院、附屬醫院等7院29系 (部);有畜牧研究所、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等12個專業研究所;有「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青海復份庫」、「國家油菜改良青海分中心」、「青藏高原農業分析中心」、「青藏高原農作物新品種品質測試中心」和歐盟援建的「馬鈴薯病毒檢測中心」等5個國家級實驗研究中心;有「高原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原生物技術『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高原動物疾病、化工原理、先進材料與應用技術、春油菜育種、水利水電、高原建築材料、基礎醫學、高原醫學研究中心、臨床醫學實驗中心、草地生態環境、信息技術研究與應用、基礎化學、葯學等1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以及基礎工業教學示範中心「省級教學實訓基地」。 學校現有55個本科專業、23個碩士點、2個博士點。學科專業形成了以工、農、醫、管四大學科為主、其他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其中,有農學、動物醫學、動物科學、草業科學、水利水電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藏醫藏葯、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園藝、區域經濟學等14個「省級重點學科」和3個「省級醫學重點學科」。 學校現有教職工3728人,其中,教學及教輔人員1197人,專職科研、醫護人員1454人;正高職稱235人 副高職稱776人,中級職稱1200人。專任教師中有博士32人、碩士289人。專業技術人員中有享受政府津貼專家27人,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2人,教育部青年教師獎1人,全國及省級優秀教師7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骨幹教師13人,省級名醫12人,省級首席醫學專家5人,省級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37人,省級優秀專家7人,省委、省政府領導聯系的高層次人才9人。學校面向全國25個省區招生, 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1102名,其中,本科生8231名,碩士研究生320人。 五年來,學校共取得各類科研項目433項,其中,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等30項,省部級項目291項,科研總經費11619.12萬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9項,「青海省首屆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8項,在國內外各種刊物上共發表學術論文4000餘篇。 學校在接受清華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對口支援的同時,先後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日本高知大學、紐西蘭澳克蘭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際協作關系。 近年來,學校先後獲得「全國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學校」、教育部「依法治校示範學校」、「青海省文明單位」、「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法定代表人:朱伯清
成立時間:2015-07-28
注冊資本:2300萬人民幣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
公司地址: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學院巷8號2幢1-2層
Ⅶ 現在青海大學怎麼樣
青海大學來(Qinghai university),簡稱青大,是位於自青海省省會——「夏都」西寧市北郊,始建於1958年,是清華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國家重點高校對口支援,教育部和青海省共同建設的「211工程」大學,先後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日本高知大學、紐西蘭澳克蘭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際協作關系。
Ⅷ 我在青海省西寧市青海大學
青海省西抄寧市青海大學
青海大學(Qinghai university),襲簡稱青大,位於青海省省會西寧市
教育部與青海省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14所國家「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高校之一,「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理事單位,入選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西部計算機教育提升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全國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清華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等重點大學對口支援高校。
Ⅸ 青海大學在哪,大約有多少學生。
青海大學坐落於青海省省會——「夏都」西寧市北郊,是一所國家重點支持、清華大學對口支援、教育部和青海省共同建設的地方多科性大學。
學校校園佔地2850畝,校舍建築總面積60萬平方米,其中教學及行政用房20.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為6.09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為7357萬元,學校圖書館面積1.18萬平方米,藏書115萬余冊。公開出版《青海大學學報》、《青海大學醫學院學報》、《青海畜牧獸醫雜志》、《青海農林科技》等學術期刊。學校下設醫學院、農牧學院、財經學院、化工學院、農林科學院、畜牧獸醫科學院、附屬醫院等7院29系 (部);有畜牧研究所、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等12個專業研究所;有「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青海復份庫」、「國家油菜改良青海分中心」、「青藏高原農業分析中心」、「青藏高原農作物新品種品質測試中心」和歐盟援建的「馬鈴薯病毒檢測中心」等5個國家級實驗研究中心;有「高原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原生物技術『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高原動物疾病、化工原理、先進材料與應用技術、春油菜育種、水利水電、高原建築材料、基礎醫學、高原醫學研究中心、臨床醫學實驗中心、草地生態環境、信息技術研究與應用、基礎化學、葯學等1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以及基礎工業教學示範中心「省級教學實訓基地」。
學校現有55個本科專業、23個碩士點、2個博士點。學科專業形成了以工、農、醫、管四大學科為主、其他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其中,有農學、動物醫學、動物科學、草業科學、水利水電工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化學工程與工藝、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藏醫藏葯、工商管理、土木工程、園藝、區域經濟學等14個「省級重點學科」和3個「省級醫學重點學科」。
學校現有教職工3728人,其中,教學及教輔人員1197人,專職科研、醫護人員1454人;正高職稱235人副高職稱776人,中級職稱1200人。專任教師中有博士32人、碩士289人。專業技術人員中有享受政府津貼專家27人,新世紀優秀人才2人,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 1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2人,教育部青年教師獎1人,全國及省級優秀教師7人,「省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骨幹教師13人,省級名醫12人,省級首席醫學專家5人,省級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37人,省級優秀專家7人,省委、省政府領導聯系的高層次人才9人。學校面向全國25個省區招生, 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1102名,其中,本科生8231名,碩士研究生320人。
五年來,學校共取得各類科研項目433項,其中,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 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等30項,省部級項目291項,科研總經費11619.12萬元;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發明專利9項,「青海省首屆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8項,在國內外各種刊物上共發表學術論文4000餘篇。
學校在接受清華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對口支援的同時,先後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日本高知大學、紐西蘭澳克蘭大學等國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際協作關系。
近年來,學校先後獲得「全國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學校」、教育部「依法治校示範學校」、「青海省文明單位」、「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Ⅹ 青海大學有什麼好專業
水利水電工程,土木工程,中醫工程,機器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等都挺不錯的,有些專業大二以後在於它合辦的清華大學中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