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地質局管理崗位調研
⑴ 山西煤炭地質局下屬的「煤炭地質環境資源調查院」怎麼樣求詳解!
1、山西省煤炭來地質資源環境自調查院隸屬於山西省煤炭地質局,地處省會太原市,成立於1978年
2、現在地質單位都不錯,可能個別差別大點,剛畢業進入,不要沒事關心人事,把自己工作做好,沒事學習考證,升職是很快的,靠自己干,差不多三四十就可以副科了,2015後國家沒有事業編了,事業單位就改為國企了,怎麼改收入不影響,你都到副科了還那麼關心工齡啊,
⑵ 我是暖通的應屆畢業生,剛簽了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水文地質局,待遇不知...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水文地質局
技術員 2001-4000元/月
進行水文地質勘查、環境災害評估、工程地質勘查、煤田地質勘查等
暖通的剛進去也在這個范圍了
⑶ 地質礦產調查研究工作程度
(一)基礎地質研究
1)1958~1961年北京地質學院與山東省地礦廳共同組隊完成的1∶20萬臨淄、臨朐、濰坊、高密等10幅綜合區調地質測量工作包括了轄域全部,首次在轄域建立了地層、構造和岩漿岩系統,並發現多處礦產地,此次調查開創了新中國地質調查之先河,為以後開展轄域研究奠定了基礎。
2)1965年山東省地質局805隊進行了1∶20萬高密、日照、贛榆幅區調修編工作,1969年底編寫了1∶20萬高密、日照、贛榆三幅區域地質測量報告,並編制了相應圖幅的地質礦產圖,1970年出版,涵蓋轄域東部。
3)1977~1983年山東省第四地質隊先後完成了1∶20萬山東省昌濰地區構造體系圖和1∶20萬山東省膠萊盆地地質圖,對本地區的構造體系劃分、盆地成因與構造演化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
4)1990~1997年由山東省區域地質調查隊(後改稱山東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完成了1∶20萬臨朐、高密等幅區調,其工作范圍覆蓋了轄域,該輪1∶20萬區調工作,採用了新的填圖方法,初步建立了岩石譜系單位,進行了多重地層劃分,利用構造解析理論,對沂沭斷裂帶等構造的幾何學及動力學進行了研究,為認識構造性質提供了重要借鑒。
5)1986~1998年,山東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及山東省第一地質隊、第四地質隊等單位先後完成了相鄰地區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其基礎地質研究程度較高,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6)2001~2005年,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完成了含本區在內的1∶25萬濰坊市、青島市幅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工作中充分運用了三大岩類填圖方法體系及有關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遙感技術、計算機制圖及一些新的測試技術,在基礎地質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進展。
(二)礦產調查及綜合研究
1)1955年中央燃料工業部煤礦管理局提交「山東省坊子煤礦礦井地質報告」,提交A1+B+C1+C2級1035.057萬t;1973年山東省煤炭工業局坊子煤礦編制了「1∶2.5萬坊子煤田地質圖」;1975年山東省煤炭工業局地質勘探大隊第一勘探隊提交了「山東省坊子煤田南店勘探區詳查(最終)地質報告」,提交B+C1+C2級地質儲量8012.40萬t。屬小型礦床。
2)1960年山東省昌濰專員行署地質局第二地質隊提交「山東省濰坊市於家莊鉛礦地質勘探報告」,提交鉛金屬儲量C1+C2級963.20t。屬小型礦床。
3)1960年地質部航測局902隊完成了山東中部及東部航空物探(磁及放射性)工作報告,涵蓋轄域。
4)1962年地質部石油局綜合研究隊曾在轄域進行過以找油為目的調查工作,對新生代地層研究有開拓性進展。
5)1970年山東省地震局地震隊完成山東濰坊-臨沂地區沂沭斷裂帶地震地質報告,涵蓋轄域。
6)1973年山東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第一勘探隊提交了「山東省濰坊坊子軟質黏土礦地質勘查總結報告」,提交C+D級地質儲量39.98萬t。屬小型礦床。
7)1980年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所完成了「魯西震旦系寒武系下統五山組地層劃分與磷礦遠景探討」的研究工作,對震旦紀地層進行了詳細研究,建立土門群。並對其含磷性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8)1985年山東省第四地質隊對望留地區進行礦點檢查,估算膨潤土儲量約35萬t。
9)1980~1993年,山東省區域地質調查隊、物化探隊等單位進行了全省范圍的1∶20萬物探、重砂及化探調查,提交了重力、磁測和重砂、化探報告,圈定出了異常區。
10)1988年山東省第四地質隊完成了「濰坊市地質系列圖及說明書」的編制工作,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濰坊市有關地質、礦產、旅遊、岩石、水文等自然資源狀況及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地貌等應用地質資料。工作區域包含坊子區幅。
11)1988~1989年,山東省地礦局第七地質隊在五圖-鄭母地區進行了藍寶石砂礦調查,並提交了「山東省昌樂縣五圖-鄭母地區藍寶石砂礦調查報告」,由山東省地礦局魯地發[1991]406號文批准。在區域內發現藍寶石砂礦點多處,原生礦點兩處。
12)1989~1991年,山東省第七地質隊在五圖鞠家村地區進行了藍寶石砂礦詳查,並提交了「山東省昌樂縣五圖礦區鞠家村礦段藍寶石砂礦詳查地質報告」,由山東省地礦局魯地審字[1992]90號文批准。在不足5km2范圍內共圈出藍寶石工業礦體5個,共求得剛玉總資源量20469590.080g(其中藍寶石資源量422961.741g,非寶石級剛玉2046628.339g)。該報告提交的資源儲量范圍在該次工作區范圍內。
13)1990~1991年,山東省第七地質隊在五圖辛旺地區進行了藍寶石砂礦詳查,並提交了「山東省昌樂縣五圖礦區辛旺礦段藍寶石砂礦詳查地質報告」,由山東省地礦局魯地審字[1992]8號文批准。在1.4km2范圍內共圈出藍寶石砂礦體2個,共求得剛玉總資源量7222823.084g(其中藍寶石資源量1007818.097g,非寶石級剛玉6215004.987g)。報告提交批準的資源儲量范圍在該次工作區范圍內。
14)1991~1994年,山東省地質局綜合研究隊,進行了濰坊市農業地質背景調查,論述了該市農業生態環境,工作范圍涉及本區。
15)2000年由山東省第四地質礦產勘查院針對營丘鎮汶河官莊石棉礦做了一普查工作,對該石棉礦區石棉礦資源量進行了初步估算,共求得石棉礦物儲量14076.30t,屬特大型礦床,開發遠景較好,目前尚未開發。
16)2005年5月,核工業東北地質局二四八大隊在縣內明河地區開展了鐵礦普查工作,編制了「山東省昌樂縣明河礦區鐵礦普查報告」。在2010年,由山東省物化探勘查院又在該區相繼開展了高精度磁和相應的鑽探驗證工作,提交了「山東省昌樂縣明河礦區深部及外圍鐵礦詳查報告」,2011年批准新增資源儲量59.6萬t,其中(332)31.0萬t,(333)28.6萬t,由魯國土資字[2011]202號文批准備案。
17)2006年12月,山東正元地質資源勘查有限責任公司在五圖煤田區開展了五圖煤礦深部詳查報告,編制了「山東省五圖煤田五圖煤礦深部詳查報告」。提交褐煤二號資源量(332+333)2704.7萬t,(332)占總量的27%。
18)2009~2011年由山東正元地質勘查院對縣內君求官莊地區進行了金礦普查工作,於2011年編制了「山東省昌樂縣君求官莊地區金礦普查報告」,通過本次工作,大致查明了區內成礦地質條件,在區內發現由沂水湯頭斷裂控制的蝕變帶,大致查明了蝕變帶規模、產狀;通過物探掃面工作,發現物探視極化率異常帶2個;綜合分析地質、物探成果,利用槽探、鑽探工程對礦脈進行了揭露控制。
19)2009年7月,李洪奎、楊永波、楊鋒傑出版了《山東沂沭斷裂帶構造演化與成礦作用》,對沂沭斷裂帶構造演化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並對帶內藍寶石礦床的成礦機理進行了探討。
盡管前人在昌樂轄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因各自需要不同,工作重點各有側重,對坊子中生代盆地、昌樂-臨朐新生代盆地的成因、新生代火山活動與沂沭斷裂帶的關系、沂沭斷裂帶與地震作用之關系、生態農業與可持續發展等尚需進一步研究。
⑷ 省煤田地質局是什麼單位,在職的公務員有必要考這個么
以貴州省為例,煤田地質局主要從事煤炭資源勘探、水資源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地形地質測量、化驗測試、地質災害治理、煤礦地質咨詢、礦山安全評價、制圖印刷、機械加工和煤層氣、頁岩氣檢測等業務。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三隊工作范圍涉及大、中、小型固體礦產勘查及其鑽探施工,測繪,儲量核實,水文地質補勘,礦山擴建論證,壓覆評估,恢復治理,礦山儲量動態監測,環境工程設計和污染治理,工程監理,煤層氣、頁岩氣勘查研究和開發利用;
煤層氣注入/壓降試驗,鑽孔瓦斯壓力測試,地質找水,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和施工,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監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各類土地規劃編制,樁基基礎施工。
(4)煤炭地質局管理崗位調研擴展閱讀:
煤田地質局全局主要負責組織並實施全省煤炭以及煤層氣勘查、煤田預測、煤田地質研究工作;負責全省煤田地質系統的資產經營管理和國撥地勘事業費管理。
負責制定全省煤田地質發展規劃;負責擬定煤田地質系統改革方案,指導其所屬單位的改革與發展;承擔國家和全省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勘查項目研究工作。是一支具有9個甲級、10個乙級、7個丙級勘查資質等級的地質專業化隊伍,同時具有非開挖和建築基礎兩個一級資質等級 。
⑸ 我是2011屆的小碩,被分到甘肅煤田地質局的下屬單位煤炭地質勘查院,請問該單位的待遇怎麼樣煩請詳細介
我比你早畢業來幾年的碩源士,是在另一個省份的煤田地質局,號稱全國規模最大的,呵呵。我們這的地質勘查院收入倒是不錯,前幾年好光景的時候一年10多萬。項目來源局裡給一部分,自己申請一部分,再就是整點市場項目。估計你們單位也是這個模式,現在光靠政府出資,地勘單位根本活不了
⑹ 淺議如何做好煤炭企業調研工作
現代社會,信息已成為企業科學決策的重要因素,而及時索取客觀真實的信息離不開調查研究。在煤炭企業發展過程中,調研更是集員工智慧、提出工作思路、解答疑難問題、促進企業發展的有效方法。如何做好調研工作,如何抓住重點, 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深入實際、深入基層,調查了解真實情況,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取得有價值的調研成果,對推進煤炭企業安全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一、充分認識調研工作的重要性
調研工作作為科學決策不可缺少的程序和方法,是煤炭企業實現安全生產、科學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調查研究是實事求是工作精神的具體體現。只有通過深入調查研究,才能了解真實情況,真正抓住主要矛盾。沒有充分的調查研究,就難免出現瞎指揮,導致工作失誤,影響工作的開展。當前,煤炭企業安全形勢日益嚴峻,面對各種新情況、新挑戰,需要充分了解情況,掌握第一手材料,有效地處理好工作中的各種現實問題,抓住主要矛盾,及時加以解決。同時,調研本身是一個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通過調查研究,可以修正和改進我們的工作,提高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二、要解決好調查研究的主題定位問題
主題定位,即圍繞什麼中心展開調研的問題。選准調研的題目,對調研工作至關重要,主題定位的准確與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調研工作成敗的關鍵。一是要抓住煤炭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難點、熱點。調研本身不能為企業創造出直接的經濟效益,但卻能通過對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及時、超前的深入分析,找出其產生的原因,總結經驗,從而提高企業整體管理水平。二是緊盯領導決策。調研是為領導科學決策服務的一種有效方式。如果我們把「想領導之所想、想領導之未想,謀領導之所謀、謀領導之未謀」看作是對調查研究工作的形象概括,那麼企業調研工作也應時刻圍繞領導的思路來確定主題。三是應側重於超前性和戰略性問題。所謂超前性和戰略性的問題就是指能代表一定源流和趨勢的事物和現象,如企業安全生產、科學發展、成本控制、班組建設等關鍵問題,抓住這些主題開展調研,調研成果比較容易讓領導接受和採納。如今市場經濟時代,形勢千變萬化,新的觀念不斷產生,這要求調研人員不斷加強自身學習和修養,能夠從紛繁事物中,及時捕促到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的苗頭和跡象,抓小放大,超前運作,展開調研,這樣的調研成果必然會具備較強的應用價值。
三、要解決好調查研究的有序性問題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調研作為一項比較復雜繁重的勞動,如果能遵循特定的工作程序,抓住調研的主要問題,遵循科學規律,則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一味地強調「快」字,講究速成,則難免有時會有所疏漏,調研工作的盲目性也將隨之增加,最終影響調研成果質量和水平。調研工作都要按照確定調研主題、列出調研提綱、開展深入調研和廣泛的材料搜集、重新調整寫作提綱、篩選調研素材、分析寫作這六個環節。在主題確定後,應列出調研提綱,調研者要撲下身子,深入基層,按照提綱開展廣泛的調研工作,越是深入基層,越能搜集到第一手資料,越能發現事物的本來面目,為下一步分析寫作打下堅實基礎。同時調研人員應進一步明確寫作提綱,並篩選相應的素材,這樣在綜合分析、動筆寫作時就會如魚得水、水到渠成。
四、要解決好調查研究的准確性問題
調查研究必須准確真實地反映客觀存在。要保持調研的真實性,就必須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工夫。首先應保持個人情感的中立性。「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調研過程中,調研人員應作為一個旁觀者,要克服一切表面干擾,把藏在隱處的東西顯性化。如果調研人員將自己的喜怒哀樂自覺或不自覺地注入調研工作中,則很容易導致調研成果不能真實地反映出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其次應保持調研對象廣泛代表性。受客觀條件的限制,調查研究有時難以對所調研事件進行全面系統的調查,只能選取個別當事人進行認真詳細的詢問,這就要求所選的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代表性。否則,很容易導致「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的現象發生。第三要保持調查的連續性。一次調研往往並不一定能找出問題的症結。要想把問題弄明白、搞清楚,必須有一個嚴肅的工作態度,不怕麻煩,不恥下問,所有疑難之處都搞明白之後再動手寫作,這樣才能確保調查報告的高質量。
五、要解決好調查研究的深刻性問題
所謂深刻性就是指調研的質量問題。提高調研質量,保持調研的深刻性,就必須做到以下三點:一是努力挖掘深層次的矛盾。調研的目的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深入細致的調研,搜集到許多豐富翔實的素材,通過分析、比較、綜合和歸納,總結出具有獨特見解的經驗和規律性東西,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特徵,達到調研的目的。堅持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一切用事實說話,努力觸及深層次的矛盾,挖掘出調研對象的本質。正所謂「撥開雲層見紅日,吹盡黃沙始見金」,達到這一步,調查報告就可以說成功了大半。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分析問題。調研工作要出成績,必須善於站到一定高度去發現和分析問題。調研獲得的原始資料往往代表一部分人、一個部門在各自立場上的看法,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狹隘性。調研人員不能站在一定高度,就容易片面地反映問題,影響領導的決策。因此只有從全局的高度出發,認真聽取意見,高瞻遠矚統籌兼顧,才能收到較好效果。三是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及建議。一篇優秀的調查報告,不但應總結出成績和經驗,而且應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有價值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為領導提供決策依據。這樣,才能體現出調研工作的創造性和實用性,也正是調研目的所在。
六、要解決好調研成果的應用和轉化問題
調研報告是調研工作的最終成果,是調研工作者的心血結晶。如果不能及時運用,那麼不但不能充分發揮調研工作對領導的決策輔助作用,還會挫傷調研人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首先,應該建立起向企業領導班子定期匯報制度,提高管理層對調研成果的重視程度。其次,調研人員可及時將有關調研成果提供給不同層面的領導參閱,擴大調研成果的影響力。第三,調研人員可以將調查報告發到各基層單位,進行討論學習,以促進其不斷改進工作水平,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只有發揮好調研成果的作用,實現調研成果的轉化,才能促進煤炭企業更好地發展。
⑺ 煤田地質局是干什麼的
以貴州省為例,煤田地質局主要從事煤炭資源勘探、水資源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地形地質測量、化驗測試、地質災害治理、煤礦地質咨詢、礦山安全評價、制圖印刷、機械加工和煤層氣、頁岩氣檢測等業務。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三隊工作范圍涉及大、中、小型固體礦產勘查及其鑽探施工,測繪,儲量核實,水文地質補勘,礦山擴建論證,壓覆評估,恢復治理,礦山儲量動態監測,環境工程設計和污染治理,工程監理,煤層氣、頁岩氣勘查研究和開發利用;
煤層氣注入/壓降試驗,鑽孔瓦斯壓力測試,地質找水,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和施工,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監理,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各類土地規劃編制,樁基基礎施工。
(7)煤炭地質局管理崗位調研擴展閱讀
煤田地質局的內設機構職責:
1、地質科技處
加強國家相關的行業法律、法規等政策研究,負責地質勘查規程、規范及相關技術政策的貫徹工作;參與編制本系統煤田地質及科技工作長遠規劃;負責地質勘查項目的技術管理工作。
2、工程安全處(質量管理處)
負責鑽探技術的管理和技術創新推廣工作;抓好安全生產管理工作,負責各類責任事故的調查處理工作;負責各項資質管理工作;負責大型設備的調研、采購、驗收、轉移和報廢、使用管理工作;協調各單位的市場信息工作,提供相關的技術和信息服務;負責質量管理和評審工作。
⑻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主要從事煤炭資源勘查工作,長期擔負著為國家煤炭工業發展提供資源保障的重任。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擁有一大批基礎理論扎實、工作經驗豐富的煤炭地質勘查和管理專家,掌握了我國煤炭資源的聚集和賦存規律,館藏了全國50年來煤炭地質資料,形成了世界一流的煤炭地質勘查技術體系。中國煤炭地質總局除對全國煤炭資源勘查和煤炭地質行業實施統一歸口管理外,還承擔國家地質項目、煤炭資源勘查規劃等行業管理和指導及地質技術標准制定和修訂工作。
一、經濟發展狀況
(一)隊伍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末,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所屬煤炭地質局、專業局、在京單位等二級單位共計18個,下屬48個野外地質隊,共有職工35319人,其中在職職工17440人,離退人員17879人。在職職工中:地質勘查從業人數5632人,其中,技術人員4646人,高級技術人員546人,中級技術人員937人;工程勘查與施工從業人員4078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7730人;本期勞動者報酬34287.23萬元。
(二)經濟發展情況
截至2006年末,總資產為28.64億元,比2005年的24.45億元增長了4.19億元,增長17%。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7.65億元,比2005年6.45億元增長1.20億元,增長18%。總負債16.77億元,資產負債率58%。
2006年實現總收入25.29億元,較2005年19.37億元增長5.92億元,增長31%。其中:地質勘查業收入9.87億元,較2005年7.15億元增長了2.70億元,增長38%。工程勘察施工收入6.08億元,較2005年4.59億元增長1.49億元,增長32%,其他產業收入9.35億元,較2005年7.63億元增長1.72億元,增長22%。2006年所有者權益為11.86億元,較2005年9.52億元增長了2.34億元,增長了24%。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情況
長期以來,我局一直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革以來,公益性地質工作大幅度減少。2006年,我局實施公益性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5項,完成投資額420萬元;實施戰略性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10項,完成投資額3530萬元。
(四)從事商業性地質工作情況
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革以來,我局積極開拓商業地質市場,2006年承攬社會地質項目180多項(其中非煤地質勘查項目40多項)。全年完成鑽探工程量179.2萬米,地震物理點28.9萬個,電法物理點3.9萬個,提交各類地質報告10件,新探明煤炭儲量59.1億噸。
(五)礦業開發情況
為了保持經濟發展平衡性,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我局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礦業開發的目標,部分單位在探礦權運作和通過聯合、股份制等方式實施探采一體化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礦業開發正處在前期地質工作和可行研究階段。
(六)工程勘察施工情況
工程勘察是煤炭地質單位發揮核心技術發展起來的延伸產業,現已發展成為煤炭地質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2006年工程勘察施工完成經營收入6.08億元。
二、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按照國家對地勘單位改革的要求和國資委對中央企業改革的要求,緊緊抓住國家加強地質工作的有利時機,積極探索適應於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體制、新機制,促進了煤炭地勘單位的改革發展。(一)加強地勘隊伍建設,整合優勢資源
根據地勘市場發展需要,各地勘單位積極籌措資金,先後引進了一批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提高了技術和裝備水平,提高了復雜和特殊地質條件下的施工能力;通過組建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勘查總院及各局勘查院,整合優良資源,把技術、人才、裝備集中起來,形成了一支能夠適應不同地質市場需求、專業突出、結構合理、人員精幹、裝備精良、技術知識密集型的地質勘查專業隊伍,提高了煤炭地質單位的市場競爭能力。
(二)實施「大地質、大市場」戰略,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各單位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礦產資源狀況,一方面,積極爭取承擔國家地質勘查項目;另一方面,加強對已掌握的地質資料的分析研究,以市場為導向,加大了以煤炭為主、多種礦產資源共同勘查的力度,在努力發展商業性地質市場的同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礦山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城市地質等延伸產業,拓寬了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三)實施事企分體運行,積極穩妥地推進企業化改革
我局首先在地勘隊一級單位實施事企分體運行,在內部劃分為事業、企業兩大部類,在管理體制、管理職能、人員、資產、經費、財務核算和薪酬制度上分開,實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和運行機制。在此基礎上,各地勘單位組建「大公司」,模擬企業運行,推動了地勘單位企業化發展。
三、「十一五」戰略規劃要點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堅持地質勘查主業,堅持煤炭地質事業,堅持以人為本;加快企業化改革進程,加快企業規模建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加快構建煤炭資源勘查新體系,加快企業文化建設,加快「三個文明」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推進煤炭地質經濟跨越式發展。
(二)主要經濟指標
煤炭地質經濟在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效益的基礎上,經營收入、利潤總額、職工人均收入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長,到「十一五」末,經營收入、利潤總額和職工年人均收入分別達到33億元、7000萬元和3.2萬元,力爭達到40億元、8200萬元和3.5萬元,經濟指標均比「十五」翻一番。
(三)主要任務及工作目標
(1)建立煤炭地質勘查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地質單位;
(2)突出發展主業,實現做精主業,帶動做強,從而做大的戰略目標;
(3)以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為目標,完善現代企業管理體制;
(4)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人才為支撐、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確保煤炭地質綜合勘探、高解析度地震勘探、航測、遙感、地理信息和特種勘探技術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實現1~2項地質勘查關鍵技術的突破;
(5)構建煤炭地質和諧單位,企業品牌建設取得新進展,職工整體素質顯著提高,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取得新成果。
四、關於加強行業管理的幾點建議
地質勘查工作涉及的服務領域寬廣,也決定了其行業管理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地勘行業舊的管理體制改革之後,新的管理體制尚不完善,在體制轉變的過渡時期,應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行業管理辦法,建議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加強行業法律法規和地質勘查工作規程規范的制定
一是應進一步完善有關地質勘查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及各類地質工作的行業標准、規程、規范等等,加大執法監督的力度;二是應加強地質勘查規劃和管理工作,加強對規劃和計劃執行完成情況的指導、檢查和監督;三是加強礦業權設置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市場的管理,嚴格審批控制和市場准入制度。
(二)加強原工業部門地勘隊伍的專業化建設
原工業部門的地勘隊伍在不同礦產資源勘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不同地質工作的特點不盡相同,特別是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的標准、規程、規范等有很大差別,因此,應就如何在新形勢下進一步發揮各工業部門地勘隊伍的作用,如何加強工業部門地勘隊伍建設進行深入研究。
從煤炭資源勘查來講,進一步規范煤炭資源勘查市場,提高地質勘查工作程度,為煤礦建設和生產以及國家煤炭資源儲備提供後備基地,為煤炭資源戰略規劃提供科學依據,是煤炭地質勘查工作的當務之急。《國務院關於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煤炭工業健康發展要建立五大新的體系,並從資金支持、礦權管理、隊伍建設、市場准入、勘查規范等方面,對加強煤炭資源勘探工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完整、科學、可靠的煤炭地質資料是構建煤炭資源開發監管等五大體系的基礎;對煤炭賦存狀況及開采技術條件的地質評價是構建資源開發監管體系、煤炭供應體系、安全生產保障體系的前提;煤炭水、工、環地質手段是構建煤炭循環經濟體系的保證。要做好這些基礎工作,必須建立一支精幹高效、裝備精良的煤田地質隊伍。所以,建議在加強煤炭地質勘查項目管理、建立和完善煤炭地質勘查標准化體系、推進煤炭地質科技創新等方面,進一步發揮我局的作用。我局將在國家煤炭行業和礦產資源主管部門的領導下,積極負責地協助做好相關工作。
(三)積極穩妥地推進地勘單位改革
從地勘單位歷史和現狀看,對地勘隊伍改革不應簡單地認為就是轉企,改革過程中應區別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地勘單位經濟基礎差、發展資金短缺、技術裝備不足、結構調整困難大等問題,並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絕大多數地勘單位離開事業費的支撐,都難以生存,地勘單位的企業化改革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希望加強對地勘單位改革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為地勘單位的改革給予必要的外部環境和條件,幫助其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加大對國辦發37號、2號、76號、4號等文件及配套文件的落實力度,並在資金、技術裝備等方面出台一些新政策,形成有利於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與穩定的政策體系。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地質處)
⑼ 山東省地礦局大地質工作實踐與展望
伊丕厚
(山東省地礦局,濟南250013)
作者簡介:伊丕厚(1955—),男,碩士,研究員,現任山東省地礦局副局長。
1 大地質工作的內涵
1.1 大地質工作的戰略思路
所謂大地質,是相對於傳統的按照國家計劃進行的單純的地質勘查找礦工作而言的,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資源環境的制約作用凸現,地質工作的體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管理體制的屬地化,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經營的企業化等客觀條件下形成的。它要求地質工作必須突破原來的被動局面,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中,更加緊密地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說到底,大地質戰略,就是主動服務的戰略。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重大轉型,資源的瓶頸作用和環境的制約日益明顯;國家安全與公共安全面臨重大挑戰,重大自然災害、突發特大公共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地質工作必須走在應對這些問題的前沿,才能體現其價值,地質工作的內容不斷向生態環境地質、城市地質、災害地質、海洋地質、農業地質等領域擴展,解決國家、區域、地方等不同層次的經濟社會問題。
1.2 大地質戰略基本布局及成效
從全國的情況看,以國土資源部為統領、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為核心、以各區域地質調查所(中心)為支撐的國家地質工作的框架初步形成,以地質大調查為中心的戰略性、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對整體地質工作的導向作用顯著。一批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農業地質、城市地質、環境地質、海洋地質項目,取得了積極成效,如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省開展的區域多目標農業地球化學調查項目;北京、濟南、南京等重點城市開展的立體化綜合城市地質調查項目;環渤海經濟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三江平原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華北地下水資源調查等。
以各省屬地化的地勘單位為主,立足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發揮地質勘查主力軍的作用,緊緊圍繞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提供資源保障的基礎上,著力為一批重大工程決策、重點建設項目做好地質先行工作,拓寬了地質工作的服務領域。以山東省為例,2004年山東省地礦局地質勘查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經營收入首次超過1億元大關,達到1.0756億元,同比增長83.7%。其中,地熱調查、論證及地熱井施工,收入3000多萬元;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132項,收入1500餘萬元;供水水文地質勘查及水井施工收入3500餘萬元,環境地質調查及其他收入2500萬元。此外,全年探明地下水供水水源地6處,提交地下水允許開采資源量21×104m3/d,提交地熱田4處,提交地熱水可采資源量 20×104m3/d。完成環境地質調查面積 25000km2,完成農業地質調查面積12000km2。
2 取得的初步進展
近年來,大地質工作在理論方面的探討不斷深入,實踐上也卓有成效。以山東地礦局為例,屬地化管理以來,部署實施了一系列旨在推動大地質工作的地質勘查項目,取得了較好成效。
2.1 城市地質勘查
完成了山東省濟南城市多參數立體化綜合地質調查、日照市奎山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地質災害防治調查等城市地質勘查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基本查清了所在城市的資源及地質環境條件,為城市發展規劃提供了地學依據。其中,《山東省濟南城市多參數立體化綜合地質調查報告》是全國第一個城市多參數立體化綜合地質調查成果,濟南電視台、《濟南日報》、《濟南時報》、《齊魯晚報》等30多家新聞媒體對調查成果進行了系列報導,在濟南市和省內外影響較大,許多企事業單位和濟南市民就此提高了對防範地質災害和保護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已有6家建設單位就地基安全、地質災害防治和泉水保護等問題向山東省地礦局進行了咨詢。
2.2 環境地質調查
完成了山東省巨野煤田開發前環境地質背景調查、黃河三角洲地區油氣資源開發的環境地質問題調查評價等環境地質勘查項目。其中,《山東省巨野特大型煤田開發前環境地質背景調查報告》在對現狀煤田區生態環境地質背景調查的基礎上,對煤田開發後引發的諸如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進行了定量預測,並提出了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防治對策。該成果對於煤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大眾日報》曾頭版對該成果進行了報導,社會效益顯著。
2.3 海洋地質調查
開展了黃河三角洲海岸侵蝕與岸坡穩定性災害防治勘查等海洋地質勘查項目。《黃河三角洲海岸侵蝕與岸坡穩定性災害防治報告》運用長達近30年的系列遙感數據對黃河三角洲的淤積和侵蝕進行了定量研究。結果顯示,1996~2004年間造陸面積出現負增長,陸地面積蝕退60.64km2,平均每年蝕退面積7.58km2,入海沙量小於每年2.78×108t時,黃河三角洲處於侵蝕狀態。上述結論將對黃河調水調沙工程及黃河三角洲海岸帶保護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新華社、《中國日報》(英文版)等10餘家新聞媒體對本成果進行了系列報導。
2.4 地下水水源地勘查
在勘查難度逐年增大的基礎上,山東省地礦局水工環地質工作者依靠先進的理論技術方法,繼續保持地下水水源地勘查主力軍位置,為國家及山東省大型企業里能集團、兗礦集團等找到了理想的大型地下水供水源地。同時,也為地方缺水城鎮居民供水找到了理想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
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在嘉祥地區發現了我國極其罕見的岩溶水富水地段,單井單位涌水量達3.3×104m3/(d·m),現已建成4.5×104m3/d的集中供水水源地,解決了山東省重點建設項目——山東里能集團煤炭地下氣化發電示範工程(總裝機容量2.1×106kW)的供水問題,同時結束了當地10萬群眾飲用高氟淺層地下水的歷史,為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做出了重大貢獻。
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在貧水的平陰縣低山、丘陵區,採用新技術、新方法尋找到能夠集中供水的中型水源地——前寨-凌庄水源地,並成功打出了4眼優質高產水井,初步試驗出水量高達1.2×104m3/d,解決了平陰縣城區13萬居民生活飲用水源問題,改變了長期以來黃河水是平陰縣城區居民唯一生活飲用水水源的局面,提高了居民生活用水質量,為平陰縣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2.5 地熱地質勘查
實施了濟南北部地熱田地熱資源勘查評價、臨沂市地熱地質勘查、日照市地熱地質勘查、遙牆機場地熱資源調查、魯西經濟區(黃河以南)地熱資源綜合調查、山東省臨沂市蒙山地熱普查、山東省定陶縣地熱地質普查、山東省曹縣城區地熱普查等地熱項目21項,合同金額1270萬元;在東營、濱州、惠民、陵縣等地施工地熱井13 眼,合同金額1550萬元。其中濟南北部地熱田地熱資源勘查評價在基本查明地熱地質條件的基礎上,計算評價可利用地熱資源量3.652×1018J,摺合標准煤1.247×108t、電能1158MW,達到大型地熱田規模;計算評價地熱水可采資源量7.9×104t/d,可以布置地熱井39眼。
2.6 農業地質調查
開展了嘉祥縣、沂南縣等農業地質勘查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為名特優農產品的種植區劃提供了地下水及土壤背景條件。
2.7 地質災害勘查及防治
目前,局屬單位有地質災害防治勘查甲級資質的3家、乙級資質的6家,在山東省17個地市都開展了這項工作。據統計,全年共完成「棗庄至臨沂高速公路」、「國電博興超超臨界大型發電廠」、「大唐東營超超臨界大型發電廠」、「鄒平職業學院」、「濟南市奧體中心」等國家和省級大中型重點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173項,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建設項目免遭地質災害危害和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山東省的經濟建設與國民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開展了濟南市東部產業帶及周邊地區環境地質保護與地質災害防治調查,青島市浮山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勘查,青島、泰安、臨沂、棗庄、菏澤、威海等地市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為山東省建設項目的防災減災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山東省首次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新建、改擴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在去年試點的基礎上,今年取得突破進展,完成萊州、泰安、濟南、棗庄、臨沂等地金礦、石灰岩礦、鐵礦、煤礦礦山環境評價項目200餘項,為山東省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與治理創造了條件。
2.8 地下水及地質環境監測
各市地下水及地質環境監測站繼續開展了全省范圍的地下水及地質環境監測工作,所提供的監測資料和監測報告為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了主要的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以及地質災害防治依據。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發布的山東省地下水水情及地質災害通報、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等正是基於17個市地下水及地質環境監測站提供的地下水及地質環境長期監測資料。
2.9 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
開拓實施了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工作,包括兗煤菏澤能化有限公司巨野煤田萬福礦井及選煤廠水資源論證、山東巨野新汶礦業集團龍固礦井水資源論證、兗礦菏澤能化有限公司2×106t/d及2×105t/d甲醇工程水資源論證等,所提出的供水方案為這些項目的立項建設奠定了必須的水源條件。
3 大地質工作展望
經過地質工作者50年來的辛勤勞動,山東省地質勘查工作程度達到了一個較高水平。基礎性地質調查及淺部的地質勘查工作已基本結束,下一步工作的目標是深化實施支撐山東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以「礦產資源保障工程、生態地質環境支持工程和走出去戰略」(「兩工程一戰略」)為中心的大地質工作。結合山東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目標任務,展望山東省的大地質工作,應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3.1 環境地質綜合調查
開展山東省新一輪1∶50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綜合調查,更新區域水工環地質圖系。開展1∶10萬重點生態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地質環境調查,包括「兩湖(東平湖、南四湖)一河(黃河)」、高速公路兩側、黃河三角洲等地區,面積16000km2。開展1∶25萬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綜合調查,包括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面積45000km2;魯中南地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綜合調查,面積50000km2;山東省平原地區地下水污染與脆弱性調查評價,面積65000km2。
3.2 地質災害調查
加強重點地區突發性、緩變性地質災害調查,突出地面沉降等區域性地質災害和礦區、風景名勝區突發性地質災害預測預警。繼續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做好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1∶10萬地質災害調查:包括全省平原區地面沉降專題調查,重點工作區為德州、濱州、東營、菏澤、濟寧等城市,面積約25000km2;泰安、棗庄、臨沂等城市岩溶塌陷防治調查,面積約6000km2。
1∶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包括章丘、兗州、滕州、膠州市等49個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面積約40000km2。
1∶5萬典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調查評價:包括肥城煤礦區、濟寧-兗州煤礦區、招遠北部金礦區、平邑石膏礦區、巨野煤礦區、濟南北部煤礦區等,面積約5000km2。
1∶5萬重大建設項目地質環境影響調查評價:包括海陽、乳山、榮成等核電站和石油儲備基地項目及青島、濟南等城市建設項目等。
3.3 海洋地質調查
通過近海與海岸帶資源及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重點查明海岸帶演化規律、港口城市區域穩定性條件、沿海濕地資源特徵、海(咸)水入侵等海岸帶生態環境地質問題。
開展1∶25萬沿海海岸帶海洋地質調查,調查區分為黃河三角洲海岸帶、萊州灣南岸海岸帶、煙台-威海海岸帶、環膠州灣海岸帶、膠南至日照海岸帶五部分,面積約33000km2;開展1∶5萬重點港口規劃海洋地質綜合調查評價,包括東營、煙台、威海、日照等,面積約10000km2。
3.4 城市地質調查
重點對山東半島城市群、濟南都市圈、魯南城市帶等進行城市地質綜合調查。主要解決山東省大城市(群)發展、擴張面臨的環境工程地質穩定性、水環境、地質災害和其他環境地質問題及水源地供水安全等。
開展1∶5萬城市地質綜合調查評價及1∶2.5萬城市供水水源地安全性勘查。主要調查區包括:濟南、青島、淄博、濰坊、煙台、威海、濟寧、東營、日照九市城區及影響圈,面積約9000km2。分析全省17個地級以上城市附近的水文地質條件,評價地下水資源潛力,建立城市應急後備供水水源地,提高飲用水安全保證程度,構建水資源戰略儲備及保障體系。
3.5 農業生態環境地質調查
以縣域為單元,開展山東省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生態地質調查評價。重點查明規劃區的農業地質背景和生態環境地質問題。
規劃調查區包括:膠東半島水果-綠茶基地、魯中南小雜糧-調味品基地、魯西北-黃河三角洲進京蔬菜基地、魯西南-南四湖冬小麥基地和魯北麥棉基地,規劃調查區總面積約33000km2。
3.6 地質環境監測
地質環境長期監測:繼續開展山東省17地市地下水、地熱、礦泉水水位、水質、水量和水溫長期監測。
專項地質環境問題監測:監測的重點為重點城市和經濟開發區、重要旅遊區、重大建設工程和主要礦區。重點規劃監測區有:地面沉降監測區,包括濟寧、德州、菏澤、濱州等城市,面積約2000km2;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區,包括濟寧-巨野採煤沉陷區,萊州-招遠、煙台-牟平金礦塌陷區等,面積約3000km2;岩溶塌陷監測區,包括泰安-萊蕪盆地,臨沂-棗庄斷陷盆地,面積約3500km2;海水入侵監測區,包括萊州灣、膠州灣,面積約1500km2。
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監測:針對山東省礦山生態環境特點,重點開展煤炭、鐵礦、金礦等礦區地質環境監測和預測預報,主要油氣開發基地落地油污染調查與水土監測,煤、金礦山礦渣與尾礦堆放對水環境的影響監測等,為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提供基礎依據。
4 措施建議
4.1 充分認識大地質工作在山東省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大地質工作在山東省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做好大地質工作對樹立地勘部門在政府與社會中的良好形象亦十分重要。因此,應加強對大地質工作的組織領導,並在體制、隊伍結構等方面進行改革,形成合力,建設一支作風硬、人才多、技術精、裝備良的大地質勘查隊伍。
4.2 利用多元化渠道,加大大地質勘查資金投入
發揮國家、省、地方政府和企業等多個方面的積極性,加大對大地質工作的投入。在盡可能多地爭取國家投入的基礎上,通過省財政資金、礦產資源補償費和專門地質勘查基金及企業等多個渠道爭取資金。
4.3 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實現大地質勘查新突破
根據大地質勘查工作的特點和山東省的實際情況,近期要建立和完善對地觀測、信息、地面和地下探測、地質災害監測與治理四大技術體系,加速高科技人才的培養,爭取出現一批具有省域特點的大地質新理論,使山東省大地質科學技術發展走在全國的前列,為地勘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新山東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