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質大學張浩
Ⅰ 武漢經緯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武漢經緯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2011年6月14日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登記成立回。法定代表答人張浩,公司經營范圍包括計算機軟體硬體研發、生產及銷售;智能交通等。
法定代表人:張浩
成立時間:2010-03-08
注冊資本:2872.8284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20102000119676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大道35號銀久科技產業園一期4幢4層1號
Ⅱ 秦兆陽是誰
秦兆陽(1916— ),湖北黃岡人。1934年入湖北武昌鄉村師范,同年開始文學創作。曾在上海《時代畫報》、《抗戰畫報》等發表漫畫,並在《武漢日報》發表詩歌作品。1937年畢業後到黃岡縣中心小學任教。1938年到延安,先後在陝北公學分校和魯迅藝術學院學習。1939年到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美術系任教。1943年起,先後任《黎明報》編輯及社長、《前線報》社副社長、冀中軍區文藝工作者協會常委等職。
1949年後曾任《人民文學》小說組組長、副主編和《文藝報》執行編委。1946年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俺們毛主席有辦法〉。1950年發表童話〈小燕子萬里飛行記〉,獲1952年兒童文學一等獎。1984年發表著名長篇小說《大地》,獲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辦的首屆人民文學獎。其他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平原上》、《幸福》、《農村散記》等;中篇小說《女兒的信》;長篇小說《在田野上,前進!》;童話《小燕子萬里飛行記》;散文集《黃山失魂記》、《風塵漫記》等。
秦兆陽的小說創作大體可劃分為三個階段:40年代至建國前為第一階段;五六十年代為第二階段,特點是散文化和詩意美;70年代後期至90年代初為第三階段,作品的風格由詩意的抒情趨向理性的思索.這是一個值得研究卻又被忽視了的作家.
記從團風走出的秦兆陽
白羊山下參天樹
湖北日報記者韓曉玲通訊員秋明華杉
(一)
白羊山蜿蜒百里,是團風縣回龍山鎮最大的山脈。1916年,著名作家、評論家秦兆陽,就誕生在山腳下這個寧靜的小灣子———棗樹店。
12月的山風透著寒意。看著滿山起伏的蒼茫松濤,我的腦海里突然浮現出秦兆陽的一句詩:「參天樹為什麼要深深紮根,是為了繁茂它綠色的生命。」不過,少年秦兆陽在白羊山的懷抱中勤奮讀書時,大概也未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名字竟會鐫刻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
灣子里有一個小池塘,牛兒在塘邊悠閑地吃著草。我向70多歲的張春華打聽秦兆陽的故居,可巧她正是秦兆陽的侄媳。張春華指著臨塘的兩層樓房告訴我,秦兆陽當年的故居就在這里。20世紀70年代,房子因年久失修,幾近坍塌,他們只好拆掉,蓋起了現在的樓房。
秦兆陽幼時在父親執教的私塾讀書,12歲時到漢口求學,1934年考入湖北武昌鄉村師范,畢業後在黃州中心小學任教,並開始了他的詩歌和漫畫創作。1938年,青年秦兆陽懷著滿腔熱血,告別了家鄉,奔向革命聖地延安。之後幾十年,秦兆陽曾有幾次來湖北,1985年他思鄉情切,帶病來漢參加黃鶴樓筆會,並感慨賦詩:「四十餘年風月,八千里路雲煙。歸來雙鬢皤然,今夕故鄉大變。」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只在1954年回過一次棗樹店。張春華至今還記得,那年秦兆陽進村時坐的是兩輪推車。
對於秦兆陽的生平事跡,張春華是知道一些的,老伴秦波成常向她談起這位叔叔。然而在她看來,自家並沒有沾上多少名人的光:家裡過的日子還有些窮,年過古稀的老伴仍每天挑著剃頭擔子穿街走巷,兒子則在家種田。張春華說:「大文學家又咋了,可沒給我們留下任何東西!」
(二)
身為作家和評論家的秦兆陽在物質上是清貧的。但他78年的生命中,卻留下了太多值得後人評說的東西。
———秦兆陽一生著述甚豐,代表作品有《女兒的信》、《潔白的風帆》、《回首當年》、《在田野上,前進!》、《大地》等大量中長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集,以及《論概念化公式化》、《文學探路集》等論文集,詩歌、散文創作也頗有成就。
———提起秦兆陽,人們無法忘記20世紀50年代一大批頂樑柱式的作家的成名作,都是在他當時主持的《人民文學》上發表的,以至於中國文壇長期尊崇秦兆陽式的編輯,認為一名出色的編輯應以培養作家、出版好作品為最高目標。
———1956年,秦兆陽發表了著名論文《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對50年代以來的文藝政策所體現的越來越嚴重的教條主義傾向提出質疑和反思,在文藝界產生重大影響。他認為在堅持追求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這一現實主義的總原則的前提下,沒有必要再對各種「現實主義」作時代的劃分。秦兆陽因此受到批判,說他發表這篇文章目的在於暴露社會主義的陰暗面。這和他幫助修改、發表蕭也牧的小說《我們夫婦之間》一事,成為他被打為「大右派」的兩大罪狀。秦兆陽因而在文壇消失了長達22年。
———1979年,秦兆陽「右派」改正後,回到北京,任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兼《當代》雜志主編。次年,在共和國成立後第一次召集的全國文學期刊編輯工作會議上,他列舉「文化大革命」對文藝界危害最大最烈的事實,鮮明有力地指出揭露「文革」的罪過和撥亂反正,正是人民的希求、時代的需要。多年後,仍有作家撰文回憶,當時秦兆陽以洪亮的、帶有濃重黃岡口音的普通話在大會講台上一板一字地說道:「真正的歌德派,應該是我們,我們,我們!對於黨中央新的方針路線,我們是要做真正的歌德派!我們通過批判來歌頌,通過歌頌來批判!我們歌頌三中全會路線之德、撥亂反正之德、實事求是之德、幹部和人民不可撲滅的正氣之德、民族生機之德……這也就是思想解放!」
這些觀點在今天的文化界、知識界已成為平凡的真理,在那個年代卻被視為驚世駭俗的言論。秦兆陽當時說出這樣的話,該是拿出了何等的勇氣!
(三)
秦兆陽的父母都葬在棗樹店,墓很簡單。1992年,秦兆陽的侄兒秦桂林到北京出差時,表示想代他重新為父母立塊碑,秦兆陽卻拒絕了。他說:「我是共產黨員,不要在農村帶這個頭。」10年後的今天,秦桂林回憶起這件事,仍不由感慨:「叔叔太『馬列』了。」
「我是共產黨員」,這是幾十年來一直激勵秦兆陽的心聲。當初他被蒙冤受屈時,更使他痛苦的還不在於戴上右派的帽子,而在於被取消黨籍。這令他感覺到自己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似乎心被摘掉了,靈魂無依了!即使在「脫帽」後,他想到的仍是何時能重新入黨。
秦兆陽曾自嘲是一個「板大先生」,說自己從小較真、認死理,參加革命後,共產黨又培養了他認真的性格。其實秦兆陽的「呆氣」,正體現了一種堅定的信念和執著的追求。這使他的人生因背負太多的歷史責任感而顯得格外沉重,卻也成為他不折不撓、戰勝困難的精神動力。在他的遺作《最後的歌》中,就作出了一段精彩的總結:「在魂夢中我獨自旅行在祖國的大地上,詢問追求想找到一個人生的答案:為什麼我這一生極少哈哈大笑,而痛苦有時也是感動的眼淚卻流了許多許多……在我蘇醒的時候,一個不是答案的答案,卻涌現在我的心頭:畢竟,你是笑在最後,雖然是帶點苦澀的,當然也是慶幸的微笑。」
50多歲的秦桂林現住在回龍山鎮上。他曾當過回龍機修廠廠長,後來又一度把石製品加工抓得有聲有色,在鎮上也算是個小有名氣的人物,當地人都親熱地叫他「苗子」。他對秦兆陽是非常敬仰的。在他家裡,他小心翼翼地攤開一幅秦兆陽親筆繪就的國畫給我們看,並講述了和叔叔來往中的一些故事。
秦桂林之父是秦兆陽的堂兄,戰亂前住在武漢。秦兆陽少時在漢求學時曾寄住他家,受到資助。秦兆陽成名後並未忘記堂兄的深厚情誼,每月都會寄來10元錢,一直持續到1957年前。那時秦桂林就很崇拜這位聞名已久的叔叔了,經常寫信給他,不會寫的字就空著,為此沒少挨叔叔的罵。但直到1967年秦兆陽到黃石去探望胞弟秦會濤,秦桂林才第一次在現實生活中見到叔叔。只是他沒想到,遭受許多磨難的叔叔竟會看起來這么年輕,這么樂觀。那幾天,秦桂林關在房裡,跟叔叔學了幾天的圍棋,這成為他記憶中永不褪色的一個片段。
(四)
秦兆陽只是從團風走出的眾多名人中的一個。包惠僧、林育南、張浩、地質學家李四光、哲學家熊十力、經濟學家王亞南、思想家殷海光等也誕生於此。大別山南麓這方並不富裕的土地,何以能孕育如此多的傑出人才?是重視教育的傳統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還是當地人聰明勤奮的個性使然?團風人自己也未得出明確的答案。
或許團風人的血液里真有著奮發的因子。走在縣城裡,規劃有序的政治文化中心區域、初具規模的招商工業園、熱鬧著沸騰著的老城區,都令你深深感受到團風人踔厲風發的精神面貌。據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童春珍介紹,建縣6年以來,團風的年財政收入已從最初的2000萬元躍升至8000萬元,整整翻了幾番。今年起,該縣又加大了招商引資的力度。她說,團風縣擁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名人資源,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但以前發掘利用還不夠。今後,他們將把這作為對外宣傳、招商引資的一塊金字招牌。
離開團風前,我再次來到棗樹店。秦兆陽故居前有一株油樹,據說是秦兆陽還在村裡時就有了的。不知哪年突如其來的風雨使它倒在了池塘中,卻仍奮力地向上生長,形成一幕極為奇特的景象。幾十年過去了,它竟枝繁葉茂,在冬日的蕭瑟里透出生命厚重的紅。
建國以來,我們有一些出色的文學期刊編輯,特別在發現和培養文學新人方面,他們長期地付出了無聲的辛勞;在過去「左」的思潮對文學事業的嚴重干擾下,有人還為此蒙冤二十餘年,付出慘重的代價。在當代文學的發展史上,我覺得這些人的勞績不僅不應該被埋沒,而且他們的編輯工作經驗,發現、培養文學新人的經驗,對今天也不無借鑒意義,為此我寫了本文。
默默的耕耘
你見過這樣的主編嗎?他不是徒具虛名,不幹實事。他不是等待下屬人員給他送復審稿件去,他只在稿件上簡單地批上「用」或「不用」一兩個字。他有一種直接到堆積如山的無名作者來稿中去尋找佳作,發現人才的樂趣。秦兆陽就是這樣的主編。
1956年我在他底下干編輯。記得夏天的一個早晨,他把肖平的小說《三月雪》的手稿給了我。他是手稿的第一個讀者,是我們編輯下班後,他從一個編輯案頭堆積的稿件中挑選出來的。這篇小說很快發在《人民文學》當年第8期,發表後受到讀者好評,影響很大。肖平1954年在《人民文學》發過《海濱的孩子》,對於《人民文學》的編輯不算陌生。但在《三月雪》發表前,他的名氣不算很大,他的來稿從編輯手中漏掉並非沒有可能,假如這個編輯粗心大意點,或者沒有鑒別出來的話。秦兆陽這種眼睛向下,絲毫不煩看普通投稿者的來稿,深入、細致的作風,無疑對每個編輯是個鞭策。還有完全是無名的作者,被秦兆陽從浩如煙海的稿件堆中,「沙裡淘金」地「淘」出來了。50年代中期的讀者,或許還記得中篇小說《總有一天》,曾在《人民文學》1956年第七、八期連載,後來人民文學出版社出了單行本。作者黃遠是泉州醫院的一位醫生,在這以前,沒有寫過什麼有影響的作品。寄到編輯部的這部手稿,可不像個樣子,是寫在幾冊六十四開很不整齊的筆記本上,蠅頭小字,寫得也不規整。以往碰見這樣的來稿,編輯可以不看就退回去的,一則它是好幾萬字的長稿;二來這樣小的字寫在小本本上很難吸引人讀下去。可是秦兆陽耐心地讀完它(作為這部手稿的第一個讀者,這部小說,也是他從編輯案頭「拾」去的),並親自為它整理加工後送到工廠發排的。
從新中國成立到1957年,秦兆陽斷斷續續在《人民文學》幹了五年小說編輯及執行主編,比他專業搞創作的時間長多了。不論是當編輯或主編,他總是花去絕大部分精力,在來稿的「海洋」中辛勤地耕耘、播種和收獲。要統計他發現、支持的作品和人才嗎?在如今的知名作家中可以開列出一長串名單來。例如建國初期,瑪拉沁夫的處女作《科爾沁草原的人們》,孫峻青、白樺發在《人民文學》的第一篇小說,都是經秦兆陽之手發出的。曲波的《林海雪原》出版前,秦兆陽選登小說的精彩片斷《奇襲虎狼窩》,並寫編者按語,對這位即將面世的新作家,給予及時、熱情的肯定。有的人知道是秦兆陽發現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有的人可能至今還不知道。
我要說,這是一種道地的魯迅所稱贊的「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精神。在文學編輯崗位上,我常見有兩種編輯:一種人看稿很細,也有水平,但只願為知名作家服務,不大看得起無名作者的來稿,因而在他們的編輯記錄中,很少有發現人才的記錄。還有就是像秦兆陽這樣的編輯,他們也善聯系知名作家,但絕不以此為滿足。好像半年一年的編輯工作下來,不發現幾個新的名字,不從大量廢「沙」中「淘」出有希望的「金子」,那就還沒有完全盡到編輯的職責。這樣的編輯更可貴。
識——膽——思
一個編輯要有「識」,還要有「膽」。他的「識」表現在極其敏感地發現作者對於生活和藝術的新探索和思索,以及這種探索對於我們社會生活的意義,對於文學創作發展的意義,而給予及時、明確的肯定。他的「膽」,表現在發現這樣的作品後,能夠大膽、果斷地予以支持,有魄力將它發表出來,而這往往要受到舊習慣勢力的反對,要冒些風險,甚至編輯個人為此付出沉重代價。所以並不是所有編輯都能做到這一點。想過「平安」、「太平」日子的編輯,當然不會這樣干。但他們編輯的刊物也往往「四平八穩」得很,在文學創作發展史上留不下突出的痕跡。
我還記得1956年初春,《中國青年報》的記者劉賓雁,將他的第一篇文學特寫《在橋梁工地上》寄到《人民文學》編輯部。劉賓雁長期擔任記者,接觸面廣,頭腦敏銳,又愛思索。1956年春節,他將長期積累的感受,用文學特寫的形式表達出來,一吐方快,只一個星期,《在橋梁工地上》便完稿。文筆犀利、深沉,可以說在我們建國以來的文學創作上,第一次這樣鋒利、深刻地觸及官僚主義、保守主義的時弊;而且不只是官僚主義、保守主義,還第一次大膽、尖銳地觸及了某些領導幹部的風派氣質和風派行徑,這比單純地揭露官僚主義、保守主義更見深刻。後來的事實不斷證明,像羅立正這樣一個風派氣質、「一貫正確」的人物,在我們風雲多變的政治生活中,實在是個難得的典型。在這以前,劉賓雁寫過大量新聞特寫,翻譯過蘇聯作品,但利用文學形式反映生活,在他還是頭一次。《在橋梁工地上》是他文學的處女作。而秦兆陽作為這篇作品的第一個讀者,一下子發現了劉賓雁,他立即給他去信,以簡短、鮮明的語言,肯定了他的探索。接著在《人民文學》四月號,以頭條、通欄、極為顯著的地位,發表了《在橋梁工地上》。秦兆陽為作品寫了編者按語:「我們期待這樣尖銳提出問題的、批評性和諷刺性的特寫已經很久了,希望從這篇《在橋梁工地上》發表以後,能夠更多地出現這樣的作品。」他還在編後記中寫道:「在現實生活里,先進與落後、新與舊的斗爭永遠是復雜而尖銳的,因此我們就十分需要『偵察兵』式的特寫。我們應該像偵察兵一樣,勇敢地去探索現實生活里邊的問題,把它們揭示出來,給落後的事物以致命的打擊,以幫助新的事物的勝利。本刊這一期所刊登的《在橋梁工地上》就是這樣的特寫。像羅隊長這樣的人,像曾工程師這樣的人,像他們之間的斗爭,在我們的生活里難道是很少的嗎?我們怎麼可以對他們視而不見呢?怎麼可以看見了而不寫呢?」這些話今天讀來仍然覺得新鮮,沒有失去它的意義。
Ⅲ 張浩叔叔有什麼貢獻怎麼去世的
張浩(1897—1942),原名林祚培,字毓(育)英,1897年月25日出生於湖北省團風縣回龍鎮林家染鋪灣一個手工染織工人家庭,參加革命後改名為林仲丹(仲旦),由於黨的秘密工作的需要,又曾先後化名為張植三、張至善、張新甫、張志山、張開照、陳子貞、李福生(李復生)、李春生、張春山、張春生、林青山(林春山)、林武等。 1922年2月,張浩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赴莫斯科留學;1925年5月回到上海,參與上海地委工作;1927年1月到武漢,擔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副官兼特務隊隊長;1928年4月受命去長沙重建湖南省委;1929年1月調任上海滬西區委書記;1930年4月任滿洲省委常委、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6月任省委書記;1932年2月任全國總工會常委;1933年1月赴歐洲,3月抵莫斯科,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1935年7月25日出席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會議結束即啟程回國,向黨中央傳達共產國際「七大」精神和「八一宣言」內容,並帶回了中共中央與共產國際聯系的電台密碼;1937年2月任中共中央工農部部長,10月任八路軍一二九師政委;1938年2月因病返回延安,一邊養病一邊工作;1942年3月6日因病逝世。 張浩是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中國工人運動的卓越領導人。在黨的歷史上,其最大的貢獻是在1935年將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內容,從莫斯科帶回陝北向中共中央傳達,推動了中共中央及時調整政策,確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並以國際代表名義幫助中共中央解決了張國燾分裂黨的問題,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 張浩和黨的早期傑出領導人林育南(1898—1931)是堂兄弟,張浩是在堂弟林育南的幫助下走上革命道路的。張浩還和林彪是堂兄弟關系,張浩年長林彪10歲,林彪是在張浩的直接帶領下成長起來的。他們堂兄弟之間感情很好,張浩在林家排行第八,林彪等弟弟們都尊稱他為「八哥」。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共中央決定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下轄3個師,一二九師由劉伯承任師長,張浩任政訓處主任(後改為師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據李達在回憶張浩的一篇文章中說,張浩任一二九師政委時,工作困難很大,這裡面有3個原因:第一,一二九師的基礎是紅四方面軍,張國燾的問題被處理後,幹部、戰士的思想非常復雜。原來不是紅四方面軍的幹部認為,紅四方面軍的幹部大多是張國燾提拔起來的,執行張國燾路線也很賣力,處理張國燾的問題時,這一部分人也應處理;第二,幾乎所有的幹部戰士都對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想不通,特別是對身穿國民黨軍隊的服裝,頭帶青天白日帽徽的帽子非常反感,有的人將領到的衣服、帽子摔掉了,還有的吵著要回家,不願當兵;第三,紅四方面軍過去善於打大仗、惡仗,長於陣地進攻和陣地防禦,抗戰開始後,要以打游擊戰為主,幹部戰士一下子難以適應這個變化。張浩以前一直在白區工作,未帶過兵,在部隊沒有任何基礎,要帶好部隊,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張浩以自己的高尚風格和卓越的領導才能,贏得了一二九師全體指戰員的愛戴。通過艱苦的政治思想工作,把全師幹部戰士的思想統一了起來,解決了以上存在的三大困難。 張浩做思想政治工作深入細致,很有說服力。有一天,張浩路過一個連隊,正碰上戰士們發牢騷。有的說:我們打了這么多年國民黨,現在又要我們去穿他們的服裝,真是想不通;還有的說:國民黨部隊的服裝穿在身上,就像山羊掉了角——比狗還丑。張浩聽後,就和戰士們談了起來,他耐心地向戰士們講明為什麼要穿國民黨軍隊的服裝的道理,經過幾個小時的談話交流,將戰士們的思想疙瘩解開了,才離開連隊。過了兩天,他下到另一個連隊檢查工作,又碰到一些戰士說氣話,還聽說有的戰士將帽徽扯下來扔了。他馬上叫連長將全連戰士召集起來,要親自給戰士們講話。戰士們集合到齊後,張浩對他們說:「大家知道吧,西瓜外面是青的,裡面卻是紅的。我們就是『西瓜政策』,大家帽子上的帽徽就是西瓜皮,人是裡面的瓤子。我們部隊改編了,人民軍隊的性質沒有變,傳統沒有變,仍然是工農子弟兵。我們仍然歸黨中央指揮。因此,大家不要對帽徽、服裝問題想不通。這是說的軍隊,我再說說自己。過去在湖南時,白色恐怖嚴重。為了堅持斗爭和生存下去,我在廟里當了和尚,我剃了發穿上和尚服裝、鞋子。盡管我身上穿了僧人服裝,但並不是真僧人,我還是中國共產黨黨員,還是湖南省委的主要負責人之一,湖南省委的同志並沒有因為我剃了發穿上和尚服裝,而認為我不是共產黨員,不是省委領導同志。我那時穿僧人服裝,是革命的需要,事業的需要。同志們今天穿國民黨軍隊的服裝,也是革命和事業的需要。因此,大家不要太計較穿什麼服裝、帶什麼帽子的問題,關鍵要看軍隊是不是為國家、人民打仗。」張浩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自己現身說法,讓戰士們心裡豁然開朗。 張浩在一二九師任政委時,還機智地處理了一件關系國共兩黨關系的棘手事。一二九師開到前線之前,蔣介石為了切斷八路軍3個師之間的聯系,便以「作戰需要」為名,調一二九師到石家莊去與日軍正面作戰。於是蔣介石特派他的高參、與劉伯承過去在舊軍隊里認識的喬茂才帶著他的手令找劉伯承。喬茂才到達一二九師時,劉伯承正好不在師部,張浩接待了他。張浩看了蔣介石的親筆信,便知這是蔣介石的「借刀殺人計」。於是張浩悄悄派人去告訴劉伯承,叫他不要回師部,並馬上派人將李達找來,對李達交代如何對付喬茂才。於是在張浩的導演下,李達把喬茂才安排在一二九師師部給他好吃,陪他玩,卻絕口不提調動的事。喬茂才幾次提出要見劉伯承,李達均以種種借口搪塞,使他始終無法見到劉伯承。後來,喬茂才見自己呆在一二九師師部天天吃了睡,睡了吃,無所事事的,覺得沒趣,便自行離開了部隊。回到重慶的喬茂才因未完成任務,被蔣介石狠狠訓斥了一頓。 張浩在一二九師工作到1937年年底,因腦傷時常發作,不得不帶著健腦器堅持工作。後來,他堅持不住,經常暈倒在工作崗位上。劉伯承見張浩難以堅持正常工作,特地向中共中央和八路軍總部報告了張浩的嚴重病情,建議中央將張浩調回延安治療,並另派一位政委到一二九師。毛澤東接電後,當即與張聞天等人商量,決定調張浩回延安,由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鄧小平接替一二九師政委一職。
希望採納
Ⅳ 黃岡籍名人及其主要成就
林彪 軍事家。1907年生於湖北黃岡。1923年6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10月畢業後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起義軍在廣東潮汕地區失敗後,隨朱德、陳毅轉戰閩粵贛湘邊界。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同年4月隨部隊上井岡山,先後任紅軍第四軍二十八團營長、團長,參加了鞏固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1929年1月隨軍挺進贛南、閩西,3月任紅四4軍第一縱隊司令員。1930年6月任紅四軍軍長。1932年3月任紅一軍團總指揮(後稱軍團長),率部參加了長沙、贛州、漳州、南雄水口、樂安宜黃等重要戰役和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多次指揮所部擔任主攻任務。1934年10月率紅一軍團開始長征,參加突破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和強渡烏江等作戰。1935年1月參加了遵義會議,會後指揮所部參加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奪占瀘定橋等作戰。同年9月任陝甘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到達陝北後率部參加了直羅鎮戰役和東征戰役。1936年6月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後改稱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後兼政治委員。抗戰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師長,率部挺進華北前線,同聶榮臻指揮了平型關戰斗。1938年冬赴蘇聯就醫。1942年2月回國。抗戰勝利後,先後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與羅榮桓等指揮了四平、新開嶺、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和遼沈戰役等重要戰役,解放全東北。1948年底率部入關,與羅榮桓、聶榮臻一起指揮平津戰役。1949年3月起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等職,先後指揮了湘贛、衡寶、廣東、廣西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南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司令員、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文革"中與陳伯達、黃永勝、吳法憲、葉群、李作鵬、邱會作等結成反革命集團,同江青反革命集團互相勾結,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奪取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1971年9月8日,下達反革命武裝政變手令,妄圖謀害毛澤東。陰謀敗露後,於9月13日乘飛機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溫都爾汗地區機毀身亡。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其黨籍。1981年1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反革命集團案主犯。
Ⅳ 蘇州市高嶺土礦()
蘇州陽山高嶺土礦位於蘇州及吳縣的陽山、蘇州觀山地區,包括陽西、陽東、西白龍寺、觀山及戈家塢5處大、中型高嶺土礦床。礦區東距蘇州約15公里,東北距滬寧鐵路滸墅關站4公里,有河流連接京杭大運河,水陸交通四通八達。
礦區位於木瀆向斜西北翼。高嶺土礦由火山碎屑岩、流紋岩、酸性岩脈及下二疊統堰橋組中泥質頁岩蝕變而成。礦體呈似層狀、囊狀、脈狀,賦存在逆掩斷層及火山岩底部不整合面上的礦體規模較大,堰橋組中的礦體規模較小。粘土類礦物主要為高嶺石、多水高嶺石,次為蒙脫石、水雲母及絹雲母。礦石化學成分:Al2O3一般30%—39%,SiO2 40%—50%,Fe2O3 1%—5%,TiO2 0.01%—0.30%,CaO+MgO 0.03%—0.3%,灼減8%—13%,可塑性 3.3—8.9,耐火度多數在1700℃以上。圍岩蝕變主要有大理岩化、高嶺土化、硅化,局部有夕卡岩化、絹雲母化、黃鐵礦化。礦床成因類型以熱液蝕變礦床為主,次為風化礦床。
唐朝李吉甫撰《元和郡縣志》中有「開元貢白石脂,元和供白石脂三十斤」的記載,證明蘇州高嶺土礦遠在唐朝已經開采,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古代主要開采陽東及陽西高嶺土礦。1926年開始私人陸續在此建礦開采。新中國成立後,私營礦先後停開或合並,1954年由國家接管組成地方國營蘇州采礦公司。
蘇州高嶺土礦系統普查勘探工作始於1956年。在此之前僅進行了少量的礦山調查工作。
1929年,英國人英克門氏被延請查勘蘇州陽山瓷土礦,同行的有胡公愷工程師,經初步調查,確認有開采價值。
1944年,日本大使館礦物資源調查班陽山調查組佐藤舍三曾到陽山進行調查,寫有《江蘇蘇州陽山粘土產地調查報告》,估算了陽東及陽西礦區礦石儲量132萬噸。
1952年,南京大學地質系學生孫德彰來陽山進行調查,著有《陽山白泥礦》,對陽東、陽西及觀山西南脈狀高嶺土礦的礦體規模進行了概述,提出高嶺土礦成因為熱液蝕變而成。
1954年12月,南京大學地質系助教方鄴森、韓同蓉等到陽山進行調查,搜集資料供給李學清教授對陽山高嶺土礦進行科學研究,於1957年5月發表了《蘇州滸墅關陽山高嶺土的初步研究(摘要)》。
1956年5月,江蘇省工業廳成立蘇州市陽山勘探隊,開展以尋找「陽山式」高嶺土為主的地質普查工作,8月提交了《蘇州地區地質普查報告及其遠景評價》。同年10月開始在陽山採用小圓井揭露礦體,11月底對陽東羊眼睛礦段進行鑽探,從此對陽山高嶺土礦開始了較正規的地質普查勘探工作。
1958年3月,江蘇省工業廳鑽探隊和蘇州市陽山勘探隊合並,組成江蘇省工業廳勘探隊,負責陽山高嶺土礦的地質勘探。1958年7月江蘇省工業廳勘探隊改名為江蘇省地質局蘇州地質隊,繼續該礦區的地質勘探工作。通過張浩泉(地質組長)、袁增晟(技術負責人)、王道修、俞祥元等工作,於1958年10月提交了《蘇州陽山東高嶺土礦地質勘探報告書》,這是提交的第一份蘇州高嶺土礦勘探報告,並首次提交了高嶺土礦可供利用礦石儲量419萬噸。1959年3月提交了《江蘇省蘇州陽山西高嶺土礦床地質勘探報告書》,獲得高嶺土礦可供利用礦石儲量787萬噸。同時在礦區北部發現有高嶺土礦,即後來普查勘探的西白龍寺高嶺土礦。
在勘探陽山高嶺土礦階段,蘇聯專家馬列萬斯基應江蘇省工業廳的邀請,到陽山作調查研究,對蘇州高嶺土礦地質勘探工作提出具體意見和建議,其中對在石灰岩和粗面岩分布區尋找礦體的建議,為以後的找礦起到指導作用。1957年5月,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徐克勤、孫鼐教授及楊鴻達、劉英俊、胡受奚、陳樹盛等通過專題調查,亦對陽山高嶺土礦床成因、地質時代和勘探工作提出意見,與此同時,鄭志炎工程師提出了《對陽山高嶺土礦勘探工作意見書》。
1960年,蘇州專區地質隊(原蘇州地質隊)根據地質部及江蘇省地質局的要求在陽西進行補充勘探,同時在陽山外圍開展高嶺土礦的普查找礦工作,在年終總結報告中提出在陽山北部到觀山一帶粗面岩分布區有可能賦存有較大的高嶺土礦體,並提出在蝕變火山岩區尋找明礬石礦的建議。1961年以自然電場法配合鑽探繼續對陽西高嶺土礦11—18線進行補充勘探。1962年江蘇省地質局第四地質大隊(原蘇州專區地質隊,簡稱地質四隊)俞祥元、李燦華等繼續在陽西11—18線、6—11線進行補充勘探,於1965年提交了《江蘇省陽山高嶺土礦陽西礦區6—11線補充地質勘探報告》及《江蘇省蘇州高嶺土礦陽西礦區11—18線地質勘探最終報告》,探明高嶺土礦可供利用礦石儲量576萬噸,為國家建設一個優質高嶺土礦原料基地提供了地質依據。
1960年3月,建築工程部非金屬地質公司102隊程大耕等根據該部綜合勘探院下達的任務書及蘇州陽山白泥礦的勘探任務委託書,對陽東礦區沙墩頭礦段進行了勘探。1962年6月以後,選擇27線以東氧化鐵高嶺土露天開采塊段進行勘探,於1964年3月提交了《蘇州陽山高嶺土礦陽東礦區沙墩頭礦段地質勘探報告》,探明高嶺土礦可供利用礦石儲量80萬噸(其中氧化鐵高嶺土礦31萬噸,硫化鐵高嶺土礦49萬噸),硫化鐵高嶺土礦遠景儲量286萬噸。
1962年建築工程部非金屬地質公司華東分公司505隊(簡稱505隊)吳書楣(技術負責人)、蔣振聲、王樹鈞等採用鑽探、磁法、電法等綜合勘探方法,對白墡嶺主要含礦地段進行補充勘探,於同年12月提交了《蘇州陽山高嶺土礦床陽東礦區白墡嶺礦段詳細找礦報告》,為勘探提供了依據。1963年底對白墡嶺礦段繼續進行勘探,到1965年5月結束野外工作,6月份提交了《江蘇省蘇州陽山白墡嶺高嶺土礦地質勘探報告》,探明可供利用礦石的儲量119萬噸。
1964年2月,505隊錢志成等在觀山南西地區進行約2個月的礦點檢查,1964年10月—1965年1月進行詳細找礦,於1965年3月提交了《蘇州觀山沙性高嶺土礦詳細找礦報告書》,探明可供利用礦石儲量4萬噸。
1964年,地質四隊開始對西白龍寺高嶺土礦進行普查,後因礦床構造、水文、工程地質條件復雜而停止工作。1967年5月受江蘇省輕工業廳委託,地質四隊王道修、趙秀南、戴俊法、魏文龍、李燦華等對該區進行勘探,於1968年8月提交了《蘇州陽山西白龍寺高嶺土礦區地質勘探最終報告》,探明高嶺土礦可供利用礦石儲量118萬噸,為礦山開采設計提供了地質依據。
1965年底,根據江蘇省地質局應在礦區外圍尋找高嶺土礦的指示,地質四隊在技術負責人徐金城主持下,王元清、陸瑞寶、孫國民等十餘人經過討論,決定在觀山進行鑽孔驗證,經局批准布置兩個鑽孔,於1966年5月12日施工的第二個鑽孔發現40多米厚的高嶺土礦,從而揭開了普查勘探觀山高嶺土礦的序幕。在以後的10餘年普查勘探中,先後參加工作的有餘紀揚、丁世輝(地質負責人)、奚勁秋、李順民、周勤舟、孫國民、李燦華等,於1982年12月提交了《江蘇省觀山高嶺土礦普查及3—16線南部塊段詳細勘探地質報告》,探明高嶺土礦礦石儲量4373萬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3450萬噸,伴生明礬石儲量513萬噸,估算了高嶺土礦底板菱鐵礦礦石儲量122萬噸。為蘇州高嶺土礦增添了一個大型高嶺土礦床及中型明礬石礦床。
1982年,地質四隊由魏文龍主持設計在陽北戈家塢施工2個鑽孔,見到具有工業價值的高嶺土礦體。1986年青山地質組陸生根(項目負責人)、黃光榮、張志忠等,開始對戈家塢高嶺土礦進行普查,通過槽探、鑽探等工作,於1987年12月提交了《江蘇蘇州通安鄉戈家塢高嶺土礦普查地質報告》,提交了礦石遠景儲量1041萬噸,可作為礦山建設規劃和進一步部署地質勘探工作的依據。1984年由陳敘福負責提交的《蘇州西部地區高嶺土資源總量預測——德爾菲法研究成果報告》,預測高嶺土礦資源總量近億噸。
蘇州高嶺土礦經過30多年普查勘探,在陽山、觀山地區提交了5個大、中型高嶺土礦床,累計探明了高嶺土礦礦石儲量6879萬噸,其中可供利用儲量4629萬噸,暫不能利用儲量923萬噸,遠景儲量1327萬噸。伴生明礬石可綜合利用。
蘇州高嶺土礦普查勘探工作是在前無實例的情況下,由地質四隊地質人員在邊工作、邊實踐中完成的。探索發現隱伏高嶺土礦床,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在發現或探明大、中型蘇州高嶺土礦過程中,徐金城、俞祥元、王道修、李燦華、丁世輝、魏文龍、陸生根等在普查勘探陽西、陽東、西白龍寺、觀山及戈家塢5處大中型高嶺土礦床中均先後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通過工作積累了一整套的工作方法,為以後普查同類型高嶺土礦提供了寶貴經驗。該隊所提交的《江蘇省觀山高嶺土礦普查及3—16線南部塊段詳細勘探地質報告》,獲地質礦產部找礦一等獎。
蘇州陽山優質高嶺土礦,馳名中外。新中國成立後,經過40多年的建設,在陽山建成一座我國最大的高嶺土礦采選聯合企業——中國高嶺土公司,設計年產礦石37萬噸。觀山高嶺土礦正在建設中。陽山已成為我國優質高嶺土礦生產基地。高嶺土產品有8個系列40多個品種,供全國20多個行業使用,並遠銷國外。
Ⅵ 董華的工作經歷
:
1978年11月應征入伍。年9月考入武漢海軍工程大學內燃動力專業,1982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4年7月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90年被錄取為武漢海軍工程大學船舶動力裝置專業碩士研究生。1992年7月畢業,獲工學碩士學位。1993年入中國科技大學熱科學和能源工程系攻讀博士學位,1996年2月畢業,獲工學博士學位。1996年3月進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流動站。1998年1月赴美國進修(高訪),同年3月赴以色列做博士後,2000年8月回國,受聘於青島理工大學。
研究方向:低品位能源利用技術,城市公共安全
擔任的主要課程:
本科生課程:大學物理、系統可靠性設計分析;
碩士研究生:計算流體力學(CFD)、高層建築空調與節能、熱濕傳遞過程、負荷計算和專業英語;
博士研究生課程:Numerical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在研及已經完成的重要課題情況:
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重點計劃:城市公共安全綜合試點(2001BA803B06),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太陽能熱電站容積換熱器換熱機理研究,負責人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太陽能熱電站容積換熱器研究(2001-498),負責人2001-2003,負責人
山東省科技發展計劃:地熱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011150105),負責人
青島市科技發展計劃:青島市公共安全綜合(試點)研究(2001KNS-2S-41),負責人
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高效大功率太陽能換熱器研究(0229006),負責人
青島市科技發展計劃:多源熱泵應用技術研究(03-2-jsh-08),負責人
青島市安監督局項目:重大危險源動態管理技術平台研製,負責人
早期火災圖形的小波特徵分析,河南省煤礦瓦斯於火災防治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HKLGF200703),負責人
基於小波分析的早期火災圖象特徵和辨識技術研究,中國科技大學火災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HZ2006-KF04),負責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於危害模擬分析的城市供水網路易損特性及安全防範研究(50578077),主要參加人
青島市科技發展計劃:城市供水網路安全防範模式與技術研究(5-1-NS-54) ,主要參加人
發表的主要學術論文:
1. DONG Hua, CHAO Fengqin ,ZHANG Jiguang & SU Jian, An Improvement in Calculations of the Wind-inced Pressure Field,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Science Press:901-913(EI)
2. ZHANG Jiguang,DONG Hua, ZHANG Tianwei & SHEN Henggen, Application of UGIS in urban community safety system,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Science Press:2612-2618(EI)
3. Chu xiaoming,Hua dong, Reliability Design Analysis of City Community Safety System, Progress in Safety Science, Science Press Beijing/New York, Vol.Ⅲ,184-188,2002 (EI)
4. Jian Su,Hua Dong. Effects of Time Scale on Solutions of Inverse Heat Conction Problems, ASME Summer Heat Transfer Conference, Las Vegas, Nevada, USA ,July 20-23, 2003, HT2003-47018(EI)
5. 董華,A. Kribus and J. Karni.叉排圓柱陣列自由段及頂端對流傳熱研究, 熱能動力工程,2002,2; 129-131(EI)
6. 董華,郭進,A. Kribus and J. Karni.太陽能熱電站容積換熱器的數值研究,計算力學學報,Vol.19,No.4,2002,11:461-465(EI源期刊)
7. 董華,A. Kribus and J. Karni. 圓柱陣列換熱器底部壁面對流換熱的初步研究,太陽能學報,2002, 23:2, 246-251(EI源期刊)
8. 胡軍,董華,周恩澤,低溫地板輻射採暖系統運行模式的實驗研究,暖通空調[J],2005,35(2):123-125(EI源期刊)
9. 楊衛波,施明衡,董華,太陽能-土壤源熱泵聯合供暖模式的探討,暖通空調[J],2005,35(8):25-31(EI源期刊)
10. 周恩澤,董華,劉健,直埋熱水供熱管道強度計算軟體的研究,暖通空調[J],2005,35(9):122-124(EI源期刊)
11. 胡軍,董華,周恩澤,楊衛波,螺旋盤管式相變儲熱單元儲熱性能的實驗研究,太陽能學報,2006(accepted) (EI源期刊)
12. 塗愛民,董華,楊衛波,佟少臣,基於圓柱源理論模U型埋管換熱器的模擬研究,太陽能學報,2006(accepted) (EI源期刊)
13. 董華,胡軍,薛梅.系統論方法在城市公共安全系統構建中的應用,中國安全科學學報,Vol.13, No.6,2003:36-39
14. 董華, 周恩澤,褚曉明.城市公共安全系統可靠性設計分析,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4, 14(5):60-63
15. 張賓,董華,塗愛民,佟少臣,李春娥.基於GIS的城市公共技術平台,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J],2005,15(8):70-75
16. 薛梅,董華.天然氣電冷聯供系統的效益分析, 煤氣與熱力,Vol.23,No.5, 2003:309-311
17. 薛梅,董華. 住宅熱損失系數的確定與應用,煤氣與熱力,2004,24(4):203-205
18. 薛梅,董華. 孫文傑,變流量質調節供回水溫度公式的修正,煤氣與熱力,2004,24(11):634-637
19. 佟少臣, 董 華, 塗愛民,基於地理信息系統的燃氣緊急事件的管理,煤氣與熱力,2005,35(3): 24-27
20. 楊衛波,董華,周恩澤,胡軍. 太陽能-土壤源熱泵系統(SESHPS)聯合運行模式的研究,流體機械, 2004,32(2):41-45,49(核心期刊)
21. 周恩澤,董華,塗愛民,太陽能-熱泵地板輻射供暖系統間歇運行模式下房間熱力過程的數值研究,流體機械,[J],2005,33(8):58-62
22. 呂坤,王海英,董華.太陽能選擇性吸收塗層的研究現狀及發展,中國塗料,Vol.18, No.4,2003:36-38
23. 董華,楊衛波. 事故和災害預測中的突變模型,地質災害與環境,Vol.14,No.3,2003:39-45,49
24. 周恩澤,董華.相變儲熱在建築節能中的應用研究, 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Vol.19,No.1, 2003:100-103
25. 董華,呂坤,喬海濤.控制論在城市災害防治中的應用,災害學, Vol.18, No.3,2003:1-5
26. 董華,張吉光,李淑清.城市公共安全與可持續發展,軟科學, 2004,18(3):65-68,(核心期刊)
27. 楊衛波,董華,胡軍.太陽能-土壤源熱泵系統(SESHPS)及其研究開發,能源技術,Vol.24,No.4,2003:160-165
28. 楊衛波, 董華, 蘇有亮,林國亮,土壤源熱泵的研究與開發,能源技術. Vol.24, No.6, 2003: 241-244
29. 塗愛民,楊衛波,董華,佟少臣,圓柱源理論用於地下U型埋管換熱器的模擬研究,能源技術,2005,26(1):1-5
30. 董華,佟少臣,塗愛民.數字城市下的城市公共安全,科學進步與對策,2004, 21(7):149-151(核心期刊)
31. 楊衛波,董華,胡軍,張浩.淺議混合地源熱泵系統(HGSHPS),能源研究與利用,Vol.89,No.5,2003:32-35,48
32. 薛梅,董華. 溫度調節和加濕模式的探討,製冷與空調,2004, 4(4):39-43
33. 楊衛波,董華.土壤源熱泵系統國內外研究現狀及其發展前景,建築熱能通風空調Vol.22,No.3,2003:52-55
34. 塗愛民,董 華, 朱冬生,周恩澤,太陽能--熱泵熱源地板輻射供暖系統研究,暖通空調[J],2007,37(1):108-112
35. DONG Hua,LIU Si-chao & LI Weihong, Technological Platform of Urban Community Security Based on GI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3, No.3:1045-1049, Science Press, Beijing 2007,ISBN 978-7-03-018723-9
Ⅶ 黃岡有什麼名人呢
黃岡名人分以下幾類:
1、政治方面有:有2人擔任過國家主席,1人擔任過國家副主席,1人擔任過全國政協主席,3人擔任過人大副委員長,6人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國務委員,2人擔任過全國政協副主席,30人擔任過歷屆中央委員、候補委員(其中6個政治局委員、3個常委、2個副主席),300多人擔任過省、部、軍級領導職務。在中共一大13名代表中有3人是黃岡人,著名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陳潭秋、李先念、林育南、張浩等。
2、軍事方面有:在中共中央軍委1989年確定的33位軍事家中,有3位是黃岡人,他們是李先念、王樹聲、林彪。在1965年前授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中,黃岡市共有101人,其中元帥1人,大將1人,上將8人,中將17人,少將76人(後劃入新縣、大悟、金寨地界的19人尚未計算在內),其中紅安縣的將軍人數在全國所有縣中名列處二,故有「將軍縣」之稱。
3、科學方面有:畢升、李時珍、李四光、彭恆武。
4、科舉名人有: 劉子壯 、陳 沆 、胡明庶 、帥承瀛 、陳 鑾 、金德嘉 。
5、禪宗祖師有: 道 信 、 弘 忍 。
6、方誌學家有:王葆心。
7、文壇巨星有: 聞一多、葉君健 、胡 風 、馮文炳 、秦兆陽 、 黃 侃 、 殷海光。
8、新聞巨子有: 詹大悲 、郭超人。
9、戲曲巨擘有: 餘三勝 、余紫雲 、余叔岩 、邢秀娘 、方掬芬。
10、哲學大師: 熊十力 、湯用彤 、徐復觀。
11、醫學名家: 萬密齋 、龐安時 、楊濟泰。
12、客籍名人: 杜 牧 、王禹偁 、蘇軾。
李時珍(1518-1593),字東壁,明代著名醫葯學家。
畢升 北宋活字印刷偉大發明家,發明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
陳潭秋 (1896--1943),中共「一大」代表、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
董必武(1886年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前國家主席,曾經任教於黃岡中學前身,創立武漢中學,在延安期間任中央黨校副校長、臨時中央政府最高法院院長,建國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副總理、政法委員會主任,國家副主席,代國家主席)
李先念(1909年生,,曾任國務院副總理,財政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政協主席。)
林彪(1907年生,抗日軍政大學校長兼政委,共和國開國元帥,軍事家)
李四光(1889年生,著名地質學家,北大地質系主任,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聞一多(1899年生,詩人,學者,民主鬥士,曾是清華大學教授)
王樹聲(,軍事家,大將,國防部副部長,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韓先楚(,1913年生,軍事家、上將)
秦基偉(,1914年,上將,國防部長)
陳錫聯(,1915年,軍事家、上將)
胡風(1902—1985,現代文藝理論家、詩人、文學翻譯家)
黃侃(1886年生,國學大師,著名語言學家)
廢名(1901年生,小說家。曾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是30年代頗具影響的京派作家)
葉君健(1914年生,作家,文學翻譯家,輔仁大學教授,中國翻譯家協會、中國筆會副會長)
王亞南(1901年生,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教育家、曾任廈門大學校長)
熊十力(1885年生,著名哲學家,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
徐復觀(中國新儒學大師,台灣地區著名學者.)
殷海光(1919年生,台灣地區五六十年代最具影響力的學者、政論家、哲學家和邏輯學家,中國現代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彭桓武(1915年生,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元勛)
Ⅷ 「普及向」這個詞中的「向」是什麼意思
《藝文類聚》,[唐]歐陽詢主編,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影宋本,1959年,汪紹楹 斷句本,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5年11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精裝全二冊,平裝全四冊
2. 《北堂書鈔》,[唐]虞世南修,北京:中國書店,1989年7月,影印光緒十四年南海孔廣陶校刊本
3. 《初學記》,[唐]徐堅等編修,司義祖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月第1版,2004年2月第2次印刷,全三冊
4. 《文苑英華》[宋]李昉、扈蒙、徐鉉、宋白等十七人編纂,北京:中華書局,影印宋殘本補配明本,1966年5月第1版(1972年1月裝訂);1982年7月第2次印刷;1990年8月第3次印刷;1995年第4次印刷,全六冊,一千卷
5. 《分門纂類唐歌詩》,南宋趙孟奎編,宛委別藏本。是書原有100卷,分天地山川等8類,每類下又分小類,共收詩人 1353家,詩40791首。現僅存天地山川類5卷,草木蟲魚類6卷。
6. 《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校證》,傳為劉克庄編集,李更、陳新校證,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2月
7. 《唐宋詩三千首——瀛奎律髓》,[元]方虛谷(方回)編,[清]紀曉嵐批點,北京:中國書店,1990年3月,據1922年掃葉山房本影印。《瀛奎律髓匯評》,[元]方回選評,李慶甲集評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2005年4月新1版,全三冊。《瀛奎律髓》專選唐宋五言七言律詩,共選詩人385家,詩3014首,以大家為主,兼顧各種流派,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唐宋七百年間詩歌創作和律詩流變的輪廓,又對所選之詩及唐宋詩歌各種流派作了精要細致的分析評點。此書對後世影響甚大。李慶甲先生潛心耕耘,將清代以來品評《瀛奎律髓》的論述匯成一書,撰成《瀛奎律髓匯評》,是為研究詩史、詩學理論不可或缺的重要書籍。
8. 《唐詩類苑》,[明]張之象編撰,全書200卷,「詩逾數萬,人至千餘」(《凡例》)。共有39個部(大分類),1094個類(小分類)。如「天」部下有日、月、星、河等18個小類。實際收詩數為28067首,載錄詩人數為 1472人(除去無名氏)。該書是按題材(主題)分類的現存最大的唐詩選集。中島敏夫整理,日本東京汲古書院,1990—1995年,共7冊,前6冊是明萬曆刊《唐詩類苑》200卷的影印本。
9. 《類編唐詩七言絕句》。明代敖英編撰。此書專收七絕,分弔古、送別、寄贈、懷思、游覽、紀行、征戍、雜詠、道釋等15類,詩後大多有簡扼評語,為其他選本所少見。
10. 《唐人詠物詩》,又名《唐人詠物詩選》。明末清初聶先等人編撰。所選皆律、絕二體,計12卷,分天、地、水、木各類編次,又以音韻排列。
11. 《御定佩文齋詠物詩選》,四庫全書本
12. 《御定歷代題畫詩類一百二十卷》淸 聖祖玄燁 定,《四庫全書》第一千四百三十五冊至第一千四百三十六冊____集部第三百七十四至第三百七十五;清·陳邦彥等編《歷代題畫詩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
13. 《詠物詩選》,清俞琰,成都古籍書店,1984年1月
14. 《古今別腸詞選》四卷,清趙式輯。陳維崧、彭孫遹、王士禎。尤侗評點。趙式,字去非,諸暨(今屬浙江)人。久困場屋,以寒士終。此書取宋代以來抒寫離情別意之詞900多首匯為一編,分調編次,卷一、卷二收小令,卷三收中調,卷四收長調。每卷卷末附以己作,共計153首。趙氏於每詞之下代擬標題,將原作之題、序一概刪削,甚失原貌,最為選家陋習。詞下間有圈點和夾注夾批,然殊乏可采。今存康熙四十八年(1709)遺經堂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15. 《唐宋元明酒詞》二卷,明周履靖輯。履靖宇逸之,嘉興(今屬浙江)人。「能詩好事,與其妻桑貞白相唱和,多刊書籍以行,《夷門廣牘》卽其所編。蓋亦趙宦光、陳繼儒之流,明季所謂山人者也。」(《四庫提要·梅墟先生別錄》)此選是繼宋黃大輿《梅苑》之後另一部專題詞選,凡二卷,共收錄唐五代宋元明詞人31家描寫與酒有關之詞133首。編者並根據詞作內容增添題目,如《飲興·調酒泉子》、《南樓漫酌·調玉樓春》等等。其中間有周氏和作。是書今存金陵荊山書堂刊本、《夷門廣牘》本和《叢書集成初編》本。
16. 《撰辰集》四卷,清汪森輯,沈進校定。此為節序詞選,分類編排。按元日、立春、人日、上元、天穿節、春社、寒食、清明、上巳、送春、立夏、重午、立秋、七夕、中元、秋社、中秋、九日、立冬小春、冬至、臘和除夕等二十三個節令選錄,每類之下入選詞作不等。全書共選唐宋金元明人詞346首。卷末有沈復粲跋:「右汪晉賢《撰辰集》四卷,鈔本也。向為吾邑周梅生先生家所藏,首有晉賢名印。其書或未經刊布者,予借而錄之,間有誤字,一仍其舊雲。道光壬寅秋日山陰沈復粲識。」僅存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沈復粲鈔本,南京圖書館藏。
17. 《同情集詞選》十卷,清陳鼎輯。陳鼎,字漢年,江蘇如皋人。此書自《詞綜》、《詞律》諸書選錄唐宋以來至清代康乾之世詞人小令「與己之情有同然者」391調1122首,其中所錄小令,以楊慎、李漁、許嗣隆、楊婉、范安瀾、鄧繁禎等人為多。依《歷代詩餘》體例,按詞調字數之多寡為序排列。所選詞格調不高,標舉香艷柔媚詞風,提倡溫柔敦厚之旨,寄託大雅之說,以「香草美人,風喻彌深;忠愛之忱,溢於楮墨」者為填詞止境,開常州詞派之先聲。是書嘗五易其稿,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始成書,今傳有守拙齋巾箱本,繕寫較精,卷首有陳鼎自序、雪訪居士序、熊璉序及黃理等二十一家題辭。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18. 《百家詞》吳訥(輯)、林大椿(校),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年版;天津:天津古籍書店1992年3月版(上、下冊)
19. 《全唐詩》,[清]聖祖玄燁御定 彭定求、季振宜等 奉敕編,(1)康熙揚州詩局本,12函12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1986年10月,全二冊。(2)王全(即王仲聞、傅璇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4月第1版;1979年8月第2次印刷;1985年1月第3次印刷;1990年2月第4次印刷;1992年10月第5次印刷,平裝25冊;1999年,橫排簡體字本。(3)台北:文史哲出版社,民國67年12月。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聖祖南巡時命曹寅領銜在揚州開館編修《全唐詩》,由彭定求、沈三曾等十名在籍翰林負責編修,僅用一年多時間, 這部多達900卷的大書就編修完成了。據現代學者的研究,當時幾乎全靠胡震亨《唐音統簽》、季振宜《唐詩》二書拼接成編。全書收詩49403首又1555句,作者2576人,每人有小傳,但詩作不注出處。有康熙揚州詩局本,字大閱目,分為12函12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據以影印。中華書局1960年又出版了排印本,1999年又出橫排簡體字本,較便利用。這部大書完成了總匯唐詩於一書的工作,並以其特殊的權威和普及向世人展示了唐一代詩歌的面貌,使此後的唐詩愛好者和研究者大獲沾益,至今不廢。不過《全唐詩》仍有遺漏、誤收、重出、注釋錯誤、小傳錯誤等不足之處。清乾隆中日本學者市河世寧(舊譯上毛河世寧)輯有《全唐詩逸》三卷(有《知不足齋叢書》本,中華書局排印本《全唐詩》第25冊附收),補錄128人詩66首又279句。近人王重民又有《補全唐詩》、孫望有《全唐詩補逸》、童養年有《全唐詩續補遺》,共得詩近2000首,中華書局於1982年編為《全唐詩外編》二冊出版。後陳尚君又對《外編》進行校訂,並續輯《全唐詩續拾》六十卷,得詩4663首又1199句。於是合《外編》、《續拾》為《全唐詩補編》,1992年由中華書局出版。此外,徐俊《敦煌詩集殘卷輯考》(中華書局,2000年6月)中,尚可補唐人逸詩近千首。
附:
全唐詩稿本
[清]錢謙益(1582-1664)、季振宜(1630-1674)遞輯 屈萬里、劉兆祐 主編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9月初版;1986年12月第二次印行,全71冊, 「明清未刊稿匯編第二輯」 (國立中央圖書館原藏)
全唐詩錄
[清]徐倬(1624-1713)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1月,全二冊,「四庫文學總集選刊」
全唐詩外編
王重民(1903-1975)、孫望(1912-)、童養年 輯錄
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7月
台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2年6月
全唐詩補編
陳尚君(1952-)輯校
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全三冊
增訂注釋全唐詩
陳貽焮(1924-2000)主編 陳鐵民(1938-)、彭慶生(1938-)副主編
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5月,全五冊
20. 《唐五代詞》林大椿 輯,商務印書館,1933年;輯錄唐五代詞人82家,1134首。附有校記,註明所選詞來源和作者簡歷。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6月,據商務印書館1933年版校補斷句刊行。1957年10月北京第4印。輯錄唐五代詞作者81家、詞作1147首(一說1148首),是繼《全唐詩》之後又一次唐五代詞的大型結集。其詞采自《花間集》、《尊前集》、《金奩集》 和《全唐詩》中的附詞,雖選擇尚不甚精當,但搜羅已頗具規模。不過未收敦煌詞,則是一大憾事。書中以人編次,唐詞按作者的時代先後為序,打破了《全唐詩》等斷代總集以帝王居首、女流方外殿後的傳統慣例。卷末附有簡略的作者生平,兼及作品真偽的考辨、各家重見和字句異同的校勘、宋人詩話有關作家作品的一些遺聞軼事。
21. 《全唐五代詞》,張璋、黃畲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收詞達2500多篇,頗為豐富,且於各詞後兼采詞評,也很特殊。此書的缺憾,一是不於詩詞之分沒有嚴格的取捨標准,只要有一種書作詞收入者,即視為詞入編;二是各詞所注出處,不分主次先後,許多出處太晚,敦煌詞幾乎全據王、任、饒三家書轉引;三是不甚注意作品真偽的辨別,於後人改唐詩或樂府為詞者,不作辨析,偽作亦收入很多,仙鬼詞中不少是宋、元明人所作。這些問題,顯然影響了全書的學術質量。
22. 《全唐五代詞》,曾昭岷、曹濟平、王兆鵬、劉尊明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全二冊。據唐時詞樂實際,分為正、副兩編,正編收錄曲子詞,以唐宋詞集收錄和唐宋典籍有明確指認者為限;副編收錄屬詩屬詞尚有爭議的作品,並明確了幾條標准,這就確保了全書的編纂質量。同時,又很注意盡量利用第一手的文獻,講究用書版本,以求錄文可信,對有爭議、互見的作品作了認真考訂。盡管細節方面還有些可議之處(如仍沿襲了一些明清詞籍的誤說、有同題之作因出典不同而分收正、副編,小傳也稍有可補處),本書在處理極難措置的問題上均較前此諸書更為精密審慎,達到了很高的學術水平。
23. 《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1998年。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編纂《全宋詩》。傅璇琮、孫欽善、倪其心、陳新、許逸民主編。全書72冊。初步統計收作者9079人,詩247183首,殘詩5983句(聯),存目323首(句)。宋代立國比唐代長二十多年,但存世文獻的數量,則數倍於唐代。宋人文集保存至今者,也超過唐代四到五倍。唐代存詩在1000首以上的只有3人,宋代估計在百人以上。宋集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錯收誤錄非常嚴重。同時,宋詩編錄和研究的情況,比唐詩要差很多。全部唐詩的編錄,可以追溯到南宋,明清之際幾代人作了持續的努力,才有《全唐詩》的出現。即便如此,《全唐詩》的缺收和誤錄,都有數千例,小傳更是在在多誤。《全宋詩》是篳路藍縷的工作,稍微近似一些的書只有厲鶚《宋詩紀事》和陸心源的《補遺》,沒有依憑,難度可以想見。《全宋詩》首次完成了宋一代詩歌的全面結纂,為有文集的作者補充了大量集外詩,對9000多位無集作者作了詩作的首次匯集,並且對所有宋人別集中的詩歌作了認真校理,一般都曾利用了傳世的主要善本,作了全面的校勘。各集整理都有文本交待,且一律保存別集原編的先後次第,從而最大程度地保存原集的信息,如北宋諸集中詩,分古近體後大致保存了作品先後寫作的次第,對學者考定作品系年和寫作動機,是極重要的線索。《全宋詩》對所有散見作品都說明了文獻來源,為近萬名作者作了生平勾勒,並說明依憑,雖不完備,已很可貴,因為其中絕大部分作者此前沒有任何研究基礎可言。對部分作品的作者歸屬、真偽歧異、題序及本文有顯著別本等情況,有所考按和甄辨。
24. 《全宋詞》,唐圭璋編,王仲聞修訂,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6月第1版;1995年6月北京第6次印刷,全五冊。194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線裝本300卷附2卷。建國後中華書局再版時,由王仲聞(學初)重行校訂增補,抽換大量底本,並增補詞人240餘家,詞1400餘首。全書共收詞人1330家,詞作約2萬首。王氏還重考詞人行實,改寫小傳,引書達350餘種。後又續有修訂補正,寫成《訂補附記》。第一次修訂本1965年6月出版。1979年重印時附上唐圭璋《訂補續記》。王仲聞是王國維之子,家學淵源,諳於宋代文史,對宋人筆記了如指掌。《全宋詞》校補畢,唐圭璋曾建議改題「唐圭璋、王仲聞輯」。
別集
25. 《中國歷代詩人選集》(40冊),台北:遠流出版社,民國71年
26. 《曲江集》劉斯翰校注,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
27. 《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八冊)詹鍈主編,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12月
28. 《杜詩詳注》(五冊)[清]仇兆鰲,中華書局,1979年10月第1版,1989年12月第3次印刷;1995年4月第4次印刷,「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29. 《王維集校注》(四冊)陳鐵民,中華書局,1997年8月
30. 《王維詩集箋注》楊文生,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
31. 《孟浩然詩集箋注》佟培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32. 《高適集校注》孫欽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2月
33. 《岑參集校注》陳鐵民、侯忠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2004年9月第2版,「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34. 《李頎詩評注》劉寶和,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
35. 《韓愈全集校注》(五冊)屈守元﹑常思春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36. 《白居易集箋校》(六冊)朱金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12月
37. 《柳宗元詩箋釋》王國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
38. 《劉禹錫詩集編年箋注》蔣維崧、趙蔚芝、陳慧星、劉聿鑫,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39. 《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二冊)陶敏,嶽麓書社,2003年11月
40. 《李商隱詩歌集解》(五冊)劉學鍇、余恕誠,中華書局,1988年12月
41. 《溫飛卿詩集箋注》[清]曾益注、顧予咸補注、[清]顧嗣立續注,王國安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1版;1998年3月新1版,「中國古典文學叢書」
42. 《李賀詩集》葉蔥奇疏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3月第1版;1998年3月第1次印刷
43. 《王荊公詩注補箋》李之亮,巴蜀書社,2002年1月
44. 《蘇軾詩集》(八冊)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2年2月第1版;1987年10月第2次印刷,「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45. 《黃庭堅詩集注》(五冊)劉尚榮校點,中華書局,2003年5月
46. 《陸游集》(五冊),中華書局,1976年11月第1版;1977年5月第2次印刷
47. 《韋庄集箋注》聶安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48. 《韋庄詩詞箋注》齊濤,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49. 《李煜李璟詞》詹安泰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3月第1版;1998年3月第1次印刷
50. 《歐陽修詞箋注》黃畲,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51. 《樂章集校注》薛瑞生,中華書局,1994年12月第1版,1997年12月第2次印刷
52. 《東坡詞編年箋證》薛瑞生,三秦出版社,1998年9月
53. 《秦觀集編年校注》周義敢、程自信、周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7月
54. 《清真集校注》孫虹校注,薛瑞生訂補,中華書局,2002年12月
55. 《李清照集校注》王仲聞,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1997年11月第2次印刷
56. 李清照集箋注 徐培均箋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57. 《姜白石詞編年箋注》夏承燾,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5月
58. 《稼軒詞編年箋注》(增訂本)鄧廣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10月;1995年5月第2次印刷
59. 《李白詩歌賞析集》裴斐主編,巴蜀書社,1988年2月
60. 《杜詩鑒賞》夏松涼,遼寧教育出版社,1986年3月
61. 《李賀詩歌賞析》梁超然選析,廣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
62. 《李煜、李清照詞詳解》靳極蒼編,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8月
63. 《柳永詞賞析集》謝桃坊主編,巴蜀書社,1987年7月
64. 柳永詞選評 謝桃坊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5. 柳永集 孫光貴,徐靜校注 長沙:嶽麓書社,2003年
66.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 陶然編著 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2年,「唐宋詩詞名家精品類編」
67. 但悲不見九州同:陸游 高麗華編著 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2年,「唐宋詩詞名家精品類編」
68. 壯歲族旗擁萬夫:辛棄疾 鄧紅梅編著 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
69. 《李清照詞鑒賞》齊魯書社編輯出版,1986年4月
70. 《周邦彥詞賞析》錢鴻瑛,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1月
71. 《辛棄疾詞鑒賞》齊魯書社編輯出版,1986年12月
72. 《陸游詩歌賞析》段曉華編著,陝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
73. 晏殊詞新釋輯評 劉揚忠編著 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
74. 李清照詞新釋輯評 陳祖美編著 北京:中國書店,2003年
75. 王安石詩文選評 高克勤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76. 黃庭堅詩詞文選評 黃寶華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7. 秦觀詩詞文選評 徐培均,羅立剛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8. 周邦彥詞選評 劉揚忠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79. 李清照詞選評 陳祖美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0. 陸游詩詞選評 蔡義江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1. 辛棄疾詞選評 施議對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2. 辛棄疾詞選 朱德才選注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
選集(今人分類)
83. 《全唐詩精華分類鑒賞集成》,潘百齊編著,河海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1474 頁 。分55部,大體按自然、人類、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為序排列,下分222門(僅名勝部就有33門),門下再分1175類(僅花卉門就有100類)。共收入418位唐代詩人的詩篇2706首,基本薈萃了全唐詩的精華。全部按類鑒賞,以一篇鑒賞文章統攝一至數類詩。
84. 《全宋詞精華分類鑒賞集成》,潘百齊編著,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年12月
85. 《古詩類編》廣西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室集體編纂,胡光舟、周滿江主編,張明非等編注,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王運熙序。全四冊。參酌古代類書的類目,根據今人的要求,除蕪去雜,刪繁就簡,間立新類,變通體例,釐定為22大類,包括天象自然、江河湖海、山川田園、四時寒暑、歲時節序、花草果木(一、二)、飛禽走獸、鱗介蟲魚、宮觀樓台、器用飲食、文學藝術、百工農商、古今人物、戰爭軍旅、憂國傷時、民生疾苦、羈旅行役、交遊贈答、抒懷言志、愛情家庭、詠史懷古等;下分334細目,共編入各種體裁和題材的詩歌2730餘首,上起《詩經》下迄清末。
86. 《全唐詩精華》,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選詩約6000首,厘為30大類,是近些年來所出的分類最多的唐詩選本,分類法參照明代張之象編撰《唐詩類苑》。
87. 《唐人絕句類選》,周本淳選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
88. 《唐人詠物詩評注》劉永濟,中山大學出版社,1985年
89. 《唐人送別詩選》,王定祥等選編,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9年10月
90. 《離別在今宵:唐人送別詩100首》,白曉朗、黃林妹評注,1991年9月
91. 《新編唐詩三百首》,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年。將所選333首詩歸為10類。
92. 《盛唐邊塞詩評》,漆緒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93. 《唐代邊塞詩選注》,胡大浚主編,甘肅教育出版社,1991年(1990年?)
94. 《唐代邊塞詩選注》,孫全民,合肥:黃山書社,1992年9月
95. 《中國詩歌寶庫·唐詩選》(上下冊),趙昌平,上海書店,1993年8月
96. 《中國詩歌寶庫·宋詩選》,陳達凱,上海書店,1993年8月
97. 《新編宋詩三百首》,吳在慶編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年9月。將所選339首詩歸為9類。
98. 《唐詩分類研究》,張浩遜,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99. 《唐風宋韻新吟》陳晉編,萬卷出版公司(前遼寧畫報出版社),2005年9月;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1月。此書收集了一些以思想旨趣見重的唐宋詩詞,並把所選入的作品分為時令、山水、勞動、感悟、情誼、品格、政治、友鄰八篇。多數篇目下,又劃出若干專題類別。在這些詩詞的介紹中還添加了閱讀導讀與感悟文字,為讀者欣賞唐宋詩詞提供了借鑒。本書的編選工作,從選目、編排、前言到導語、會心一悟文字以及注釋,歷時半年,共易十四稿。
Ⅸ 武漢經緯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武漢經緯視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於2011年6月14日在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登記成立。專法定代表人張浩,公屬司經營范圍包括計算機軟體硬體研發、生產及銷售;智能交通等。
法定代表人:張浩
成立時間:2010-03-08
注冊資本:2872.8284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420102000119676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非上市、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光谷大道35號銀久科技產業園一期4幢4層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