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鄂州地質局

鄂州地質局

發布時間: 2021-03-06 09:18:45

⑴ 黃岡和鄂州在近期曾經合並過嗎

正確的表述應該是復:1983年8月19日,國務院制批准撤銷鄂城市、黃岡縣黃州鎮、鄂城縣,設立省轄鄂州市(地級),取"鄂城"和"黃州"各一字,合並:"鄂州"新地名。以原鄂城市、鄂城縣及黃岡縣的黃州鎮為其行政區域。鄂州市委、市政府等機構設在鄂城,鄂州市人大、市政協設在黃州。

1984年底,設立兩個縣級城區:鄂州市黃州區和鄂州市鄂城區。

1987年2月27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87]41號)撤銷鄂州市黃州區,將黃州區劃歸黃岡縣,恢復黃岡縣黃州鎮。1987年5月1日之後正式移交,之後如湖北摩托車廠、地質隊、郵電局、輪渡公司等許多單位陸續回歸黃岡地直管理。鄂州市的名稱卻一直沒有改回鄂城市,只不過是捨不得丟掉「州」字而已。

⑵ 湖北鄂州的地理概況

鄂州
鄂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數千年來,先輩們用勤勞的雙手,在鄂州大地創造了不朽的業績。

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湖北省轄的中等城市。轄鄂城區、華容區、梁子湖區三個縣級行政區和國營長港農場。

【地理】

鄂州市位於湖北省的東部,長江中游南岸。地處東經114°32′-115°05′,北緯30°00′-30°06′。西接「九省通衢」武漢,東連「礦冶之城」黃石,北與黃岡地區隔江相望,南同咸寧地區瀕湖毗鄰。這里曾為三國吳王故都,又是歷史文化名城。全市總面積1504平方公里,整個版圖輪廓呈「三葉型」。

【歷史】

鄂州歷史悠久,自春秋戰國以來,始為東楚首府,繼為鄂邑、鄂郡、鄂縣,其間曾兩度成為帝王的都城。在歷史上,即是鄂東南的重要商埠,亦是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國時期,東吳立國60年,鄂州作為其國都和陪都,先後達45年之久,與南京(古稱「建業」)並稱「東都」、「西都」。兩晉迄於宋遼,鄂州時為郡治,時為州府,始終是長江沿岸的政治和軍事重鎮。

【人文】

鄂州人文薈萃,英俊輩出。楚熊渠、吳孫權、晉陶侃等歷代王侯重臣,或承封襲爵,或建都駐蹕,都曾在這塊土地上金戈鐵馬,縱橫馳騁,鄂王城、吳王城、點將台等遺跡故址,記載著他們在鄂州的文治武功。唐李白、宋蘇軾、元丁鶴年等騷壇首領,或結廬隱居,或慕名游歷,都曾在鄂州揮毫濡墨,舒喉放歌,《武昌釣台篇》、《武昌西山詩》、《松風閣》等詩詞歌賦,飽含著他們對鄂州的殷殷深情。尤其是在近現代,鄂州更是人才輩出,為中國革命和歷史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彭楚藩、吳兆麟為代表的鄂州熱血男兒,在辛亥革命中首舉義旗,為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而血灑江城;范鴻戢、劉伯垂等一大批優秀知識分子,積極向國人傳播馬列主義,參與創建了北京和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成為我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此外,還有如影響晚清書壇百餘年的一代宗師張裕釗,中國工人運動的著名女活動家張金保,被譽為「武林奇」的近代武術教育家萬籟聲,中國現代話劇事業的拓荒者萬籟平,全國戰斗英雄趙怡忠等,他們如同燦爛的群星,為鄂州的歷史增添了異彩。

【氣候】

鄂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位於中緯度地區,季風氣候明顯,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五霜期長。嚴冬暑期時間短,主要災害天氣有暴雨、乾旱、大風、冰雹和冰凍等。

【春季】(3至5月中旬)氣候特徵:

升溫快、雨日多、天氣變化劇烈。

【夏季】(5至7月上旬)氣候特徵:

初夏:暴雨多、濕度大、雨量集中。

盛夏(7月中旬至8月)後:晴熱少雨、高溫高濕,日照強,蒸發大。

【秋季】(9至11月)氣候特徵:

秋高氣爽,晴多少雨。秋季是夏季向冬季過度的季節,北方冷空氣迅速南夏,本地常受單一的冷 氣團控制,氣溫比較穩定,有利於秋收秋播。

入秋後,氣溫下降比較快。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氣候特徵:

寒冷少雨,氣候乾燥,以偏北風為主。寒潮過後天氣回暖時,早晚有霜凍現象。

【氣溫】

本市年均氣溫17.0攝氏度,為鄂東地區最高值。

【地溫】

本市地溫的變化同氣溫一致,也系冬低夏高,最低月在元月,最高月在八月。月際變化與氣溫一 樣。隨著深度的增加年平均地溫基本無變化。

【降水】

本市年平均降水量為1282.8毫米,年際變化大。

本市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特點是:西北部略多於東南部,中部和西南部介於量者之間。

【風】

本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季節氣候十分明顯,秋、冬兩季主導風向是偏北風,春、夏兩季主導 風向是偏東風。

【日照】

本市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03.7小時,平均每天5.5小時。

本市年平均日照率為45%,為鄂東地區高值區。

【交通】

鄂州地理位置優越,在長江流域處於「得中」地位。東去上海,西上重慶,水路距離都在1100公里左右。萬里長江依市而過,境內江岸線長達90公里,有大小港口5座,江海直達,常年可泊5000噸級輪船。106國道縱貫市區南北,武(昌)九(江)鐵路、316國道和宜(昌)黃(石)一級公路三線並行,橫穿鄂州東西。這種「江湖海直通、水鐵公聯運」的優勢,使鄂州得以成為鄂東南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寧(南京)漢(武漢)渝(重慶)光纜數控通訊工程的開通,又使鄂州成為鄂東南地區的通訊樞紐。鄂州基礎設施完備,通訊、供電、供水條件完備。

【旅遊】

鄂州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城市。東漢以前為鄂邑、鄂郡、鄂縣。三國時吳王孫權在此建都,改稱武昌。此後,鄂州或為郡治,或為州府,始終是長江中游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

鄂州是一座風光秀麗的城市,是長江之濱的旅遊城市,山、水、城渾然一體,以西山、梁子湖、洋瀾湖為主體的山水自然景觀,以「怡亭銘」摩崖、吳王城、觀音閣為重點的古跡景觀,以孫權、元結、蘇軾等歷史名人的遺跡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及以佛教「凈土宗」發祥地古靈泉寺為標志的佛教景觀,是國內有名的「古銅鏡之鄉」的發祥地。遍布全市各地,使鄂州成為「三國旅遊線」和「長江旅遊帶」上的重要城市,成為湖北楚文化旅遊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經濟】

鄂州是長江中游南岸的一座新興工業城市。是鄂東「冶金走廊」、「服裝走廊」、「建材走廊」的重要支撐,形成了以冶金、服裝、建材、醫葯、化工、機械、電子、輕工為主體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是湖北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和鄂東的商品集散中心。

【基礎設施】

通 訊:15萬門程式控制電話與國際國內聯網,圖文傳真、行動電話、無線尋呼等現代通訊設施齊備,特快傳遞及一些高速優質的郵政服務一應俱全。

供 電:鄂州地處華中電網中部,電力供應充足,市區現有220千伏、110千伏變電站各2座。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的鄂州電廠第一期工程60萬千瓦已建成發電。

供 水:市區建有自來水廠兩座,日供水40萬噸。

其 它: 鄂州市是全省文明城市和衛生城市,市區內各類銀行和證券機構齊全,擁有6座公園、游園,8個大中型購物商場,30多家賓館,其中三星級以上賓館4家。

【開放】

鄂州投資環境優越。1985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鄂州為乙類對外開放城市。1988年,湖北省為擴大對外開放,實施「在中部崛起」的發展戰略,批准鄂州為全省的「經濟改革開放試驗區」。鄂州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窗口,是國家確定的開放城市和對外開放口岸,是湖北省唯一的「經濟改革開放試驗區」,湖北省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二十佳開發區之一,湖北省紅蓮湖旅遊度假區、花湖民營開發區已具有一定規模。近300多個中外合資項目已在這片沃土上生根、開花、結果,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這里建立了經濟技術文化關系。

1990年,省政府又把「湖北省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放在鄂州市葛店鎮。因此,鄂州實際上成為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對外開放幾年來,鄂州緊緊抓住「兩區」建設的有利機遇,積極擴大開放引進,先後同美國、日本等十幾個國家以及台灣、香港等地區建立子廣泛的經濟、技術、貿易和文化交流聯系,與美國俄亥俄州瑪瑞塔市和日本三條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大批外商和港澳台商紛紛來鄂州投資,「三資」企業逐年增加,外向型經濟比重也日趨增大。

【資源】

鄂州礦藏資源豐富,發展冶金、機械、建材等產業具有良好的物質基礎。從已探明的地質資料看,計有鐵、銅、鈷、金、銀等金屬礦數十種和沸石、膨潤土、珍珠岩石等非金屬礦30餘種,其中尤以鐵、鉛礦藏儲量大、品質好。早在3000多年前,鄂州先民就大規模地開發地下礦藏,並發展了冶煉事業,史稱「冶石為器,千爐齊設」。三國時期,鄂州的金屬采煉、瓷器製造、銅鏡加工和造船業就相當發達,是長江中游著名的礦冶古城和手工業中心,又是「古銅鏡之鄉」。聞名於世的「銅綠山礦冶遺址」實際上就是鄂州先民的傑作。宋乾德5年(公元967年)割武昌三鄉置大冶縣,將今黃石、大冶一帶都劃了出去,礦產資源亦隨之劃去不少,但在這方面仍有優勢。

【工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從鄂州的資源優勢出發,對鄂州進行了重點投資開發建設,相繼興辦了一批重點企業,其中包括武漢鋼鐵公司的重要礦山-程潮鐵礦,湖北省最大的地方鋼鐵基地鄂城鋼鐵廠,國內有名的立窯水泥廠-鄂城水泥廠。今日鄂州已是鄂東「冶金走廊」和「建材走廓」中的重要一環。

1983年鄂州市成立以後,在鞏固提高冶金、建材、機械等基礎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了食品、紡織、服裝、輕工等新興產業,從而逐漸成為產業結構比較協調、產品布局比較合理的新興工業城市。已動工的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鄂州電廠建設起來後,鄂州又將為鄂東南的重要能源基地。

以鋼鐵為主體的冶金工業,以服裝和紡織為主體的紡織工業,以陶瓷、水泥和新型建築材料為主體的建材工業,以機床、模具和汽車零部件為主體的機械工業,以鍶鹽、化肥、精細化工為主體的化學工業,以食品、造紙和日用消費用品為主體的輕工業,以新型抗生素、生化葯品、中成葯為主的醫葯工業。

【高新技術產業】

以高新技術裝備的電子通訊、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

【農業】

鄂州農業向稱發達,是名副其實的江南魚米之鄉。全市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由丘陵、平原、湖區組成,尤以湖泊眾多而著稱,號作「百湖之市」。市域內,湖泊、庫塘星羅棋布,港汊溝渠連成網路,共有水域面積近50萬畝,可養殖面積30多萬畝,適於養魚、育蚌、植蓮,是馳名海內外的武昌魚的故鄉。

鄂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區,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具有發展種養業的良好條件。全市有稻、麥、豆等農作物品種200多個,銀魚,胭脂魚、螃蟹等水生動物100餘種,蓮、菱、芡實等水生植物20多種,豬、牛、羊等畜禽品種近百個,楊、柳、松等樹木數百種,主產糧、棉、油,也是湖北省珍珠、螃蟹、茭頭等農副產品的重要出口基地。

鄂州集鎮稠密,計有大小集鎮78個,平均不到20平方公里就有一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鄂州的鄉鎮企業有了迅速發展,已吸收五分之二的農村勞動力,農村工業化、鄉村集鎮化已成為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並已初步形成「以市帶鎮,以鎮帶村,城鄉並進,共同繁榮」的局面。

「四荒」開發,糧、油、果樹、蔬菜、花卉等農作物優質高新品種、新技術開發,蔬菜、花卉無土栽培系列化生產,優良種畜種禽、水產苗種繁育,名特優水產品養殖,糧食、蔬菜、水果、肉食品、水產品貯藏、保鮮、乾燥、加工新技術、新設備。

市樹:樟樹

市花:梅花

⑶ 鄂州是哪個省的城市

鄂州
鄂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數千年來,先輩們用勤勞的雙手,在鄂州大地創造了不朽的業績。

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湖北省轄的中等城市。轄鄂城區、華容區、梁子湖區三個縣級行政區和國營長港農場。

【地理】

鄂州市位於湖北省的東部,長江中游南岸。地處東經114°32′-115°05′,北緯30°00′-30°06′。西接「九省通衢」武漢,東連「礦冶之城」黃石,北與黃岡地區隔江相望,南同咸寧地區瀕湖毗鄰。這里曾為三國吳王故都,又是歷史文化名城。全市總面積1504平方公里,整個版圖輪廓呈「三葉型」。

【歷史】

鄂州歷史悠久,自春秋戰國以來,始為東楚首府,繼為鄂邑、鄂郡、鄂縣,其間曾兩度成為帝王的都城。在歷史上,即是鄂東南的重要商埠,亦是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國時期,東吳立國60年,鄂州作為其國都和陪都,先後達45年之久,與南京(古稱「建業」)並稱「東都」、「西都」。兩晉迄於宋遼,鄂州時為郡治,時為州府,始終是長江沿岸的政治和軍事重鎮。

【人文】

鄂州人文薈萃,英俊輩出。楚熊渠、吳孫權、晉陶侃等歷代王侯重臣,或承封襲爵,或建都駐蹕,都曾在這塊土地上金戈鐵馬,縱橫馳騁,鄂王城、吳王城、點將台等遺跡故址,記載著他們在鄂州的文治武功。唐李白、宋蘇軾、元丁鶴年等騷壇首領,或結廬隱居,或慕名游歷,都曾在鄂州揮毫濡墨,舒喉放歌,《武昌釣台篇》、《武昌西山詩》、《松風閣》等詩詞歌賦,飽含著他們對鄂州的殷殷深情。尤其是在近現代,鄂州更是人才輩出,為中國革命和歷史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彭楚藩、吳兆麟為代表的鄂州熱血男兒,在辛亥革命中首舉義旗,為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而血灑江城;范鴻戢、劉伯垂等一大批優秀知識分子,積極向國人傳播馬列主義,參與創建了北京和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成為我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此外,還有如影響晚清書壇百餘年的一代宗師張裕釗,中國工人運動的著名女活動家張金保,被譽為「武林奇」的近代武術教育家萬籟聲,中國現代話劇事業的拓荒者萬籟平,全國戰斗英雄趙怡忠等,他們如同燦爛的群星,為鄂州的歷史增添了異彩。

【氣候】

鄂州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位於中緯度地區,季風氣候明顯,冬冷夏熱,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五霜期長。嚴冬暑期時間短,主要災害天氣有暴雨、乾旱、大風、冰雹和冰凍等。

【春季】(3至5月中旬)氣候特徵:

升溫快、雨日多、天氣變化劇烈。

【夏季】(5至7月上旬)氣候特徵:

初夏:暴雨多、濕度大、雨量集中。

盛夏(7月中旬至8月)後:晴熱少雨、高溫高濕,日照強,蒸發大。

【秋季】(9至11月)氣候特徵:

秋高氣爽,晴多少雨。秋季是夏季向冬季過度的季節,北方冷空氣迅速南夏,本地常受單一的冷 氣團控制,氣溫比較穩定,有利於秋收秋播。

入秋後,氣溫下降比較快。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氣候特徵:

寒冷少雨,氣候乾燥,以偏北風為主。寒潮過後天氣回暖時,早晚有霜凍現象。

【氣溫】

本市年均氣溫17.0攝氏度,為鄂東地區最高值。

【地溫】

本市地溫的變化同氣溫一致,也系冬低夏高,最低月在元月,最高月在八月。月際變化與氣溫一 樣。隨著深度的增加年平均地溫基本無變化。

【降水】

本市年平均降水量為1282.8毫米,年際變化大。

本市降水量的地域分布特點是:西北部略多於東南部,中部和西南部介於量者之間。

【風】

本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季節氣候十分明顯,秋、冬兩季主導風向是偏北風,春、夏兩季主導 風向是偏東風。

【日照】

本市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003.7小時,平均每天5.5小時。

本市年平均日照率為45%,為鄂東地區高值區。

【交通】

鄂州地理位置優越,在長江流域處於「得中」地位。東去上海,西上重慶,水路距離都在1100公里左右。萬里長江依市而過,境內江岸線長達90公里,有大小港口5座,江海直達,常年可泊5000噸級輪船。106國道縱貫市區南北,武(昌)九(江)鐵路、316國道和宜(昌)黃(石)一級公路三線並行,橫穿鄂州東西。這種「江湖海直通、水鐵公聯運」的優勢,使鄂州得以成為鄂東南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寧(南京)漢(武漢)渝(重慶)光纜數控通訊工程的開通,又使鄂州成為鄂東南地區的通訊樞紐。鄂州基礎設施完備,通訊、供電、供水條件完備。

【旅遊】

鄂州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城市。東漢以前為鄂邑、鄂郡、鄂縣。三國時吳王孫權在此建都,改稱武昌。此後,鄂州或為郡治,或為州府,始終是長江中游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

鄂州是一座風光秀麗的城市,是長江之濱的旅遊城市,山、水、城渾然一體,以西山、梁子湖、洋瀾湖為主體的山水自然景觀,以「怡亭銘」摩崖、吳王城、觀音閣為重點的古跡景觀,以孫權、元結、蘇軾等歷史名人的遺跡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及以佛教「凈土宗」發祥地古靈泉寺為標志的佛教景觀,是國內有名的「古銅鏡之鄉」的發祥地。遍布全市各地,使鄂州成為「三國旅遊線」和「長江旅遊帶」上的重要城市,成為湖北楚文化旅遊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經濟】

鄂州是長江中游南岸的一座新興工業城市。是鄂東「冶金走廊」、「服裝走廊」、「建材走廊」的重要支撐,形成了以冶金、服裝、建材、醫葯、化工、機械、電子、輕工為主體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是湖北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和鄂東的商品集散中心。

【基礎設施】

通 訊:15萬門程式控制電話與國際國內聯網,圖文傳真、行動電話、無線尋呼等現代通訊設施齊備,特快傳遞及一些高速優質的郵政服務一應俱全。

供 電:鄂州地處華中電網中部,電力供應充足,市區現有220千伏、110千伏變電站各2座。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的鄂州電廠第一期工程60萬千瓦已建成發電。

供 水:市區建有自來水廠兩座,日供水40萬噸。

其 它: 鄂州市是全省文明城市和衛生城市,市區內各類銀行和證券機構齊全,擁有6座公園、游園,8個大中型購物商場,30多家賓館,其中三星級以上賓館4家。

【開放】

鄂州投資環境優越。1985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鄂州為乙類對外開放城市。1988年,湖北省為擴大對外開放,實施「在中部崛起」的發展戰略,批准鄂州為全省的「經濟改革開放試驗區」。鄂州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窗口,是國家確定的開放城市和對外開放口岸,是湖北省唯一的「經濟改革開放試驗區」,湖北省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二十佳開發區之一,湖北省紅蓮湖旅遊度假區、花湖民營開發區已具有一定規模。近300多個中外合資項目已在這片沃土上生根、開花、結果,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這里建立了經濟技術文化關系。

1990年,省政府又把「湖北省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放在鄂州市葛店鎮。因此,鄂州實際上成為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對外開放幾年來,鄂州緊緊抓住「兩區」建設的有利機遇,積極擴大開放引進,先後同美國、日本等十幾個國家以及台灣、香港等地區建立子廣泛的經濟、技術、貿易和文化交流聯系,與美國俄亥俄州瑪瑞塔市和日本三條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大批外商和港澳台商紛紛來鄂州投資,「三資」企業逐年增加,外向型經濟比重也日趨增大。

【資源】

鄂州礦藏資源豐富,發展冶金、機械、建材等產業具有良好的物質基礎。從已探明的地質資料看,計有鐵、銅、鈷、金、銀等金屬礦數十種和沸石、膨潤土、珍珠岩石等非金屬礦30餘種,其中尤以鐵、鉛礦藏儲量大、品質好。早在3000多年前,鄂州先民就大規模地開發地下礦藏,並發展了冶煉事業,史稱「冶石為器,千爐齊設」。三國時期,鄂州的金屬采煉、瓷器製造、銅鏡加工和造船業就相當發達,是長江中游著名的礦冶古城和手工業中心,又是「古銅鏡之鄉」。聞名於世的「銅綠山礦冶遺址」實際上就是鄂州先民的傑作。宋乾德5年(公元967年)割武昌三鄉置大冶縣,將今黃石、大冶一帶都劃了出去,礦產資源亦隨之劃去不少,但在這方面仍有優勢。

【工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從鄂州的資源優勢出發,對鄂州進行了重點投資開發建設,相繼興辦了一批重點企業,其中包括武漢鋼鐵公司的重要礦山-程潮鐵礦,湖北省最大的地方鋼鐵基地鄂城鋼鐵廠,國內有名的立窯水泥廠-鄂城水泥廠。今日鄂州已是鄂東「冶金走廊」和「建材走廓」中的重要一環。

1983年鄂州市成立以後,在鞏固提高冶金、建材、機械等基礎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了食品、紡織、服裝、輕工等新興產業,從而逐漸成為產業結構比較協調、產品布局比較合理的新興工業城市。已動工的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鄂州電廠建設起來後,鄂州又將為鄂東南的重要能源基地。

以鋼鐵為主體的冶金工業,以服裝和紡織為主體的紡織工業,以陶瓷、水泥和新型建築材料為主體的建材工業,以機床、模具和汽車零部件為主體的機械工業,以鍶鹽、化肥、精細化工為主體的化學工業,以食品、造紙和日用消費用品為主體的輕工業,以新型抗生素、生化葯品、中成葯為主的醫葯工業。

【高新技術產業】

以高新技術裝備的電子通訊、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

【農業】

鄂州農業向稱發達,是名副其實的江南魚米之鄉。全市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由丘陵、平原、湖區組成,尤以湖泊眾多而著稱,號作「百湖之市」。市域內,湖泊、庫塘星羅棋布,港汊溝渠連成網路,共有水域面積近50萬畝,可養殖面積30多萬畝,適於養魚、育蚌、植蓮,是馳名海內外的武昌魚的故鄉。

鄂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區,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具有發展種養業的良好條件。全市有稻、麥、豆等農作物品種200多個,銀魚,胭脂魚、螃蟹等水生動物100餘種,蓮、菱、芡實等水生植物20多種,豬、牛、羊等畜禽品種近百個,楊、柳、松等樹木數百種,主產糧、棉、油,也是湖北省珍珠、螃蟹、茭頭等農副產品的重要出口基地。

鄂州集鎮稠密,計有大小集鎮78個,平均不到20平方公里就有一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鄂州的鄉鎮企業有了迅速發展,已吸收五分之二的農村勞動力,農村工業化、鄉村集鎮化已成為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並已初步形成「以市帶鎮,以鎮帶村,城鄉並進,共同繁榮」的局面。

「四荒」開發,糧、油、果樹、蔬菜、花卉等農作物優質高新品種、新技術開發,蔬菜、花卉無土栽培系列化生產,優良種畜種禽、水產苗種繁育,名特優水產品養殖,糧食、蔬菜、水果、肉食品、水產品貯藏、保鮮、乾燥、加工新技術、新設備。

市樹:樟樹

市花:梅花
參考資料:http://bk..com/view/47557.htm

⑷ 廣東湛江 VS 湖北鄂州

生在鄂州長在鄂州,覺得鄂州不怎麼樣,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武鋼的幾個企專業——鄂屬鋼、球團礦廠、程潮鐵礦啊什麼的,都是重工業,地方小,一共100多萬人,城區只有30萬人左右(包括鄂鋼5萬多人),因為人少購買力比較低,所以商業很差,空氣質量不好,但也沒辦法,鄂鋼如果停產,鄂州經濟要死一半,人的素質也不高,有些土氣和彪悍。
我不知道湛江怎麼樣,不過估計比鄂州好吧,畢竟也是個廣東的大市,前途、收入等方面應該比鄂州強。

⑸ 隨州pk鄂州

鄂州簡介
-------------------------------------------------------------------------------
鄂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數千年來,先輩們用勤勞的雙手,在鄂州大地創造了不朽的業績。
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湖北省轄的中等城市。轄鄂城區、華容區、梁子湖區三個縣級行政區和國營長港農場。

【地理】
鄂州市位於湖北省的東部,長江中游南岸。地處東經114°32′-115°05′,北緯30°00′-30°06′。西接「九省通衢」武漢,東連「礦冶之城」黃石,北與黃岡地區隔江相望,南同咸寧地區瀕湖毗鄰。這里曾為三國吳王故都,又是歷史文化名城。全市總面積1504平方公里,整個版圖輪廓呈「三葉型」。

【歷史】
鄂州歷史悠久,自春秋戰國以來,始為東楚首府,繼為鄂邑、鄂郡、鄂縣,其間曾兩度成為帝王的都城。在歷史上,即是鄂東南的重要商埠,亦是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國時期,東吳立國60年,鄂州作為其國都和陪都,先後達45年之久,與南京(古稱「建業」)並稱「東都」、「西都」。兩晉迄於宋遼,鄂州時為郡治,時為州府,始終是長江沿岸的政治和軍事重鎮。

【人文】
鄂州人文薈萃,英俊輩出。楚熊渠、吳孫權、晉陶侃等歷代王侯重臣,或承封襲爵,或建都駐蹕,都曾在這塊土地上金戈鐵馬,縱橫馳騁,鄂王城、吳王城、點將台等遺跡故址,記載著他們在鄂州的文治武功。唐李白、宋蘇軾、元丁鶴年等騷壇首領,或結廬隱居,或慕名游歷,都曾在鄂州揮毫濡墨,舒喉放歌,《武昌釣台篇》、《武昌西山詩》、《松風閣》等詩詞歌賦,飽含著他們對鄂州的殷殷深情。尤其是在近現代,鄂州更是人才輩出,為中國革命和歷史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彭楚藩、吳兆麟為代表的鄂州熱血男兒,在辛亥革命中首舉義旗,為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而血灑江城;范鴻戢、劉伯垂等一大批優秀知識分子,積極向國人傳播馬列主義,參與創建了北京和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成為我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此外,還有如影響晚清書壇百餘年的一代宗師張裕釗,中國工人運動的著名女活動家張金保,被譽為「武林奇」的近代武術教育家萬籟聲,中國現代話劇事業的拓荒者萬籟平,全國戰斗英雄趙怡忠等,他們如同燦爛的群星,為鄂州的歷史增添了異彩。

【交通】
鄂州地理位置優越,在長江流域處於「得中」地位。東去上海,西上重慶,水路距離都在1100公里左右。萬里長江依市而過,境內江岸線長達90公里,有大小港口5座,江海直達,常年可泊5000噸級輪船。106國道縱貫市區南北,武(昌)九(江)鐵路、316國道和宜(昌)黃(石)一級公路三線並行,橫穿鄂州東西。這種「江湖海直通、水鐵公聯運」的優勢,使鄂州得以成為鄂東南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寧(南京)漢(武漢)渝(重慶)光纜數控通訊工程的開通,又使鄂州成為鄂東南地區的通訊樞紐。鄂州基礎設施完備,通訊、供電、供水條件完備。

【旅遊】
鄂州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城市。東漢以前為鄂邑、鄂郡、鄂縣。三國時吳王孫權在此建都,改稱武昌。此後,鄂州或為郡治,或為州府,始終是長江中游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
鄂州是一座風光秀麗的城市,是長江之濱的旅遊城市,山、水、城渾然一體,以西山、梁子湖、洋瀾湖為主體的山水自然景觀,以「怡亭銘」摩崖、吳王城、觀音閣為重點的古跡景觀,以孫權、元結、蘇軾等歷史名人的遺跡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及以佛教「凈土宗」發祥地古靈泉寺為標志的佛教景觀,是國內有名的「古銅鏡之鄉」的發祥地。遍布全市各地,使鄂州成為「三國旅遊線」和「長江旅遊帶」上的重要城市,成為湖北楚文化旅遊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經濟】
鄂州是長江中游南岸的一座新興工業城市。是鄂東「冶金走廊」、「服裝走廊」、「建材走廊」的重要支撐,形成了以冶金、服裝、建材、醫葯、化工、機械、電子、輕工為主體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是湖北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和鄂東的商品集散中心。

【基礎設施】
通 訊:15萬門程式控制電話與國際國內聯網,圖文傳真、行動電話、無線尋呼等現代通訊設施齊備,特快傳遞及一些高速優質的郵政服務一應俱全。
供 電:鄂州地處華中電網中部,電力供應充足,市區現有220千伏、110千伏變電站各2座。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的鄂州電廠第一期工程60萬千瓦已建成發電。
供 水:市區建有自來水廠兩座,日供水40萬噸。
其 它: 鄂州市是全省文明城市和衛生城市,市區內各類銀行和證券機構齊全,擁有6座公園、游園,8個大中型購物商場,30多家賓館,其中三星級以上賓館4家。

【開放】
鄂州投資環境優越。1985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鄂州為乙類對外開放城市。1988年,湖北省為擴大對外開放,實施「在中部崛起」的發展戰略,批准鄂州為全省的「經濟改革開放試驗區」。鄂州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窗口,是國家確定的開放城市和對外開放口岸,是湖北省唯一的「經濟改革開放試驗區」,湖北省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二十佳開發區之一,湖北省紅蓮湖旅遊度假區、花湖民營開發區已具有一定規模。近300多個中外合資項目已在這片沃土上生根、開花、結果,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這里建立了經濟技術文化關系。
1990年,省政府又把「湖北省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放在鄂州市葛店鎮。因此,鄂州實際上成為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對外開放幾年來,鄂州緊緊抓住「兩區」建設的有利機遇,積極擴大開放引進,先後同美國、日本等十幾個國家以及台灣、香港等地區建立子廣泛的經濟、技術、貿易和文化交流聯系,與美國俄亥俄州瑪瑞塔市和日本三條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大批外商和港澳台商紛紛來鄂州投資,「三資」企業逐年增加,外向型經濟比重也日趨增大。

【資源】
鄂州礦藏資源豐富,發展冶金、機械、建材等產業具有良好的物質基礎。從已探明的地質資料看,計有鐵、銅、鈷、金、銀等金屬礦數十種和沸石、膨潤土、珍珠岩石等非金屬礦30餘種,其中尤以鐵、鉛礦藏儲量大、品質好。早在3000多年前,鄂州先民就大規模地開發地下礦藏,並發展了冶煉事業,史稱「冶石為器,千爐齊設」。三國時期,鄂州的金屬采煉、瓷器製造、銅鏡加工和造船業就相當發達,是長江中游著名的礦冶古城和手工業中心,又是「古銅鏡之鄉」。聞名於世的「銅綠山礦冶遺址」實際上就是鄂州先民的傑作。宋乾德5年(公元967年)割武昌三鄉置大冶縣,將今黃石、大冶一帶都劃了出去,礦產資源亦隨之劃去不少,但在這方面仍有優勢。

【工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從鄂州的資源優勢出發,對鄂州進行了重點投資開發建設,相繼興辦了一批重點企業,其中包括武漢鋼鐵公司的重要礦山-程潮鐵礦,湖北省最大的地方鋼鐵基地鄂城鋼鐵廠,國內有名的立窯水泥廠-鄂城水泥廠。今日鄂州已是鄂東「冶金走廊」和「建材走廓」中的重要一環。 1983年鄂州市成立以後,在鞏固提高冶金、建材、機械等基礎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了食品、紡織、服裝、輕工等新興產業,從而逐漸成為產業結構比較協調、產品布局比較合理的新興工業城市。已動工的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鄂州電廠建設起來後,鄂州又將為鄂東南的重要能源基地。
以鋼鐵為主體的冶金工業,以服裝和紡織為主體的紡織工業,以陶瓷、水泥和新型建築材料為主體的建材工業,以機床、模具和汽車零部件為主體的機械工業,以鍶鹽、化肥、精細化工為主體的化學工業,以食品、造紙和日用消費用品為主體的輕工業,以新型抗生素、生化葯品、中成葯為主的醫葯工業。

【高新技術產業】
以高新技術裝備的電子通訊、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

【農業】
鄂州農業向稱發達,是名副其實的江南魚米之鄉。全市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由丘陵、平原、湖區組成,尤以湖泊眾多而著稱,號作「百湖之市」。市域內,湖泊、庫塘星羅棋布,港汊溝渠連成網路,共有水域面積近50萬畝,可養殖面積30多萬畝,適於養魚、育蚌、植蓮,是馳名海內外的武昌魚的故鄉。
鄂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區,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具有發展種養業的良好條件。全市有稻、麥、豆等農作物品種200多個,銀魚,胭脂魚、螃蟹等水生動物100餘種,蓮、菱、芡實等水生植物20多種,豬、牛、羊等畜禽品種近百個,楊、柳、松等樹木數百種,主產糧、棉、油,也是湖北省珍珠、螃蟹、茭頭等農副產品的重要出口基地。
鄂州集鎮稠密,計有大小集鎮78個,平均不到20平方公里就有一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鄂州的鄉鎮企業有了迅速發展,已吸收五分之二的農村勞動力,農村工業化、鄉村集鎮化已成為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並已初步形成「以市帶鎮,以鎮帶村,城鄉並進,共同繁榮」的局面。
「四荒」開發,糧、油、果樹、蔬菜、花卉等農作物優質高新品種、新技術開發,蔬菜、花卉無土栽培系列化生產,優良種畜種禽、水產苗種繁育,名特優水產品養殖,糧食、蔬菜、水果、肉食品、水產品貯藏、保鮮、乾燥、加工新技術、新設備。

隨州市簡介

是湖北省直管市,國家對外開放城市。且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風景秀麗,物產豐富,以「古、奇、美、新」而著稱,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古----神農故里。據史籍記載和國內外專家學者考證,華夏始祖炎帝神農氏就誕生在隨州烈山(厲水鎮),近年來隨州烈山已成為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聖地。
奇-----編鍾故國。隨州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戰國草期大型成套系列編鍾(打擊樂器),精美絕倫,價值連城,被海內外譽為世界奇跡。
美----旅遊勝地。被稱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荊楚名勝大洪山,風光秀麗,景觀奇特,為中原一絕,是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
新----新型城市。隨州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人傑地靈,特產眾多。經濟基礎雄厚,城市功能齊全,經濟增長迅速,是聞名全國的改裝汽車城。
隨州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按照國際通用評價標准,市境內有 A級景點4處, B級16處,C級33處,是鄂西北「神農旅遊線」,「武當朝聖旅遊線」,「長江三峽旅遊線」上的一個旅遊熱點城市。
隨州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他東承武漢,西接襄樊、十堰,南連荊州、宣昌, 北達河南信陽,路程均在200公里范圍內。漢丹鐵路、316、312國道橫穿境內,國家「九 五」重點建設頂目寧西鐵路將在隨州與漢丹鐵路並軌。且通訊設施先進,投資環境優越,是華中不可多得的理想投資場所。
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樊,北臨信陽,南達荊州,居「荊豫要沖」,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東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隨州交通便利,京廣鐵路、漢渝鐵路、西寧鐵路和1117、引2、引6國道以及」漢十」高速公路、正在修建的「隨岳」高速公路貫穿全境。
地貌特徵以低山丘陵為主,兼有山地和沖積平原,一般高度海拔200-800米。境內最高點為北部太白頂,海拔1140米;最低點為東南平林鎮忄免水出境河床,海拔37米;中部平原平均海拔100米左右,城區海拔68米。全市河流476條,大都是常流河,主要有涢水、應山河等。

⑹ 鄂州市鳳凰大橋的施工單位是

湖南鳳凰縣沱江大橋垮塌事故處理大型結果:

2007年8月13日16時約45分鍾,湖南鳳凰縣沱江堤下建設橋梁垮塌事故發生尤為顯著,導致64人亡,4人受傷,18人輕傷,直接經濟損失39747000元。

(一)基本

堤沱江大橋工程是湖南省鳳凰縣至貴州銅仁大興機場鳳大公路建設項目是一個重要的控制項目。大橋全長328.45米,甲板寬度13M,設3%縱坡,橋的跨徑四個孔65米的空腹血糖和其他截面懸鏈線無鉸拱橋。橋墩高33M,是一座石拱橋。 2003年6月,湖南省國土資源廳批准鳳凰大型高速公路項目的初步設計,並在同年12月批准了鳳大公路項目報告。沱江堤橋2004年3月12日開工,計劃工期16個月。事故發生時,橋拱腹部,側壁和拱砌築填料已基本完成,拆除工作已接近尾聲,計劃於2007年8月底完成大橋建設所有工程,9月20日通車湘西自治州成立50周年的禮物。

施工單位:湘西鳳凰大公路建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為「鳳凰大公司」),根據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國有企業。設計和地質勘查單位,公有制華崗研究所,隸屬長沙理工大學。醫院擁有公路行業類「工程設計證書」,等級為「工程咨詢資格證書」類和「工程勘察證書」。

施工單位湖南路橋建設集團公司(以下簡稱為「橋公司」)。是一家國有大型企業,給葯28分鍾(分)公司,股份制企業(單位)。具有國家建設部頒發的「超級公路工程施工總承包,公路路基工程專業承包,公路路面工程專業承包,橋梁工程專業承包,公路交通安全設施工程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資質證書」2006年7月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 「路橋經營管理系統,兩個機構負責道路七家公司沱江堤橋具體施工任務。

監理單位湖南省金衢交通咨詢監理有限責任公司。持有的有限責任公司由45名自然人股東。公路工程監理資質等級。

(二)事故原因

1。事故的直接原因

作為主拱橋梁砌體材料不符合規范和設計要求,橋樑上部結構施工過程中不合理,主拱圈砌築質量差,降低了磚石結構的完整性和強度拱,隨著拱上增加的負載,從而在第一洞主拱橋台一側約3至4m寬范圍內,一個數字0附近足弓破壞的拱門下,即第二腹節的實力限制倒塌磚石拱效應影響,整個大橋迅速坍塌。

2。事故主要

首先,建設單位豐公路橋梁建設總公司大公路堤路七家公司沱江大橋項目經理,擅自改變它們的主人拱施工方案,現場管理混亂,違法亂料石,主拱圈施工不符合規格,在主拱圈未達到設計強度的情況下開始回落框架施工作業。二,建設單位湘西鳳凰大公路建設有限責任公司(簡稱「鳳大公司」),項目管理混亂,對發現的施工質量問題不認真督促施工單位整改,未經同意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在不改變原來的主人拱的設計和施工方案,盲目倒排工期,完成工作,未經授權的命令,甚至不需要監督橋梁檢測。三,工程監理湖南省金衢交通咨詢監理有限責任公司,未能防止未經授權的更改他們的業主拱施工單位施工方案,發現的主拱圈施工質量不好的質量監督和整改的問題,但完成的主要力量磚石拱信息沒有被測量的情況下,簽字驗收。四,設計和地勘單位華崗研究所,的非法勘探項目將被轉包給個人,不夠深入的地質調查和設計,現場服務和設計交底不到位。第五,湖南,湘西交通橋梁工程質量監督部門的質量控制嚴重失職。六,湖南湘西,鳳凰兩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建設項目審批,招投標,質量和生產安全監管和其他方面的工作。州政府要求盲目趕工期,「國展」50周年獻禮。

3。經調查後發現,這是一個責任事故。

(三)

24人通過司法程序處理事故的負責人。其中:

1。謝肇,馮凱拓大公路堤一個拱橋的施工隊伍承包商,承包商瓦礫飼料。工程重大安全事故涉嫌犯罪。

2。何傑,路和路橋公司道路七公司項目經理,材料采購部門。工程重大安全事故涉嫌犯罪。

3。王公路路橋公司,七公司項目經理,工程部門。工程重大安全事故涉嫌犯罪。

4。蝦油佳,七路路橋公司經理,項目經理和安全部門。工程重大安全事故涉嫌犯罪。

5。國強,路橋公司道路七公司經理。工程重大安全事故涉嫌犯罪。

6。陳昕,湘西自治州公路局工務科副總裁兼工程部長鳳大公司。涉嫌玩忽職守罪。

7。吳志華,鳳大公路建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涉嫌濫用權力,賄賂。

8。游興富,湘西自治州公路局總工程師鋒,大公司的總經理。涉嫌玩忽職守罪,受賄罪。

9。胡東升,湘西自治州公路局局長,黨組書記和鳳凰大公路建設有限公司,湘西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主席。涉嫌玩忽職守罪,受賄罪。

10。我陽,湖南省金衢交通咨詢監理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派駐鳳大公路現場監理部及行政工地監督。工程重大安全事故涉嫌犯罪。

11。李光有限公司,湖南省金衢交通咨詢監理有限公司派駐鳳大公路現場監理部。工程重大安全事故涉嫌犯罪。

12。江建良,湖南局地質礦產工程勘察院405第四湘西團隊項目經理部經理。工程重大安全事故涉嫌犯罪。

13。張士誠,交通建設質量監督站湘西自治州。涉嫌玩忽職守罪。

給予相應的黨紀,政紀處分33人。

1。劉玉蘭,湖南省公路橋梁建設總公司總工程師人員。對事故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行政撤職,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2。徐嘯明,湖南路路橋公司安全生產部副部長。對事故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行政降級,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3。吳魯,湖南省公路橋梁建設總公司總工程師。對事故負有主要領導責任。鑒於行政撤職處分。

4。劉曉東主任,湖南省公路橋梁建設總公司總經理。對事故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行政撤職,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5。陳志兵,湖南路橋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對事故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行政撤職,黨內職務的免職處罰。

6。李海亮,湖南達工程有限公司副總裁,曾任長沙交通學院交通設計研究所(現湖南華罡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副主任。這起事故負有重要領導責任。給予記過,黨內警告處分。

7。武和平,長沙理工大學土木工程技術應用研究所,曾任長沙交通學院交通設計研究所(現湖南華罡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董事。這起事故負有重要領導責任。給予記過,黨內警告處分。

8。續煞尾金衢監理公司黨委書記,副經理。這起事故負有重要領導責任。給予行政記大過,黨內警告處分。

9。唐家璇說,金衢監理公司總工程師。對事故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行政撤職,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10。劉胡一虎,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這起事故負有重要領導責任。給予行政記大過,黨內警告處分。

11。龍文輝,部運輸局局長,黨組副書記湘西自治州。這起事故負有重要領導責任。給予記過,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12。張金蓮,湘西自治州交通建設質量監督站副站長。對事故負有主要領導責任。免職,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13。劉忠,湖南省交通建設質量監督站副站長。對事故負有主要領導責任。免職,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14。湖南建華,公路工程師。對事故負有主要領導責任。免職,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15。里德旗,湖南公共道路局局長,黨組書記。對事故負有主要領導責任。免職,清除黨內職務處罰。

16。陳新發,湖南省交通廳規劃辦公室。對事故負有主要領導責任。記過處分。

17。李安,1993年至2006年3月,湖南省交通廳黨組書記,湖南省監督現任委員。這起事故負有重要領導責任。給予記過,黨內警告處分。

18。秦湘賽,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政府副省長,黨組成員,國家安全生產委員會。這起事故負有重要領導責任。給予記過,黨內警告處分。

19。杜崇煙,湘西自治州委副書記,州長。這起事故負有重要領導責任。由於其他違法違紀問題,已在湖南省紀委調查委員會,一並處理。

(四)單位有關人員的處罰和待遇

路橋公司,鳳大公司500萬元的處罰;路橋公司的道路上七家公司由「公司法」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解散。

路和路橋公司董事長陳志兵,總經理劉曉東,副理事長聯合鳳凰大黨主席胡東升,總經理的旅遊幸福年收入由2006年的80%處罰。

七路橋公司經理,項目經理和安全蝦油佳,國強路七公司經理,安全路橋公司許曉鳴,副部長,部長道橋梁建設總公司項目管理負責人海青,總工程師吳魯公路橋梁建設總公司,湖南省金衢交通咨詢監理有限公司,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胡煒,副副總裁沙偉,高伏良,總工程師湯姆提到,常駐監察人繼續李光高學歷和工作證書。

涉及刑事責任蝦油佳,國強,吳志華,旅遊幸福,胡東升,五人以及行政責任解僱吳魯,劉曉東,陳志兵的情況下,唐說,4人刑罰執行或處罰的日期,5年內不得擔任任何其他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

湖南省在中央紀委,財政部,監察部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指導下繼續嚴肅查處事故背後的腐敗這個問題。

責成湖南省人民政府向國務院作出深刻檢查。

⑺ 湖北工業大學的傑出校友

一、黨政管理周霽湖北省十堰市市委書記王有國北京市大興區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夏亞靈湖北省咸寧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徐洪蘭湖北省武漢市漢陽區區長管錦東原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農管局副局長周本奇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財政局局長李建新湖北核電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龍世友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農管局副局長吳威先湖北省省委第二巡視組組長鄧緒海湖北省武漢市住房保障和管理局總工程師李波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人事勞動司綜合處處長艾一梅華中科技大學紀委副書記王巧星湖北省武漢市見義勇為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李成學武警駐深圳海關監管部隊參謀長喬亮湖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總指揮郭曉丹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區委組織部部長梁遠剛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王成福中共中央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宣傳部理論教育處副處長李昱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正營職幹事孫羿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城鄉統籌發展工作辦公室主任童江湖北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處長魯宇清湖北省發改委工業處副處長陳忠湖北發展改革委員會體改處處長阮斌湖北省住房和農村建設廳辦公室主任羅棟梁湖北省委組織部黨建辦學會工作處處長鄧彪湖北省信訪局辦公室主任項克強湖北省扶貧辦副主任、黨組成員鄒國棟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葉勇湖北省武漢市蔡甸區政協副主席徐麗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區委組織部部長郭細么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商務和旅遊局局長周健強湖北省漢川市氣象局原局長李愛萍湖北省漢川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田水欣湖北省漢川市政協主席陳祥新 廣東省汕尾市副市長胡征國中共漢川市市委常委、市委辦公室主任董青平湖北省天門市人民政府秘書長、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萬炎知湖北省興山縣國家稅務局總經濟師、會計師張勇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陳東湖北省孝感市民宗局局長謝思芳湖北省孝感市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公安局長葉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龔恆湖北省應城市城鄉規劃局局長、黨組書記羅光勤湖北省漢江消防支隊副隊長吳少海湖北省仙桃市建委評訓中心主任塗明揚國家專用汽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高級工程師周宏智湖北省荊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黨組書記任小鐵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局長、黨組書記雷景新四川大學教授、博導、政協成都市委常委嚴若燕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外觀設計審查部副處長魏邦仁安徽省合肥市建築工程安全監督站副站長/總工程師譚銘明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二局團委副書記羅艷麗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區委組織部處長馬思遠衛生部副處長易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處副師級參謀馮春國家經貿委商務部信息化司綜合處處長吏林山中鐵大橋一局董事長朱志勇湖北省鄂州市外事僑務局局長王永久湖北省黃石市城鄉規劃局局長賴東平湖北省荊門市勞動就業管理局局長李波湖北省荊門市環境保護局副局長董為民湖北省十堰市市委副書記胡仲軍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院長尚忠湖北省隨州市外事僑務旅遊局副局長謝晉湖北省質監局計量處處長(參考資料來源 :截至2012年9月)二、專業技術紀道斌神舟飛船記錄儀主力研製人丁峰江南大學博士生導師、太湖學者張曉星重慶大學博士生導師湯亞傑楚天學者、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黃干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水利電力勘測設計院高級工程師陳放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李中揚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祿壽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張勇四川大學博士生導師王廣義中國美術學院教授謝紫俞證券時報社美術編輯方明武漢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王德漢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國傑廣東工業大學教授楊雪強廣東工業大學教授洪惠群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景觀設計系主任楊莉湖北第二師范學院計算機學院院長、教授車雲鶴湖北廣播電視總台廣播廣告運營中心記者、主持人王瞻寧武漢紡織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程智力武漢工程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郭曉東江漢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謝銀波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嵌入式與多核技術實驗室」主任雷曉東北京化工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孫先仿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林向東海南大學食品學院教授王力三峽大學化學與生命科學學院講師桂婕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李明勇七一二研究所一室主任、高級工程師鄂德軍湖北省林業勘察設計院總工程師姜濱華中光電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李為華中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戴碧君中國北車變流技術資深專家、高級工程師熊乃學美國科羅拉多理工大學正教授、博士生導師明航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一兵湖北省荊州市自動化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王麗萍江漢油田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參考資料來源 :截至2012年9月)三、企業經營邵亞良上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朱忠敏上海東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長青上海賽沃化工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向文軍深圳中港深通訊技術公司總經理陳友存深圳立友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經理毛輝深圳萬嘉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向華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莉武漢統一企業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江哲義武漢市政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韋翼鴻武漢天然氣有限公司人事總經理梁晶武漢城市集團開發公司總經理張美華同濟堂集團董事長兼CEO譚衛東稻花香集團常務董事、副總經理童國強勁牌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李天兵中國智能交通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高中港二航局五公司常務書記楊林俊中建三局一公司合肥公司經理魏德勝中建三局二公司副總經理張津中建三局廣州分公司經理陳明月中建三局二公司華東分公司黨委書記伍振中鐵十八局集團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周蒼柏中鐵十六局四處總會計師劉代超中鐵二十四局集團項目總工明銳祥華工激光工程有限公司經理王康中國煙草總公司湖北分公司經濟運行處副處長(參考資料來源 :截至2012年9月)

⑻ 鄂州是怎樣一個城市

鄂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數千年來,先輩們用勤勞的雙手,在鄂州大地創造了不朽的業績。
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湖北省轄的中等城市。轄鄂城區、華容區、梁子湖區三個縣級行政區和國營長港農場。

【地理】
鄂州市位於湖北省的東部,長江中游南岸。地處東經114°32′-115°05′,北緯30°00′-30°06′。西接「九省通衢」武漢,東連「礦冶之城」黃石,北與黃岡地區隔江相望,南同咸寧地區瀕湖毗鄰。這里曾為三國吳王故都,又是歷史文化名城。全市總面積1504平方公里,整個版圖輪廓呈「三葉型」。

【歷史】
鄂州歷史悠久,自春秋戰國以來,始為東楚首府,繼為鄂邑、鄂郡、鄂縣,其間曾兩度成為帝王的都城。在歷史上,即是鄂東南的重要商埠,亦是這一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三國時期,東吳立國60年,鄂州作為其國都和陪都,先後達45年之久,與南京(古稱「建業」)並稱「東都」、「西都」。兩晉迄於宋遼,鄂州時為郡治,時為州府,始終是長江沿岸的政治和軍事重鎮。

【人文】
鄂州人文薈萃,英俊輩出。楚熊渠、吳孫權、晉陶侃等歷代王侯重臣,或承封襲爵,或建都駐蹕,都曾在這塊土地上金戈鐵馬,縱橫馳騁,鄂王城、吳王城、點將台等遺跡故址,記載著他們在鄂州的文治武功。唐李白、宋蘇軾、元丁鶴年等騷壇首領,或結廬隱居,或慕名游歷,都曾在鄂州揮毫濡墨,舒喉放歌,《武昌釣台篇》、《武昌西山詩》、《松風閣》等詩詞歌賦,飽含著他們對鄂州的殷殷深情。尤其是在近現代,鄂州更是人才輩出,為中國革命和歷史的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以彭楚藩、吳兆麟為代表的鄂州熱血男兒,在辛亥革命中首舉義旗,為推翻清王朝的反動統治而血灑江城;范鴻戢、劉伯垂等一大批優秀知識分子,積極向國人傳播馬列主義,參與創建了北京和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成為我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此外,還有如影響晚清書壇百餘年的一代宗師張裕釗,中國工人運動的著名女活動家張金保,被譽為「武林奇」的近代武術教育家萬籟聲,中國現代話劇事業的拓荒者萬籟平,全國戰斗英雄趙怡忠等,他們如同燦爛的群星,為鄂州的歷史增添了異彩。

【交通】
鄂州地理位置優越,在長江流域處於「得中」地位。東去上海,西上重慶,水路距離都在1100公里左右。萬里長江依市而過,境內江岸線長達90公里,有大小港口5座,江海直達,常年可泊5000噸級輪船。106國道縱貫市區南北,武(昌)九(江)鐵路、316國道和宜(昌)黃(石)一級公路三線並行,橫穿鄂州東西。這種「江湖海直通、水鐵公聯運」的優勢,使鄂州得以成為鄂東南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寧(南京)漢(武漢)渝(重慶)光纜數控通訊工程的開通,又使鄂州成為鄂東南地區的通訊樞紐。鄂州基礎設施完備,通訊、供電、供水條件完備。

【旅遊】
鄂州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城市。東漢以前為鄂邑、鄂郡、鄂縣。三國時吳王孫權在此建都,改稱武昌。此後,鄂州或為郡治,或為州府,始終是長江中游的政治、經濟、軍事重鎮。
鄂州是一座風光秀麗的城市,是長江之濱的旅遊城市,山、水、城渾然一體,以西山、梁子湖、洋瀾湖為主體的山水自然景觀,以「怡亭銘」摩崖、吳王城、觀音閣為重點的古跡景觀,以孫權、元結、蘇軾等歷史名人的遺跡為代表的人文景觀,以及以佛教「凈土宗」發祥地古靈泉寺為標志的佛教景觀,是國內有名的「古銅鏡之鄉」的發祥地。遍布全市各地,使鄂州成為「三國旅遊線」和「長江旅遊帶」上的重要城市,成為湖北楚文化旅遊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經濟】
鄂州是長江中游南岸的一座新興工業城市。是鄂東「冶金走廊」、「服裝走廊」、「建材走廊」的重要支撐,形成了以冶金、服裝、建材、醫葯、化工、機械、電子、輕工為主體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是湖北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和鄂東的商品集散中心。

【基礎設施】
通 訊:15萬門程式控制電話與國際國內聯網,圖文傳真、行動電話、無線尋呼等現代通訊設施齊備,特快傳遞及一些高速優質的郵政服務一應俱全。
供 電:鄂州地處華中電網中部,電力供應充足,市區現有220千伏、110千伏變電站各2座。總裝機容量300萬千瓦的鄂州電廠第一期工程60萬千瓦已建成發電。
供 水:市區建有自來水廠兩座,日供水40萬噸。
其 它: 鄂州市是全省文明城市和衛生城市,市區內各類銀行和證券機構齊全,擁有6座公園、游園,8個大中型購物商場,30多家賓館,其中三星級以上賓館4家。

【開放】
鄂州投資環境優越。1985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鄂州為乙類對外開放城市。1988年,湖北省為擴大對外開放,實施「在中部崛起」的發展戰略,批准鄂州為全省的「經濟改革開放試驗區」。鄂州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窗口,是國家確定的開放城市和對外開放口岸,是湖北省唯一的「經濟改革開放試驗區」,湖北省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全國二十佳開發區之一,湖北省紅蓮湖旅遊度假區、花湖民營開發區已具有一定規模。近300多個中外合資項目已在這片沃土上生根、開花、結果,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這里建立了經濟技術文化關系。
1990年,省政府又把「湖北省葛店經濟技術開發區」放在鄂州市葛店鎮。因此,鄂州實際上成為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對外開放幾年來,鄂州緊緊抓住「兩區」建設的有利機遇,積極擴大開放引進,先後同美國、日本等十幾個國家以及台灣、香港等地區建立子廣泛的經濟、技術、貿易和文化交流聯系,與美國俄亥俄州瑪瑞塔市和日本三條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大批外商和港澳台商紛紛來鄂州投資,「三資」企業逐年增加,外向型經濟比重也日趨增大。

【資源】
鄂州礦藏資源豐富,發展冶金、機械、建材等產業具有良好的物質基礎。從已探明的地質資料看,計有鐵、銅、鈷、金、銀等金屬礦數十種和沸石、膨潤土、珍珠岩石等非金屬礦30餘種,其中尤以鐵、鉛礦藏儲量大、品質好。早在3000多年前,鄂州先民就大規模地開發地下礦藏,並發展了冶煉事業,史稱「冶石為器,千爐齊設」。三國時期,鄂州的金屬采煉、瓷器製造、銅鏡加工和造船業就相當發達,是長江中游著名的礦冶古城和手工業中心,又是「古銅鏡之鄉」。聞名於世的「銅綠山礦冶遺址」實際上就是鄂州先民的傑作。宋乾德5年(公元967年)割武昌三鄉置大冶縣,將今黃石、大冶一帶都劃了出去,礦產資源亦隨之劃去不少,但在這方面仍有優勢。

【工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從鄂州的資源優勢出發,對鄂州進行了重點投資開發建設,相繼興辦了一批重點企業,其中包括武漢鋼鐵公司的重要礦山-程潮鐵礦,湖北省最大的地方鋼鐵基地鄂城鋼鐵廠,國內有名的立窯水泥廠-鄂城水泥廠。今日鄂州已是鄂東「冶金走廊」和「建材走廓」中的重要一環。 1983年鄂州市成立以後,在鞏固提高冶金、建材、機械等基礎工業的同時,大力發展了食品、紡織、服裝、輕工等新興產業,從而逐漸成為產業結構比較協調、產品布局比較合理的新興工業城市。已動工的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鄂州電廠建設起來後,鄂州又將為鄂東南的重要能源基地。
以鋼鐵為主體的冶金工業,以服裝和紡織為主體的紡織工業,以陶瓷、水泥和新型建築材料為主體的建材工業,以機床、模具和汽車零部件為主體的機械工業,以鍶鹽、化肥、精細化工為主體的化學工業,以食品、造紙和日用消費用品為主體的輕工業,以新型抗生素、生化葯品、中成葯為主的醫葯工業。

【高新技術產業】
以高新技術裝備的電子通訊、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

【農業】
鄂州農業向稱發達,是名副其實的江南魚米之鄉。全市地勢東南高,西北低,由丘陵、平原、湖區組成,尤以湖泊眾多而著稱,號作「百湖之市」。市域內,湖泊、庫塘星羅棋布,港汊溝渠連成網路,共有水域面積近50萬畝,可養殖面積30多萬畝,適於養魚、育蚌、植蓮,是馳名海內外的武昌魚的故鄉。
鄂州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過渡區,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具有發展種養業的良好條件。全市有稻、麥、豆等農作物品種200多個,銀魚,胭脂魚、螃蟹等水生動物100餘種,蓮、菱、芡實等水生植物20多種,豬、牛、羊等畜禽品種近百個,楊、柳、松等樹木數百種,主產糧、棉、油,也是湖北省珍珠、螃蟹、茭頭等農副產品的重要出口基地。
鄂州集鎮稠密,計有大小集鎮78個,平均不到20平方公里就有一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鄂州的鄉鎮企業有了迅速發展,已吸收五分之二的農村勞動力,農村工業化、鄉村集鎮化已成為農村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並已初步形成「以市帶鎮,以鎮帶村,城鄉並進,共同繁榮」的局面。
「四荒」開發,糧、油、果樹、蔬菜、花卉等農作物優質高新品種、新技術開發,蔬菜、花卉無土栽培系列化生產,優良種畜種禽、水產苗種繁育,名特優水產品養殖,糧食、蔬菜、水果、肉食品、水產品貯藏、保鮮、乾燥、加工新技術、新設備。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