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地質局
⑴ 郯城地震的地震遺跡
地震遺跡,是對歷史地震最直觀的記錄,可以通過它們對地震進行更深入地認識和了解。然而1668年地震距今已三百餘年,隨著歲月流逝,人口繁衍,人類的建設和資源開發,加上洪澇和戰亂等天災人禍,地震遺跡的保存已廖廖無幾,雖然地震專家通過野外考察和開挖,發現了不少這次地震的地表破壞和開挖揭露的地震時地面震害遺跡,但在地表找到震時留下的遺跡卻很困難了。極震區的都城幾乎沒有保存三百年前的古建築,現時所見「莒國古城」的土基城牆,也遭人為挖土破壞,剩餘殘跡不顯當時特色。在極震區的外圍和低烈度區,還保存一些古代建築群,當時雖遭到損環,有時又及時復修,現在難以看出震跡。如臨沂的簧學大殿、莒縣浮來山劉勰故居、曲阜的孔廟、孔府和鄒縣的孟祠等[8]。
1、天然遺跡 在郯城特大地震史料中,有二三十餘州縣記載了山崩地裂或滑坡等有關自然面貌破壞現象。然而,隨著歲月流逝,人口繁衍,農田開發,人類住所、水利工程以及工礦設施建設等,郯城地震造成的山崩地裂、滑坡、噴沙冒水等自然景觀逐漸消失。多年來雖有不少人曾到過有歷史記載的地方去尋查山崩滑坡等遺跡,但都渺無蹤跡。然而幸運的是,由於2000年春棗庄山亭鎮熊耳山大裂谷的發現,1668年郯城地震在這里造成山崩現象被發現了。據刁守中撰文介紹,熊耳山在棗庄市以北約25千米處,主峰南麓山腳附近為毛宅村,海拔483米。山雖不高,卻十分險峻。2000年3月初的一天,一個農民上山打獵,因追趕獵物發現一個大溶洞,此事傳開後,當地政府十分重視,馬上組織有關專家開展科學考察,發現並確認了熊耳山溶洞群。其後,於5月間又進一步發現「山東僅有,全國罕見」 的熊耳山天然大裂谷及山崩遺跡。現場保留有完好如初的山崩石堆,石塊斷面較新鮮,石堆中壓有一個石碾槽,與當地傳說的一個故事有關。傳說山腳下原本有一個五六戶人家的小村莊,三百年前的一天夜裡,忽然地動山搖,隨著一聲巨響,山崩地裂,整個村子被埋在大石堆下, 除了一個外出串鄉的貨郎和一隻貓倖免外, 村內其他所有生靈全部遇難,這個石碾槽就是當時這個村子的村民碾米用的。這個傳說的時間與1668年郯城特大地震年代相符,也與康熙《嶧縣志》記載相符。大裂谷兩壁岩石稜角較新鮮清晰,易於風化破壞的鍾乳石石壁現在仍然基本完整無損,甚至岩石頂部覆蓋的黃土厚度也大體相當,說明大裂谷形成年代不長,且是一次形成的。大裂谷兩壁錯動方式復雜,以張性開列為主,也有垂直下滑,還有水平左旋錯動,說明裂谷形成的動力學過程復雜。這些都被認為劣裂谷和山崩為1668年郯城大地震所造成的證據。
2、地震碑跡 現在可以找到的較多的遺跡主要是一些古建築遺址和經地震損壞後更新修聾時所立的碑銘志,其中很多記載了地震當時的情況和所更新修聾的建築物當時的破壞情況。這次地震碑跡分布很廣,最北莒縣最南到江蘇邳縣。至今發現保存的數量僅存12幢,事實上這是大大縮小了的數字,但是在近二.三十年的農田水利、農業生產、道路建設中都已當作「四舊」被破壞了,例如郯城縣塔上鄉新村紅石崖古廟曾有一碑,現被新村小學當作石料砌壘在教室牆基內,許多地方的地震碑敲碎作修橋鋪路或另作他用,如沂南縣新興庄的碑被鑿了個洞作為架井台轆軸。臨沂城西的太山行宮東獄廟碑,被博物館收藏。從這些碑跡分布來看,在震害嚴重的高烈度區和低度區內都有分布,但大多數碑在重破壞區,反映重破壞區的數量多,如太山行官碑,重修子孫殿三義碑,都憲祖墓誌文,趙氏碑,李貞毅碑,閻君殿碑,玉皇殿觀音堂等。碑銘除了震時破壞情況的記載,對於發震日期有較多的記錄,也有記錄時刻的,也有記錄餘震的。如奶奶廟碑記載了山東同時地震,房屋倒塌,壓死人民不可勝數,較之嘉靖年壓死王槐野韓苑落馬伯循之變更甚焉 「三聖堂序」……六月間,地震百餘日初震時平地裂泉,深井冒水,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從這些碑刻分布和碑文記述,可以看出當時地面建築物遭受地層不同程度的破壞。
1668年7月25日晚8時許(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我國歷史上大陸東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發生。
頃刻間,電閃雷鳴,郯城縣李庄鎮地陷嚴重,馬陵山多處斷裂,縣城百里范圍內房屋傾倒,噴砂、涌水,平地積水深三四米。到處都是哭聲喊聲,而且倖存者們更是慘不忍睹,苦風凄雨,伴著燈火四野荒蕪。
這次地震震級達到里氏8.5級,震中為郯城,受災最為嚴重的是郯城、臨沂和莒縣,有感范圍涉及河北、遼寧、山西、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餘省及中國東部海域,有文字記載的受震地區達400餘州縣,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
曠世奇災:文史記載編繪災難史
一次大震前,總會相應地出現許多宏觀異常現象。郯城地震因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沒有較詳細的記載,僅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來看,大地震之前出現過特旱大澇、地下水位上升、動物異常等宏觀方面出現異常情況。
郯城地震發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廣大地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縣出現大面積乾旱。「這年,除山東半島麥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絕產,千里赤地,草木皆枯。」臨沂市地震局副局長閆洪朋說,地震發生前許多動物,如牛、馬、驢、狗、雞等,表現出明顯的異常。陵縣、臨淄、淄川、泰安、海豐等地史料中均有記載,「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
此外,地震時出現地氣、地光、地聲等現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濁煙狀氣體,似來自地下。震中區外圍的江蘇贛榆、河南西華、山東高密等地,出現黃紫色雲狀、紅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聲特徵距離震中越近,音量越強,其音似雷聲、奔馬聲、風吼聲、連炮聲等。
地震發生的剎那,極震區郯城、臨沂、莒州,城池、縣治、官衙、學宮、倉敖、民房、廟、寺、祠、塔、橋等建築物倒塌,地裂、噴砂涌水山崩地陷。康熙《郯城縣志》有載:「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底者連二、三次,遂一顫既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康熙《沂州志》:「地震有聲,自西北來,響若雷,城郭、宮室、廟宇公廨一時俱毀……平地水深丈余,井內涌水高數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亂沙。」康熙《莒州志》:「沂州地震,徹夜搖動如雷,官廨、民房、廟宇、城樓、牆垛盡倒,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河水暴漲,城中上無寸椽,下無片地。」
當走在郯城麥坡地震遺址紅褐分明岩石上的一剎那,你後腳還沒離開1億年前的土地,前腳就會踏上了200萬年前的紅砂岩。在這里,一次次的地質活動,使兩組相差約億年的地層重見天日,並奇跡般地並排在了一起,形成了一處神秘的自然奇觀……
文/片 本報記者 張紀珍
二十年後恐消失遺址亟待保護
麥坡地震遺址的地質地貌原始而神奇,它是渺渺遠古留在地球上的一條印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片曾和恐龍生活在同一個年代的地震遺址,正在風雨侵蝕和
人為的破壞下逐漸縮小,「如果不加以保護,大約二十年後這片遺址就會消失」,任郯城縣地震局局長的陸軍對此憂心忡忡。
「下一場雨就能沖掉不少」,17日,在遺址附近為花生除草的村民徐芝芳說,以前這些「紅土山」都是連接在一起的,而現在許多山丘都從中間斷開了,零零散散地卧在溝底,規模小了很多。
溝底下,紅色山丘周圍的一些空地,被附近勤儉的農民開墾成為田地,種上了花生、西瓜、大豆等農作物,不時可見農民忙碌的身影在這一片紅色中晃動。
世代在此居住的農民並沒有意識到,他們身邊的這片「紅土山」有著多麼重要的價值。相反,因為這斷層的砂土適合做上好的翻砂,以前曾一度有村民偷土賣錢。如今雖然村裡加強了看管,但由於在戶外,佔地面積又大,仍然難以阻止偷土的人。
社會上許多有識之士對這片遺址的保護也開始關注。去年以來,紀錄片《 大地震1668》的製片人王峰,和攝制組成員一起,在實地拍攝麥坡地震遺址並查閱大量資料後,對該遺址的重要價值和亟需保護的現狀高度關注,並在片中發出了「讓麥坡景觀在人們的視線里永遠不要消失」的呼籲。
陸軍說,郯廬斷裂帶是與東非大裂谷齊名的兩條世界巨大斷裂帶,而南北長約2600米的麥坡地震遺址,是郯廬大斷裂出露條件最好、剖面最典型的一段,也是景色最壯觀、最神奇、最具科研價值的一段。保護好這一處珍貴的自然遺產,有著重要的意義。
目前,保護麥坡地震遺址大體有兩個設想,一是進行棚護,就是將斷層劃出重點保護范圍,建造大棚進行保護。再就是膠護,即用一種特製的膠水將斷層固定,以防止風雨無情的剝蝕。但因為缺少資金,這些設想暫時還無法付諸實施。
「紅土山」蒼涼而神秘
17日,記者來到位於郯城縣高峰頭鎮麥坡村馬陵山西坡,那個舉世聞名的郯城麥坡地震遺址。即便是有心理准備,但在那一望無垠平整的田地中間,忽然看到一大片溝壑縱橫、色彩艷麗的「火焰山群」拔地而起,仍會讓人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從馬陵山西坡的高處俯視,那一片層層疊疊的像神秘古堡一樣的山丘,呈現出與別處截然不同的紅色。在這一大片溝壑中,這些岩石呈東西方向排列,形態各異。雖說是岩石,但它卻並不堅硬,隨手一抓便可以抓起一把,原來經過多年的風化,這紅山丘的表層已成為麵粉一樣的砂土,當地人因此將其稱為「紅土山」。
更讓人奇怪的是,別處山上、溝邊都長滿荒草,唯獨「紅土山」上不長,就那樣赤裸著,置身其間,滿目的紅色,很有些蒼涼厚重、神秘莫測的感覺。在附近翻地的村民張大爺說,這「紅土山」上不長草,即便有一些長草的地方,那也是風把別的地方的土刮到了這紅土山上,所以才長出來的。
在「紅土山」的東端,與其「並肩」而立,且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是一片褐色的岩石山體。兩者緊密連成一體,卻又可以明顯看出一條刀切一樣直的分界線,分界線東面略高呈褐色,西面略低呈紅色,兩種顏色涇渭分明。「一步跨億年」地震留奇觀
麥坡地震遺址奇特的自然景觀讓人驚嘆,但更讓人嘆為觀止的是,這緊緊依偎在一起的紅褐兩種山丘,其形成年代竟然相差大約1億年。
郯城縣地震局局長陸軍說,紅色的砂岩形成於新生代第四紀(距今約200萬年,褐色的砂頁岩形成於中生代白堊紀(距今約7000-14000萬年),也就是恐龍生活的時代。按年代推算,那褐色的砂頁岩應該注視過恐龍消亡的悲慘情景,也經歷了人類進化的全部過程。
當我們從紅褐岩石相交的地方邁動腳步時,後腳還在200萬年的土地上,前腳已經踏進了「億年之前」,這就是當地人相傳的「一步跨億年」之說。如今,凡是到此參觀、游覽的人,無不在這里走上一走,感受「一步跨億年」的神奇,感受一番歷史的滄桑。
這來自久遠歷史的地層,為什麼會沖出地面,裸露在我們面前呢?一億多歲的"老祖宗"褐色砂頁岩,為什麼會和"後代"紅色砂岩"並肩"而立?造成這種奇特現象的原因,是自遠古以來一次次的地質活動。臨沂市地震局副局長閆洪朋說,每一次地質活動,都會使地層斷裂、錯動、逆沖,終於讓兩組不同年代的地層"重見天日",並巧合地緊挨在一起。根據麥坡地震活斷層的形態,這並不是一兩次大地震就可以形成的,而是經過多次特大古地震才最終形成。
「曠古奇災」成就地震活斷層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背後,卻是人類的災難。麥坡地震活斷層是經過多次特大古地震才最終形成。目前,我們能有史可查最早發生在郯城的特大地震記載,就是在300多年前的那次「郯城大地震」。
1668年7月25日,郯城發生了8.5級地震,波及中國東部十餘個省,有震害記載的地區達 19 萬平方公里。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歷史上大陸東部一次最為強烈的地震。「郯城野老沿鄉哭,自言地震遭荼毒,忽聽空中若響雷,霎時大地皆翻覆……舉頭不見眼前人,舉頭不見當時屋。」時任郯城知縣的馮可參,所寫的《災民歌》真實描寫了郯城大地震的慘狀。
那次地震造成了至少數萬人喪生,也使「山川易景」、「河流改道」,據考證原來沿北向南流的沭河就是這次地震中,在馬陵山東坡遽然拐向西坡。陸軍說,1668郯城大地震對麥坡地震活斷層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正是類似這樣的數次地震,最終形成了今日我們所看到的麥坡地震活斷層。
除史料記載外,從古建築遺址、地震損壞後重修的碑誌銘、地面震害遺址等,也側面反映出大地震的破壞情況。
原郯城縣史志辦主任徐敏超說:「極震區的郯城由於破壞嚴重,幾乎沒有保存300年前的古建築。」在極震區北端、外圍和低烈度區,雖然保存了一些古代建築群,如浮來山定林寺、校經樓等,由於當時遭到破壞後及時復修,現在難以看出震跡。臨沂境內臨沂市博物館《重修泰山行宮碑記》、莒南縣板泉鎮白常村王氏墓《都憲祖墓誌文》、蘭山區白沙埠鎮中安靜村《重修子孫殿、三義殿碑記》等,這些或完好或殘缺的石碑,均對郯城大地震有所記述。
此外,從近幾年野外考察和開挖發掘的地震跡象可看,閆洪朋說:「形變帶延伸長度達120公里。其中強破裂帶大致北起莒南縣的板泉,南到郯城縣的茅茨村,在長約70公里的地段內發現有地震斷層、構造裂縫、軟層理揉皺、砂土液化、噴水冒砂和山體滑移等形變類型。」
地震斷層裸露明顯,從臨沭縣岌山附近的七級山到郯城縣的茅茨,地表出露近30公里的斷層,是1668年郯城地震所形成的地震斷層,它是沂沭斷裂帶內一次最新的破壞。地裂縫也是郯城地震造成地面形變的主要形式之一,沿沭河河漫灘及階地呈帶狀分布,北起莒縣,經莒南、臨沂東部,南到臨沭岌山,形成一條長約80公里,寬5至15公里的構造裂縫形變帶。通過形變帶本身現象的分析對比,可以看出郯城地震對地面的破壞由南向北逐漸減弱。
1668年7月25日晚8時許(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我國歷史上大陸東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發生。
頃刻間,電閃雷鳴,郯城縣李庄鎮地陷嚴重,馬陵山多處斷裂,縣城百里范圍內房屋傾倒,噴砂、涌水,平地積水深三四米。到處都是哭聲喊聲,而且倖存者們更是慘不忍睹,苦風凄雨,伴著燈火四野荒蕪。
這次地震震級達到里氏8.5級,震中為郯城,受災最為嚴重的是郯城、臨沂和莒縣,有感范圍涉及河北、遼寧、山西、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餘省及中國東部海域,有文字記載的受震地區達400餘州縣,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
曠世奇災:文史記載編繪災難史
一次大震前,總會相應地出現許多宏觀異常現象。郯城地震因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沒有較詳細的記載,僅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來看,大地震之前出現過特旱大澇、地下水位上升、動物異常等宏觀方面出現異常情況。
郯城地震發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廣大地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縣出現大面積乾旱。「這年,除山東半島麥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絕產,千里赤地,草木皆枯。」臨沂市地震局副局長閆洪朋說,地震發生前許多動物,如牛、馬、驢、狗、雞等,表現出明顯的異常。陵縣、臨淄、淄川、泰安、海豐等地史料中均有記載,「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
此外,地震時出現地氣、地光、地聲等現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濁煙狀氣體,似來自地下。震中區外圍的江蘇贛榆、河南西華、山東高密等地,出現黃紫色雲狀、紅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聲特徵距離震中越近,音量越強,其音似雷聲、奔馬聲、風吼聲、連炮聲等。
原郯城除史料記載外,從古建築遺址、地震損壞後重修的碑誌銘、地面震害遺址等,也側面反映出大地震的破壞情況。
史志辦主任徐敏超說:「極震區的郯城由於破壞嚴重,幾乎沒有保存300年前的古建築。」在極震區北端、外圍和低烈度區,雖然保存了一些古代建築群,如浮來山定林寺、校經樓等,由於當時遭到破壞後及時復修,現在難以看出震跡。臨沂境內臨沂市博物館《重修泰山行宮碑記》、莒南縣板泉鎮白常村王氏墓《都憲祖墓誌文》、蘭山區白沙埠鎮中安靜村《重修子孫殿、三義殿碑記》等,這些或完好或殘缺的石碑,均對郯城大地震有所記述。
此外,從近幾年野外考察和開挖發掘的地震跡象可看,閆洪朋說:「形變帶延伸長度達120公里。其中強破裂帶大致北起莒南縣的板泉,南到郯城縣的茅茨村,在長約70公里的地段內發現有地震斷層、構造裂縫、軟層理揉皺、砂土液化、噴水冒砂和山體滑移等形變類型。」
地震斷層裸露明顯,從臨沭縣岌山附近的七級山到郯城縣的茅茨,地表出露近30公里的斷層,是1668年郯城地震所形成的地震斷層,它是沂沭斷裂帶內一次最新的破壞。地裂縫也是郯城地震造成地面形變的主要形式之一,沿沭河河漫灘及階地呈帶狀分布,北起莒縣,經莒南、臨沂東部,南到臨沭岌山,形成一條長約80公里,寬5至15公里的構造裂縫形變帶。通過形變帶本身現象的分析對比,可以看出郯城地震對地面的破壞由南向北逐漸減弱。
1668年7月25日晚8時許(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我國歷史上大陸東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發生。
頃刻間,電閃雷鳴,郯城縣李庄鎮地陷嚴重,馬陵山多處斷裂,縣城百里范圍內房屋傾倒,噴砂、涌水,平地積水深三四米。到處都是哭聲喊聲,而且倖存者們更是慘不忍睹,苦風凄雨,伴著燈火四野荒蕪。
這次地震震級達到里氏8.5級,震中為郯城,受災最為嚴重的是郯城、臨沂和莒縣,有感范圍涉及河北、遼寧、山西、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餘省及中國東部海域,有文字記載的受震地區達400餘州縣,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
曠世奇災:文史記載編繪災難史
一次大震前,總會相應地出現許多宏觀異常現象。郯城地震因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沒有較詳細的記載,僅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來看,大地震之前出現過特旱大澇、地下水位上升、動物異常等宏觀方面出現異常情況。
郯城地震發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廣大地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縣出現大面積乾旱。「這年,除山東半島麥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絕產,千里赤地,草木皆枯。」臨沂市地震局副局長閆洪朋說,地震發生前許多動物,如牛、馬、驢、狗、雞等,表現出明顯的異常。陵縣、臨淄、淄川、泰安、海豐等地史料中均有記載,「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
此外,地震時出現地氣、地光、地聲等現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濁煙狀氣體,似來自地下。震中區外圍的江蘇贛榆、河南西華、山東高密等地,出現黃紫色雲狀、紅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聲特徵距離震中越近,音量越強,其音似雷聲、奔馬聲、風吼聲、連炮聲等。
地震發生的剎那,極震區郯城、臨沂、莒州,城池、縣治、官衙、學宮、倉敖、民房、廟、寺、祠、塔、橋等建築物倒塌,地裂、噴砂涌水山崩地陷。康熙《郯城縣志》有載:「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底者連二、三次,遂一顫既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康熙《沂州志》:「地震有聲,自西北來,響若雷,城郭、宮室、廟宇公廨一時俱毀……平地水深丈余,井內涌水高數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亂沙。」康熙《莒州志》:「沂州地震,徹夜搖動如雷,官廨、民房、廟宇、城樓、牆垛盡倒,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河水暴漲,城中上無寸椽,下無片地。」
郯城-臨沂大地震,郯城-莒縣大地震,郯城麥坡地震。
郯城縣、臨沭縣部分地區烈度達XII度,其它地區烈度達XI度。震時如舟覆,地側樹偃,百穀隕籜,城郭、公廨、官民廬舍、廟宇等一時盡毀,山崩為塹,地漩為淵,沙涌井湮。郯城城樓垛口、村落寺觀俱倒塌如平地,地裂泉涌,上噴高達二、三丈,地裂或縫寬不可越,或縫深不敢視,李家莊一鎮數千家並陷;沂州人無完宇,平地水深丈余,井內涌水高數尺山崩地裂;莒州百里無存屋,馬蓍山崩四散,五廬崮山劈裂一半,閻家崮、旋風朵、馬齊山大山個裂一半,城內四鄉遍地裂縫。區內死屍遍野,不能殮葬者甚多;暴雨烈日,瘟痢隨作,人民疏散。
X度區北至諸城,南至新沂南,西至蒙陰、費縣,城郭官民房舍盡壞,壓斃居民無數,山崩,地裂涌黑沙水,平地水涌數尺。
IX度區北至濰坊、益都,南至江蘇省邳縣、沭陽,東至日照、膠縣,西至兗州、鄒縣,壞官民房無算,人畜死傷甚多,地裂山崩,涌水出沙。
VIII度區北起濟南至昌邑、即墨一帶,南至江蘇省鹽城、漣水一帶,西至微山、濟寧、泰安,面積達9萬平方公里,城垣官舍傾倒無數,人畜多為壓死,地陷裂山崩。
VII度區北起膠東半島至惠民、德州一帶,南至安徽省淮北、蚌埠到江蘇省盱眙、寶應、大豐,西至菏澤、河南省商丘,面積近20萬平方公里。城垛廬舍多壞,人民有壓傷及死者,地裂出黑水。
VI度區北起黃河口北,南至安徽省安慶、宣城到上海,西至河北省冀縣、丘縣到河南省安陽、鄭州一帶,面積近40萬平方公里。一般記載房屋多傾倒或撲屋傷人。
沂水縣志記載「倒房數千間」,章丘縣志記載「龍山山崩」。
2.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卷二《地震》一文中作了生動形象的描述。以下引述《地震》中的相關內容: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大震。余適客稷下(編寫者註:今臨淄),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幾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樑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牆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逾一時許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體相聚,競相告語,並忘其未衣也。後聞某處井傾側不可汲,某家樓台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3.當時郯城知縣馮可參(清代邵武縣人,康熙進士)震後積極撫恤災民,時任縣令馮可參寫作《災民歌》詳細的記述了震後百姓的生活:
郯城野老沿鄉哭,自言地震遭荼毒, 忽聽空中若響雷,霎時大地皆翻覆。 或如奔馬走危坡,又如巨浪搖輕軸, 忽然遍地涌沙泉,須臾旋轉皆干沒。 開裂縫坼陷深坑,斜顫傾欹難駐足, 陰風颯颯鬼神號,地慘天昏蒙黑霧。 逃生逃死亂紛紛,相呼相喚相馳逐,舉頭不見眼前人,側身不見當時屋, 蓋藏委積一時空,斷折傷殘嗟滿目。 頹垣敗壁遍荒村,千村能有幾村存,少女黃昏悲獨宿,老嫗自首撫孤孫, 夜夜陰磷生鬼火,家家月下哭新魂, 積屍腐臭無棺殮,半就編蘆入冢幡
1668年7月25日晚8時許(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我國歷史上大陸東部最大的一次地震在郯城發生。
頃刻間,電閃雷鳴,郯城縣李庄鎮地陷嚴重,馬陵山多處斷裂,縣城百里范圍內房屋傾倒,噴砂、涌水,平地積水深三四米。到處都是哭聲喊聲,而且倖存者們更是慘不忍睹,苦風凄雨,伴著燈火四野荒蕪。
這次地震震級達到里氏8.5級,震中為郯城,受災最為嚴重的是郯城、臨沂和莒縣,有感范圍涉及河北、遼寧、山西、陝西、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江西、浙江、福建等十餘省及中國東部海域,有文字記載的受震地區達400餘州縣,總面積近100萬平方公里。
曠世奇災:文史記載編繪災難史
一次大震前,總會相應地出現許多宏觀異常現象。郯城地震因受歷史條件的限制,沒有較詳細的記載,僅從現存的歷史資料來看,大地震之前出現過特旱大澇、地下水位上升、動物異常等宏觀方面出現異常情況。
郯城地震發生的4年前,郯城西部廣大地區,包括山東、河南、河北、江蘇和安徽等省份部分州縣出現大面積乾旱。「這年,除山東半島麥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絕產,千里赤地,草木皆枯。」臨沂市地震局副局長閆洪朋說,地震發生前許多動物,如牛、馬、驢、狗、雞等,表現出明顯的異常。陵縣、臨淄、淄川、泰安、海豐等地史料中均有記載,「河水傾潑丈余,雞鳴犬吠滿城中……」
此外,地震時出現地氣、地光、地聲等現象,如有白色、黑色、混濁煙狀氣體,似來自地下。震中區外圍的江蘇贛榆、河南西華、山東高密等地,出現黃紫色雲狀、紅色或似火光的地光。震前,地聲特徵距離震中越近,音量越強,其音似雷聲、奔馬聲、風吼聲、連炮聲等。
地震發生的剎那,極震區郯城、臨沂、莒州,城池、縣治、官衙、學宮、倉敖、民房、廟、寺、祠、塔、橋等建築物倒塌,地裂、噴砂涌水山崩地陷。康熙《郯城縣志》有載:「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底者連二、三次,遂一顫既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康熙《沂州志》:「地震有聲,自西北來,響若雷,城郭、宮室、廟宇公廨一時俱毀……平地水深丈余,井內涌水高數尺,山崩地裂,所漂有朽木亂沙。」康熙《莒州志》:「沂州地震,徹夜搖動如雷,官廨、民房、廟宇、城樓、牆垛盡倒,僅存破屋一、二,人不敢入。河水暴漲,城中上無寸椽,下無片地。」
⑵ 金剛石的主要產地
如前面所介紹的,伯納特兄弟於1870年發現了金伯利金剛石礦。正是這一發現,使人們知道了在哪種岩石中有可能含有金剛石。
原來,那是一種在遠古時代的岩漿冷卻以後所形成的火山岩。接著,研究者又發現,在這種火山岩中除了金剛石,還含有被稱為石榴石和橄欖石的兩種礦物。因此,在那些出產石榴石和橄欖石的地點,找到金剛石礦的可能性就相對大。於是,石榴石和橄欖石就成為尋找金剛石的「指示礦物」。
根據指示礦物來尋找金剛石礦的方法並不是在哪一天突然發現的。上世紀70年代,美國史密森研究所的地球化學家約翰·賈尼在仔細研究了石榴石和金剛石之間的關系後發表了他的研究結果。但是,在那之前,即上世紀50年代,德比爾斯公司的地質人員早就根據指示礦物在世界各地尋找金剛石礦了。
世界各地都發現了金剛石礦。其中,澳大利亞、剛果、俄羅斯、波札那和南非是著名的五大金剛石產地。
美國馬薩諸塞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史蒂文·哈格蒂博士在1999年研究了世界各地含有金剛石的熔岩的年代,結果發現,這些含有金剛石的熔岩至少是在過去7個不同的時期在各地噴出的岩漿所形成的,其中最古老的熔岩則是在大約10億年前形成的。在這7個岩漿噴發時期中,以在非洲各地和巴西等地區於1.2億年前至8000萬年前噴出的岩漿中所含有的金剛石為最多。那時正值恐龍時代極盛期的中生代白堊紀。含有金剛石的熔岩,最晚的,是在2200萬年以前噴出的岩漿形成的。至於在那以後形成的熔岩中是否含有金剛石,則還無法肯定。
1971年以來的二十年中,在中國陸續發現了幾顆50克拉以上和100克拉以上的金剛石,按發現時間的先後排列如下:
1.1971年9月25日,在江蘇省宿遷公路旁發現一顆重52.71克拉的金剛石。
2.1977年12月21日,在山東省臨沭縣常林大隊,女社員魏振芳發現1顆重158.786克拉的優質巨鑽,全透明,色淡黃,可稱金剛石的「中國之最」。被命名為「常林鑽石」
3.1981年8月15日,在山東郯城陳埠發現一顆124.27克拉的巨粒金剛石。被命名為「陳埠一號」。
4.1982年9月,在山東郯城陳埠發現一顆96.94克拉的金剛石。
5.1983年5月,在山東郯城陳埠發現一顆92.86克拉的金剛石。
6.1983年11月14日,在山東蒙陰發現一顆119.01克拉的巨粒金剛石,被命名為「蒙山一號」。蒙陰金剛石礦是全國最大的原生礦。
據1987年資料,中國主要金剛石成礦區有:①遼東—吉南成礦區,有中生代和中古生代兩期金伯利岩。②魯西、蘇北、皖北成礦區,下古生代可能有多期金伯利岩。③晉、豫、冀成礦區,已在太行山、嵩山、五台山等地發現金伯利岩。④湘、黔、鄂、川成礦區,已在湖南沅水流域發現了4個具工業價值的金剛石砂礦。
湖南金剛石,產於湖南省常德丁家港、桃源、黔陽等地。湖南金剛石以砂礦為主,主要分布在沅水流域,分布零散,品位低,但質量好,寶石級金剛石約佔40%。相傳在明朝年間,湖南沅江流域就有零星的金剛石發現,大規模的尋礦則始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沅江整個水域均有金剛石分布,但有開采價值的僅常德丁家港、桃源縣車溪沖、漵浦縣(黔陽)新莊壠、沅陵縣窯頭等4處。
湖南金剛石的顏色深淺不一,內外顏色差異明顯,呈帶狀、斑狀分布。其褐色系列金剛石,晶體呈黃褐色,內部潔凈,表面有大量的褐色斑點,其褐斑的顏色有黃色、黃褐色、褐色、黑色等,主要分布在金剛石的溶蝕面上,褐色主要由自然界放射性粒子的輻照造成。金剛石總體顆粒小,但質地較好,以單晶為主,約占總產量的98%;晶體比較完整,以八面體、十二面體、六八面體為多;絕大多數晶體淺色透明或呈黃、褐色等;粒重多小於28mg,一般為10.9~15mg;22%晶體中含包裹體;60%的晶體表面有裂紋,表面溶蝕不重。
新疆省和田地區墨玉縣發現金剛石 1945年,墨玉縣出土了一顆重0.5克拉的金剛石,被一個蘇聯人收購,存放在蘇聯莫斯科展覽館內。1963年為我國駐蘇大使館發現,將此事轉告國家地質部,地質部又責成新疆地質局調查,調查任務交給駐和田第寸』地質大隊。經過二十多年的訪問調查,終於在1984年證實了這一事實。{日出土地點不是原來所記載的波朋村,而是在吐斯阿克其。吐斯阿克其距和田65公里,距墨玉縣城40公里。 1984年10月17目,墨玉縣前進公社二管理區三大隊二小隊社員買賣提奴爾麻木提在吐斯阿克其發現第二顆金剛石。這顆金剛石重O.2028克拉,主晶形為八而體,晶棱彎曲呈弧形,略帶黃棕色,透明。在紫外線下不發光;x射線下發天藍色,經自治區地質局鑒定,確為金剛石。 1985年7月6日,吐斯阿克里再傳喜訊,墨玉縣金礦職工王峻青在該地距地面2.5米深處,發現~顆重O.221克拉的金剛石。這樣,吐斯阿克其先後出土金剛石三顆。金剛石是碳在高溫度高壓下形成的結晶體,為自然界最硬的礦物,硬度lO,~-般川作高級研磨切割材料,亦用作首飾。
⑶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主要地質災害
在上面論述地區穩定性時,已涉及地震的災害。地震也是地質災害的一個重要災種。在有關水資源的討論中,也已經分析了山東半島的旱澇災害問題。這節著重討論山東半島存在的其他主要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現象,人類的不當開發,或未能對其很好地進行防治,都會激發、加速或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增大其危害性。自然界中的地質災害,有緩變性地質災害,如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沉陷等,也有急變性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下面分別簡略分析。
1.海水入侵災害
在海岸帶地區,經常會產生海水入侵使陸地地下水被海水浸染,增大含鹽度,會失去作為飲用及工農業供水的價值。海水入侵也會破壞岩體的力學性質,增大產生滑坡等災害現象的危險性。海水入侵還會增強對碳酸鹽岩的岩溶作用,等等。
環渤海地區,海水入侵是廣泛的現象(圖18)。實際上,除少數為海水完全入侵地帶外(圖18中1區),多數是海水入侵與地下水相混合地區,形成鹹水-微鹹水的混合帶,其影響寬度在1km至15km以上。
圖18 環渤海地區海水入侵現狀圖(據孫曉明,2005)
萊州是重要的海水入侵地區,其地下水礦化度可由150g/L,經32km的滲流途徑,與入侵地下海水不斷匯合相混後,變成礦化度為2g/L的微鹹水(圖19)。大王—羊口地下水礦化度變化見圖20。
圖19 萊州灣南岸固堤—央子地下水礦化度變化剖面(據徐建國,2005)
圖 20 大王—羊口地下水礦化度變化剖面( 據徐建國,2005)
萊州灣南岸海水入侵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末,當時是局部地區發生海水入侵,後來由於 80 年代初濰坊、昌道、庫克等地加強了地下水資源開采,另外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庫,使地表水補給量減少,而誘發了海水大量入侵,使咸 ( 海水) 與淡 ( 地下水) 界面向陸地遷移,形成大寬度的海水 - 淡水混合帶,原先淡地下水的礦化度一般在 500mg/L 以下,少數達 1000mg/L。
萊州灣地下水超采與海水入侵關系見表 29。
表 29 萊州市地下水超采量與海水入侵
( 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研究所)
萊州市1976年海水入侵面積為15.8km2;至1989年,海水入侵面積已佔全市面積的11.12%,入侵速度由46m/a增至404.0m/a;至2001年,萊州市海水入侵已達260km2(李萍,2004);目前海水入侵面積為304km2。據1976~1989年的初步統計,萊州灣地區累計開采地下水38×108m3,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5m左右,地下水漏斗面積達2000km2,低於海平面的負值區有1600km2。
龍口市海水入侵面積為78.4km2。煙台市從70年代起開采地下水,由於海水入侵,地下水氯離子含量由0.13g/L至1981年已變為1.7g/L,1989年,海水入侵線已達850m。
青島地區海水入侵面積達95.6km2,也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1981~1988年,大沽河流域海水入侵峰面內移750m。1981年開始開采地下水資源,在李哥庄一帶形成面積約100km2的地下水降低漏斗,中心最低水位-8.13m。1990年由於引貴濟青工程輸水,地下水開采減少,1994年豐水期漏斗平復。
青島其他地區,如白沙河—城陽河下游、黃島辛安等地,也有海水入侵,加上膠南市、膠州市和平度市,這幾個地方海水入侵面積已達159km2。
渤海的海水總礦化度為34.4g/L,黃海為33.33g/L,在大連地區海水與岩溶含水層中總礦化度為0.62g/L的淡水混合後,形成的地下鹹水總礦化度為8.14g/L,是由76.78%的岩溶淡水和23.22%的海水相混形成的(盧耀如,1999),則: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式中:Vf、Vb、Vs———形成體積為Vb的鹹水時,相應地下水和鹹海水的體積為Vf和Vs(L);CClf、CClb、CCls———分別為地下淡水、混合後鹹水和海水中Cl-離子含量。
在山東半島萊州灣地區,鹵水礦化度達50~150g/L,這不是海水的自身總礦化度,實際上是經蒸發、濃縮的鹽鹵水,就是說海水入滲後,經過自然和人工蒸發濃縮,使地下水中礦化度達到50~220g/L,其中包括了古海水入侵後,經過地下蒸發不斷聚集的鹵水。從這個數值上看,萊州灣海水入侵是疊加了古海水入侵的影響。
萊州灣東南岸地區海水入侵面積於1979~1993年是急劇增加的,近幾年面積擴大率稍有所下降(圖21)。
圖 21 萊州灣東南岸地區海水入侵面積變化( 據徐建國等,2005)
海水入侵,在世界濱海城市也多有發生,地下水中所含 Cl-離子含量可作為海水入侵強度的一個指標,前面已討論了環渤海北岸大連地帶海水入侵的強度,下面將國外一些地區海水入侵、造成 Cl-離子增多的情況列於表 30。
表 30 世界部分沿海國家 ( 地區) 海水 Cl-含量
萊州灣地區海水入侵是嚴重的,其中也包括高濃度鹽鹵水入滲形成的地下水。
2. 地面沉降災害
在萊州灣地帶的東營市,由於開採油氣資源及地下水資源,於 1985 年發現了地面沉降。地震部門曾用大面積精密水準測量復測了地殼形變規律,結果表明,丘陵區、萊州灣南岸及魯北平原埕寧隆起的東部,幾十年來處於抬升狀態,最大抬升區在膠北斷塊隆起區,上升速率為 4 ~8mm/a,東營—墾利地面沉降量最大達 80mm,利津縣以北地帶,沉降速率為 4 ~8mm/a,壽光西部地區,沉降速率也是 4 ~8mm/a。2000 ~2003 年,對該地進行了復測,發現地面沉降量為248 ~397mm。2002 ~2003 年,東營地面沉降觀測點有43個,沉降量在 10 ~30mm 以上。
地面沉降,必定會誘發或加劇海水入侵,萊州灣其他地區存在的地下水大降落漏斗,也存在著加劇海水入侵的問題。
3. 礦區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相對是個緩慢形變的過程,而地面塌陷,主要是由礦山開采引起的,有緩變發展的過程,也有突然發生的現象。山東半島地區採煤、金、鐵等礦產資源引起了較多的地面塌陷現象,特別是大面積煤田採用冒落式方法開采,引起地面塌陷、沉降現象更加嚴重。山東半島城市群礦區地面沉降概況見表 31。
表 31 山東半島城市群礦區地面沉降概況
(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目前已閉礦的礦山,有的進行了復墾。礦山開采過程中,尾礦、排土廠等對環境影響較大,尚需治理。總的看來,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煤礦、金礦及鐵礦的礦山環境問題,相對影響的地域比環渤海北翼這一帶要小些,但也是今後需予以關注的地質災害現象。
對山東半島地區開采地下水誘發地質災害、影響地質環境的情況進行了綜合評價,見圖 22。
4. 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是常見的地質災害,山東半島地區也常發生。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是突發性的,易造成突發性災害,但是,多有相應的早期形變跡象,如後沿岩土體開裂,滑坡前沿的擠壓、隆起,或有少量塌方、崩落等前兆現象。
圖 22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下水誘發災害對環境質量影響評價( 山東國土資源廳供圖)
1648年,郯城-莒縣地震,誘發了體積為480×104m3的滑坡;近期有濟南長清馬山滑坡、崩塌群,長600m,寬500m,平均厚15m,體積近300×104m3,都是規模較大的滑坡。濟南歷城區西營鎮十崖村,於2000年8月暴雨後山體坡面出現35處滑塌點,形成泥石流,毀農田4hm2,牲畜死亡50頭,沖垮橋梁7座、樹木3000多棵。1998年,淄博山區也發生了泥石流,20多公頃耕地被毀,270hm2農作物被毀,並毀壞光纜、供電線路。
山東半島城市群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的情況見表32。山東半島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規模比中國西部地區小得多,最主要的是減輕及避免這類災害,需要及早監測發現,以便提供適時的依據,採取相應措施予以防治。最主要的一點是,工程建設中,特別注意不要隨意開挖施工,避免天然狀態下穩定的岩體坡角被破壞而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表 32 山東半島城市群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概況
(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5. 岩溶塌陷災害
在碳酸鹽岩分布區,長期超量開采岩溶地下水,會使岩溶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並導致岩溶水與上覆第四系孔隙水水動力條件發生變化,並對岩土體穩定性產生影響,從而誘發岩溶塌陷的發生。目前,魯中南地區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泰安、棗庄、萊蕪等地,危害性非常突出。
(1)泰安市岩溶地面塌陷
主要發生於泰安舊縣、鐵路三角區及東郊訾灌庄一帶。1970~1994年,在25km2范圍內,共發生塌陷152處。塌陷直徑一般1~6m,最大16m,深度在鐵路三角區為4~8m,訾灌庄一帶為2~5m。舊縣地面塌陷造成9個村莊房屋開裂倒塌。20世紀90年代初期,京滬鐵路行經本段列車車速限在5km/h。後來,經過勘測處理,如採用旋噴樁、灌漿、連鎖鐵軌及控制地下水開采等途徑,使這一帶岩溶塌陷的災害得到控制。
(2)棗庄市岩溶地面塌陷
主要發生在十泉水源地、丁庄—東王莊水源地及薛城區大呂巷等地,1980~1996年累計產生塌陷200處,目前塌陷分布面積達25km2。塌陷多為點狀橢圓形,直徑3~10m,東王莊西橋附近一處最大塌陷坑,長80m,寬60m,深1.5m。
塌陷的發生使部分村民住房的地面、牆壁開裂,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一定威脅。同時,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又導致順河道排放的污水滲入地下,使岩溶水遭受污染。
(3)萊蕪市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陣公清—西泉河一帶鐵礦區,由於鐵礦生產和當地工農業生產長期大量采排岩溶地下水而引起。1973~1997年間,共發生岩溶塌陷139處,塌坑最大直徑35m,最大深度13m,累計塌陷面積6435.0m2。
在這個岩溶塌陷區范圍內,共有13個村莊的民房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199戶的1001間房屋破壞嚴重,裂縫寬度超過4cm,被迫搬遷。
此外,在臨沂市區、沂源縣、平陰縣、蒙縣及蒙陰縣等地,亦有一定規模的岩溶塌陷發生,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⑷ 焱城馬陵山地震
郯城麥坡地震活斷層遺址位於高峰頭鎮麥坡村,平常以地震斷裂帶稱呼,包括斷層陡坎、斷頭溝等構造地地貌和古地震遺址,是寶貴的自然遺產,對於開展構造運動和地震地質研究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折疊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被批復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後,應制定全面的保護和開發規劃,使遺址在合理保護的基礎上,科學開發,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郯城麥坡地震活斷層遺址位於中國東部規模最大的斷裂帶--郯廬斷裂帶中部,公元1668年7月25日郯城8.5級地震就發生在該斷裂帶上。郯城麥坡地震活斷層遺址被中國地震局正式批准設立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後,各級旅遊和地震部門下一步將加大對該遺址的保護性開發。
折疊編輯本段表現形式
從斷裂角度分析,麥坡地震斷層位於"安丘-莒縣斷裂",1668年郯城地震就發生在該斷裂上。此次地震形成的地震斷層南北延伸約130公里。其中,麥坡位於該地震斷層的南段,是地表出露較為清晰的地段,主要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
折疊正斷層
在莒南嶺泉鎮原炸葯廠、左山村西等多處顯示了1668郯城地震斷層剖面,地質專家在附近開挖的探槽剖面中發現了多次古地震的證據;拉分斷陷盆地在莒南板泉鎮西分布長軸近南北向的斷陷盆地中,據鑽探資料顯示第四系沉積物厚度達170餘米,說明第四紀晚期有多期活動、斷陷。
噴砂冒水的現象。在臨沭縣鄭山街道辦事處干溝淵村附近開挖的探槽中被發現,這里含有大量噴砂冒水的遺跡,噴砂冒水的通道最大直徑接近1米。逆斷層、逆掩斷層分別出現在地震斷裂的中南段,有臨沭曹庄鎮岌山,郯城泉源鄉南毛,郯城街道辦事處南泉、窯上村,高峰頭鎮麥坡,紅花鎮山外岩、周圩子、孫家塘等地均有出露。
折疊山脊錯斷
在莒南嶺泉鎮左山村西發現有山脊斷錯,郯城窯上村北的馬陵山西坡可以看到多處山脊被錯斷。此外,在莒南嶺泉鎮左山村西、郯城紅花鎮孫家塘村東的馬陵山西坡、郯城高峰頭鎮麥坡村東的馬陵山西坡等多處發現有沖溝、水系沿斷層線右旋扭錯。在郯城泉源鄉南毛、小馬庄東可以見到馬陵山體順岩層傾向的滑塌。
麥坡遺址至今仍保留著第四紀活動斷層的地貌景觀,從裂陷觀察,呈立體疊壓狀,分界明顯。
身處麥坡遺址,這里溝壑曲折,山林雲消霧散之時,眼前的大地呈現出來的一幕壯觀,即便是你縱有千般才情,在大地的神秘、壯美面前,也只能窺見一斑。
仔細瞧,馬陵山西坡麥坡遺址在各種內外營力作用下,形成了干姿百態,尺度大小不同的地貌。如果你的想像力足夠豐富,大地給你呈現出了各種形態的獸禽、人物形象。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從不同的距離、角度、高度乃至不同的季節觀察,這些造型各異的獸禽、人物形象富於驚人的變化和藝術魅力,也便可以得到不同的觀賞感受。
新奇的地貌之上,一棵棵松樹,褐色的樹干足有碗口粗。漫步在松林之間,放眼望去,一邊是中生代紫褐色的土壤,一邊是新生代紅色的土地,一線之隔,涇渭分明,"一步億年"。又因為馬陵山西坡地處蘇魯交界處,抬抬腳更是"一步兩省",可以使人產生巨大的時空穿梭感。
折疊編輯本段悠久歷史
麥坡地震活斷層遺址的地貌發育具有三維多層性,內外營力作用下地貌的多樣性和差異性,在郯城這個特定的區域內已與馬陵古戰場公園、望海樓、孝婦冢、銀杏生態園林等景區形成了一個主題鮮明、結構完整的風景區。而生活在這一帶的老鄉們,莊稼年年長勢良好,日子過得很富足。
麥坡遺址與地貌景觀、地方人文形成的整體美,唯郯城獨有。麥坡遺址所在的郯城縣歷史悠久,氏族社會末期,境內就已經有人群定居。時稱為"東夷"之地,太昊氏為東夷一著名酋長,少昊氏為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支,與夷族雜居於此,稱"炎"地。周封炎族首領於此,稱炎國,後演化為郯國。
⑸ 圈層間水文過程
一、降水與氣溫變化過程
(一)干濕與冷暖變化過程
華北平原孢粉組合特徵(吳忱,1992)、古河道及地層演化、生物遺存、文化遺址和歷史文獻資料,自然環境演化、白洋淀與寧晉泊的擴張與收縮等,以及包氣帶和地下水同位素信息表明,華北平原半定量干濕與冷暖氣候變化過程如圖3-1所示。
圖3-1 近11000a以來華北平原干濕與冷暖演化過程
在河北省徐水縣發現南庄頭遺址,瀑河沖積扇上文化層中存有 10500~9700a(B.P.)間石器、陶片、鹿角及骨器,它說明當時先人擺脫了對洞穴的依賴,遷移到白洋淀地區活動,加之這一時期的大部分時段草本花粉達到80%以上,並伴有雲杉、冷杉花粉出現,表明當時氣候偏冷干,根據計算年均氣溫較今低4℃以上。
華北平原的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和渤海灣,以及黃河三角洲的生物遺存碳素測年和孢粉資料表明,9700~9000a(B.P.)期間為氣候迅速變暖的時期,盡管年均氣溫較今低,但降水量明顯增加,加速了植物的生長和泥炭沉積。9000~8000a(B.P.)間,氣候又向偏涼的方向轉化。進入8000~3200a(B.P.)時期,華北平原處於大暖期。其中在7500~5000a(B.P.)時段內,區內落葉闊葉樹種類增加,出現了水青岡、楓香、山桃核、山礬和現生於熱帶和亞熱帶湖沼水域的水蕨的孢子。水蕨孢子大量出現在6000a(B.P.)以前的白洋淀地區和山東郯城地區,少量出現在北京、天津、魯北、膠州灣、萊州灣地區和中原的文化遺址(圖3-2)。根據中國現代生長的水蕨36個分布點比擬,包括42個氣象台站的30a 氣象記錄,推斷6000a(B.P.)前後的華北平原的1月份氣溫可達5℃,比保定的1月份氣溫高9℃。5000a(B.P.)郯城的1月份氣溫較今高6℃,年降水量較今高460~140mm,平均年氣溫高3℃。
圖3-2 水蕨現代分布和全新世華北平原遺跡
河北圍場與張家口之間的壩下地區600 多個不同文化期遺址的空間展布表明,在7800~5900a(B.P.)間,農業北界由35°N北移到35°30′N。當時年降水量比今高至少50mm,溫度上升了1℃。至5900~4700a(B.P.)時期,農業北界曾達到36°30′N,年均氣溫上升3℃,降水量比今高100mm左右。當進入4200~4000a(B.P.)間,農業北界返回35°30′N,年均氣溫下降了3℃,年降水量也減少100mm。
而在4000~2100a(B.P.)間,農業北界繼續向南移至35°14′,年均氣溫和降水量減少。
根據河北平原中全新世地層中出現的水蕨孢粉推測,中全新世時期河北平原的年均氣溫較現在高1~4℃,年降水量多150~250mm。在中全新世孢粉組合中出現大量水生、濕生植被孢粉(表3-1),說明當時河北平原上分布著較廣的湖泊沼澤,當時的年降水量較今高40%(曹銀真,1989)。5000a(B.P.)前後,河北平原喜冷濕的雲杉、冷杉植物群曾一度擴展到北京西部的山麓地帶(孔昭寰等,1982),在中全新世的溫暖期間曾出現過短期的氣溫下降。隨後氣溫又回升,但降水量明顯減少,氣候向稍乾的方向發展。
表3-1 全新世河北平原孢粉組合對比表
①河北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1978,河北平原第四紀地質;②河北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四大隊,1978,保定地區平原第四紀地質初步認識;③許清海等,1989,30000年來魯北平原的植被與環境;④吳忱等,1988,黃河古三角洲的發現及其與水系變遷的關系;⑤許清海等,1993,25000年以來渤海灣西岸古環境探討,植物生態學報與地植物學學報,17(1):21~32。
在3200~2500a(B.P.)間,華北平原的孢粉資料均反映溫帶落地林面積減少,喜溫乾的松林和草原擴展,氣候呈現溫涼偏干波動,如表3-2所示。
表3-2 晚全新世華北平原氣候變化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重建華北平原年降水和氣溫演化過程如圖3-3和圖3-4所示。
圖3-3a 12400a(B.P.)以來華北平原年氣溫變化過程
(據張光輝等,2004)
圖3-3b 近2000a(B.P.)以來華北平原年氣溫變化過程
(據張光輝等,2004)
(二)12400a(B.P.)以來降水量演化規律
降水補給是地下水更新的源泉,降水量變化反映區域地下水補給源的變化規律。對於區域地下水儲量資源形成而言,千年尺度是一個重要尺度。
從千年尺度出發,度量全新世以來華北平原時段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具有如下特徵:
(1)12400~8000a(B.P.)間,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415.7mm,變差系數(Cv)為0.32,Cs/Cv值為2.12;最大降水量的時段是8500~8300a(B.P.)間,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90mm,最小降水量的時段是11800a(B.P.)前後,多年平均降水量為210mm。
(2)8000~3200a(B.P.)間,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46.3mm,變差系數(Cv)為0.24,Cs/Cv值為-0.92;最大降水量的時段是6900~5700a(B.P.)間,多年平均降水量為850mm,最小降水量的時段是 3750~3850a(B.P.)間,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70mm。
(3)近3200a(B.P.)以來,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556.3mm,變差系數(Cv)為0.22,Cs/Cv值為4.52;最大降水量的時段是2550~2350a(B.P.)間,多年平均降水量為760mm,最小降水量的時段是2900~2800a(B.P.)間,多年平均降水量為380mm。
圖3-4a 12400a(B.P.)以來華北平原年降水量變化過程
(據張光輝等,2004)
圖3-4b 近2000a(B.P.)以來華北平原年降水量變化過程
(據張光輝等,2004)
(4)12400a(B.P.)以來的年降水量概率分布特點是:25%概率的降水量為674mm,50%概率的降水量606mm,75%概率的降水量為536mm,95%概率的降水量為382mm。
以天津和北京為例,百年尺度的降水量變化規律,具有如下特徵:
1891~2001年111a 間,天津地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539.8mm,最大降水量為976.2mm(1977年),最小降水量為253.7mm(1902年),次小降水量為269.5mm,Cv為0.30~0.32,Cs/Cv值為1.5~1.7之間。
1841~2001年的131a間,北京地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649.7mm,最大降水量為1406.1mm(1959年),最小降水量為242.3mm(1902年),1920、1921、1935、1965年降水量介於255~333mm之間,Cv為0.35~0.37,Cs/Cv值為2.0~2.3。近50a來,海灤河流域(平原區)與背風區的Cs/Cv值為2.0~2.5,燕山、太行山迎風區的Cs/Cv值為3.0~3.5,潮白河水繫上中游及灤河上游的Cs/Cv值為4.0。
二、降水、徑流、蒸發和氣溫之間互動關系
12400a(B.P.)以來,華北平原區域上降水、徑流與蒸發之間關系如圖3-5 所示,年地表徑流量和年陸面蒸發量都與年降水量呈正比相關,其中千年尺度的地表徑流有效年降水量約為320mm。就是說,當降水量小於320mm時,層圈間水文循環缺少陸面徑流水文過程。
圖3-5 12400a(B.P.)以來華北平原區域徑流量(R)、陸面蒸發量(E)與降水量(P)之間的關系
(據張光輝等,2004)
(a)年天然地表徑流量與年降水量之間關系;(b)年陸面蒸發量與年降水量之間關系
據施雅風等(1995)和實驗研究表明,在不同干濕環境條件下,相同水文要素的相同幅度變化,引起相關水文因子的變化量大小不等。
當僅考慮降水量變化時,若年降水量減少20%,在溫濕氣候條件下,類似中全新世時期或現今的江南地區,河川徑流量約減少30%,蒸發量減少1%~2%,土壤含水量減少4%~6%;在乾旱半乾旱氣候條件下,類似晚全新世時期或現今的西北地區,徑流量減少40%以上,蒸發量減少5%~14%,土壤含水量減少13%~17%。若年降水量增加20%,在溫濕氣候條件下,河川徑流量約增加30%,蒸發量增加1%~2%,土壤含水量增加6%~8%;在乾旱半乾旱氣候條件下,徑流量增加45%以上,最大可達60%,蒸發量增加8%~16%,土壤含水量增加10%~15%。
當年降水量基本不變時,蒸發潛力發生變化20%時,在溫濕氣候條件下,徑流量約變化8%~13%,蒸發量變化10%~20%,土壤含水量變化3%~7%;在乾旱半乾旱氣候條件下,徑流量變化25%~35%,蒸發量變化3%~10%,土壤含水量變化7%~13%。
在暖干氣候條件下,當降水量和蒸發潛力同時發生變化,降水減少10%,蒸發潛力增加10%時,在溫濕區,徑流量減少,蒸發量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在乾旱半乾旱區,徑流量、蒸發量和土壤含水量均減少,徑流量減少的幅度約為28%~40%。
在冷濕氣候條件下,當降水量增加10%,蒸發潛力減少10%時,在溫濕區,徑流量增加20%~25%,蒸發量減少8%~10%,土壤含水量增加3%~5%;在乾旱半乾旱區,徑流量、蒸發量和土壤含水量均增加,徑流量增加30%~45%。
在冷干氣候條件下,降水減少20%,蒸發潛力減少10%時,在溫濕區,徑流量減少22%~27%,蒸發量減少7%~12%,土壤含水量降低2%~4%;在乾旱半乾旱區,徑流量減少30%~40%,蒸發量減少12%~16%,土壤含水量減少9%~25%。
在暖濕氣候條件下,降水量增加20%,蒸發潛力增加10%時,在溫濕區,徑流量增加20%~28%,蒸發量增加8%~15%,土壤含水量增加1%~5%;在乾旱半乾旱區,徑流量增加30%~45%,蒸發量增加10%~18%,土壤含水量減少5%~15%。
氣溫變化對於區域年降水量和年陸面蒸發量的大小是一個關鍵因素。12400a(B.P.)以來,華北平原氣候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最高年均氣溫約為16℃,最低年均氣溫約為6.5℃,最高年均溫度與最低年均溫度之差近於10℃(圖3-6)。最高年均氣溫出現在7200~5800a(B.P.)期間,最低年均氣溫出現在早全新世初期。從圖3-6 可見,盡管降水量和陸面蒸發量與氣溫之間呈非線性關系,但是,隨著氣溫升高,年降水量和年陸面蒸發量增大的趨勢是明顯的,千年尺度的年降水量與年均氣溫變化率為88.2mm/℃,年陸面蒸發量與年均氣溫變化率為68.7mm/℃。
圖3-6 12400a(B.P.)以來華北平原區域降水量(P)、陸面蒸發量(E)與氣溫(t)之間的關系
(a)降水量與年均氣溫之間關系;(b)陸面蒸發量與年均氣溫之間關系
在區域水循環中,隨著氣候冷暖或干濕變化程度的不同,各水文要素之間關系不是恆定的,而是不斷變化的。例如白洋淀地區的年天然地表徑流量與年降水量之間關系表達式如下。
當265mm<P<350mm時,為
R=0.031P-8.21 (相關系數0.946)
當350mm<P<600mm時,為
R=(16.68lgP-40.95)2 (相關系數0.928)
當600mm<P<900mm時,為
R=0.21P-99.81 (相關系數0.932)
1956~2001年期間,白洋淀流域年徑流量與年降水量之間關系為
R=0.4002P-118.9 (相關系數0.917)
式中:R為年徑流量;P為年降水量。
美國學者通過對700多個匯水流域的數據相關分析,得到下列關系式:
當4.4℃<t<9.9℃和51mm<P<3302mm時,為
R=(0.02P-0.95t+11.9)2(相關系數0.790)
當10.0℃<t<15.0℃和229mm<P<2032mm時,為
R=(0.02P-0.79t+7.71)2(相關系數0.835)
當15.6℃<t<20.6℃和102mm<P<1626mm時,為
R=(0.02P-0.17t+2.68)2(相關系數0.792)
式中,t為年均氣溫(℃)。
⑹ 2010郯城地震
lz不要這樣啦!!我是福建人,被你這么一說,怕怕的。
2012該咱地咱回地。我們一樣得活,答你說是不。
該死的一定得死。想賴都賴不掉。
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啊!!
希望樓主,吉人天像。同時請LZ不要再說那有的沒的。
⑺ 郯城大地震的介紹
郯城大地震
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 中國山東省南部的沂河、沭河流域發專生一次巨大地屬震。此震是中國東部人口稠密地區影響最廣和損失慘重的一次地震,震級估計為8.5。據史書記載,以莒縣 、臨沂縣和郯城縣的地震災最重。莒縣的災情是「官民房屋、寺廟、牌坊、城垣俱倒,周圍百餘里無一存屋」。郯城的災情是「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並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臨沂的災情是「城郭宮室廟宇公廨一時盡毀,人無完宇」。按此記載,烈度應為最高的 Ⅻ 度。此震是典型的板塊內部大地震 ,其重復期很長。從地質構造上看,有一條深大斷裂帶自南向北從魯南地區通過,名為郯城、廬江大斷裂。
⑻ 臨沂莒南在不在地震帶上
康熙年間的郯城大地震形成的斷裂帶,就在嶺泉,據說周期400年,已經到了
⑼ 我國金剛石/鑽石產地發現的歷史及現狀
圖2.1 重達101.4695ct的蒙山5號金剛石晶體
Figure 2.1 The No.5 Mengshan diamond crystal weighing 101.4695ct
中國出產金剛石的記載是在明朝(1488年),湖南沅水流域的農民在淘砂金時就常淘到金剛石,山東郯城地區明朝時也有金剛石的發現。20世紀20~30年代,山東膠縣七寶山地區也發現過金剛石。1917年編寫的《臨沂縣志》記載:「金剛石有明凈如水而無色者,有白黃紅綠諸色者用於寶飾,小者可劃玻璃,往往揀而得之,不恆有。」(葉寅生,1997)。其後,最重要的一些發現包括:1937年,山東農民羅振邦在郯城金雞嶺翻地時偶爾發現了重281.25ct的金剛石,淡黃色,晶形似一隻剛出殼的雛雞,結合產地其被命名為「金雞鑽石」;1939年,也是在山東的郯城,又有人拾獲了一顆重218.75ct的金剛石(白立侖,1997),後來,這兩顆金剛石據說均被日軍駐臨沂的顧問掠走,至今下落不明(塗懷奎,1998)。1965年,山東省地質局809隊在山東蒙陰常馬庄發現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工業價值原生金伯利岩型金剛石礦床「紅旗1號」;1971年6月,遼寧省地質局區調隊在遼寧瓦房店發現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管,隨後確定了3個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礦帶。1977年12月21日,山東省臨沭縣岌山公社常林大隊村民魏振芳在田裡發現一顆淡黃色,重158.786ct的天然金剛石,引起轟動。該晶體呈八面體、透明,屬寶石級鑽石,被命名為「常林鑽石」,是中國目前可見最大的鑽石(走向世界,2009)。70年代末,復州河城的金剛石砂礦發現一顆無色透明的寶石級金剛石,重10.8ct。1981年8月15日,山東臨沂縣郯城陳埠礦區發現一顆棕黃色124.27ct的巨粒金剛石,晶體呈立方體與菱形十二面體的聚形,命名為「陳埠1號」。1983年11月14日,山東蒙陰王村礦區勝利1號金伯利岩筒中發現了一顆淡黃色透明119.01ct的金剛石,被命名為「蒙山1號」。1986年,湖南沅水流域的桃園縣群眾挖到一顆不規則橢圓形,透明度較好,重43.15ct的金剛石,其後湖南的農民還挖到過一顆重62.1ct的金剛石。1991年於瓦房店發現「嵐崮1號」鑽石,這是遼寧發現最大的一顆透明寶石級鑽石,重60.15ct,呈八面體。2006年5月27日,山東蒙陰建材701礦在勝利1號岩管生產線上選出一顆呈拉長八面體晶形、重達101.4695ct特大金剛石(圖2.1)。表2.1為部分我國已發現的大於2g(10ct)的金剛石/鑽石晶體。
表2.1 我國已發現的大於2g(10ct)的金剛石/鑽石Table 2.1 Diamonds above 2g(10ct)found in China
自發現中國第一個具有工業價值金伯利岩型金剛石原生礦床「紅旗1號」,到1977年,基本探明了山東常馬庄、王村、西峪、頭寸和紅喜庄5個有工業價值的金剛石原生礦床;此後數年,山東陸續發現60餘個金伯利岩。
1971年,遼寧省地質局區調隊在遼寧瓦房店發現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管,繼而發現了3個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礦帶(包括幾十個岩體,其中最富的品位為1.6ct/m3)。其後,至1980年又探明了30號、42號、50號、57號、68號和74號等6個具有工業價值金剛石原生礦床。1992年遼寧省地礦局地質6隊,採用金剛石重砂測量和高精度地面磁法測量新技術,在遼寧瓦房店嵐崮山地區發現了3個新的含金剛石的金伯利岩岩體;2009年,遼寧地質隊又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在瓦房店位於110號岩管東側下方找到一個金剛石儲量大約在21×104ct的中型金剛石礦(中國新聞網,2010-1-21;東北新聞網(沈陽),2010-02-05)。
1990年10月,湖南寧鄉縣雲影窩地區含金剛石的橄欖金雲火山岩岩體的發現具有重要意義。至今,該區已發現了25個橄欖金雲火山岩岩體(脈)。經對6個岩管進行采樣選礦試驗,在4個岩管中發現了65顆微粒金剛石,這些發現雖然不具經濟意義,但為揚子地台金剛石的找礦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表明我國南方原生金剛石的成礦條件良好並具備較為廣闊的找礦前景(王仲會,1998;梅厚鈞等,1998;張培元,2001)。
圖2.2 中國三個主要金剛石 / 鑽石產地的大地構造區位及金剛石 / 鑽石發現情況
( 據 Yang et al.2009; Zheng et al.,2006; Zheng et al.,2007 等修改 )
Figure 2.2 Geotectonic locations and diamond exploration situation of the three major diamond fields in China
(After Yang et al.,2009; Zheng et al.,2006; Zheng et al.,2007)
至今,我國目前已基本查明了遼寧、山東、湖南、江蘇等省金剛石原生礦床與砂礦金剛石礦產資源的儲量(金剛石/鑽石產地及分布見圖2.2)。截至2000年年底,中國保有金剛石儲量2295×104ct,在世界上30多個鑽石產出國中大約居第10位。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我國年產金剛石約(10~15)×104ct,但在2002年前後,遼寧50號岩筒的金剛石開采基本結束,2009年以後山東蒙陰勝利1號岩金剛石的產量和質量也開始下降。實際上,最近兩年國內金剛石的產量已經很難統計,較為重要的可能是湖南省沅水流域間歇性的金剛石砂礦開采,農閑期間,有大小規模不等的淘砂機在4~5個地區進行鑽石砂礦的開采,有些開采點一個點的淘砂機就可達5台(圖版Ⅰ),每天可以有上百克拉的產量,但總體上估計年產量不會超過10×104ct。
⑽ 山東省地震帶分布在哪裡
山東地震帶主要分布於山東中部和渤海灣,郯廬斷裂帶。
拓展資料:
我國地處環太平版洋地震帶與歐亞權地震帶之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我國地震在台灣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板緣地震(板塊邊界地震):發生在板塊邊界上的地震,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絕大多數地震屬於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