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北京大學石油地質學

北京大學石油地質學

發布時間: 2021-03-06 08:47:26

A. 北京大學地質學類都有哪些專業

北大地質學專業介紹及方法指導

1.專業情況介紹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

礦物岩石礦床學研究所是在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博士點和碩士點基礎上組建而成。包括12個基礎理論和應用基礎學科方向:岩漿岩岩石學、沉積岩岩石學、變質岩岩石學、結構礦物學、成因礦物學、寶石礦物學、礦物岩石材料學、岩礦信息學、礦床學、礦產經濟學、油氣地質學、災害地質學等。現有碩士研究生38名、博士研究生9名。多年來,在董申保院士和葉大年院士的領導下,經過不懈努力,不僅在教學上成績斐然,在科研上碩果累累,在應用開發研究中也獨具特色。研究所有關老師編寫的10餘套教材和研究專著多數獲得省部級獎勵。高壓變質作用、華北麻粒岩、北方花崗岩、碳酸鹽岩中的油氣藏成因、儲層非均質性、催化生油、風化作用與邊坡穩定關系、咔賓碳-石墨材料、礦物功能材料研究、環境礦物學與環境礦物材料學、鈣鈦礦系列研究、應用結晶學、粘土礦物、造山帶成礦作用理論、礦產資源經濟學理論等科研項目和方向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寶玉石的檢測與研究、沙漠築路等應用開發領域也取得了很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在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向上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本所擁有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博士生導師6名,副教授13名。在職教員共21名。
所長:魏春景 副所長: 賴 勇 秦善
成員: 陳斌 陳衍景
傳秀雲 董申保 關平 劉楚雄 魯安懷 馬瑞志 田偉 王長秋 吳朝東 葉大年 張立飛 張秀蓮

構造地質學專業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是國家理科培養基地,現在擁有構造地質學、災害與環境地質學、資源工程地質學、岩石物理學、信息地質學等學科方向,其中構造地質學是全國重點學科。這里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完善的教學環境、先進的實驗設備、豐碩的科研成果、自由的學術氛圍,是人才成長的理想場所。

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現已經形成以國內外著名學者為學術帶頭人、以具有博士學位的中青年教師為骨乾的教學科研隊伍,目前有教授(包括博士生導師)11人,副教授4人。近5年,在SCIENCE、GEOLOGY、JGR和JSG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SCI收錄論文,在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和出版學術專著共278篇(部),獲得省部級獎勵14項。承辦了多次大型國際學術會議,與10多所世界著名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美因茨大學、慕尼黑大學、早稻田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墨爾本大學和莫斯科大學等開展合作研究,人員互訪,主持和參與IGCP國際合作項目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課題1項、國家863課題1項和國家973課題5項。

為保證高層次人才的培養和支持莘莘學子們對學業的追求,特別設有「地質獎學金」和「丁東獎學金」,各方面表現優異者還可獲得學校多種類型獎學金的資助,強度從1000-5000元不等,最高可達10000元,獲獎比例一般在30%以上;對於希望進一步深造的優秀畢業生可以採用免試推薦、連讀、提前攻讀等形式直接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人數一般為應屆畢業生人數的50%以上。

所長: 張進江 副所長: 侯貴廷 張志誠
成員: 郭召傑 韓寶福 何濤 侯建軍 季建青 李江海 梁海華 馬宗晉 潘懋 吳泰然 徐備 尹安
鄭文濤

北京大學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
http://iog.pku.e.cn/

姓名

職稱

專業

賈承造

教授

石油地質學 構造地質學

潘 懋

教授

石油地質學 儲層地質學 測井資料處理與解釋 信息地質學 數字油田

劉 波

研究員

盆地-構造沉積演化 儲層沉積學 層序地層學 碳酸鹽岩成岩演化

吳朝東

教授

層序地層學 地震沉積學陸相盆地沉積體系數值模擬 黏土礦物與沉積地層年代學

李江海

教授

石油地質學 盆地構造演化

郭召傑

教授

石油地質學 造山帶與盆地構造

關 平

教授

沉積學及地球化學 成藏動力學與油氣運移 盆地分析及油氣資源綜合評價

胡天躍

教授

儲層地球物理學 岩石物理學 測井技術

張東曉

教授

石油及能源開采研究 水資源研究 二氧化碳處理相關研究

侯貴廷

教授

油田構造的數值模擬 盆地構造分析構造應力場 低滲透油藏的裂縫定量預測 井間插值部署加密井技術

師永民

研究員

油氣田開發地質 火山岩油氣藏描述 儲量計算及井位部署
測井地質 地震解釋
岩石力學及構造應立場恢復模擬

何 川

研究員

三維地震建模/偏移及油藏數值模擬 石油工程領域新型測試、測量、監測、診斷

王一博

副研究員

地震勘探採集設計 信號噪音去除 (隨機噪音、面波及多次波等相關雜訊) 多解析度處理方法 波形反演
逆時偏移

2.考試科目
四門:英語、政治、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岩石學

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二合一的試卷。北大自命題。高等數學佔75分,地質學基礎佔75分。
岩石學:三合一的試卷。沉積岩、岩漿岩、變質岩都涉及。兩種題型:名詞解釋與問答題。
關於專業課考試范圍:

北大岩石學試卷中,變質岩部分的內容還是比較多的,而大多數石油院校的學生在變質岩方面學得也不是很到位,所以這是個很大的漏洞需要彌補。目前,似乎只有北大、地大、中科院的岩石學考變質岩部分。南京大學的岩石學考試不考變質岩。我也看了各研招單位的試卷,變質岩部分考察最難的要算北大了。相比南京大學,北大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比南大相比多考了高等數學部分和變質岩部分,所以,北大的考察還是比較全面的。當然,南大的這個專業也不容易考,他們的專業課試題考察的很深入。

變質岩部分要記憶的東西很多,我覺得時間如果不夠,除了泥質系列要重點掌握外,其他系列的變質岩只記憶下名詞解釋就行了吧。我個人感覺:泥質系列最重要,其次是基性系列。區域變質岩最重要,其次是接觸變質岩,至於沖擊變質作用、汽成水熱變質作用什麼的,我個人覺得一般了解下就行了,主要是警惕下名詞解釋,他們不可能出大題的。在記憶各個變質相的礦物組合、變質反應的時候,我感覺聯系變質帶記憶我覺得效果比較好!

注意: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專業考 岩石學 科目,
構造地質學專業、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也可以選考 岩石學 科目。

3.參考書目介紹
重點用書:
《岩石學》路鳳香、桑隆康,地質出版社2002
(中國地質大學編寫,目前也基本是各個重點大學地質系的學生教材。)

重點參考書,我認為這些書也是應該備齊的:
《岩石學》 樂昌碩 地質出版社
1984年1月(武漢地院編寫的)
《岩石學簡明教程》衛管一等編,地質出版社,2005(成都地院編寫的)
《岩漿岩石學》邱家驤 地質出版社
中國地質大學編寫的)
《火成岩石學》孫鼐、彭亞鳴 地質出版社(南京大學編寫的)
《變質岩石學》 王仁民等
地質出版社(北京大學編寫的)
《變質岩石學》 賀同新
地質出版社(長春地院編寫的)
《沉積岩石學》石油工業出版社(中國石油大學編寫的,一般也是石油院校的教材。)
《地球化學》
韓吟文、馬振東,地質出版社,2003(在闡述不同構造環境的岩漿作用產出的岩石的地化特徵時應自學一下涉及到的相關內容。)
參考書不用全看,主要是帶著問題去看!邊看邊總結抄錄關鍵點。

關於這些書,可以在書店買或網上郵購買。
比較老的書可以從圖書館借了自己把整本書復印了下來看。
西南地區的考生可以去西南石油大學、成都理工大學圖書館借閱。
北京地區的學生可以去學院路的
地質出版社 與 石油工業出版社石油科技書店 購買。

推薦參考文獻:
極端條件下的變質作用——變質地質學研究的前沿,張立飛,2007
可在中國知網CNKI下載。
4.深造或就業情況介紹
北大本科生考研的極少,基本想保研都可以保研。
碩士畢業生中:直博或去其他科研院所讀博;出國留學;就業。
就業的單位:石油方向的畢業生可以研究院、外企、油田,國企主要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外企主要是殼牌、斯倫貝謝等等。
博士畢業生:高校任教、研究院、油田等。
專業課復習指導

1.復習資料使用說明:考試書目、真題
通過看真題來找考點、重點,再回頭有針對性地看書!
有條件的話可以找在北大的同學搜集下他們的課件。
如果有時間,至少要精讀一遍考試書目。因為盡管每年的考試試題重復率很高,但基本上保持在150分的卷子里有100分左右是過去曾經考過的,但每年都會有50分左右的試題是新出的。所以,研究往年真題的目的在於保住已有的100分,而精讀的目的就在於爭取未知的50分!
參考書不用全看,主要是帶著問題去看!邊看邊總結抄錄關鍵點。

2.階段性復習方法指導:
看真題→找考點→翻教材找答案→總結凝練→背誦記憶!
先理解,後總結,再記憶!
前期以理解總結為主,後期以強化記憶為主。
不知道考點而盲目看書會導致低效率,無用功!

3.導師介紹
研究生院網站http://grs.pku.e.cn/
關注其考試專業目錄。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網站 http://sess.pku.e.cn/

瀏覽老師的主頁,尋找老師的聯系方式。

石油與天然氣研究中心網站 http://iog.pku.e.cn

石油地質學方向的學生重點關注。

老師發表的論文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去鑽研,大概明確老師的研究方向即可。
可以給打算報考的導師發郵件交流。

礦物代號:
普通角閃石Hb 綠泥石Ch 透輝石Di 鈉長石Ab
鐵橄欖石Fo
柯石英Coe 藍晶石Ky 黝簾石Zo 正長石Or
文石Ar 夕線石Sil 斜黝簾石Czo 陽起石Act 輝石Px
硬綠泥石Cld
十字石St 鐵鋁榴石Alm 鈣鋁榴石Gro 白雲石Dol
方解石Cal 多硅白雲母Phn 黑雲母Bi 白雲母Ms 堇青石Crd

紅柱石And 硅灰石Wo 滑石Tc 透閃石Tr 角閃石Am Al2SiO5 Als
綠簾石Ep 鈣長石An 橄欖石Ol
蛇紋石Ser 絹雲母Se 石榴石Gt

B. 考研北京大學構造地質學和石油地質學應該選哪個

北大的地球與空間科學的教學和研究有著輝煌的歷史。地球物理學博士後流回動站地球物理學是一門介答於物理學、地質學、天文學和大氣科學之間的新興的交叉學科。它包括固體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物理學兩個二級學科。固體地球物理學應用力學、電磁學、熱

C.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研究生院 地質學綜合,石油地質學綜合和油氣田勘探和石油地質學哪個比較好一點師資和就

我有同學考勘探院的,不錯

D. 北大-石油地質學怎麼樣

石油中心與三大石油公司有密切合作,但是每年招的人數很少,今年本專業要了2個。

E. 【考研】北大地空學院考研606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參考資料書目 823石油地質學參考資料書目

您好,本專業考試科目③④共分4組:

第一組: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回岩石學;

第二答組: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構造地質學基礎;

第三組: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古地磁學;

第四組:數學(一)、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

報考01-07方向的考生,在第一、二、三組中任選一組。

報考08方向的考生,在第一、二、三、四組中任選一組。

報考09方向的考生,限選第三組。

報考10-11方向第四段考試科目為石油地質學、油氣地球物理任選一門。。歡迎向158教育在線知道提問,詳情請點擊我的網路用戶名進行在線咨詢!

F. 北大石油地質學用的哪個版本的教材

如圖所示。

G. 北京大學的石油地質學專業參考書目有哪些請分別就公共課 高等數學與地質學基礎 和專業課 石油地質說一下

北大高等數學和地質學是北大自主命題,題目比較靈活。但是題目還是相對簡單的。

此外,購買真題可以到我們輔導中心。

咨詢熱線:400-998-626

H.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構造地質學考試參考書考試目錄及分數線

北大的地球與空間科學的教學和研究有著輝煌的歷史。 地球物理學博士後流動站地球物理學是一門介於物理學、地質學、天文學和大氣科學之間的新興的交叉學科。它包括固體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物理學兩個二級學科。 固體地球物理學應用力學、電磁學、熱學以及核物理學等物理學方法研究地球內部的結構、以及與固體地球相關的各種物理場(如電磁場、重力場等)的演化與運動規律,並認識與其相關的各種自然現象的物理過程及變化規律。它包括:地震學、地磁學、重力學、地熱學、大地測量學、地球內部物理學、地球動力學、大地構造物理學、勘探地球物理學、與環境地球物理學等研究領域。近四十年來地球物理學取得了長足進展,其研究成果不僅改變了人類對地球內部物理過程及其演化規律的認識,也為人類開發自然資源、抵禦自然災害作出了巨大貢獻。空間物理學是近幾十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應用基礎學科,它包括中高層大氣物理學、電離層物理學、磁層物理學、行星際物理學、空間探測和空間環境學等學科分支。日地空間是人類航天活動的主要區域,太陽活動和空間環境的對大氣和氣候變化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研究空間物理的基本規律不僅對人類認識宇宙有著重要的科學意義,而且關繫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今天,地球物理學巳成為地球科學中最具活力的學科之一,其研究成果將直接影響著21世紀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教學與科研基地(包括固體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物理學兩個專業)成立於1958年,目前除培養本科生外,還設有碩士點、博士點和博士後流動站。本基地師資力量雄厚,研究方向廣泛。現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8人。多年以來承擔了國家基金委、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航天部門、電訊部門、地震部門及石油勘探部門的多項科研任務,如: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973」項目:大陸強震機理與預測),基金委重大項目(日地系統能量傳輸過程研究),科委重大科學工程(東亞空間環境監測系統、東亞大陸地球動力學),「921」項目(電離層環境監測),中巴合作資源衛星項目(星內粒子輻射探測器研製)及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近50項,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很多工作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此外,我們擁有良好的實驗、觀測與計算設備,並與美國,德國,日本,瑞典等國家的相關教學單位和科研機構及科學家有長期的良好的合作關系,可以為博士後的研究工作提供良好的條件。 固體地球物理學:地震學、地球內部物理學、地球動力學、地球重力學、地球電磁學、應用地球物理學;
空間物理學:太陽外層大氣物理學、行星際物理學、磁層物理學、電離層物理學、高中層大氣物理學、空間探測、空間環境與空間天氣學。
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名單:
王 仁教授(院士、博導) 地球動力學
臧紹先教授(博導) 地球動力學地球內部物理學
陳曉非教授(博導) 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
蔡永恩教授(博導) 地球動力學、工程地球物理學
孫荀英教授 地球動力學
肖 佐教授(博導) 電離層物理學、高中層大氣物理學、空間探測
濮祖蔭教授(博導) 磁層物理學與空間環境學
塗傳詒教授(博導) 行星際物理學與太陽外層大氣物理學
宋禮庭教授 行星際物理學與磁層物理學
地質學博士後流動站北京大學地質學系成立於1909年,是中國最早的高等地質教育、研究單位。經過以翁文灝、李四光等為代表的數代地質大師及一大批學術造詣精湛、富於創造精神的北大地質人的艱苦創業,現今的北大地質學系已經成為我國一流地質科技和教育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迄今,已培養出50名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在系級單位中冠全國之首。1993年本系地質學專業被國家教委確立為首批國家理科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本系匯集了眾多的著名地質學家,師資力量雄厚。現有院士2人,教授27人(其中22人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32人,還有一大批高級實驗及管理人員。系內設有各類實驗室12個,擁有價值1500多萬元的先進的儀器設備;具有八十多年歷史的專業圖書館、收藏豐富的地質陳列館和世界一流的地質檔案館;91年投入使用的新地學大樓等,為本系提供了優良的教學、科研環境。本系與國外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地質院校和研究建立有長期的學術聯系,為廣泛開展國內外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提供了重要途徑。
本系現有四個碩士和博士生專業:構造地質學專業、古生物學及地層學專業、岩石學、礦物學及礦床學專業和地球化學專業,設有多種研究方向,可接受不同領域的博士後研究人員。 (1)構造地質學專業
研究方向主要有前寒武紀地質學,區域大地構造,大陸地球動力學,岩石圈地質學,大、中、小和顯微構造地質學,石油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災害地質學和信息地質學,盆地分析,造山帶地質學等。
代表性研究領域及專家有:
錢祥磷教授(博導) 前寒武紀地質學,石油地質學,區域大地構造。
何國琦教授(博導) 區域大地構造,陸內造山帶地質學。
鄭亞東教授(博導) 構造地質學,推覆構造,變質核雜岩。
劉瑞詢教授(博導) 中小尺度構造地質學,顯微構造地質學。
李茂松教授(博導) 區域大地構造,造山帶地質學,大陸邊緣地質。
潘 懋教授(博導) 信息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災害地質學、石油地質學。
史 哥教授(博導) 勘探地球物理,岩石物理學。
徐 備教授 盆地分析,造山帶地質學。
蔡永恩教授(博導) 地球動力學與數值模擬。
孫荀英教授 地幔流動與板塊構造運動,岩漿洋固化數值模擬。
(2)古生物及地層學專業
研究方向主要有門類古生物學,微體古生物學,古生態及理論生物學,古環境及古地理分析,層序和事件地層學等。
代表性研究領域及專家有:
白順良教授(博導) 泥盆紀生物地層學,化學-地層學。
王新平教授(博導) 微體古生物學,石炭一三疊紀生物地層學。
郝守剛教授(博導) 植物化石比較形態學,陸生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齊文同教授(博導) 門類古生物學(珊瑚),中生代地層學,淺海環境分析。
董熙平教授(博導) 微體古生物學和現代古生物學
白志強教授 事件地層學,層序地層學。
(3)岩石學、礦物學、礦床學專業
研究方向包括岩石學、礦物學和礦床學等,領域涉及岩類學、岩石成因學,岩石地球化學,構造環境分析,變質作用,變質地質學等;礦床學,經濟地質學,區域成礦規律,岩漿-熱液礦床,成礦作用,交代作用等;結晶學與礦物學,成因礦物學,間層礦物學,電鏡礦物學,結構礦物學等。
代表性研究領域及專家有:
董申保教授(院士、博導) 結晶岩石學,區域變質作用,變質地質學。
王仁民教授(博導) 變質岩石學,前寒武紀地質,變質地質學。
崔文元教授(博導) 成因礦物學,區域變質作用,變質地質學。
閻國翰教授(博導) 岩漿岩石學,岩石地球化學。
許保良教授(博導) 岩石地球化學及信息處理。
楊承運教授 沉積岩石學,成岩作用,沉積相分析,油氣資源。
鄭 轍教授(博導) 結晶學與礦物學,結構礦物學,電鏡礦物學。
艾永富教授(博導) 礦床學,經濟地質學,熱液礦床,交代作用。
王時麟教授 礦床學,經濟地質學,區域成礦規律,變質礦床。
(4)地球化學專業
研究方向主要有:地球化學,成礦作用地球化學,實驗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環境地球化學,地球物質的化學演化等。
代表性研究領域及專家有:
曾貽善教授(博導) 地球化學,成礦作用地球化學,實驗地球化學。
穆治國教授(博導) 地質年代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全球變化。
(5)石油天然氣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主要有:含油氣盆地構造,儲層地質,油氣地球物理,油氣田勘探與開發等。
代表性研究領域及專家有:
師永民(研究員,博導):油氣田開發,火山岩油藏。
何川(研究員):地震資料,石油機械。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學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創建於1983年,是我國最早從事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的科研與教學單位之一,分別於1983年、1989年開始招收地圖學與遙感專業碩士、博士研究生。1997年教育部進行專業調整,地圖學與遙感專業轉為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專業,2001年、2003年分別開始招收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在遙感、GIS、衛星導航方面先後有80餘人獲博士學位,200餘人獲碩士學位,出站博士後42人。2006年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工學)博士學位授予權獲得批准,博士後流動站於2009年正式設立。
攝影測量與遙感學科一直處於國內前列,尤其在遙感學科發展方面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影響力, 在航空遙感系統、無人機載荷驗證、定量遙感、微波遙感、遙感信息處理與分析、數字成像系統等方面形成了特色。
衛星導航是大地測量學的主要基礎支撐,目前在國內有一席之地,是科技部中歐衛星導航合作培訓中心、教育部衛星導航聯合研究中心、國防科工局衛星導航應用論證平台依託單位;固體地球物理學專業是我國重點學科,其一級學科在國家學科評估中排名第一,其學科應用部分屬於大地測量學,近年有相當的研究與大地工程測量相關,與衛星導航部分教師一道,在我國大地測量方面形成局部優勢。
地圖學與GIS學科為國家重點學科,其所屬地理學一級學科在國家學科評估中排名第一。其中的GIS學科工程能力已經形成,如重大國防項目、數字城市重大項目等,成為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的主體力量。
上述3個學科(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攝影測量與遙感、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目前掛靠的國家、省部委級機構有:國家遙感中心技術培訓部,高校遙感技術與應用聯合中心(教育部批准正處級),北京市空間信息集成與3S工程應用重點實驗室(北京市批准)、教育部地球觀測與導航工程中心(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等。
「十一五」期間,本學科平均經費每年超過1500萬元教師人均超過60萬元,且80%以上項目是國家或國際合作項目。住房等後勤保障條件具備。 童慶禧 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高光譜遙感、定量遙感與應用 晏 磊 教授 高解析度遙感成像技術、遙感定標與偏振遙感技術、地學特徵導航與LBS應用技術 陳秀萬 教授 室內外無縫導航、數字減災與應急管理、GNSS遙感 郭仕德 教授級高工 3S+C(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通信)技術集成與應用工程 曾琪明 教授 微波遙感、定量遙感 李培軍 教授 遙感信息處理與應用、高解析度遙感

I. 求助 北大地質學(石油地質學)考研參考書是那些

北京大學相關信息,

可上學校研究生院官網,

或所屬專業之二級學院官網通知公告專欄查看。

或直接詢問這兩個部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