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湖南地質局654隊

湖南地質局654隊

發布時間: 2021-03-05 07:01:05

Ⅰ 從館藏地質資料看我國早期的地質工作發展變化

李 華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摘 要 筆者對全國地質資料館館藏新中國成立前編著的 8000 余種地質資料進行了系統分析、整理,發現這些資料概略勾畫出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地質工作發展的脈絡。尤其是我們的地質前輩在工作環境惡劣、技術裝備落後的情況下,艱難開展地質礦產調查及地質科學研究工作,為新中國成立後大規模開展地質礦產調查、礦產勘查、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地質資料 新中國成立前 地質工作 成果

0 引言

辛亥革命前,一些西方人士隨商務考察團對我國進行地質考察、調查。另外,日本人為掠奪中國自然資源進行了大量的地質勘測、開礦、修鐵路、辦工廠[1]。辛亥革命後,我國組建了自己的地質工作管理機構,組建了地質勘查隊伍,在我國疆土上開展了基礎地質、區域地質、礦產地質、地震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調查工作,積累了一批地質資料。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的地質工作可分為:①地質機構組建前外國人在我國的地質調查,由於日本對我國是侵略行為,所以在本文中單列小題論述。②我國組建地質機構後的地質機構進行的地質工作。

1 外國人在我國的地質調查活動

1.1 西方國家在我國進行的地質調查活動

1911 年辛亥革命前,中國還沒有自己的地質人員,也沒有建立自己的地質礦產調查部門或機構,沒有自己的勘查隊伍,中國近代早期的地質調查工作,基本都是外國人做的。

自 1829 年至 1911 年間,先後來中國進行地質調查、考察的外國人主要有俄國人、德國人、美國人、英國人、匈牙利人、印度人、法國人、奧地利人、瑞典人、瑞士人(表 1)。

1911 年前外國人在中國工作簡表 1[1]

續表

續表

1.2 日本侵華時期的地質工作

1905 年,日俄戰爭剛剛結束,設立了「滿洲產業調查會」,開始了對我國東北地區的所謂資源調查。他們組織帝國大學的小川琢治等人對撫順等地的煤田進行了調查。館藏 3800 余種日文資料中,有編制單位的日文資料約 126 余種,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滿洲產業調查會、南滿洲鐵道株式、滿鐵建立中央試驗所、國防資源調查部等調查機構。館藏 3800 余種日文資料,主要有區域地質調查資料、礦產地質資料、水文地質資料、工程地質資料、環境地質資料、物探地質勘查資料、綜合性地質資料等。

1.2.1 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館藏日本在侵華期間形成的區域地質調查資料主要為:1/40 萬、1/15 萬、1/10 萬、1/5 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這些資料主要集中在東北地區及山西大同煤田北部地區,如東北地區的區域地質調查資料(日文):1/40 萬奉天圖幅地質說明書、1/40 萬吉林圖幅地質說明書、熱河十萬分之一地圖三溝區及六溝區內礦產地調查報告、遼西省 1/10 萬地圖及礦產地調查報告。山西大同煤田北部的區域地質調查資料(日文):山西大同北部煤田白洞村地質圖幅說明書、山西大同北部煤田—裕豐炭礦地質圖說明書、山西大同北部煤田—永定庄地質圖幅說明書、山西大同北部煤田—常流水地質圖幅說明書等 12 幅資料。

1.2.2 礦產地質勘查調查資料

日本在侵華期間,日本人對我國的金屬、非金屬、能源等礦產資源進行了調查、勘查或開采。調查或開採的礦種有:鐵礦、石墨、炭礦、石材、水泥原料、油母頁岩、石灰岩、錳礦、金礦、石棉、雲母、黑鉛、磷灰石、石油、稀有元素、黃鐵礦、螢石、鋁土礦、石膏、活性白土、鎢礦、鉛礦、銀礦、亞鉛礦、綠柱石、銻礦、硅石、硝石、礬土頁岩、天然鹵水、銅礦、重晶石、石灰岩、白雲岩、岩鹽、菱鎂礦、耐火黏土、鉬礦、長石、汞礦、銅礦、紅柱石、片麻岩、錫礦、金紅石、電氣石、金剛石、鈾礦、鎳礦、硅藻土等礦種。我國目前開採的一些礦山及發現的一些礦產地,就是在日本侵華期間日本人進行了地質工作或進行了掠奪性礦產資源開采基礎上進行的。如鞍山一帶的鐵礦、營口—海城一帶的菱鎂礦、撫順一帶的油母頁岩等。

1.2.3 水文地質勘察、工程地質勘察

水文地質資料有區域水文、礦區水文、工業用水、城市供水等,館藏資料如:《北京市及其周邊的地下水》1576 號資料、《山東張店附近工業用水調查報告書》1544 號資料、《海河水質調查報告書》1594 號資料、《遼寧四平街附近新世代堆積層和地下水》3792 號、《北支炭礦坑內出水調查報告第一報》3853 號、2094 號資料等。

工程地質資料有堤壩工程、水力發電、鐵路工程等,館藏資料如:《山西汾河及滹沱河堰堤豫定地質調查報告》1495 號資料、《黃河三門峽發電地點踏查報告書》1595 號資料、《東北圖寧線北老松嶺隧道地質調查報告》5109 號資料等。

1.2.4 物探地質勘查資料

日本侵華期間,先後用電法、磁法、重力、地震等方法,對我國鐵礦、金礦、煤礦、硫鐵礦、銅礦、溫泉、地下水、鉛鋅礦、螢石等礦種進行了勘探。如:《河北省臨城煤田附近地震探礦調查概況報告》1366號資料、《吉林省九台縣九台街第 941 部隊地下水源電氣探礦報告》1395 號資料等。

2 我國組建自己的地質調查機構

2.1 農商部地質調查所(1928 年隸屬農礦部、1930 年隸屬實業部、1938 年隸屬經濟部)

1912 年南京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實業部設置了礦物司,其下設有地質科,由章鴻釗任科長。從此,中國政府有了主管地質工作的正式機構和專門人才。同年 4 月政府遷都北京,工商部礦政司,下設地質科,由章鴻釗任科長(1913 年 2 月後由丁文江任科長)。1913 年因工商部與農林部合並為農商部,9 月地質科改稱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培養地質人才的講習所),丁文江任所長。1913—1916 年,該所培養了中國近代首批地質人才 22 名(1913 年秋招生 30 名,1916 年 7 月結業時僅余 22 人,有 18 名正式畢業,4 名肄業)。18 名正式畢業生相繼投入地質調查所工作,成為中國近代第一批地質人才。

1921 年,丁文江赴北票煤礦任職,翁文灝代理所長至 1925 年,從 1926 年至 1937 年翁文灝任所長。1928 年至 1930 年地質調查所先後設置古生物研究室、新生代研究室、沁園燃料研究室、礦物岩石研究室、地震研究室、土壤研究室、地質圖書館、地質礦產陳列館等。

1938 年由黃汲清接替翁文灝任地質調查所所長。後因南京政府抗日戰爭失利,地質調查所也先遷長沙余家沖(1937 年 12 月至 1938 年 7 月),後遷至重慶北碚,隸屬於國民政府經濟部。為了區別於省地質調查所,1941 年夏將北碚地質調查所定名為中央地質調查所。

1940 年由尹贊勛接替黃汲清任代理所長,1942 年李春昱被正式任命為所長,周贊衡為副所長,直至1950 年。

2.2 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是 1928 年建立於上海的,1932 年 9 月遷南京。1937 年抗日戰爭爆發,該所經江西廬山、湖南長沙至桂林。1944 年桂林淪陷前,又經貴陽遷往重慶,直至抗戰勝利後的 1946 年復員南京。李四光始終任該所所長。

2.3 礦產測勘處

1940 年抗日戰爭期間,國民政府設立了礦產測勘處,起初稱為西南礦產勘測處,設於雲南昭通,後遷至貴陽,再遷至成都,抗戰勝利後 1946 年正式遷南京,改稱資源委員會礦產勘測處,一直由謝家榮任處長。

2.4 地方地質調查所或地質工作機構

1923 年,河南地質調查所成立,數年後停辦,1931 年又恢復,吳藹辰、陳樹玉、張人鑒、魏中谷先後任所長。1925年,雲南省實業廳地質調查所成立,朱庭祜任所長。1927年,兩廣地質調查所成立,朱家驊、潘鍾詳先後任所長。1927年,湖南地質調查所成立,李毓堯、田奇雋任所長。1928年,江西地質調查所成立,盧其駿、尹贊勛、高平先後任所長。1932 年,中國西部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成立,設立於重慶北碚,常隆慶任所長。1938 年,四川地質調查所成立,設立於重慶,李春昱、侯德封、常隆慶先後任所長。1936 年,西康地質調查所成立,設立於康定,張伯顏任所長。1940 年,福建地質調查所成立,設立於福建省建設廳地質土壤調查所,後改稱地質調查所;1944 年,新疆地質調查所成立,王恆升任所長。1944 年,寧夏地質調查所成立,李士林任所長。1935 年,貴州地質調查所首建,朱庭祜任所長,1946 年重建,由樂森尋任所長。1946 年,台灣地質調查所成立(接收台灣之日本地質調查所而建立),畢慶昌任所長。1940 年,陝甘寧邊區地質礦冶學會成立,設立於延安,武衡任會長。1946 年,東北工礦局成立於雞西。

3 我國前輩地質工作者的主要成果

3.1 基礎地質調查

3.1.1 地層

《河北薊縣東陵及興隆縣一帶地質調查報告》1090 號資料,是高振西 1931 年建立的「薊縣剖面」手稿。這一研究成果經過長時間的考驗,被證明是一個劃時代的有國際影響的基礎研究性質的重大貢獻[2]。他建立了薊縣的中國北方「震旦系」(中上元古界)標准剖面(第一個國家級地質自然保護區)。

3.1.2 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譚錫疇於 1924 年完成了中國第一幅《1/100 萬地質圖—北京濟南幅》5137 號資料;王竹泉於 1926年完成第二幅《1/100 萬太原榆林幅說明書》5139 號資料;李捷於 1929 年完成第三幅《1/100 萬南京開封幅說明書》5138 號資料。新中國成立前夕,由黃汲清主編的《1/100 萬區域地質圖》12044 號資料,由 14個圖幅構成,即,漢口幅、長沙幅、太原幅、南京幅、青島幅、桂林幅、廣州幅、北京幅、西安幅、上海幅、福州幅、重慶幅、昆明幅、天水幅;1945年至1948年,在黃汲清的指導下編制完成了《1/300萬中國地質圖》12857 號資料。這些區域地質調查報告較清楚地反映了我國新中國成立前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的概貌[3]

3.2 礦產地質調查及礦山發現資料

3.2.1 礦產地質調查資料

王竹泉1917年著有《山西平盂潞澤煤鐵礦地質》978號資料;黃汲清、徐克勤著有《江西萍鄉高坑煤田》394 號資料;潘鍾詳、王竹泉 1933 年著有《陝北油田》340 號資料。我國目前開採的礦山,有相當數量是在新中國成立前發現或進行過地質工作的。

3.2.2 礦山發現資料

3.2.2.1 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的發現資料

1940 年 8 月至 11 月,常隆慶、劉之祥到康滇邊區做地質調查,途經鹽源、鹽邊弄弄平、攀枝花進入雲南華坪、永勝等地,編寫了《康滇邊區之地質與礦產》3822 號資料。這是攀枝花釩鈦磁鐵礦礦區的首份發現資料。劉之祥 1940 年 11 月編寫的《康滇邊區之地質與礦產》的引言中記載:「礦產方面,其最有價值者當屬鹽邊縣攀枝花之磁鐵礦,儲量可達 1000 萬噸之上,居寧屬第一,亦全國不可多得之大礦。」3.2.2.2 江蘇賈汪煤田的發現資料

《江蘇銅山縣賈汪煤田地質》2750 號資料,是謝家榮發現賈汪煤田的首份資料。

煤層長 4000 至 7000 米,寬 800 米至 3000 米,估算總儲量 12182.8 萬噸。3.2.2.3 新疆油田的論述資料

黃汲清在新疆調查時編著了石油地質資料,包括《南疆油田調查略記》742 號資料、《新疆烏蘇縣獨子山石油及煤氣礦床說明書》743號資料、《新疆庫車銅廠油田》3996號資料、《新疆溫宿縣塔克拉克油田》3997 號資料、《新疆 [ 獨山子區 ] 烏蘇獨山子油田》4565 號資料、《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738 號等。

黃汲清 1943 年 9 月編寫了《新疆油區地質調查報告》英文稿,文中依據新疆的主要生油系為侏羅系及第三系,均屬陸相沉積的事實,明確提出大型盆地陸相生油和多層系、多期生油的假說[4],並認為生油和儲油地層也是多旋迴發展的。因此,陸相中、新生代盆地應是找油氣的主要對象。3.2.2.4 雲南磷礦的發現資料

《雲南磷礦之發現經過與概況》654 資料,是程裕淇於 1939 年編著的。程裕淇在昆陽中邑村發育的震旦寒武系地層中,系統地採集了被一些人認為是鋁土礦的岩石標本,經化學分析,發現此種岩石 P2O5含量高達 30%。3.2.2.5 大同煤田

對大同煤礦的最早調查應首推我國地質工作前輩王竹泉,他自 1917 年開始對山西全省煤田進行了系統調查,歷時 10 余年,根據野外調查的第一手資料,編制出 1/10 萬地質圖;並按煤田分布將山西全省劃分為 7 大煤區、32 個煤田,每個煤田都按照其分布范圍、含煤地層、煤層、煤質以及分煤種進行儲量計算,編出山西省最早的煤礦志《山西煤礦志》。首先發現這是一個含有石炭二疊紀及侏羅紀兩組含煤地層並存的煤田,從而擴大了大同煤田的煤炭儲量。這些資料對了解山西煤礦以及勘探開發都是難得的綜合資料,對當今山西煤田普查勘探仍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3.3 物探地質勘探資料

秦香菱、李善邦、翁文波、趙仁壽、顧功敘、張鴻吉、王子昌等用電法、磁法在甘肅玉門油礦、貴州水城縣觀音山鐵礦、四川綦江麻柳灘鐵礦、貴州赫章縣鐵礦山、雲南巧家縣湯丹銅礦、雲南安寧縣砂場鐵礦、雲南巧家縣落雪銅礦、雲南會澤縣黃鐵礦、雲南會澤縣礦山廠鉛鋅礦、雲南個舊縣老廠錫礦、雲南昭通縣褐炭田等礦山進行物探勘查工作,編寫了《試用磁秤探測四川綦江麻柳灘鐵礦報告》692 號資料,這是我國物探地質學家李善幫、秦香菱,於 1939 年編著的首份物探資料。

3.4 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資料

最早的水文地質調查,是章鴻釗 1926 年對我國溫泉進行的調查,編著有《中國溫泉之分布》7749 號資料;工程地質調查方面:宋希尚、曹瑞芝等 1933 年著有《揚子江上游水力發電勘測報告》2008 號資料;報告認為:自宜昌以上,始有利用之可能。宜昌以下,不能發展水力。宜昌附近有葛洲壩及黃陵廟兩處,堪以建壩設廠。巫峽前後百餘千米,水位漲落差度太大,不宜建壩,奉節以上,重慶以下,頗有若乾地點,可以利用。

3.5 甘肅大地震調查資料

《調查甘肅地震意見》7748 號資料、《調查甘肅地震大略報告》7755 號資料、《甘肅地震考節要》7756 號資料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翁文灝於 20 年代初期調查甘肅大地震時,編著的地震調查資料。對1920 年 12 月甘肅大地震的成因及造成的損失進行了調查研究,提出了防治計劃。

4 結語

上述資料,僅是全國地質資料館珍藏我國早期地質資料的「一小部分」,它記載了舊中國時期,國內、外地質學家尤其是我國地質學家,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展了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地質勘查,並對地層系統、構造地質進行了研究,為新中國成立後大規模開展地質礦產調查,礦產勘查、開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們要以中國地質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自豪,他們的光輝業績將激勵我們為中國的地質事業努力奮斗。

Ⅱ 湖南省地質中學的高考榮譽

學校有3000多名學生在全國、省、市所舉辦的數、理、化、生奧賽以及音、體、美、作文、科技小製作等競賽中獲獎。學校已成為國家CUBA訓練基地,籃球隊多次獲省、市中學生籃球競賽的冠、亞軍;武術隊連續八年獲全省團體冠軍的好成績。公費生本科上線率保持在98%以上。有一百多名學生考入國內一流高校;有1000多名學生考入各類高校。
學校中、高考成績均在全省名列前茅,初中畢業合格率達97%以上,高考本科上線率68%以上。
2012年高考學校再創佳績。1、高0901班劉弼城同學取得高分654分(文科),全省排名第31名。2、全校600分以上的同學共36人。3、全年級參考人數為760人,一本上線人數為225人,二本上線人數為172人,三本上線人數為200人。 其中,高考成績特別突出的班級有:高0904(理科)班一、二本上線率為100%,其中一本上線率為92.7%(該班55人參考,51人上一本,4人上二本);高0903班(文科)一、二本上線率為93.02%,其中一本上線率為44.2%;高0902班(理科)一、二本上線率為89.8%,其中一本上線率為53.1%;高0901班(文科)一、二本上線率為87.8%,其中一本上線率為46.3%。4、全年級高考上線率為100%,其中本科上線率為78.6%,公費生本科上線率為100%,再次呈現出「全年級班班有一本,公費生人人上本科」的喜人局面。
2013年高考學校再創佳績。1、全校600分以上的同學共13人,最高分638分(理科)。2、全年級參考人數為706人,一本上線人數為149人,二本上線人數為152人,三本上線人數為199人。其中,高考成績特別突出的班級有:高1001班(理科)一、二本上線率為97.5%,其中一本上線率為85%;高1002(文科)班一、二本上線率為100%,其中一本上線率為96.97%;高1004班(文科)一、二本上線率為80%。3、全年級高考上線率為98.86%,其中本科上線率為70.82%。公費生本科上線率為100%,其中一、二本上線率為98.63%。
學校先後被評為省重點中學、省示範性高級中學、省文明單位、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省優秀事業單位法人、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省職業道德十佳單位、省重點中學理事單位,湖南省群眾體育運動先進單位、湖南省無線電測向、籃球運動傳統項目學校、全國無線電測向重點單位、中國學生定向協會首批會員單位、中國發明協會中小學創造教育實驗基地、中國基礎英語素質教育實驗基地、全國十一五規劃課題實驗單位等。
2014年高考佳績
高1115班一本上線率100%,上600分的人數為28人,最高分文670分。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