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學地質地貌實習
A. 西南大學免費師范生教學實習怎麼安排
教學實習安排在大三,有的專業是上學期,有的專業是下學期,有的專業分上學期和下學內期分容批次去,因為專業人太多。就實習地點而言,可以回自己所在省實習(這是少數,要自己聯系),學校安排的大多數在重慶市,有少部分在四川,貴州,還有少部分去新疆或者西藏頂崗實習。(打字不容易,望採納,有什麼問題請追問)
B. 地質地貌實習報告應該包含哪些內容
一、實習地點概況
二、實習時間和人員
三、實習內容
四、實習的收獲
五、實習中出現的問題
基本上都是按此順序寫的,詳細內容得看你自己了。
C.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怎麼樣
我對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園不太了解,但經過多方資料分析,我下的結論應該是還可以。
我們班的學生一般要求的都是211工程大學為高考底線,對河南來說,最少要600分以上,西南大學我看了,分數線平均在620左右,可以稱作好學校。其次是地理科學學院,以下資料作為參考,中等偏上還算可以。如果想要更好的學校,不妨再看看其他大學,例如: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自然地理南京大學,蘭州大學人文地理中山大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南京師范大學,武漢大學
師資力量地理科學學院師資力量雄厚,設備儀器先進,圖書資料齊全,是國家在西南地區培養高校、中學地理師資和從事自然地理、第四紀地質、區域地理、城鎮規劃、土地管理、房地產經營管理、旅遊開發與資源環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應用等方面專門人才的重要基地。目前全院教職工85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教授15名、雙聘教授2名,副教授24名,講師及助教20名、教輔行政人員20餘名;其中博士生導師6名(含2名雙聘教授),碩士生導師26名(含5名雙聘教授);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8名、碩士學位的25名,博、碩士學位人數佔主講教師比例的89.83%。學院現有各類在讀學生1570餘人,其中研究生260餘人;擁有氣體穩定同位素質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激光粒度儀、液相色譜儀、離子色譜儀、數字化儀、激光測距儀、數字經緯儀等一批先進的實驗儀器和設備,各類中英文藏書1.3萬冊、期刊330餘種。專業學科學院下設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規劃、地理信息與工程三個系;已有地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自然地理學博士點以及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第四紀地質學4個碩士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被列為重慶市首批省級重點學科;現有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三個本科專業。擁有自然地理、地理信息系統、岩溶環境三個實驗室以及岩溶環境與石漠化治理、亞熱帶生物地理、西亞地理、區域經濟、國土資源等研究所。
D. 西南大學人文地理研究生就業方向
1、先從興趣愛好考慮:地理學專業方向分為三支:自然地理學(研究方向有水文、地貌、氣候、生物、泥炭等)、人文地理學(研究方向有城市規劃、區域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等)、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方向有地圖、遙感、GIS等)。樓主是學經濟學的,初步建議考慮人文地理學,當然其他二支也絕對可以學。具體考試科目不同招考學校也不同,建議進一步咨詢,有的放矢。
2、再從從就業方面考慮:
1、中學教師(初中、高中地理教師)
2、大學教師(城鄉規劃、旅遊方向,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
2、城鄉規劃研究院(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
3、國土資源廳(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城市規劃等)
4、公司(例如大名鼎鼎的北京超圖信息公司等,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研究方向主要為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等)
5、水文水利廳(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等)
6、環境保護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研究方向為綜合地然地理等)
7、氣象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研究方向為氣候學等)
8、研究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各專業均需求)
9、其他就業方向(本人尚未了解到的) 以上涵蓋地理學碩士三大方向,包括人文地理學,具體就業方向,一方面跟你所選「研究方向」有關,人文地理學下轄城市規劃;區域經濟;人口、資源與環境等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具體就業方向也不是極其嚴格,跨研究方向就業的也大有人在)
這樣可以么?
E. 重慶西南大學是什麼時候實習
這個,你還是問問學校的吧!不同專業、不同的實習種類,時間有不同安排吧。
麻煩採納,謝謝!
F. 西南大學大三免師2020年春季實習如何安排
你們的一個春季實習的話是學校整體安排的,如果說沒有安排的話,應該是有一個實習證明就可以。
G.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實驗平台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實驗教學中心 是一個面向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GIS和其他相關專業本科學生開展地理學實驗與實踐技能及研究方法教學的平台。
1952年10月12日,西南師范學院地理系成立,實驗室作為教學、科研平台也隨之成立,成立之初即建立了包括土壤、地質、植物、測量、水文、地貌和氣象在內的自然地理實驗室,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也初具規模,形成了在西南乃至在全國都有影響的地理科學實驗教學體系。成就了一批如盛敘功、楊定中、林志遠、徐茂其等相當有影響力的地理專家。1999年以後,在中科院院士袁道先教授的帶領下,地理科學教學科研水平大幅提高,獲得了地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自然地理學博士授權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第四紀地質學4個碩士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被列為重慶市首批省級重點學科。2007年地理大樓建成並投入使用,為了培養高素地理教師以及適應社會需求的自然地理、地理信息、城鄉規劃方面的應用型人才並滿足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實驗中心繼續投入,並優化設備配置,利用各種科研項目與教學相結合,開展各種創新活動。至此,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實驗中心已經成為擁有完善的配套設施、先進的實驗儀器、雄厚的科研和教學實力,在地理學教學和實驗方面據有顯著優勢的先進實驗中心。
中心實驗中心佔地面積3000m,固定資產總價值1500多萬元,面向8各專業的學生開設必修和選修實驗課程28個,項目共計203個。中心下設植物實驗室、土壤實驗室、地質實驗室、氣象站、天文館、地質館、地理教學法實驗室、測量實驗室、遙感實驗室、地理信息系統實驗室、岩溶環境實驗室、地球化學與同位素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第四紀實驗室等14個實驗室,建設有金佛山、青木關、縉雲山、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實習基地以及雲貴川綜合實習基地。每年承擔1200名學生的123556實驗實習課時。
實驗中心顧問袁道先院士和主任謝世友教授極力倡導地理學教育要重視動手實踐,讓學生積極參與科研和實踐,注重提高實驗教師的水平和能力。地理科學實驗示範中心共擁有專/兼職實驗教/技師及管理人員51人,其中擁有副高以上職稱的教職人員佔57%以上,擁有博士學位的教職人員佔67%以上。在學校和學院支持下,中心教職工共同努力,出版《基礎地理信息獲取方法與應用》和《地理信息系統基礎與實驗教程》兩部實驗教材,另外自編實驗教材8部;獲得省市級科學進步獎9人次;承擔教改和科研項目5項。此外還開展本科生創新基金44項,其中兩項獲得學校表彰。
在學校和學院的重視和支持下,地理科學試驗示範中心本著「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並重、鞏固基礎地學知識、培養現代分析技能、啟發科研創新意識、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地理教師以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地理信息、城鄉規劃類應用人才」為出發點,堅持「著眼地球系統 培養實驗技能 開拓創新精神 和諧人地關系」的教學理念,以培養「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目標定位,向「立足重慶、輻射西南、服務全國、面向世界」長遠發展目標奮斗。 西南大學地球化學與同位素實驗室成立於2005年11月,附屬於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主要開展以碳酸鹽為核心的,包括洞穴沉積物、湖相沉積物、鈣泉華、珊瑚、海相有孔蟲殼等記錄的全球變化研究,以及岩溶地區地下水、地表水、土壤、湖泊等領域的生態環境演變研究。實驗室學術團隊擁有科學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2人,固定研究人員5人。並且與國內以及美國、以色列等國家和台灣地區的同行保持密切的學術交流,與世界一流科學家開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
實驗室新購置了一批先進的科研設備,能滿足地球化學與同位素研究工作的需要。主要的大型儀器有:Finnigan ELEMENT XR激光進樣高分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LA-ICP-MS),連接New Wave Research UP213-AI激光銷蝕進樣系統;Finnigan Delta V IRMS氣體同位素質譜儀,連接Kiel IV 碳酸鹽樣品自動進樣系統、GasBench II 水樣測量系統、EA/Conflo III元素分析儀。能夠測量碳酸鹽中的碳氧同位素、水樣中的H、O、C(DIC) 同位素、有機物中的H、C、N、S同位素。Perkin-Elmer Optima 2100 DV ICP-OES(電感耦合等離子光譜儀),能夠測量73種常量和微量元素。
H. 實習區地質現象概述有哪些
了解和掌握實習區域的區域地質概況之後,接下來將進行野外實習的具體准備工作。按照野外作業的規定,實慣用品包括:「野簿」(野外工作簿)、地質錘、羅盤、放大鏡、地質包、三角尺、量角器、鉛筆、繪圖筆和橡皮等。一般要求5~6個人分為一組,成員中要根據身體狀況合理搭配。女同志不能集中於一組,這樣便於野外工作中互相幫助,除野外實習工具外,也要根據實習的季節,實習區域地理氣候特徵等情況,做好生活用品的准備。如夏季多蚊蟲,可以考慮攜帶蚊帳,野外工作主要靠步行,為方便於行走應攜帶運動鞋和野外工作服及洗漱用品,同時准備一些常用葯品,感冒葯、暈車葯、正骨水、創可貼、蛇毒葯、清涼油或風油精和消炎葯等,以備途中可能發生的常見疾病。
A.基岩海岸海蝕地貌特徵在實習區內,海岸的基岩為花崗質岩石。據地質學者研究,這些花崗岩的成因是屬於岩漿作用類型,在新太古代花崗岩遭到晚期岩脈的侵入,後期又遭到了強烈的變形和變質的改造。主要礦物有石英、長石,還有黑雲母、角閃石等。其顏色為淺灰色、灰白色,中、粗粒花崗結構,其構造呈塊狀,在岩石中可以見到暗色片麻岩和角閃岩等包體,並普遍發育著後來侵入的淺色偉晶岩脈和石英脈。這些是實習區海岸基岩的岩石學特徵。
在海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海岸岩石呈現出各種形態,並伴有因坍塌而成的破碎的礁石。這些都是由於海岸波浪運動而形成的海蝕作用的特徵。當我們站在海邊,看著海浪由遠及近,一排排地向岸邊推進,海浪擊打到岩石上,飛濺起白色的浪花,令人心潮隨之起伏,激動不已。這種現象就是海岸的波浪運動,久而久之,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海浪就雕琢了海岸千奇百怪的模樣,這種現象就是海蝕作用的結果。
基岩海岸的波浪一般都是拍岸浪的形式。由遠及近,波浪的形態從對稱、波高低、波峰線不連續,逐漸過渡到不對稱、波高增大、波長減小、波峰線連續的波形,最後與海岸的岩石相撞形成驚濤駭浪,這就是拍岸浪。實習老師告訴我,拍岸浪使波浪的能量瞬間消耗在被撞擊的岩石上,使岩石遭到破壞。這種形式一次次地反復,無休止地運動,由此形成了各種海蝕地貌。
我問實習老師,海浪的運動形成海蝕作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被侵蝕的海岸為什麼會出現那麼多形狀各異的形態呢?她笑著看了看我,眼神中帶有可以察覺到的欣慰。她告訴我,基岩海岸被侵蝕作用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波浪的能量逐漸消耗於被侵蝕岩石的過程。在拍岸浪的長期作用下,基岩被不斷地沖刷,拍打而出現碎裂,逐漸形成了海蝕凹槽和海蝕溝等海蝕地貌。海蝕凹槽在不斷擴大的同時,凹槽上部的岩石缺少了支撐的基礎,重力失去了穩定性,最終造成岩石的崩塌,這就形成了比較陡直的海蝕崖。拍岸浪是在時間的長河中無休止地運動著,海蝕作用也不間斷地進行,這就會形成新的海蝕凹槽,海蝕凹槽不斷地擴大,則又形成新的海蝕崖。這種作用的結果,造成海蝕崖朝著陸地的方向不斷地節節後退,陸地前方的海岸帶寬度則不斷地增大,由此形成了一個微微向海洋方向傾斜的波切台。隨著波切台的不斷拓寬,前進的波浪在到達海蝕崖之前,它的能量也就被逐漸消耗掉,直至波浪沒有足夠的能量破壞海蝕崖的基底時,就不會再出現新的海蝕凹槽,最後波浪對基岩海岸的侵蝕作用達到了一個平衡狀態。在這個平衡狀態沒有到來之前的海蝕作用的全過程會形成各種各樣的海蝕地貌。比較常見的有:海蝕凹槽、海蝕溝、海蝕崖、海蝕柱、海蝕岩礁、海蝕岩垛、海蝕穹、波切台等。
B.基岩海岸海洋生物特徵在實習區的基岩海岸潮間帶(潮間帶指潮汐漲落的空間地帶)有豐富的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大多數固著在基岩的表面,隨著潮汐漲落的規律有良好的分帶性。如藻類、鹿角菜、海白菜以及海葵等大多分布在下部;牡蠣、笠貝、銹凹螺、紫貽貝、荔枝螺等大多位於中部;又如海蟑螂、藤壺、短濱螺等多在上部。所謂的上、中、下帶的區分實際上並沒有嚴格的界線。除上述海洋生物之外,還有褐藻、紅藻、苔蘚蟲、有孔蟲、石龜、介形蟲以及多毛類等生物也可以在基岩海岸中見到。螃蟹類的生物通常活動於岩石縫隙間,而魚、蝦、海星等生物則主要生活在海水中。
關於基岩海岸中常見的生物特徵描述如下:
?海蟑螂學名海岸水虱(Ligia exotica),又名海蛆,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黑棕色,常與岩石顏色相近,具保護色作用。扁橢圓形,長3~4厘米,長寬比約為2。頭部短小,眼睛大而圓,位於頭部兩側,胸肢7對,2個觸角,體後1對長尾肢,末梢二分叉。爬行速度快,成群結隊生活在高潮線及潮上帶岩石中。
?藤壺(Balanus)
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蔓足亞綱,藤壺科。固著基岩表面生活,殼體外有6塊堅硬鈣質殼板,頂部一對背板和一對盾板組成口蓋。其中個體較小的小藤壺生活在高潮線附近,殼體被腐蝕呈灰色或暗灰色。個體較大的藤壺生活在潮間帶的中、上位置,灰白色,殼板上具有縱肋。
?短濱螺(Littorina brevicula)
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黑褐色,夾雜白、黃色斑,殼頂紫褐色。殼體小,似球狀,殼口卵圓形,螺層約6層,結實。螺層上有4~5條螺肋,體螺環的螺肋約10條,粗細不一。螺層中部擴張,形成較明顯的肩部。主要生活在潮間帶的上、中部,以足絲固著在岩石表面上,成群出現。
?黑偏頂蛤(Modiolus atrata)
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殼表面呈黑色,殼內淡藍色。貝殼個體很小,近三角形,殼頂偏向背緣而得名。腹緣略凹,背緣呈弓形,後緣圓形。足絲淡黃色,極細軟。主要生活在潮間帶的上、中部。
?牡蠣學名僧帽牡蠣(Ostrea cucullata),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殼體大多呈不規則三角形,殼頂小尖長,兩殼不對稱,終生以左殼固著生活在岩石表面。左殼大,呈帽狀(故得名「僧帽」)。右殼平如蓋,表面具同心環狀鱗片,顏色為黃色或暗紫色,殼體內部呈灰白色,肌痕大,位於中央偏上。鉸合部呈三角形,韌帶槽狹長,呈銳角三角形。牡蠣主要生活在潮間帶中、上部,但個別可達潮下帶。退潮後牡蠣雙殼緊閉,靠殘留水體維持生命。牡蠣肉質鮮美,殼體易損傷皮膚。
?笠貝(Acmaea)
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灰青色,灰黃色。殼體小,斗笠狀,殼體薄,周緣完整呈卵圓形,無螺旋部。殼頂高起,位於近中央而稍向前方。殼頂較鈍,常被磨損。殼邊常有三角形放射狀棕褐色帶,殼內白色,有棕色斑塊。以寬大的肉足吸附在岩石表面,較結實。主要生活在潮間帶的中、上部。
?海葵屬於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小東山海岸常見的類型屬於綠海葵(Sagartia leucolena)。外形呈圓筒狀,口盤部中央有口,周圍分布許多觸手,數目約是5或6的倍數。以蕊盤分泌物附著在岩石表面上,當觸手伸開時呈現葵花狀,故取名海葵。
?海白菜學名石蒓(Ulva lactuca),屬於綠藻植物門。綠色,葉片狀。由兩層細胞組成,莖很短,基部有盤狀體固著在岩石表面上。主要分布於潮間帶下部。
?海帶又名海草,屬褐藻門,海帶科。呈單條分支管狀,管壁由一層細胞組成。幼體以基部固著在岩石表面生活,長大後隨波逐流漂浮在水中生活。
?鹿角菜又名鹿角、猴葵等,屬褐藻門。藻體綠色,下部橫卧,上部直立。直立的部分呈圓柱狀,叉狀分支,一般高達10~30厘米,生活在潮間帶下部。
?銹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
軟體動物門,腹足綱。貝殼圓錐形,堅厚。螺層約7層,各層微顯膨圓。殼表面密布細線狀的螺旋紋和粗大的向右傾斜的放射肋,生長紋細密,與斜的放射肋成十字交叉。表面黃褐色,有鐵銹色斑紋。殼口斜,呈現馬蹄形。生活在潮間帶中、下區的岩石間,以藻類為食。
?脈紅螺(Rapana venosa)
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個體大,螺層6級,螺旋部矮,體螺環中部寬大,基部收窄。殼面密生較低的螺肋,粗細均勻。縫合線較淺,每層靠上部由連續的螺肋形成肩角。殼色為黃褐色,有棕色或紫棕色的斑點。殼口很大,內面杏紅色。外唇邊緣隨殼面的粗肋形成犄角,內緣具多褶,內唇弧形,上部薄,下部厚,向外伸展與綳帶共同形成假臍。生活在數米或十餘米水深的淺海泥沙碎貝殼質海底,其幼小個體則常見於潮間帶岩礁間。
除了上述海洋生物之外,還有褐藻、紅藻、苔蘚蟲、石龜、有孔蟲、介形蟲和多毛類等生物通常也生活在基岩海岸中。此外,螃蟹類生物通常活動於岩石縫隙間,魚、蝦、海星等生物主要生活在海水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小東山一帶基岩海岸的沉積物中常含有一些沙質海岸海洋生物碎片(例如舟蛤、菲律賓蛤、櫻蛤、毛蚶等),而這些生物碎片的原生物通常不生長在基岩海岸。
C.沙質海岸海洋生物特徵沙質海岸的形成也是由於波浪作用導致的。波浪的作用能夠引起接近海岸地帶的沉積物的運動,這就是搬運和再沉積的過程。當激浪沖擊海岸時,會形成向陸地前進的水流(稱為進流),當前進的水流沖向海岸時就會把水下的砂、礫等物質搬運到岸上,當退回外海方向的水流(稱為迴流)運動時,部分砂、礫又被搬運回水下。進流與迴流的往返作用,使砂、礫在運動中被磨圓並且得到了篩選,一部分在海岸形成礫灘、沙灘或沙坎;另一部分則在離海岸有一定距離的水下沉積下來,成為平行於海岸的沙堤或沙壩。所謂的沙質海岸就是這種作用的結果。
由於生存條件的不同,實習區內沙質海岸的海洋生物與基岩海岸的生物則有著非常大的不同。
?螺(Umbonium)
屬於軟體動物門,腹足綱。殼面光滑,淡棕色,夾紫或紫棕色波狀放射狀花紋。殼體呈圓錐形,低而寬。殼質結實,7個螺層。螺旋部低,縫合線淺。殼口近四方形,殼底平坦,臍孔被一白色胼胝掩蓋。主要生活在潮間帶中、上部。
?毛蚶(Arca subcrenata)
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白色殼體,常有褐色、棕色絨毛,殼皮厚(故得名「毛」蚶)。殼體中等大小,堅厚。長卵圓形,左、右兩個殼體不等,右殼略大。背側兩端顯稜角,腹緣前端圓,後端稍延長。殼頂突出,向內捲曲。表面放射肋凸出,肋條數量約35個。肋上顯有方形小結節,尤其出現在左殼。前閉殼肌痕馬蹄形,後閉肌痕卵圓形。幼體毛蚶可用足絲附在海藻或岩石上,成長後移入泥沙淺埋,水管不發育。主要生活在潮間帶有淡水注入的泥沙中。
?竹蟶(Solen)
屬於軟體動物門,雙殼綱。黃色外殼皮,柱狀或長卵形。兩殼相等,殼壁脆薄,殼頂低,韌帶在外方。主要生活在潮間帶的下部泥沙灘中,穴居很深。
?灘棲螺(Batillaria)
軟體動物門,腹足綱。黃褐色,殼口局部呈色環帶。殼體呈小錐形,小而結實。螺層12~13 層,縫合線明顯。各螺層寬度增加均勻,體螺環較短小。殼口卵圓形,有較短的前溝。主要生活在潮間帶,退潮後通常爬向淺的積水處,數量多,密度大。
?紫貽貝(Mytilus elis)
軟體動物門,雙殼綱。貝殼一般呈楔形,兩殼對稱,半內韌帶長,鉸合齒退化成小結節,前閉殼肌消失,生殖腺擴展到外套膜。殼頂位於貝殼的最前端,貝殼長度不及寬度的兩倍。
?馬糞海膽(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
棘皮動物門,海膽綱,外形似馬糞,大棘短而密集。殼板縫合線上無凹痕。體色變化較大,有綠色、紫色、灰紅、灰白、褐色和赤褐色。生活在潮間帶岩石下和石縫間。
?海燕(Patiria pectinifera)
棘皮動物門,體較大,腕短,體盤大,緣板小,背板上有顆粒狀小脊,背骨板成疊瓦狀排列。生活時背面顏色鮮艷,口呈橘黃色。
?寄居蟹(Diogenes sp.)
寄居在螺殼或貝殼內。生活於潮間帶底棲爬行。若在泥沙灘上運動,往往留有爪痕。
?舟蚶(Arca navicularis)
貝殼結實,近長方形;當兩殼合起,殼頂向上時呈舟狀。前方短,後方長,殼面中部稍壓縮;前端圓,後端略呈節形,中部稍凹,背緣直,腹緣稍凹形成腹孔。殼面黃白色,具紫紅色花紋。放射肋規則,在前部和後部粗壯,中部則細弱,具有不很明顯的結節。殼頂突出,彎曲;兩殼頂距很遠;韌帶面寬而平,背有棕黑色表皮,並具有菱形溝。殼內面色紫,鉸合面狹長,齒短而密。前閉殼肌長卵圓形,後閉殼肌長方形。生活在6~24米深的岩礁間,用足絲附著他物。肉可食。
?布紋蚶(Arca decussata)
貝殼橢圓形,扁平,殼頂稍凸出,互相接近,位於前方,約相當於殼全長的1/4處;貝殼表面同心生長脈相當凸而密,與放射肋相交呈布紋狀。殼表面白色,背有棕黑色毛發狀表皮。鉸合面窄,前後兩側比中央寬,齒較大而稀,片狀,中央則較小,兩側較大。前閉殼肌痕橢圓形,後閉殼肌痕大。生活於淺海,用足絲附著於岩石、珊瑚礁的縫隙中或其他貝殼上。肉可食,貝殼可燒石灰。
我們在這里介紹的是實習區內旅遊者可見到的海洋地質現象。實際上在實習區內還有如岩漿作用、河流、地下水地質作用、地質構造等現象。這些現象還是留給地質學家們去觀察和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