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揚地質局的新聞報道
⑴ 關於工作新聞報道
在第一煉鋼廠煉鋼爐前,鋼花四濺,映紅了整個車間,生產形勢喜人。在搖爐操作室里,版董事長向職工詢問生權產情況;在會議室里董事長與幹部職工座談。該廠去年共生產合格鋼1995221噸,噸鋼成本降低50多元,並且在轉方式、調結構過程中,銳意進行工藝技術創新,研發生產一批批高附加值品種鋼取得顯著成績。董事長對一煉鋼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他說,從去年的指標來看,煉鐵、燒結、第一煉鋼廠、焦化廠等單位降低生產成本的幅度最大,我們的采購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也大幅度降低,研發生產銷售高附加值品種鋼創造了歷史最好水平。我們要認真總結經驗,充分發揮我們的優勢,趁勢而上,把企業做優、做強。
⑵ 一篇新聞報道
據報道,4月3日上午,為了發動社會力量偵破3月19日某駐渝部隊營房哨兵遭歹徒持槍回襲擊案答件,重慶警方向社會公眾懸賞60萬元徵集破案線索。 而此前,懸賞金額的紀錄由湖北省黃岡市公安局保持:2009年3月24日,為盡快偵破發生在一年多前的紅安「12·26」8人被害案,黃岡警方公開懸賞50萬元。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警方對於重大、疑難、復雜案件而實行的通緝懸賞破案機制。
⑶ 關於今天的新聞報道
具體內容見網站:
春節過後,閔行區一家企業先後以各種理由先後辭退了近十位版員工。權而對於企業的做法,員工紛紛表示不能接受,認為這是故意尋找借口,強行裁員。來看記者的報道。
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的網站
http://www.smg.cn/Index_News/newsDetail.aspx?newsID=50281&serialno=001&sid=421
⑷ 弘揚地礦「三光榮」傳統唱響地礦文化主旋律
歐德琳
(貴州省地礦局 貴陽 550004)
摘要 貴州地礦文化,根植於貴州高原,獨具地礦行業特色,是以 「三光榮」精神為核心、以「找礦興黔」為精髓的文化。30年來,出作品,出人才,建陣地,獲殊榮,形成了獨特的「貴州地質文化現象」。為國土資源文化和貴州多彩文化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關鍵詞 「三光榮」貴州 地礦 文化
地礦文化是地礦事業的命脈,是地礦職工的精神家園。貴州地礦文化,作為根植於貴州高原獨具地礦行業特色、富有生命活力的文化現象和文化成果,形成了以「三光榮」精神為核心、以「找礦興黔」為精髓的地礦文化,激勵著一代代地礦工作者,丹心獻貴州,辛勤探寶藏,當好先行兵,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保障。
貴州省地礦局作為全省地質礦產勘查與研究的主力軍,建局56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大地質工作者勘高山探峽谷,艱苦跋涉在貴州高原17.6萬平方千米的大地上,在把貴州省建設成全國最大的磷化工與鋇鹽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錳系鐵合金生產基地、全國重要的鋁工業及磨料、磨具生產基地、全國新興的黃金生產基地、中國南方最重要的煤電基地,為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同時,也展現了以「三光榮」為代表的地礦時代精神,創造了富有貴州高原特色的地礦文化。
1 在「三光榮」旗幟下,形成了獨特的「貴州地質文化」現象
「三光榮」提出30年來,貴州地質工作者的創業和奉獻,使貴州經濟社會的發展史流光溢彩;貴州地礦文化獨有的特色和貢獻,使多彩貴州文化和國土資源文化豐富燦爛。
1.1 出作品
全局職工創作出版一大批引起社會反響的文學藝術作品。其中作品100餘部,出版專著30多部,創作了10多部電影、電視劇。全局職工創作的文學作品已愈1000萬字以上。貴州地礦局在電影、電視、小說、詩歌、散文、科普等領域創作出了一大批頗具影響的作品,走在了全省和國土資源部行業文學創作的前列。歐陽黔森出版10多部,《雄關漫道》、《絕地逢生》、電視劇和長篇小說在全國引起轟動;袁浪出版《黃鶴兒女魂》等4部;李紹珊出版《歲末集》等作品4部;劉龍材出版《劉龍材文集》科普文學作品等7部;陳履安出版《兩難困惑中的抉擇》等作品4部;李紹珊、袁浪、冉正萬、何毓敏、馮飛、陳躍康、李文炎、李承鈺、管利民等都出版了文學作品專著。2000年,貴州地礦局編輯的地質文學叢書《高原拓荒人》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地質文聯第一部文學作品之集大成。這部叢書分報告文學卷、小說卷、詩歌卷三大卷,計120萬字,匯集了1984~2000年間全局地礦職工在各類報刊上發表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叢書的寫作主體是地質工作者,其作品內容更是以地質工作為主要創作對象。集中展示了貴州地礦局文學創作的豐碩成果和貴州地礦職工的精神風貌。
拍攝電視專題片。在上世紀90年代末,貴州地礦局和省電視台合作拍攝了電視專題片《高原拓荒人》,這是貴州省乃至全國第一部反映地質工作艱辛歷程與輝煌成就的專題片,塑造了地質工作者艱苦創業的時代群像,歌頌了貴州地質工作者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此片在貴州電視台播出後,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2007年1月,在貴州地礦局建局50周年之際,貴州局和貴州電視台合作拍攝的9集系列電視專題片《苗嶺先行兵》,在貴州衛視黃金時間播出,獲得貴州省第八屆新長征職工文藝創作評選影視類一等獎,同時選送參加中國廣播電視協會紀錄片國際選片會,獲得「中國十佳行業片獎」,這是貴州省專題片獲得的最高獎。2011年,反映貴州地礦局抗旱打井的電視專題片《甘霖行動》,作為省委組織部黨員教育專題片使用,產生了良好反響。
1.2 出人才
培養了文學創作隊伍。目前,地質文聯這支文學創作隊伍有32人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科普作家協會、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和貴州省作家協會,陳國棟當選為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主席、歐陽黔森當選為貴州省作家協會主席,袁浪兩度擔任貴州省電影家協會主席。在地質文聯的作者和《杜鵑花》的編輯中,有一批優秀人才走上了領導崗位。通過群眾性文藝活動,貴州地礦局培養和輸送了近300人的文學創作人才,形成了頗具影響、令省內外矚目的作家群。歐陽黔森、冉正萬、何毓敏、劉龍材、陳躍康、管利明等創作了大量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科普文藝作品和多部影視文學劇本,有的作品在省內外文壇引起了轟動。
1.3 建陣地
堅持以「地礦特色、邊陲特色」,辦好《杜鵑花》文學雜志。以《杜鵑花》為陣地,出作品出人才。地質文學刊物《杜鵑花》創刊於1984年,作為地質文聯會刊。(2000~2009停刊10年)。2009年6月復刊出版,被《中國國土資源報》評為2009年度國土資源文化十件大事之一。《杜鵑花》至今出版了39期,共發表近800萬字的文學作品。在貴州省文藝界和全國地礦系統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和知名度,被譽為「貴州地質文學的搖籃」。刊登在《杜鵑花》雜志上拍成電視劇的有,王蔚樺的10集電視劇《悠悠赤水河》、《黃金高原》;拍成電影故事片的有,袁浪的《血濺秋風樓》、《無名三俠客》。同時,30年來,地質文聯7次邀請著名作家葉辛、王蔚樺、何文等到黔西南金礦、務正道鋁土礦、銅仁錳礦和地質隊采風,前後共完成100多篇文章,總計70多萬字。
1.4 獲殊榮
1989年成立的貴州地質文聯,在貴州地礦局黨委的關懷和省文聯、中國國土資源(地質)文聯的幫助指導下,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認真貫徹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精神和「團結、鼓勁、務實、繁榮」的指導思想,堅持紮根地礦沃土,唱響地礦主旋律,展現地礦風采,始終結合地礦行業實際,深入開展群眾性文藝創作活動,創造了較好的成績。1994年,地質文聯被地礦部文聯授予「文聯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05年,地質文聯被省文聯評為優秀文聯,受到表彰。2006年8月,被中國文聯授予「全國優秀企業文聯」稱號,是全國地礦系統唯一獲此殊榮的省局。2009年,貴州地質文聯再度獲貴州省先進文聯稱號。在貴州省一至十屆「新長征」職工文藝創作評獎中,貴州地礦局每屆均以10多個獎項名列前茅,均獲得組織獎。
貴州地質文學的異軍突起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形成了獨特的「貴州地質文化」現象。貴州省中國現當代文學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專題研討了「貴州地質文學現象」。貴州地質作家的文學創作活動能成為「貴州地質文學現象」,體現了一個群體團結進取、勇於超越的精神。豐厚的生活土壤、積極的人生態度、濃郁的文化氛圍、無私的團隊核心最終成就了「貴州地質文學現象」。貴州省中國現當代文學學會還專門成立了「貴州地質文學分會」。獨具特色的「貴州地質文學現象」,為國土資源文化和貴州多彩文化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2 光大 「三光榮」傳統,不斷注入新的文化活力
近年來,貴州地礦局堅持光大「三光榮」傳統,不斷注入新的文化活力。緊密結合地質工作實際,把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同等對待,作為凝聚職工、激勵職工、教育職工、展示職工的大事抓落實,抓出實效。
2.1 進一步激活文學創作
一是貴州地質文聯重新注冊登記,成立文學、攝影、書畫、藝術四個分會經常開展活動;現有會員200多人。《杜鵑花》復刊出版,被《中國國土資源報》評為2009年度國土資源文化十件大事之一。眾多優秀作品也在歷屆省新長征職工文藝創作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二是每年公開出版一部以上書籍:如記載貴州地礦局50年奮斗發展歷程的《貴州地礦局局史》、反映貴州地礦局打井抗旱的報告文學集《甘霖行動》、《貴州地礦攝影書畫作品集》等。三是組織采風活動,弘揚地礦文化。組織了「地質找礦突破文學創作采風活動」。邀請作家、記者深入地質一線進行采訪,詳細了解並報道貴州地礦局近年來在地質找礦、地下水勘查開發中取得的成果。一批弘揚主旋律,褒揚先進的報告文學、通訊、小說、詩歌發表後,在省內外引起反響。
2.2 《杜鵑花》、《貴州地礦》 報與地礦網站信息共享
成為繁榮地礦文化的載體和陣地。《貴州地礦》報獲得省新聞出版局「2010年內部資料性出版物」優秀獎,且排名首位。貴州地礦網站4年來為省政府門戶網站質量評比前3名。
2.3 對外宣傳形成聲勢
貴州地礦局首次在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兩個國家級最高新聞媒體發表反映地礦局工作的新聞報道,每年在國家、省、部主要新聞媒體發表文章200多篇。拍攝製作了電視專題片《甘霖行動》,提升了地礦文化軟實力。
2.4 群眾性文化活動獨具特色
每年輪流舉辦全局職工體育節或職工藝術節,開展活動的時間安排相對固定,內容豐富多彩,富有特色,項目設置突出地礦行業特點,適合職工年齡差異及不同年齡層段,展示地礦精神風采,活躍職工文體生活。廣泛開展職工喜聞樂見的知識競賽、演講比賽、搶答賽、文體活動,豐富職工文化生活。基層單位還建立一些業余文藝演出隊和體育專業骨幹隊伍,開展經常性群眾文體活動。如2007年,貴州地礦局組織6個職工家庭登上中央電視台3套《神州大舞台》,通過歌曲、舞蹈、器樂、書法、繪畫、雜技、魔術等,展示地礦職工個人才藝,男女老少一起登台表演,充分展示了地礦職工家庭的時代風采,在全國電視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
2.5 構築貴州地礦精神高地
2012年初,貴州地礦局隆重召開了「貴州地礦文化發展大會」,出台了《關於加強地礦文化建設促進地礦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舉辦了「貴州地礦文化建設成果實物展」,近千件文化成果交相輝映,琳琅滿目,令人振奮。省領導評價說,貴州地礦局不但是地質找礦的先行者,也是文化建設的先行者。
在全局開展「貴州地礦精神」大討論活動。系統內26個基層單位認真開展了群眾大討論、專題徵文、專題研討會、專家歸納梳理、專題研究濃縮等活動,上萬人次地質職工、幹部、離退休老同志參與了大討論,經反復推敲、提煉,最後通過全局幹部、職工投票推薦,經局黨委研究確定:
貴州地礦精神為「找礦興黔,求實創新」。
貴州地礦核心價值觀為「找礦為本,科技為先,和諧為基,奉獻為榮」。
貴州地礦精神釋義如下:
找礦:體現我局資源保障的職能職責和艱苦奉獻精神;
興黔:體現我局在興黔富民過程中的歷史使命和責任;
求實:體現我局發揚傳統作風和認真負責的科學態度;
創新:體現地質工作科學發展動力和與時俱進時代特徵。
局黨委對「貴州地礦精神」進行宣傳、教育、培訓,以生動活潑、多種多樣的方式,讓「貴州地礦精神」與核心價值觀在全局黨員幹部職工中「入目入耳、入腦入心」。《貴州地礦之歌》在職工中廣泛傳唱,地礦精神高地在全局廣大幹部職工心中構築。
值得一提的是,貴州地礦局利用建局50周年及55周年契機開展系列活動,地礦文化得到了集中展示:如編寫並公開出版了一部局史及大事記、拍攝並在貴州衛視播放了9集電視專題片;舉辦了文藝演出、出版獲獎地質成果(論文)專著等。
最近,貴州地礦局與貴州省作協簽訂了一份合作協議,聯合創作、拍攝一部反映貴州地礦題材的30集電視連續劇,由貴州省文聯副主席、貴州省作家協會主席歐陽黔森牽頭;這將是貴州地質文學創作活動的一個重要突破。
3 弘揚「三光榮」精神,打造地礦文化品牌
在貴州後發趕超、同步小康的新時期,做好地礦工作,實現找礦突破,構建和諧地礦,需要我們弘揚「三光榮」精神,在為貴州工業化、城鎮化戰略提供資源保障的同時,樹立地礦形象,打造地礦文化品牌。我們的體會是:一是領導重視是關鍵。局黨委始終把文化建設作為培育優秀職工隊伍、打造貴州地礦品牌的大事來抓,在資金、人員、時間方面給予充分保證和大力支持,每年安排用於文化建設的資金在100萬元以上;二是制度建設是保障。先後制定了《貴州省地礦局加強地礦文化建設指導意見》、《塑造「貴州地礦」品牌形象指導意見》等文件,將文化人才納入專家和骨幹管理,為文化建設工作的開展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制度保證;三是陣地建設是基礎。全局基層單位全部建設成為文明基地,各單位普遍建起了圖書室、黨員活動室、老年活動室、運動場、健身場;局專門修建了貴州地礦體育文化中心,投入資金200多萬元,為北部、東部、西部和新天寨片區分別修建了室內籃球場和羽毛球場;不斷提高一報一網一刊的質量。四是開展活動是載體。各種地礦文化活動和文明創建活動的開展,打響了地礦品牌,提高了地礦職工整體素質。五是促進發展是目的。通過扎實開展文化建設工作,激發了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力地促進了地質找礦新突破和地礦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地礦事業正處在「十二五」發展的關鍵時期,資源和環境保障重任在肩,服務領域不斷拓展,經濟社會發展對地質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迫切需要我們高揚地礦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旗幟,加強地礦文化建設,打造地礦文化品牌,增強地礦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建設產生的凝聚作用、導向作用、激勵作用、約束作用等,促進地礦事業科學發展。
地礦行業「三光榮」是一種精神,激勵著地質人找礦報國,艱苦奉獻,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三光榮」是一種傳統,30年來薪火相傳,引領著一代又一代青年投身地質,獻身找礦。未來10年,貴州地礦文化發展總體目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地礦文化靈魂,進一步弘揚「三光榮」精神和貴州地礦精神,職工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地礦文化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和科學開發;建立地礦文化創新體系和結構合理、素質優良、作風過硬的文化人才體系,地礦文化凝聚力、競爭力、創新力、輻射力顯著增強,使之成為凝聚職工、激勵鬥志、擴大社會影響、樹立品牌形象、促進科學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在文化強局戰略中創造輝煌。
⑸ 簡述災難新聞報道必備的三個側面
災難性事件突發之時,新聞報道快速至上。災難的突發性決定了報道的速度是第一位的,最快的時間、最新的報道,才能滿足人們災難發生後對信息的巨大需求和思想混亂時的心理需求。能否快速地投入新聞報道成為決定此類新聞報道能否成功的關鍵性問題。這時候事件現場的一切都是有極高新聞價值的,記者看到的一切都是觀眾想看到的,都成為人們關注這個媒體所作報道的理由。例如日本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發生後幾分鍾,NHK電視台及時報道地震消息,全世界通過NHK電視台直播或者各國電視台轉播獲得地震發生的消息。隨後公眾不斷從新聞媒體獲得地震傷亡、地震救援等信息。
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發布信息,減少轉述以增加報道的可信度。在災難性事件面前,不僅要及時公開信息,而且還要通過傳播多種多樣的信息內容,形成立體化的信息傳播格局,讓受眾可以了解同一新聞事實的不同方面內容,使其能夠針對新聞事實作出周詳的判斷,避免「管中窺豹」的片面理解。因為災難引發的連鎖反應是極其紛繁復雜的,相應的應對措施也是千頭萬緒,牽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關信息的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化報道,能體現報道的真實准確性,能起到穩定民心、安定團結的作用。
新聞報道反映災難的真實性和准確性。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准確性是新聞的根本,報道失實不但會誤導公眾,還會讓公眾甚至政府與媒體對立,新聞媒體也會失去其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災難發生後,公眾希望通過媒體了解災難的性質,災難發生的原因,災難發生的過程,災難造成的危害後果包括次生災害情況等獲知災難的全貌,從而對災難及相關問題作出內心評價,所以災難新聞的報道要求真實和准確。如果報道失實,公眾的內心評價很難恢復,難免造成公眾和媒體的對立,從而失去對新聞媒體的信任。
⑹ 單位的報道怎麼寫。就對最近我們部門打掃衛生這個一事情進行報道。
一想好這事的新聞點是什麼
打掃衛生這事很正常,為什麼你要報道?關於這個問題你要內想容通或者說你要想明白你的打掃衛生的特別之處
然後爭取用這個特別體現在標題上以及要貫徹於報道之中
具體的寫法基本某時間某單位因為什麼或者為達到什麼目的組織了打掃衛生活動
大致是這樣的
⑺ 吳岳秋的新聞報道節選
南方日報:1月16日,為期一周的「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劉春草、吳岳秋
師生作品展」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隆重舉辦。本次展覽會共展出了70多幅劉春草、吳岳秋的近年最新作品。
作為嶺南畫派第三代傳人劉春草教授雖然年近九十,但近年創作的作品依然大氣雄渾,意趣高妙,很好地繼承了嶺南畫派的傳統,並形成了「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的鮮明精神風骨。劉春草作品已被廣泛收藏,其中《天下第一峰》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收藏;《尼加拿瀑布》被澳洲西澳藝術館收藏;《萬般千帆歸祖國》被香港駐軍收藏。
吳岳秋先生作品也讓廣大觀眾驚喜。他的木棉、荷花系列作品色彩絢麗,筆墨老辣,傳承了劉春草老師的藝術特點並形成了絢麗熱烈的新時代韻味。原廣東省老省長盧瑞華為本次畫展題詞,廣東省美協主席許欽松為畫展題詞並作序。
在場的業內藏家認為,近年來嶺南畫派作品收藏前景喜人。廣東僑鑫在2011年首屆藝術品拍賣會推出500幅珍貴書畫,其中,「嶺南畫派各時期代表人物傳世精華」系列引人矚目。此場拍賣中,不少嶺南畫派的佳作以高價拍出,有的成交價甚至以高出起拍價10多倍。至今嘉德拍賣等國內知名競拍機構也多次組織嶺南畫派作品的拍賣會,2012年秋拍中更是被稱為「價格窪地」,在書畫作品中逆勢飄紅。
⑻ 寫一篇新聞報道
在2008年5月12日的14點28分,我國的四川境內發生了地震事件,一瞬間,山崩地裂,滾石如雨,多數房屋專倒塌,人屬們驚恐萬分,無數的同胞遇難.在2點58分,災民最初的自救已經展開,倖存的人群在廢墟中演繹著驚心動魄的救援,大街上滿是受傷的群眾。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解放軍和武警官兵、民政和醫務工作者在第一時間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奔赴災區展開救援,但是地震和震後的暴雨不僅使受災的群眾處境非常艱難,水、電、氣、通訊網路全部中斷,道路也被滾落的石頭擋住了去路,致使救援的隊伍難以到達每一個災區。但是他們仍然通過各種途徑克服重重困難,向受災地區靠近,國家緊急調集了直升飛機勘察災情和運送救災物資及轉移傷員,各救援部隊也快速展開了排查式的搜救工作,經過十幾天艱苦努力,截至目前,共計救出83998人。與此同時,各地區的捐助活動已經達到290。55億元,目前災區還急需衣物棉被、醫葯用品、帳篷、食品餐具和車輛等物資,如果愛國人士想幫助災區,可按國家提供的捐助通道為災區提供援助。新聞播報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