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大學 » 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大賽

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大賽

發布時間: 2021-01-23 11:35:23

① 連圖及綜合訓練提交成果及要求

1.地質圖1張抄

包括地質圖、綜合地層柱狀圖、地質剖面圖。3張圖按規范置於1張成果圖中,提交電子成果圖的應同時提交作圖源文件及JPG電子文件。也可以選擇提交手工繪制的紙質成果圖件。

圖8-1 綜合地層柱狀示例圖1

圖8-2 綜合地層柱狀示例圖2

圖8-3 希力格特幅地質連圖區

(據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組委會)

2.連圖區簡要地質總結1份(word文檔)

實驗報告要求:按本次實驗的相關內容完成實驗,簡要地質總結盡可能圖文並茂,用相關圖件和數據佐證實驗作業中的主要觀點。

圖8-4 興隆縣幅地質連圖區

(據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組委會)

思考題

1)地質連圖中最主要的連圖方法是什麼?

2)如何合理選擇圖切剖面位置?繪制圖切剖面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3)地質圖幅的地質總結編寫有哪些主要內容?

② 全國大學生第二屆地質技能大賽開賽地點和時間

北京大學和中國地大北京承辦 九月份

③ 如何考慮第六屆全國大學生結構大賽中的泥石流問題

第六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賽題 1.命題背景吊腳樓是我國傳統山地民居中的典型形式。這種建築依山就勢,因地制宜,在今天仍然具 有極強的適應性和頑強的生命力。這些建築既是我中華民族久遠歷史文化傳承的象徵,也是我 們的先輩們巧奪天工的聰明智慧和經驗技能的充分體現。 重慶地區位於三峽庫區,舊式民居中吊腳樓建築比比皆是。近年來的工程實踐和科學研究 表明,這類建築易於遭受到地震、大雨誘發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而發生破壞。自然災害是 這種建築的天敵。 相對於地震、火災等災害而言,重慶地區由於地形地貌特徵的影響,出現泥石流、滑坡等 地質災害的頻率更大。因此,如何提高吊腳樓建築抵抗這些地質災害的能力,是工程師們應該 想方設法去解決的問題。 本次結構設計競賽以吊腳樓建築抵抗泥石流、 滑坡等地質災害為題目,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工程針對性。 2.賽題概述本次競賽的題目考慮到可操作性,以質量球模擬泥石流或山體滑坡,撞擊一個四層的吊腳 樓框架結構模型的一層樓面,如圖 2.1 所示。四層吊腳樓框架結構模型由參賽各隊在規定的時 間內現場完成。模型各層樓面系統承受的豎向荷載由附加配重鋼板實現。主辦方提供器材將模 型與載入裝置連接固定(載入台座傾角均為 ? ? 30 o ),並提供統一的測量工具對模型的性能 進行測試。 模型部分 (含部分載入裝置) 載入台座 配重 M 1 配重 M 2 加速度感測器 配重 M 2 後固定板螺桿 螺桿 不銹鋼半圓滑槽 前撞擊板 ? 鋼架 A 鋼架 B 硬橡膠 ? 鋼底座 圖 2.1.第六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賽題簡圖 3.模型要求 配重 M 1 配重 M 2 模型平面尺寸要求示意圖 配重 M 2 後固定板 前撞擊板 要求平整,且與後 固定板端頭有效接 觸面積不小於 2 cm 2 硬橡膠 要求平整,且與前 撞擊板端頭有效接 觸面積不小於 2 cm 2 允許固 定區域 底板 q 底板示意圖圖 3.1.模型要求示意圖 圖 3.1 模型設計參數取值表 q H 30 o L0 ? 2 0 cm < 24cm —— 99 ? 1cm L —— h h 22 ? 0.5cm M1 2 0 kg ~ 3 6 kg j 34 ? 1cm ? 2 0 cm M 2 2.527 kg 註: 配重為規定尺寸的 鋼板, 用來模擬樓面均 布荷載, 配重鋼板具體 規格與安裝詳見 4.3 一層樓面不再附加配 重, 載入裝置質量以現 場量測值為准 。 h0 M 3 模型一層載入裝置質量 3.1.模型的樓層數:模型為四層吊腳樓(一層吊腳層+三層建築使用層),模型應具有 4 個樓面(含頂層屋面),每一個樓面的范圍須通過設置於邊緣的梁予以明確定義。 3.2.幾何尺寸要求 (1)平面尺寸要求:建築模型樓層凈面積 L 0 ? L 0 ? 20cm ? 20cm ,建築模型外包面積 L ? L ? 24cm ? 24cm 。與撞擊方向垂直的模型立面柱子的軸心距為 22 cm ? 0.5 cm 。 (2)豎向尺寸要求:樓面層層高 h ? 22 cm ? 0 . 5 cm ,樓面層凈高 h 0 ? 20 cm 。吊腳層長柱高度 h j ? 34 cm ? 1cm ,其凈高不得小於 3 1cm ,凈高范圍內不得設置任何側向約束。柱腳加勁肋不影 響計算樓層高度。模型總高度 H ? 100 cm ? 1.5 cm 。 (3)其他尺寸要求:豎向承重構件允許變截面,但需保持豎向承重構件上下連續,所有受 力構件截面長邊(或者直徑)均不得大於 2 . 5 cm 。 3.3.建築使用要求:樓面層需滿足基本的建築使用要求,應具有足夠的承載剛度,樓面層 配重放置於樓面幾何中心處。在模型內部,樓層之間(底部吊腳層除外)不能設置任何妨礙房 屋使用功能(指建築使用空間要求)的構件。 3.4.模型固定及載入要求 (1)模型固定要求:結構模型固定於 33 cm ? 33 cm 的正方形底板上, 結構底部固定點位置必須 在底板上的限制區域內,不得越界。各隊在主辦方監督下統一安裝底板,模型底部可以使用由 主辦方提供的熱熔膠與底板連接,也可自行使用 502 膠水連接(除此以外不得使用超出規定的 其他材料或者工具)。連接時,不允許對底板做任何開洞,切割,打磨,刮擦。柱腳埋入熱熔 膠區域不得超過 1cm (注意:因模型底部固定而增加的質量,需計入模型自重)。 (2)模型載入要求:模型一層樓面承受撞擊,前撞擊板和後固定板必須與結構豎向承重構 件在一層樓面區有效接觸。一層樓面與撞擊方向垂直的兩個立面需保持平整,不得妨礙前撞擊 板和後固定板的安裝。 前撞擊板和後固定板與一層樓面處的豎向承重構件的總有效接觸面積不 得小於 4 cm 2 。(詳見圖 4.3.2) 4.模型的載入與測量 4.1.載入裝置:載入台座,配重鋼板( 18 cm ? 18 cm ? 0 . 5 cm ),撞擊質量球( 3 kg ),前撞 擊板,後固定板,螺桿,螺栓。 4.2.測量裝置:捲尺,電子稱,加速度感測器,記號筆。 圖 4.1.載入台座示意圖 1 ○——不銹鋼半圓滑槽;厚度 5 m m ,內半徑為 60 m m ,與水平成 30°角,要求滑槽內壁 光滑,盡量減少質量球下落時摩擦損失。 2 ○——質量球;採用 3kg 鉛球,直徑為 95 m m ? 5 m m 。要求質量球滑至滑槽末端時,球心 標高與一層樓面標高相差不超過 5 m m 。 3 ○——鋼架;採用綴板連接兩根槽鋼(型號 20b )形成格構式鋼柱,用於支撐滑槽,並 保證載入台座在平面內外的剛度以及穩定性。 鋼架柱腳 鋼架 A 圖 4.2.鋼架示意圖 4 ○——水平段滑槽;為防止質量球回彈,二層撞擊結構模型,故水平段滑槽需與水平線 成 3°夾角,滑槽末端應墊高 1 0 m m 。 5 ○——鋼底座;與水平成 30°角,斜面採用四根螺栓與結構模型的底板相連,右側採用 四根同規格螺栓與載入台座相連。 6 ○——斜滑槽與水平滑槽圓角;為減少質量球下滑能量損失,該圓角半徑不小於 30cm , 亦不大於 40cm 。 7 ○——鋼架底座;採用 20cm 鋼板,以保證載入台座的穩定。 4.3.模型的安裝 配重 M 1 配重 M 2 配重 M 2 硬橡膠 螺桿 後固定板 螺桿 鋼底座 前撞擊板 圖 4.3.模型安裝示意圖 1 ○——模型與鋼底座的連接 各隊在主辦方工作人員監督下統一將結構模型與底板連接。選手入場後,將底板用 4 顆螺 栓固定於底座上。 2 ○——模型與前撞擊板和後固定板的連接 在一層樓面與撞擊方向垂直的兩個立面上分別安裝前撞擊板和後固定板,前後板採用 4 根 螺桿拉緊。硬橡膠 後固定板 螺桿 前撞擊板 螺紋區 前撞擊板 端頭 一層樓面 螺桿 圖 4.3.2 模型與前撞擊板和後固定板的連接 前撞擊板採用 5 m m 厚鋼板按上圖所示製成,後固定板採用 5 m m 厚鋼板與硬橡膠粘接製成, 硬橡膠長度為 240 m m ,寬度為 4 0 m m ,厚度為 3 0 m m 。 螺桿直徑為 8 m m ,長度為 370 m m ,每個螺紋區長度不小於 100cm ,前撞擊板和後固定板的 端頭與一層樓面處的豎向承重構件的效接觸面積分別不小於 2 cm 2 。 3 ○——模型與配重的連接 樓面層配重(恆定配重,即配重 M 2 和配重 M 3 )採用熱熔膠與模型粘牢;在模型屋面層, 放置一個上部開口,底面為 19 cm ? 19 cm 的方形容器,容器與模型頂部用熱熔膠粘牢。比賽時, 可根據需要將規定數量的配重 M 1 放入容器即可。(註:配重 M 1 為可變配重) 配重 M 1 ,配重 M 2 和配重 M 3 均由配重鋼板( 18 cm ? 18 cm ? 0 . 5 cm )按規定重量沿鋼板厚度 方向層層整齊累積實現。除頂層外,各樓層配重鋼板之間均由熱熔膠粘牢(熱熔膠重量不計入 結構承重)。 4.4.加速度測量 加速度感測器 前撞擊板 圖 4.4.加速度測點示意圖 加速度由加速度計量測加速度感測器採用熱熔膠以及螺絲與前撞擊板中部可靠連接,如上 圖所示。 4.5.模型撞擊載入制度 競賽撞擊載入共分三級,每級採用質量球不同的下落高度,分別為 40cm , 80 cm , 120cm 。 5.模型材料競賽期間,主辦方為各參賽隊提供如下材料及工具用於模型製作。 5.1.竹材,用於製作結構構件。 竹材規格 1250×430×0.50mm 1250×430×0.35mm 1250×430×0.20mm 款式 本色側壓雙層復壓竹皮 本色側壓雙層復壓竹皮 本色側壓單層復壓竹皮 竹材力學性能參考值:彈性模量 1.0×104MPa,抗拉強度 60MPa。 5.2. 502 膠水,用於模型結構構件之間的連接。 5.3.製作工具:美工刀,鋼尺,砂紙,銼刀,改錐,小型鋸子。 6.競賽規則 6.1.各隊模型製作完成後,主辦方提供已經稱重完畢的模型底板(質量為 m 1 )。 6.2.各隊將模型固定於底板上,注意需滿足模型固定要求。 6.3.稱量模型加底板總質量 m 2 ,計算模型自重 m ? m 2 ? m 1 。 6.4.得到入場指令後,各隊隊員需迅速將模型固定於載入台座上,並固定需裝配到模型上 的配重及載入裝置,安裝過程不得超過 8 分鍾。 6.5.參賽隊代表進行 2 分鍾陳述,然後依次進行三級載入,載入完成之後評委提問 2 分鍾, 回答評委提問不超過 2 分鍾。 7.成績評定 7.1.模型破壞准則: 出現以下任意情況視為模型失效, 並以前一次載入參數計算模型得分。 第一,二級載入時,模型中任一結構受力構件出現破壞。 第三級載入時,模型發生整體傾覆,喪失豎向或者水平承載能力。 各級載入過程中出現配重脫落或者撞擊板脫落。 7.2.成績計算 模型載入性能評分 計算書 結構選型與製作質量 現場表現 模型載入性能評分計算公式: 1.計算模型承受的總質量 M (單位:g) M ? M 1 ? M 2 +M 3 ? m m : 結 構 自 重 (單 位 : g) M 1 , M 2 : 配 重 質 量 (單 位 : g) M 3 : 一 層 樓 面 處 安 裝 於 模 型 上 的 加 載 裝 置 質 量 (單 位 : g) 75% 10% 10% 5% 2.計算模型性能得分 S C ? Ma 200m m : 結 構 自 重 (單 位 : g) M : 模 型 承 受 的 總 質 量 (單 位 : g) a:加 速 度 傳 感 器 實 測 值 (單 位 : m ? s ) -2 S ? 75 * C C * C :各隊模型性能參數的最大值 C :本隊模型的的性能參數 S :本隊模型性能得分

④ 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需要學習哪些軟體,還有什麼時間開始

地質作圖的各種軟體,實在不會就用coreldraw,還有就是21號出發,27號回(我們學校)

ps:親,你是哪個學校的啊?

⑤ 求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大賽具體獲獎情況

我知道我們學校的獲獎情況,給你看看吧!
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版賽於日前落下帷幕。本次競賽共權分「地質技能綜合應用」、「野外地質技能競賽」、「地質標本鑒定」、「地學知識競賽」四個單元。中國海洋大學選派的地質學專業2009級張玉祥、王愛美、王群、李朝陽、馬珊和高星華6位同學組成兩支代表隊參加了本次競賽,榮獲單元競賽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並獲團體三等獎(總排名第九),劉東生老師獲得優秀教練獎,學校獲得優秀組織獎。
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教育研究分會聯合主辦,旨在激勵大學生學習和運用地學知識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地學教育改革,提高地學人才培養質量。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吉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西北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等來自全國39所院校、104個參賽隊的300多名選手參加了本次競賽。

⑥ 宣傳工作

一、概況

2012年,學校宣傳工作主要由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兩部門承擔。黨委宣傳部是負責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職能部門,編制3人。新聞中心是負責學校新聞宣傳工作的輔助部門,編制10人,在編6人。

學校宣傳思想工作在校黨委的領導下,高舉旗幟,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改革創新,不斷提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科學化水平,為學校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條件。完成了60周年校慶、紀念建黨90周年、喜迎十八大、迎接第十次黨代會、黨建專項評估等重要任務。

二、校慶宣傳

1.籌建校史館。2011年6月,學校決定在60周年校慶之際,籌建校史館新館。宣傳部牽頭,地學發展研究中心、檔案館、離退休處等部門參與籌建。明確了校史館「存史、資政、研究、育人」的定位,以及「一館、一展、一隊伍」的建設目標。完成了前期調研、史料徵集、文稿起草、展覽設計、展廳布置、講解團隊招募等工作,並於校慶前夕揭牌,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2.整體氛圍營造。一是通過公開徵集,在20餘件作品中遴選了校慶徽標(LOGO),並在此基礎上設計了校慶核心圖形,形成了校慶標識系統(VI),成為校慶形象識別的基礎系統。二是通過公開徵集、重點約稿,擬定校慶宣傳口號。三是完成了校慶日校園氛圍營造設計手冊,完成了簽到台、接待站、圍擋、道旗、彩飄等校園戶外布置、裝飾等。四是舉辦了溫家寶題寫校名揭牌儀式,完成了主樓、體育場、校門等學校主要標牌更換。五是完成校慶大會、校慶文藝晚會視頻製作及同步直播。完成校慶大會「室外大屏」、「居民區入戶」現場同步直播,完成校慶文藝晚會「綜合教學樓」、「居民區入戶」現場同步直播。製作大會部分直播視頻,拍攝晚會暖場部分視頻(教職工校慶祝福),分別在校慶大會和校慶晚會上播放。

3.校慶宣傳展示。豐富宣傳形式,總結辦學經驗,凝練學校文化,全方位展示學校形象。一是印製中英文畫冊,內容涵蓋了地大概況、發展歷史、領導關懷、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國際合作、校園文化、黨的引領等方面的內容。二是製作校慶電視宣傳片《地學搖籃 甲子華章》。三是校慶專題網站。採用全新網頁設計理念建設校慶專題網站,設置「校慶新聞」、「通知公告」、「地學搖籃」、「甲子華章」、「祝福地大」等多個欄目,全面報道校慶進展。四是推出新浪校慶官方微博及新華社手機報。在新浪網上開設了校慶官方認證微博,刊發微博400餘條。粉絲數達3100餘人。通過新華社手機報發布學校校慶信息。

4.校慶新聞報道。突出重點,樹立品牌意識,集中宣傳報道建校60年所取得的豐碩成果。一是校內宣傳報道。完成校慶各項活動新聞采寫及攝影攝像工作。共撰稿件近20餘萬字,拍攝圖片5000餘張及大量視頻資料。保證了校慶新聞圖片的提供和影像資料的留存。新聞網開辟校慶專欄「迎校慶」、「喜迎校慶 多彩校園」,全面及時報道校慶相關活動。「特別轉載」欄目轉載和刊發優秀校友事跡,共計400餘條。宣傳欄推出「黨和國家領導人賀信」、「校慶大會等活動報道」、「中國地質大學組建25周年座談會」、「歡迎校友回家」、「大學生地質技能大賽」等版面近200個。出版中國地質大學報校慶專刊及專版等20餘個版面。二是校慶外宣工作。全面推進完成發布校慶公告、校慶外宣報道,建設校慶專題網站及校慶官方微博、校慶大會新華網直播等多項工作。累計組織接待60餘家媒體近百名記者對校慶大會及校慶系列活動進行采訪和報道。完成新聞報道100餘篇(其中新華社、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等中央級媒體刊發報道50餘篇),10餘個版面整體宣傳(通版報道1次,整版報道3次、半版7次)。在《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和《中國教育報》、《中國國土資源報》發布了中國地質大學60周年校慶一號、二號公告;在《人民日報》、新華社刊發學校60周年慶祝大會報道。在《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刊發學校60年來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在《中國國土資源報》全方位展開宣傳,採用專版、校慶專欄、專稿等形式,加大報道力度,突出宣傳重點。在《科技日報》、《中國科學報》圍繞學校科研成果展開深度宣傳。在《北京教育》雜志封底刊發學校校慶形象宣傳。與知名網站合作,建設新華網校慶專題網站並實現校慶大會網路圖文直播。與中國教育電視台合作進行校訓展播。

三、理論武裝

1.明確思路。堅持「抓兩頭、促中間」。圍繞形勢熱點和重要精神,堅持以黨委中心組學習為龍頭,帶動全校理論學習,引導各級幹部運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進工作。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努力將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到學校事業改革發展上來。努力把黨的政策、學校的決策內化為師生愛國愛校興校的思想共識和自覺行動。

2.突出重點。一是以學習宣傳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兩會精神為重點,為黨的十八大和校慶60周年營造良好氛圍。二是把握總理回母校視察良機,組織各二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溫家寶總理重要講話的精神實質和深刻內涵,並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進一步理清了思路、轉變了觀念,廣大教職工表示要立足本職崗位,扎扎實實工作,加快推進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步伐,為早日實現溫家寶總理提出的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宏偉目標奠定堅實基礎。三是重點學習宣傳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組織各級幹部教師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實質,認真落實北京市第十一次黨代會各項任務。四是以迎接北京市黨建與思想政治評估檢查為契機,大力開展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教師思想狀況常態調研機制,及時了解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的思想動態和關注問題,做好政治引導,努力將他們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上來,統一到學校的中心工作上來。五是十八大召開時,組織師生全過程認真收看大會,並就大會的熱點焦點問題進行深入的輿情調研,全校上下形成了關注十八大、熱議十八大的良好氛圍。大會結束後及時舉辦學習貫徹十八大精神專題報告會,邀請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博士生導師高新民教授做題為《學習十八大精神,推進黨的各項工作》的報告。起草了《關於在全校范圍內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通知》,要求各單位把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與全面落實學校「十二五」規劃結合起來,與迎接校第十次黨代會結合起來,切實通過培訓、徵文、發放學習材料、組織參觀等多途徑開展學習宣傳活動。積極參與「首都百萬師生微黨課」。開展「師生微言微語十八大」微博大賽,並積極發表評論,全校迅速掀起了學習宣傳十八大精神熱潮,各單位師生進一步統一了思想,達成了共識。黨委宣傳部被市教工委評為「學習宣傳十八大精神先進單位」。

3.做好服務。以指導實踐和推動工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制定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計劃。著力做好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的服務工作。全年圍繞學習專題組織形勢與政策報告會兩次,共編發兩級中心組理論學習參考共5期2000餘冊,購買理論學習光碟40餘盤,發放《政府工作報告單行本》、《十八大報告單行本》、《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中國共產黨黨章》等30多種理論書籍,合計5000餘冊,內容涵蓋了中央精神、重要文件、黨和國家領導人在重要活動的講話等。堅持「向校領導和二級黨組織推薦一本好書」活動,全年共推薦10餘種圖書。黨委宣傳部積極做好「兩報兩刊」的訂閱和發行工作,提出「兩報兩刊」是黨的輿論宣傳主要陣地,也是推動兩級中心組理論學習的重要平台,倡導各級黨組織組織黨員讀報、學報、評報,以此來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學院骨幹教師理論研究水平較高的優勢,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工作,支持和鼓勵各級黨員領導幹部和廣大黨員教師依託理論學習撰寫心得體會和理論文章。全年兩級中心組學習做到理論學習有考勤、有筆記、有心得,各黨支部和教師黨員理論學習的積極性和及時性都有所加強。

四、師德建設

繼續堅持師德建設的「四結合」工作方法,即師德建設與教師隊伍相結合,與學術帶頭人、學術團隊建設相結合,與基層黨組織建設相結合,與思想教育工作相結合。積極完善師德師風建設工作考評機制和輿論監督機制,健全師德師風的考評、問題報告和投訴制度。2012年工作的重點將師德建設與科學道德、師風建設相結合,利用教師培訓、教師節等活動開展科研誠信教育,倡導教師們嚴格自律,戒浮躁浮誇。通過校報、新聞網、電視台、宣傳櫥窗等媒介,全方位、多角度宣傳北京市教育先鋒、北京市教育先鋒教書育人標兵、北京市教學名師的先進事跡和教育經驗,在全校營造了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

五、文化建設

1.組織溫家寶總理題寫校名揭牌儀式。為紀念學校建校60周年,著名校友溫家寶總理為母校題寫了校名。經過精心的策劃和准備,2012年6月18日溫家寶總理題寫校名揭牌儀式隆重舉行。溫家寶總理為母校題寫校名的正式啟用,標志著溫家寶總理為母校題寫的校名,將作為一筆寶貴的無形資產和精神財富固化下來,成為學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

2.弘揚北京精神。舉辦「北京精神」系列宣講會,圍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的主題,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講座和宣講活動,解讀「北京精神」內涵和意義。通過座談會、黨團日活動、徵文比賽、主題班會等形式組織師生進行專題學習,學習面覆蓋到全校師生。堅持不斷豐富和創新「北京精神」學習載體,編寫「北京精神」小冊子等一批宣傳材料,充分利用校園電視、校園網、校園廣播、地新社、閱報欄、《地大青年》(報紙)、校園櫥窗、閱報欄等陣地,大力宣傳「北京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修訂VIS。以完成教育部校訓、校徽、校歌徵集工作為契機開展大學理念系統的設計工作,總結概括了地大精神的徵求意見稿,完成了學校視覺識別系統(VIS)的修訂工作。

4.承辦「世界地球日」「資源·文化」專家論壇。為紀念第43個世界地球日,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與學校共同主辦「資源·文化」專家論壇,黨委宣傳部具體承辦。2012年4月20日國務院參事、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中國國土資源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常江,學校教授、能源實驗中心主任張金川應邀做了專題報告。

六、精神文明建設

認真落實北京市海淀區和學院路街道有關會議和文件精神,動員廣大學生及教職員工參與2012年度「感動海淀」十大文明人物評選活動。積極響應海淀區「小事大愛」徵文活動,努力發動廣大師生踴躍投稿,把徵文活動作為弘揚「北京精神」的重要工作,先後徵集匯總上報近40篇稿件。積極參加海淀區文明委高校系統精神文明座談等關於創建首都文明區的交流研討,結合實際,為創建文明區提出合理化意見和建議。大力宣傳海淀區創建首都文明區的有關公告、標語、工作進度安排、階段性工作和效果,以及相關政策措施,在校園內營造創建文明區的良好環境氛圍。

七、思政研究

積極申報北京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專項課題,組織學校教師申報2011~2012年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優秀科研成果評選。參加了市教工委組織的思想政治教師赴井岡山培訓活動。認真組織2012年度北京市社會科學理論人才「百人工程」新增人選的評選及推薦工作。繼續做好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研修的推薦和組織協調工作,全年共組織21位教師參加12期培訓。

八、普法宣傳

全年以「學習憲法,獻禮校慶」為主線,以「3·15國際消費者權益保護日」、「4·22世界地球日」、「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等一系列主題日活動為重點,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主觀能動性,通過有獎法律題目問答、法律問題現場咨詢等活動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同時積極與海淀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海淀區學院路街道、海淀區勞動與社會保障局等單位共同舉辦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努力增強學生法律素養和道德責任感,活動效果良好。

九、隊伍及平台建設

1.輿情監測及時有效。充分認識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復雜形勢,建立輿情分析研判和引導機制,新聞宣傳信息報送工作,堅持做好學期開學和重大事件前後的輿情調研工作,及時、全面、准確掌握師生思想動態,全年共上報輿情信息7篇,並進行有針對性的輿情分析,為學校科學發展提供基礎信息。做好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妥善處理校慶60周年、聯合攀登珠穆朗瑪峰等重大事件的輿情應對工作。

2.新媒體應對有所突破。積極應用微博等新媒體平台開展宣傳。開通校慶60周年官方微博、學校官方微博、開展「師生微言微語十八大」微博大賽,積極參與「首都百萬師生微黨課」,幾大微博的關注度在逐日提高,微博已經成為學校發布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按照上級要求,積極做好《人民日報》電子閱報欄建設工作。

3.隊伍素質有所提高。積極組織宣傳幹部參加首都高校網路輿情監控與引導專題培訓,努力提升宣傳隊伍專業素質。建立網路輔導員、評論員、管理員隊伍,對網路輿情進行及時引導,營造和諧的網路氛圍。

4.牢牢把握輿論陣地。堅持學術研究無禁區、課堂傳授有紀律、公開宣傳有要求,加強校內宣傳陣地、課堂教學,講座論壇、學術交流等管理,嚴格審批程序,不給錯誤思想提供傳播渠道。全年共審批、備案哲學社會科學講座10餘次。全年在學校重大活動、重要節日共懸掛橫幅20餘條。

⑦ 發展規劃與國內合作辦學

一、概況

2012年,發展規劃處的主要工作有:對學校發展規劃進行研究、論證、修訂,推進各項規劃落實;協調落實兩部共建協議,繼續擴大國內合作辦學領域,做好對口支援工作;參與校慶工作,負責和協助完成「摺子工程」相關重點任務;完成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任務。

二、常規工作

1.修訂完善發展規劃。根據教育部對學校「十二五」發展規劃反饋意見,充實完善相關內容;配合相關牽頭單位,修訂各專項規劃和學院規劃。

2.啟動大學章程編制調研。貫徹落實《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啟動學校章程編制工作前期學習調研,參加教育部相關培訓。

3.推進國內合作辦學工作。負責兩部共建協議落實、教育部與國家海洋局共建學校涉海學科協議落實情況等相關材料的起草和報送。協調學校與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中國華電集團科學技術研究總院、石河子大學、福建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雲南黃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與沈陽地質調查中心簽署研究生聯合培養示範基地協議。

4.深入推進對口支援工作。組織簽署兩校年度對口支援工作計劃。落實教育部「西部受援高校教師和管理幹部進修鍛煉項目」,負責青海大學進修教師的生活與學習。與研究生院和相關學院協作完成2012年度對口支援青海大學定向培養博士研究生(2名)、碩士研究生(1名)的接收工作。組織2013年度定向培養研究生單獨招生指標申報工作。繼續幫扶青海大學地質工程系碩士點建設,提供參考資料,組織教師赴青海短期授課。

5.積極謀求拓展辦學空間。根據學校統籌部署,負責與四川省德陽市人民政府、四川現代教育集團,溝通協商德陽校區籌建事宜;按照學校積極拓展辦學空間的發展要求,繼續加強與北京市有關方面的聯系,實地考察了房山、延慶、門頭溝等區縣適宜地塊。

6.協調長城學院辦學事宜。代表學校與長城學院及長城學院投資方就相關合作辦學事宜進行溝通,維護學校合法權益,支持長城學院穩定發展。

三、校慶工作

1.重要文稿起草工作。按照學校60周年校慶工作「摺子工程」要求,發展規劃處負責起草向上級單位匯報的文稿及重大活動的領導講話,包括向上級領導匯報、公告、致辭、賀信、賀電、題詞、答謝信等40餘項重要文稿內容或基本材料的起草、准備工作,以及在校慶大會、地學人才培養高峰論壇、中國地質大學組建25周年座談會等活動中,學校主要領導的報告和致辭。

2.教育基金會籌建及接受捐贈工作。按照學校60周年校慶工作「摺子工程」要求,由發展規劃處牽頭,協同相關部門共同完成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教育基金會籌備工作,負責編寫、提交相關申請材料並協調有關事宜。2012年6月6日獲得基金會法人證書並開設銀行賬號接受資金捐贈。校慶期間,在財經處、後勤處等配合下,完成接收社會捐資捐物管理工作。全年共接收貨幣捐贈10863340元、實物捐贈130項。

3.辦學成就展承辦工作。按照60周年校慶工作「摺子工程」要求,發展規劃處和校慶學術交流組承辦「十五」以來辦學成就展工作。成就展於2012年10月18日揭幕,為期8天,貫穿校慶重要活動全過程。成就展分為「繪制藍圖、學科建設、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合作交流、黨的建設、辦學條件」8個板塊,集中展示學校2002~2012年主要辦學成果和師生員工工作學習風貌。

4.協助校慶其他相關工作。按照60周年校慶工作「摺子工程」要求,發展規劃處負責和協助校慶摺子工程工作14項,除上述工作外,還包括向上級領導匯報60周年校慶工作、60周年校慶大會組織工作、中國地質大學組建25周年座談會相關工作、地學人才培養論壇相關工作、來賓邀請和接待工作、招待和答謝宴會有關工作、紀念品宣傳品製作和發放工作、校史館新館建設有關工作、宣傳片和畫冊製作工作、校慶宣傳報道工作及舉辦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

四、附表

表1 2012年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教育基金會貨幣捐贈收入明細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表2 2012年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教育基金會貨幣實物捐贈清單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⑧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大賽獲獎信息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團體獎名單

團體一等獎:成都理工大學

團體二等獎:桂林理工大學、吉林大學

團體三等獎:東華理工大學、山東科技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地質技能綜合應用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隊號
獲獎隊員姓名
所在學校

一等獎
12
鄧福理、鍾福軍、李喆明
東華理工大學

一等獎
48
程志國、尤敏鑫、趙佳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二等獎
16
戴 昱、范汝海、黃玉珍
桂林理工大學

二等獎
26
郭雲鵬、於 聰、明添學
吉林大學

二等獎
28
楊明春、張晉瑞、石開波
吉林大學

二等獎
32
肖萬峰、李曉鳳、郭鳳霞
山東科技大學

二等獎
41
朱存金、陳靚穎、潘軍利
西南科技大學

三等獎
10
張夏楠、朱雯雯、劉 龍
成都理工大學

三等獎
17
龔 雲、劉東傑、鍾 雁
桂林理工大學

三等獎
33
田恆次、孫金強、曹長國
石家莊經濟學院

三等獎
34
楊晨英、宋 炯、王鵬飛
石家莊經濟學院

三等獎
45
楊維文、李 平、楊興越
新疆大學

三等獎
46
張寶森、張隆隆、吉 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三等獎
47
孟五一、劉 利、劉 棟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優勝獎
08
賴 楊、熊 波、宋世偉
成都理工大學

優勝獎
09
倪春雨、劉 文、唐軍華
成都理工大學

優勝獎
13
阮 昆、孫 冉、江 海
東華理工大學

優勝獎
19
查明高、盤小新、張 波
貴州大學

優勝獎
23
曾瑞垠、丁 盛、王文祥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

優勝獎
36
毛 偉、張 樂、朱 斌
西北大學

優勝獎
37
李長政、陳雪霏、張子亞
西北大學

優勝獎
39
曾 磊、張 雄、鮮海洋
西南科技大學

優勝獎
42
朱 訊、高 雄、龍 斌
西南石油大學

優勝獎
51
王 江、魏 穎、劉洪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地質標本鑒定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隊號
獲獎隊員姓名
所在學校

一等獎
08
賴 楊、熊 波、宋世偉
成都理工大學

一等獎
09
倪春雨、劉 文、唐軍華
成都理工大學

二等獎
12
鄧福理、鍾福軍、李喆明
東華理工大學

二等獎
16
戴 昱、范汝海、黃玉珍
桂林理工大學

二等獎
28
楊明春、張晉瑞、石開波
吉林大學

二等獎
29
張育芳、羅智勇、黃宇兵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二等獎
36
毛 偉、張 樂、朱 斌
西北大學

三等獎
05
趙曉燕、孫 羽、楊李紅
長安大學

三等獎
10
張夏楠、朱雯雯、劉 龍
成都理工大學

三等獎
17
龔 雲、劉東傑、鍾 雁
桂林理工大學

三等獎
20
趙鳳其、陳正山、楊 慰
貴州大學

三等獎
31
張鳳壘、時 晨、王 康
山東科技大學

三等獎
38
付 玲、南 雲、李智超
西北大學

三等獎
49
姜高磊、梁 蕾、桑 浩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三等獎
51
王 江、魏 穎、劉洪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優勝獎
04
陳 靜、袁學銀、付宛璐
北京大學

優勝獎
15
藍冬妮、李群芳、陸元芬
桂林理工大學

優勝獎
23
曾瑞垠、丁 盛、王文祥
湖北國土資源職業學院

優勝獎
26
郭雲鵬、於 聰、明添學
吉林大學

優勝獎
37
李長政、陳雪霏、張子亞
西北大學

優勝獎
39
曾 磊、張 雄、鮮海洋
西南科技大學

優勝獎
46
張寶森、張隆隆、吉 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優勝獎
58
姜 爽、張佳佳、程 呈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優勝獎
61
欒東肖、宋丙慧、程俊陽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鑽井岩心地質編錄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隊號
獲獎隊員姓名
所在學校

一等獎
10
張夏楠、朱雯雯、劉 龍
成都理工大學

一等獎
33
田恆次、孫金強、曹長國
石家莊經濟學院

二等獎
08
賴 楊、熊 波、宋世偉
成都理工大學

二等獎
12
鄧福理、鍾福軍、李喆明
東華理工大學

二等獎
17
龔 雲、劉東傑、鍾 雁
桂林理工大學

二等獎
21
荀志國、武立軍、張志浩
河海大學

二等獎
31
張鳳壘、時 晨、王 康
山東科技大學

二等獎
32
肖萬峰、李曉鳳、郭鳳霞
山東科技大學

三等獎
19
查明高、盤小新、張 波
貴州大學

三等獎
28
楊明春、張晉瑞、石開波
吉林大學

三等獎
39
曾 磊、張 雄、鮮海洋
西南科技大學

三等獎
44
梁 靜、吳夢陽、文 馨
西南石油大學

三等獎
45
楊維文、李 平、楊興越
新疆大學

三等獎
54
王首同、王 恆、陸 鹿
中國礦業大學

三等獎
59
楊 茜、宋澤章、王丙鋼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優勝獎
06
張蘇楠、劉 通、汪曉偉
長安大學

優勝獎
07
孟德明、康 珍、姜 超
長安大學

優勝獎
20
趙鳳其、陳正山、楊 慰
貴州大學

優勝獎
22
路文龍、曾賢友、吳金凡
河海大學

優勝獎
25
楊 朋、盧春江、吳曉東
湖南科技大學

優勝獎
30
尹靈強、皮宏章、尚 衛
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

優勝獎
35
張騰蛟、張 倩、張 龍
石家莊經濟學院

優勝獎
46
張寶森、張隆隆、吉 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優勝獎
56
閆永剛、陳國輝、鄭 蕾
中山大學

第一屆全國大學生地質技能競賽綜合地學知識與技能競賽獲獎名單

獎項
獲獎隊員姓名
所在學校

一等獎
郭雲鵬、於 聰、明添學
吉林大學

二等獎
熊 波、倪春雨、張夏楠
成都理工大學

二等獎
肖萬峰、郭鳳霞、時 晨
山東科技大學

二等獎
張寶森、劉 棟、趙佳楠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三等獎
楊晨英、田恆次、張騰蛟
石家莊經濟學院

三等獎
李 雨、曹斌風、馬 微
西北大學

三等獎
曾 磊、鮮海洋、張 雄
西南科技大學

三等獎
李專鉷、鄧福理、鍾福軍
東華理工大學

三等獎
戴 昱、范汝海、黃玉珍
桂林理工大學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